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斜激波与内凹半圆柱面无粘相互作用
1
作者 闫波 洪雨婷 +1 位作者 李一鸣 李祝飞 《推进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13,共15页
针对三维内转式进气道流动中激波入射内凹壁面主导的复杂波系干扰问题,采用斜激波入射内凹半圆柱面的简化构型,在来流马赫数为6的条件下,通过无粘数值模拟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了激波角β_(i)=14°~29°的斜激波在内凹半圆柱面反... 针对三维内转式进气道流动中激波入射内凹壁面主导的复杂波系干扰问题,采用斜激波入射内凹半圆柱面的简化构型,在来流马赫数为6的条件下,通过无粘数值模拟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了激波角β_(i)=14°~29°的斜激波在内凹半圆柱面反射形成的三维流场。结果表明,流场对称面均会出现显著高于二维情况的逆压梯度。当β_(i)≤25°时,从侧壁到对称面,斜激波经历了从马赫反射(MR)到规则反射(RR)的转变,形成了MR-RR型流场,转变点处产生的桥激波向对称面延伸,桥激波在对称面反射后产生的压力峰值高于二维斜激波反射;当β_(i)≥25°时,斜激波在侧壁和对称面均发生马赫反射,形成了MR-MR型流场,两种马赫反射分界点处产生的桥激波向侧壁发展,侧壁气流在对称面相撞后产生的压力峰值高于正激波后的压力;当β_(i)=25°时,流场存在MR-RR型和MR-MR型双解现象。通过降维分析理论,揭示了两类流场中转变点和分界点的形成机制,并厘清了桥激波的产生原因和初期演化特征。当β_(i)≥18°时,无粘激波干扰所主导的侧壁气流加剧向对称面汇聚,并在对称面附近产生流向涡对。无粘分析获得的认识,有助于揭示内转式进气道中流动汇聚和流向涡对等现象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转式进气道 斜激波 内凹半圆柱面 三维激波干扰 马赫反射 规则反射 流向涡对
下载PDF
1+1/2对转涡轮中激波结构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会社 赵庆军 +1 位作者 赵晓路 徐建中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5-227,共3页
本文对1+1/2对转涡轮中激波及激波/叶排干扰等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分析发现,1+1/2对转涡轮高压动叶流道中压缩波系与常规涡轮流道中的压缩波系存在明显的不同。1+1/2对转涡轮高压动叶吸力面60%轴向弦长处产生了一组压缩波,它与... 本文对1+1/2对转涡轮中激波及激波/叶排干扰等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分析发现,1+1/2对转涡轮高压动叶流道中压缩波系与常规涡轮流道中的压缩波系存在明显的不同。1+1/2对转涡轮高压动叶吸力面60%轴向弦长处产生了一组压缩波,它与内伸波相交。在常规涡轮中,这组压缩波将不会出现;内伸波在吸力面的反射波很强,不能忽略。在常规涡轮中,内伸波的反射波可以忽略。由于尾迹及低压动叶的作用,高压动叶外伸波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转涡轮 激波 尾迹 数值模拟
下载PDF
1+1/2对转涡轮用出口超音叶栅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0
3
作者 季路成 黄海波 +2 位作者 陈江 于海力 徐建中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48,共4页
本文以1+1/2对转涡轮为背景,开展出口马赫数1.5、气流角为70°高出口马赫数涡轮叶栅设计与试验研究。研究与分析表明,尾缘厚度及尾缘附近叶表速度分布是决定上述高出口马赫数叶栅性能的关键;尾缘后约一倍叶栅出口宽度范围内,损失剧... 本文以1+1/2对转涡轮为背景,开展出口马赫数1.5、气流角为70°高出口马赫数涡轮叶栅设计与试验研究。研究与分析表明,尾缘厚度及尾缘附近叶表速度分布是决定上述高出口马赫数叶栅性能的关键;尾缘后约一倍叶栅出口宽度范围内,损失剧烈增加,此距离之后,总压降低趋于平缓。初步试验结果说明高出口马赫数涡轮叶栅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出口涡轮叶栅 无导叶对转涡轮 激波管风洞
下载PDF
无导叶对转涡轮三维流场数值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赵庆军 王会社 +1 位作者 赵晓路 徐建中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4-118,123,共6页
为了揭示1+1/2(无低压导叶)对转涡轮流场的流动规律,运用全三维粘性流场计算程序对某对转涡轮模型级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转涡轮各方面性能基本达到了设计目标,说明高压动叶采用收扩型叶栅通道且整个涡轮子午流道也采用... 为了揭示1+1/2(无低压导叶)对转涡轮流场的流动规律,运用全三维粘性流场计算程序对某对转涡轮模型级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转涡轮各方面性能基本达到了设计目标,说明高压动叶采用收扩型叶栅通道且整个涡轮子午流道也采用收扩结构的设计可以获得满意性能;三排叶片(尤其是高压动叶)仍有改进余地,即涡轮效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高压动叶出口沿整个叶高均为超声速,出口马赫数节距平均值在1.4~1.6之间;高压动叶尾缘斜激波强度以中展为中心向两侧递减;涡轮性能随出口背压的增加而下降;涡轮出口背压的变化对高压转子性能基本没有影响,但对低压转子性能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转涡轮^+ 激波 叶型 流场数值模拟
下载PDF
1+1/2对转涡轮低压动叶激波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会社 赵庆军 +2 位作者 张惠 赵晓路 徐建中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41-943,共3页
