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0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modal Identification by Transcriptomics and Multiscale Bioassays of Active Components in Xuanfeibaidu Formula to Suppress Macrophage-Mediated Immune Response 被引量:11
1
作者 Lu Zhao Hao Liu +5 位作者 Yingchao Wang Shufang Wang Dejin Xun Yi Wang Yiyu Cheng Boli Zhang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63-76,共14页
Xuanfeibaidu Formula (XFBD) is a Chinese medicine used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patients. Although XFBD has exhibited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clinical practice, its ... Xuanfeibaidu Formula (XFBD) is a Chinese medicine used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patients. Although XFBD has exhibited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clinical practice, its underlying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 Here, we combine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pproach that includes network pharmacology, transcriptomics, and bioassays in multiple model systems to investigate the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 XFBD and its bioactive substances. 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was combined with molecular networking to profile the major active substances in XFBD. A total of 104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or tentatively characterized, including flavonoids, terpenes, carboxylic acids, and other types of constituents. Based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XFBD, a network pharmacology-based analysis identified inflammation-related pathways as primary targets. Thus, we examined the anti-inflammation activity of XFBD in a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acute inflammation mice model. XFBD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pulmonary inflammation and decreased the level of serum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Transcriptomic profiling suggested that genes related to macrophage function were differently expressed after XFBD treatment. Consequently, the effects of XFBD on macrophage activation and mobilizat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a macrophage cell line and a zebrafish wounding model. XFBD exerts strong inhibitory effects on both macrophage activation and migration. Moreover, through multimodal screening, we further identified the major components and compounds from the different herbs of XFBD that mediate its anti-inflammation function. Active components from XFBD, including Polygoni cuspidati Rhizoma, Phragmitis Rhizoma, and Citri grandis Exocarpium rubrum, were then found to strongly downregulate macrophage activation, and polydatin, isoliquiritin, and acteoside were identified as active compounds. Components of Artemisiae annuae Herba and Ephedrae Herba were found to substantially inhibit endogenous macrophage migration, while the presence of ephedrine, atractylenolide I, and kaempferol was attributed to these effects. In summary, our study explores the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and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XFBD in inflammation regulation via multimodal approaches, and thereby provides a biological illustration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XFB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uanfeibaidu Formula Multimodal identificati on Inflammation Macrophage activation Macrophage migration
下载PDF
Molecular-Cyt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Chromosome Behavior Analysis of Telotetrasomic in Rice
2
作者 GONG Zhi-yun GAO Qing-song Yu Heng-xiu YI Chuan-deng Gu Ming-hong 《Rice science》 SCIE 2008年第3期161-165,共5页
From the progenies of a telotrisomic of chromosome 9 short arm of an indica rice variety, Zhongxian 3037, a phenotypical variant was selected. The variant plant had rolled leaves, dispersed plant type, as well as a lo... From the progenies of a telotrisomic of chromosome 9 short arm of an indica rice variety, Zhongxian 3037, a phenotypical variant was selected. The variant plant had rolled leaves, dispersed plant type, as well as a low seed-setting rate. Cytological and molecular cytological investigations revealed two extra chromosomes, which were the shortest in somatic cells of the variant.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nalysis using a rice centromere specific DNA (RCS2) and a DNA sequence specific for chromosome 9 on premetaphase and pachytene chromosomes showed that these two chromosomes were the short arms of chromosome 9. That is to say, the variant was a telotetrasomic of chromosome 9. Among the 25 pachytene cells, the two telosomic chromosomes paired each other to form a bivalent and didn't pair with other normal chromosome 9 as multivalents in 96% cells. However, the bivalent was easy to disassociate in adv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telotetrasomic MEIOSIS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molecular cytology chromosome behavior
