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graphic Object-Based Image Analysis of Changes in Land Cover in the Coastal Zones of the Red River Delta (Vietnam)
1
作者 Simona Niculescu Chi Nguyen La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9年第3期413-430,共18页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of the northern half of Vietnam is clustered in the Red River Delta and about half of the country’s rice production takes place here. There are significant problem...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of the northern half of Vietnam is clustered in the Red River Delta and about half of the country’s rice production takes place here. There are significant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its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the intensive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by an overabundant population (population density of 962 inhabitants/km2). Some thirty years after the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and the opening of the country to international markets, agricultural land use patterns in the Red River Delta, particularly in the coastal area, have undergone many changes. Remote sensing is a particularly powerful tool in processing and providing spatial information for monitoring land use changes. The main methodological objective is to find a solution to process the many heterogeneous coastal land use parameters, so as to describe it in all its complexity, specifically by making use of the latest European satellite data (Sentinel-2). This complexity is due to local variations in ecological conditions, but also to anthropogenic factors that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influence land use dynamics. The methodological objective was to develop a new Geographic Object-based Image Analysis (GEOBIA) approach for mapping coastal areas using Sentinel-2 data and Landsat 8. By developing a new segmentation, accuracy measure, in this study was determined that segmentation accuracies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segmentation scales and tha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under-segmentation erro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at a large scale. An Estimation of Scale Parameter (ESP) tool was th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segmentation parameter values. A popular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Random Forests-RFs) is used. For all classifications algorithm, an increase in overall accuracy was observed with the full synergistic combination of available data s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zoneS Red River Delta Land cover CHANGES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Object-Based Images Analysis
下载PDF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cover change in China's semiarid environment 被引量:2
2
作者 BaoLin LI1 and QiMing ZHOU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 System,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Kowloon Tong, Hong Kong,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2009年第1期16-25,共10页
