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文化视角下淮军的兴起与发展研究——基于淮河文化的考察视角
1
作者 郭静 汪翔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16,共7页
淮军作为兴起于晚清安徽地区的地方性武装力量,带有较强的区域性色彩,其形成发展、军队兵源、营制体制、精神特质等,均受到淮河流域社会文化的影响。南宋以来淮河频发的水旱灾害,以及晚清时期太平军对两淮流域的侵犯,迫使皖北民众穷则思... 淮军作为兴起于晚清安徽地区的地方性武装力量,带有较强的区域性色彩,其形成发展、军队兵源、营制体制、精神特质等,均受到淮河流域社会文化的影响。南宋以来淮河频发的水旱灾害,以及晚清时期太平军对两淮流域的侵犯,迫使皖北民众穷则思变,促成淮军的兴起。淮军营伍的组成、将领的来源、从军的旨趣等,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他们所根植的淮河地域文化中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淮军在东航援沪后突破传统军伍规制,逐渐转向西化,一方面受当时国内外时势影响,另一方面亦离不开淮河流域变革求新的文化基因和淮军将领拙朴务实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军 淮河文化 穷则思变 兼收并蓄 变革创新
下载PDF
基于文旅产业视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以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为例
2
作者 李晓燕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淮河流域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淮河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文旅产业的视阈下,通过对淮河流域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究,探讨其起源与艺术形态,以促进...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淮河流域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淮河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文旅产业的视阈下,通过对淮河流域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究,探讨其起源与艺术形态,以促进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产业 淮河流域民间美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域特征
下载PDF
非遗纪录片的叙事体系——以淮河流域非遗纪录片为例
3
作者 李鹏飞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为探究非遗纪录片的叙事体系,文章以淮河流域非遗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为基本方法,展开对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和叙事话语的分析。研究发现:作为高层次框架的叙事主题有传承、灾难、乡愁和交融;中层次框架同时使用时间性叙事... 为探究非遗纪录片的叙事体系,文章以淮河流域非遗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为基本方法,展开对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和叙事话语的分析。研究发现:作为高层次框架的叙事主题有传承、灾难、乡愁和交融;中层次框架同时使用时间性叙事和空间性叙事的结构,更多采用人物驱动的手法,叙述视角上重呈现、轻讲述;低层次框架中,视觉和听觉元素构建了富有生活气息、时代感和地域特色的叙事话语。中国非遗题材纪录片已经形成具有民族性、当代性、国际性和强大传播力的叙事体系,趋于形成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影响力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理论 叙事体系 淮河流域非遗 非遗纪录片
下载PDF
淮河流域文化研究追踪与未来研究反思——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4
作者 张亲青 樊继群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2-28,35,共8页
文章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和呈现1998-2023年中国CNKI中淮河流域文化研究相关文献的科学知识图谱,通过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功能对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回顾淮河流域文化研究发展历程,梳理淮河流域文化研究发展脉络,探索未来... 文章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和呈现1998-2023年中国CNKI中淮河流域文化研究相关文献的科学知识图谱,通过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功能对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回顾淮河流域文化研究发展历程,梳理淮河流域文化研究发展脉络,探索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力求为今后淮河流域文化深入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研究表明,淮河流域文化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初始起步、快速发展和调整提高3个阶段;研究热点聚焦于淮河流域文化本质特征分析、文化资源开发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未来研究将以文化传播模式创新、文化本土化建设和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为主要方向。淮河流域文化传播需要扩大传播主体;进一步凸显地方高校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与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资源;加大文化交流,积极提升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淮河文化 可视化分析 文化传播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sites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in the Ili River Valley during historical periods 被引量:6
5
作者 WANG Fang YANG Zhaoping +7 位作者 LUAN Fuming XIONG Heigang SHI Hui WANG Zhaoguo ZHAO XingYou QIN Wenmin WU Wenjie LI D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9期1089-1108,共20页
