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Dark Brown Soil Respira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under Cadmium Stress 被引量:2
1
作者 陆文龙 卓孔友 贾丹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12期2135-2137,共3页
Through laboratory simulation, the influence of cadmium on soil respiratory intens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were studied by add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 cadmium.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oi... Through laboratory simulation, the influence of cadmium on soil respiratory intens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were studied by add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 cadmium.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respiration had a signifi- cant weakening trend in the same culture days with increasing exogenous cadmium content; the soil respiration intensity was decreased obviously with the increase of culture time, especially after 14 d when the soil exogenous cadmium content was in the range of 0.5-3.0 mg/kg, while the soil respiration had not obvious variation over time when the exogenous cadmium content was in the range of 5.0-10.0 mg/kg.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were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treatment in the same culture day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soil exogenous cadmium content;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eclin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of culture time for all exogenous cadmium treatments. The number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reatment with 10 mg/kg of exogenous cadmium were only 46.43%, 32.26%, 28.74%, 27.39% and 24.62% of that in control treatment on the 7th, 14th, 21st, 28th and 42rd of culture, respectively. It indicated that higher concen- tration of cadmium in dark brown soil had a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 on soil mi- crobial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rk brown soil CADMIUM soil breath Microbial community
下载PDF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Patterns on Chemical Forms of Nitrogen in Dark Brown Soil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Aggregates
2
作者 陆文龙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11期1910-1913,1976,共5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fertilization and formula fertilization by soil testing on the chemical forms of nitro-gen in dark brown soil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dif...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fertilization and formula fertilization by soil testing on the chemical forms of nitro-gen in dark brown soil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aggregates. [Method] A physi-co-chemistry method was adopted i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hemical forms of nitrogen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sized aggregates of dark brown soil under traditional fertilization and formula fertilization by soil testing respectively. [Resul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ertilization