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世纪中后期西欧民族国家的建构与第二国际的变迁 被引量:1
1
作者 石峰可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5-141,共7页
在第二国际之前的理论研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出发,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超越民族国家的阶级性特征,并预言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的加重和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增强,两大对立阶级之间必然会有一场历史性的"... 在第二国际之前的理论研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出发,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超越民族国家的阶级性特征,并预言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的加重和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增强,两大对立阶级之间必然会有一场历史性的"阶级大决战"。19世纪中后期,为了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西欧主要的民族和国家分别进行了以民族国家的统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扩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国家的建构。西欧民族国家的建构,对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无产阶级的斗争方式以及当时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为第二国际的破产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欧 民族国家建构 第二国际 无产阶级革命
下载PDF
格林卡学习西欧音乐对发展我国民族音乐的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庆选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58-61,共4页
世界文化史上任何一次文艺复兴运动 ,都是以不同民族 、不同形式 、不同风格的艺术相互融合为基础的。中国艺术家为重构自己民族的新音乐文化 ,在洋为中用的路上已经苦苦探索了整整一个世纪。21世纪该是我们沿着中为洋用的回程走向世界... 世界文化史上任何一次文艺复兴运动 ,都是以不同民族 、不同形式 、不同风格的艺术相互融合为基础的。中国艺术家为重构自己民族的新音乐文化 ,在洋为中用的路上已经苦苦探索了整整一个世纪。21世纪该是我们沿着中为洋用的回程走向世界的时代。纵观世界音乐文化史 ,格林卡在借鉴西欧音乐成果时 ,坚持和发展本民族音乐的实践 ,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卡 学习西欧音乐 发展民族音乐 洋为中用 中为洋用
下载PDF
西方文学中人物形象嬗变的社会历史阐释
3
作者 高红樱 张立环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367-370,376,共5页
把西方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宏观上分析人物形象的发展过程,可以提出一个假说,即西方文学中人物形象呈不规则的W形状的嬗变轨迹,分为个性的人、僵化的人、灵性的人、异化的人与多元和谐的人。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了人物形象嬗变的... 把西方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宏观上分析人物形象的发展过程,可以提出一个假说,即西方文学中人物形象呈不规则的W形状的嬗变轨迹,分为个性的人、僵化的人、灵性的人、异化的人与多元和谐的人。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了人物形象嬗变的表象与深层社会历史原因以及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论述了各个不同时代的人物形象既是各个时代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又是作家们的情感、思辨、视野交互作用的结果。从人物形象W形状嬗变的角度讨论了文学功能的社会价值及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学史 民族性格 古希腊 欧洲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下载PDF
十六世纪西欧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谢素科 余敏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59-60,共2页
发生在十六世纪的西欧宗教改革运动被恩格斯称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它树立起了人的权威与尊严,摧毁了教会这个上帝在人间的最大权威,推翻了神权对人世的统治,促进世俗国家权力的恢复,重新唤醒民族意识,培养了资本主义精神,并且孕育... 发生在十六世纪的西欧宗教改革运动被恩格斯称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它树立起了人的权威与尊严,摧毁了教会这个上帝在人间的最大权威,推翻了神权对人世的统治,促进世俗国家权力的恢复,重新唤醒民族意识,培养了资本主义精神,并且孕育了近代科学。宗教改革是通向近代社会的大门,宗教改革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教会管理的“民选”共同制,与资本主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民主共和制有直接渊源,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世纪 西欧 宗教改革 资本主义 民族意识 资本主义精神
下载PDF
西欧重商主义保护原则的历史探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程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58-64,共7页
中世纪西欧行会维系平衡、实行垄断的组织原则开启了西欧经济保护主义的源头。在城市里,行会成员构成了市民阶层的主体,其上层成员又是市政管理的中坚,因此行会的保护职能也在市政管理中体现出来。中世纪晚期西欧的大变革促使了商业意... 中世纪西欧行会维系平衡、实行垄断的组织原则开启了西欧经济保护主义的源头。在城市里,行会成员构成了市民阶层的主体,其上层成员又是市政管理的中坚,因此行会的保护职能也在市政管理中体现出来。中世纪晚期西欧的大变革促使了商业意识的转变:在行会兼并中脱颖而出的大商人和大手工业主由对城市共同体的关注而转向获利精神和商业垄断。他们利用君主对财富的亟需来分享国家权力,干涉国家政策,他们的商业保护思想最终影响了王权政府各项政策的制定,成为重商主义保护原则的重要理论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欧 行会 城市 民族国家 保护
下载PDF
西方国防文化建设经验及借鉴
6
作者 孙绪闻 何兵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91-95,共5页
西方主要国家国防文化建设在工作方式、文化生活、国防教育、学生国防素质培养以及对外传播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这些对于克服当前我国国防文化存在的一系列倾向性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充分汲取国防文化的积极因素,克服... 西方主要国家国防文化建设在工作方式、文化生活、国防教育、学生国防素质培养以及对外传播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这些对于克服当前我国国防文化存在的一系列倾向性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充分汲取国防文化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有利于推动我国国防文化创新发展、推进强军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防文化 西方国家 差异 创新
下载PDF
土耳其的中东欧战略
7
