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矿场实践
1
作者 刘仁静 陆文明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0-188,共9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断块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流线固定导致注入水无效循环的问题,基于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原理,通过室内物模模拟和油藏数值模拟,提出了“细分开发层系、轮注轮采”的注采耦合开发调整技术,并验证了该技术...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断块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流线固定导致注入水无效循环的问题,基于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原理,通过室内物模模拟和油藏数值模拟,提出了“细分开发层系、轮注轮采”的注采耦合开发调整技术,并验证了该技术可提高采收率的原理。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注采耦合开发技术建立的“注入期间的高渗通道与低渗通道吸水量比模型”和“采油期间主流线和非主流线产油量比模型”均揭示了“改变压力场促进渗流场调整,实现均匀注入和均匀采出,扩大水驱波及系数和增加驱油效率”的注采耦合渗流力学机制。(2)注采耦合技术可以实现“扩大波及系数、增加驱油效率”,起到类似“调剖”的作用,高含水期通过此项技术可将低渗透岩心的分流率由1.0%提到18.6%,模型驱替更均衡;经过2个轮次的注采耦合调整,高、低渗透岩心的原油采收率分别提高了10.3%和16.1%。(3)研究区D断块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段Es236含油小层油藏注采耦合开发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主流线和非主流线驱替更均匀,两者压力梯度极差由2.3下降至1.4。经过3个轮次注采耦合开发调整,沙二段3—6砂层组油藏平均综合含水率下降了3.2%,累计增油1 760 t,提高原油采收率2.1%,增油降水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采耦合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极差 渗流场 水驱采收率 断块油藏 沙河街组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陆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
2
作者 胡宗全 冯动军 +4 位作者 李鹏 王倩茹 刘忠宝 王濡岳 赵国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1-608,共18页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发育东岳庙段和大安寨段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主要为湖相沉积的页岩夹粉砂岩、介壳灰岩。基于页岩、介壳灰岩和粉砂岩之间的组合特征,自流井组共识别出3类7种岩相组合类型。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以Ⅱ...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发育东岳庙段和大安寨段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主要为湖相沉积的页岩夹粉砂岩、介壳灰岩。基于页岩、介壳灰岩和粉砂岩之间的组合特征,自流井组共识别出3类7种岩相组合类型。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热演化程度中等,油气共存。页岩储集空间既有无机孔,也有有机质孔,局部发育微裂缝。自流井组页岩中无机矿物与有机质、有机质与有机质孔的配置关系控制着页岩源—储配置的有效性,在较高的演化程度下,随着TOC的增大有机质孔隙度增大,页岩的源—储配置关系变好。刚性矿物稳定支撑格架下保存的固体沥青个体大,内部有机质孔数量多、孔径大;黏土矿物不稳定支撑格架下保存的沥青呈长条形,内部的有机质孔孔径较小。基于页岩层系不同岩性源—储耦合条件评价结果,页岩的源—储耦合条件明显优于夹层,源—储耦合条件好的优质页岩层段是页岩油气的甜点层段,其中黏土质页岩最好,(含)介壳灰质页岩、(含)粉砂质页岩为次;介壳灰岩和粉(细)砂岩夹层不具备烃源条件且储集条件差,只能与相邻的富有机质页岩形成近源聚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页岩油气 源—储耦合 下侏罗统自流井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延安组延8—延10油藏富集规律
3
作者 黄延明 汪洋 +6 位作者 胡晓雪 张博 葛政廷 吴頔 陈峻 肖飞 吴雨风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4期76-83,92,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延安组下段油气显示优越,是长庆油田常规油气藏稳产增产的主力层位。但研究区内延安组储层特征研究程度低,油藏富集规律不明,严重制约了油藏的勘探开发和油田增产稳产工作的推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储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延安组下段油气显示优越,是长庆油田常规油气藏稳产增产的主力层位。但研究区内延安组储层特征研究程度低,油藏富集规律不明,严重制约了油藏的勘探开发和油田增产稳产工作的推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储层特征研究,对郝滩地区延安组的成藏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现有油藏的精细解剖,探讨研究区延安组下段油藏的富集规律并解剖其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郝滩地区延8—延10储集砂岩物性高,整体为中孔、中—低渗储层,主要的储油空间为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沉积—成岩—构造耦合作用控制郝滩地区延安组下段石油富集成藏,沉积—成岩耦合共同控制延安组下段优质储层发育与分布,而局部发育小幅度构造隆起形成的圈闭有利于石油富集保存;郝滩地区延安组油藏主要为古地貌油藏和岩性—构造油藏,以斜坡古地貌成藏模式、河间丘构造—岩性成藏模式及坡咀岩性—构造成藏模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郝滩地区 延安组 古地貌 构造耦合 油藏富集规律 成藏模式
