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72篇文章
< 1 2 1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bseasonal Prediction of Early-summer Northeast Asian Cut-off Lows by BCC-CSM2-HR and GloSea5 被引量:2
1
作者 Yu NIE Jie WU +4 位作者 Jinqing ZUO Hong-Li REN Adam A.SCAIFE Nick DUNSTONE Steven C.HARDIMA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2127-2134,共8页
Northeast Asian cut-off lows are crucial cyclonic systems that can bring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extremes over large areas.Skillful subseasonal forecasting of Northeast Asian cut-off low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Northeast Asian cut-off lows are crucial cyclonic systems that can bring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extremes over large areas.Skillful subseasonal forecasting of Northeast Asian cut-off lows is of great importance.Using two dynamical forecasting systems,one from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BCC-CSM2-HR)and the other from the Met Office(GloSea5),this study assesses simulation ability and subseasonal prediction skill for early-summer Northeast Asian cut-off lows.Both models are shown to have good ability in represent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ut-off lows,but they underestimate the intensity.The skillful prediction time scales for cut-off low intensity are about 10.2 days for BCC-CSM2-HR and 11.4 days for GloSea5 in advance.Further examination shows that both models can essentially capture the initial Rossby wave train,rapid growth and decay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the evolution of cut-off lows,but the models show weaker amplitudes for the three-stage processes.The underestimated simulated strength of both the Eurasian midlatitude and East Asian subtropical jets may lead to the weaker local eddy-mean flow interaction responsible for the cut-off low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 Asia cut-off lows subseasonal prediction skill jet stream
下载PDF
A new DRIE cut-off material in SOG MEMS process
2
作者 Chaowei Si Yingchun Fu +4 位作者 Guowei Han Yongmei Zhao Jin Ning Zhenyu Wei Fuhua Yang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98-102,共5页
The silicon on glasses process is a common preparation method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inertial devices,which can realize the processing of thick silicon structures.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indium tin oxides... The silicon on glasses process is a common preparation method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inertial devices,which can realize the processing of thick silicon structures.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indium tin oxides(ITO)film can serve as a deep silicon etching cut-off layer because ITO is less damaged under the attack of fluoride ions.ITO has goo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can absorb fluoride ions for silicon etching and reduce the reflection of fluoride ions,thus reducing the foot effect.The removal and release of ITO use an acidic solution,which does not damage the silicon structure.Therefore,the selection of the sacrificial layer has an excellent effect in maintaining the shape of the MEMS structure.This method is us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MEMS accelerometers with a structure thickness of 100μm and a feature size of 4μm.The over-etching of the bottom of the silicon structure caused by the foot effect is negligible.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imulated value and the designed value of the device 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is less than 5%.This indicates that ITO is an excellent deep silicon etch stopper mate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G process DRIE cut-off layer ITO film foot effect