作者 鞠豪 苗婷婷 《俄罗斯学刊》 2018年第6期115-135,共21页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土耳其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历经了多次变化。变化的原因存在于两个维度,其一是双方政治发展轨迹和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其二是世界体系和地区格局的不断变化。以这两个维度为切入点,对土耳其的中东欧战略进行全面分析...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土耳其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历经了多次变化。变化的原因存在于两个维度,其一是双方政治发展轨迹和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其二是世界体系和地区格局的不断变化。以这两个维度为切入点,对土耳其的中东欧战略进行全面分析后得知,土耳其的中东欧战略反映了其一贯的外交思路:国家身份与定位的变化决定了其中东欧战略的演进,但在冲突性事件与地区安全问题上,土耳其的外交行动有着更多的现实主义考量。在未来,土耳其的中东欧战略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一是土耳其与欧盟的博弈,二是土耳其的国家身份和主导意识形态,三是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 中东欧 建构主义 国家身份 西方化
下载PDF
湖南省湘西州县域经济发展透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鞠远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4-86,共3页
县域历来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的地理空间,也是一个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乡村为腹地且兼有城乡基本功能的区域经济系统。文章透析了湖南省湘西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方略。
关键词 湖南 湘西州 地方经济 经济结构 经济环境
下载PDF
全球史观视角下两个体系的相遇和互动——论晚明时期西欧列强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地位
9
作者 张博宇 《商业经济》 2016年第3期99-101,163,共4页
晚明时期,西欧列强与中国发生了最初的接触。二者各自代表异构的体系,其交往的过程就是体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在经济上,西欧民族国家体系与明朝的天下体系产生互相吸纳的倾向,然而两个体系都没有真正瓦解对方;在政治和外交上,两个体系之... 晚明时期,西欧列强与中国发生了最初的接触。二者各自代表异构的体系,其交往的过程就是体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在经济上,西欧民族国家体系与明朝的天下体系产生互相吸纳的倾向,然而两个体系都没有真正瓦解对方;在政治和外交上,两个体系之间并未产生意义重大的互动。在文化、文明认知上,晚明时期西欧的到来促使中国融入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协助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也让中国完善了自身的天下观念。秉承全球史观,通过经济贸易、政治外交、文化认知这三个领域的分析得出:西欧列强在晚明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处于并行者、有限的参与者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撼动中国的传统天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史观视角 晚明时期 西欧民族国家体系 明朝天下体系 对外关系
下载PDF
西部地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炜 刘苗苗 杨连娇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4期85-90,共6页
以西部地区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析重点帮扶县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部地区重点帮扶县为凝聚分布类型,从省域尺度来看,重点帮扶县的空间分布呈不均衡特征,70%以上的重点... 以西部地区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析重点帮扶县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部地区重点帮扶县为凝聚分布类型,从省域尺度来看,重点帮扶县的空间分布呈不均衡特征,70%以上的重点帮扶县分布在云南、四川、甘肃、贵州和广西5省(区)。(2)西部地区重点帮扶县整体上呈南密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形成川西南-桂西北、陇东南-宁西南两大高密度集聚片区。(3)西部地区重点帮扶县的空间分布是海拔高程、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和政策导向因素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西部地区
下载PDF
TOWARDS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11
作者 Suzannah Linto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7年第2期217-277,共61页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instructs us that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is down to white knights from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European continent with their codes of chivalry, or alternatively, the Swis...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instructs us that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is down to white knights from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European continent with their codes of chivalry, or alternatively, the Swiss businessman Henri Dunant. This contribution challenges that narrative for overlooking, or being ignorant of, the way that societ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approached the matter of the captured enemy fighter. Traces of some of the critical principles about humane treatment that we see in our present law can actually be found in much older societies from outside of Europe. A more accurate and representative way of understanding humanitarianism in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can and must be crafted, with the prevailing Euro-centric account balanced with practices, cultures and faiths from elsewhere. The quest to achieve more humane treatment in armed conflict is first and foremost a battle of the intellect. Narratives and conceptualisations that are more inclusive, recognising and appreciating of the ways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are likely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communicating humanitarian ideals. This work adopts a new method of approaching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over time and space. This new framework of analysis uses six