下载PDF
Control of coupling among three major factors for formation of high-efficiency gas reservoir——A case study on the oolitic beach gas reservoir in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 the northeast Sichuan Basin 被引量:2
4
作者 WANG ZeCheng ZHAO WenZhi +2 位作者 ZHANG ShuiChang WANG HongJun YU Qi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A01期201-214,共14页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high-efficiency gas reservoir in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 the northeast Sichuan Basin, quantitative and semi-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key elements such a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igration ...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high-efficiency gas reservoir in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 the northeast Sichuan Basin, quantitative and semi-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key elements such a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nd reservoir evolution as well as their interplay in the critical moment of reservoir formation controlled by the energy field were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energy field. It was found that the climax time for Permia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was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has resulted in large-scale paleoreservoirs in paleostructural traps in Feixianguan Formation, a process facilitated by fractures connecting the sources. The paleoreservoirs have been turned into high-efficiency gas kitchens due to pyrolysis, which resulted from deep burial at a temperature of 170―210 ℃ as induced by tremendously thick sedimentation in the foreland basin of Daba Mountain in Late Jurassic-Cretaceous period. Meanwhile, abundant acid gas like H2S produced from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TSR) at high temperatures leads to extensive dissolution of dolostone in the paleoreservoirs, which may in turn result in modification of the reservoirs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reservoir rock porosity.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of gas reservoirs was ultimately determined in the processes of adjustment, cooling and decompression of the paleoreservoirs resulting from intense deformation in the front of Daba Mountain during the Himalayan oroge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模型 高效率储存 四川盆地 资源开发
原文传递
沉积盆地中金属成矿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66
5