下载PDF
Multifractal estimation of NMR T_(2) cut-off value in low-permeability rocks considering spectrum kurtosis: SMOTE-based oversampling integrated with machine learning
3
作者 Xiao-Jun Chen Rui-Xue Zhang +4 位作者 Xiao-Bo Zhao Jun-Wei Yang Zhang-Jian Lan Cheng-Fei Luo Jian-Chao Ca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3411-3427,共17页
The 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 (T_(2)) cut-off valu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for identifying movable and immovable boundaries, evaluating permeability, and determining fluid saturation in pe... The 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 (T_(2)) cut-off valu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for identifying movable and immovable boundaries, evaluating permeability, and determining fluid saturation in petr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petroleum reservoir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_(2) spectra and T_(2) cut-off values in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rocks. Analysis of 36 low-permeability cores revealed a wide distribution of T_(2) cut-off values, ranging from 7 to 50 ms. Additionally, the T_(2) spectra exhibited multimodal characteristics, predominantly displaying unimodal and bimodal morphologies, with a few trimodal morphologies, which are inherently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pore types.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pore structure in fully water-saturated cores were captured through the T_(2) spectra, which were calculated using generalized fractal and multifractal theories. To augment the limited dataset of 36 cores, the 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 was employed. Models for evaluating the T_(2) cut-off value were separately developed based on the classified T_(2) spectra, considering the number of peaks, and utilizing generalized fractal dimensions at the weight <0 and the singular intensity rang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s that the singular intensity and generalized fractal dimensions at the weight <0 can detect the T_(2) spectral shift. However, the T_(2) spectral shift has negligible effects on multifractal spectrum function difference and generalized fractal dimensions at the weight >0.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urtosis of the T_(2) spectrum and pore types, as well as to predict the T_(2) cut-off value of low-permeability rocks using 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augmentation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ow-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 T_(2)cut-off value Fractal and multifractal Data augmentation Machine learning
下载PDF
Lipoprotein (a) Cut-Off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enter Hospital University Souro SANOU, Burkina Faso
4
作者 Ollo Da Aoua Semde +7 位作者 Arnaud Kouraogo Emmanuel Zongo Amidou Sawadogo Aristide Zongo Fatou Gueye Tall Souleymane Fofana Sanata Bamba Georges Anicet Ouedraogo 《Advances in Biological Chemistry》 2023年第6期228-235,共8页
