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es,Crystal Structures and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s of Cu(Ⅱ) Complexes with Methyl- benzoic Acid(MBA) and 1,10-Phenanthroline
1
作者 吴新建 陈义平 +2 位作者 夏则明 葛素志 柴凤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1724-1732,共9页
Two cupric complexes containing methylbenzoic acid have been prepared and crystallized by 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in DMF. The single-crystal X-ray crystallographic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y are dicaryon complexes.... Two cupric complexes containing methylbenzoic acid have been prepared and crystallized by 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in DMF. The single-crystal X-ray crystallographic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y are dicaryon complexes. Complex I with formula of [Cu2(m- MBA)4DMF2]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with space group of P21/c and complex 2 with formula of [Cuz(o-MBA)ffo-phen)2]·NO3·H2O crystallizes in triclinic with space group of P I. The weak interactions including C-H...O hydrogen bonds, C-H…π interactions and π-π stacking in the structures of two complexes are observed from the X-ray crystallographic data. In addition, there are still classical hydrogen bonds in 2. The different strength of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in the structure is reflected on their different thermal stability measured by 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sis and 2D-1R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of two complexes. The study of weak interactions is meaningful to provide supporting data for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theory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molecular bi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pric complex crystal structure methylbenzoicacid 2D-IR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下载PDF
Synthesis,Crystal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a Novel Copper Inverse-9-metallacrown-3 Complex
2
作者 LIU Guang-Xiang XU Huan-Min REN Xiao-Ming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7期1072-1076,共5页
The reaction ofphenyl 2-pyridyl ketoxime (PhPyCNOH) with Cu(NO3)2·3H2O has led to a triangular complex Cu3(OH)(PhPyCNO)3(NO3)·NO3·H2O 1 containing the [Cu3(μ2-OH)]5+ core and possessing th... The reaction ofphenyl 2-pyridyl ketoxime (PhPyCNOH) with Cu(NO3)2·3H2O has led to a triangular complex Cu3(OH)(PhPyCNO)3(NO3)·NO3·H2O 1 containing the [Cu3(μ2-OH)]5+ core and possessing the very rare inverse 9-metallacrown-3 motif created by the bridging oximate groups. Crystallographic data for 1: C36H30N8O11CU3, Mr = 941.30, monoclinic, space group C2/c, a = 18.815(9), b = 33.888(15), c = 14.307(7) A, β = 118.945(6)°, V= 7983(6) A3, Z = 8, Dc = 1.566 g/cm3, μ = 1.652 mm^-1, F(000) = 3816, R= 0.0644 and wR= 0.1393 for 3468 observed reflections (I〉 2σ(I)). Preliminary variable-temperatur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studies reveal an antiferromagnetically-coupled system showing antisymmetrie ex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pric complex crystal structure MAGNETISM