下载PDF
Comparative Cytolog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Study of Peri-Implantitis and Periodontitis
3
作者 Masaaki Suemitsu Yoshikazu Nakayama +3 位作者 Mao Yamamoto Mitsuko Nakayama Tadahiko Utsunomiya Kayo Kuyama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23年第11期385-395,共11页
Peri-implant diseases, such as peri-implant mucositis and peri-implantitis, pos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the long-term prognosis of dental implants.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rehensively compare peri-implantitis with ... Peri-implant diseases, such as peri-implant mucositis and peri-implantitis, pos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the long-term prognosis of dental implants.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rehensively compare peri-implantitis with periodontitis from cytolog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perspectives, shedding light 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eri-implantitis. Thirteen patients, including six with peri-implantitis and seven with periodontiti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Cytological examination of affected gingival mucosa revealed 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nditions. Peri-implantitis exhibited an inflammatory background predominantly composed of neutrophils with lobulated nuclei, accompanied by 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al cells showing signs of keratinization. In contrast, periodontitis showed a similar neutrophilic inflammatory background but with non-keratinized epithelial cells.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further confirmed these differences, with peri-implantitis showing keratinized epithelium in the inner epithelial layer. This histological finding aligns with the notion that peri-implantitis has a distinct mucosal profile compared to periodontitis. Additionally, cytolog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peri-implantitis had a lower occurrence rate of Light green-positive cells, indicating a tendency toward keratinization.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the presence of keratinized mucosa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peri-implant health, although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clarify this relationship. Overall,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cyt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Papanicolaou staining for assessing mucosal inflammatory conditions and distinguishing between keratinized and non-keratinized cells. These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utility of oral mucosal smears as a valuable tool for diagnosing peri-implantitis and enh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its path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Implant Disease PERI-IMPLANTITIS Oral Cytology
下载PDF
肺腺癌患者胸水肿瘤细胞PD-L1/TTF-1表达及应用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菲菲 姚健楠 +4 位作者 谷雨妹 赵宏颖 曹勍 金木兰 李雪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405-409,420,共6页
目的探讨肺腺癌患者胸水肿瘤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PD-L1免疫组化染色的表达及与组织标本PD-L1表达一致性及其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符合入... 目的探讨肺腺癌患者胸水肿瘤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PD-L1免疫组化染色的表达及与组织标本PD-L1表达一致性及其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50例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同一病例组织标本中肿瘤细胞的PD-L1表达和胸水细胞蜡块中肿瘤细胞的PD-L1、PD-L1/TTF-1表达情况,评估它们之间表达的一致性。结果50例肺腺癌组织标本PD-L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标本类型、病灶性质、标本来源和EGFR突变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水细胞蜡块中肿瘤细胞PD-L1/TTF-1免疫组化双染的表达与组织标本PD-L1表达的一致性较好(κ=0.846,P<0.05),明显高于PD-L1免疫组化单染(κ=0.754,P<0.05),与手术或活检切除标本一致性较好(κ=0.90,P<0.05),高于胸腔镜或穿刺小标本(κ=0.82,P<0.05),与原发病灶标本的一致性适中(κ=0.689,P<0.05),与转移病灶标本的一致性较好(κ=0.779,P<0.05)。结论胸水细胞学标本采用PD-L1/TTF-1免疫组化双染与组织标本PD-L1表达一致性较高,细胞蜡块PD-L1/TTF-1双染可在组织不易获取时作为一种有益补充,供临床制定免疫治疗方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腺癌 胸水细胞学 PD-L1 TTF-1