Patients living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are at high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Our aim in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cut-off value for lipoprotein (a) (Lp(a)) in CKD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cardiova... Patients living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are at high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Our aim in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cut-off value for lipoprotein (a) (Lp(a)) in CKD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This wa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Variables including age, sex, history of CVD, body mass index and CKD stage, were collected during CKD patient’s first admission in the nephrology dialysis department.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Lp(a) by immunoturbidimetric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KD patients without history of CVD and CKD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CVD. Fisher’s exact test was used to assess associations with a significance level of 0.05%.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and new cut-off value for Lp(a) were identified by drawing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A total of seventy CKD patients with median age of 43 years [minimum-maximum = 15 - 78 years] were included.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CVD were 65.71% (46/70). New Lp(a) cut-off point in CKD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CVD was 66.50 nmol/L [sensitivity, 87.00%;specificity, 58.30%;AUC = 0.727;p = 0.000]. ROC curve demonstrated good performance of Lp(a) to screen CKD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CVD.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determine an LPA gene polymorphism’s contribution to increasing risk for CVD at each kidney disease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oprotein (a) cut-of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下载PDF
冬春季生态沟渠对农田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分析
5
作者 张迎颖 闻学政 +4 位作者 宋雪飞 王岩 姜智绘 刘海琴 张志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7-906,共10页
为有效提高冬春季沟渠的净化效率,在原有土质沟渠中增设耐寒植物黑麦草浮毯与填料透水坝构建生态沟渠,分析生态沟渠对农田径流中主要污染物的削减率,对比沿程不同处理段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估算植物吸收对于污染通量降低总量的贡献。结... 为有效提高冬春季沟渠的净化效率,在原有土质沟渠中增设耐寒植物黑麦草浮毯与填料透水坝构建生态沟渠,分析生态沟渠对农田径流中主要污染物的削减率,对比沿程不同处理段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估算植物吸收对于污染通量降低总量的贡献。结果显示:在冬春季节,生态沟渠对总氮(TN)、硝氮(NO_(3)^(-)-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悬浮物(SS)的总削减率均值分别为29.06%、54.93%、20.76%、54.08%和49.85%。透水坝段的TN和NO_(3)^(-)-N沿程削减率最高;植物浮毯+透水坝段的TP和COD沿程削减率最高;植物浮毯段的SS沿程削减率最高,其对NO_(3)^(-)-N、TP和COD也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在降水量达到10 mm以上的9 d内,TN和TP的污染通量降低总量分别为11.43和0.27 kg;黑麦草吸收的氮、磷量分别约占污染通量降低总量的20.6%和55.6%。大雪融化后气温降至0℃以下,可能引起土壤冻融作用,雪水径流中的氮、磷浓度显著升高,此时生态沟渠对径流中氮、磷的净化效果不明显,可利用周边河塘暂存雪水径流,后续结合生态措施对污染物实施强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春季 生态沟渠 农田径流
下载PDF
宁夏黄土区稀疏带状山杏人工林土壤湿度动态与影响因素
6
作者 韩新生 许浩 +5 位作者 蔡进军 董立国 郭永忠 王月玲 万海霞 安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90,共12页