下载PDF
Coordination configurations of cupric tartrate in electronic industry wastewater 被引量:1
3
作者 Ming-jun HAN Jian-yong HE +5 位作者 Wei SUN Sai LI Heng YU Tong YUE Xin WEI Chen-yang ZHAN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3753-3766,共14页
The coordination structure of cupric tartrate(Cu−TA)complex was investigated by ultraviolet−visible(UV-Vis)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LC-MS)firstly;furthermore,effective coordination configurations an... The coordination structure of cupric tartrate(Cu−TA)complex was investigated by ultraviolet−visible(UV-Vis)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LC-MS)firstly;furthermore,effective coordination configurations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Cu−TA in aqueous solution were systematically reveal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s.Consistently,Job plots show 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Cu(TA)]and[Cu(TA)_(2)]^(2-)at 230 and 255 nm based on UV-Vis results.LC-MS results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the single and high coordination complexes[Cu_(2)(TA)_(2)]^(+),[Cu(TA)_(2)]^(+)and[Cu_(2)(TA)_(3)(H_(2)O)_(2)(OH)_(2)]^(2+).DFT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arboxylic oxygen and hydroxyl oxygen of tartaric acid(TA)are preferred sites for Cu(Ⅱ)coordination.[Cu(TA)](1H,3H sites O of TA coordinated with Cu(Ⅱ)),[Cu(TA)_(2)]^(2-)(two 1^(C),2^(H) sites O of TA coordinated with Cu(Ⅱ)),and[Cu(TA)_(3)]^(4-)(three 2H,3H sites O of TA coordinated with Cu(Ⅱ))should be dominant coordination configurations of Cu−TA.The corresponding Gibbs reaction energies are-170.1,-136.2,and-90.2 kJ/mol,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nic industry wastewater copper tartaric acid cupric tartrate complex coordination configurati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下载PDF
一氧化氮在大环铜配合物修饰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及测定 被引量:8
4
作者 赵庆琦 陈实 +3 位作者 邓锐 莫金垣 鲁统部 蔡沛祥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11,共3页
发现大环铜配合物[Cu(Ⅱ)L]Cl2 对一氧化氮 (NO)具有电催化氧化作用 (L=1 ,8_二乙醇基_1 ,3 ,6 ,8 ,10 ,13_六氮杂_14_冠_4);研制成用于NO伏安法测定的微铂盘Nafion -Cu(Ⅱ)L膜修饰电极。当NO的浓度在1.4×10-5 ~5.6×10-7 mo... 发现大环铜配合物[Cu(Ⅱ)L]Cl2 对一氧化氮 (NO)具有电催化氧化作用 (L=1 ,8_二乙醇基_1 ,3 ,6 ,8 ,10 ,13_六氮杂_14_冠_4);研制成用于NO伏安法测定的微铂盘Nafion -Cu(Ⅱ)L膜修饰电极。当NO的浓度在1.4×10-5 ~5.6×10-7 mol/L范围内氧化峰电流与NO的浓度呈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为0.994 ,亚硝酸、抗坏血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大环酮配合物 修饰电极 电催化氧化 分析
下载PDF
氨基酸铜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单耀军 张进霞 +3 位作者 袁洪水 李晓宇 韩继刚 朱宝成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0-32,37,共4页
