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希夏邦马峰地区始新世地壳加厚和隆升过程 被引量:3
1
作者 王佳敏 侯康师 +1 位作者 李潇丽 吴福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9-1445,共17页
中新世中期之前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历史和深部动力机制,还存在极大的争议、缺乏基本的数据约束。喜马拉雅造山带核部高级变质岩的埋藏和折返过程可以约束地壳加厚和山脉隆升过程,但是现有的变质记录主要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中期,始新世... 中新世中期之前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历史和深部动力机制,还存在极大的争议、缺乏基本的数据约束。喜马拉雅造山带核部高级变质岩的埋藏和折返过程可以约束地壳加厚和山脉隆升过程,但是现有的变质记录主要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中期,始新世变质作用的分布范围、形成过程和地质意义仍然未被充分挖掘。本文首先厘定了希夏邦马峰(8027m)山体的基本岩石组成:下部为高喜马拉雅正/副片麻岩,上部为肉切村群变粒岩及贯入其中的淡色花岗岩席。进一步对1964年希夏邦马峰登山科考采集的眼球状片麻岩进行了变质作用相平衡模拟和独居石微区原位U-Th-Pb定年,确定了始新世变质记录的P-T-t演化轨迹:M1阶段中P/T型变质压力峰期,条件为~1.0GPa、~740℃(~22℃/km),变质年龄为~37Ma;后近等温降压至M2阶段低P/T型变质温度峰期,条件为0.5~0.4GPa、~760℃(45~57℃/km),变质年龄为~25Ma;在~18Ma左右冷却至固相线以下。希夏邦马峰~37Ma的中P/T型变质和地壳加厚事件与北喜马拉雅穹隆、高喜马拉雅主体、前陆飞来峰等地区的记录一致(40~37Ma,20~25℃/km),表明印度-亚洲初始碰撞约20Myr后中上地壳被堆叠埋藏至>33km以下,发生了广泛的整体性加厚和深熔作用。该事件与喜马拉雅内陆残留海最终退却的时间吻合,是喜马拉雅山脉初始隆升的诱因。喜马拉雅山脉不是晚新生代以来隆升的,而是经历了自始新世中期以来的长期地壳堆叠和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初始隆升 地壳加厚 中P/T型变质作用 独居石U-Th-Pb岩石年代学
下载PDF
利用重复地震探究重庆荣昌地区地壳介质波速变化
2
作者 汪建 李光科 +1 位作者 杨亚运 张巡 《四川地震》 2023年第1期32-36,共5页
选取2010年1月至2022年4月重庆地震台网记录的荣昌地区92次M_(L)≥2.5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射线追踪方法,对荣昌地区重复地震震源位置做归一化处理,分别计算4个方位上所选台站记录的地震P波走时差,结果显示:研究区域NE、SE和SW方位台站记... 选取2010年1月至2022年4月重庆地震台网记录的荣昌地区92次M_(L)≥2.5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射线追踪方法,对荣昌地区重复地震震源位置做归一化处理,分别计算4个方位上所选台站记录的地震P波走时差,结果显示:研究区域NE、SE和SW方位台站记录的地震P波走时差负异常持续时间较长(其绝对值较大),表明地壳介质波速有明显升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射线追踪 P波走时差 地壳介质变化 荣昌地区
下载PDF
龙门山和相邻地域航磁场特征与汶川大地震 被引量:15
3
作者 闫亚芬 滕吉文 +1 位作者 阮小敏 胡国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7-214,共18页
本文应用化极、水平及垂向导数、向上延拓、视磁化强度填图及磁性界面反演等方法处理了龙门山及相邻地域最新的航空磁测数据,分析了龙门山及相邻地域的航磁异常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造山带与其东、西两侧可划分为三个磁异常区... 本文应用化极、水平及垂向导数、向上延拓、视磁化强度填图及磁性界面反演等方法处理了龙门山及相邻地域最新的航空磁测数据,分析了龙门山及相邻地域的航磁异常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造山带与其东、西两侧可划分为三个磁异常区:松潘—甘孜磁异常区、龙门山负磁异常带、四川盆地磁异常区;三个区、带的地壳介质磁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2)根据该区航空磁异常场的分布特征分别研究了,松潘—甘孜地块、龙门山造山带和四川地块的磁场特征.3)除识别前人识别的断层外,还推断鲜水河ES延伸甘洛—雷波北断裂作为四川盆地与滇西的界带.4)航空磁异常,磁性体上、下界面及磁源体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汶川MS8.0大地震及芦山地震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造山带 航空磁异常场 介质属性 区域构造 汶川地震
下载PDF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1303 Hongtong M=8 earthquake, Shanxi Province and its implication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健 吴宣 +1 位作者 张晓东 汪素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7-354,共8页