This study seeks a routine to quantify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cover changes in semiarid environment of China based on post-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 method. The method consists of three major steps: (1) the image cla... This study seeks a routine to quantify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cover changes in semiarid environment of China based on post-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 method. The method consists of three major steps: (1) the image classific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classified results based on two-level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themes, (2) the establishment of land cover change classes based on an unification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theme, (3) the reclassification and mapping of land cover change classes with three overall classes including no-change, gain and loss based on the unification land cover class. Th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detec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cover changes in Yinchuan Plain, one of famous irrigation agricultural zones of the Yellow River,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e land cover had undergone a remarkable change from 1991 to 2002 in the study area (the changed area was over 30%). Rapid increase of cropland (12.5%), built-up area (131.4%) and rapid decrease of bare ground (51.7%) were alarm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cover changes showed clear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he study area and was clearly related to human activities or natural factors. Thus, it obtain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impact on the fragile ecosystem of China’s semiarid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e detection spatial pattern land cover semiarid zone of China remote sensing human activities
下载PD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vegetation cover of Mongolia and its implications 被引量:4
3
作者 Sumiya VANDANDORJ Batdelger GANTSETSEG Bazartseren BOLDGIV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5年第4期450-461,共12页
In this paper, we attempted to determine the most stable or unstable regions of vegetation cover in Mongolia and their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using Terra/MODI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dataset... In this paper, we attempted to determine the most stable or unstable regions of vegetation cover in Mongolia and their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using Terra/MODI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dataset, which had a 250-m spatial resolution and comprised 6 periods of 16-day composited temporal resolution data (from 10 June to 13 September) for summer seasons from 2000 to 2012. We also used precipitation data as well as biomass data from 1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located in 4 largest natural zones of Mongolia. Our study showed that taiga and forest steppe zones had relatively stable vegetation cover because of forest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ly high precipitation. The highest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of vegetation cover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steppe and desert steppe zones, mainly depending on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vegetation cover (NDVI or plant biomass) of Mongolia wa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amount, distribution and CV of precipitation. This suggests that the lowest inter-annual CV of NDVI can occur dur- ing wet periods of growing season or in high precipitation regions, while the highest inter-annual CV of NDVI can occur during dry periods and in low precipitation regions. Although the desert zone received less precipitation than other natural zones of the country, it had relatively low variation compared to the steppe and desert steppe, which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very sparse vegetation in the dese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cover MODIS NDVI natural zones seasonal dynamics STABILITY Mongolia