用含不同浓度甘氨酸铜、复合氨基酸铜的培养基培养大丽轮枝菌、尖孢镰刀菌、长蠕孢类病菌、灰葡萄孢菌、贝伦格葡萄座腔菌,考察氨基酸铜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甘氨酸铜、复合氨基酸铜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甘氨... 用含不同浓度甘氨酸铜、复合氨基酸铜的培养基培养大丽轮枝菌、尖孢镰刀菌、长蠕孢类病菌、灰葡萄孢菌、贝伦格葡萄座腔菌,考察氨基酸铜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甘氨酸铜、复合氨基酸铜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甘氨酸铜作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铜 杀菌剂 植物病原真菌 抑菌率
下载PDF
槲皮素铜(Ⅱ)配合物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谭君 王伯初 祝连彩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00-801,共2页
目的研究槲皮素铜(Ⅱ)配合物的抗氧化作用。方法采用DPPH法和NBT法分别测定了槲皮素铜(Ⅱ)配合物对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和超氧阴离子(O2-.)的清除作用。结果槲皮素铜(Ⅱ)配合物能有效清除DPPH.和O2-.,其清除能力均强于单独的槲... 目的研究槲皮素铜(Ⅱ)配合物的抗氧化作用。方法采用DPPH法和NBT法分别测定了槲皮素铜(Ⅱ)配合物对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和超氧阴离子(O2-.)的清除作用。结果槲皮素铜(Ⅱ)配合物能有效清除DPPH.和O2-.,其清除能力均强于单独的槲皮素。结论槲皮素铜(Ⅱ)配合物是一种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剂,具有较高的SOD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铜(Ⅱ)配合物 自由基 抗氧化作用
下载PDF
树形聚酰胺胺与Cu^(2+)的络合作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徐厚才 罗运军 +2 位作者 谭惠民 周贵忠 王纲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共4页
合成了4.0代聚酰胺胺 (PAMAM)树形分子 ,并合成出端基为羟基的PAMAM树形分子衍生物。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4.0代PAMAM树形分子及其衍生物与Cu2 +的络合作用。结果表明当存在树形聚酰胺胺分子时 ,Cu2 +水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显著紫移 ,随n(C... 合成了4.0代聚酰胺胺 (PAMAM)树形分子 ,并合成出端基为羟基的PAMAM树形分子衍生物。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4.0代PAMAM树形分子及其衍生物与Cu2 +的络合作用。结果表明当存在树形聚酰胺胺分子时 ,Cu2 +水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显著紫移 ,随n(Cu2 +)/n(PAMAM)增加 ,最大吸收波长红移 ;PAMAM树形分子与Cu2 +的络合作用有多种形式 ,对端胺基树形分子主要存在Cu -N4 和Cu -N2 两种配位方式 ;对端羟基树形分子主要存在Cu -N2 的配位方式 ;随Cu2 +的加入 ,络合形式和各种络合形式的相对比例发生变化 ;pH对络合形式有较大影响;随代数的增加 ,树形分子所能络合Cu2 +的最大数目不断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形高分子 聚酰胺胺 分光光度法 络合作用 铜离子 污水处理
下载PDF
歧化松香胺Schiff碱-铜配合物催化苯乙烯氧化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白丽娟 雷福厚 +2 位作者 莫丽君 罗影 黄永忠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年第B10期99-104,共6页
以H2O2为氧源,研究了歧化松香胺Schiff碱-铜配合物催化苯乙烯的氧化反应,探讨了溶剂种类、催化剂用量、氧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氧化反应的较佳条件是:以1,4-二氧杂环己烷为溶剂,苯乙烯5.000... 以H2O2为氧源,研究了歧化松香胺Schiff碱-铜配合物催化苯乙烯的氧化反应,探讨了溶剂种类、催化剂用量、氧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氧化反应的较佳条件是:以1,4-二氧杂环己烷为溶剂,苯乙烯5.000 g,催化剂Schiff碱-铜配合物用量为苯乙烯质量的0.5%,质量分数为30%的H2O2 15 mL,80℃反应6 h。苯乙烯转化率为93.3%,主产物苯甲醛的收率和选择性分别为66.8%和7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化松香胺 SCHIFF碱 铜配合物 苯乙烯 氧化
下载PDF
氨基酸铜对棉花黄萎病株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晓宇 胡明 +1 位作者 朱宝成 马平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2-155,共4页
在棉花黄萎病发病初期喷施氨基酸铜,测定了棉花病株叶片内几种与抗性有关的酶活性。结果发现,喷施氨基酸铜后棉叶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均在一定程度表现出"涨落现象",表明了氨基酸铜... 在棉花黄萎病发病初期喷施氨基酸铜,测定了棉花病株叶片内几种与抗性有关的酶活性。结果发现,喷施氨基酸铜后棉叶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均在一定程度表现出"涨落现象",表明了氨基酸铜对棉花黄萎病有一定的抗性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铜 棉花 黄萎病株 酶活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铜-吡啶类络合物模拟漆酶催化漆酚氧化聚合成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叶立新 郭明高 郭庆宇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1-56,共6页