本文对1+1/2对转涡轮低压动叶中激波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通过对流道中静压和马赫数等参数的分析发现,当高压动叶外伸波扫过低压动叶流道时,低压动叶前缘吸力面处产生了一道脱体弧形激波,流道中吸力面上产生了一道正激波,在脱... 本文对1+1/2对转涡轮低压动叶中激波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通过对流道中静压和马赫数等参数的分析发现,当高压动叶外伸波扫过低压动叶流道时,低压动叶前缘吸力面处产生了一道脱体弧形激波,流道中吸力面上产生了一道正激波,在脱体激波和正激波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膨胀波,这种分布与跨音压气机叶栅中的波系结构相似.当高压动叶尾迹扫过低压动叶时,低压动叶吸力面的压力会产生明显的波动,出现一个随时间变化的低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转涡轮 动叶 激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临床应用(附64例报告)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玲玲 陈绍良 +2 位作者 段宝祥 常芸 阚静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 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运用效果。方法64例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IABP治疗。机器为Datascope system97E型反搏仪,均采用40ml型球囊导管,反搏持续时间为24~... 目的 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运用效果。方法64例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IABP治疗。机器为Datascope system97E型反搏仪,均采用40ml型球囊导管,反搏持续时间为24~144h,经在IABP支持下,64例中62例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2例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果 64例患者中死亡18例,病死率为29.7%。结论 IABP支架下,积极进行血管重建治疗方能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IABP 急性心肌梗死 AMI 心源性休克 治疗 临床资料
下载PDF
1+1/2对转涡轮高压动叶顶部间隙流场数值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会社 张惠 +4 位作者 赵庆军 杨科 张仲柱 赵晓路 徐建中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1-754,共4页
本文对1+1/2对转涡轮中高压动叶顶部间隙中的流动进行了详细的数值研究。通过分析沿弦向不同位置截面上的相对马赫数、速度矢量及静压等的分布,研究了高压动叶间隙及附近的波系及涡系分布。由于1+1/2对转涡轮高压动叶为缩放型流道,其间... 本文对1+1/2对转涡轮中高压动叶顶部间隙中的流动进行了详细的数值研究。通过分析沿弦向不同位置截面上的相对马赫数、速度矢量及静压等的分布,研究了高压动叶间隙及附近的波系及涡系分布。由于1+1/2对转涡轮高压动叶为缩放型流道,其间隙中出现了明显的超音流动,这与普通涡轮间隙中的流动存在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转涡轮 间隙 数值模拟 激波
下载PDF
涡轮中的激波/叶排相互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季路成 黄海波 +1 位作者 陈江 徐建中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3-166,共4页
本文对涡轮中激波/叶排干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关于激波/叶排干扰的认识是无导叶对转涡轮研制的重要理论基础。此外,激波/叶排干扰是存在该现象的涡轮所受高周交变力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类涡轮的高周疲劳问题(HCF)必... 本文对涡轮中激波/叶排干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关于激波/叶排干扰的认识是无导叶对转涡轮研制的重要理论基础。此外,激波/叶排干扰是存在该现象的涡轮所受高周交变力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类涡轮的高周疲劳问题(HCF)必须深入研究激波/叶排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导叶对转涡轮 设计 跨声速涡轮 激波/叶排干扰 疲劳 高周交变力 马赫数 叶排转数 叶轮机
下载PDF
坏死性结肠炎(附33例治疗报告) 被引量:1
9
作者 吴长才 张敏 +2 位作者 吴阳 张振彩 侯俊清 《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1996年第3期4-6,共3页
1974~1994年收治33例坏死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病急、腹痛腹泻、腹膜刺激征、中度发热、心率快、尿少等休克症状.本组治疗仅3例成活,死亡高达90.8%.其病因可能与梭状芽胞杆菌和产气杆菌感染有关.早期全结肠切除、回肠造瘘和直肠... 1974~1994年收治33例坏死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病急、腹痛腹泻、腹膜刺激征、中度发热、心率快、尿少等休克症状.本组治疗仅3例成活,死亡高达90.8%.其病因可能与梭状芽胞杆菌和产气杆菌感染有关.早期全结肠切除、回肠造瘘和直肠远端缝合关闭才能彻底切除原发病灶和阻断致病菌的继续入侵.有效地使用广谱抗生素,抗休克治疗亦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休克治疗 坏死性 结肠炎 尿少 造瘘 全结肠切除 休克症状 原发病灶 中度 腹膜
下载PDF