In this paper, we calculated the seismic pattern of instrumental recorded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1303 Hongtong M=8 earthquake, Shanx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 In this paper, we calculated the seismic pattern of instrumental recorded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1303 Hongtong M=8 earthquake, Shanx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6 seismic dense zones are delineate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L2 earthquakes since 1970 in each seismic dense zone has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earthquake activity, three types of seismicities are propo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types and crustal medium is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three types is discussed. Finity of strong earthquake recurrence is pro-posed. Seismic hazard in mid-long term and diversity of earthquake disaster in Shanxi seismic belt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局部地壳介质 中长期地震预测 山西地震 强震重复 地震灾害
下载PDF
利用重复地震P波走时差观测地壳介质的微动态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致伟 程万正 +1 位作者 吴朋 周龙泉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7-372,共16页
基于研究区域地震震相到时资料及地震波数据,给出了两个局部地区地壳介质微动态变化的实例。一个是汶川8.0级地震起始破裂区域,即A区;另一个是三岔口地区,即B区,该区域为活动断裂交汇部位,未发生过大地震,但近年来中小地震频繁。分析A... 基于研究区域地震震相到时资料及地震波数据,给出了两个局部地区地壳介质微动态变化的实例。一个是汶川8.0级地震起始破裂区域,即A区;另一个是三岔口地区,即B区,该区域为活动断裂交汇部位,未发生过大地震,但近年来中小地震频繁。分析A区后发现,在汶川8.0级地震前,部分台站观测的地壳介质微动态出现了中短期异常,震源区正东及北东方向波速升高,反映出地壳介质受到显著挤压而处于硬化阶段;震源区西南方向的波速则比较稳定。分析B区后发现,可能受到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部分台站给出的计算结果在地震前后发生了变化,显示出不同方位地壳介质承压状态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精定位 P波走时 地壳介质 射线追踪
下载PDF
地球内部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与动力学响应 被引量:15
6
作者 滕吉文 张永谦 +2 位作者 阮小敏 胡国泽 闫雅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648-3670,共23页
实际的地球介质十分复杂,远非当今人们所采用的理想模型可以概括,因为其属性和结构的变异是非均匀、非线性和各向异性的.在研究地球内部壳幔介质与结构、构造与属性差异、金属矿产资源和油、气、煤能源的勘查中,无论是区域构造格局、岩... 实际的地球介质十分复杂,远非当今人们所采用的理想模型可以概括,因为其属性和结构的变异是非均匀、非线性和各向异性的.在研究地球内部壳幔介质与结构、构造与属性差异、金属矿产资源和油、气、煤能源的勘查中,无论是区域构造格局、岩相和结构特征(如裂缝、破碎带、不同尺度的洞穴以及一些不规则几何体)均十分复杂.近年来基于成山、成盆、成矿、成岩和成灾研究的不断深化,对地下介质各向异性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地震波动传播理论和介质与结构的物理属性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各向异性在成因上主要是由岩石、矿物和晶体的晶格优势取向、应力场异常变异和构造裂缝与深部物质运移造成的.为此,本文对14次地震各向异性会议的主体内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在各向异性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应用中尚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在深化认识地球内部物质物理属性的基础上,探讨了S波分裂和偏振效应与地震各向异性与介质结构分区、构造活动,油气田勘探与岩相特征,裂隙与构造精细刻划和地震活动区(带)深部介质与构造环境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地震各向异性在地球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和今后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介质结构 S波分裂 偏振效应 各向异性 动力学响应
下载PDF
2021年玛多M_(S)7.4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被引量:11
7
作者 宋向辉 王帅军 +1 位作者 潘素珍 宋佳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57-770,共14页