下载PDF
2021年广东省35~64岁妇女宫颈癌筛查现状分析
5
作者 武丽 秦西雅 +5 位作者 马远珠 吕霄 樊高杰 刘晴 夏建红 王友洁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4年第7期26-31,共6页
目的了解2021年广东省户籍35~64岁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现状,为进一步优化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21年广东省21个地市的宫颈癌筛查情况报表,按照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地区以及城市和农村分别进行分析,利用χ^(2)检验... 目的了解2021年广东省户籍35~64岁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现状,为进一步优化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21年广东省21个地市的宫颈癌筛查情况报表,按照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地区以及城市和农村分别进行分析,利用χ^(2)检验进行率的差异的比较。结果2021年广东省宫颈癌筛查率为64.30%,珠三角地区的宫颈癌筛查率(73.52%)高于粤东(45.60%)、粤西(50.14%)及粤北(67.15%)地区,城市地区(66.75%)高于农村地区(53.58%)。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检出率、HPV检出率、联合筛查异常检出率以及阴道镜检查异常检出率在四个地区及城市农村地区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65.21、991.17、855.06以及2742.64,P<0.001)。广东省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为478.14/10万,早诊率为90.84%,治疗率为72.86%。结论广东省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工作整体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同地区筛查效果不一,经济发达地区的筛查效果更好。因此未来需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欠发达地区适龄妇女的宫颈癌筛查工作,更好地促进妇女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筛查 检出率 细胞学筛查 阴道镜检查
下载PDF
动物针灸治疗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基于“远细胞是潜在经络实质细胞”的新观点
6
作者 陈栋 龚冠闻 陈秋生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128,共5页
经络学说是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而针灸疗效又是经络学说的实践验证。关于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的研究,大多都是建立在现有已知结构(如神经、血管、筋膜、肥大细胞、免疫等)的基础之上,取得的突破有限。新近提出的“远细胞是潜在经络实质... 经络学说是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而针灸疗效又是经络学说的实践验证。关于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的研究,大多都是建立在现有已知结构(如神经、血管、筋膜、肥大细胞、免疫等)的基础之上,取得的突破有限。新近提出的“远细胞是潜在经络实质细胞”观点为经络结构的探寻提供了一个新角度,但需要针灸治疗的验证。本文就针刺激活远细胞联络通讯、远细胞介导针灸治疗、穴位TC广泛联系性与中医“整体观”关联以及远细胞与针刺“得气”和循经感传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针刺动作必然引起远细胞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针体-细胞的衔接,并可转变为生物信号而启动下游传递,从而调节靶脏器功能,达到治疗目的。这些研究进展,能够从新角度诠释针灸的细胞机制,并能用疗效验证“远细胞是潜在经络实质细胞”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针灸 细胞机制 经络实质 远细胞
下载PDF
肺部感染儿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及细胞学分析
7
作者 尤玉婷 曾丽娥 +3 位作者 林春燕 陈琼华 林洁如 郑敬阳 《中国当代医药》 2024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分析肺部感染儿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病原及细胞学成分,为临床提供诊断及治疗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于泉州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4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3例BALF培养确诊为细菌感染性肺炎的患儿为细菌性肺炎... 目的分析肺部感染儿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病原及细胞学成分,为临床提供诊断及治疗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于泉州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4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3例BALF培养确诊为细菌感染性肺炎的患儿为细菌性肺炎组,19例支气管异物行异物取出术后BALF培养无细菌生长的患儿为支气管异物组。采用液基细胞学沉降法对上述两组患儿BALF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23例细菌性肺炎以肺炎链球菌感染为主,肺部CT易合并肺不张;19例支气管异物以左主支气管异物多见,其中以坚果类异物为主。细菌性肺炎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支气管异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的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支气管异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BALF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支气管异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LF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巨噬细胞百分比、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细菌性肺炎以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其BALF细胞学组成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这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避免临床抗生素滥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肺炎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细胞学分析 儿童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液基细胞学宫颈腺上皮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刘颖 纪晓坤 +6 位作者 吴娟 张艳 赵银环 吴家宁 王蕊 郭晓 杜芸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4年第5期391-394,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辅助系统在宫颈腺上皮病变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诊断为非典型腺细胞(AGC)的液基细胞学薄层宫颈涂片143例,阴性涂片631例,所有涂片均进行AI辅助阅片和中级医师阅片,以主任医师复核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辅助系统在宫颈腺上皮病变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诊断为非典型腺细胞(AGC)的液基细胞学薄层宫颈涂片143例,阴性涂片631例,所有涂片均进行AI辅助阅片和中级医师阅片,以主任医师复核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并统计特异性、敏感性等指标。