This study applies ArcGIS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sites in the Ill River Valley in northwestern China. It explor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ites'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ary character... This study applies ArcGIS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sites in the Ill River Valley in northwestern China. It explor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ites'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human histor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umbers and proportions of the sites, and the frequency of their oc- currence, exhibited an inverted V-shaped change trend during six historical periods. The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first three periods shifted to the one the "high in the west and low in the east" during the latter three periods, demonstrating a change in the spatial center of gravity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site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on slopes of grades 1-5, with their proportions increasing from 75%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 BC-476 BC)-Qin Dynasty (221 BC-207 BC) to 93.75% during the Qing Dynasty-Modern period. The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of site elevations shifted from grades 4-8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Qin Dynasty, and the Western Han (206 BC-8)-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420-589), to grades 1-4 during the latter three periods. The number of sites showed a shifting trend from high-elevation mountains and hills to low-elevation plains, and from high slopes to low slopes. In particular, the sites exhibited a special "moist" evolutionary pattern of migration from middle and upstream areas to downstream areas, as opposed to the migration pattern of sites located in typical arid areas. The study also considere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ultural sites, notably, human factors and natural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 river valley historical periods cultural sites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driving forces
原文传递
淮河文化概念之界说 被引量:20
6
作者 陈立柱 洪永平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5-100,共6页
与许多地域文化相比,淮河文化更加复杂而不易把握,这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其中淮河文化本身"大象无形"的特点可能较关键。因此,讨论淮河文化概念,首要的工作在于找到认知淮河文化特质的恰当方式,与综合各学科各方面的研究... 与许多地域文化相比,淮河文化更加复杂而不易把握,这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其中淮河文化本身"大象无形"的特点可能较关键。因此,讨论淮河文化概念,首要的工作在于找到认知淮河文化特质的恰当方式,与综合各学科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加以概括的方法。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探究,我们尝试着给淮河文化一个初步的概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平原文化的特质是为淮河文化基本的或主体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文化概念 研究有法 界说
下载PDF
淮河文化的内涵及其技术层面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良玉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5,共4页
江河在人类文明的起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从文明史或大历史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我们会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对淮河文化作出定义是非常必要的,但需注意淮河文化的内涵也随着时空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技术层面切入研究淮河文化,更... 江河在人类文明的起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从文明史或大历史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我们会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对淮河文化作出定义是非常必要的,但需注意淮河文化的内涵也随着时空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技术层面切入研究淮河文化,更可以发现新问题,得出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化 淮河文化 技术层面的研究
下载PDF
论楚淮文化对道家生命观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李霞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29,共5页
生命观念是道家文化的核心观念,道家生命观的形成与楚淮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道家文化发源地淮河流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老子等道家奠基者特有的理论兴趣和致思方向,这就是对生命的产生和存在颇为关注,从而为其生命观的形成提供了必... 生命观念是道家文化的核心观念,道家生命观的形成与楚淮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道家文化发源地淮河流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老子等道家奠基者特有的理论兴趣和致思方向,这就是对生命的产生和存在颇为关注,从而为其生命观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土壤。从文化背景来看,淮河流域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文化圈。楚淮文化的根本特征之一是具有浓厚的生命意蕴,这在其宗教信仰、风俗习尚和文化特质中均有明显反映。这种文化的长期浸染使得老子等道家代表人物具有浓烈的生命关怀,由此而导致了道家生命观念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楚淮文化 道家 生命观 太一崇拜
下载PDF