超声速横向射流三维流场结构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焕好 肖焱丰 +4 位作者 郑纯 陈志华 薛大文 朱世权 宋伟红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4,共10页
为了研究超声速燃烧室内燃料与空气快速掺混过程的流场特性,基于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和高精度WENO-TCD混合格式对来流马赫数为2.68,喷压比为36的超声速横向射流流场结构进行数值研究。数值结果清晰描述了超声速主... 为了研究超声速燃烧室内燃料与空气快速掺混过程的流场特性,基于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和高精度WENO-TCD混合格式对来流马赫数为2.68,喷压比为36的超声速横向射流流场结构进行数值研究。数值结果清晰描述了超声速主流与横向射流相互作用过程的流场结构特征,得到了三维激波形态的演变规律以及它们在强化混合过程中的作用。另外,因桶形激波背风面低压区处的斜压效应,射流气体在桶形激波背风面形成一对螺旋向上的反向涡对,反向涡对的卷吸作用诱导进入壁面边界层的主流向上运动,形成冲击射流。冲击射流以v=557m/s的法向速度向上冲击桶形激波背风面,因而在桶形激波背风面留下类三角锥面凹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横流 横向声速射流 激波 反向旋转涡对 大涡模拟
下载PDF
一种测速光幕靶的数字滤波电路设计 被引量:15
11
作者 席锋 倪晋平 《西安工业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9-22,共4页
 根据光幕靶测速原理,针对实际测试中可能出现的冲击波和蚊虫干扰,本文设计了一种抗冲击波和蚊虫干扰的数字滤波电路.文中对弹丸、冲击波以及蚊虫穿过光幕时产生的波形信号进行详细分析,发现三者穿过光幕面时产生的波形信号宽度不同,...  根据光幕靶测速原理,针对实际测试中可能出现的冲击波和蚊虫干扰,本文设计了一种抗冲击波和蚊虫干扰的数字滤波电路.文中对弹丸、冲击波以及蚊虫穿过光幕时产生的波形信号进行详细分析,发现三者穿过光幕面时产生的波形信号宽度不同,以此宽度可以区分是弹丸信号还是干扰信号.根据分析结果,设计了一种采用数字计数器实现的抗冲击波和蚊虫干扰电路,给出了设计的详细电路,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速光幕靶 数字滤波电路 电路设计 冲击波 数字计数器 飞行弹丸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郭瑞威 杨丽霞 +2 位作者 齐峰 张维 保春萍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98-900,共3页
目的 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方法 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152例患者,分为休克组和非休克组,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休克组和非休克组... 目的 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方法 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152例患者,分为休克组和非休克组,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休克组和非休克组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休克组糖尿病史率(42.9%)显著高于非休克组(24.5%,P〈0.05).休克组中左前降支闭塞发生率(66.7%)显著高于右冠闭塞发生率(33.3%,P〈0.05);休克组中左前降支闭塞发生率显著高于非休克组(46.4%,P〈0.05).休克组中单支血管病变率显著低于非休克组(P〈0.05),多支血管病变率(81.0%)显著高于非休克组(65.5%,P〈0.05).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泵辅助下早期开通闭塞血管可以改善患者预后.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和支数有关,在IABP辅助下早期开通闭塞血管是救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冠状动脉造影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元 肖华 +2 位作者 张金霞 黄军 向定成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11期681-68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后,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68例因AMI合并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患者...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后,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68例因AMI合并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患者,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好转、死亡两组。对两组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既往冠心病史、入院时心率、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病变血管支数、发病至行IABP术时间、TIMI血流、罪犯血管14项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的死亡率为47.06%,所有危险因素中,罪犯血管是影响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其余危险因素均未影响预后(P〉0.05)。罪犯血管组间比较显示,前降支与其他罪犯血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047,95%CI 0.004~0.547,P=0.015)。结论罪犯血管是AMI合并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前降支病变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可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左主干、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未能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血流动力学紊乱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下载PDF
