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ultiple roles of crop structural change in productivity,nutrition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1
作者 Xiangyang Zhang Yumei Zhang Shenggen F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763-1773,共11页
China's crop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since 2000,with an increase in the share of cereals,vegetables,and fruit,squeezing out other crops.As a result,land productivity,nut... China's crop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since 2000,with an increase in the share of cereals,vegetables,and fruit,squeezing out other crops.As a result,land productivity,nutrient supply,and carbon emissions have changed.How to reallocate limited farmland among crops to achieve the multiple goals of agrifood systems becomes an important issue.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ources of land productivity and nutrition supply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and identifies the multiple roles of crop structural change from 2003 to 2020 based on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growth within crops is still the primary driver in land productivity and nutrition supply and the reduction in carbon emissions.However,structural change also plays various roles at different periods.From 2003 to 2010,crop structural change increased the total calorie supply but lowered land productivity and contributed at least 70%of the total growth of carbon emissions.The crop structure was relatively stable,and their effects were modest from 2010 to 2015.From 2015 to 2020,the crop structural change began to play a greater role and generate synergistic effects in improving land productivity,micronutrient supply,and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contributing to approximately a quarter of the growth of land productivity and 30%of total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trategies for crop structural change should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its multiple impacts,aiming to achieve co-benefits while minimizing trade-of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 structural change land productivity NUTRITION carbon emissions
下载PDF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desertified lands of the marginal regions in Egypt through sustainable crop and livestock diversification systems 被引量:1
2
作者 Hassan M.El Shaer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5年第1期16-22,共7页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resulting from current climate changes, including prolonged drought, land degradation, desertification, and loss of biodiversity, is presenting enormous challenges to achieve food security an...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resulting from current climate changes, including prolonged drought, land degradation, desertification, and loss of biodiversity, is presenting enormous challenges to achieve food security and eradication of poverty in the marginal regions (about 90% of the total area) of Egypt. In addition to the natural constraints of high temperature, wind erosion, sand dune movement, and recurrent drought, such regions are subjected to improper land and water management. Moreover, there is a lack of knowledge, technologies, and experiences to match with the current severe climatic changes. There is a great need for establishing sustainable integrated ecosystem rehabilitation and management programs to overcome such problems in the marginal areas, particularly in the Sinai Peninsula due to its strategic and social importance. A serie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2006 to im- prove the livelihoods of smallholders through enhancing the efficient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ocal resources that can cope with the drastic changes of climate in the Sinai Peninsula. An integrated livestock/salt-tolerant fodder crop system was introduced, in 2010 by the project teamwork of Desert Research center, Egypt, to many smallholders in the South Sinai region, wher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at both the general research and individual farmer levels. The most important results were: (1) adoption of the most salt-tolerant genotypes of three forage crops: pearl millet (Pennisetum glaucum L.),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and Sudan grass (Sorghum sudanense (Piper) Stapf.); two cereal crops (triticale and barley); and two oil crops: safflower (Carthamus tinctorius) and Brassica (Mustard).