cross-cutting themes to facilitate a broader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d develop a more sophisticated level of understanding. The first theme is how older and indigenous societies approached the matter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The second focuses on religions of the world, and what they teach or require. The third section examines the matter of martial practices and codes of ethics for combatants in certain societies. The fourth category engages with colonisation and decolonisation, and regulation (or non-regul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ives of war. Fifth is the issue of modernisation and the impact it has had on armed forces and fighters, including on the treatment of captives. The final issue is the shift towards formalised agreements, beginning with the first bilateral agreements and then the multilateral codification exercise that began in the mid-19th century and continues to this day. This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eads into a final chapter, presenting a fresh and holistic view on the evolution of prisoner of war protec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t provides a different way of looking at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starting with this effort at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tional Law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capture ENEMY fighters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prisoners of war humane treatment slavery ransom exchange killing abuse ancient societies indigenous people Hammurabi's Code religion Christianity Islam Hinduism Judaism Buddhism Sikhism martial codes ethical codes cultural norms Japan India West Africa East Africa CRUSADES western europe USA Henri Dunant colonisation decolonisation wars of national liberation Geneva Conventions1949 Additional Protocol Additional Protocol context evolution modemisation codification global understanding new perspective
原文传递
国家建设进程与模式比较研究——迈向现代国家的中国与西欧国家 被引量:5
12
作者 严庆 王跃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1,共10页
现代国家的内核是现代性,要求兼顾权力集中的制度化与政治参与的广泛性。西欧现代国家产生于中世纪晚期的丛林社会中,自带排他、自利的消极道德底色,其“一族一国”的主张与实践偏离了现代国家的本义。中国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迈进... 现代国家的内核是现代性,要求兼顾权力集中的制度化与政治参与的广泛性。西欧现代国家产生于中世纪晚期的丛林社会中,自带排他、自利的消极道德底色,其“一族一国”的主张与实践偏离了现代国家的本义。中国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迈进基于内部生长也迫于外部危机,形成了包容、自强的积极色彩,并凭借政党因素超越“一族一国”的局限理路,维护了现代国家的政治共同体本质。融入主权国家体系是中国与西欧进入现代国家阶段的共同特征,两种现代化进程模式的主要差别在于:中国遵循共同体理念、以民主为目标、反对君主专制并维护国家权威;西欧则遵循个人主义、以创建国家集权为首要目标、维护王权。在中国与西欧的现代化进程中,战争促进集权、集权早于民主,双方差异在于:西欧国家“创立权威”“排异求同”,延续了主体民族的支配地位;中国则“恢复权威”“存异求同”,推翻了少数民族君主专制。从现代国家的结构、规模来看,中国与西欧均具有相似的“族裔多元+一族主导”的民族政治结构,双方的差异在于:西欧偏好小国寡民分立的模式,其政党是国家建设的产物;中国则崇尚和合包容的普世政治共同体,政党是其现代国家的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欧 国家权威 政治参与 民族
原文传递
欧洲的“民族国家剧院”:观念与实践 被引量:2
13
作者 佐尔坦.伊姆雷 赵晗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34,共15页
佐尔坦·伊姆雷探讨了"民族国家剧院"概念的主要变化,从1767年汉堡剧院的早期辩论起,止于2006年苏格兰"民族国家剧院"开业。在18和19世纪,多数西欧国家都把"民族国家剧院"看做促进国家甚至是帝国一... 佐尔坦·伊姆雷探讨了"民族国家剧院"概念的主要变化,从1767年汉堡剧院的早期辩论起,止于2006年苏格兰"民族国家剧院"开业。在18和19世纪,多数西欧国家都把"民族国家剧院"看做促进国家甚至是帝国一体化的手段,但在东欧,有关"民族国家剧院"的辩论以及后来"民族国家剧院"的创建,却常常发生在帝国主义压迫、统治和反抗帝国主义的语境中。"民族国家剧院"的实现都以虚拟的方式表述了统一的民族国家,其角色则是要保持单一、固定的民族国家认同以及同种的、占支配地位的民族国家文化。而在当今的苏格兰,民族国家的概念已再次发生变化——它要服务于多样化、多文化的苏格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剧院” 西欧 东欧 民族国家
原文传递
西部地区农村快速脱贫的主导因素研究:来自国定贫困县“摘帽”的经验证据
14
作者 段龙龙 王林梅 《中国公共政策评论》 2020年第1期30-49,共20页
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已然成为新时期我国彻底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深水区"与"攻克堡垒"。本文借助国定贫困县"摘帽"这一典型事实并构建农村反贫困决定理论框架,以西部地区2008年到2016年81个国定贫困县的... 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已然成为新时期我国彻底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深水区"与"攻克堡垒"。本文借助国定贫困县"摘帽"这一典型事实并构建农村反贫困决定理论框架,以西部地区2008年到2016年81个国定贫困县的经济社会数据为样本,实证对比考察了助推西部地区农村快速脱贫的主导性因素及其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居民储蓄率、产业结构、政府财政能力和金融发展程度是贫困县能否"摘帽"的决定性因素;但贫困县在脱贫攻坚发展过程中仍要持续注重扩大居民消费和扩大基础设施供给的基础性减贫作用。当前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的大规模农转非城镇化虽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但对于壮大教育医疗等能力减贫渠道而言具有明显的排斥和挤出效应,因此应当持谨慎态度。研究还发现国定贫困县这一外生制度身份可能通过影响财政行为而对贫困县如期"摘帽"产生了负面效应,为了抑制这一效应,地方政府应尽可能增加公共服务类支出,同时积极动员社会资源,以免落入国定贫困县"输血式"救济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农村反贫困 国定贫困县 主导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