用红外光谱研究了Cu-py、Cu-PVPy和Cu-QPVPy催化漆酚氧化聚合交联过程。漆酚氧化聚合阶段的共同特征是:1.漆酚酿吸收峰1652crn ̄-1先涨后落;2.共轭双烯吸收峰982和945cm ̄-1逐渐减弱,而... 用红外光谱研究了Cu-py、Cu-PVPy和Cu-QPVPy催化漆酚氧化聚合交联过程。漆酚氧化聚合阶段的共同特征是:1.漆酚酿吸收峰1652crn ̄-1先涨后落;2.共轭双烯吸收峰982和945cm ̄-1逐渐减弱,而共轭三烯吸收峰992cm ̄-1和芳醚吸收峰1215cm ̄-1却逐步增强;3.苯环三取代吸收峰830、765cm ̄-1都有所减弱,苯环四取代吸收峰875和805cm ̄-1出现;4.苯环骨架吸收峰1620、1592cm ̄-1之间的界限缩小甚至消失。到了漆膜的实于阶段,漆酚酿吸收峰1652cm ̄-1再度兴起,但992cm ̄-1吸收峰却由涨转落,其他吸收峰也有变化。以上光谱变化表明这3种催化剂都模拟了漆酶的催化作用。在Cu-PVPy催化漆酚氧化聚合阶段,发现孤立双键吸收峰3008cm ̄-1比共轭双烯吸收峰982和945cm ̄-1消失得更早;并且从反应一开始就出现了1715cm`-1羰基吸收峰。还比较了Cu-PVPy与Cu-QPVPy催化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 络合物 漆酚 模拟漆酶
下载PDF
[Cu_2(BpheO)_4(bpy)_2]·2H_2O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良 盛国定 +2 位作者 顾建明 胡秀荣 龚钰秋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9-293,共5页
N-苯甲酰苯丙氨酸(BpheO)与Cu(bpy)Cl2发生取代反应,在水中合成了双核铜(Ⅱ)配合物[Cu2(BpheO)4(bpy)2]·2H2O(bpy:2,2′-联吡啶)。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 N-苯甲酰苯丙氨酸(BpheO)与Cu(bpy)Cl2发生取代反应,在水中合成了双核铜(Ⅱ)配合物[Cu2(BpheO)4(bpy)2]·2H2O(bpy:2,2′-联吡啶)。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0.681(2),b=12.320(2),c=16.525(2);α=110.23(1)°,β=76.98(1)°,γ=105.49(1)°,V=1945.0(6)3,Z=1,F(000)=786,Dc=1.291g/cm3,μ=0.61mm-1。Cu与bpy的二个氮原子和BpheO的三个氧原子构成五配位略有畸变的四方锥多面体。经元素分析、IR、ESR和TG-DTA对配合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吡啶 双核 铜配合物 晶体结构
下载PDF
Cu(phen)Cl2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 被引量:9
12
作者 杜治平 周彬 +4 位作者 黄丽明 黄晨 吴元欣 王存文 孙炜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36-742,共7页
以CuCl2和邻菲啰啉(phen)为原料,在甲醇和乙醇混合溶剂中制备了Cu(phen)Cl2,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H2程序升温还原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在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phen)Cl2不仅... 以CuCl2和邻菲啰啉(phen)为原料,在甲醇和乙醇混合溶剂中制备了Cu(phen)Cl2,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H2程序升温还原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在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phen)Cl2不仅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而且因phen与Cu(Ⅱ)间的σ-π配位作用而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催化剂浓度0.011mol/L,反应温度150℃,反应压力4.0MPa和p(CO)/p(O2)=19的条件下,生成DMC的转化数(TON)可达51.5.研究还发现,反应存在诱导期,且TON随温度呈"M"形变化,据此提出了新的羰氧化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二甲酯 甲醇 氧化羰基化 氯化铜 邻菲啰啉 配合物
下载PDF
新型双核铜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作用及其测定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明艳 许兴友 +2 位作者 高键 程青芳 马卫兴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84-987,993,共5页