in spring and autumn, the formula fertilization by soil testing averagely decreased, the total nitrogen in soil by 23.2% in spring and by 20% in autumn in the soil layer of 0-20 cm, by 48.8% in the layer of 20-40 cm. Ammonium nitrogen was so sensitive to the methods of fertilization that the content of ammonium nitrogen was reduced much more under formula fertitization by soil testing in autumn than under traditional fertilization. Nitrogen in soil under traditional fertilization pattern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aggregates of 0-0.25 and 0.5-1 mm, while in formula fertilization by soil testing it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aggregates of 0.25-0.5 and 0-0.25 mm. [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ed that for-mula fertilization by soil testing helped to reduce the risk of nitrogen pol ution and had huge effects on the chemical forms and distribution of nitrogen in different ag-gregates in dark brown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tilization dark brown soil Nitrogen Chemical form Aggregates
下载PDF
Effects of Exogenous Organic Acids on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of Dark Brown Forest Soils and Phosphorus Absorp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Larix olgensis Seedlings with Nutrient Deficiency
3
作者 宋金凤 马瑞 +3 位作者 黄文斌 杨迪 崔晓阳 刘永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5期824-830,共7页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A1 and B horizons dark brown forest soils (A1∶B=1∶2) were utilized to set the soil nutrient deficient conditions, and Larix olgensis seedlings were cultivated. By simulating organic acids ...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A1 and B horizons dark brown forest soils (A1∶B=1∶2) were utilized to set the soil nutrient deficient conditions, and Larix olgensis seedlings were cultivated. By simulating organic acids concentrations in forest litter leachates of northeast China, the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organic acid solutions on phosphorus (P) availability of dark brown forest soils and P absorption of Larix olgensis seedlings with nutrient deficienc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A1 horizon soils, available P contents of mixed soils in A1 and B horizons decreased, and P accumulation and efficiency of P uptake in root and leaves of Larix olgensis seedlings also decreased, but efficiency of P utilization increased. After treatments of exogenous organic acids, available P contents of mixed soils increased and the impact sequence of different organic acids were succinic acid 〉 citric acid 〉 oxalic acid; the concentration of 5.0 mmol/L had the best function, and the best effect of organic acids was at 20 d. Organic acids also increased P accumulation and efficiency of P uptake in roots and leaves of Larix olgensis seedlings, but decreased efficiency of P utilization. The impact strength of organic acids on P accumulation and efficiency of P uptake varied with treatment time, type and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acids. The results of 20 d and 30 d in