结果:宫颈涂片腺上皮细胞病变的检测中,AI辅助阅片系统的阳性率为15.7%、特异性为99.8%,而中级医师阅片的阳性率为18.3%、特异性为99.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辅助系统的准确率为97.0%,敏感性为84.6%,中级医师阅片的准确率为99.2%,敏感性为99.3%,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I辅助阅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2,低于中级医师阅片的0.9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AI辅助阅片与中级医师阅片的诊断一致率达到99%,相应的Kappa值为0.888,表明两种阅片方法基本一致。结论:AI辅助系统在宫颈腺上皮病变的诊断中展现出较高的特异性,然而其敏感性相对较低,存在一定的漏诊可能性。尽管AI辅助阅片的准确率尚未达到中级医师的水平,但其仍展现出重要的诊断潜力。未来的研究和发展应着重于提升AI辅助阅片系统的敏感性,并通过临床验证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液基细胞学 辅助阅片 宫颈腺上皮病变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宫颈细胞学诊断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专家共识》解读
9
作者 张小松 杜芸 +1 位作者 董燕 毕蕙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4年第3期1-4,共4页
2023年12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和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女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共同发布了《人工智能辅助宫颈细胞学诊断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文旨在对《共识》进行解读,便于相关专业人员在工作中进一步理解和... 2023年12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和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女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共同发布了《人工智能辅助宫颈细胞学诊断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文旨在对《共识》进行解读,便于相关专业人员在工作中进一步理解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宫颈细胞学 宫颈癌筛查 应用 解读
下载PDF
2016—2022年某精神病专科医院1181名女职工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技术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调查
10
作者 张冬红 周新英 +1 位作者 黄和凤 李雪娇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31期133-136,共4页
目的分析精神病专科医院1181名女职工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状况。方法选取精神病专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职的1181名女职工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人均行TCT与HPV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析感染情况。结果1... 目的分析精神病专科医院1181名女职工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状况。方法选取精神病专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职的1181名女职工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人均行TCT与HPV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析感染情况。结果1181名女职工HPV检测总阳性率为4.91%(58/1181),其中<30岁及40~50岁两个年龄段总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TCT检测报告异常率为5.42%(64/1181),其中<30岁及40~50岁两个年龄段TCT检查总异常率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初次性生活年龄<16岁女职工相较于初次性生活为其他年龄段女职工高危型HPV、低危型HPV、TCT异常的阳性率更高(P<0.05)。宫颈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且2021、2022年两个年份TCT与HPV阳性检出率相较于其他年份更高(P<0.05)。TCT分级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高危型HPV阳性检出率高于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增生,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的HPV阴性率高于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均P<0.05)。结论<30岁、41~50岁两个年龄段以及初次性生活年龄<16岁精神病专科医院女职工为易感人群,应加强对该部分女职工宫颈癌的防治工作,且宫颈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医院应更加重视医院女职工的宫颈癌预防健康宣教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专科医院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
下载PDF
HPV E6/E7 mRNA联合细胞学检查用于子宫颈癌早期筛查的初步评价
11
作者 陈琼 涂媛 章培 《西部医学》 2024年第5期755-759,共5页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用于宫颈癌早期筛查的初步评价。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9年7月在本院进行宫颈癌筛查患者825例,均进行HPV E6/E7 mRNA、TCT检测,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分析HPV E6/E7 m...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用于宫颈癌早期筛查的初步评价。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9年7月在本院进行宫颈癌筛查患者825例,均进行HPV E6/E7 mRNA、TCT检测,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分析HPV E6/E7 mRNA与TCT联合检测用于评估患者宫颈病变风险的诊断效能。结果HPV E6/E7 mRNA检测和TCT检测不同病理分级患者宫颈慢性炎、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宫颈癌的阳性率分别为12.17%、39.04%、86.61%、87.88%和36.51%、82.89%、82.14%、81.82%。HPV E6/E7 mRNA检测的敏感性为86.90%,特异性为80.44%,准确性为81.58%。TCT检测的敏感性为82.07%,特异性为50.74%,准确性为56.24%。HPV E6/E7 mRNA联合TCT检测的敏感性为70.34%,特异性为83.68%,准确性为81.33%。HPV E6/E7 mRNA与TCT联合检测特异性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PV E6/E7 mRNA与TCT两种检测方法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7和0.664,两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860,差异性显著(P<0.001),提示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宫颈HSIL的性能。结论HPV E6/E7 mRNA联合TCT能够更好预测宫颈病变的进展,且针对高级别病变的筛查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可为临床宫颈癌筛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筛查 人乳头瘤病毒 E6/E7 mRNA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下载PDF
