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鼠之间》中二元对立性别化空间的解读
1
作者 吴齐 《菏泽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3-96,共4页
从性别空间的视角对作品《人鼠之间》进行分析发现,在男权思想主导下,男性空间占据着社会空间的中心位置,而女性空间则被不断挤压,处于社会边缘,展现女性附属品的地位。作者展现了一种打破二元对立性别空间的可能性,将男女双方置于平等... 从性别空间的视角对作品《人鼠之间》进行分析发现,在男权思想主导下,男性空间占据着社会空间的中心位置,而女性空间则被不断挤压,处于社会边缘,展现女性附属品的地位。作者展现了一种打破二元对立性别空间的可能性,将男女双方置于平等、独立的位置。尽管为空间的越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为两性之间的和谐相处给出了合理的解救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鼠之间》 性别空间 二元对立 越界
下载PDF
中性审美——女性审美解放的新道路?
2
作者 程宏燕 夏莎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9-87,共9页
中性审美作为超越传统二元性别对立的审美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男权秩序和社会规训的审美规则,是平权意识觉醒和资本助推的结果。两性个体在中性审美的推动下重塑着个体性别表达的自由性、性别认同张弛关系与权力规训机制的变革,是现代社... 中性审美作为超越传统二元性别对立的审美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男权秩序和社会规训的审美规则,是平权意识觉醒和资本助推的结果。两性个体在中性审美的推动下重塑着个体性别表达的自由性、性别认同张弛关系与权力规训机制的变革,是现代社会中女性审美解放的新道路。但中性审美并不意味着女性审美的真正解放,审美作为人的自由和本质的创造指向人类解放,并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以第三条道路凸显女性解放之新路,崇尚科学理性与智力价值引领人的社会性发展趋势,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将由中性审美获得的精神性解放成果有效转化为物质性解放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审美 二元对立 两性个体 性别平等 审美解放
下载PDF
性格双重性与性别二元对立的消解——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被引量:1
3
作者 乐传勇 程文华 席绪慧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85-87,共3页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探讨男女两性关系的一部重要小说,小说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完美结合表达了他两性理论中理想的男女关系。本文力图展现这种人物性格的双重性,分析这种双重性的塑造消解了性别的二元对立,从而达到了这种理...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探讨男女两性关系的一部重要小说,小说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完美结合表达了他两性理论中理想的男女关系。本文力图展现这种人物性格的双重性,分析这种双重性的塑造消解了性别的二元对立,从而达到了这种理想的两性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格双重性 性别二元对立 两极平衡 双性同体
下载PDF
论《十九世纪妇女》对父权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 被引量:2
4
作者 廖衡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67-69,共3页
文章集中分析萨拉·玛格丽特·福勒的代表作《十九世纪妇女》,旨在探讨福勒在该作品中对19世纪美国父权社会性别二元对立思想的批判和颠覆。福勒以美国超验主义的视角,消解了父权社会对两性社会差异的界定,颠覆了父权社会男性优... 文章集中分析萨拉·玛格丽特·福勒的代表作《十九世纪妇女》,旨在探讨福勒在该作品中对19世纪美国父权社会性别二元对立思想的批判和颠覆。福勒以美国超验主义的视角,消解了父权社会对两性社会差异的界定,颠覆了父权社会男性优越/女性低劣之思维范式,论证了女性平等权利的合理性,为女性争取权力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福勒 《十九世纪妇女》 超验主义 性别二元对立 解构
下载PDF
从“失语”到“发声”——J.M.库切流散写作与社会性别
5
作者 堵文晖 庄苏 +1 位作者 吴静 张亚芬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154-156,共3页
美国女权主义史学家琼·斯格特运用后结构主义解构性别本质论,强调社会关系、权力对社会性别的构建。将这一理论结合J.M.库切流散写作,分析其作品中集体失语,弑父恋母,以达到颠覆男女二元对立论,解构殖民主义和霸权文化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流散写作 男女二元对立 殖民主义 霸权文化
下载PDF
性别表演视角下的《蝴蝶君》
6
作者 徐薇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74-77,共4页
《蝴蝶君》中的性别身份之谜表明,在使用性别表演的策略之下,性别文化身份是流动的,是可以互换的,西方幻想中的蝴蝶夫人变成了蝴蝶君,而西方殖民者自身则沦为了蝴蝶夫人。解构了男性与女性非此即彼的静态的社会性别分类,打破了传统文化... 《蝴蝶君》中的性别身份之谜表明,在使用性别表演的策略之下,性别文化身份是流动的,是可以互换的,西方幻想中的蝴蝶夫人变成了蝴蝶君,而西方殖民者自身则沦为了蝴蝶夫人。解构了男性与女性非此即彼的静态的社会性别分类,打破了传统文化中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颠覆了西方霸权主义,凸显了现代社会中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性别身份问题以及性别角色变化和重构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特勒 性别表演 性别身份 二元对立
下载PDF
《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25周年版序言 被引量:9
7
作者 乔纳森.卡勒 陆扬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53,共8页
