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cal systematics of the Mauranipur-Babina greenstone belt,Bundelkhand Craton,Central India:Insights on Neoarchean mantle plume-arc accretion and crustal evolu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S.P.Singh K.S.V.Subramanyam +3 位作者 C.Manikyamba M.Santosh M.Rajanikanta Singh B.Chandan Kumar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769-788,共20页
The Neoarchean Bundelkhand greenstone sequences at Mauranipur and Babina areas within the Bundelkhand Gneissic Complex preserve a variety of magmatic rocks such as komatiitic basalts, basalts,felsic volcanic rocks and... The Neoarchean Bundelkhand greenstone sequences at Mauranipur and Babina areas within the Bundelkhand Gneissic Complex preserve a variety of magmatic rocks such as komatiitic basalts, basalts,felsic volcanic rocks and high-Mg andesites belonging to the Baragaon, Raspahari and Koti Formations.The intrusive and extrusive komatiitic basalt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SiO_2(39-53 wt.%), high MgO(18-25 wt.%).moderately high Fe_2O_3(7.1-11.6 wt.%), Al_2O_3(4.5-12.0 wt.%), and TiO_2(0.4-1.23 wt.%)with super to subchondritic(Gd/Yb)N ratios indicating garnet control on the melts. The intrusive komatiitic suite of Ti-enriched and Al-depleted type possesses predominant negative Eu and positive Nb, Ti and Y anomalie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basalts classifies them into three types with varying SiO_2, TiO_2, MgO, Fe_2O_3, Al_2O_3 and CaO. At similar SiO_2 content of type Ⅰ and Ⅲ basalts, the type II basalts show slightly high Al_2O_3 and Fe_2O_3 contents. Significant negative anomalies of Nb, Zr, Hf and Ti, slightly enriched LREE with relatively flat HREE and low ∑REE contents are observed in type Ⅰ and Ⅱ basalts. TypeⅢ basalts show high Zr/Nb ratios(9.8-10.4), TiO_2(1.97-2.04 wt.%), but possess strikingly flat Zr, Hf, Y and Yb and are uncontaminated. Andesites from Agar and Koti have high SiO_2(55-64 wt.%), moderate TiO_2(0.4-0.7 wt.%), slightly low Al_2O_3(7-11.9 wt.%), medium to high MgO(3-8 wt.%) and CaO contents(10-17 wt.%). Anomalously high Cr, Co and Ni contents are observed in the Koti rhyolites. Tholeiitic to calc alkaline affinity of mafic-felsic volcanic rocks and basalt-andesite dacite-rhyolite differentiation indicate a mature arc and thickened crust during the advanced stage of the evolution of Neoarchean Bundelkhand greenstone belt in a convergent tectonic setting where the melts were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thick basaltic crust metamorphosed to amphibolite-eclogite facies. The trace element systematics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arc-back arc association with varying magnitudes of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La/Sm, La/Ta,Nb/Th, high MgO contents(>20 wt.%), CaO/Al_2O_3 and(Gd/Yb)_N > 1 along with the positive Nb anomalies of the komatiite basalts reflect a mantle plume source for their origin contaminated by subductionmetasomatized mantle lithosphere. The overall geochemical signatures of the ultramafic-mafic and felsic volcanic rocks endorse the Neoarchean plume-arc accretion tectonics in the Bundelkhand greenstone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ndelkhand CRATON GREENSTONE belts Mantle dynamics plume-arc ACCRETION NEOARCHEAN crustal evolution