液基细胞学制片巴氏染色临床诊断真菌性阴道炎的价值
12
作者 苏丹华 付银娜 孙春霞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7期2506-2510,共5页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制片巴氏染色诊断真菌性阴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的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真菌性阴道炎的251例患者进行研究。共采集到有效标本230例,阴...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制片巴氏染色诊断真菌性阴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的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真菌性阴道炎的251例患者进行研究。共采集到有效标本230例,阴道微生态方法检测128例(有效标本122例),白带常规检测123例(有效标本108例),所有标本均接受液基细胞学制片巴氏染色方法检测,以真菌培养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绘制2×2配对四格表计算相关诊断学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液基细胞学制片巴氏染色用于诊断真菌性阴道炎的价值。结果采用阴道微生态、液基细胞学两种方法检查的122例患者,经真菌培养共计检测出真菌感染患者52例,其中最主要的真菌类型为白色念珠球菌25例(48.08%),其次为光滑念珠球菌18例(34.62%);阴道微生态诊断阴道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为75.00%、特异度为91.43%、阳性预测值为86.67%、阴性预测值为83.12%、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84;液基细胞学诊断阴道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为95.74%、特异度为90.67%、阳性预测值为86.53%、阴性预测值为97.14%、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18;接受白带常规、液基细胞学两种方法检查的108例患者,经真菌培养共计检测出真菌感染患者51例,其中最主要的真菌类型为白色念珠球菌27例(51.92%),其次为光滑念珠球菌15例(28.85%);白带常规诊断阴道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为96.08%、特异度为75.44%、阳性预测值为77.78%、阴性预测值为95.56%、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24;液基细胞学诊断阴道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为96.97%、特异度为88.71%、阳性预测值为86.27%、阴性预测值为96.49%、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14。结论液基细胞学制片巴氏染色作为一种新的真菌定性检测方法,应用于临床诊断真菌性阴道炎较阴道微生态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较白带常规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同时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基细胞学制片巴氏染色 真菌 诊断 阴道炎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与FNAC联合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3
作者 葛肖艳 马婷 刘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9-593,共5页
目的:探究人工智能技术联合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FNAC)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2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进行... 目的:探究人工智能技术联合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FNAC)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2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进行甲状腺超声人工智能检查、超声引导下加负压FNAC以及二者联合检查,完成后统计患者的病理学结果,人工智能检测将内置算法作为指导,观察病灶参数,对良性、恶性例数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单一检测与联合检测的检出率、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12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病理学检测出有良性结节者44例(34.38%),恶性结节者84例(65.63%);FNAC检测出良性结节患者55例,恶性结节患者73例;人工智能检测出良性结节患者49例,恶性结节患者79例;联合检测出良性结节患者45例,恶性结节患者83例。在各检测方式阳性与阴性预测值结果中,FNAC检测阳性预测值为65.45%,阴性预测值为89.04%;人工智能检测阳性预测值为71.42%,阴性预测值为88.61%;联合检测阳性预测值为95.55%,阴性预测值为98.80%。采用预测值对识别诊断绘制ROC发现,FNAC检测AUC值为0.789、灵敏度81.82%、特异度78.91%、约登指数0.60;人工智能检测AUC值为0.784、灵敏度79.55%、特异度79.54%、约登指数0.59;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985、灵敏度97.72%、特异度92.28%、约登指数0.90,提示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与单一检测相比,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结论:与单一检测相比,人工智能技术与FNAC相结合的检测方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的诊断效率更高,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人工智能技术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诊断 应用价值
下载PDF
纤支镜下刷检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在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14
作者 邓俊亮 华美香 陈键腾 《黑龙江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513-516,共4页
目的:研究纤支镜下刷检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LCT)在肺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4月到2024年3月间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首诊患者80名,所有患者均采用传统支气管镜活检、刷检涂片细胞学检查和刷检LCT检查的方法。传... 目的:研究纤支镜下刷检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LCT)在肺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4月到2024年3月间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首诊患者80名,所有患者均采用传统支气管镜活检、刷检涂片细胞学检查和刷检LCT检查的方法。传统刷检涂片细胞学检查(CS)为对照组,支气管镜刷检LCT检查为液基组,支气管镜活检为钳检组。对比各组对肺癌诊断阳性率,分析液基组及对照组对肺癌组织类型的检查情况,对比两组对肺癌组织类型的检查结果。结果:液基组对肺癌诊断的阳性率为40.00%(32/80),较对照组的25.00%(20/80)明显更高(P<0.05)。但液基组与钳检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LCT对肺癌鳞癌诊断的符合率为83.33%(10/12),对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42.86%(6/14),对小细胞癌的诊断符合率为75.00%(9/12)。CS对肺癌鳞癌诊断的符合率为41.67%(5/12),对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66.67%(8/12),对小细胞癌的诊断符合率为35.71%(5/14)。液基组对于肺癌组织类型为鳞癌以及小细胞癌的符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但两组对腺癌的符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应用纤支镜下刷检LCT检查在肺癌的诊断价值较高,且值得在临床诊断过程中给予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支镜 刷检 薄层液基细胞学 检查 肺癌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液基细胞学检查结合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绝经后女性宫颈癌机会性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15