作者 顾雪祥 章永梅 +6 位作者 李葆华 薛春纪 董树义 付绍洪 程文斌 刘丽 吴程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3-105,共23页
沉积盆地中与油气密切相关的金属矿床主要包括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砂页岩型铜-铀矿床、黑色页岩中的金属硫化物矿床、沉积岩容矿的金-锑-砷-汞-铊矿床等。金属矿床与(古)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伴生关系,暗示了二者成因上... 沉积盆地中与油气密切相关的金属矿床主要包括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砂页岩型铜-铀矿床、黑色页岩中的金属硫化物矿床、沉积岩容矿的金-锑-砷-汞-铊矿床等。金属矿床与(古)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伴生关系,暗示了二者成因上的有机联系。在许多MVT铅锌矿床和砂页岩型铜矿床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原油及其衍生物形成于矿化前,它们为随后的金属成矿直接提供还原硫或充当硫酸盐还原反应的还原剂。在另一些情况下,某些低温热液金属矿床,特别是Au、As、Hg、Sb、Tl矿床与油气表现出同源、同运、同聚的耦合关系,金属成矿与油气成藏同时或近同时进行。与油气具不同耦合关系的金属矿床常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成藏和/或成矿有关的盆地流体大致可分为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有机流体、以含金属盐水溶液为主的无机流体以及同时富含烃类和金属组分的有机成矿流体3类,盆地中的成矿、成藏作用及其耦合关系受控于这三类流体的演化过程。沉积盆地中金属矿床与油气藏空间上密切的共生/伴生关系以及成矿、成藏过程和机理的相似性,使金属与油气矿产资源的协同勘探和综合预测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床 油气藏 成藏-成矿耦合 盆地流体 沉积盆地
下载PDF
沁水盆地煤层气构造动力条件耦合控藏效应 被引量:79
6
作者 秦勇 姜波 +5 位作者 王继尧 吴财芳 傅雪海 韦重韬 侯泉林 琚宜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55-1362,共8页
构造动力条件涵盖诸多要素,综合分析这些要素与煤层气成藏效应之间关系,是全面认识构造动力条件控藏效应的基础。为此,本文采用盆地分析、构造应力场模拟、镜质组光性组构、构造曲率等方法,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构造应力场、盆内构造分... 构造动力条件涵盖诸多要素,综合分析这些要素与煤层气成藏效应之间关系,是全面认识构造动力条件控藏效应的基础。为此,本文采用盆地分析、构造应力场模拟、镜质组光性组构、构造曲率等方法,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构造应力场、盆内构造分异、煤储层构造变动等与煤层气成藏效应之间关系,探讨了有利于煤层气富集高渗条件发育的构造动力特点。研究表明:燕山期是控制煤层气成藏的关键时期,该期NW-SE向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次级褶曲和高角度正断层,奠定了盆地煤层气赋存规律的总体格局,使NNE-NE向次级褶曲成为主要的控气构造类型;构造动力通过煤储层改造程度对煤储层渗透性发育特点的控制,不仅体现于镜质组光性指示面形态及其空间展布特征,也使得中等程度的构造主曲率可能提供最有利于煤层气渗流的构造条件,导致现代构造应力场高主应力差有利于煤层渗透率的发育。耦合分析认为,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效应取决于上述构造动力学因素之间的合理配置,南部仰起端的阳城北、中南部西段的安泽—沁水、中部西侧的沁源周围、东部中段的武乡西北等4个地段,可能存在有利于煤层气成藏的构造动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成藏 构造动力条件 耦合控制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缘河坝MVT铅锌矿与古油气藏的成生关系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国芝 刘树根 +2 位作者 陈翠华 王东 孙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MVT铅锌矿与(古)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伴生关系,说明成矿与成藏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四川盆地东南缘的河坝铅锌矿产于震旦系灯影组古油气藏中,虽然二者在空间上密切共生,但铅锌矿的规模远较古油气藏的规模小。形成铅锌矿的流体具... MVT铅锌矿与(古)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伴生关系,说明成矿与成藏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四川盆地东南缘的河坝铅锌矿产于震旦系灯影组古油气藏中,虽然二者在空间上密切共生,但铅锌矿的规模远较古油气藏的规模小。形成铅锌矿的流体具有较高的盐度(w(NaCl)=21.33%~23.83%)并富含有机质,成矿流体的峰温为122~134℃。与闪锌矿共生萤石的Rb-Sr和Sm-Nd同位素年龄显示成矿发生于128~130Ma。研究区的古油气藏先后经历了多期成藏与破坏。奥陶纪—中志留世时期第一次成藏,加里东期末被破坏;二叠纪—中三叠世时期二次生烃形成油藏,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随着埋藏深度增加,石油发生热裂解形成古气藏,燕山期古气藏被破坏。铅锌矿的成矿仅与石油的热裂解和古气藏的破坏密切相关。石油热裂解形成硫化氢,热裂解过程中的超压使硫化氢溶于水为铅锌矿成矿提供硫源,构造隆升造成古气藏破坏,含硫化氢的油田卤水与成矿流体混合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T铅锌矿 油气藏 成矿-成藏耦合 灯影组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区域地质与油气运聚成藏规律 被引量:32
