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崀山丹霞山体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旷建军 钟志凌 +1 位作者 彭珍宝 旷柏根 《湖南林业科技》 2009年第4期25-27,31,共4页
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崀山丹霞山体不同植物群落物种Simpson指数和Sheldon指数的系数和关联度。结果是:①在同一生长型(乔或灌或草层),群落之间其Simpson指数和Sheldon指数的关联系数变化规律不明显;②在丹霞地貌区,孤立分布的丹霞地... 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崀山丹霞山体不同植物群落物种Simpson指数和Sheldon指数的系数和关联度。结果是:①在同一生长型(乔或灌或草层),群落之间其Simpson指数和Sheldon指数的关联系数变化规律不明显;②在丹霞地貌区,孤立分布的丹霞地貌形成生态隔离而使丹霞山体出现孤岛生境,造成植被的间断分布,群落间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变化规律不一致;③灰色关联分布是样地较少时分析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多样性指数 灰色关联分析 丹霞地貌 崀山
下载PDF
万佛山丹霞地貌区湿地植被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旷建军 旷柏根 +2 位作者 彭珍宝 夏江林 陆奇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9期210-214,共5页
万佛山丹霞地貌区湿地植被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万佛山有湿地植物33科59属87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4种,被子植物29科55属83种。其中沼生植物40种,水生植物40种,湿生植物7种。植物种在科、属中的分布较分散,优势类群不突出。有沼泽和水生植... 万佛山丹霞地貌区湿地植被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万佛山有湿地植物33科59属87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4种,被子植物29科55属83种。其中沼生植物40种,水生植物40种,湿生植物7种。植物种在科、属中的分布较分散,优势类群不突出。有沼泽和水生植被2个植被型18个群系。湿地广域特征突出,但地带性烙印很深。世界广布成分占34.55%。中国15个分布区类型中湿地有9个。有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植物各2种。孑遗植物中华水韭分布范围达1.8km×11.2km,实际群落面积8700m2,78309丛,最大密度为32丛/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植被 特征 湖南万佛山 丹霞地貌区
下载PDF
短周期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成像方法揭示南岭中部丹霞盆地及邻区三维地壳结构
3
作者 毕昊 方洪健 +1 位作者 杨振 高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2024年第6期2322-2335,共14页
华南陆块自早新元古代扬子与华夏地块完成拼贴以来,经历了显生宙多期陆内造山事件,其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演化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在华南地区完成的一系列地球物理探测使我们对于该地区的深部结构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然而... 华南陆块自早新元古代扬子与华夏地块完成拼贴以来,经历了显生宙多期陆内造山事件,其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演化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在华南地区完成的一系列地球物理探测使我们对于该地区的深部结构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然而,目前在华南陆块开展的大多数地震学研究主要依赖于固定台及部分流动台阵数据,受限于稀疏的地震台站的分布,研究获取的地壳模型仍然存在分辨率不足的问题,这制约了我们对于区域断裂构造及深部过程的理解.本研究基于在粤北丹霞盆地及其邻区布设的短周期密集台阵,采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成像方法,同时分析了不同频率的接收函数结果,获取了研究区高分辨率的地壳及盆地结构模型.研究发现该地区具有较浅的莫霍面,约28~31 km,平均地壳厚度29 km,揭示其经历了强烈的伸展减薄作用.合成数据测试结果表明复杂的三维地壳结构,如地表低速沉积层,对利用接收函数研究莫霍面起伏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此外,通过对比合成数据与实际观测高频接收函数中的沉积层Ps转换波及多次波震相,我们发现地表低速沉积层厚度为3 km的模型最能拟合实际观测,这一结果也得到了背景噪声成像以及相关的地质调查结果的印证.我们的研究为利用短周期密集台阵方法探测小尺度沉积盆地结构提供了一个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台阵 接收函数 地壳结构 南岭成矿带 丹霞盆地
下载PDF
湘粤赣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协调发展机制——以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为例 被引量:15
4
作者 黄静波 肖海平 +1 位作者 李纯 蒋二萍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9-850,共12页
通过构建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基于协调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目的,采用层次分析(AHP)法定量分析了目前丹霞山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综合协调性及利益相关者各自评价指标的协调性水平。结果显示:①... 通过构建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基于协调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目的,采用层次分析(AHP)法定量分析了目前丹霞山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综合协调性及利益相关者各自评价指标的协调性水平。结果显示:①丹霞山生态旅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呈不协调的发展状况;②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旅游企业和地方政府自身评价指标发展水平不均衡;③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横向或斜向沟通与协调,特别是宏观和中观层的利益主体与微观操作层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为此,从主体关系协调和空间关系协调的角度,分别提出了丹霞山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的各利益相关者主体关系协调的全通道式沟通网络机制和空间关系协调发展机制。丹霞山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和实现机制有利于为其他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依据,并有利于进一步扩展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止开发区域 利益相关者 协调发展机制 AHP法 丹霞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