作者 刘俊英 尹玉杰 姜英雁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4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检查(TCT)结合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在绝经后女性宫颈癌机会性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接受诊治的1022例绝经后妇女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TCT、阴道镜组织检查...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检查(TCT)结合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在绝经后女性宫颈癌机会性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接受诊治的1022例绝经后妇女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TCT、阴道镜组织检查和HPV检查,以阴道镜组织检查为金标准,采用ROC分析评价TCT、HPV与二者联合对绝经后宫颈癌的诊断效能。结果1022份TCT检测样本中,TCT结果为正常或炎症反应919例(89.9%),而TCT检查异常者103例(10.1%)。阴道细胞学的分类及报告系统(TBS)报告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53例(51.5%),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23例(22.3%),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21例(20.4%),鳞状细胞癌(SCC)6例(5.8%)。阴道镜组织病理结果显示,炎症反应34例(33.0%),上皮内瘤变(CIN)Ⅰ37例(35.9%);CINⅡ16例(15.5%);CINⅢ11例(10.7%),SCC 5例(4.9%)。TCT检查异常者中有69例(66.9%)为阴道镜检查异常,TCT结果与病理学结果总体符合率为56.3%(58/103)。随着TBS分类级别越高,HPV阳性率越高,HSIL组和SCC组的HPV阳性率高于LSIL组和ASC-U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TCT诊断的AUC高于HPV,为0.785(95%CI:0.694~0.895),敏感度较高的是TCT检查,但是特异度较高的是HPV检测。二者联合诊断的AUC进一步提高,为0.813(95%CI:0.723~0.92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4.3%和88.5%。结论HPV检查结合TCT检查在绝经后女性宫颈癌机会性筛查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建议临床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机会性筛查 液基细胞学检查 人乳头瘤病毒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E6/E7 mR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16
作者 王成 涂琴 +2 位作者 汪泉 周英妹 代翔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9期2139-2142,共4页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0例接受宫颈癌筛查的女性,均接受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和HPV E6/E7 mRNA检测,以阴道镜病理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TCT、HPV E6/E7 mRNA定性、HPV E6/...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0例接受宫颈癌筛查的女性,均接受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和HPV E6/E7 mRNA检测,以阴道镜病理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TCT、HPV E6/E7 mRNA定性、HPV E6/E7 mRNA定量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结果2000例筛查女性中,正常或炎症1917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60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14例,宫颈癌9例。TCT检测结果显示,无上皮内瘤变或恶性病变(NILM)1753例,未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非典型腺细胞(AGC)168例,LSIL 57例,HSIL 13例,宫颈癌9例。HPV E6/E7 mRNA检测结果显示,阳性178例,阴性1822例,随着组织学严重程度的增加,HPV E6/E7 mRNA检测的病毒拷贝数逐渐增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TCT、HPV E6/E7 mRNA定性、HPV E6/E7 mRNA定量联合检测诊断宫颈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6(95%CI:0.882~0.909),此时的灵敏度为0.880,特异度为0.836。结论HPV E6/E7 mRNA检测作为宫颈癌初筛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TCT、HPV E6/E7 mRNA定性、HPV E6/E7 mRNA定量联合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宫颈癌 筛查
下载PDF
脱落细胞学与肿瘤标志物检测在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
17
作者 王健 刘圣勋 任金来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9期136-139,共4页
目的研究脱落细胞学与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诊断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3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及45例良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脱落细胞学检查,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胸... 目的研究脱落细胞学与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诊断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3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及45例良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脱落细胞学检查,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胸腔积液中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表达水平;分析各指标单项检测及与脱落细胞学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评价。结果脱落细胞检查阳性率为65.6%。CEA、NSE、CYFRA21-1水平在恶性胸腔积液组高于良性胸腔积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落细胞形态学检查联合CEA、NSE、CYFRA21-1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灵敏度为90.6%,准确度为83.1%,高于CEA、NSE、CYFRA21-1单项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率为9.3%,低于CEA、NSE、CYFRA21-1单项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误诊率与CEA、NSE、CYFRA21-1单项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落细胞学检查是鉴别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方法,细胞形态学与胸腔积液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鉴别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减少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落细胞学 肿瘤标志物 恶性胸腔积液 联合检测