下载PDF
K-Ar Geochronology of Mesozoic Mafic Dikes i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rustal Extension 被引量:17
2
作者 LIUShen HURuizhon ZHAOJunhong FENGCaixi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6期1207-1213,共7页
Based on K-Ar isotope analyses, Mesozoic mafic (and alkali ultramafic) dikes from western and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re dated at 88.2±1.70 Ma to 169.5±3.7 Ma with the majority of ages ranging fro... Based on K-Ar isotope analyses, Mesozoic mafic (and alkali ultramafic) dikes from western and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re dated at 88.2±1.70 Ma to 169.5±3.7 Ma with the majority of ages ranging from 90 Ma to 140 Ma. The emplacement of the dikes suggests a major Yanshanian (Cretaceous) crustal extens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Together with other available age data, this study suggests four periods of crustal extension at about 80 Ma, 100 Ma, 120 Ma and 140 Ma, respectively. Besides the effect of collapse of the Yanshanian orogenic belt on the emplacement of the mafic dikes in Shandong in the Cretaceous, the mantle plume and the extensive left-lateral advec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anlu fault also have controlled the crustal extension and the emplacement of the mafic dikes in eastern Shandong and western Shandong,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al extension mafic dike K-Ar age mantle plume Tanlu fault SHANDONG eastern China
下载PDF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机制及空间展布:来自沉积地层学的新证据 被引量:183
3
作者 何斌 徐义刚 +2 位作者 肖龙 王康明 沙绍礼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4-202,共9页
对西南地区茅口灰岩生物地层对比和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灰岩之间的界面特征的研究表明,上扬子西缘茅口灰岩在玄武岩喷发前存在差异剥蚀,自西到东可分为深度剥蚀带(内带)、部分剥蚀带(中带)、古风化壳或短暂沉积间断带(外带)和连续沉积带... 对西南地区茅口灰岩生物地层对比和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灰岩之间的界面特征的研究表明,上扬子西缘茅口灰岩在玄武岩喷发前存在差异剥蚀,自西到东可分为深度剥蚀带(内带)、部分剥蚀带(中带)、古风化壳或短暂沉积间断带(外带)和连续沉积带;整个剥蚀区的范围同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基本一致。差异剥蚀是中二叠世晚期上扬子西缘一次快速地壳抬升和穹状隆起的结果,这说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与地幔柱活动有关。根据上升地幔柱地表抬升模型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空间展布进行了讨论,并推算出该大火成岩省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 火成岩 形成机制 地壳抬升 地幔柱 沉积地层学
下载PDF
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判别大陆玄武岩和岛弧玄武岩 被引量:223
4
作者 夏林圻 夏祖春 +2 位作者 徐学义 李向民 马中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89,共13页
大陆地壳或岩石圈的混染作用可以给出似消减带信号,并导致将受到混染的大陆玄武岩误判为岛弧玄武岩。没有受到混染的软流圈(或地幔柱)源大陆玄武质岩石通常是以(Th/Nb)N<1、Nb/La≥1、低87Sr/86Sr(t)比值、高εNd(t)值及La/Nb和La/B... 大陆地壳或岩石圈的混染作用可以给出似消减带信号,并导致将受到混染的大陆玄武岩误判为岛弧玄武岩。没有受到混染的软流圈(或地幔柱)源大陆玄武质岩石通常是以(Th/Nb)N<1、Nb/La≥1、低87Sr/86Sr(t)比值、高εNd(t)值及La/Nb和La/Ba比值与洋岛玄武岩相似并以具有缺乏Nb、Ta、Ti负异常的“隆起”状多元素地幔标准化分配型式为特征。当在所研究的火山岩系中发现有未受到混染的软流圈(或地幔柱)源玄武质岩石存在,基本上就可以排除它们有属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系的可能。对于那些具有消减带信号的基性熔岩,可以根据Zr含量和Zr/Y比值,或利用Zr/Y-Zr图解,判断它们是否真正是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玄武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玄武岩 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玄武岩 地壳或岩石圈混染作用 软流圈或地幔柱
下载PDF
热力构造的概念分类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5
