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叉中隔墙法开挖浅埋偏压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1
作者 万天幸 《市政技术》 2024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为对比分析采用交叉中隔墙法开挖浅埋偏压隧道和常规非偏压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区别,以及围岩参数对其安全系数的影响,通过建立数值仿真模型,基于强度折减法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交叉中隔墙法开挖时,V级围岩浅埋偏... 为对比分析采用交叉中隔墙法开挖浅埋偏压隧道和常规非偏压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区别,以及围岩参数对其安全系数的影响,通过建立数值仿真模型,基于强度折减法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交叉中隔墙法开挖时,V级围岩浅埋偏压隧道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均随开挖面积扩大而不断增大,初期支护封闭成环后,围岩塑性应变值降低,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安全系数为1.6时的最大沉降值为23.83 mm;V级围岩非偏压隧道安全系数为2.2时的最大沉降值为23.71 mm,其沉降和水平位移均随折减系数增长而发展速率相对较慢,非偏压隧道的稳定性显著强于偏压隧道;随围岩级别降低,偏压隧道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均减小,安全系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偏压隧道 交叉中隔墙法 强度折减法 稳定性 沉降 位移
下载PDF
不同接头类型地下连续墙受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伟 《建筑施工》 2024年第2期158-160,共3页
以浦东机场南区地下交通枢纽工程为例,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地下连续墙接头在基坑工程的应用效果,并对比选择了最佳接头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接头部位的水平位移随着基坑的不断开挖而增大;接头位移在基坑开挖至底部时达... 以浦东机场南区地下交通枢纽工程为例,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地下连续墙接头在基坑工程的应用效果,并对比选择了最佳接头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接头部位的水平位移随着基坑的不断开挖而增大;接头位移在基坑开挖至底部时达到最大值66.3mm,在开挖过程中水平位移较大的部位基本位于基坑的中上部,要预先做好预警工作和应急预案,避免发生大面积渗漏的情况;接头类型不同时,地下连续墙对应部位的水平位移有所差异,选择刚性接头时地下连续墙传递应力的能力更好,承载能力更强,位移变形较小;随着基坑的开挖,地下连续墙采用H型钢接头和十字钢板接头时的水平位移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支撑轴力在接头水平位移有显著降低的第3道混凝土支撑部位时的值较大;地下连续墙接头类型同时会对接头部位的稳定性和基坑支护结构造成较大影响;通过对比,H型钢接头更适用于背景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地下连续墙 H型钢接头 十字钢板接头 水平位移
下载PDF
轮迹线位置对钢桥面板横隔板交叉细节疲劳应力影响分析
3
作者 王少怀 《北方交通》 2024年第4期5-8,共4页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较差,构造细节易发生疲劳开裂,其中横隔板交叉细节的疲劳损伤最为突出。为研究车辆轮迹线位置对横隔板交叉细节疲劳性能的影响,分别以围焊和开孔部位为研究对象,计算得到典型横向轮迹线位置下的疲劳应力历程曲...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较差,构造细节易发生疲劳开裂,其中横隔板交叉细节的疲劳损伤最为突出。为研究车辆轮迹线位置对横隔板交叉细节疲劳性能的影响,分别以围焊和开孔部位为研究对象,计算得到典型横向轮迹线位置下的疲劳应力历程曲线。结果表明:围焊和开孔部位的疲劳应力幅均在轮迹线处于纵肋腹板正上方典型工况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7.4MPa和109.7MPa,其中开孔部位疲劳应力峰值较大,应加强该部位的优化设计和加工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迹线 钢桥面板 横隔板交叉细节 疲劳应力幅
下载PDF
厚砂性土层密集清障区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研究
4
作者 董锋 《建筑施工》 2024年第4期524-527,共4页