采用电沉积方法将双核铜配合物修饰于玻碳(GC)电极表面制得了[LCu]2biPy/GC电极。研究了[LCu]2biPy/GC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并发现该电极对抗坏血酸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作用。考察了该电极作为抗坏血酸传感器的操作条件,结果表明:... 采用电沉积方法将双核铜配合物修饰于玻碳(GC)电极表面制得了[LCu]2biPy/GC电极。研究了[LCu]2biPy/GC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并发现该电极对抗坏血酸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作用。考察了该电极作为抗坏血酸传感器的操作条件,结果表明:修饰电极在pH7.0的磷酸盐(PBS)缓冲溶液,-0.2~0.8V电位范围内,以50mV·s^-1叫进行循环伏安扫描,催化电流峰与抗坏血酸浓度在4.0×10^-5~1.2×10^-4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5×10^-6mol·L^-1用于3种水果汁中抗坏血酸的测定,测定结果的RSD在1.6%~2.1%之间,回收率在97.8%~102.1%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铜配合物 修饰玻碳电极 电催氧化 抗坏血酸
下载PDF
铜(Ⅱ)-苯甲酰苯丙氨酸-邻菲罗啉混配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沈良 王国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9-53,共5页
N-苯甲酰苯丙氨酸(BpheO)与Cu(phen)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了铜配合扬[Cu(BpheO)2(phen)]·H2O。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5.330(1),b=24.502... N-苯甲酰苯丙氨酸(BpheO)与Cu(phen)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了铜配合扬[Cu(BpheO)2(phen)]·H2O。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5.330(1),b=24.502(2),c=28.839(2),β=91.95(1)°,V=3764.1(8)3,Z=4,F(000)=1660,Dc=1.409g/cm3,μ=0.639mm-1。Cu与2个BpheO配体的羧基O原子及phen分子的2个N原子形成4配位的平面四边形结构。经元素分析,IR、ESR、UV、TG-DTA及磁性测定,对配合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苯甲酰苯丙氨酸 邻菲罗啉 混配配合物
下载PDF
室温氯化铜-氯化钠溶液中铜氯络合物浓度的电化学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艳清 李和平 +2 位作者 刘庆友 徐丽萍 张磊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32-736,共5页
运用Tafel极化曲线和线性电势扫描法研究了常温弱酸性CuCl2-NaCl溶液中铜氯络合物体系的电化学放电机理。通过测量不同浓度配比的CuCl2-NaCl溶液的极化曲线得到各自的交换电流密度,然后根据电化学反应级数法计算直接在电极上放电的Cu(Ⅱ... 运用Tafel极化曲线和线性电势扫描法研究了常温弱酸性CuCl2-NaCl溶液中铜氯络合物体系的电化学放电机理。通过测量不同浓度配比的CuCl2-NaCl溶液的极化曲线得到各自的交换电流密度,然后根据电化学反应级数法计算直接在电极上放电的Cu(Ⅱ)-Cl络合物的配位数。并且运用线性电势扫描法进一步研究了此络合物在铂电极上的还原反应,在体系可逆的情况下计算得到其发生放电反应的离子浓度。结果表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络离子是[CuCl]+,在铂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铜络离子是[CuCl]+。铜氯络离子在铂电极上的还原反应分两步进行,其中第一步为可逆的单电子还原过程,体系中[CuCl]+和Cu的电化学反应级数均为一级;4.000 mol/L NaCl-0.100 mol/L CuCl2溶液体系中发生放电反应的[CuCl]+的浓度为0.086 mol/L。研究结果为目前学术界存在广泛分歧的Cu2+在高浓度氯离子溶液中的放电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同时对未来湿法冶金、地质和地球化学等领域中溶解态金属络合物的电化学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 Tafel曲线 伏安曲线 铜氯络合物 电化学
下载PDF
络合沉淀法合成纳米氧化铜粉体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40
16
作者 李冬梅 夏熙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07-1210,共4页
以Cu(NO3)2为原料,采用络合沉淀法合成了纳米级CuO粉体,并对产品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氨水,柠檬酸,乙二胺三种不同络合剂对粉体粒径的影响,三种络合剂得到粉体平均粒径在40~60nm之间,粉体的粒径随着络和物稳... 以Cu(NO3)2为原料,采用络合沉淀法合成了纳米级CuO粉体,并对产品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氨水,柠檬酸,乙二胺三种不同络合剂对粉体粒径的影响,三种络合剂得到粉体平均粒径在40~60nm之间,粉体的粒径随着络和物稳定性的增加而增大.获得了以氨水为络合剂制备纳米氧化铜粉体的最佳工艺条件,以氨水为络合剂所得CuO粉体平均粒径40nm,分散性好、收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沉淀法 纳米粉体 氧化铜 硝酸铜 制备 性能 表征
下载PDF
Cu^(2+)络合物紫外法测定枸橼酸钾的含量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丽杰 王洪光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6-148,共3页