下载PDF
Impacts of Land Cover Change on Conservation, a Linkage of Spatial Analysis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in Tanzania
4
作者 Herman N. Nyanda Juma J. Kegamba Kamaljit K. Sangha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18年第3期344-361,共18页
We used spatial analysis to assess the Land Use Land Cover (LULC) changes, and studied the impacts of LC changes on conservation of buffer zone of the Selous Game Reserve (SGR) and their implication on community’s li... We used spatial analysis to assess the Land Use Land Cover (LULC) changes, and studied the impacts of LC changes on conservation of buffer zone of the Selous Game Reserve (SGR) and their implication on community’s livelihood in Vikumbulu Ward of Kisarawe District, Tanzania. Socio-economic data from Kisarawe District and TNBS were linked to spatial data to offer an integrated perspetive of LULC change in the Ward. Three cloud free image dates of 1998, 2011 and 2015 were analysed using System for Automated Geoscientific Analyses (SAGA) GIS for three categories of land cover, i.e. forest, wooded grassland and bare land/settlements/cultivation. Vikumbulu demographic and socio-economic data were linked to spatial data applying distance as a function of LULC change. Spatial analysis has shown a decreasing trend of forest and woodland cover in Vikumbulu Ward between 1998 and 2015. The sharp decline indicates increasing social economic activities such as shifting agriculture and charcoal burning as an outcome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poverty. Rapid conversion of forest cover to wooded grassland occurred between 1998 and 2015 in Vikumbulu Ward. However, loss of forest cover wa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ing trend in wooded land in the ward between 2011 and 2015. As there was only 0.15% area under crop cultivation in Vikumbulu until 2015, it is highly likely that LC change is caused by charcoal burning and shifting cultivation. This study suggests developing integrated strategies that target LULC change, conservation and people’s livelihood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rural areas of Tanzan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POVERTY Charcoal Vikumbulu Wards SGR Buffer zoneS
下载PDF
基于MOD10A1 V6产品下青海省各片区积雪的分布气候特征
5
作者 史飞飞 李晓东 +5 位作者 肖建设 雷春苗 曹晓云 苏文将 石明明 刘致远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8,共12页
利用MOD10A1 V6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05)而其他生... 利用MOD10A1 V6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05)而其他生态功能区变化不显著,从阶段变化来看青海省及各生态功能区在2016积雪季后积雪覆盖面积大幅增加,而在2016积雪季前仅柴达木盆地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减少(p<0.05),其余地区减少趋势不显著。(2)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日数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内26.8%的面积积雪日数显著增加(p<0.05),而三江源腹部、柴达木盆地东部和祁连山地区西部积雪日数显著减少(p<0.05)。(3)近16年来青海省及各生态功能区积雪覆盖面积与降水显著正相关(r>0.65,p<0.01),与气温显著负相关(r>0.5,p<0.05),其中在青海省、祁连山、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的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主要受降水主导,而三江源和青海湖流域则是由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10A1 V6积雪产品 积雪气候特征 积雪覆盖面积 积雪日数 生态功能区