8
作者 何家雄 陈胜红 +1 位作者 刘海龄 万志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52,共7页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不同大陆边缘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演化特征差异明显:北部边缘以拉张裂陷为主,形成了具典型断...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不同大陆边缘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演化特征差异明显:北部边缘以拉张裂陷为主,形成了具典型断拗双层结构的断陷裂谷盆地;南部则属拗曲—伸展与挤压多因素混合成因的复合叠置型边缘,形成了拗曲—伸展与挤压复合盆地;西部为走滑伸展型边缘,形成走滑伸展型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的差异决定了沉积盆地的类型及性质,进而控制了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及其展布特点,因此,区域地质背景与油气运聚成藏存在成因联系与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背景 大陆边缘盆地类型 油气运聚规律 成藏耦合关系 南海北部
下载PDF
甲酸甲酯与三聚甲醛偶联合成乙醇酸甲酯 Ⅱ.硫酸/金属羰基化合物对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杜碧林 储伟 于作龙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4-36,共3页
研究了硫酸/金属羰基化合物对甲酸甲酯与三聚甲醛偶联合成乙醇酸甲酯反应的催化作用,结果乙醇酸甲酯和甲氧基乙酸甲酯的收率均有提高;用甲醇分解偶联反应母液,进一步提高了产品收率,优选出较佳的配比,用10ml硫酸、3.12g... 研究了硫酸/金属羰基化合物对甲酸甲酯与三聚甲醛偶联合成乙醇酸甲酯反应的催化作用,结果乙醇酸甲酯和甲氧基乙酸甲酯的收率均有提高;用甲醇分解偶联反应母液,进一步提高了产品收率,优选出较佳的配比,用10ml硫酸、3.12gAg2SO4(I)所形成的硫酸/金属羰基化合物作催化剂,与45ml甲酸甲酯和12g三聚甲醛进行偶联反应,在甲醇分解偶联反应母液后,得到乙醇酸甲酯和甲氧基乙酸甲酯的摩收率分别为59.82%和34.39%,超过国外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甲酯 三聚甲醛 乙醇酸甲酯 偶联 催化剂
下载PDF
CO_2羽流地热系统热开采过程热流固耦合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静岩 刘中良 +1 位作者 周宇 李艳霞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2-82,共11页
建立了CO_2羽流地热系统(CPGS)热开采过程的热流固(THM)耦合模型,结合五点布井方案和多岩层三维几何模型,对一理想热储进行CPGS热开采数值模拟。分析了CPGS热开采过程中热储内的岩体变形特征及其对系统采热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THM耦合... 建立了CO_2羽流地热系统(CPGS)热开采过程的热流固(THM)耦合模型,结合五点布井方案和多岩层三维几何模型,对一理想热储进行CPGS热开采数值模拟。分析了CPGS热开采过程中热储内的岩体变形特征及其对系统采热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THM耦合下热储初始孔隙率对CPGS热开采的影响。结果表明:CPGS的运行会引起岩体的冷却收缩,造成热储表观体积的减小和热储孔隙率的增大,这有助于提高热储渗透率,加快地热开采速率,从而对地热开采产生积极影响。初始孔隙率越小,岩体变形对热开采的影响越明显。在假设初始渗透率相同的情况下,初始孔隙率越小,岩体变形引起的渗透率增幅越大,系统的热开采速率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层 热储 热流固耦合 二氧化碳 地热系统 多孔介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川东北中-下三叠统流体动力场及成藏成钾耦合机理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胜林 曹珂 +3 位作者 雷涛 王立成 钟怡江 陈安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87-2195,共9页
川东北地区是近年来的找钾重点区。本文研究了三叠系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的卤水储层特征、卤水化学特征和地下流体动力场,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卤水储层主要为裂缝-溶孔型和白云岩型,属低孔低渗储层;宣汉—达州—开县... 川东北地区是近年来的找钾重点区。本文研究了三叠系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的卤水储层特征、卤水化学特征和地下流体动力场,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卤水储层主要为裂缝-溶孔型和白云岩型,属低孔低渗储层;宣汉—达州—开县—开江一带为中上扬子区的一个咸化凹陷,发育巨厚蒸发岩层,并且正好为流体越流浓缩成藏成矿区;该地区的卤水矿化度和钾离子含量较高,K+、Br+等离子含量达到卤水工业开采指标。综合分析川东北地区地下流体(气、水)的动力学特征,揭示地下流体动力场是二次富钾成矿的主要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地层中封存的通过海水浓缩初始富钾形成的原始沉积水进一步浓缩富钾,并运聚至合适的构造-地层圈闭中,造就了该地区具备上气下水的耦合成藏成钾条件,有望成为"气钾兼探"的重要耙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钾卤水 流体动力场 卤水储层 成藏成钾耦合机理 川东北