目的:确定测定枸橼酸钾含量的方法。方法:利用枸橼酸盐与 Cu^(2+)络合,络合物在紫外区有特定吸收波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枸橼酸钾缓释片中枸橼酸钾的含量,且用钾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对该络合物紫外法进行了平行验证。结果:枸橼酸钾与硫... 目的:确定测定枸橼酸钾含量的方法。方法:利用枸橼酸盐与 Cu^(2+)络合,络合物在紫外区有特定吸收波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枸橼酸钾缓释片中枸橼酸钾的含量,且用钾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对该络合物紫外法进行了平行验证。结果:枸橼酸钾与硫酸铜形成络合物时最大摩尔比为1:1,枸橼酸钾浓度在20~50μg·mL^(-1)范围内,测定波长为(240±1)nm,吸收度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5)为100.5%(RSD 为0.83%)。结论:方法准确、简单、快速,可作为枸橼酸钾缓释片中枸橼酸钾的含量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分光光度法 枸橼酸钾 硫酸铜 络合物
下载PDF
[Cu(Phen)_(2)Cl]NO_(3)·H_(2)O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被引量:2
18
作者 沈良 盛国定 胡自强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6期64-67,共4页
合成了标题配合物 ,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 .晶体属三斜晶系 ,PI空间群 .晶胞参数 :a=9.9370 ( 1 0 ) ,b=1 1 .1 1 70 ( 1 0 ) ,c=1 2 .0 1 80 ( 1 0 ) ,α=6.6770 ( 1 0 ) ,β=71 .0 70 ( 1 0 ) ,γ=71 .4 70 ( 1 0 )°,V=1 1 1 0 .... 合成了标题配合物 ,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 .晶体属三斜晶系 ,PI空间群 .晶胞参数 :a=9.9370 ( 1 0 ) ,b=1 1 .1 1 70 ( 1 0 ) ,c=1 2 .0 1 80 ( 1 0 ) ,α=6.6770 ( 1 0 ) ,β=71 .0 70 ( 1 0 ) ,γ=71 .4 70 ( 1 0 )°,V=1 1 1 0 .4 6( 1 8) 3.分子式 :C2 4H1 8Cl Cu N5 O4,M=539.4 2 ,Z=2 ,F( 0 0 0 ) =550 ,Dc=1 .61 3gcm- 3 ,μ=1 .1 4 8mm- 1 .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 ,结构因子 R=0 .0 337,Rω=0 .0 890 ,中心原子 Cu与二个 phen配体的 N( 1 )、N( 2 )、N( 3)、N( 4)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邻菲罗啉 晶体结构
下载PDF
四(三苯基氧化膦)二氯稀土(Ⅲ)-三氯化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和谱学性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序昆 张明杰 +3 位作者 王者福 荆煦瑛 王积涛 林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9期886-889,共4页
合成了通式为[LnCl_2(Ph_aPO)_4][CuCl_3](Ln=La,Ce,Pr,Nd,Sm,Eu,Gd,Tb,Dy,Ho,Er,Y)的12种新配合物,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证实[GdCl_2(Ph_2PO)_4][CuCl_3]中Gd(Ⅲ)为六配位畸变八面体形,Cu(Ⅱ)为三配位平面三角形.测定了所有配合物的红外... 合成了通式为[LnCl_2(Ph_aPO)_4][CuCl_3](Ln=La,Ce,Pr,Nd,Sm,Eu,Gd,Tb,Dy,Ho,Er,Y)的12种新配合物,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证实[GdCl_2(Ph_2PO)_4][CuCl_3]中Gd(Ⅲ)为六配位畸变八面体形,Cu(Ⅱ)为三配位平面三角形.测定了所有配合物的红外光谱、^(31)P NMR和Cu(Ⅱ)的顺磁共振谱,并对[LnCl_2(Ph_3PO)_4][CuCl_3]的生成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配合物 三苯基氧化膦 三氯化铜
下载PDF
浙江桂凋落物中可溶性有机物对铜离子络合能力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钱伟 曾宏达 +2 位作者 郭剑芬 汪伟 林菲菲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7年第1期49-53,共5页
采用单配位体模型对不同分解阶段浙江桂凋落物中溶解性有机物(DOM)与铜离子的络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OM中存在络合条件稳定常数较高但络合容量较小和络合条件稳定常数较低但络合容量较大的2种组分.各阶段条件稳定常数(K)和络合容量(L... 采用单配位体模型对不同分解阶段浙江桂凋落物中溶解性有机物(DOM)与铜离子的络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OM中存在络合条件稳定常数较高但络合容量较小和络合条件稳定常数较低但络合容量较大的2种组分.各阶段条件稳定常数(K)和络合容量(L)各不相同,各阶段中lgK与L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r=0.88,P<0.05);各组分对铜离子的络合能力排列顺序为:Ⅱa>Ⅰa>Ⅰb>Ⅲa>Ⅱb>Ⅲb,半分解阶段中凋落物所释放的DOM对铜离子的络合条件稳定常数最大.这可能与其在分解不同阶段所释放物质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 络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