为解决存在大量障碍物的厚砂性土层清障后,地下连续墙施工面临的难题,结合上海某地铁车站基坑围护的施工实例,研发了一种在厚砂性土层中密集清障区的超深十字钢板接头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技术,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 地下连续墙 厚砂性土 地下障碍物 十字钢板接头
下载PDF
The crossed phrenic phenomenon 被引量:2
5
作者 Michael George Zaki Gha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845-864,共20页
The cervical spine is the most common site of traumatic vertebral column injuries.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the morbidity burden and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mortality in th... The cervical spine is the most common site of traumatic vertebral column injuries.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the morbidity burden and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mortality in these patients. In seeking to enhance our capacity to treat specifically the respiratory dysfunction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investigators have studied the “crossed phrenic phenomenon”, wherein contraction of a hemidiaphragm paralyzed by a complete hemisection of the ipsilateral cervical spinal cord above the phrenic nucleus can be induced by respiratory stressors and recovers spontaneously over time. Strengthening of latent contralateral projections to the phrenic nucleus and sprouting of new descending axons have been proposed as mechanisms contributing to the observed recovery. We have recently demonstrated recovery of spontaneous crossed phrenic activity occurring over minutes to hours in C_1-hemisected unanesthetized decerebrate rats. The specific neurochemical and molecular pathways underlying crossed phrenic activity following injury require further clarificatio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se is necessary in order to develop targeted therapies for respiratory neurorehabilitation following spinal trauma. Animal studies provide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utility of neuropharmacological manipulation of serotonergic and adenosinergic pathways, nerve grafts,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intraspinal microstimulation and a possible role for dorsal rhizotomy in recovering phrenic activity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ed traumatic spontaneously olfactory diaphragm descending vertebral spine sprouting minutes
下载PDF
“S”型隧道近距离上穿既有盾构隧道的变形控制方法
6
作者 李宗 秦浩斌 +3 位作者 韩瑞林 郭飞 李文博 赵志杰 《市政技术》 2024年第6期89-98,共10页