2021年5月22日,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玛多地区发生M_(S)7.4地震,震源深度约为8km,发震断层为江错断裂。文中利用玛多地区的深地震测深结果,对玛多M_(S)7.4地震震源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玛多地震震源在... 2021年5月22日,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玛多地区发生M_(S)7.4地震,震源深度约为8km,发震断层为江错断裂。文中利用玛多地区的深地震测深结果,对玛多M_(S)7.4地震震源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玛多地震震源在深度上位于上地壳脆性层内,具体位于上地壳局部高速体的边缘,上地壳特殊的上下分层结构和局部的高速异常体为玛多地震的孕育提供了介质环境。2)玛多以南地区的深部地壳存在楔状低速体,为深部软弱物质向NE运动提供了环境,而玛多地区高速的下地壳阻挡了软弱物质的运移而使其垂向上涌,导致了玛多地区上地壳应力的集中,这可能为此次玛多地震的孕育提供了深部动力。3)江错断裂在深部归并到东昆仑断裂上,在剖面上构成以东昆仑走滑断层为主的反向逆冲断裂构造样式,因此玛多地震的发生与东昆仑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存在一定联系;此外,下地壳流的上涌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玛多地区上地壳的水平滑动以及地震的发生。综上所述,此次玛多M_(S)7.4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与玛多上地壳特殊的介质条件、中下地壳物质的挤压流动和垂向上涌以及东昆仑主走滑断裂的水平运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地壳速度结构 地震孕育介质环境 下地壳流 地震构造背景
下载PDF
大地测量联合反演理论和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许才军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55-561,共7页
综述了 1 0多年来国内外大地测量反演问题研究的成果及最新进展 ,特别是大地测量联合反演模型、大地测量联合反演算法以及大地测量联合反演理论和方法在研究地壳运动、地球构造等中的应用成果 ,讨论了联合卫星测高、声纳测深及海洋激光... 综述了 1 0多年来国内外大地测量反演问题研究的成果及最新进展 ,特别是大地测量联合反演模型、大地测量联合反演算法以及大地测量联合反演理论和方法在研究地壳运动、地球构造等中的应用成果 ,讨论了联合卫星测高、声纳测深及海洋激光雷达遥感信息反演海洋环境参量 ,联合INSAR、GPS和水准资料反演研究地壳运动和联合各种观测数据反演研究地球内部构造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地测量联合反演理论和方法研究将在监测全球变化、防灾减灾、发展地球科学理论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理论 地壳运动 地球介质参数 海洋环境参量 大地测量学
下载PDF
地震活动性研究及其应用于地震预测的一些问题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健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1-456,共6页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地震带 地震密集 地壳介质 地震预测
下载PDF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1303 Hongtong M=8 earthquake, Shanxi Province and its implication 被引量:2
10
作者 WANG Jian(王健) +5 位作者 WU Xuan(吴宣) ZHANG Xiao-dong(张晓东) WANG Su-yun(汪素云)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4期381-388,共8页
In this paper, we calculated the seismic pattern of instrumental recorded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1303 Hongtong M=8 earthquake, Shanx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 In this paper, we calculated the seismic pattern of instrumental recorded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1303 Hongtong M=8 earthquake, Shanx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6 seismic dense zones are delineate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L2 earthquakes since 1970 in each seismic dense zone has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earthquake activity, three types of seismicities are propo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types and crustal medium is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three types is discussed. Finity of strong earthquake recurrence is pro-posed. Seismic hazard in mid-long term and diversity of earthquake disaster in Shanxi seismic belt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ITY local crustal medium mid-long 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Shanxi earthquake strong earthquake recurrence earthquake disaster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前后远震PS转换波与P波到时差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春燕 邵学钟 马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26-742,共17页