roo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10 d, however, the results of 10 d and 20 d in leav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30 d, thus, at the earlier stage of organic acids treatments, more P absorbed were transferred to leaves, and at the later stage, more P would be accumulated in roots. The concentration of 10.0 mmol/L had the best function, and the impact sequence of different organic acids was succinic acid 〉 citric acid 〉 oxalic acid. Therefore, organic acids might contribute to P absorption and accumulation by Larix olgensis seedlings, final y increasing the adaptability and endurance of Larix olgensis seedlings to nutrient deficient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trient deficiency Organic acids dark brown forest soils Larix olgensis PHOSPHORUS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氨基酸添加对温带暗棕壤碳氮含量和甲烷排放的影响
4
作者 李颖 郭亚芬 崔晓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3,共11页
【目的】解析土壤pH值与土壤氮以及CH_(4)排放速率与土壤碳氮含量间的相互关系,为明确碳氮转化及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优化温带森林暗棕壤的水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温带森林暗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设置水分条件为土壤饱... 【目的】解析土壤pH值与土壤氮以及CH_(4)排放速率与土壤碳氮含量间的相互关系,为明确碳氮转化及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优化温带森林暗棕壤的水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温带森林暗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设置水分条件为土壤饱和持水量(WHC)的40%、60%、90%,通过向温带暗棕壤中添加两种不同性质的氨基酸,探讨其对土壤碳氮含量及CH_(4)排放的潜在影响,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土壤碳氮含量、pH值及CH_(4)排放速率间的相关性。【结果】(1)氨基酸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铵态氮(NH_(4)^(+)-N)含量及CH_(4)排放速率。亮氨酸处理使DOC、NH_(4)^(+)-N含量分别升高21.39%、45.10%,CH_(4)排放速率较CK升高3.20倍,甲硫氨基酸使DOC、NH_(4)^(+)-N含量分别升高21.39%、72.71%,CH_(4)排放速率较CK升高7.00倍;(2)不同氨基酸对土壤硝态氮(NO_(3)^(-)-N)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亮氨酸处理使土壤NO_(3)^(-)-N含量升高了8.41%,但其对于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性,而甲硫氨基酸能够显著抑制土壤硝化作用,NO_(3)^(-)-N含量显著降低了37.90%;(3)土壤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DOC、NH_(4)^(+)-N、NO_(3)^(-)-N含量及CH_(4)排放速率均存在显著影响。90%WHC使DOC含量升高11.95%~19.91%,使NH_(4)^(+)-N升高19.83%~35.46%,使NO_(3)^(-)-N降低10.05%~23.79%,使CH_(4)排放速率升高至另外两种水分条件的1.48~2.06倍。60%WHC条件使NH_(4)^(+)-N升高13.05%,使NO_(3)^(-)-N含量升高24.62%。60%WHC可能是温带暗棕壤硝化作用的最适含水量,90%WHC条件有利于DOC积累,同时对NO_(3)^(-)-N的产生存在明显抑制作用;(4)土壤pH与N H4+-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O_(3)^(-)-N含量呈正相关。CH_(4)排放速率与NO_(3)^(-)-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NH_(4)^(+)-N含量呈负相关,与D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性质氨基酸添加在温带森林暗棕壤碳氮含量及CH_(4)排放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一定范围内,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有利于土壤NH_(4)^(+)-N、NO_(3)^(-)-N、DOC的积累及CH_(4)的排放,但土壤高含水量条件对NO_(3)^(-)-N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研究温带森林暗棕壤碳含量、CH_(4)排放及氮转化机制时,建议关注不同氨基酸的差异性作用,同时考虑水分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氨基酸态氮 碳氮含量 甲烷 温带暗棕壤
下载PDF
东北暗棕壤典型林型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5
作者 范文泽 张国财 +3 位作者 李津 李思怡 姚长缨 辛士峰 《吉林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13-20,共8页