二里头文化时期江淮分水岭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浅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段天璟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1-70,共10页
本文通过分析二里头文化时期江淮分水岭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年代、构成等问题指出,这个时期,作为地理上南北分界的江淮分水岭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在地域上主要发现了来自其东、西方的考古学文化影响。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进入该地区后... 本文通过分析二里头文化时期江淮分水岭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年代、构成等问题指出,这个时期,作为地理上南北分界的江淮分水岭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在地域上主要发现了来自其东、西方的考古学文化影响。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进入该地区后,可能由于本区域先前已经历河南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等考古学文化的涤荡,因而没有遇到本地土著文化的有力反抗,从而使江淮分水岭地区处于这两大强势文化影响构成的旋涡之中。而长江中、下游的文化也对该地区施加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本地的土著文化因素并没有消亡,而是保留和生长了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文化时期 江淮分水岭 考古学文化 结构
下载PDF
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对地名历史文化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晓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4-151,共8页
文章主要从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四个方面,论述了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对地名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变迁、传承和内涵的影响,并着重论述了自然人文环境对各种类型地名的语言和实体内涵的影响。作者认为自然人文环境... 文章主要从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四个方面,论述了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对地名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变迁、传承和内涵的影响,并着重论述了自然人文环境对各种类型地名的语言和实体内涵的影响。作者认为自然人文环境对地名历史文化资源的影响带有普遍意义,因此在全国地名普查、规划、管理和保护等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自然人文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淮河流域 自然人文环境 地名
下载PDF
江苏淮河文化产业发展探究——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背景 被引量:1
11
作者 柳邦坤 樊晶晶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83-88,108,共7页
淮河流域江苏、安徽、河南等省联合提出的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构想,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已经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给淮河流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带来机遇。江苏省特别... 淮河流域江苏、安徽、河南等省联合提出的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构想,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已经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给淮河流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带来机遇。江苏省特别是相对欠发达的苏北淮河流域城市,应借助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把淮河流域建设成文化产业发展高地。淮河文化产业发展应以文化保护与传承为前提,凸显特色,把握好淮河文化特性,处理和协调好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与淮河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强化措施,推进淮河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生态经济带 文化产业 发展对策
下载PDF
美国切诺基文化传播对淮河流域弱势文化外宣的启示 被引量:3
12
作者 樊继群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47-51,共5页
切诺基文化是美国印第安族裔文化,在美国属于弱势文化。美国东北州立大学是切诺基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切诺基文化传播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淮河流域文化也属于弱势文化,其在本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沿... 切诺基文化是美国印第安族裔文化,在美国属于弱势文化。美国东北州立大学是切诺基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切诺基文化传播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淮河流域文化也属于弱势文化,其在本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沿淮高校在保护、传播淮河流域文化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东北州立大学在弘扬切诺基弱势文化中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对相关高校保护、传播淮河流域文化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诺基 弱势文化 东北州立大学 传播 淮河流域文化 沿淮高校
下载PDF
两淮盐商文化遗迹旅游开发整合研究--以扬州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爱民 《盐业史研究》 2011年第3期8-12,共5页
盐业是中国封建社会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自西汉吴王刘濞"诱天下亡人煮海水为盐"起,两淮地区一直为古代中国的盐业中心之一。"扬州繁华以盐盛",扬州因盐而兴。本文以两淮盐商文化遗迹最为集中的扬州为案例地展开论... 盐业是中国封建社会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自西汉吴王刘濞"诱天下亡人煮海水为盐"起,两淮地区一直为古代中国的盐业中心之一。"扬州繁华以盐盛",扬州因盐而兴。本文以两淮盐商文化遗迹最为集中的扬州为案例地展开论述,分析两淮盐商文化遗迹的开发整合现状以及开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淮盐商 文化遗迹 旅游开发
下载PDF
淮河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承的反思——以中国淮河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裴世东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2-15,共4页