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and Medicago arborium), cowpeas (Vigna sinensis L.), fodder beets (Beta vulgaris L.), clumping desert bunchgrass (Panicum turgedum), ryegrass (Lolium perenne) Ray grass, forage shrubs (Kochia indica, Atriplex num- mularia, Sesbania sesban L.), and Acacia cyanophila, Leucaena leucocephala, Porsopis cheilanses, and Prosopis jioflora were also evaluated; (2)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in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improve ir- 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forage production,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3) economic evaluation at the farmer level, which showed that feeding livestock salt-tolerant fodders produced an increase of about 60% in milk production and 80% in meat production, and reduced feed costs by about 40%. Accordingly, a 70% increase of family income was achieved. It is concluded that better utilization of fragile ecosystem resources and growing salt-tolerant fodder crops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ginal areas and enhance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local people through providing high-quality livestock feed materials and producing economical animal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ckish water SALINITY fodder crops LIVESTOCK animal production irrigation EGYPT
下载PDF
我国设施生态农业主要模式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萍萍 韩建刚 +1 位作者 陈欣 高丽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设施生态农业是指在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中采用清洁、绿色、健康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环境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2002年农业部重点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种养沼三结合的“四位一体... 设施生态农业是指在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中采用清洁、绿色、健康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环境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2002年农业部重点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种养沼三结合的“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从最初以农户为单位的单体日光温室到以村庄为单位的种养结合生态温室群模式,拓展到在一个大区域内将大型猪场的粪污进行工业化沼气并网发电,沼液通过管道输送到农田来减少化肥施用和改良土壤的宏观生态农业模式,相关的结构配置、配套的种养殖技术和装备也在不断研发和提升中。另一类是采用综合性生态农业技术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包括:采用各类立体/垂直栽培技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各种轮作栽培技术减少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和降低农药使用量;采用土壤健康栽培技术,通过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改善土壤性状;采用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用农林废弃物发酵后的物料作为栽培基质为作物提供养分;采用覆盖防虫网、色板诱杀、灯光诱杀、高温封棚、蒸气消毒、有色膜覆盖土壤、天敌昆虫生物防治等病虫草害生态防治技术来减少有害生物发生。期望通过相关配套装备技术的进一步研发提高设施生态农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实现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生态农业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种养沼结合 立体栽培 轮作栽培 有机基质栽培 生态防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种植结构调整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术坤 林文声 杨国蕾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36,共12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从改善灌溉设施、促进非农就业、增加农地租入和提高农业机械化的传导机制,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根据2020年和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10省50... 高标准农田建设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从改善灌溉设施、促进非农就业、增加农地租入和提高农业机械化的传导机制,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根据2020年和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10省50县(市、区)300村4378个农户样本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定量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种植结构调整效应与政策异质性。结果表明:(1)高标准农田建设促使三大主粮作物种植比例提高了7.97%。(2)机制分析结果显示,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改善农地灌溉条件、增加农地租入规模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来促进种植结构调整,而非农就业的传导机制未得到验证。(3)异质性分析表明,粮食平衡区、地形坡度和起伏度较大区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更能显著提高粮食种植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种植结构调整 粮食生产 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
下载PDF
耕地细碎化对农户种植业收入的影响——“非粮化”和耕地流转率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兆林 吕秋杭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24,共14页