【目的】以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带状山杏人工林为例,揭示林带内与带间的不同深度处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素,为半干旱区林草植被科学管理及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2020—2022年,在宁夏彭阳县山杏人工林带内... 【目的】以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带状山杏人工林为例,揭示林带内与带间的不同深度处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素,为半干旱区林草植被科学管理及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2020—2022年,在宁夏彭阳县山杏人工林带内和带间各布设1套200 cm测深的智墒传感器,分层逐时监测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变化,同时布设1台气象站连续监测近地面降水、气温、空气湿度等气象条件,采用相关分析探究土壤湿度对前1日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2020年和2021年为平水年,降水量分别为467.4和440.8 mm;2022年为枯水年,降水量为354.8 mm;土壤体积含水量平均值为平水年(2021年,17.0%)显著高于枯水年(2022年,14.3%)。土壤体积含水量随土层加深呈近线性增加,其斜率表现为林带间高于林带内,平水年高于枯水年。在0~12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为林带内(15.3%)高于林带间(14.0%),但在120~200 cm土层为林带间(17.6%)高于林带内(16.8%)。在0~6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异系数为林带间(42.9%)高于林带内(37.8%),但在60~200 cm土层为林带内(23.2%)高于林带间(19.1%)。土壤湿度变化的季节格局为:相对稳定期(3—4月)、耗损期(5—8月)、恢复期(9—11月)和衰退期(12月—次年2月),最大值多出现在4月,最小值出现在8月(平水年)和12月(枯水年);土壤湿度变化的垂直空间格局为:速变层(0~50 cm)、活跃层(50~90 cm)、次活跃层(90~170 cm)、相对稳定层(170~200 cm)。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湿度日变化相关性最强的环境因子为正相关的前1日土壤湿度和负相关的土壤温度,月变化相关性最强的环境因子为负相关的土壤温度。【结论】宁夏黄土区稀疏带状山杏人工林林带内和林带间土壤湿度在季节和剖面上均表现出较大波动,枯水年比平水年波动的层次更深。综合分析发现前1日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气象因子均是影响枯水年和平水年日及月尺度各剖面层次土壤湿度变化的要素。其中,前1日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在0~120 cm土层内的土壤湿度为林带内高于林带间。本研究结果对宁夏半干旱黄土区水平沟整地后退化植被科学恢复及土壤水分高效利用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杏人工林 土壤湿度 土壤温度 气象因子 水平沟整地 半干旱黄土区
下载PDF
道路生态滤沟回填黄土毛细持水特性试验研究
7
作者 南亚林 张晓玉 +3 位作者 陈鸿 安鹏 刘魁 CAMARA Ibrahima Kalil 《中外公路》 2024年第4期83-90,共8页
市政道路生态滤沟雨季积水渗透、旱季保墒是基本功能,而黄土生态滤沟回填土的设计无据可依,常导致景观植被雨季渍害或旱季枯死。为此,通过对重塑黄土进行小尺寸毛细水上升高度试验、大尺寸持水特性模型试验以及非饱和数值分析研究。结... 市政道路生态滤沟雨季积水渗透、旱季保墒是基本功能,而黄土生态滤沟回填土的设计无据可依,常导致景观植被雨季渍害或旱季枯死。为此,通过对重塑黄土进行小尺寸毛细水上升高度试验、大尺寸持水特性模型试验以及非饱和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干密度分别为1.3 g/cm^(3)、1.4 g/cm^(3)时,土柱的最终毛细水上升高度均可达到100 cm。土柱高度超过20 cm后,其含水率基本保持稳定,稳定含水率分别为30.0%、28.0%;在重塑黄土毛细水上升过程中,存在一个暂态饱和区,其中干密度越小,孔隙比越大,大孔隙数量增多,毛细吸力减弱,导致水分迁移速率较慢,同时被湿桥封闭的大气泡数量也较多,因此暂态饱和区的持续时间较长。对于1.3 g/cm^(3)的土柱,其湿润锋时程曲线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综合考虑黄土地层稳定的天然平均干密度、毛细水上升高度及其持水特性以及生态滤沟回填土在后期将经历反复的渗透固结与毛细作用,采用1.2 g/cm^(3)作为回填控制干密度,以确保市政道路生态滤沟中的植土在旱季仍能维持植被生长所需的土壤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滤沟 回填黄土 毛细水上升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河套灌区农业高效节水与面源污染防控技术
8
作者 张宝忠 闫晋阳 +5 位作者 张彦群 陈皓锐 刘凌 刘怀宇 陈鹤 莫彦 《水利发展研究》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针对河套灌区水资源短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从不同空间尺度和治理环节入手开展灌区农业高效节水与面源污染源头防控技术研究。研发了针对污染源头的农田水肥盐药调控管理技术模式(包括除草剂残留研究与用量推荐、土壤水氮盐和作... 针对河套灌区水资源短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从不同空间尺度和治理环节入手开展灌区农业高效节水与面源污染源头防控技术研究。研发了针对污染源头的农田水肥盐药调控管理技术模式(包括除草剂残留研究与用量推荐、土壤水氮盐和作物生长对水肥管理的响应、减量膜上秋浇技术及次生盐渍化土壤微生物改良技术)、针对农田排水的富氧生态沟渠截污净化技术模式和区域尺度的面源污染空间解析识别技术,并集成构建了贯穿源头控污—过程削污—区域查污—系统调污的高效节水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基于现状研究和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河套灌区水土资源领域研究的几点认识,相关成果为河套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对同类型灌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源头 节水减排 排沟 综合防控
下载PDF
带状砂沟模式下土壤入渗过程模拟研究
9
作者 范严伟 梁金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1,共10页
[目的]探究土壤质地类型和砂沟结构参数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为砂沟集雨工程设计、运行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HYDRUS-2D/3D软件,建立带状砂沟模式下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利用室内试验验证模拟带状砂沟模式下土壤入渗过程的... [目的]探究土壤质地类型和砂沟结构参数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为砂沟集雨工程设计、运行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HYDRUS-2D/3D软件,建立带状砂沟模式下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利用室内试验验证模拟带状砂沟模式下土壤入渗过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下带状砂沟模式下土壤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变化过程。