下载PDF
基于Voronoi图的无线传感网络覆盖盲区检测方法
6
作者 陈振峰 陈纪鑫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1,共6页
传感网络的空洞暴露程度较少,在检测网络覆盖情况时更容易出现误差,影响盲区的检测效果。为此,提出基于Voronoi图的无线传感网络覆盖盲区检测方法。根据节点分布关系推测无线传感网络覆盖情况,在Voronoi图的指导下排除已覆盖区域,获取... 传感网络的空洞暴露程度较少,在检测网络覆盖情况时更容易出现误差,影响盲区的检测效果。为此,提出基于Voronoi图的无线传感网络覆盖盲区检测方法。根据节点分布关系推测无线传感网络覆盖情况,在Voronoi图的指导下排除已覆盖区域,获取具备检测条件的未覆盖无线传感网络空洞。计算网络空洞的暴露程度和节点能量,作为特征样本输入粒子群分离器中,根据分类器的输出结果,实现无线传感网络覆盖盲区检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不同覆盖盲区数量下的检测时长低于0.2 s、不同节点数量下的检测能耗低于20 J、不同空洞圆心距下的覆盖盲区差异度最高为0.24,证明所提方法具有较好的无线传感网络覆盖盲区检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网络 覆盖盲区 盲区检测 网络空洞 VORONOI图
下载PDF
胶东北部海岸带厚覆盖区近地表地层结构分析——基于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探地雷达法探测结果
7
作者 李子永 赵静 +2 位作者 张利峰 王小天 王洪松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5期898-908,共11页
胶东北部海岸带覆盖区的地表地质露头少,岩体、地层和构造等地质现象难以通过地表露头直接观察。为查清研究区周边海岸带覆盖区浅部地层的分布情况,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探地雷达法联合开展近地表地质调... 胶东北部海岸带覆盖区的地表地质露头少,岩体、地层和构造等地质现象难以通过地表露头直接观察。为查清研究区周边海岸带覆盖区浅部地层的分布情况,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探地雷达法联合开展近地表地质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初步查明了研究区周边海岸带覆盖区浅部地层岩性、各岩性层的顶底界面埋深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区东侧细砂层底界面的平均埋深为23 m,花岗岩顶界面的平均埋深为37 m;研究区西侧粉砂层底界面的埋深为2~2.5 m,细砂层底界面的平均埋深为24 m,花岗岩顶界面的平均埋深为35 m。沉积层的沉积厚度由海向陆逐渐变薄,花岗岩基岩的顶界面埋深由海向陆逐渐变浅。高密度电阻率法与探地雷达法联合探测的各岩性层界面深度与钻孔资料一致,可为探究研究区周边海岸带覆盖区的浅部地层分布情况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等工作提供地球物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法 探地雷达法 厚覆盖区 海岸带 综合地质调查
下载PDF
2010年以来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8
作者 裴志林 牟宇 +3 位作者 赵聪 刘欣 马玉凤 李淑梅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4年第6期82-86,99,共6页
基于内蒙古2010-2023年NDVI数据反演各年度最大植被覆盖度(FVC),结合生态分区数据探究内蒙古FVC空间分布特征和FVC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10-2023年,内蒙古及各生态分区FVC均值都表现为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FVC整体呈现出由东北至西南... 基于内蒙古2010-2023年NDVI数据反演各年度最大植被覆盖度(FVC),结合生态分区数据探究内蒙古FVC空间分布特征和FVC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10-2023年,内蒙古及各生态分区FVC均值都表现为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FVC整体呈现出由东北至西南逐渐降低的特征,FVC均值总体表现为森林区>草原区>荒漠区。2)内蒙古FVC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变化趋势面积占比依次为不显著增加(53.07%)>不显著减少(25.52%)>极显著增加(7.83%)>显著增加(7.12%)>无变化(4.94%)>显著减少(1.01%)>极显著减少(0.52%);极显著增加区域与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在空间分布上保持一致,表明内蒙古在近些年沙地、沙漠治理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植被覆盖度(FVC) 生态分区 时空变化 趋势分析
下载PDF
水泵水轮机水泵工况顶盖下腔特殊压力脉动模型试验研究
9
作者 林方舟 王秀玲 +2 位作者 管子武 胡江艺 梁权伟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24年第7期1-6,146,共7页
随着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加速推进,高水头、大容量的抽水蓄能机组逐渐成为发展主流。部分高水头大容量抽水蓄能机组在水泵工况运行时,监测到顶盖下腔出现特殊频率的压力脉动现象,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为了深入揭示该现象的产生机理,通... 随着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加速推进,高水头、大容量的抽水蓄能机组逐渐成为发展主流。部分高水头大容量抽水蓄能机组在水泵工况运行时,监测到顶盖下腔出现特殊频率的压力脉动现象,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为了深入揭示该现象的产生机理,通过设置干扰物的方法,改变流道中的流态,开展顶盖下腔特殊频率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无叶区流态的干扰,顶盖下腔与无叶区压力脉动发生变化,特殊频率幅值与区域被减弱,水泵工况顶盖下腔出现的特殊频率压力脉动现象主要受无叶区流态影响,而受顶盖下腔体流场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泵水轮机 特殊压力脉动 顶盖下腔 模型试验 无叶区流态
下载PDF
湖滨带氧化还原环境的时空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洪君 王为东 +2 位作者 尹澄清 潘宏凯 卢金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27,共5页