作者 杨兴科 刘池洋 +4 位作者 杨永恒 季丽丹 赵亮 韦振权 徐晓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5-396,共12页
热力作用是与应力、重力相类同的一类地质作用力。以往对其研究多有忽视,近年来研究进展较大。热力作用是盆地发育演化和改造的主要因素,随着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深化,大陆垂向热力作用及其热力构造陆续被发现。对目前尚无公认统一分类方... 热力作用是与应力、重力相类同的一类地质作用力。以往对其研究多有忽视,近年来研究进展较大。热力作用是盆地发育演化和改造的主要因素,随着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深化,大陆垂向热力作用及其热力构造陆续被发现。对目前尚无公认统一分类方案的热力构造,根据现今构造、地貌形态分为三类:正向穹窿型、负向塌陷型和边隆核陷型;按岩浆-热力作用影响深度等分为五种类型:(古)地热异常群集区、表浅层火山喷发-热液活动-浅成斑岩侵入型、热力背斜(热穹隆)型、中深层侵入型(含壳内热柱型)、地幔热柱型。深度分类的第二类表浅层火山喷发-热液活动-浅成斑岩侵入型又可再分为许多亚类:火山-热力管道、环状断裂、破火山口和火山塌陷、中浅成侵入型(含变质核杂岩和浅层热穹隆)、隐伏热力构造。热力背斜(热穹隆型)实际为中成或中浅成岩浆侵入型;中深层侵入型多在盆地基底或中下地壳内活动或造山带内产出,可称为地壳热异常柱,在地壳内分布规模不大,盆地下部一般难以直接见到,要依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技术手段来确认;岩浆岩体侵入的深度不一,热力构造类型和发育程度不同;地幔(或地壳)热柱型影响深度最大,没有明显的地貌显示,要依靠深部构造岩石学、地球物理学等间接研究方法确认。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应该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盆地深部多层结构研究发现热力构造区多具有明显的垂向极低电阻率值区和壳内低阻层,应为地壳热异常柱,有其特殊的热力作用环境。盆地深部热力作用与热力构造的复杂性和较强烈活动性,对盆地能源研究与评价及煤油气铀成矿成藏的勘探评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作用 热力构造 分类 地幔热柱 地壳热异常柱 盆地构造 能源矿产评价
下载PDF
用沉积记录来估计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的地壳抬升幅度 被引量:74
6
作者 何斌 徐义刚 +2 位作者 王雅玫 罗震宇 王康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6-320,共5页
玄武岩喷发前公里规模的地壳抬升是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成因的一个重要标志,此类地质证据的缺乏反过来被一些学者用来否定地幔柱学说。本文在厘定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冲积扇沉积记录的基础上,根据茅口组顶部的剥蚀特征,估算峨眉山地幔柱上... 玄武岩喷发前公里规模的地壳抬升是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成因的一个重要标志,此类地质证据的缺乏反过来被一些学者用来否定地幔柱学说。本文在厘定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冲积扇沉积记录的基础上,根据茅口组顶部的剥蚀特征,估算峨眉山地幔柱上升造成的地壳抬升幅度大于1000m,这与CampbellandGriffiths的地幔柱理论模型基本吻合,从而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地幔柱形成机制,乃至激烈争议中的地幔柱学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 地壳抬升 沉积记录
下载PDF
攀枝花层状辉长质岩体的微量元素和锶钕铅氧同位素系统:地幔源区和矿床成因的证据 被引量:13
7
作者 艾羽 张招崇 +3 位作者 王福生 郝艳丽 赵莉 杨铁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95-1004,共10页
攀枝花岩体是攀西地区一个典型含钒钛磁铁矿的层状辉长质岩体,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组成部分。其Sr、Nd、Pb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窄,落在峨眉山玄武岩的范围内,同时也落在洋岛玄武岩范围内,说明攀枝花岩体与峨眉山玄武岩有着成因联系,... 攀枝花岩体是攀西地区一个典型含钒钛磁铁矿的层状辉长质岩体,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组成部分。其Sr、Nd、Pb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窄,落在峨眉山玄武岩的范围内,同时也落在洋岛玄武岩范围内,说明攀枝花岩体与峨眉山玄武岩有着成因联系,均与地幔柱作用有关。其低的δ18O值(<6‰)说明没有地壳物质的混染,其高的La/Nb比值(>1)和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出现的负Nb异常则表明源区有岩石圈地幔物质的混染。因而攀枝花岩体是地幔柱和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在岩浆房中没有经历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Mg#与P2O5的正相关以及P2O5与FeO含量的负相关,表明P不是导致氧化物熔体不混熔的主要原因;而Mg#与Fe2O3/FeO的负相关则说明,岩浆演化过程中氧逸度的升高可能是导致氧化物熔体不混熔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岩 地幔柱 岩石圈地幔 地壳混染 不混熔 氧逸度 攀枝花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性火山作用与地壳增生 被引量:39
8
作者 耿元生 万渝生 沈其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早前寒武纪阶段有两个主要的基性火山活动时期,一期发生在2.7Ga左右,另一期发生在2.5Ga左右,代表了两期强烈的地壳增生事件。太古宙末期基性火山岩的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基性火山岩与其他岩石的关系... 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早前寒武纪阶段有两个主要的基性火山活动时期,一期发生在2.7Ga左右,另一期发生在2.5Ga左右,代表了两期强烈的地壳增生事件。太古宙末期基性火山岩的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基性火山岩与其他岩石的关系和组合特征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新太古代时期,在陆块之间基性火山岩的喷溢使地壳面积增大并把原本分离的小陆块拼合到一起,造成地壳的增生。在陆块内部,地壳的增生主要通过地幔柱的方式进行,在较均匀的地壳部分主要通过基性岩浆的垫托方式使地壳增厚,部分岩浆侵位到地壳较浅部位,甚至溢出地表。这两种地壳增生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联合作用形成了太古宙末的华北古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火山作用 早前寒武纪 地壳增生 华北克拉通 地幔柱