耕地细碎化会导致农户种植活动的分散化,减少了农户的有效劳动时间,并阻碍了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不利于种植业的增产增收。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以种植主导型农户为研究样本,分析发现:农户的耕地细碎化... 耕地细碎化会导致农户种植活动的分散化,减少了农户的有效劳动时间,并阻碍了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不利于种植业的增产增收。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以种植主导型农户为研究样本,分析发现:农户的耕地细碎化程度提高对其种植业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家庭种植结构“非粮化”和村庄耕地流转率提高可以显著弱化耕地细碎化对农户种植业收入增长的抑制作用;相对而言,耕地细碎化对化肥施用强度较高农户、老龄化程度较高农户、丘陵山区农户的种植业收入具有更强的负向影响。因此,应促进耕地流转市场发育,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收益,推动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拓展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在降低农户耕地细碎化程度的同时,有效缓解耕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种植业收入 种植结构 耕地流转 粮食安全 非粮化
下载PDF
皖西大别山区近20年农作物生产结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爱民 凌颖 +1 位作者 温晓琴 李远平 《皖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以皖西大别山主要农业区六安市为研究区,通过安徽省统计年鉴收集并整理了近20年(2000—2021年)农业生产数据,明确主要农作物类型,分析了耕地面积、种植面积和产量在近20年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近20年粮食作物生产总体变... 以皖西大别山主要农业区六安市为研究区,通过安徽省统计年鉴收集并整理了近20年(2000—2021年)农业生产数据,明确主要农作物类型,分析了耕地面积、种植面积和产量在近20年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近20年粮食作物生产总体变化平缓,仍以稻谷和小麦为主,二者此消彼长。而玉米产量增长较快,逐渐居于第三位次;(2)经济作物生产尽管以蔬菜和油料为主,但随着油料作物产量和种植面积的持续下降,逐渐形成了“蔬菜主导、药材和茶叶地位不断提升”的格局;(3)区域农作物生产结构逐渐从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转向“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并重”的发展方向;(4)皖西大别山区近20年农作物结构变化主要受气温变化、受灾面积、机械化水平、政策和人口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农业生态高效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西大别山区 农作物生产结构 影响因素 种植面积和产量
下载PDF
Impact of systems modelling on agronomic research and adoption of new practices in smallholder agriculture 被引量:1
7
作者 D J Connor H van Rees P S Carberry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8期1478-1489,共12页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imulation modelling in three diverse crop-livestock improvement projects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for Development(AR4D) reveals benefits across a range of aspects including identificati...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imulation modelling in three diverse crop-livestock improvement projects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for Development(AR4D) reveals benefits across a range of aspects including identification of objective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xperimental programs, effectiveness of participatory research with smallholder farmers, implementation of system change and scaling-out of results.In planning change, farmers must consider complex interactions within both bio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aspects of their crop and ani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For this, whole-farm models that include household models of food, workload and financial requirements have the most utility and impact.The analysis also proposes improvements i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R4 D projects to improve the utility of simulation modelling for securing positive agronomic and livestock outcomes and lasting lega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systems animal production crop production MODELLING research for development
下载PDF
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碳减排作用:效应与机制 被引量:14
8
作者 罗明忠 魏滨辉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68,共11页
选取2003—2019年中国21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农业生产性服务能显著促进农业碳减排,在利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并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 选取2003—2019年中国21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农业生产性服务能显著促进农业碳减排,在利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并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对东部和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作用更为明显;结合“规模—结构—技术”逻辑框架,促进规模经营、调整种植结构以及推动技术进步是农业生产性服务降低农业碳排放水平的主要作用途径;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碳排放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农业生产性服务有助于促进周边地区的农业碳减排,实现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实现服务规模经营与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互补,并加强区域间农业经济联系,形成区域协同农业碳减排的良好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性服务 碳排放 规模经营 技术进步 种植结构
下载PDF
“双碳”目标约束下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冯颖 刘凡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6期725-739,共15页