在太湖梅梁湾,沿开阔水体至湖滨带方向,对植被型湖滨带(A区)、裸露型湖滨带(B区)和开阔水体(D区)水体中DO和水/沉积物Eh进行为期1a的现场观测.结果发现,梅梁湾水体DO时空变化明显.B区和D区水体中DO常年饱和,而A区DO浓度较低(年均(5.5... 在太湖梅梁湾,沿开阔水体至湖滨带方向,对植被型湖滨带(A区)、裸露型湖滨带(B区)和开阔水体(D区)水体中DO和水/沉积物Eh进行为期1a的现场观测.结果发现,梅梁湾水体DO时空变化明显.B区和D区水体中DO常年饱和,而A区DO浓度较低(年均(5.5±1.7)mg·L-1).在植物生长季,从开阔水体至湖滨植被区溶解氧浓度从12.7mg·L-1降到4.5mg·L-1;在非植物生长季则从9.7mg·L-1降到6.2mg·L-1.湖滨带水体Eh在150mV左右波动,空间变化趋势与溶解氧变化同步.沉积物Eh也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在植物生长季,各区沉积物均处于较强的还原状态(-158^-101mV);而在非植物生长季,由开阔水体向植被型湖滨带Eh逐渐升高.在沉积物的垂直剖面上,开阔水体Eh自表层沉积物向下逐渐降低,而在A区的植被覆盖区则是先降低,大概在5cm深处开始逐渐升高,于20cm深左右达到峰值.根据上述植被型湖滨带氧化还原环境的特点,可以推知进行湖滨带生态修复,有利于去除湖泊氮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型湖滨带 裸露型湖滨带 开阔水体 DO EH
下载PDF
高山冰川区大降水带的成因探讨 被引量:25
11
作者 沈永平 梁红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06-809,共4页
在中纬度高亚洲的高山冰川带,由于下垫面的温度场和湿度场与周围环境的差异,形成冷岛和高湿中心.其结果造成水平湍流加强,并影响内部场的湍流加剧,使冰川区成为湿岛和局地对流加强,形成多降水过程,增加降水量.当过境气流通过时,冰川区... 在中纬度高亚洲的高山冰川带,由于下垫面的温度场和湿度场与周围环境的差异,形成冷岛和高湿中心.其结果造成水平湍流加强,并影响内部场的湍流加剧,使冰川区成为湿岛和局地对流加强,形成多降水过程,增加降水量.当过境气流通过时,冰川区形成阻岛,气流活动加强,产生降水天气.这种作用使高山冰川带成为高降水带,并且山地越高,冰川面积越大,对于气流影响越强烈.其结果形成青藏高原外围区冰川分布广,降水量大,而内部降水少的格局.大降水带的成因主要归于冷下垫面和高湿度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冰川区 大降水带 冷下垫面 成因
下载PDF
海岸带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江苏盐城市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晓祥 徐盼 +2 位作者 戴煜暄 申翔 汤春峰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1-298,共8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海岸带是陆地海洋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最敏感的区域,海岸带LUCC的研究对适应环境和自然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沿海具有代表性的盐城市作为研究区,选取1978-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海岸带是陆地海洋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最敏感的区域,海岸带LUCC的研究对适应环境和自然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沿海具有代表性的盐城市作为研究区,选取1978-2007年5期LandsatMSS/TM影像作为数据源,在参考国内外遥感分类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建立遥感分类系统,使用主成分分析(PCA)遥感分类方法和分类后比较变化检测方法,并在GIS分析技术支持下获取盐城市近3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其结构、数量、速率及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结构上看,研究时段内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但利用结构相对稳定;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但近几年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比重不断攀升;(2)从土地利用变化数量、速率上看,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一级地类数量增长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其中城镇建设用地由1978年的167.01km2扩张至2007年的725.19km2,增长至原来的4.34倍,城镇建设用地变化速率在2004-2007年高达15%以上;(3)从空间格局变化看,盐城市中心城区特别是开发区和新辟为市区的盐都区发展速度最快,而滨海港、大丰港的建设和周边国有盐场的改制也显著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海岸带 变化检测 城市扩展 GIS 盐城
下载PDF
复合材料多瓣易碎盖薄弱区结构失效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文龙 周光明 +2 位作者 刘畅 蔡登安 陆方舟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35-139,共5页
针对复合材料多瓣易碎盖薄弱区结构进行失效性能分析,提出了一种设计方法。基于Mises准则,计算了薄弱区结构在不同载荷工况下的失效载荷,同时绘制了强度包络线,并进一步分析了薄弱区的结构参数对其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 针对复合材料多瓣易碎盖薄弱区结构进行失效性能分析,提出了一种设计方法。基于Mises准则,计算了薄弱区结构在不同载荷工况下的失效载荷,同时绘制了强度包络线,并进一步分析了薄弱区的结构参数对其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分别增加薄弱区的搭接厚度和搭接长度,其承载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复合材料多瓣易碎盖,并进行冲破实验,实际结果与设计冲破压力吻合较好,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多瓣易碎盖 薄弱区结构 失效性能 结构参数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海岸环境演变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4