下载PDF
南秦岭中段西乡群火山岩岩石成因 被引量:41
9
作者 夏林圻 夏祖春 +2 位作者 马中平 徐学义 李向民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37,共37页
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730~845Ma)西乡群(自下而上包括孙家河组、大石沟组和白勉峡组)火山岩喷发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它们极有可能与导致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的地幔柱活动有关。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西... 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730~845Ma)西乡群(自下而上包括孙家河组、大石沟组和白勉峡组)火山岩喷发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它们极有可能与导致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的地幔柱活动有关。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西乡群裂谷基性熔岩总体上属于低Ti/Y(LT,Ti/Y<500)岩浆类型。LT熔岩又可进一步划分为LT1和LT2等2个亚类。LT1熔岩以高Nb/La(0.87~0.98)、低ThN/NbN(≈1)、缺乏Nb-Ta和Ti的亏损、具有"大隆起"式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配型式、(87Sr/86Sr)(t)=0.703869、εNd(t)=4.83为特征,属于拉斑玄武质岩浆系列;LT2熔岩以低Nb/La(<0.75)、高ThN/NbN(>1.4)、Nb-Ta和Ti亏损明显和Sr-Nd同位素比值变化较大为特征。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西乡群裂谷火山岩的化学变化不是由一个共同的母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所产生。孙家河组、大石沟组和白勉峡组中TiO2含量大于1.09%的火山岩的母岩浆经受了辉长岩质结晶分离作用,而白勉峡组中TiO2含量小于0.69%的基性熔岩的化学演化则是受控于单斜辉石(cpx)±橄榄石(ol)结晶分离作用。西乡群火山岩系中,基性、中性和酸性熔岩间为分异结晶关系。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西乡群裂谷火山岩系极有可能是源于共同的地幔柱,该地幔柱组分的成分为:εNd(t)≈+5,87Sr/86Sr(t)≈0.704,La/Nb≈0.7。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西乡群裂谷基性熔岩存在空间上的地球化学变化:LT1熔岩的母岩浆,没有受到明显的大陆岩石圈混染,保存了鲜明的地幔柱信号;而大陆地壳或大陆岩石圈混染作用对于LT2熔岩的形成则有着重要贡献。研究揭示,南秦岭中段新元古代中期西乡群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总体上产生于上涌地幔柱上部层位(地幔柱头)3GPa石榴子石稳定区(深度≈100km)。三湾岩组可能不应当归属于西乡群。三湾组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点与亏损型洋脊玄武岩(N-MORB)非常相似。由三湾组构成的地质体很有可能是一块古老洋壳的残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火山岩 西乡群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地幔柱 地壳混染 南秦岭
下载PDF
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火山岩系: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的地质纪录 被引量:27
10
作者 夏林圻 夏祖春 +2 位作者 李向民 马中平 徐学义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33,共33页
华南新元古代中期(746-827Ma)双峰式(玄武岩-流纹岩)火山岩喷发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它们极有可能与导致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的地幔柱(或超级地幔柱)活动有关。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基性熔岩可以划分... 华南新元古代中期(746-827Ma)双峰式(玄武岩-流纹岩)火山岩喷发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它们极有可能与导致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的地幔柱(或超级地幔柱)活动有关。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基性熔岩可以划分为高Ti/Y(HT,Ti/Y〉500)和低Ti/Y(LT,Ti/Y〈500)两个岩浆类型。HT熔岩又可进一步划分为HT1和HT2等两个亚类。HT1熔岩主要分部于华南中-西部裂谷盆地之中,总体上属于碱性玄武质岩浆系列;HT2和LT熔岩主要分布于华南中-东部裂谷盆地之中,总体上属于拉斑玄武质岩浆系列。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基性熔岩的化学变化不是由一个共同的母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所产生。华南中-西部地区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经受了辉长岩质结晶分离作用,而华南中-东部地区裂谷基性熔岩的化学演化则是受控于单斜辉石(cpx)士橄榄石(01)结晶分离作用。各个双峰式火山岩系中,基性和酸性熔岩间为分异结晶关系。