依托呼和浩特市新建“S”型地下连接通道近距离上穿既有地铁2号线工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砂袋压重范围、砂袋压重高度以及中隔壁拆除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对既有盾构隧道变形控制的最优方案。研究表明:... 依托呼和浩特市新建“S”型地下连接通道近距离上穿既有地铁2号线工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砂袋压重范围、砂袋压重高度以及中隔壁拆除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对既有盾构隧道变形控制的最优方案。研究表明:(1)既有盾构隧道各阶段最大变形位置随新建隧道的掘进而动态变化,施工完毕后最大变形出现在既有盾构隧道远端,这是由于新建隧道开挖至盾构正上方时,该位置受到的施工扰动影响最大,是变形控制的重点区域;(2)采用砂袋压重对既有盾构隧道的变形控制效果较为明显,变形控制效果基本在25%~30%之间,但增加压重范围和压重高度对减小隆起变形幅度影响不大,基本在4%~6%之间,考虑到施工经济性,选用压重范围为49~87榀,压重高度为2.0 m的压重措施方案;(3)采用不同的中隔壁拆除方式对隧道隆起变形有较大影响,为了便于及时形成稳定的受力体系,选用了“隔一拆二”的拆除方式。通过采取合理的砂袋压重措施和中隔壁拆除方式,在上穿施工中有效控制了既有盾构隧道的隆起变形,施工完毕后既有盾构隧道道床变形为2.68 mm,接近道床实测数据2.51 mm,满足规范要求(4.00 mm),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相关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型隧道 上穿 盾构隧道 砂袋压重措施 中隔壁拆除方式
下载PDF
跨孔电法探测地下连续墙渗漏隐患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亮 颜书法 万昱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05-1614,共10页
为了定位地下连续墙的渗漏隐患,以跨孔四极法和三极法对地下连续墙进行渗漏缺陷探测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视电阻率变化率曲线比视电阻率曲线更能有效地分辨渗漏隐患位置;提出了四极法能够精确地探测渗漏隐患的极限供电极距和... 为了定位地下连续墙的渗漏隐患,以跨孔四极法和三极法对地下连续墙进行渗漏缺陷探测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视电阻率变化率曲线比视电阻率曲线更能有效地分辨渗漏隐患位置;提出了四极法能够精确地探测渗漏隐患的极限供电极距和测量极距,当供电极距超过一定距离时,四极法不再能感知渗漏隐患;提出了三极法能够精确地探测渗漏隐患的极限供电极距和测量极距,当供电极距变大时,三极法虽然能够感知渗漏隐患位置,但三极法的测量精度逐渐降低。最后经过室内试验验证了跨孔电法能够精确地定位地下连续墙渗漏隐患的可行性,为后续同类工程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连续墙 跨孔电法 精确定位 极限极距
下载PDF
第三系富水弱胶结砂岩隧道施工方案对比 被引量:1
8
作者 丁祥 侯宗政 +1 位作者 朱永全 樊浩博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2-106,共5页
以中兰高速铁路(中卫—兰州)香山隧道为依托,开展了富水弱胶结砂岩隧道施工方案对比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和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并选取典型区段进行了隧道变形现场监测... 以中兰高速铁路(中卫—兰州)香山隧道为依托,开展了富水弱胶结砂岩隧道施工方案对比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和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并选取典型区段进行了隧道变形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在富水弱胶结砂岩地层,三种工法均能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交叉中隔壁法对隧道变形控制效果最好。为了保证施工进度,考虑到大型机械作业方便,香山隧道穿越砂岩区段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现场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数值模拟可靠。对于掌子面自稳性差的富水砂岩地层,建议采用交叉中隔壁法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砂岩 数值模拟 现场监测 施工方案 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 交叉中隔壁法
下载PDF
基于MIDAS的地铁隧道开挖对邻近建筑物的变形影响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余跃进 《甘肃科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40-145,共6页
