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伏邪致病理论在风湿病领域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6
1
作者 刘东武 李睿 +3 位作者 姜兆荣 金明秀 于静 高明利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78-1080,共3页
目的:探索伏邪致病理论在风湿病辨证论治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伏邪致病理论源流及发展初步探析,结合现代风湿病的研究进展及目前伏邪致病理论在风湿病辨证论治中的应用成果和个人临床实践经验,对伏邪致病理论在现代风湿病辨证论治现... 目的:探索伏邪致病理论在风湿病辨证论治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伏邪致病理论源流及发展初步探析,结合现代风湿病的研究进展及目前伏邪致病理论在风湿病辨证论治中的应用成果和个人临床实践经验,对伏邪致病理论在现代风湿病辨证论治现研究浅析。结果:伏邪致病理论与风湿病发生、发展、治疗规律相契合,应用该理论论治风湿病疗效明显。结论:伏邪致病理论在风湿病辨证论治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风湿病辨证论治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病 辨证论治 伏邪致病 伏气 痹证 外感痹 内伤痹
下载PDF
痰瘀伏邪与冠心病心衰心功能分级、N端前脑钠素及心脏超声指标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石锐 孟文宜 +3 位作者 王国强 常立萍 石磊 田宇丹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第5期779-782,共4页
目的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与心功能分级、N端前脑钠素(NT-pro BNP)及心脏超声指标关系,探讨痰瘀伏邪的致病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26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中医证候特点,运用多因素非参数检... 目的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与心功能分级、N端前脑钠素(NT-pro BNP)及心脏超声指标关系,探讨痰瘀伏邪的致病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26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中医证候特点,运用多因素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等医学统计方法,分析中医证候与冠心病心衰相关临床及理化指标的关系。结果痰浊+血瘀是冠心病心衰中出现最多的内在组合形式。各证候在心功能级别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痰浊+血瘀与心功能变化密切相关。不同证候的NT-pro BNP存在明显差异(P<0.05),痰浊+血瘀与NT-pro BNP变化相关。各心脏超声指标不同证候内部构成比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左房左室扩大及收缩、舒张功能减低与痰浊+血瘀相关。结论冠心病心衰患者证候与心功能变化、NT-pro BNP及心脏超声指标具有明显相关性,痰瘀伏邪是导致冠心病心衰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瘀伏邪 中医证候 冠心病心衰
下载PDF
冠心病证候要素分析及伏邪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石锐 常立萍 +2 位作者 王国强 孟文宜 邓悦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第3期435-437,共3页
目的采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冠心病证候要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探索伏邪致病特点。方法通过前瞻性调查方法收集冠心病心绞痛(冠脉造影术后)患者120例临床资料,结合指标描述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总结证候要素与冠... 目的采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冠心病证候要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探索伏邪致病特点。方法通过前瞻性调查方法收集冠心病心绞痛(冠脉造影术后)患者120例临床资料,结合指标描述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总结证候要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范围的内在联系。结果痰浊+血瘀、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内在组合。血瘀、痰浊、阳虚、气虚与Gensini积分正性相关,血瘀、痰浊、阴虚、气虚与冠脉病变血管支数正性相关。结论痰浊和血瘀是引起冠脉病变程度和范围加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痰瘀伏邪 冠脉病变程度 证候要素
下载PDF
冠心病心衰证候要素分析与伏邪致病规律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石锐 孟文宜 +3 位作者 王国强 常立萍 石磊 田宇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第10期51-53,共3页
目的探索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及其地位和作用,揭示伏邪致病规律。方法采用中医证候调查量表对26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建立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数据库,应用指标聚类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结果冠心病心衰证候要素可... 目的探索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及其地位和作用,揭示伏邪致病规律。方法采用中医证候调查量表对26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建立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数据库,应用指标聚类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结果冠心病心衰证候要素可归结为阳虚、气虚、血瘀、痰浊,冠心病心衰不同病变时期证候要素组合形式不同。结论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特点为痰瘀相关,痰瘀伏邪是导致冠心病心衰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力衰竭 伏邪理论 痰瘀伏邪 证候要素
下载PDF
袁斌教授从“证质结合”论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被引量:7
5