选取3个典型林分类型,即落叶松林、水曲柳林、落叶松和水曲柳混交林,测定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化学性质、生态化学计量比、磷组分,分析各土壤化学性质及各磷组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同深度土层中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水曲... 选取3个典型林分类型,即落叶松林、水曲柳林、落叶松和水曲柳混交林,测定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化学性质、生态化学计量比、磷组分,分析各土壤化学性质及各磷组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同深度土层中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水曲柳林、落叶松林,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磷组分含量呈正相关。不同林分类型C/P、N/P均表现为土层深度0~20 cm高于20~40 cm,而C/N则相反。表层磷组分含量显著高于下层土壤,混交林土壤中的活性磷、中等活性磷和稳定性磷含量均高于水曲柳林、落叶松林。有机磷组分方面,中等活性磷NaOH-Po和活性磷NaHCO 3-Po在0~20 cm土层中的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无机磷组分方面,稳定性磷D.HCl-Pi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棕壤 林型 土壤养分 磷组分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玉米秸秆分解期间土壤中有机碳数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张晋京 窦森 +2 位作者 江源 李翠兰 平立凤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7-72,共6页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 ,研究了玉米秸秆分解期间全土及其水溶性物质、轻组和重组的有机碳数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随培养时间的延长 ,全土有机碳量呈下降的趋势 ;玉米秸秆的残留碳和残留率也呈下降的趋势 ,而分解率逐渐增加 ;...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 ,研究了玉米秸秆分解期间全土及其水溶性物质、轻组和重组的有机碳数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随培养时间的延长 ,全土有机碳量呈下降的趋势 ;玉米秸秆的残留碳和残留率也呈下降的趋势 ,而分解率逐渐增加 ;水溶性物质数量呈下降的趋势 ;轻组碳量和追加复合量呈下降的趋势 ;重组碳量和原土复合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暗棕壤 水稻土 分解 有机碳数量
下载PDF
用δ^(13)C方法研究玉米秸秆分解期间土壤有机质数量动态变化 被引量:64
7
作者 窦森 张晋京 +1 位作者 Lichtfouse E. 曹亚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8-334,共7页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 ,应用δ1 3C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分解期间 ,土壤中胡敏酸 (HA)和富里酸 (FA)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培养期间 ,新加入的玉米秸秆以及原土有机C都减少 ,但后者分解速度较慢。培养初期 ,FA的形成速度大于HA ;随培养...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 ,应用δ1 3C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分解期间 ,土壤中胡敏酸 (HA)和富里酸 (FA)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培养期间 ,新加入的玉米秸秆以及原土有机C都减少 ,但后者分解速度较慢。培养初期 ,FA的形成速度大于HA ;随培养时间延长 ,FA转化为HA或相互转化。原土有机质中 ,HA、FA也发生了相互转化 ,但与新形成的HA、FA相比转化速度较慢。用δ1 3 C方法研究短期培养 (几个月~几年 )条件下新加入有机质在土壤中的分解动力学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分解 土壤 有机质 数量 动态变化 胡敏酸 富里酸
下载PDF
土壤粗胡敏素对铜离子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晋京 王帅 +2 位作者 窦森 王玉军 宋祥云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527-2533,共7页
以暗棕壤为供试土壤,应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不同pH、离子强度、温度、Cu2+浓度和反应时间条件下,粗胡敏素(CHM)对Cu2+的吸附作用,并与相应胡敏酸(HA)的吸附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H为2~4时,CHM对Cu2+的吸附率较低;随着pH的提高,吸... 以暗棕壤为供试土壤,应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不同pH、离子强度、温度、Cu2+浓度和反应时间条件下,粗胡敏素(CHM)对Cu2+的吸附作用,并与相应胡敏酸(HA)的吸附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H为2~4时,CHM对Cu2+的吸附率较低;随着pH的提高,吸附率增大;pH=7时,吸附率接近100%.随离子强度(0.01~1.00mo·lL-1)增加,CHM对Cu2+的吸附量下降,其对Cu2+的吸附包括电性和专性吸附2种作用.随温度(25~45℃)的升高和Cu2+浓度(0~1000mg·L-1)的增加,CHM对Cu2+的吸附量增加,并与Langmuir方程拟合程度最好,25℃和45℃时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2.61mg·g-1和14.31mg·g-1·CHM对Cu2+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划分为快速(0~120min)和慢速(120~1440min)反应阶段,抛物线扩散方程拟合效果最好.与HA相比,CHM对Cu2+的吸附规律与HA相似,但其吸附量低于HA;表观热力学参数(ΔG、ΔH、ΔS)表明,CHM对Cu2+的吸附是自发、吸热和熵增加的过程,Cu2+在CHM上的吸附力大、活动性小、不易解吸,而在HA上的吸附力小、活动性大、容易解吸;活化能(E)和活化热力学参数(ΔG#、ΔH#、ΔS#)表明,CHM对Cu2+吸附所需能量多、活化熵高、吸附速率小,而HA对Cu2+吸附所需能量少、活化熵低、吸附速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棕壤 粗胡敏素 吸附 影响因素 胡敏酸