地铁隧道规划往往会经过城市的繁华地段,不可避免的对邻近既有建筑物造成影响,如何有效控制地铁开挖过程中引起的建筑物变形沉降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难点。以南京地铁7号线为例,采用MIDA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首先分析地铁隧道... 地铁隧道规划往往会经过城市的繁华地段,不可避免的对邻近既有建筑物造成影响,如何有效控制地铁开挖过程中引起的建筑物变形沉降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难点。以南京地铁7号线为例,采用MIDA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首先分析地铁隧道开挖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后依次对三台阶法和交叉中隔墙(CRD)法开挖引起围岩变形进行研究,最后对隧道完工后的监测点曲线进行变形分析。结果表明:地铁隧道开挖穿越邻近建筑物这一过程,离隧道近的建筑物基础点沉降量很大,而离隧道远的建筑物基础点沉降量相对较小,由沉降差可知为不均匀性沉降;相比于CRD法,采用三台阶开挖法能有效降低隧道开挖处的拱顶沉降,提高隧道围岩的安全稳定性。由于隧道开挖导致围岩应力迅速释放以及初期支护效果的滞后性,相比于隧道周边收敛点变形而言,拱顶处的变形幅度则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建筑物 地表变形规律 三台阶法 交叉中隔墙法 监测曲线
下载PDF
地下连续墙十字钢板刷壁装置的施工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倪小健 肖东林 +1 位作者 赵健健 王云 《建筑施工》 2023年第4期624-626,631,共4页
为高效完成地下连续墙十字钢板接头处刷壁清理工作,设计出一种新式地下连续墙十字钢板接头刷壁器,并在工程中进行了施工效果验证。此刷壁器主要由钢板及钢制刮头制成,施工时,采用与地下连续墙成槽机抓斗连接的方法,借助成槽机进行升降,... 为高效完成地下连续墙十字钢板接头处刷壁清理工作,设计出一种新式地下连续墙十字钢板接头刷壁器,并在工程中进行了施工效果验证。此刷壁器主要由钢板及钢制刮头制成,施工时,采用与地下连续墙成槽机抓斗连接的方法,借助成槽机进行升降,对地下连续墙十字钢板接头进行刷壁清理。该刷壁装置相较于传统箱式刷壁器在安全性、刷壁质量、刷壁效率、可操作性上具备优势,可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地下连续墙 十字钢板 刷壁装置
下载PDF
软弱破碎围岩地铁隧道施工工法数值仿真
11
作者 陈慧雨 齐栋梁 《山西建筑》 2023年第21期1-5,共5页
针对青岛某软弱破碎围岩地铁隧道工程,根据其地质勘察和相关设计资料,隧道断面拟设计为单洞单线与双线马蹄形两种结构方案。采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单洞单线和双线隧道断面的数值模型,并基于Mohr-Coulomb本构模型全过程模拟... 针对青岛某软弱破碎围岩地铁隧道工程,根据其地质勘察和相关设计资料,隧道断面拟设计为单洞单线与双线马蹄形两种结构方案。采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单洞单线和双线隧道断面的数值模型,并基于Mohr-Coulomb本构模型全过程模拟了上下台阶法和交叉中隔壁法(CRD)的施工流程,验证了该隧道衬砌设计的合理性及开挖方法的适用性。相应数值模拟结果对于类似软弱破碎围岩地铁隧道暗挖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破碎围岩 地铁隧道 台阶法 交叉中隔壁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玻璃纤维筋应用于地下连续墙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12
作者 周铁桥 张爱明 +1 位作者 李强 马欢 《建筑施工》 2023年第7期1324-1326,1330,共4页
结合地下连续墙工程实例,介绍了地下连续墙施工中玻璃纤维筋替代普通钢筋的技术控制要点,总结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注意事项,并结合现场施工经验,对玻璃纤维筋与普通钢筋的连接接头提出了改进思路,以便后续工程参考。
关键词 玻璃纤维筋 地下连续墙 盾构穿越 套筒连接
下载PDF
输气干线工程珠江穿越竖井数值模拟分析
13
作者 段凯 廖亚新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年第3期44-47,共4页
某输气干线工程分两次穿越珠江,设置始发竖井和接收竖井各2座,竖井均采用地下连续墙内加支撑环板结构,论文通过对竖井进行平面和空间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并与现行推荐的弹性地基梁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空间三维有限元分析更能体现圆形... 某输气干线工程分两次穿越珠江,设置始发竖井和接收竖井各2座,竖井均采用地下连续墙内加支撑环板结构,论文通过对竖井进行平面和空间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并与现行推荐的弹性地基梁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空间三维有限元分析更能体现圆形地下连续墙与内支撑的变形协调和共同承担荷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气干线工程 竖井 地下连续墙 三维有限元 穿越珠江