中国淮河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淮河文化专题性"国字号"博物馆。淮滨县利用其区位优势,努力推进淮河文化的传播。但是淮河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重复性建设、"国字号"名不副实、非遗文化体验不足等问题。需要从加... 中国淮河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淮河文化专题性"国字号"博物馆。淮滨县利用其区位优势,努力推进淮河文化的传播。但是淮河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重复性建设、"国字号"名不副实、非遗文化体验不足等问题。需要从加强对博物馆审批的控制和监管,建立泛淮河流域文博资源共享体系,创新非遗文化表现形式等方面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文化 中国淮河博物馆 淮河流域 “国字号” 非遗
下载PDF
浅议淮河流域的思想文化特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业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22-27,共6页
淮河流域融合了地区文化的要素,凝结成古文化多元性。涵盖商周时代的东夷(包括淮夷)文化、老庄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淮扬文化;以楚、明文化为底蕴,兼容中原文化,以水为本体,衍生出民为邦本、有教无类、无为而治的淮河文... 淮河流域融合了地区文化的要素,凝结成古文化多元性。涵盖商周时代的东夷(包括淮夷)文化、老庄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淮扬文化;以楚、明文化为底蕴,兼容中原文化,以水为本体,衍生出民为邦本、有教无类、无为而治的淮河文化,以安时守顺为思维底蕴,形成吸附、融合、隐性为底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文化 文化结构 隐性思维
下载PDF
黄淮流域和中古学术文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道衡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2,共8页
在中古学术文化史上,大多数重要人物的籍贯在黄淮流域一带。三国到东晋南朝时期重要的学术、政治人物多出于这个地区。东晋一代,南迁的黄淮流域的士家大族把持着政坛和学术文化界。南朝以后,这一区域人士在政坛、文化艺术界的影响逐渐... 在中古学术文化史上,大多数重要人物的籍贯在黄淮流域一带。三国到东晋南朝时期重要的学术、政治人物多出于这个地区。东晋一代,南迁的黄淮流域的士家大族把持着政坛和学术文化界。南朝以后,这一区域人士在政坛、文化艺术界的影响逐渐下降。黄淮流域在中古学术文化史上的兴盛,有其传统和经济上的原因。春秋战国以来,这一区域的文化就处于领先地位,即使两汉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长安,但活跃于政界、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仍多出于这一地区。当时黄淮一带经济繁荣,人才辈出,门阀制度也维护着黄淮流域高门的文化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时代 学术文化 黄淮流域 文化传统 门阀制度
下载PDF
从淮西民歌的旋律音调中看文化过渡区的音乐风格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敬民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31-38,共8页
音乐文化过渡区域是一个特殊的、客现存在的区域。它不是纯粹的地理学的概念,而是以现实存在的音乐文化属性为依据,所进行的文化区域性划分。其本质是区域间的文化过渡性。文化过渡区域内的民歌,具有多元的文化属性和价值趋向。担负着... 音乐文化过渡区域是一个特殊的、客现存在的区域。它不是纯粹的地理学的概念,而是以现实存在的音乐文化属性为依据,所进行的文化区域性划分。其本质是区域间的文化过渡性。文化过渡区域内的民歌,具有多元的文化属性和价值趋向。担负着协调与通道的职能。淮西民歌受到来自中原、江淮、江汉三方面的影响。在音的组合形式上,表现出即与这些区域相似又有所不同,呈现出独特的民歌风格,具有过渡性特征。淮西民歌的音值组合和音高组合是这一特征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一方面,它表现在对周边区域音乐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另一方面,又表现在对本区域内的旋律音调进行不断的改造,显现出文化过渡区在地理位置上所具有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西民歌 文化过渡区 音值组合 音高组合 音乐风格 旋律 音调
下载PDF
论三明客家山歌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龚建云 《艺术探索》 2005年第6期16-19,共4页
三明是我国重要的客家大市,三明客家山歌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三明客家山歌文化随着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是古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它同时又汲取了江南民歌的养分,并与畲文化及周边汉族其他民系文化相... 三明是我国重要的客家大市,三明客家山歌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三明客家山歌文化随着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是古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它同时又汲取了江南民歌的养分,并与畲文化及周边汉族其他民系文化相互认同、融合,相互联系而成, 从而显示了三明客家山歌文化的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明客家山歌 客家文化 古中原文化 江淮文化 畲文化
下载PDF
由沙冢遗址红陶鸟探淮河流域上古“鸟”图腾崇拜意象源起 被引量:1
19
作者 万惠玲 《宜春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119-121,134,共4页
淮滨"沙冢遗址"出土的沙冢红陶鸟造型丰满圆润,L形的侧影、A字形的正面像、尾部展开的V形状,极具母性特征和生殖崇拜的女阴符号,从实物上充分证明把鸟作为图腾崇拜是上古时期淮河流域沙冢遗址的独特现象,反映了古淮夷地区&qu... 淮滨"沙冢遗址"出土的沙冢红陶鸟造型丰满圆润,L形的侧影、A字形的正面像、尾部展开的V形状,极具母性特征和生殖崇拜的女阴符号,从实物上充分证明把鸟作为图腾崇拜是上古时期淮河流域沙冢遗址的独特现象,反映了古淮夷地区"夷"族氏族文化特征。其形成因素是原始宗教及太阳崇拜的一种表现,是淮河流域原始生殖崇拜的物化表现,是地理、自然环境造成自然禁忌崇拜的结果。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古淮夷地区具有地域特色鸟图腾崇拜的文化意象源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淮夷 鸟图腾 图腾崇拜 淮河文化
下载PDF
百回本《西游记》的淮河文化基因 被引量:1
20
作者 涂茵 余仁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31-33,共3页
阐述了淮河文化的内涵和特质,认为百回本《西游记》中浸透着淮河文化元素:作者吴承恩的淮河文化情结,小说中的人物是淮河流域的特产或经淮河文化嫁接;西游故事全部有淮河文化元素;西游地望、民俗、小说语言均有淮河文化基因。一部百回... 阐述了淮河文化的内涵和特质,认为百回本《西游记》中浸透着淮河文化元素:作者吴承恩的淮河文化情结,小说中的人物是淮河流域的特产或经淮河文化嫁接;西游故事全部有淮河文化元素;西游地望、民俗、小说语言均有淮河文化基因。一部百回本《西游记》就是淮河文化基因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淮河文化 文化基因 吴承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