下载PDF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油气系统成藏机理 被引量:9
12
作者 何文军 宋永 +3 位作者 汤诗棋 尤新才 白雨 赵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3-673,共11页
准噶尔盆地西部玛湖凹陷风城组勘探揭示了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特征。通过精细解剖玛湖凹陷风城组油藏特征,结合储集层宏微观分析及生产资料,剖析全类型油藏成藏机制。结果表明,全油气系统中常规油、致密油和页岩油有序成藏,核心为... 准噶尔盆地西部玛湖凹陷风城组勘探揭示了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特征。通过精细解剖玛湖凹陷风城组油藏特征,结合储集层宏微观分析及生产资料,剖析全类型油藏成藏机制。结果表明,全油气系统中常规油、致密油和页岩油有序成藏,核心为“源储耦合”以及储集层孔喉结构对油气的“动态封闭”成藏。致密储集层和页岩储集层在成岩早期为中—大孔喉的常规储集层,烃类浮力成藏;成岩中—后期演化为微米—纳米孔喉,浮力作用减弱,毛细管力增强,与烃源岩“相邻或一体”的储集层烃类持续发生初次或微运移,直至生排烃形成的源储压差与微米—纳米孔喉形成的毛细管力达到动态平衡,形成“自封闭”的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聚集。常规储集层孔喉结构对烃类产生的毛细管力远小于浮力作用,需外部条件“他封闭”,形成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总体表现为储集层孔喉结构的时空演化与油气生—排—运—聚的动态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风城组 常规油气 非常规油气 全油气系统 动态封闭作用 成藏机理 源储耦合
下载PDF
相-势耦合控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聚集 被引量:9
13
作者 屈红军 蒲仁海 +2 位作者 陈硕 高胜利 郑艳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2-762,874,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的石油主要聚集在中生界,因此研究盆地中生界石油聚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回顾油气勘探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烃源岩、沉积相带、运聚与油藏关系的系统分析,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聚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的石油主要聚集在中生界,因此研究盆地中生界石油聚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回顾油气勘探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烃源岩、沉积相带、运聚与油藏关系的系统分析,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聚集规律。研究认为沉积相决定了烃源岩及储层的展布及发育特征,成岩相决定了优质储层的分布及储层的储集空间,压力势或流体势决定了油气运移方向和路径,相-势耦合决定了油气聚集圈闭位置。由于鄂尔多斯盆地含油层系延长组及延安组沉积期为大型内陆陆相坳陷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缓,断裂较不发育,在6大成藏条件中盖层、保存、圈闭一般不存在主要问题,在烃源岩明确的条件下,主要需要考虑的是储层和运聚的问题,因而相-势耦合控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聚集,体现了"源控区、相控带、势定位"的石油聚集规律,具体表现为盆地中生界长7段、长9段生油岩的生烃范围控制了油藏分布的区域;含油区带的分布受控于盆地周缘的11大河流-三角洲体系;对受浮力控制的浅层油藏,鼻状构造凸起背景对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对于受异常压力控制延长组下组合油藏,源-储压力差或者流体势决定了油气运移方向及聚集位置;在平面上及垂向上相-势耦合控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成藏的差异性,具体体现为盆地东部浅层呈现"补偿成藏"、盆地西部呈现"垂向串珠式成藏"、延长组深层呈现"异常压力控藏"的规律。这一认识同样适用于勘探程度较高的、以"定藏"或"定位"为目的其他大型坳陷含油气盆地的目标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势定位 相控带 相-势耦合 石油聚集 源控区 延长组 延安组 中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煤与共伴生战略性金属矿产协调开采理论与技术构想 被引量:13
14
作者 黄炳香 赵兴龙 +13 位作者 余斌 贺桂成 岳中文 杨成祥 王长申 孟庆彬 杨玉贵 刘江峰 冯秀娟 陈大勇 邢岳堃 朱卫兵 段晓恒 鞠金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16-2533,共18页