基于“文化休克”问题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琳琳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96-98,共3页
"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个体顺利适应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文化休克"研究经典理论的阶段论,针对留学生在华文化适应问题,提出留学生特别是普通语言进修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关键词 文化休克 留学生 管理 对策
下载PDF
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岳峰 张陈匀 +1 位作者 吴强 李宗庄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3期203-205,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贵州省人民医院2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观察应用IABP辅助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及IABP相关...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贵州省人民医院2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观察应用IABP辅助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及IABP相关并发症。结果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d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相关并发症3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尽量应用IABP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球囊反搏 急性心肌梗 心源性休克 治疗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鹏飞 钟志雄 李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9期57-59,共3页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8月68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的ACS患者应用IABP临床资料,根据IABP置入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预防性置入组和被动紧...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8月68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的ACS患者应用IABP临床资料,根据IABP置入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预防性置入组和被动紧急置入组,每组各34例。分析两组术后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心血管活性药物应用、IABP使用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结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患者辅以IABP,没有发生血管再闭塞事件。两组患者中30 d内死亡19例,其中预防性置入组3例(8.82%),被动紧急置入组16例(4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置入组明显出血2.94%(1/34)、血肿2.94%(1/34);被动组明显出血8.82%(3/34)、肢体血运障碍5.88%(2/34)、相关发热2.94%(1/34),预防性置入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被动组(P〈0.05);预防性置入组术后平均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IABP使用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分别为(57.63±13.66)、(54.75±17.68)、(31.83±14.71)、(76.35±27.27)h;被动组分别为(94.63±22.72)、(93.12±32.21)、(89.34±35.17)、(102.41±34.12)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高危ACS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的LABP可以完全地作用并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对经最大耐受量内科药物治疗后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辅以IABP预防性治疗,有一定的缓解及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血流动力学 血运重建治疗 心源性休克