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探究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基于2000—2019年陕西省10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方向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双碳”目标约束下... 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探究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基于2000—2019年陕西省10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方向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双碳”目标约束下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子,并探讨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其他潜在因素。研究表明:陕西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总体有所提升,但各地市间存在地区差异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增长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农户生计保障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均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农业碳排放量以及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农作物种植结构 农业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营养导向型作物新品种选育与审定现状、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大洲 武宁 +2 位作者 张勇 孙君茂 陈萌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共11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饮食的要求已经从单纯追求温饱和口感向营养和健康转变,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十分迫切,营养和健康品质导向的作物育种势在必行。本文从我国农作物育种目标的变迁出发,阐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饮食的要求已经从单纯追求温饱和口感向营养和健康转变,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十分迫切,营养和健康品质导向的作物育种势在必行。本文从我国农作物育种目标的变迁出发,阐述了国内外营养导向型作物育种研究进展情况,梳理了我国作物育种中关注的营养品质指标,分析了作物新品种审定中已涉及的营养指标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消费需求,提出把营养指标纳入现行作物品种审定体系的建议与展望,以推动作物营养品质育种的快速发展,从源头支撑居民营养改善和“健康中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膳食结构 营养品质 作物育种
下载PDF
牛科家养动物催产素(OXT)基因研究进展
11
作者 蒋发俊 范新阳 苗永旺 《中国牛业科学》 2023年第5期61-67,共7页
催产素(oxytocin,OXT)系全球首个被测序并人工合成的9肽神经内分泌激素,能以神经递质和激素两种形式发挥功能。以激素发挥功能时,需要与催产素受体(oxytocin receptor,OXTR)结合形成复合物方可发挥生理功能。OXT存在于机体多个组织器官... 催产素(oxytocin,OXT)系全球首个被测序并人工合成的9肽神经内分泌激素,能以神经递质和激素两种形式发挥功能。以激素发挥功能时,需要与催产素受体(oxytocin receptor,OXTR)结合形成复合物方可发挥生理功能。OXT存在于机体多个组织器官,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尤其在哺乳动物泌乳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牛科物种OXT基因结构及其编码多肽的分子特征、OXT与OXTR间的定位与相互识别过程、OXT调控泌乳过程的机制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并对其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深入解析OXT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科物种 OXT基因 结构与功能 共翻译机制 动物生产
下载PDF
淫羊藿苷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辉 郝宝娟 +1 位作者 王磊 曹建新 《现代畜牧兽医》 2023年第6期66-71,共6页
淫羊藿是我国传统中药,具有补肾壮阳、强壮筋骨、消炎止痛等作用,对骨质疏松、生殖系统功能障碍、心脑血管减损等疾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淫羊藿的治疗作用通过其所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实现,淫羊藿苷(ICA)是淫羊藿含有的黄酮类有效成分之一... 淫羊藿是我国传统中药,具有补肾壮阳、强壮筋骨、消炎止痛等作用,对骨质疏松、生殖系统功能障碍、心脑血管减损等疾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淫羊藿的治疗作用通过其所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实现,淫羊藿苷(ICA)是淫羊藿含有的黄酮类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病毒、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增益生殖能力、增加骨密度、抗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文章主要归纳ICA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构效关系,概括ICA的生物学功能,总结ICA在动物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揭示ICA有成为新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潜力,以期为ICA在畜牧业中的进一步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构效关系 生物学功能 动物生产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nitrification inhibitors for mitigating cadmium accumulation in pakchoi and their associated microbial mechanisms
13
作者 Wenxin DU Qingyang ZHU +4 位作者 Xiangting JING Wejie HU Yao ZHUANG Yijie JIANG Chongwei JI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9期773-788,共16页
The use of nitrification inhibitors has been suggested as a strategy to decrease cadmium(Cd)accumulation in crops.However,the most efficient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for mitigating crop Cd accumulation remains to be el... The use of nitrification inhibitors has been suggested as a strategy to decrease cadmium(Cd)accumulation in crops.However,the most efficient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for mitigating crop Cd accumulation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and whether and how changes in soil microbial structure are involved in this process also remains unclear.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this study applied three commercial nitrification inhibitors,namely,dicyandiamide(DCD),3,4-dimethylpyrazole phosphate(DMPP),and nitrapyrin(NP),to pakchoi.