[结果]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无显著性差异且一致性良好,表明所建模型及其求解方法能够有效获取带状砂沟模式下不同时刻土壤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距离数值;均质土壤填充带状砂沟存在明显的增渗效应。原土质地、砂沟距、砂沟宽和砂沟深均对增渗率有较大影响,增渗率随原土饱和导水率和砂沟距的增大而减小,随砂沟宽和砂沟深的增大而增大;土壤湿润锋轮廓呈下低上高的U形,随时间的延长,U形侧边湿润锋逐渐靠近砂沟交汇面,顶部平台逐渐消失;原土质地对湿润锋运移距离影响较大,湿润体随原土饱和导水率的增大而增大;砂沟深对湿润锋的形态和分布影响较大,随砂沟深度的增大,U字体型垂向拉伸,左侧湿润深度显著增大,右侧湿润深度变化微弱;砂土质地、砂沟距和砂沟宽对湿润锋运移距离影响较小。[结论]带状砂沟土体构型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土壤质地类型和砂沟结构参数对土壤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距离均有不同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砂沟 增渗 湿润锋 累积入渗量 HYDRUS-2D/3D
下载PDF
双层隔震梁结构关键施工技术
10
作者 张良 刘帆 +3 位作者 赵嘉成 孙雅鑫 李宁 蔺博硕 《建筑技术》 2024年第13期1604-1606,共3页
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建业务综合楼为载体,针对狭窄环境下核心筒结构隔震支墩、地下结构劲性双层隔震框架梁、超高隔震沟外墙等关键施工部位,合理地进行隔震支座与主体结构的节点深化,优化隔震支座与框架结构的连接工艺措施,调... 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建业务综合楼为载体,针对狭窄环境下核心筒结构隔震支墩、地下结构劲性双层隔震框架梁、超高隔震沟外墙等关键施工部位,合理地进行隔震支座与主体结构的节点深化,优化隔震支座与框架结构的连接工艺措施,调整隔震沟外墙与支护结构的施工工艺,重视韧性结构关键节点的质量与安全,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值得类似项目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振结构 韧性结构 隔震支座 隔震沟外墙 连接
下载PDF
爆破振动组合降振方法的减震效果研究
11
作者 张袁娟 刘梦珍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1-24,共4页
为分析预裂爆破+减震沟组合降振方法的降振效果,首先运用LS-DYNA软件分别对单一预裂爆破和预裂爆破+减震沟组合降振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得出预裂爆破+减震沟组合比单一预裂爆破降振效果更好,相差比例最大可达61%;然后进行爆破振动现场监... 为分析预裂爆破+减震沟组合降振方法的降振效果,首先运用LS-DYNA软件分别对单一预裂爆破和预裂爆破+减震沟组合降振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得出预裂爆破+减震沟组合比单一预裂爆破降振效果更好,相差比例最大可达61%;然后进行爆破振动现场监测试验,论证了数值模拟结论的正确性;最后得出结论,认为预裂爆破+减震沟组合降振效果更好,降振方法的选取应结合地质条件、实际工况和周围被保护对象的要求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震沟 预裂缝 LS-DYNA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安钢4000 m^(3)级高炉炉前设备环保设施概述及改造
12
作者 王维 鲍规划 +1 位作者 芦宁 索学坤 《冶金信息导刊》 2024年第3期47-50,54,共5页
当今社会中,环保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高炉出铁场,尤其是铁口附近、渣铁沟周边的炉前区域,是整个高炉车间操作人员最多、工作条件最差、自动化程度最低的地方,也是高炉工序除尘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炉前环保设施简单描述,分... 当今社会中,环保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高炉出铁场,尤其是铁口附近、渣铁沟周边的炉前区域,是整个高炉车间操作人员最多、工作条件最差、自动化程度最低的地方,也是高炉工序除尘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炉前环保设施简单描述,分析铁口区域烟尘产生原因及分布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通过部分改造使炉前环境达到更高的环保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00 m^(3)级高炉 炉前环保设施 移盖机 渣沟改造
下载PDF
林地开沟机刀具优化设计与试验
13
作者 陈雨丰 廖凯 +1 位作者 陈飞 牛贺贺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3,共6页
针对林地开沟条件恶劣、开沟困难的情形,设计一种开沟刀,对设计的开沟刀进行切削土壤研究与参数优化。利用LS-DYNA建立开沟刀—土壤切削有限元模型,得到开沟刀土壤切削过程等效应力、切削阻力以及切削能耗的变化规律。以平均切削阻力为... 针对林地开沟条件恶劣、开沟困难的情形,设计一种开沟刀,对设计的开沟刀进行切削土壤研究与参数优化。利用LS-DYNA建立开沟刀—土壤切削有限元模型,得到开沟刀土壤切削过程等效应力、切削阻力以及切削能耗的变化规律。以平均切削阻力为指标,建立正交仿真试验,探究刀片厚度、刃倾角和刀片切削速度对平均切削阻力的影响。正交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切削阻力最小时的最优参数组合为刀片厚度6 mm,刃倾角45°,刀片切削速度2 m/s;各因素影响平均切削阻力的顺序为刀片切削速度>刀片厚度>刃倾角。对优化后的开沟刀进行静力学分析,刀具的强度与刚度满足要求。林地试验开沟刀切削阻力平均值为232.6 N,试验值与仿真值误差为7.1%,表明开沟刀—土壤切削模型可用于开沟刀参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开沟机 开沟刀 有限元分析 正交试验
下载PDF
油菜高速直播机开畦沟装置刀组优化与试验
14
作者 王立宗 廖庆喜 +4 位作者 张子龙 李蒙良 张青松 王磊 廖宜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9,共13页
