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uster卫星观测的中高度极隙区中场向电流引起的磁场的扰动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清和 刘瑞源 +2 位作者 黄际英 刘勇华 徐中华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75-184,共10页
本文分析了2002年9月10日Cluster四颗卫星穿越南极和北极极隙区期间的观测资料。这两次穿越是在弱而稳定的南向行星际磁场(IMF)条件下发生的。数据显示极隙区中的场向电流(FACs)引起了大的磁场扰动。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卫星多点测量来... 本文分析了2002年9月10日Cluster四颗卫星穿越南极和北极极隙区期间的观测资料。这两次穿越是在弱而稳定的南向行星际磁场(IMF)条件下发生的。数据显示极隙区中的场向电流(FACs)引起了大的磁场扰动。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卫星多点测量来计算扰动界面方向和运动速度的方法。结果显示界面与磁力线大致平行,而它们的速度在卫星穿越南极极隙区时几乎朝向晨侧,在穿越北极极隙区时几乎朝向昏侧,并且其运动速度与相应卫星的速度相比其值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隙区 IMF FACS 边界结构 cluster
下载PDF
快速路交通流状态突变边界提取及其演化规律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浩敏 曲大义 +1 位作者 宋慧 孟奕名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1,共8页
为解决快速路日益严重的拥堵现象,探讨其交通运行状态及演化规律,确定交通状态判别标准。运用交通仿真平台Vissim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应用谱聚类分析算法精确提取交通状态突变边界,结合尖点突变理论,研究分析不同时间、位置的交通流状态... 为解决快速路日益严重的拥堵现象,探讨其交通运行状态及演化规律,确定交通状态判别标准。运用交通仿真平台Vissim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应用谱聚类分析算法精确提取交通状态突变边界,结合尖点突变理论,研究分析不同时间、位置的交通流状态。结果表明:交通流在自由流与拥堵流两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时,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状态 尖点突变理论 谱聚类分析算法 交通演化规律
下载PDF
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模型的交通事故检测 被引量:10
3
作者 龙琼 胡列格 +1 位作者 张谨帆 周昭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2-116,共5页
为了准确、及时地对交通事故进行自动检测,提出一种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交通事故离群挖掘算法。首先,考虑到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描述交通流变化规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基于尖点突变理论建立城市道路交通流表征模型,能够... 为了准确、及时地对交通事故进行自动检测,提出一种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交通事故离群挖掘算法。首先,考虑到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描述交通流变化规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基于尖点突变理论建立城市道路交通流表征模型,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交通拥挤条件下符合交通实际工况的速度、流量之间的数值关系,为交通事故离群挖掘奠定模型基础。然后,根据聚类原理,设计基于城市道路交通流表征模型的离群事件挖掘算法,从而检测获得表征交通事故的离群点,完成交通事故检测。最后,仿真算例验证所提出的交通事故检测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有效区分常规拥堵与交通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事故检测 尖点突变理论 聚类原理 离群点
下载PDF
球状星团内中等质量黑洞的探测
4
作者 赵君亮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49,共13页
众所周知,恒星质量黑洞和星系内超大质量黑洞之存在已为学界所公认。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关于球状星团中是否存在质量范围介于上述两类黑洞之间的所谓"中等质量黑洞",则始终争议不断。对于银河系球状星团以及河外星系球状星团... 众所周知,恒星质量黑洞和星系内超大质量黑洞之存在已为学界所公认。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关于球状星团中是否存在质量范围介于上述两类黑洞之间的所谓"中等质量黑洞",则始终争议不断。对于银河系球状星团以及河外星系球状星团内,中等质量黑洞的探测和认识现状做了简要的综述性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河系 河外星系 球状星团 尖峰星团 黑洞 质量一速度弥散度关系
下载PDF
行星际磁场对极尖区位形变化的统计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徐佳莹 吕建永 +1 位作者 王明 郭建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526-3535,共10页
利用Cluster卫星数据,选取2001—2010年期间的616个极尖区穿越事件,研究了行星际磁场(IMF)的大小和方向对极尖区位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B_z为北向时,随着B_x负向的增大,极尖区的磁不变纬度向高纬方向(极区)移动;当B_z为南向时,随着B_x... 利用Cluster卫星数据,选取2001—2010年期间的616个极尖区穿越事件,研究了行星际磁场(IMF)的大小和方向对极尖区位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B_z为北向时,随着B_x负向的增大,极尖区的磁不变纬度向高纬方向(极区)移动;当B_z为南向时,随着B_x负向增大,极尖区的磁不变纬度略微向低纬度方向(赤道)移动.B_x正向增大时,极尖区并没有明显移动.B_x对极尖区影响在南半球较为显著,在北半球没有明显规律性变化.此外,随着行星际磁场锥角的增大(>90°),极尖区也随之向高纬移动.当B_z南向时,随着B_y的负向增大,极尖区在北半球向晨侧移动,在南半球向昏侧移动.而当B_z南向增加时,南北半球两个极尖区的磁不变纬度都朝赤道方向移动;但北向B_z时几乎没有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尖区 行星际磁场 cluster卫星
下载PDF
Cluster observations of high-altitude cusp during multiple fast-turning IMF
6
作者 CAI HongTao MA ShuYing +3 位作者 DUNLOP M W BOGDANOVA Y DAVIES J A PITOUT F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12期1178-1185,共8页
Using coordinated observations from the Cluster,DMSP and ESR radar,high-altitude cusp was investigated for a time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four fast reversals of the IMF BZ.On February 12,2003,Cluster was flying sunwar... Using coordinated observations from the Cluster,DMSP and ESR radar,high-altitude cusp was investigated for a time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four fast reversals of the IMF BZ.On February 12,2003,Cluster was flying sunward at duskside 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across the high-altitude northern cusp twice.Both the two crossings are during steady northward IMF interval,whereas ion fluxes detected during the time period are quite different.The cusp in the first crossing is a "typical" northward-IMF one,with short-lived ion injections of evident "reversed" dispersion signatures.In the second crossing,however,the cusp appears to be a region reminiscent of the Stagnant Exterior Cusp (SEC).In addition,evident upward-flowing O+ ion bursts,possibly original from polar ionosphere,are also detected during the second cusp crossing,together with enhancement of trapped magnetospheric-like electron fluxes.We suggest that the SEC-like cusp is likely on newly closed field lines,which were first reconnected (being opened) at low latitudes and later reconnected again (being closed) poleward of the northern cu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高海拔 群集 观测 十字路口 离子检测 低纬度地区 气象卫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