下载PDF
短期翻耕和有机物还田对东北暗棕壤物理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娜 龙静泓 +4 位作者 韩晓增 张凤琴 雷琬莹 盛明 韩智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9-107,共9页
构建适宜作物生长的耕层是解决农田土壤耕层“变浅、变薄、变硬”和透气透水性差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对于土壤黏粒含量较高的土壤来说,更是如此。该研究以黑龙江省较为典型的农田暗棕壤为研究对象,在黑河市爱辉农业示范园区设置不同耕... 构建适宜作物生长的耕层是解决农田土壤耕层“变浅、变薄、变硬”和透气透水性差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对于土壤黏粒含量较高的土壤来说,更是如此。该研究以黑龙江省较为典型的农田暗棕壤为研究对象,在黑河市爱辉农业示范园区设置不同耕层构建模式试验,分析不同翻耕深度(15、35 cm)和不同有机物还田(秸秆和牛粪)对暗棕壤物理性质、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田间试验包括:1)对照处理:常规浅翻15 cm,无有机物还田(T15);2)深翻35 cm,无有机物还田(T35);3)浅翻15 cm,秸秆浅混还田(T15+S);4)深翻35 cm,秸秆深混还田(T35+S);5)免耕秸秆全覆盖(NT+SM1);6)免耕秸秆条覆盖(NT+SM2);7)深翻35 cm,有机肥深混还田(T35+OM);8)深翻35 cm,有机肥加秸秆深混还田(T35+S+OM),秸秆和有机肥的还田量分别为10000和30000 kg/hm^(2)。2019年和2020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和有机物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较大,与T15处理相比,T35+S、T35+OM和T35+S+OM处理可显著减少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比例,优化土壤三相比;T15+S处理对0~15 cm耕层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土壤三相比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影响显著,而T35+S、T35+OM和T35+S+OM处理可显著改善15~35 cm亚耕层的土壤物理性质。不同耕层构建模式对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也产生影响,且在不同降水年型间存在差异:与T15处理相比,在降水正常年(2019年),T35+S、T35+OM和T35+S+OM处理玉米产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丰水年(2020年),T15+S和T35+S+OM处理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增加最显著,分别增加了27.6%~37.0%和22.75%~28.57%(P<0.05),免耕可导致玉米减产。翻耕配合有机物还田通过增加玉米穗长和行粒数,减少秃顶长,是玉米增产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深翻配合秸秆或有机肥还田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优化土壤三相比,增加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在东北北部暗棕壤地区构建适宜作物生长的耕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土壤 有机物还田 物理性质 三相比 玉米产量 暗棕壤
下载PDF
长白山北坡两种类型森林土壤的大孔隙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伟莉 金昌杰 +2 位作者 王安志 裴铁璠 关德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13-1218,共6页
运用亮蓝溶液染色示踪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长白山北坡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色森林土大孔隙特征及分布进行研究,探讨影响2种类型土壤大孔隙形成的因素.结果表明:由水平剖面染色面积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可间接得出大孔隙在垂直土壤剖面上... 运用亮蓝溶液染色示踪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长白山北坡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色森林土大孔隙特征及分布进行研究,探讨影响2种类型土壤大孔隙形成的因素.结果表明:由水平剖面染色面积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可间接得出大孔隙在垂直土壤剖面上的变化规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2种土壤的染色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在24h内,棕色针叶林土较暗棕色森林土大孔隙流的运移深度多10~20cm,且其大孔隙流路径多,相同面积上,前者达6条,后者只有1条;大孔隙流的存在可以使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速度增加2~3倍;生物因素是2种土壤大孔隙形成的主要因素,由土壤动物运动形成的大孔隙数量较多,直径多为2~4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针叶林土 暗棕色森林土 染色法 大孔隙 大孔隙流