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DCD and DMPP(but not NP)could efficiently decrease Cd concentrations in pakchoi in urea-and ammonium-fertilized soils.In addition,among the three tested nitrification inhibitors,DMPP was the most efficient in decreasing the Cd concentration in pakchoi.The nitrification inhibitors decreased pakchoi Cd concentrations by suppressing acidification-induced Cd availability and reshaping the soil microbial structure;the most effective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was DMPP.Ammonia oxidation generates the most protons during nitrification and is inhibited by nitrification inhibitors.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redatory bacterial abundance caused by the nitrification inhibitors changed the soil microbial structure and increased the potential participants in plant Cd accumulation.In summary,our study identified DMPP as the most efficient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for mitigating crop Cd contamination and observed that the soil microbial structural changes caused by the nitrification inhibitors contributed to decreasing Cd concentration in pakcho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mium(Cd)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Soil microbial structure Safe crop production
原文传递
论牧草产业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发展布局 被引量:52
14
作者 张英俊 任继周 +1 位作者 王明利 杨高文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71,共11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肉蛋奶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原来典型的猪粮结构已不可持续,因猪粮结构导致的粮经二元种植业结构也应进行调整。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和问题为突破口,全面论述了牧草产业作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qu...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肉蛋奶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原来典型的猪粮结构已不可持续,因猪粮结构导致的粮经二元种植业结构也应进行调整。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和问题为突破口,全面论述了牧草产业作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节器",耦合到农业生产中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土壤质量和防治病虫害具有重要效果,对家畜产品质量提高和健康以及牧草产品本身进出口效益均具有重要作用。在现有土地资源和未来人口及食物需求预测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农业持续利用发展模式,提出耦合牧草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农田可持续发展,也为畜牧业产业结构从耗粮型转向节粮型的调整提供思路,同时全面论述了我国牧草产业发展布局和种植模式等战略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产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种植业 畜牧业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作物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 被引量:33
15
作者 张桂华 王艳秋 +1 位作者 郑红 潘华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5-100,共6页
黑龙江省在未来30年和50年内气温分别增高1.9℃和2.4℃的情景下,积温带将向北推移近5个纬距,至2050年,原第一积温带将北移至大兴安岭北部,其余4个积温带将基本消失。模拟结果显示,未来水稻将减产9%,主栽区将北移至黑龙江流域;小麦应压... 黑龙江省在未来30年和50年内气温分别增高1.9℃和2.4℃的情景下,积温带将向北推移近5个纬距,至2050年,原第一积温带将北移至大兴安岭北部,其余4个积温带将基本消失。模拟结果显示,未来水稻将减产9%,主栽区将北移至黑龙江流域;小麦应压缩耕作面积,未来产量变化不大,应逐步扩大冬小麦试种区域,最后达到规模生产;气候变暖使玉米生育期缩短11.3天,产量减少2.7%,应发展早熟玉米、饲料玉米、经济玉米,提高经济效益;气候变暖对大豆生产极为有利,高产区北移,产量可提高70%~80%,在黑龙江流域松嫩和三江平原北部,特别垦区发展大豆生产优势很大;喜凉经济作物受到一定影响,应向北发展。提出了未来适应性农业的6项对策,特别要安排好主要作物的结构调整及区域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作物生产 结构词整 模拟 对策
下载PDF
中国农牧系统养分管理研究的意义与重点 被引量:16
16
作者 马林 柏兆海 +3 位作者 王选 曹玉博 马文奇 张福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6-416,共11页
中国由于农牧分离和不合理的养分管理方式导致了农田硝酸盐淋失、水体富营养化、氨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研究中国"土壤-作物-畜牧业"生产系统(即农牧系统)养分流动特征,通过优化农牧系统养分管理,保持养分... 中国由于农牧分离和不合理的养分管理方式导致了农田硝酸盐淋失、水体富营养化、氨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研究中国"土壤-作物-畜牧业"生产系统(即农牧系统)养分流动特征,通过优化农牧系统养分管理,保持养分合理流动与循环,减少各个环节的养分环境排放,提高系统利用率是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可为"化肥减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面源污染阻控"等国家行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中国农牧系统养分投入、利用率和环境排放等特征、国内外农牧系统养分管理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农牧系统养分管理研究重点。目前中国农牧系统养分流动特征是过渡依赖化肥养分投入提高粮食和饲料产量,进而支持集约化畜牧业发展;而农牧分离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农牧系统养分流动效率低,环境排放高;都市圈及其周边是排放的热点区域。国际研究经验表明,农牧结合是可持续集约化农业的必然出路,农牧结合的核心是通过改善畜禽粪尿管理,减少养分的损失和提高养分在农田循环的比例和数量。兼顾提高农牧业生产力和保护环境的"土壤-作物-畜牧业"系统养分管理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未来,中国农牧系统养分管理研究应包括:(1)典型农作系统"土壤-作物-畜牧"系统养分流动规律和环境效应的定量研究;(2)有机肥替代化肥机理与调控途径研究;(3)畜禽粪尿养分循环利用机理和减排技术研究;(4)高产高效"土壤-作物-畜牧"系统设计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结合 养分管理 畜禽粪尿循环利用 轮作 面源污染 氨挥发 淋溶