作者 杜晶花 袁斌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94-196,共3页
目前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主要分为三期治疗。袁斌教授认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病理因素主要责之于"虚"与"伏邪",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虚实夹杂之候,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需把握"分期-辨质-辨证"三位一体... 目前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主要分为三期治疗。袁斌教授认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病理因素主要责之于"虚"与"伏邪",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虚实夹杂之候,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需把握"分期-辨质-辨证"三位一体、小儿防护贯穿始末的治疗大法。急性期辨证论治,缓解期辨质论治,慢性迁延期证质结合论治。临床上RRTI患儿体质多见肺脾气阴两虚质,据此袁师自创健儿黄白汤调质纠颇以防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证 伏邪 反复呼吸道感染 体质 治未病
下载PDF
丁樱教授从湿热伏邪解析过敏性紫癜病因病机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萌 黄岩杰 +1 位作者 秦蕾 张龙真 《中医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960-963,共4页
丁樱教授认为,湿热伏邪是小儿过敏性紫癜重要的病因之一。湿热病邪潜伏机体,形成本病的"夙根"。同时湿热伏邪易与风热、瘀血等相兼夹,加之湿热困阻日久,损及气阴,最终导致本病的反复与缠绵。所以,为预防本病的反复,急性期应... 丁樱教授认为,湿热伏邪是小儿过敏性紫癜重要的病因之一。湿热病邪潜伏机体,形成本病的"夙根"。同时湿热伏邪易与风热、瘀血等相兼夹,加之湿热困阻日久,损及气阴,最终导致本病的反复与缠绵。所以,为预防本病的反复,急性期应注意清热化湿、疏风凉血;缓解期应加强健脾祛湿,活血滋阴。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能够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复发,治疗时不应忽视湿热伏邪的存在,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同时应注意祛除三焦湿热邪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湿热伏邪证 病因病机 丁樱 名医经验
下载PDF
从伏邪致痹理论探讨宣发膜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 被引量:16
7
作者 陆柳丹 韦嵩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5-368,共4页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痹证包括现代医学多种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文章浅析伏邪理论,从伏邪致痹角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宣发膜原法治疗类风湿关...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痹证包括现代医学多种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文章浅析伏邪理论,从伏邪致痹角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宣发膜原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致痹 类风湿关节炎 宣发膜原
原文传递
温病湿热理论的学术传承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徐婧 高清华 吕文亮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46-48,共3页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型,多种慢性、重大疾病都可从湿热论治,效果显著。温病湿热理论是温病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温病体系,发挥于内、外、妇、儿及皮肤科各科各系统杂病。临床挖掘出湿热理论的新学说,如"湿热伏邪"新说、&qu...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型,多种慢性、重大疾病都可从湿热论治,效果显著。温病湿热理论是温病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温病体系,发挥于内、外、妇、儿及皮肤科各科各系统杂病。临床挖掘出湿热理论的新学说,如"湿热伏邪"新说、"湿热致瘀"论等,且广泛应用于辨治各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病,慢性脾胃病,慢性肾病等,取得了很大的临床价值。但是,湿热证的辨证规范体系研究,"异病同治"研究仍然不足,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新技术的开发,亟待借助新兴技术开展大范围、多中心的湿热病证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证 湿热伏邪 湿热致瘀 辨证规范体系 异病同治
原文传递
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红霞 郭会军 《中医学报》 CAS 2013年第9期1267-1268,共2页
目的:分析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现状。方法:通过分析近20 a来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进展,了解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现况。结果:深入研究艾滋病中医证候特点,可促进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完善,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会有重大意义。... 目的:分析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现状。方法:通过分析近20 a来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进展,了解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现况。结果:深入研究艾滋病中医证候特点,可促进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完善,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会有重大意义。结论:证候学是中医认识疾病的途径和方法,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证候学 瘟疫 伏气温病 虚劳 积聚 瘰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