针对长江中下游现有油菜机驱动型开畦沟装置高速(≥10 km/h)作业存在功耗较大、沟形不稳定的现实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刀体低阻触土面近似为螺旋桨叶面的类螺桨式开畦沟装置。基于运动学、动力学设计了由4组刀盘组成的类螺桨式刀组,确... 针对长江中下游现有油菜机驱动型开畦沟装置高速(≥10 km/h)作业存在功耗较大、沟形不稳定的现实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刀体低阻触土面近似为螺旋桨叶面的类螺桨式开畦沟装置。基于运动学、动力学设计了由4组刀盘组成的类螺桨式刀组,确定了影响其作业功耗、作业质量的关键参数范围。基于EDEM软件开展了刀片刃型、螺距角及弯折角的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后磨刃耕阻最小,螺距角增大使刀片耕阻先减小后增大、抛土性能下降,弯折角增大使整体耕阻减小、抛土性能下降;1~4号刀盘的刃角结构为后磨刃,螺距角分别为7°、5°、4°、3°,折弯角分别为120°、120°、90°、90°时阻力较小,抛土性能较好。以螺距角、作业速度和刀盘转速为因子的Box-Behnken仿真试验,采用遗传算法对功耗和抛土性能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作业速度、刀盘转速、螺距角增大均使功耗上升,其中作业速度影响最大;作业速度降低、刀盘转速增高均使抛土效率提高;优化后1~4号刀盘对应的的螺距角分别为6.7°、4.7°、3.5°、2.5°;作业速度6、9、12 km/h时刀盘较优转速分别为540、620、810 r/min,优化刀组作业功耗低于对照组和国际ⅠS225刀组,总功耗较对照组分别降低5.51、11.78、28.99 kW,且12 km/h时减阻率最高,约为41%。田间试验表明:作业速度6~12 km/h时优化后开畦沟装置的总功耗为15.1~41.8 kW,与仿真结果相对误差小于10%,沟宽、沟深稳定系数均达90%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稻油轮作区油菜高速开畦沟装置的优化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优化 减阻 油菜 开畦沟 高速作业
下载PDF
基于cut-off方法刚性承台下群桩基础优化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梁发云 陈海兵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61-65,共5页
针对刚性筏板下群桩基础优化设计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改变桩长分布来调整各桩的荷载分担,群桩分析采用基于弹性理论的积分方程方法,并通过cut-off方法来反映桩的弹塑性特性,实现群桩基础的弹塑性优化分析,改进了常规弹性分析方法的缺陷。... 针对刚性筏板下群桩基础优化设计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改变桩长分布来调整各桩的荷载分担,群桩分析采用基于弹性理论的积分方程方法,并通过cut-off方法来反映桩的弹塑性特性,实现群桩基础的弹塑性优化分析,改进了常规弹性分析方法的缺陷。算例分析表明,随着外荷载的不断增加,角桩首先达到极限荷载,对角桩超出极限荷载的部分进行重新分布,继而使得边桩逐渐达到极限承载状态,继续加载直至内桩也达到极限承载状态,从而引起桩筏基础的整体破坏。采用cut-off方法可以改进基础变刚度优化设计,使之与实际情况更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t-off方法 长短桩 优化分析 刚性承台 弹塑性
下载PDF
管沟机器人自动化检测系统设计
16
作者 傅茂龙 孟文 +2 位作者 孟祥印 杨子镱 郭学理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4年第2期7-13,28,共8页
随着铁路涵洞、公路排水渠和城市管网的快速发展,管沟维护任务的工作量逐年增加;为了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和提高管沟维护的效率,设计了一套管沟自动化检测系统;该系统由PC、控制手柄、管沟机器人和线缆车构成;管沟自动化检测系统以PC为核... 随着铁路涵洞、公路排水渠和城市管网的快速发展,管沟维护任务的工作量逐年增加;为了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和提高管沟维护的效率,设计了一套管沟自动化检测系统;该系统由PC、控制手柄、管沟机器人和线缆车构成;管沟自动化检测系统以PC为核心,PC通过RS485与控制手柄、管沟机器人和线缆车进行通信;PC下发指令给机器人和线缆车,对管沟机器人和线缆车进行远程操控与传感器数据监测;PC通过同轴电缆接收管沟内部图像,实时对管沟进行监控;经实验测试,该管沟自动化检测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在管沟环境中,机器人通信距离超过100 m,PC上位机实时显示1080P 30 Hz的管沟视频;该管沟自动化检测系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符合设计需求,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管沟 管沟机器人 总线协议 自动化管沟检测
下载PDF
哈尼梯田沟渠的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7
作者 陈春仙 宋维峰 马建刚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哈尼梯田沟渠是一种具有湿地性质的人工溪流,是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探明哈尼梯田不同沟渠的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哈尼梯田典型灌区沟渠系统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法、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对不同类型沟渠的... 哈尼梯田沟渠是一种具有湿地性质的人工溪流,是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探明哈尼梯田不同沟渠的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哈尼梯田典型灌区沟渠系统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法、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对不同类型沟渠的植被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哈尼梯田沟渠植物共118种,隶属45科100属,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28.81%;植物生态型构成以湿生植物为主(52种),中生植物次之(42种);(2)不同沟渠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Simpson指数大致表现为三级沟渠>断头渠>二级沟渠>一级沟渠;Pielou指数则表现为二级沟渠>三级沟渠>一级沟渠>断头渠;(3)冗余分析表明干扰程度对哈尼梯田沟渠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海拔和土壤有机碳,而土壤全氮、全磷、全钾、pH和积水深度对沟渠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小。哈尼梯田沟渠生境受人为干扰程度的影响最为强烈,适度的人为干扰有助于维持与提高沟渠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该研究结果可为哈尼梯田沟渠植物资源保护和梯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人工湿地 沟渠植物 植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利用RIBA试验确定HCV抗体检测的cut-off值及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陆 徐东 +4 位作者 宋玉杰 石磊 李英 曹正 翟燕红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2年第9期1465-1468,共4页