下载PDF
分隔式射流通道对凹面腔内爆震起爆与反传的影响
17
作者 曾昊 刘圣平 +1 位作者 何立明 赵坤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779-2787,共9页
针对凹面腔内激波聚焦起爆的爆震波反传现象,采用燃料与氧化剂以分隔式通道进入凹面腔的非预混燃料入射方案,通过数值计算,主要探讨了射流入射通道截面积、各截面积比和通道数量对激波聚焦起爆的影响作用。计算结果表明:燃料/氧化剂射... 针对凹面腔内激波聚焦起爆的爆震波反传现象,采用燃料与氧化剂以分隔式通道进入凹面腔的非预混燃料入射方案,通过数值计算,主要探讨了射流入射通道截面积、各截面积比和通道数量对激波聚焦起爆的影响作用。计算结果表明:燃料/氧化剂射流入射通道截面积比为化学恰当比时,凹面腔底部的掺混程度较好,有利于点火起爆;入射通道截面积比为化学恰当比的多入射通道方案,其凹面腔底部激波聚焦起爆时温度和压力更高,相同时刻的燃烧流场其温度和压力峰值均较高,更利于增强凹面腔内的掺混程度,使燃料浓度分布均匀;小截面积比的射流入射通道,有助于增大波阻提高抑制压力反传效果,减小压力反传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震波 反传 凹面腔 射流 激波 脉冲爆震发动机
下载PDF
涡轮转速对无导叶对转涡轮流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庆军 王会社 +1 位作者 赵晓路 徐建中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5-928,共4页
为了探究无导叶对转涡轮在不同涡轮转速下的流动特性,运用CFD方法对某无导叶对转涡轮模型级的流场进行了三维定常多叶片排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涡轮转速的变化对无导叶对转涡轮的喉部位置基本没有影响;随涡轮转速的升高,高压动叶内的... 为了探究无导叶对转涡轮在不同涡轮转速下的流动特性,运用CFD方法对某无导叶对转涡轮模型级的流场进行了三维定常多叶片排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涡轮转速的变化对无导叶对转涡轮的喉部位置基本没有影响;随涡轮转速的升高,高压动叶内的激波损失增大,低压动叶内的激波损失减小,源生于低压动叶吸力面上的激波沿吸力面向尾缘移动;对于远离设计点的非设计工况,流动分离损失及低压动叶中的激波损失构成了对转涡轮损失中的主体;涡轮转速的变化对高低压动叶出口气流角及高压动叶出口马赫数的影响作用较大;高低压涡轮出功比、对转涡轮的总功率及等熵效率均随涡轮转速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转涡轮 变工况 流动分离 激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中应用IABP的护理
19
作者 冯散香 林芳萍 +2 位作者 陈伟芳 梁玉珍 李金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年第6期746-748,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术(PCI)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29例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中应用IABP纠正休克,维持有效循环落实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合理的监测与综合护理...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术(PCI)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29例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中应用IABP纠正休克,维持有效循环落实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合理的监测与综合护理,28例患者术后循环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分别在术后1~7天拔出IABP,1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PCI中应用IABP辅助治疗,术中认真落实各项抢救措施和护理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护理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邱承杰 陈玉善 +3 位作者 解金红 柴爽爽 毛文峰 关怀敏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IABP辅助下完成PPCI者为IABP组,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ECMO联合IABP辅助下完成PPCI者为ECMO+IABP组。比较两组的院内死亡率、平均住院天数和1年内生存率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33例AMI合并CS患者,IABP组23例,男性15例,平均年龄(65.0±9.6)岁;ECMO+IABP组10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63.4±13.6)岁。ECMO+IABP组的院内死亡率低于IAB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比30.4%,χ^(2)=1.585,P=0.212)。随访1年,ECMO+IABP组的院外生存率显著高于IA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比47.8%,χ^(2)=5.192,P=0.033)。结论ECMO联合IABP救治AMI合并CS患者较单用IABP可降低院内死亡率,改善1年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休克 心原性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