下载PDF
快开隔膜压滤机实现空气穿流的改造实践
14
作者 代文飞 高文宇 +4 位作者 赵驰 孙超超 王晓倩 敖雪 赵小靖 《选煤技术》 CAS 2023年第3期73-76,共4页
为解决快开隔膜压滤机滤饼水分高的问题,蒋庄矿选煤厂在不改变原有两端入料方式的情况下,将原空气压榨改造为水压榨;对压滤机滤板、压紧板、止推板进行打孔、堵孔改造,增加气动阀和相应管道,实现了角吹风流程;增加储气罐并形成双通道供... 为解决快开隔膜压滤机滤饼水分高的问题,蒋庄矿选煤厂在不改变原有两端入料方式的情况下,将原空气压榨改造为水压榨;对压滤机滤板、压紧板、止推板进行打孔、堵孔改造,增加气动阀和相应管道,实现了角吹风流程;增加储气罐并形成双通道供风流程。生产实践表明,改造后的压滤机滤饼水分从26%~29%降低至18%~21%,达到了降低精煤水分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脱水 快开隔膜压滤机 水压榨 空气穿流 滤饼水分
下载PDF
轨道交通枢纽深基坑开挖对紧邻运营地铁保护工程实践
15
作者 税勇 朱春明 +1 位作者 祝树红 邱运军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3年第S01期96-101,共6页
深圳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过程中,由于紧邻该工程西面是一直在运营的深圳地铁前海湾地铁站,涉及深圳地铁11号、5号、1号线三线换乘,同时枢纽基坑工程与深圳地铁11号线前海湾地铁站共用支护桩,深圳地铁11号线前海湾站基础为桩基础,深圳地... 深圳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过程中,由于紧邻该工程西面是一直在运营的深圳地铁前海湾地铁站,涉及深圳地铁11号、5号、1号线三线换乘,同时枢纽基坑工程与深圳地铁11号线前海湾地铁站共用支护桩,深圳地铁11号线前海湾站基础为桩基础,深圳地铁5号和1号线前海湾站均为筏板基础。经过研究枢纽基坑和原深圳地铁11号、5号、1号线前海湾站结构型式与地质条件,设计单位考虑地铁保护措施,总包单位基于枢纽深基坑开挖对地铁保护实施措施,深基坑开挖工艺与基坑降排水,深基坑土方开挖预判地铁风险分析和防范,总包单位针对地铁保护结合原设计提出的建议和措施,以及基坑施工全周期地铁和基坑监测数据。实践证明,深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到正负零结构封顶全过程,深圳前海综合交通枢纽深基坑和运营的深圳地铁11号、5号、1号线车站及轨行区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综合交通枢纽 地下基岩裂隙水绕流 超前小导管注浆 地下连续墙
下载PDF
平行小净距盾构与CRD法黄土地铁隧道施工力学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孔祥兴 夏才初 +2 位作者 仇玉良 张丽英 龚建伍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16-524,共9页
西安轨道交通工程是目前首例在我国黄土地区修建的地铁隧道,一号线枣园北路站至汉城路站K12+792.744~K12+889.899区间隧道为同时满足双线正常行车和右线停车线扩大断面的功能需要,选取了左线小断面隧道为盾构法与右线大断面隧道为CRD... 西安轨道交通工程是目前首例在我国黄土地区修建的地铁隧道,一号线枣园北路站至汉城路站K12+792.744~K12+889.899区间隧道为同时满足双线正常行车和右线停车线扩大断面的功能需要,选取了左线小断面隧道为盾构法与右线大断面隧道为CRD法相结合的施工方案。针对该地铁隧道的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动态数值模拟和施工力学分析,通过分析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中间土体应力和围岩塑性区的特征和规律,从而研究得出CRD法与盾构法隧道先后施工相互影响的规律性成果:先行大断面隧道采取CRD法施工对后行小断面盾构隧道上方地表沉降的影响较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大;后行隧道的贯通使得先行隧道开挖形成的地表变形轴线向后行隧道侧偏移了约0.5倍净距,并且地表变形的横向影响范围和地表沉降量均有增大,主要表现在靠后行隧道一侧;先行大断面隧道的开挖较后者对中间土体应力影响大,对相邻洞土体的影响在同掌子面处最为显著。结合西安地铁隧道工程实践开展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可为今后在黄土地区修建地铁隧道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净距 黄土地铁隧道 盾构法 CRD法 地表变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CD法开挖隧道的顶板破坏机理分析
17
作者 韩林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3年第5期223-227,M0022,共6页