煤与煤系共伴生矿产协调开采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国煤系共伴生有铝、铀、铁、镓等22种战略性金属矿产,种类多、储量丰富、与煤层叠置,赋存状态与开采方法差异大,各矿产开采的岩层活动、流体迁移等影响彼此正常开采。传统煤矿仅开采煤... 煤与煤系共伴生矿产协调开采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国煤系共伴生有铝、铀、铁、镓等22种战略性金属矿产,种类多、储量丰富、与煤层叠置,赋存状态与开采方法差异大,各矿产开采的岩层活动、流体迁移等影响彼此正常开采。传统煤矿仅开采煤炭,对煤系共伴生矿产考虑较少或没有考虑,导致资源浪费;近些年国内开始出现煤与共伴生矿产开采的矛盾,煤与共伴生矿产协调开采迫在眉睫。面向煤系全部共伴生战略性金属矿产,聚焦典型代表性的煤系铝土矿和铀矿,保障研究成果的通用性。煤与共伴生矿产协调开采亟需解决的核心共性重大科学问题是:协调开采的固液气应力场、渗流场、化学场、微生物场、采动裂隙场耦合机制及岩层活动叠加影响规律。亟需攻克的关键技术包括:煤与共伴生矿产协调、协同及共采的分区错时协调开采技术、减振高效爆破开挖技术、水位主动调控技术、污染物的微生物原位还原-矿化治理技术。针对协调开采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揭示协调开采多相多场耦合机制与岩层活动叠加影响规律,提出协调开采成套方法,研发协调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构建全资源、全生命周期协调开采规划理论,制定协调开采技术标准,形成通用性的协调开采理论与技术体系,保障各矿产开采活动不影响彼此正常开采。实现煤与共伴生矿产可持续绿色协调性开采,释放矿产储量,保障资源集约开发,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开采 战略性金属 煤系 共伴生矿产 多相多场耦合 岩层活动叠加 全生命周期采矿
下载PDF
金属矿床和油气藏:沉积盆地中的两个亲兄弟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煜昭 任涛 《自然杂志》 2019年第1期44-48,共5页
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沉积盆地中的很多金属矿床之中及附近发现有油气显示和沥青残斑,甚至油气藏。沉积盆地中的大多数金属矿床的流体包裹体中检测到甲烷和乙烷等有机气体,甚至一些矿床包裹体中还检测出原油。反过来,在很多油田的原油中... 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沉积盆地中的很多金属矿床之中及附近发现有油气显示和沥青残斑,甚至油气藏。沉积盆地中的大多数金属矿床的流体包裹体中检测到甲烷和乙烷等有机气体,甚至一些矿床包裹体中还检测出原油。反过来,在很多油田的原油中也发现高含量金属元素。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研究者对沉积盆地金属矿床或者油气藏的研究是孤立进行的。文章对沉积盆地中金属矿床与油气藏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地质体进行了空间关系、物质关系和时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认为盆地中上述地质体的形成是对统一地质事件的响应,即在构造应力或者岩石静压力驱动下,成矿流体和油气向沉积盆地的隆起以及其他有利部位运移并成藏成矿。该认识对沉积盆地中金属矿床和油气藏的勘查也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油气藏 金属矿床 成藏成矿关系
下载PDF
稠油注蒸汽热采过程中地层稳定性分析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峰 仝兴华 薛世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5-128,135,共5页
基于多孔介质热-流-变形耦合理论,综合温度、流体渗流、骨架变形等影响因素,建立稠油热采过程中地层稳定评价模型;采用Galerkin有限元全隐式顺序迭代的方法求解耦合模型,开发相应程序定量模拟热采过程中近井壁区域地层温度、压力、有效... 基于多孔介质热-流-变形耦合理论,综合温度、流体渗流、骨架变形等影响因素,建立稠油热采过程中地层稳定评价模型;采用Galerkin有限元全隐式顺序迭代的方法求解耦合模型,开发相应程序定量模拟热采过程中近井壁区域地层温度、压力、有效应力等物理量的空间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合强度准则判断地层稳定性变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热采过程中温度升高导致岩层骨架压应力增大,而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则使拉伸应力增大;有效应力受温度、压力影响大幅度改变是导致近井筒区域地层失稳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注蒸汽热采 热-流-变形耦合 地层稳定分析 有限元法 模拟
下载PDF
新疆伊犁特克斯河山口水库中的材料制品腐蚀研究
17
作者 王占华 宋江义 张小阳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2期72-76,共5页
目的了解不同涂层体系及金属材料在新疆伊犁特克斯流域的腐蚀行为,为特克斯河流域水利开发提供设计依据。方法通过实地投放金属涂层制品、涂层体系及金属材料,并按周期取样观察对比。结果获得了8种金属涂层、14种金属与封闭涂层、5种富... 目的了解不同涂层体系及金属材料在新疆伊犁特克斯流域的腐蚀行为,为特克斯河流域水利开发提供设计依据。方法通过实地投放金属涂层制品、涂层体系及金属材料,并按周期取样观察对比。结果获得了8种金属涂层、14种金属与封闭涂层、5种富锌涂料体系、10种复合涂层体系、2种碳钢材料和5种不同不锈钢和碳钢面积比偶合件0.5,2 a的试验结果。结论喷锌层是该水库中最适合的金属涂层;环氧封闭是表现最好的封闭涂层;环氧富锌是最好的富锌底漆;氯化橡胶、环氧沥青、环氧面漆、无溶剂耐磨环氧表面良好,适合用作面漆;脂肪族聚氨酯面漆、氟碳面漆不适合用于水下;可复涂聚氨酯用作面漆应视涂层体系谨慎使用;碳钢腐蚀速率和不锈钢与碳钢偶合件面积比之间存在显性的线性关系,不锈钢比例越大,碳钢腐蚀速度越快;镀锌层对钢丝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比未镀锌钢丝绳腐蚀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克斯河山口水库 涂层 金属材料 腐蚀 不锈钢与碳钢焊接偶合件
下载PDF
金属切削切屑形成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顾瑄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6年第10期52-54,共3页