利用远震初至波穿越地壳、上地幔等速度界面时产生的一系列PS型透射转换波,测定远震PS转换波与初至P波的到时差Δ t PS = t PS - t P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有可能监测孕震区转换界面以上有限的地层空间内介质物性的变化。选取2001—2012年... 利用远震初至波穿越地壳、上地幔等速度界面时产生的一系列PS型透射转换波,测定远震PS转换波与初至P波的到时差Δ t PS = t PS - t P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有可能监测孕震区转换界面以上有限的地层空间内介质物性的变化。选取2001—2012年作为研究时段,通过四川地震台网的YZP和JJS 2个台站记录到的兴都库什、苏门答腊南部地区2组震中距变化<3°的远震数据,得到2个台站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后记录的PS转换波与初至P波到时差Δ t PS 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006年以前Δ t PS 有一个缓慢增大的过程;汶川地震前约2a内Δ t PS 出现明显的降低过程,最大降幅达0.2~0.3s,超过测量误差4~5倍;震前2~3个月低值有一定程度的回返。文中讨论了可能引起Δ t PS 变化的原因,分析表明文中提出的远震转换波法在地震监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行进一步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转换波与P波到时差 汶川MS8.0地震 地壳介质波速变化
下载PDF
利用重复地震研究新疆阿合奇—伽师—乌恰地区地壳介质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春燕 李志海 《内陆地震》 2012年第1期62-66,共5页
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新疆伽师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提高走时精度以达到观测伽师—乌恰和伽师—阿合奇地区地壳介质变化的目的。计算了伽师地区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ML≥2.5重复地震序列经射线追踪和波形互相关方法校正后的P... 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新疆伽师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提高走时精度以达到观测伽师—乌恰和伽师—阿合奇地区地壳介质变化的目的。计算了伽师地区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ML≥2.5重复地震序列经射线追踪和波形互相关方法校正后的P波走时差。结果显示,在2009年2月20日柯坪5.4级地震前阿合奇台的记录观察到该地区短期的地壳介质速度明显升高现象,2010年6月10日乌恰5.2级地震前乌恰台也同样记录观察到该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射线追踪 地壳介质变化 新疆
下载PDF
四川地区Sn波偏振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天长 范军 曾健 《四川地震》 1996年第4期85-90,共6页
本文分析了1994年、1995年成都遥测地震台网实时处理系统记录的50多个ML3.0~4.0级地震的Sn波偏振,研究这一地区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在短周期三分向地震图上,对来自不同传播方向的,有可靠到时的Sn... 本文分析了1994年、1995年成都遥测地震台网实时处理系统记录的50多个ML3.0~4.0级地震的Sn波偏振,研究这一地区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在短周期三分向地震图上,对来自不同传播方向的,有可靠到时的Sn波偏振是一致的,其优势取向与其它方法观测的这一地区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相同。这意味着,这一地区地壳介质存在地震波各向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Sn偏振 地壳介质 各向异性 地震波
下载PDF
青海湟水盆地地壳稳定性的动力学基础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赞军 夏玉胜 +2 位作者 涂德龙 张家庆 梁平 《高原地震》 1997年第3期27-32,共6页
通过对湟水盆地区域震源机制、断层水平运动方式、地层褶皱形态分别反映的现代、第四纪晚期、第三纪构造应力场的对比研究,同时分析1990年以来地震活动图象,得出汉水盆地地壳介质强度可分为三个不同的,为各区未来地震活动强度的预测... 通过对湟水盆地区域震源机制、断层水平运动方式、地层褶皱形态分别反映的现代、第四纪晚期、第三纪构造应力场的对比研究,同时分析1990年以来地震活动图象,得出汉水盆地地壳介质强度可分为三个不同的,为各区未来地震活动强度的预测以及地壳稳定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水平运动 第四纪 第三纪 地壳介质强度 地壳稳定性
下载PDF
深层地下地应力测量 被引量:2
15
作者 钟方平 楼沩涛 +2 位作者 张景森 张喜华 肖昌炎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9-62,共4页