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火山岩系极有可能是源于共同的地幔柱,该地幔柱组分的成分为:eNd(f)≈+6,Mg#≈0.7,La/Nb≈0.7。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基性熔岩存在空间上的地球化学变化:华南中一西部HT1熔岩的母岩浆,没有受到明显的大陆岩石圈混染,保存了鲜明的地幔柱信号;而大陆地壳或大陆岩石圈混染作用对于华南中-东部LT和HT2熔岩的形成则有着重要贡献。研究揭示,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总体上产生于上涌地幔柱较深层位的石榴子石稳定区(深度:100~130km)。中-西部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碱性玄武质)产生于深度较大(~130km)、部分熔融程度较低(〈10%)的条件下,中-东部裂谷基性熔岩的母岩浆(拉斑玄武质)产生于深度稍浅(~100km)、部分熔融程度较高(8%~30%)的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火山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地幔柱 大陆岩石圈 地壳混染
下载PDF
天山及邻区石炭纪—早二叠世裂谷火山岩岩石成因 被引量:120
11
作者 夏林圻 夏祖春 +2 位作者 徐学义 李向民 马中平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4期1-68,共68页
中国西北部天山石炭纪—早二叠世裂谷火山作用代表了一个新近被认可的大火成岩省,其分布范围至少有170万km2。该火山岩系主要由玄武质熔岩组成,其次有中性和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它们是地幔柱活动的产物,该地幔柱的组分为:εNd(t)≈+5... 中国西北部天山石炭纪—早二叠世裂谷火山作用代表了一个新近被认可的大火成岩省,其分布范围至少有170万km2。该火山岩系主要由玄武质熔岩组成,其次有中性和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它们是地幔柱活动的产物,该地幔柱的组分为:εNd(t)≈+5,87Sr/86Sr(t)≈0.704和La/Nb≈0.9。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石炭纪—早二叠世基性熔岩可以划分为高Ti/Y(HT,Ti/Y>500)和低Ti/Y(LT,Ti/Y<500)两个岩浆类型。LT熔岩又可进一步划分为LT1、LT2、LT3和LT4等4个亚类。LT1、LT2(天山中段和甘肃北山)、LT4(天山西段、新疆北山和准噶尔)和LT3、HT(塔里木)熔岩的化学演化系受控于橄榄石(ol)+单斜辉石(cpx)结晶分离作用;而天山东段的的LT4熔岩的化学变异则是经受了辉长岩质结晶分离作用。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天山及邻区石炭纪早二叠世裂谷基性熔岩并不是单一母岩浆结晶分离的产物。遭受地壳混染的LT3和LT4熔岩的Sr-Nd同位素变化特点与其地幔柱源熔体上升喷发所通过的岩石圈的性质有关。古老(前寒武纪)岩石圈的卷入,导致天山西段的石炭纪LT4熔岩和柯坪裂谷的早二叠世LT3熔岩具有低-负εNd(t)值(-2.91~+6.1)和中等—高87Sr/86Sr(t)值(0.7036~0.7081);相反,天山东段和准噶尔的石炭纪LT4熔岩是以高εNd(t)值(+4.2~+9.7)和低87Sr/86Sr(t)值(0.7035~0.7044)为特征,这乃是与其遭受了含有早古生代—泥盆纪弧-盆系火山岩的上地壳的混染有关,或者是与其岩石圈地幔源区遭受前石炭纪消减富集有关。天山及邻区石炭纪—早二叠世裂谷基性熔岩中观察到的地球化学变异与AFC作用一致。天山及邻区石炭纪—早二叠世裂谷火山岩显示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岩石地球化学变化。石炭纪时,未遭受混染的石炭纪LT1熔岩和受到轻微混染的石炭纪LT2熔岩喷发于天山中段裂谷,而遭受强烈混染的石炭纪LT4熔岩则喷发于天山中段裂谷四周的区域之中。石炭纪LT1和LT2熔岩是地幔柱的石榴子石稳定区较高程度部分熔融(10%~30%)产物;而石炭纪LT4熔岩则是温度较低的地幔柱的尖晶石-石榴子石过渡带较低程度部分熔融(<10%)产物。早二叠世时,未遭受混染的早二叠世HT、LT1熔岩和受到轻微混染的早二叠世LT3熔岩喷发于塔里木裂谷和北山裂谷,而遭受强烈混染的早二叠世LT4熔岩则喷发于北部博格达-哈尔里克裂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及邻区石炭纪-早二叠世裂谷火山岩 岩石成因 地球化学 地幔柱 地壳混染 大火成岩省 中国西北
下载PDF
古地幔柱作用“遗迹”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以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为例 被引量:18
12
作者 陈赟 王振华 +9 位作者 郭希 邓阳凡 徐涛 梁晓峰 田小波 吴晶 陈林 张晰 唐国彬 徐义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4-403,共10页
大火成岩省成因是国际地学界的研究热点,涉及地球内部运行机制和过程、资源和生物环境效应等多个地学前沿研究领域。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不仅是中国境内第一个获得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大火成岩省,也是全球范围内研究程度最高的大陆溢流玄... 大火成岩省成因是国际地学界的研究热点,涉及地球内部运行机制和过程、资源和生物环境效应等多个地学前沿研究领域。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不仅是中国境内第一个获得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大火成岩省,也是全球范围内研究程度最高的大陆溢流玄武岩省之一。前人基于沉积地层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系列证据提出了该大火成岩省的"地幔柱头熔融"成因模型。深部是否存在"地幔柱头熔融"假说所预示的大规模岩浆作用"遗迹",有待地球物理探测的进一步检验。地球物理方法是探测现代地幔柱的常用手段。本项研究集成利用人工源地震、天然源宽频带地震探测,以及密集重力/地磁剖面测量等综合地球物理手段探测"古地幔柱"作用,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研究中取得了系列成果,其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其他古地幔柱作用"遗迹"的识别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几何结构-物性结构-动力学属性参数之间的联合约束,以及与地球化学、地质学研究成果的有机结合,可靠地揭示出与古地幔柱作用有关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导致的地壳结构和组分变化以及深浅响应过程等,显示了综合地球物理方法、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在重建古老重大地质事件深部过程方面的巨大潜力。大规模岩浆作用"底侵"位置的确定、"透明"上地壳特征的发现等,对于该区未来的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幔柱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综合地球物理探测 底侵 地壳生长 “透明”上地壳