作者 欧维新 杨桂山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0-368,共9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海岸带环境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着重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温室气体释放、入海物质通量、生物多样性影响以及海岸特有自然覆被的生态环境效应角度评述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海岸环境演变影响研究的内容与...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海岸带环境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着重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温室气体释放、入海物质通量、生物多样性影响以及海岸特有自然覆被的生态环境效应角度评述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海岸环境演变影响研究的内容与进展。分析指出该领域未来研究将朝更宏观综合(全球环境影响)与更微观深入(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两个趋向发展。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与调整、海岸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模拟、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岸带综合管理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海岸带 环境影响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贺兰山两侧沙漠边缘带植被覆盖演变及对气候响应 被引量:23
15
作者 马安青 高峰 +2 位作者 贾永刚 单红仙 王一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0-177,共8页
使用NOAA/AVHRR 8KM 1981-2001数据,以及准同期逐日观测气象数据,用GIS与R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归纳和插值处理。对贺兰山东西两侧腾格里与毛乌素两大沙漠的南缘带植被覆盖、气候要素的降水与气温变化特征以... 使用NOAA/AVHRR 8KM 1981-2001数据,以及准同期逐日观测气象数据,用GIS与R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归纳和插值处理。对贺兰山东西两侧腾格里与毛乌素两大沙漠的南缘带植被覆盖、气候要素的降水与气温变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得出不同干湿条件沙漠边缘带植被覆盖状态变化的差异,以及各自生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气候条件中水分条件是决定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土地覆盖状态的关键性因素;但是地形条件对植被覆盖的季相差异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与植被覆盖相比,低覆盖植被分布面积的变化可以更好的揭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整个研究期气候整体趋于暖干化,暖干程度在1999-2000年达到了高峰,随之植被覆盖在2000-2001年达到了最低值。这说明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一种时间上的滞后性。从RS与GIS角度为干旱区与半干旱区沙漠边缘带宏观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可靠方法,为因地制宜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防治土地沙漠化也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腾格里沙漠 边缘带 土地覆盖 气候变化 遥感
下载PDF
我国高寒地区设施园艺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被引量:6
16
作者 栾非时 崔喜波 孙占海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26-230,共5页
我国在加入 WTO后 ,急需发展效益型、质量型农业 ,因此 ,在我省设施园艺迅猛发展、成绩卓著的今天。更要重视制约我省设施园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章分析了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同时 ,详细叙述了我省设施园艺发展存在的问... 我国在加入 WTO后 ,急需发展效益型、质量型农业 ,因此 ,在我省设施园艺迅猛发展、成绩卓著的今天。更要重视制约我省设施园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章分析了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同时 ,详细叙述了我省设施园艺发展存在的问题。硬件部分为 ,现代化水平不高 ,结构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 ,缺乏配套的农机具 ;盲目、重复引进现代温室 ,运营状况不佳。软件部分为 ,保护地土壤缺少雨水淋溶 ,理化性质变差 ;栽培技术水平较低 ,产品污染严重 ;节能日光温室冬季生产安全性差 ,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很低 ;急需各类专家系统支持等。文章探讨了设施园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即优化设施结构、开发透光性好、保温性强的新型覆盖材料 ,充分利用各种能源 ,提高太阳能利用率 ;建立“种植”、“养殖”、“沼气”三位一体节能温室 ;实现设施栽培机械化、规模化 ;生产绿色园艺产品 ;依靠科技进步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研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高寒地区 设施园艺 发展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对青藏高原末次冰盛期降温值、平衡线下降值与模拟结果的讨论 被引量:17
17
作者 施雅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2-322,共11页