下载PDF
超声检查辅助CT或MRI评估放疗头颈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研究
18
作者 霍晓恺 宁欣欣 +2 位作者 鲍金双 李福强 龙见渊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7期47-49,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超声(US)加/不加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评估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癌患者颈淋巴结病(LAP)的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69名在2014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接受放射治疗(RT)或同期放化疗...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超声(US)加/不加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评估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癌患者颈淋巴结病(LAP)的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69名在2014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接受放射治疗(RT)或同期放化疗(CCRT)的头颈部癌症患者。诊断方法包括:(1)单纯CT/MRI;(2)CT/MRI结合放疗后超声预测模型;(3)CT/MRI联合US+FNAC。我们使用ROC曲线比较了它们的诊断性能。结果总共观察到141个(52%)恶性淋巴结和128个(48%)良性淋巴结。在诊断准确率方面,CT/MRI和US+FNAC联合检查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0.965),其次是联合CT/MRI和放疗后US预测模型(0.906)和单独CT/MRI(0.836)。结论在评估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癌症患者的LAP时,在诊断复发或持续性结节疾病方面,在CT/MRI中添加US检查比单独CT/MRI更高的诊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病 超声 细针吸取细胞学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DNA、E6/E7 mRNA及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对女性宫颈癌的筛查价值
19
作者 刘德美 董晓彤 +4 位作者 柳林 李秀凤 王慧 陈国华 张云香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3期1451-1455,1469,共6页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DNA、E6/E7 mRNA及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对女性宫颈癌的筛查价值。方法选取28021例体检女性,均接受HPV DNA、E6/E7 mRNA和TCT单项或多项检测,记录HPV DNA、E6/E7 mRNA、TCT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宫颈癌的检出情...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DNA、E6/E7 mRNA及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对女性宫颈癌的筛查价值。方法选取28021例体检女性,均接受HPV DNA、E6/E7 mRNA和TCT单项或多项检测,记录HPV DNA、E6/E7 mRNA、TCT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宫颈癌的检出情况。以组织活检结果为金标准,评估HPV DNA、E6/E7 mRNA、TCT单独或联合检测对宫颈癌的筛查价值。结果TCT、HPV DNA、E6/E7 mRNA对宫颈癌的检出率分别为8.8%、26.9%、29.7%。各方法单独检测时,TCT单独检测筛查宫颈癌的特异度最高(85.53%),但灵敏度最低(28.44%),HPV DNA单独检测筛查宫颈癌的灵敏度最高(60.25%)。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时,HPV DNA+E6/E7 mRNA联合检测筛查宫颈癌的灵敏度最高(81.75%),特异度最低(26.34%),TCT+HPV DNA联合检测筛查宫颈癌的特异度(61.08%)和阴性预测值(57.11%)最高,任意两种方法联合检测筛查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T+HPV DNA+E6/E7 mRNA联合检测筛查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与HPV DNA+E6/E7 mRNA检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灵敏度高于TCT+E6/E7 mRNA联合检测,特异度低于TCT+E6/E7 mRNA联合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 DNA检测适合作为女性健康体检者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法,E6/E7 mRNA与TCT检测可作为宫颈癌进一步检查的优选。HPV DNA+E6/E7 mRNA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可作为年轻女性宫颈癌筛查的优选方案,联合检测对提高阳性率及降低假阳性率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DNA E6/E7 mRNA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宫颈癌 人乳头瘤病毒
下载PDF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联合常规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
作者 翁宝川 苏菊花 +1 位作者 王菜籽 洪瑞真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33期50-52,共3页
目的分析脑脊液细胞学结合脑脊液常规提高临床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58例成人患者脑脊液标本,分别采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和脑脊液常规检查,对比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脑脊液常规检查单独检查与联合检查的结... 目的分析脑脊液细胞学结合脑脊液常规提高临床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58例成人患者脑脊液标本,分别采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和脑脊液常规检查,对比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脑脊液常规检查单独检查与联合检查的结果。结果158份脑脊液标本中,脑脊液细胞学共计检出136份异常,异常率为86.08%,脑脊液常规检查共计检出113份异常,异常率为71.52%,联合检查共计检出150份异常,异常率为94.94%。脑脊液细胞学异常检出率、临床诊断符合性、特异性发现检出情况高于脑脊液常规检查(P<0.05),脑脊液细胞学结合脑脊液常规检查的异常检出率、临床诊断符合性、特异性发现检出情况高于单独检查(P<0.05)。脑脊液细胞学误判例数低于脑脊液常规检查(P<0.05),脑脊液细胞学结合脑脊液常规检查的误判例数低于单独检查(P<0.05)。结论与脑脊液常规检查相比,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具备更高的病情识别能力和诊断效能,采用脑脊液细胞学结合脑脊液常规检查则更能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细胞学 脑脊液常规 诊断效能 临床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