下载PDF
论油气本源共同体——老油区发现新储量的探索思路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隆栋 陶士振 +2 位作者 袁学诚 李玉琪 陈伟立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共12页
以克拉玛依油区为实例,提出了油气本源共同体新概念。指出深埋于新疆克拉玛依加依尔山下八大地质现象(巨大推覆体的加依尔山及其犁式断裂系统、玛湖新凹陷、山下古凹陷、中下地壳巨厚的低速高导层及其两侧的壳幔断裂、新疆隆起最高的莫... 以克拉玛依油区为实例,提出了油气本源共同体新概念。指出深埋于新疆克拉玛依加依尔山下八大地质现象(巨大推覆体的加依尔山及其犁式断裂系统、玛湖新凹陷、山下古凹陷、中下地壳巨厚的低速高导层及其两侧的壳幔断裂、新疆隆起最高的莫霍面、深部上地幔软流圈形成隆起幅度达65 km的地幔柱),实际上就是生油—运移—散失—聚集—成藏—成带的隐工程。剖析这些深部构造后发现,裸露于加依尔山边百公里长多种类型丰富而罕见的油气苗和隐伏于地下沿克乌断裂带、玛湖断裂带聚集的油气富集带之油源,并非仅仅来自玛湖新凹陷,而更主要是来自深部三大烃灶(古凹陷内沉积物转化成烃、壳内低速高导层内由一氧化碳和氢合成幔源油气、地幔柱内由深部地幔流体聚合成烃碱流体),靠深、浅二套断裂系统上下沟通,形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即油气本源共同体。在我国华北、渤海湾、四川等油区都发育油气本源共同体,虽形态各异,但大同小异,提出应改变过去从上往下找油,顾上不顾下的传统做法,改为从下往上找油,上下兼顾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高导层 软流圈 地幔柱 岩石圈蘑菇云(状)构造
下载PDF
深部地幔在白云凹陷的岩浆记录:基于BY7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阙晓铭 李元森 +2 位作者 陈会霞 张青林 张向涛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3年第2期105-115,共11页
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西南端,新生代处于构造转换带,边界断裂附近的BY7井记录了多期岩浆活动,其中玄武安山熔岩(BY705~BY706)和玄武岩(BY701~BY704)位于恩平组层位和珠江组层位,分别是南海扩张前和洋中脊跃迁后的岩浆活动记录。... 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西南端,新生代处于构造转换带,边界断裂附近的BY7井记录了多期岩浆活动,其中玄武安山熔岩(BY705~BY706)和玄武岩(BY701~BY704)位于恩平组层位和珠江组层位,分别是南海扩张前和洋中脊跃迁后的岩浆活动记录。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恩平组火山岩SiO2含量为53.60%~54.21%,(Na2O+K2O)为4.63%~5.16%,而珠江组火山岩则表现为较低的SiO2(47.26%~52.34%)、较高的全碱值(5.93%~6.98%)。所有火山岩表现出低稀土总量(∑REE=153.0~174.3μg/g)和明显的轻重稀土分馏((La/Yb)N=10.1~13.5)特点,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类似洋岛玄武岩(OIB),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高Pb低Nb/U值显示明显的陆壳成分混染,这与晚白垩世发生的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火山岩形成于地幔热点构造环境,是富集地幔源区低度部分熔融产物。其中恩平组火山岩与深部地幔上涌有关,源区为OIB与MORB过渡型,并遭受俯冲流体交代作用和陆壳混染。珠江组火山岩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主要为OIB EMI型岩浆组分,推测为海南地幔柱上涌形成,也有陆壳成分混染。深部地幔上涌作用在南海初始张裂和后期演化过程中可能扮演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OIB型碱性玄武岩 地幔柱 陆壳混染 白云凹陷
下载PDF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中酸性岩浆岩对地幔柱岩浆过程及地壳熔融机制的启示 被引量:3
15
作者 秦江锋 赖绍聪 +1 位作者 张泽中 郑国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31-1041,共11页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攀西地区分布大量晚二叠世中酸性岩浆岩,其成因机制对深化理解地幔柱岩浆作用过程、壳幔物质结构及特殊的金属元素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中酸性岩浆岩包括中性碱性岩和花岗岩,形成时代集中于251~259 Ma左右,...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攀西地区分布大量晚二叠世中酸性岩浆岩,其成因机制对深化理解地幔柱岩浆作用过程、壳幔物质结构及特殊的金属元素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中酸性岩浆岩包括中性碱性岩和花岗岩,形成时代集中于251~259 Ma左右,稍晚于峨眉山溢流玄武岩的形成时代(~260 Ma)。目前,对于这套中酸性岩浆岩的成因还存在争议,主要有玄武质岩浆的结晶分异和地壳物质的高温部分熔融两种观点。文中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这套中酸性岩浆岩的岩石组成、空间展布、形成时代及成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评述,提出对这套中酸性岩浆岩高精度年代学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约束峨眉山地幔柱岩浆作用的时限。而从矿物化学的角度,深入研究这套中酸性岩浆岩的成因,不仅是对地幔柱岩浆过程的重要补充,同时对深入研究地幔柱背景下岩石圈地幔和地壳物质的分异及增生机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柱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岩浆过程 中酸性岩浆岩 地壳结构