在隧道修建过程中,CD法被广泛用于软弱围岩隧道和大断面隧道的修建。工程经验表明,CD法比全断面法更能够减少对隧道的扰动,降低顶部围岩塌陷的可能性,但目前对该经验的认识仍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比如,CD法隧道顶部的塌陷机理,相比全断... 在隧道修建过程中,CD法被广泛用于软弱围岩隧道和大断面隧道的修建。工程经验表明,CD法比全断面法更能够减少对隧道的扰动,降低顶部围岩塌陷的可能性,但目前对该经验的认识仍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比如,CD法隧道顶部的塌陷机理,相比全断面法的定量优势比较等。为此,提出了一种预测CD法开挖隧道顶板破坏机理的运动学方法。推导了确定塌块形状的理论解。所提出的方法与全开挖方法进行了比较,证明了方法的合理性和CD法开挖的优越性。研究发现,与全断面开挖的结果相比,CD法开挖可以显著降低顶板坍塌的高度,提高顶板稳定性的安全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法 软弱围岩隧道 大断面隧道 坍塌机理
下载PDF
复杂结构形式隧道的围岩位移监测分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覃卫民 李祺 +2 位作者 任伟中 梁超 杨育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9-557,共9页
厦门市梧村隧道为双向六车道隧道,隧道结构形式设计复杂,分别由双连拱、小净距、初期支护连拱和分离式隧道组成。现场监测工作以隧道拱顶沉降和围岩收敛为主,结合施工措施和开挖工序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成果表明:三导洞法施工主洞沉降所... 厦门市梧村隧道为双向六车道隧道,隧道结构形式设计复杂,分别由双连拱、小净距、初期支护连拱和分离式隧道组成。现场监测工作以隧道拱顶沉降和围岩收敛为主,结合施工措施和开挖工序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成果表明:三导洞法施工主洞沉降所占比例不到侧导洞沉降的一半,双连拱隧道结构型式适用于对沉降控制要求较高的隧道工程;CRD1部开挖产生的拱顶沉降可以超过累计沉降值的50%;核心土开挖后布设测点造成的总损失量约占累计沉降值的37.5%;采用全断面帷幕注浆措施加固围岩对控制隧道拱顶沉降取得较好的效果;管棚区域出现较大下沉与管棚工作室的断面稍大以及管棚两端受其自重影响较大有关;临时支护的拆除对拱顶沉降和围岩收敛的影响较小;开挖和注浆是引起围岩出现较大收敛变形的主要施工因素,其中注浆对围岩的收敛位移影响更大;初期支护连拱隧道右洞开挖对左洞二次衬砌的收敛稳定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三导洞法 CRD法 拱顶沉降 收敛位移
下载PDF
H形钢梁与钢管柱隔板贯通式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 被引量:39
19
作者 陈以一 李刚 +2 位作者 庄磊 黄明鑫 李洁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06年第1期23-30,共8页
针对隔板贯通式柱梁连接节点进行了滞回性能试验。试验考察参数有方钢管与圆钢管、隔板贯通形式与内隔板形式、隔板挑出长度、柱上有无轴力等,并对隔板贯通式节点的构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这类节点可以满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
关键词 钢框架 隔板贯通式节点 试验研究 滞回性能 连接构造
下载PDF
大跨度黄土隧道CRD法优化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许文锋 张峰 陈建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9年第5期572-576,共5页
针对大跨度隧道通常采用的交叉中壁(CRD)法的工法特点,以V级围岩条件下的某大跨度黄土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对CRD工法中各个分部的开挖形状、开挖顺序以及支护形式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将传统CRD法的开挖顺... 针对大跨度隧道通常采用的交叉中壁(CRD)法的工法特点,以V级围岩条件下的某大跨度黄土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对CRD工法中各个分部的开挖形状、开挖顺序以及支护形式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将传统CRD法的开挖顺序调整为CRD1-CRD3-CRD2-CRD4时,隧道各步位移及初期支护内力均较原CRD法要小;当采用直线型临时支护代替曲线型临时支护时,隧道初期支护内力会有一定幅度增大,但变化幅度小于10%。优化后的CRD法可以减少工序,加快大跨度黄土隧道的施工进度,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 黄土隧道 交叉中壁(CRD)法 优化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