介绍了对某水力压裂法处置中放废液工程进行的深层地下地应力测量的有关情况。利用压阻型压力传感器和压力盒相结合的办法克服压力探头敏感面小带来的测量困难 ,成功进行了地下数百米深度处地应力测量。实际测量表明系统工作可靠 ,测量... 介绍了对某水力压裂法处置中放废液工程进行的深层地下地应力测量的有关情况。利用压阻型压力传感器和压力盒相结合的办法克服压力探头敏感面小带来的测量困难 ,成功进行了地下数百米深度处地应力测量。实际测量表明系统工作可靠 ,测量数据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法 放射性废物 废物处置 地应力 深地层注浆固化
下载PDF
利用濮阳地震集中区丛集地震P波走时差观测地壳介质的微动态变化
16
作者 李霞 周龙泉 +2 位作者 张志慧 山长仑 李亚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8期45-48,共4页
基于地震波及震相到时数据,经地震精定位及震中位置归一处理,给出了冀鲁豫交界地区地壳介质的微动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该区中等地震前部分台站记录丛集地震P波走时差滑动平均值出现中短期负异常,即地壳介质速度升高,显示出不同方位地... 基于地震波及震相到时数据,经地震精定位及震中位置归一处理,给出了冀鲁豫交界地区地壳介质的微动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该区中等地震前部分台站记录丛集地震P波走时差滑动平均值出现中短期负异常,即地壳介质速度升高,显示出不同方位地壳介质承压状态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集地震 濮阳地震集中区 地壳介质 P波走时差 射线追踪
下载PDF
损伤地壳中的应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永志 王文萍 朱桂芝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1期53-60,共8页
推导了损伤介质中应力场变化与地面位移场和重力变化的关系 ,讨论了利用地面位移和重力场变化来计算地球内应力场变化的边界元方法。利用中国华北地区的 1992~ 1995年的 GPS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地壳内 15km深处的应力场变化进行了计算 ,... 推导了损伤介质中应力场变化与地面位移场和重力变化的关系 ,讨论了利用地面位移和重力场变化来计算地球内应力场变化的边界元方法。利用中国华北地区的 1992~ 1995年的 GPS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地壳内 15km深处的应力场变化进行了计算 ,并讨论了应力场变化分布与 1996年发生的包头 MS=6 .6级地震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介质 GPS资料 应力变化 地震活动 地面位移 重力场 边界元法
下载PDF
2001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震源基本参数探讨
18
作者 卫爱民 蔡静观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4-129,共6页
基于云南地区三维速度图象和地震测深剖面等成果 ,在定量修正地壳介质横向不均匀性的基础上 ,计算了 2 0 0 1年 1月 15日姚安 5 .9、 6 .5级地震的震源基本参数 ;并探讨了造成震源基本参数 。
关键词 地壳介质 横向不均匀 震源基本参数 姚安地震 震源深度 2001年
下载PDF
福建地区重复地震识别与应用
19
作者 李强 李军 +1 位作者 袁丽文 邱毅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年第18期67-69,74,共4页
基于波形互相关原理,利用2008-2014年福建及临近地区的天然地震,识别出92组重复地震,主要分布于福建中部地区。其中3重以上41组,单组最大重数150重。基于重复地震识别的结果,在金钟水库库区开展了地壳介质变化检测。结果显示,金钟水库... 基于波形互相关原理,利用2008-2014年福建及临近地区的天然地震,识别出92组重复地震,主要分布于福建中部地区。其中3重以上41组,单组最大重数150重。基于重复地震识别的结果,在金钟水库库区开展了地壳介质变化检测。结果显示,金钟水库水位变化与P波走时差变化呈负相关,该特征在2013年期间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波形互相关 地壳介质变化 福建地区
下载PDF
天山地壳非均匀性与地震分布 被引量:5
20
作者 胥颐 《内陆地震》 1995年第3期242-249,共8页
根据重力、航磁及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了天山地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发现天山两缘是地壳物质组成变化较大的场所,也是介质结构最不稳定的区域。地震的发生不仅涉及到地表断裂构造的分布和活动方式,而且与深部物质的非均... 根据重力、航磁及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了天山地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发现天山两缘是地壳物质组成变化较大的场所,也是介质结构最不稳定的区域。地震的发生不仅涉及到地表断裂构造的分布和活动方式,而且与深部物质的非均匀程度有一定的联系。大部分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地壳中部附近不同速度体之间的梯度带附近,那里是深部介质分布最不均匀的构造层位。它的存在与中强地震的孕育场所密切相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形变甚至破裂引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地壳结构 非均匀介质 上地幔 地震 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