下载PDF
珲春中部土壤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月芬 王冬艳 +2 位作者 刘爽 曹鹏 尚媛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78-182,197,共6页
采用XRF-X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吉林省珲春中部常量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以及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分布等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MgO(0.85%)、CaO(0.95%)的含量平均值低于全国土壤平均值(分别为1.8%和3.2%),Fe2O3(3.41%)、K... 采用XRF-X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吉林省珲春中部常量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以及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分布等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MgO(0.85%)、CaO(0.95%)的含量平均值低于全国土壤平均值(分别为1.8%和3.2%),Fe2O3(3.41%)、K2O(2.61%)、Al2O3(13.33%)、SiO2(69.25%)含量平均值与全国平均值基本相当(分别为3.40%,2.50%,12.60%和65.00%),Na2O(1.83%)含量平均值高于全国平均值(1.60%)。暗棕壤和白浆土两种类型土壤剖面常量元素组成差别不大,在垂向上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Sa、Saf和ba指标反映出暗棕壤土壤的风化淋溶度略强于白浆土,在剖面不同层次上,随土壤深度的增加,Sa和Saf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表层土壤的ba值比深层土壤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元素 地球化学 白浆土 暗棕壤 风化淋溶 珲春 吉林
下载PDF
玉米秸秆分解期间土壤腐殖质数量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翠兰 张晋京 +1 位作者 窦森 任志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29-732,共4页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在暗棕壤和水稻土中分解期间全土及不同结合态胡敏酸、富里酸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无论全土还是不同结合形态腐殖质,胡敏酸的数量都以15 d或30 d为转折点先增加后减少,而富里酸的数量减少。培养初期...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在暗棕壤和水稻土中分解期间全土及不同结合态胡敏酸、富里酸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无论全土还是不同结合形态腐殖质,胡敏酸的数量都以15 d或30 d为转折点先增加后减少,而富里酸的数量减少。培养初期,富里酸的形成速度大于胡敏酸;随培养时间延长,富里酸转化为胡敏酸或相互转化;玉米秸秆分解最终增加了可提取腐殖质中胡敏酸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棕壤 水稻土 玉米秸秆 腐殖质 胡敏酸 富里酸
下载PDF
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对中温带典型暗棕壤腐殖质组成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帅 李昕洋 +3 位作者 于楠楠 朱晓丽 权振贵 窦森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59,共6页
为探讨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对中温带典型暗棕壤腐殖质组分数量及结构的短期影响,以吉林省磐石市实施3 a的定位栽培试验为供试对象,分别研究高光效休耕轮作栽培(HPE)、地膜覆盖的高光效休耕轮作栽培(PM-HPE)、宽窄行交替休闲栽培(WNR),以及... 为探讨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对中温带典型暗棕壤腐殖质组分数量及结构的短期影响,以吉林省磐石市实施3 a的定位栽培试验为供试对象,分别研究高光效休耕轮作栽培(HPE)、地膜覆盖的高光效休耕轮作栽培(PM-HPE)、宽窄行交替休闲栽培(WNR),以及农民等垄宽常规栽培(CC)下各栽培模式的种植带和休耕带两个功能区对暗棕壤总有机碳、水溶性物质、胡富质量分数比(w(C_(HA))∶w(C_(FA)))、胡敏素以及胡敏酸、富里酸溶液光学性质(E_4/E_6与△log K值)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休闲栽培措施在短期内易使暗棕壤总有机碳发生矿化,但其对水溶性物质及其占总有机碳中比例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其中PM-HPE模式对水溶性物质的保蓄效果最佳。休闲栽培下密植玉米的种植带对水溶性物质含量有所消耗,使更多水溶性物质固存在休耕带;(2)休闲栽培更有利于暗棕壤胡敏酸质量分数的消耗以及富里酸组分的累积,使其腐殖质活性增加、品质降低。适度休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胡敏酸相对比例的损失,更有利于腐殖质品质的稳定。休耕有利于腐殖质结构向简单化方向进行,而在种植带,暗棕壤富里酸分子有进一步缩合的趋势;(3)高光效栽培促进了微生物对胡敏素的矿化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休闲栽培 暗棕壤 腐殖质组成
下载PDF
长期麦秸还田对暗棕壤土壤肥力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崔喜安 姜宇 +3 位作者 米刚 刘晓莉 马星竹 孙景玲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6-978,共3页