自《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1982年面世以来,"解构"这个词语始终是文学和文化批评中的一个论争焦点。在最宽泛的意义,解构已经成为对权威的一种批判,它联手其他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思潮,来激发对既定范畴和经典的怀... 自《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1982年面世以来,"解构"这个词语始终是文学和文化批评中的一个论争焦点。在最宽泛的意义,解构已经成为对权威的一种批判,它联手其他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思潮,来激发对既定范畴和经典的怀疑,进而挑战客观性。新版序言聚焦以下领域:女性主义/性别研究/酷儿理论、宗教/神学、建筑以及政治、法律、伦理学,解析解构的变迁兴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 二元对立 性别研究 伦理学
下载PDF
张爱玲与夏洛蒂·勃朗特女性意识的差异 被引量:2
8
作者 封鑫璐 田德蓓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60-65,共6页
在女性主义的观照下,从哲学观、伦理观和女性书写诗学观等文化因素的影响等视角,分析中西女性意识差异的原因。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女性主义通常以较温和的方式揭露女性自身弱点,解构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并将女性气质视为女性引以... 在女性主义的观照下,从哲学观、伦理观和女性书写诗学观等文化因素的影响等视角,分析中西女性意识差异的原因。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女性主义通常以较温和的方式揭露女性自身弱点,解构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并将女性气质视为女性引以为傲的特质,因此在反映女性意识时更加自信;以夏洛蒂·勃朗特为代表的早期西方女性主义对女性缺乏自信,她们常以一种激烈的方式颠覆传统女性形象,并极力排斥女性气质,表现了向男性看齐、被同化在男性阴影里的趋势。因此,在女性主义初期,相比较西方这种反本质主义的"性别二元对立"的女性观,中国女性则比较深刻与成熟,它以承认性别差异为基础的两性平等观取代了西方平等人权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夏洛蒂·勃朗特 中西方女性意识 解构性二元对立 文化因素
下载PDF
对立、越界与重构——《到灯塔去》中的性别与空间 被引量:6
9
作者 方英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86,共11页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在相关空间理论的烛照下审视这部作品,可以发现,小说中的性别问题与空间性息息相关。首先,空间的性别化和性别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状态,即男性占据生产性、支配性...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在相关空间理论的烛照下审视这部作品,可以发现,小说中的性别问题与空间性息息相关。首先,空间的性别化和性别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状态,即男性占据生产性、支配性和文化性空间,而女性的空间则呈现出再生产、依附性与自然性的特征。其次,身处其中的女性通过占据边缘、反凝视、身体移动、城市漫游等空间实践,力图跨越两性空间的分隔边界,打破二元对立的空间束缚,反抗基于性别的不平等空间划分。同时,在社会空间和性别地理中处于弱势的女性,会借助对家庭空间和精神空间的重构谋求两性和谐共处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灯塔去》 性别 空间 二元对立 重构
下载PDF
韦尔奇《印第安律师》中的二元对立──从空间政治角度解读
10
作者 陈雯意 赵莉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10-114,共5页
詹姆士·韦尔奇的小说《印第安律师》中主人公西尔维斯特在一个种族歧视严重、阶级差距明显、男尊女卑观念深入人心的社会中不断追寻自己印第安身份。种族、阶级、性别三组空间二元对立在小说中最为显著。掌握政治权力的白人统治着... 詹姆士·韦尔奇的小说《印第安律师》中主人公西尔维斯特在一个种族歧视严重、阶级差距明显、男尊女卑观念深入人心的社会中不断追寻自己印第安身份。种族、阶级、性别三组空间二元对立在小说中最为显著。掌握政治权力的白人统治着社会空间,男性控制着女性空间位置和活动,而拥有社会大多数财产的上层阶级也在空间意义上控制着下层人民。而造成这种二元对立的以及社会诸多症结的原因正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士·韦尔奇 空间政治 二元对立 种族 阶级 性别
下载PDF
解读二元对立视角下的《印度之行》
11
作者 谢永琴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13-116,共4页
《印度之行》是E.M.福斯特小说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自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普遍关注。他们大都从小说的主题意蕴、艺术特征、人物形象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采用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通过... 《印度之行》是E.M.福斯特小说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自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普遍关注。他们大都从小说的主题意蕴、艺术特征、人物形象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采用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通过种族对立、性别对立和宗教对立,来剖析个人关系、国家关系以及宗教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而肯定文本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 《印度之行》 种族对立 性别对立 宗教对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