应用MARC有限元软件并采用二维热力耦合的弹塑性大变形与接触非线性有限元法,真实模拟了金属切削切屑形成的过程,数值计算结果给出了工件三个变形区在不同的切削阶段的温度场、应力场与应变场分布。根据稳定切削阶段的应力场得出了刀具... 应用MARC有限元软件并采用二维热力耦合的弹塑性大变形与接触非线性有限元法,真实模拟了金属切削切屑形成的过程,数值计算结果给出了工件三个变形区在不同的切削阶段的温度场、应力场与应变场分布。根据稳定切削阶段的应力场得出了刀具切削力与工件切削后的残余应力分布。研究成果可以为金属切削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削 形成机理 热力耦合 弹塑性大变形 接触非线性
下载PDF
高成熟陆相页岩油气源——储特征及富集层段评价方法——以川东复兴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忠宝 胡宗全 +6 位作者 刘光祥 李鹏 李雄 刘晧天 周林 王鹏威 路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24,共14页
评价优选陆相页岩油气富集有利层段、确定水平井最佳穿行靶窗是制约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瓶颈。为此,以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东岳庙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在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采用岩石薄片、有机岩石学、干酪根碳同位... 评价优选陆相页岩油气富集有利层段、确定水平井最佳穿行靶窗是制约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瓶颈。为此,以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东岳庙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在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采用岩石薄片、有机岩石学、干酪根碳同位素、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及孔隙度测试等多种实验方法,以小层为单元开展了岩相、烃源及储集特征精细表征,探索性建立了陆相页岩油气有利层段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东岳庙段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在东一亚段,页岩黏土矿物含量高,富含毫米级—厘米级介壳纹层及薄层,以中碳—高碳黏土质页岩、中碳介壳纹层状黏土质页岩为主;(2)东一亚段页岩有机质类型纵向上发生了4次频繁变化,自下而上依次为腐殖型—偏腐殖混合型—偏腐泥混合型—偏腐殖混合型,不同层段生烃能力存在差异;(3)东一亚段上部第3小层、第4小层固体沥青较发育,有机质类型好,生烃能力强,有机质孔较发育,页岩油气有效储集能力好;(4)以总有机碳含量与孔隙度分析为基础,将有机岩石学与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相结合,基于纵向微观源(有机显微组分)—储(有机质孔)匹配关系定性评价有利层段,结合有机质类型提出原始氢指数比评价参数,建立陆相页岩源—储耦合系数计算公式及评价标准,可实现陆相页岩油气有利层段定量评价。结论认为,建立的陆相页岩油气富集层段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可满足陆相页岩油气钻井过程中水平井穿行层段优选的生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下侏罗统 自流井组东岳庙段 有机显微组分 页岩储层 有机质孔 源—储匹配关系 评价方法
下载PDF
陆相页岩源-储耦合特征及发育模式——以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忠宝 胡宗全 +5 位作者 刘光祥 李鹏 王鹏威 李倩文 金治光 张哲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1-280,共10页
源-储一体是页岩储层有别于常规储层的特性,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具有页岩与夹层频繁互层、夹层类型多、有机质类型多样、储层非均质性更强的特点。为查明陆相页岩源-储关系及成因,以四川盆地自流井组页岩为例,采用岩石薄片鉴定、氩离... 源-储一体是页岩储层有别于常规储层的特性,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具有页岩与夹层频繁互层、夹层类型多、有机质类型多样、储层非均质性更强的特点。为查明陆相页岩源-储关系及成因,以四川盆地自流井组页岩为例,采用岩石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鉴定、有机碳含量测定及氦气孔隙度测试等多种实验技术手段,宏观上分析源(TOC)、储(孔隙度)参数的相关性,微观上分析无机矿物、有机质、无机矿物孔及有机质孔(缝)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识别出了3种宏观源-储耦合类型:源-储较高相关型、源-储中等相关型、源-储弱相关型,提出有机质相关孔隙的发育程度决定了源对储贡献的大小,是源与储耦合关系的核心。将宏观-微观相结合,建立了不同岩相组合控制下的陆相页岩源-储耦合发育模式,提出源-储耦合关系的差异对页岩油气的富集程度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纯页岩型、页岩夹薄层介壳灰岩型岩相组合的源(TOC较高,有机质类型好)、储(有机质孔相对较多)发育条件好,源与储相关性相对较高,是陆相页岩油气富集最有利的岩相组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气 有机质孔 源-储耦合 自流井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