目的利用重组蛋白免疫印迹分析(RIBA)实验,制定本实验室所用的日本希森美康公司的HISCL-5000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的相关试剂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cut-off值。方法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所检测的19341例患者标本中收... 目的利用重组蛋白免疫印迹分析(RIBA)实验,制定本实验室所用的日本希森美康公司的HISCL-5000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的相关试剂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cut-off值。方法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所检测的19341例患者标本中收集抗-HCV阳性标本80例,进行RIBA确认实验后进行分析,再利用ROC曲线计算出cut-off值。结果在本室HCV抗体阳性率为0.41%的数据中,RIBA结果可分为3种,其中25例(31.3%)为阴性,18例(22.5%)为不确定,37例(46.2%)为阳性。当截断值为3.95 COI时,灵敏度为81.1%,特异性为95.1%。另外当特异性为100%时,截断值为5.25 COI,灵敏度为73%。结论希森美康HISCL-5000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的相关试剂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与RIBA结果间呈正相关;当cut-off值为3.95 COI时,是一个适合本实验室的cut-off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V抗体检测 希森美康HISCL-5000 RIBA试验 cut-off
下载PDF
“88542”水平沟整地措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空间分异特征
19
作者 胡斯乐 董立国 +7 位作者 许浩 韩新生 白晓雄 王月玲 郭永忠 安钰 万海霞 蔡进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220,共9页
为探明宁夏黄土丘陵区“88542”水平沟整地措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异特征,选取整地措施下形成的水平沟(FL)和上、下相邻水平沟间的隔坡地(GL)表层土壤为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整地措施下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 为探明宁夏黄土丘陵区“88542”水平沟整地措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异特征,选取整地措施下形成的水平沟(FL)和上、下相邻水平沟间的隔坡地(GL)表层土壤为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整地措施下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影响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在2种样地共检测到细菌30门、82纲和真菌13门、29纲的微生物。土壤中的主要细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主要真菌门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2种样地下主要微生物类群的相对丰度存在明显差异,水平沟土壤中变形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高于隔坡地43.8%和79.6%,隔坡地土壤中放线菌门和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高于水平沟28.1%和42.1%。α多样性显示,在2种样地间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但隔坡地上的土壤真菌Shannon、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水平沟。此外,冗余分析显示,脲酶、微生物量碳、有机质以及全N是驱动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区整地措施后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微生物变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88542”水平沟整地措施 高通量测序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剥离黏液层改性污泥回用对污泥颗粒化过程的影响
20
作者 上官一将 文正红 +2 位作者 贾燕茹 杨成建 李志华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3,共8页
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资源化回收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但关于剥离EPS后污泥就地回用至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研究甚少。通过对剥离黏液层改性后的污泥进行考察发现,改性后的污泥仍具有良好的微生物活性,具... 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资源化回收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但关于剥离EPS后污泥就地回用至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研究甚少。通过对剥离黏液层改性后的污泥进行考察发现,改性后的污泥仍具有良好的微生物活性,具备较好的底物降解能力;且相较于原泥,改性污泥的胞外蛋白质与胞外多糖质量比[m(PN)/m(PS)]由1.37提升至1.84,Zeta电位绝对值降低了25.97%,絮凝性能提升,因此改性污泥可回用于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并改善其性能。进一步地,研究了改性污泥连续回用至DE型氧化沟系统对其性能及污泥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回用天数的增加,污泥的m(PN)/m(PS)升高,系统内污泥开始颗粒化,粒径大于200μm的颗粒污泥占比达到了30%以上,污泥颗粒化持续增强。因此,连续回用剥离黏液层改性污泥至DE型氧化沟系统,可以促使系统内污泥颗粒化,从而为连续流氧化沟系统的污泥颗粒化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层 改性污泥 回用 颗粒污泥 DE型氧化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