以始于1979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据,研究了麦秆长期还田及与化肥配施对暗棕壤肥力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1)土壤有机质和pH值整体呈下降趋势,麦秸与化肥配施比单施化肥更有效减缓土壤有机质和pH的降低;(2)土壤... 以始于1979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据,研究了麦秆长期还田及与化肥配施对暗棕壤肥力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1)土壤有机质和pH值整体呈下降趋势,麦秸与化肥配施比单施化肥更有效减缓土壤有机质和pH的降低;(2)土壤碱解氮整体呈现大幅波动,各处理年均含量表现为麦秸+高量化肥(S+N2P2)>高量化肥(N2P2)>对照(CK)>麦秸(S)>低量化肥(N1P1)>麦秸+低量化肥(S+N1P1);(3)土壤速效磷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处理的年均含量整体表现为S+N2P2>N2P2>S+N1P1>N1P1>S>CK;(4)大豆产量年际间波动较大,各处理年均产量表现为S+N2P2>N2P2>S+N1P1>S>N1P1>CK。因此,长期麦秸还田与化肥配合有助于维持土壤肥力和提高大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秆还田 暗棕壤 土壤肥力 大豆产量
下载PDF
吉林东部暗棕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建维 焦晓光 +1 位作者 隋跃宇 程守全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4-79,共6页
为了研究吉林东部暗棕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采用当前国际土壤分类的主流的土壤系统分类法,以吉林省东部暗棕壤的5个典型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形态特征调查、剖面描述、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了土壤的发生特性,确定土体的诊... 为了研究吉林东部暗棕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采用当前国际土壤分类的主流的土壤系统分类法,以吉林省东部暗棕壤的5个典型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形态特征调查、剖面描述、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了土壤的发生特性,确定土体的诊断层与诊断特征,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3版)》的标准,初步确定吉林东部暗棕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归为淋溶土和雏形土2个土纲,冷凉淋溶土和湿润雏形土2个亚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东部 暗棕壤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诊断层 诊断特性
下载PDF
苹果酸/盐对暗棕壤磷有效性及林木吸收磷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宋金凤 宋俊杰 +3 位作者 褚永磊 王勇 崔晓阳 彭红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1-167,共7页
模拟森林凋落物淋洗液中苹果酸/盐浓度范围,研究不同浓度苹果酸/盐对风干暗棕壤中磷有效性的影响及机制,同时采用盆栽试验,在自然暗棕壤中对苹果酸/盐提高磷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探讨苹果酸/盐对落叶松和水曲柳幼苗吸收运输磷素养分的影... 模拟森林凋落物淋洗液中苹果酸/盐浓度范围,研究不同浓度苹果酸/盐对风干暗棕壤中磷有效性的影响及机制,同时采用盆栽试验,在自然暗棕壤中对苹果酸/盐提高磷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探讨苹果酸/盐对落叶松和水曲柳幼苗吸收运输磷素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酸/盐溶液显著促进A1层和B层风干暗棕壤磷的活化,释放量随浓度增加而增大,但B层释放效应较弱。对A1层和B层风干暗棕壤磷的释放作用苹果酸盐强于同浓度的苹果酸,因此推断,苹果酸/盐促进暗棕壤磷释放的主要机理在于苹果酸阴离子反应。苹果酸/盐对暗棕壤磷的释放具有累加性,土壤磷释放量主要由苹果酸阴离子累积载荷量决定,以苹果酸盐加入时,磷释放量Y与苹果酸阴离子累积载荷量X间回归方程为:Y=-0.0005 X2+0.1929 X+1.8192,R2=0.959 3,初步估算森林凋落物层溶出的苹果酸/盐对暗棕壤A1层的磷释放量为3.04kg/(hm2.a),约相当于当地中龄林年吸收磷量的1/4~1/3。自然暗棕壤中的添加试验也证实,合适浓度苹果酸/盐对提高暗棕壤中磷的有效性具有积极作用。苹果酸/盐还促进落叶松和水曲柳幼苗对磷的吸收运输,以1.0mmol/L或5.0mmol/L浓度时影响最显著,且苹果酸盐的作用强于苹果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酸 苹果酸盐 暗棕壤 落叶松 水曲柳
下载PDF
有机酸对暗棕壤磷的持续释放效应及其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金凤 刘星平 +3 位作者 孙金兵 黄文斌 马瑞 崔晓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共8页
模拟东北林区主要森林凋落物淋洗液中草酸/草酸盐和柠檬酸/柠檬酸盐浓度范围,配制0.5和2.0 mmol/L等不同浓度草酸/草酸盐和柠檬酸/柠檬酸盐溶液,分别用上述溶液以不同的浸提时间和次数浸提处理A1层暗棕壤,探讨不同浸提时间和次数处理时... 模拟东北林区主要森林凋落物淋洗液中草酸/草酸盐和柠檬酸/柠檬酸盐浓度范围,配制0.5和2.0 mmol/L等不同浓度草酸/草酸盐和柠檬酸/柠檬酸盐溶液,分别用上述溶液以不同的浸提时间和次数浸提处理A1层暗棕壤,探讨不同浸提时间和次数处理时有机酸的磷释放效果,并确定最佳浸提时间。研究旨在探明草酸和柠檬酸对暗棕壤磷的持续活化效应,明确有机酸对暗棕壤磷素的活化程度和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用草酸/草酸盐和柠檬酸/柠檬酸盐浸提A1层暗棕壤时,随浸提时间延长磷释放量先增后减,有最佳浸提时间,大多数处理为12 h。从磷累积释放量上看,在1-72 h内,上述浸提剂对A1层暗棕壤的磷释放动力学能很好地用对数方程进行拟合。用草酸/草酸盐和柠檬酸/柠檬酸盐溶液连续10次和18次浸提A1层暗棕壤,第2次浸提的释磷量均大于第1次浸提,第3次后大体随浸提次数增加而下降,直到第10次或第18次时,较高浓度处理仍有一定的磷释放,特别是柠檬酸/柠檬酸盐处理;这说明,有机酸对暗棕壤中磷的释放具有累加效应。多次连续浸提时,随浸提次数增加,土壤磷的累积释放量增大,且草酸/草酸盐和柠檬酸/柠檬酸盐对A1层暗棕壤的磷累积释放量与浸提次数间都能很好地用对数方程进行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酸 暗棕壤 磷释放 浸提时间 浸提次数 动力学特征