1999年 5期《第四纪研究》刊登的“青藏高原冰期环境与冰期全球降温”论文 ,内容丰富 ,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和新鲜讯息 ,发人深思。本文就部分内容进行讨论 ,认为根据新近若干冰期降温值较大的信息 ,就得出冰期降温幅度为过去认识的两倍... 1999年 5期《第四纪研究》刊登的“青藏高原冰期环境与冰期全球降温”论文 ,内容丰富 ,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和新鲜讯息 ,发人深思。本文就部分内容进行讨论 ,认为根据新近若干冰期降温值较大的信息 ,就得出冰期降温幅度为过去认识的两倍的普遍性推断 ,还为时过早。青藏高原新近研究表明夏季降温值是较小的 ;冰川平衡线高度取决于以夏季温度为标志所提供的消融热量与全年降雪积累量的平衡 ,单纯就降温值 ,不能决定平衡线下降值 ;全球各地气候、地形差别很大 ,冰期变化也很悬殊 ,不存在全球均一的 1 0 0 0m左右平衡线下降值 ,干旱区的下降值多低于此数。青藏高原末次冰盛期 (LGM)冰川堆积 (终碛、侧碛 )和侵蚀形态(冰斗、槽谷 )一般保存良好、形态鲜明 ,较易识别 ,近年已获取测年资料 ,证明过去地貌法判别的LGM冰川规模 ,并以此决定的LGM平衡线位置基本恰当 ,当然也有误判者。从 2 0世纪 2 0年代起 ,研究者逐渐认识高原内部主要是中西部LGM平衡线下降值较小 ,经过多次改进的LGM平衡线高度分布图显示约有 1 /3左右地区 ,平衡线下降值不足 30 0m ,实为世所罕见。其原因可能主要在高原西北部是全球惟一高海拔寒旱核心区域 ,为极大陆型或极地型冰川分布区 ,以现代西昆仑山崇测冰川、古里雅冰帽为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末次冰盛期 平衡线下降值 极大陆型冰川 冰雪带面积 古气候 气温
下载PDF
钢筋保护层混凝土细观界面过渡区优化及耐久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高英力 马保国 +3 位作者 王信刚 邹定华 罗忠涛 潘伟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24,共6页
针对传统混凝土结构及构件钢筋保护层混凝土寿命较低,耐久性不良的现状,通过对普通混凝土细观层次上(50~100μm)的浆-骨界面过渡区进行优化或改善,以耐久性设计为主要目标,设计制备出内部细观界面大幅度优化的高致密保护层混凝土... 针对传统混凝土结构及构件钢筋保护层混凝土寿命较低,耐久性不良的现状,通过对普通混凝土细观层次上(50~100μm)的浆-骨界面过渡区进行优化或改善,以耐久性设计为主要目标,设计制备出内部细观界面大幅度优化的高致密保护层混凝土(High—dense concrete cover,简称HDC),并针对其抗渗性、抗钢筋锈蚀、抗酸性气体腐蚀以及抗冻性等耐久性能展开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HDC抗渗性优良,评价结果为渗透性“非常低”;HDC抗钢筋锈蚀性能相比普通混凝土保护层得到大幅度增强;在CO2、SO2加速侵蚀条件下,HDC90d中性化深度不足1mm;而HDC冻融后外观形貌、质量损失以及相对动弹性模量等表征抗冻性能的关键指标均明显优于普通混凝土。同时SEM微观试验结果表明,HDC浆-骨界面过渡区尺寸得到有效降低,增加了混凝土微结构密实度。说明HDC特殊的制备技术及其材料本征特性能有效提升了材料的综合性能,从而延长结构的服役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 保护层 耐久性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基于特征分区的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磊 曹鑫鑫 +7 位作者 朱会利 陈芮 赵永华 刘钊 赵子林 常钰卿 杨梅丽 高毅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564-8577,共14页
陕北黄土高原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重要实施区域,深入分析退耕以来不同时段的植被覆盖变化和驱动因素特征,对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2000—2019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在地理... 陕北黄土高原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重要实施区域,深入分析退耕以来不同时段的植被覆盖变化和驱动因素特征,对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2000—2019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在地理分区的基础上,根据气候和植被覆盖类型等自然地理要素对陕北黄土高原进行特征区域划分,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全域及各分区在两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期间(2000—2013年、2014—2019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探究不同时期植被变化及驱动因素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2000—2019年,各分区年均NDVI值为土石丘陵林区(Ⅵ区)>黄土塬区(Ⅶ区)>黄土梁状丘陵区(Ⅴ区)>黄土峁状丘陵区(Ⅳ区)>盖沙黄土丘陵区(Ⅱ区)>黄土宽谷丘陵区(Ⅲ区)>风沙丘陵区(Ⅰ区),均呈增加趋势。(2)20年间,研究区植被显著改善面积占比约为93.6%。在第二轮工程实施期间,研究区植被改善速度较第一轮降低(0.0136/a、0.0125/a),Ⅳ、Ⅴ、Ⅵ、Ⅶ区部分植被发生退化。(3)陕北地区植被变化是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是引起研究区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但气候因素在植被变化中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气候因素在第二轮工程实施期间对各分区植被变化的贡献率较第一轮增大。(4)在长时间尺度上,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受水分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进行植被恢复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条件,以达到区域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特征分区 驱动因素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论有效植被盖度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光辉 梁一民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8-28,共1页
论有效植被盖度张光辉,梁一民(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OnEffectiveVegetationCover¥ZhangGuanghui;LiangYimin(SoilandWaterCon... 论有效植被盖度张光辉,梁一民(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OnEffectiveVegetationCover¥ZhangGuanghui;LiangYimin(SoilandWaterConservation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植被盖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