下载PDF
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分析 被引量:75
17
作者 刘忠 黄峰 李保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8,共8页
理清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及其贡献率,对于及时调整农业政策,保持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粮食及其各构成品种(根据国家统计局,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和其他谷... 理清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及其贡献率,对于及时调整农业政策,保持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粮食及其各构成品种(根据国家统计局,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和其他谷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采用贡献因素分解的研究方法,研究了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增产的作物和地区贡献,以及面积、单产和种植结构调整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并对各增产主力省区和主要粮食作物的增产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划定了增产主导类型。结果显示:研究期粮食增产全部来自3大粮食作物,其中玉米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增产量;杂粮、豆类和薯类总产均出现下降,其播种面积则分别下降了25.7%、17.4%和8.2%。地区贡献以黑龙江和河南最为突出,累积贡献率超过1/3;累积贡献率超过90%的13个省区,除新疆外其余都是粮食主产省区。作为传统农区的四川,其粮食增产贡献率仅为1.6%,与山西、陕西和甘肃等非主产区基本相当;全国粮食增产的面积贡献率最大,达到46.3%,其次是单产贡献率(44.2%),结构调整的贡献率将近10%,其中一半以上来自豆类向稻谷和玉米的调整;稻谷、玉米和春小麦的增产为面积主导型,而冬小麦的增产为单产和面积共同作用型;除河南和安徽为单产主导型,吉林和河北为面积单产共同作用型,其他增产主力省区的增产类型均为面积主导型。综合来看,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是以面积增加主导的外延式增产方式。由于粮食消费结构和国际粮食贸易容量的限制,今后结构调整的潜力已经很小。因此,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是今后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作物 生产 增产 贡献因素 单产 面积 结构调整
下载PDF
基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三峡库区种植业结构优化 被引量:19
18
作者 肖新成 谢德体 +2 位作者 何丙辉 魏朝富 倪九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19-227,共9页
基于农业经济效益最优和农业面源污染物减排的双重目标,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种植业结构和清洁农业生产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种植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种植业发展优化设计,得到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作物净收益最... 基于农业经济效益最优和农业面源污染物减排的双重目标,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种植业结构和清洁农业生产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种植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种植业发展优化设计,得到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作物净收益最大化的优化路径为:三峡库区重庆段粮食生产用地应保持约119.16×104 hm2,蔬菜用地保持约33.25×104 hm2,烟草、水果、茶用地应维持在17.05×104 hm2;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的前提下,应逐渐缩减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面积,适当增加烟草、蔬菜、水果和茶的种植面积;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应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扩大水稻、小麦、油料作物、玉米和大豆等种植的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加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提倡蔬菜有机种植。通过这些措施,才能达到农业面源径流氮磷损失量减少30%的预期目标,才能实现农业面源污控制、农业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线性规划 农业生产 农业面源污染 种植业结构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广东省木薯主产区产量差及限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梁海波 黄洁 +6 位作者 郁昌的 魏云霞 何时雨 郑永清 陈冬冬 安飞飞 肖鑫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7,共10页
为分析广东省木薯主产区产量差的限制因素,找出缩减产量差的途径,调查广东省木薯主产区木薯种植管理情况,明确木薯各级产量差,从群体构建、养分管理、产投结构三方面分析产量差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木薯不同产量等级间产量差异显著... 为分析广东省木薯主产区产量差的限制因素,找出缩减产量差的途径,调查广东省木薯主产区木薯种植管理情况,明确木薯各级产量差,从群体构建、养分管理、产投结构三方面分析产量差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木薯不同产量等级间产量差异显著,基于高产农户的产量差YGT、高产纪录的产量差YGB、模型模拟的产量差YGM分别为14.32,39.05,42.86 t/hm^2。木薯群体构建中,占总数25%的最低产农户(YL)平均种植密度和连作年数均明显高于其余农户;养分管理方面,最低产(YL)及中产农户(YM)肥料投入中N占比过高,P_2O_5、K_2O投入不足,尤其是K_2O用量及其配比极低,且二者基肥中N、P_2O_5、K_2O用量均远低于其余农户,追肥则表现为N投入过多、K_2O投入过少;现有管理水平下,N、P_2O_5、K_2O对产量差的贡献率分别为23.1%、22.2%、34.4%,仅6.02%~10.11%的农户施肥达到了高产高效水平;产投结构中,产量达到72.71 t/hm2时产投比最大,此后随产量增加,报酬递减,人工成本尤其收获成本是最大限制因素。针对以上分析,提出缩减木薯产量差的途径为合理密植,缩短连作年数,增施氮磷钾基肥,追肥时减氮增钾,加快研究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推广全程机械化栽培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广东省 产量差 连作 种植密度 施肥 产投结构
下载PDF
宁夏粮食主产区农牧结合种植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许强 刘跟红 +2 位作者 杨建功 王凌 刘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共5页
根据畜牧业大发展的需要,从改进传统种植模式和组装新的种植模式入手,共组合了11种农牧结合的种植模式,经过2a大田对比试验,运用"层次分析法"共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了6种综合效益比传统的小麦/玉米... 根据畜牧业大发展的需要,从改进传统种植模式和组装新的种植模式入手,共组合了11种农牧结合的种植模式,经过2a大田对比试验,运用"层次分析法"共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了6种综合效益比传统的小麦/玉米套作提高50%以上的"理想模式",供本地区种植业生产选择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粮食主产区 农牧结合 种植模式 层次分析法 综合评价 综合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