下载PDF
华南大陆深部探测与综合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谢窦克 张禹慎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5年第4期349-353,共5页
华南主要构造特征为欧亚大陆边缘地壳生长和大陆增生。华南为一联合大陆,前寒武系基底由太古宙与元古宙岩石组成,元古宙有科马提玄武质绿岩和堇青石花岗绿岩。地壳的地球化学组成,从长尺度的时间函数上观察,具前进演化趋势,为原始... 华南主要构造特征为欧亚大陆边缘地壳生长和大陆增生。华南为一联合大陆,前寒武系基底由太古宙与元古宙岩石组成,元古宙有科马提玄武质绿岩和堇青石花岗绿岩。地壳的地球化学组成,从长尺度的时间函数上观察,具前进演化趋势,为原始→亏损→富集地幔→大陆地壳。核-慢分异发生在地球历史早期,而大陆的增生一直持续到现在。大陆边缘裂解构造是华南构造演化的主要形式,幕式地幔柱构造是该区地壳生长的主要动力机制。扬子-特提斯构造域为稳定、冷的地幔块,太平洋构造域为活动的热地幔软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边缘 地壳生长 增生 地幔柱构造 深部探测
下载PDF
松树沟超镁铁岩和铬铁岩的微量元素及锶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泽军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92年第4期88-95,共8页
根据岩石学特征,本文全岩样品被分为三组。各组岩石具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含量和锶氧同位素组成,还呈现不同的变异特征。各类岩石的Rb,Ba,Nb,Sr等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原始地幔值。这些特征与其他已发表的资料均反映出超镁铁岩和铬铁岩有地幔... 根据岩石学特征,本文全岩样品被分为三组。各组岩石具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含量和锶氧同位素组成,还呈现不同的变异特征。各类岩石的Rb,Ba,Nb,Sr等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原始地幔值。这些特征与其他已发表的资料均反映出超镁铁岩和铬铁岩有地幔残余成因和岩浆结晶成因,以及上涌地幔经历过多期部分熔融和大陆岩石圈中壳幔物质混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基性岩 铬铁岩 微量元素
下载PDF
塔里木陆块周缘岩浆Cu-Ni-Co硫化物矿床形成的探讨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文渊 王亚磊 +2 位作者 钱兵 刘月高 韩一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6-293,共18页
因新发现的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成岩成矿研究存在争议,对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成因机制又引发新一轮的关注。中国造山带中铜镍钴硫化物矿床具有鲜明的分布特点,20世纪80年代东天山黄山东等一批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 因新发现的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成岩成矿研究存在争议,对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成因机制又引发新一轮的关注。中国造山带中铜镍钴硫化物矿床具有鲜明的分布特点,20世纪80年代东天山黄山东等一批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发现,曾经提出蛇绿岩形成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观点,而后出现了洋壳削减闭合陆-陆碰撞后新生陆壳裂陷槽环境形成铜镍钴矿的主流认识;进入21世纪后,随着塔里木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的提出,开始将东天山和新疆北山的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与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形成关联起来,并认为是地幔柱作用的结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由于含铜镍钴镁铁-超镁铁岩地球化学具有典型的岛弧特征,又将东天山铜镍钴矿床的形成与俯冲削减的板片再次联系了起来,导致岩浆型铜镍钴硫化物矿床形成背景还存在较大争议。我们认为岩石微量元素显示岛弧信息,是俯冲交代及地壳混染引起的地球化学屏蔽效应;铬尖晶石成分及所反映的氧逸度环境指示为张性环境,而非岛弧。塔里木陆块周缘3期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成矿代表了中国最重要的3期成镍事件,实际反映了塔里木陆块在全球大陆聚散演化中与超大陆之间关键的聚散事件:(1)新元古代金川Cu-Ni-PGE矿成矿代表了由于地幔柱作用以塔里木、扬子和西澳大利亚陆块之间的裂解为起点的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直至早古生代形成原特提斯洋-古亚洲洋;(2)早古生代末夏日哈木Ni-Co矿则是代表冈瓦纳大陆南部裂解从而形成古特提斯洋的标志性事件;(3)晚古生代早二叠世坡-Cu-Ni矿应是地幔柱作用潘吉亚超大陆生长大火成岩省的深成相组成。本文系统总结了3个矿床的成矿特征,并对比了3个矿床的区别。尽管坡-在3个矿床中有基性程度最高的母岩浆,但坡-相对于夏日哈木、金川显示出低的地壳混染程度,特别是地壳硫混染程度,这可能是坡-成矿相对差的主要原因。此外坡-不仅地壳混染程度低,且其混染了较多的钙质,抑制了硫化物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铜镍钴铂族硫化物矿床 造山带 岛弧 地幔柱 地壳混染 塔里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纪壳源型碳酸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程小鑫 吴鸿翔 +5 位作者 黄伟康 陈汉林 林秀斌 朱孔阳 李磐 章凤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42-2464,共23页