下载PDF
传统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对暗棕壤氮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陆文龙 康春莉 +4 位作者 王依雪 郭平 熊鹰 王志强 谢忠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64-269,共6页
为了解传统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对暗棕壤中氮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采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了传统施肥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模式下暗棕壤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氮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和传统... 为了解传统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对暗棕壤中氮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采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了传统施肥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模式下暗棕壤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氮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和传统施肥春秋两季相比,0 ~ 20 cm层土壤全氮平均减少了23.2%和20%,而20~40 cm层土壤全氮平均减少了48.8%.铵态氮对施肥模式变化极为敏感,在测土配方施肥模式下,秋季的铵态氮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传统施肥模式.传统施肥模式土壤氮素主要分布在0 ~0.25 mm和0.5~1 mm的团聚体中;而测土配方施肥模式土壤氮素主要分布在0.25 ~0.5mm和0~0.25 mm团聚体中.研究证实了测土配方施肥模式减少了氮素面源污染的风险;测土配方施肥极大地影响暗棕壤中氮素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暗棕壤 形态 团聚体
下载PDF
暗棕壤吸附铜离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帅 张晋京 +2 位作者 窦森 王玉军 王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1-94,100,共5页
应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不同pH、离子强度、温度、Cu^(2+)浓度和接触时间条件下,暗棕壤对Cu^(2+)的吸附作用,并利用热力学和动力学方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1)随pH提高,Cu^(2+)的吸附率增加,pH 8时的吸附率约为91%。(2)随体... 应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不同pH、离子强度、温度、Cu^(2+)浓度和接触时间条件下,暗棕壤对Cu^(2+)的吸附作用,并利用热力学和动力学方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1)随pH提高,Cu^(2+)的吸附率增加,pH 8时的吸附率约为91%。(2)随体系离子强度增加,Cu^(2+)的吸附量先下降后增加。(3)随溶液中Cu^(2+)浓度增加,Cu^(2+)在暗棕壤上的吸附量也增加,并且在低浓度时增加比较迅速。吸附等温线可用Frendlich,Langmiur和Temkin方程很好的描述,其中又以Langmiur方程拟合程度最好。根据Langmiur方程中平衡常数(k_L)得到的热力学参数指出,反应是自发的、吸热的,但增温却没有改变Cu^(2+)在暗棕壤表面的混乱度。(4)随接触时间延长,暗棕壤对Cu^(2+)的吸附量也增大,具体表现为吸附开始的快速反应阶段和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慢速反应阶段。双常数能更好地拟合暗棕壤对Cu^(2+)的吸附动力学曲线,根据一级动力学方程的反应速率常数(k_D),计算出了Cu^(2+)吸附的活化能和活化热力学参数,指出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反应的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棕壤 铜离子 吸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土壤——Ⅰ.保护区的自然条件与土壤类型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学垣 张光远 +3 位作者 成瑞喜 王长荣 徐凤琳 刘凡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32-137,共6页
本文简述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与主要土壤类型。参照目前国内通用土壤分类系统,将其主要土壤类型分为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山地暗棕壤、山地棕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简介。
关键词 土壤类型 垂直分布 山地棕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