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推销员之死》之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 1
-
-
作者
张海燕
汤敏
-
机构
北京交通大学
-
出处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8期17-20,共4页
-
基金
中国当代类型文学海外传播的跨文化性研究,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科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22JBWG010)。
-
文摘
戏剧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通过对话言语描写来展开人物冲突与推进情节发展,对剧本的言语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戏剧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冲突。该文从语用学研究视角,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的行事行为维度对《推销员之死》中父亲威利与儿子比夫的对话片段展开行事行为话轮分析,旨在揭示剧中父亲威利与其儿子比夫之间冲突的本质与根源。研究发现,父子对话中批评性传达以及否认性回应等行事行为是构建戏剧人物冲突的主要话轮模式,而行事行为类型中具体的言语内容,更揭示了美国梦的破灭是该戏剧人物之间冲突形成的本质及根源,表现了以威利为代表的普通美国民众对美国梦的物质化与理想化解读。
-
关键词
戏剧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
行事行为
话轮
《推销员之死》
人物冲突
美国梦
-
Keywords
Drama analysis
speech Act Theory
Illocutionary act
Turn-taking
death of a Salesman
Characters'conflict
American Dream
-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樊锥研究二题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邓江祁
-
机构
湖南省教育厅
-
出处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2-17,共6页
-
基金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蔡锷与他同时代的邵阳人研究"(14C0623)
-
文摘
樊锥逝世的时间和他是否曾在1903年留学生新年团拜大会上发表反对排满演说,是樊锥研究中两个争议较大的问题。经笔者考证,樊锥逝世的时间为1908年春;樊锥并未在1903年留学生新年团拜会上发表反对排满演说。
-
关键词
樊锥
逝世时间
反满演说
-
Keywords
Fan Zhui
the death time
speech against the Manchu
-
分类号
K825.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论贾宝玉的死亡言说及其死亡观
被引量:2
- 3
-
-
作者
杨明贵
-
机构
安康学院中文系
-
出处
《安康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52-55,59,共5页
-
基金
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中国近世叙事文学死亡叙事研究"(AYQDRW201107)
-
文摘
在《红楼梦》的文本世界中,贾宝玉既以一个忧郁的、神经脆弱的诗人的身份抒发着对死亡的悲悼,又以一个孤独的、痛苦的哲人的姿态言说着死亡本身对于生存的意义。在贾宝玉的死亡观中,"死亡"既不是一种属灵的非人形式的彼世生活,也绝不是生命的简单终结,它是人内在的规定性,它本身就是生命,就是今世生活。在文化史的层面上,可以说贾宝玉的死亡哲学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设计上,依然继承了中国传统"被弃"士人在精神上自我拯救的常规策略。
-
关键词
《红楼梦》
贾宝玉
死亡言说
死亡观
死亡情结
-
Keyword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Jia Baoyu
death speech
Thanatology
death impression
-
分类号
I207.41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儒者之死--曾子临终言行的死亡哲学义蕴探析
被引量:3
- 4
-
-
作者
李祥俊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23,共6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转化创新研究”(16JJD720004)。
-
文摘
曾子是孔门大哲,他的临终言行是儒家思想史上难得的记载。曾子临终注重肉身向父母、祖宗的复归,注重道德精神的关注和礼仪的持守,这和曾子之学中所体现的注重内在修养和践履孝行的根本精神是一致的。曾子临终言行体现的个体与整体、精神与肉身关系的思想,在儒学中发展为皈依宇宙大生命的内在超越论,个体在由父母子女、祖宗、人类、宇宙万物构成的差异一体中达到永恒,这种死亡哲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巨大,也是建构现代中国人终极关怀理论的重要借鉴。
-
关键词
曾子
临终言行
死亡哲学
内在超越
-
Keywords
ZengZi
the dying speeches and behaviors
the philosophy of death
the inner transcendence
-
分类号
B2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伍尔夫《飞蛾之死》中的修辞手法阐微
- 5
-
-
作者
曹晓玲
-
机构
辽东学院外语学院
-
出处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20-123,共4页
-
文摘
《飞蛾之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于生命主题的散文名篇。文中,伍尔夫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生动而细腻地刻画了一只微不足道的飞蛾在与死神的奋力抗争中所演绎出的强烈生命意识,折射出伍尔夫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独特的主题表达方式。伍尔夫及其作品,一直深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迄今为止,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尚显单薄。本文试图对散文《飞蛾之死》中丰富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以进一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伍尔夫的生命哲学。
-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飞蛾之死》
修辞手法
生命主题
-
Keywords
Virginia Woolf
The death of the Moth
figures of speech
life theme
-
分类号
H052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爱伦·坡《红死魔的面具》的修辞手法及效果
- 6
-
-
作者
孔媛
-
机构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09-111,共3页
-
文摘
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红死魔的面具》,篇幅短小精炼,语言富有艺术特色。小说通过运用象征、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怖、对怪异现象的疑惧以及死亡公平的主题。小说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
-
关键词
爱伦·坡
《红死魔的面具》
修辞手法
效果
-
Keywords
Allan Poe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figures of speech
effect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生死疲劳》的比喻修辞翻译
被引量:1
- 7
-
-
作者
董琴
-
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
出处
《海外英语》
2015年第22期130-131,共2页
-
文摘
莫言小说的英译成为现代中国文学译介的成功案例之一,其代表作《生死疲劳》中大量的比喻修辞给译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该文以比喻修辞为例,试图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研究葛浩文在英译《生死疲劳》的过程当中,如何从"三维"转换的角度对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性选择的。
-
关键词
翻译适应选择论
“三维”转换
《生死疲劳》
比喻
葛浩文英译本
-
Keywords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hree 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the figure of speech—metaphor
Goldblatt's translation
-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