碳酸岩是自然界较为特殊的一类火成岩,由于其在上侵过程中不易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可以很好地保留源区原始特征,因而在揭示岩浆源区属性和地球深部碳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乌什南部地区发育多条侵位到... 碳酸岩是自然界较为特殊的一类火成岩,由于其在上侵过程中不易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可以很好地保留源区原始特征,因而在揭示岩浆源区属性和地球深部碳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乌什南部地区发育多条侵位到新元古界南华系中的火成碳酸岩岩墙或岩脉。这些岩脉的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出多个年龄峰值,其中最年轻一组(3颗)岩浆锆石的谐和加权年龄为272±4Ma,另外还有400Ma、450Ma、790Ma、850Ma等年龄峰,而这些锆石可能均为碳酸岩岩浆捕获成因。结合区域上发育大量早二叠世辉绿岩岩床及岩墙等侵入事件,推测这些碳酸岩很可能形成于早二叠世(~270Ma)。碳酸岩主要由方解石(90%以上)构成,并含少量的白云石、重晶石、天青石、赤铁矿等其它矿物,可见方解石与白云石之间明显的出溶结构以及野外宏观上碳酸岩包裹围岩等现象。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碳酸岩CaO含量高(44.40%~50.40%),SiO 2含量低(1.83%~7.97%);稀土元素总量很低(ΣREE=21.67×10^(-6)~91.32×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3.90~8.40),具有中等负铕异常(δEu=0.61~0.68)和中等至弱负铈异常(δCe=0.59~0.98);大离子亲石元素Sr、Rb、Ba等相对富集,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稳定同位素δ13 C V-PDB值高(-2.69‰~-2.93‰)、δ18 O V-SMOW值高(17.33‰~17.86‰)。这些特征与壳源碳酸岩特征相似,而与幔源碳酸岩差别较大。Sr-Nd同位素结果显示高的(87 Sr/86 Sr)i值(0.710106~0.710558),低的εNd(t)值(-8.46~-12.80),也进一步证实碳酸岩为地壳来源。综合分析认为这些碳酸岩很可能是塔里木二叠纪大火成岩省晚期岩浆事件的组成部分,系由塔里木西北缘地幔柱减压熔融后形成高温的基性岩浆向上侵位运移时,导致下地壳的碳酸盐储库部分熔融形成碳酸岩岩浆,并沿着断裂快速向上侵位形成。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岩石组成认识,而且有助于增进对二叠纪深部复杂壳幔作用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 壳源型碳酸岩 二叠纪 地幔柱 壳幔作用
下载PDF
Triple oxygen isotope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ocean island basalts 被引量:1
20
作者 Xiaobin Cao Huiming Bao +4 位作者 Caihong Gao Yun Liu Fang Huang Yongbo Peng Yining Zhang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327-334,共8页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 of ocean island basalts(OIB) has important bearings on Earth's deep mantle.Although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as a consequence of plate tectonics, contributes mat...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 of ocean island basalts(OIB) has important bearings on Earth's deep mantle.Although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as a consequence of plate tectonics, contributes material to OIB's formation, its exact fraction in OIB's mantle source remains ambiguous largely due to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existing geochemical proxies. Here we show, through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that unlike many known proxies, triple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s(i.e.D^(17 )O) in olivine samples are not affected by crystallization and partial melting. This unique feature, therefore, allows olivine D^(17 )O values to identify subducted oceanic crusts in OIB's mantle source. Furthermore, the fractions of subducted ocean sediments and hydrothermally altered oceanic crust in OIB's mantle source can be quantified using their characteristic D^(17 )O values. Based on published D^(17 )O data, we estimated the fraction of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to be as high as 22.3% in certain OIB, but the affected region in the respective mantle plume is likely to be limi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LE oxygen ISOTOPE Helium ISOTOPE Ocean island BASALTS MANTLE plume MANTLE heterogeneity crustal recycl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