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oretical Progress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Onshore Ultra-Deep Oil/Gas Exploration 被引量:27
1
作者 Xusheng Guo Dongfeng Hu +5 位作者 Yuping Li Jinbao Duan Xuefeng Zhang Xiaojun Fan Hua Duan Wencheng Li 《Engineering》 SCIE EI 2019年第3期458-470,共13页
Oil/gas exploration around the world has extended into deep and ultra-deep strata because it is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find new large-scale oil/gas reservoirs in shallow–middle buried strata. In recent years, Chin... Oil/gas exploration around the world has extended into deep and ultra-deep strata because it is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find new large-scale oil/gas reservoirs in shallow–middle buried strata.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oil/gas exploration in ultra-deep areas including carbonate and clastic reservoirs. Some (ultra) large-scale oil and gas fields have been discovered. The oil/gas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oil/gas reservoi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summarized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share China’s experiences. Ultra-deep oil/gas originates from numerous sources of hydrocarbons and multiphase charging. Liquid hydrocarbons can form in ultradeep layers due to low geothermal gradients or overpressures, and the natural gas composition in ultra-deep areas is complicated by the reactions between deep hydrocarbons, water, and rock or by the addition of mantle- or crust-sourced gases. These oils/gases are mainly stored in the original highenergy reef/shoal complexes or in sand body sediments. They usually have high original porosity. Secondary pores are often developed by dissolution, dolomitization, and fracturing in the late stage. The early pores have been preserved by retentive diageneses such as the early charging of hydrocarbons. Oil/gas accumulation in ultra-deep areas generall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ar-source accumulation and sustained preservation. The effectiv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ltra-deep oil/gas reservoirs depend on the support of key technologies. Use of the latest technologies such as seismic signal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zone prediction, and gas–water identification has enabled the discovery of ultra-deep oil/gas resources. In addition, advanced technologies for drilling, completion, and oil/gas testing have ensured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these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gas EXPLORATION Ultra-deep sources reservoir petroleum accumulatio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technologies
下载PDF
热液烃的生成与深部油气藏 被引量:29
2
作者 张景廉 王先彬 曹正林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5期545-552,共8页
热液烃不仅分布于洋底 ,在大陆也有广泛分布 ,实验表明 :热液对碳酸盐岩和沉积有机质的作用均有油气生成 ;洋底火山岩流体包裹体、原油、有机质 Pb、Sr、Nd同位素均表明地幔流体在油气生成中的作用。认识热液烃的存在对开拓深部油气藏... 热液烃不仅分布于洋底 ,在大陆也有广泛分布 ,实验表明 :热液对碳酸盐岩和沉积有机质的作用均有油气生成 ;洋底火山岩流体包裹体、原油、有机质 Pb、Sr、Nd同位素均表明地幔流体在油气生成中的作用。认识热液烃的存在对开拓深部油气藏的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烃 非生物成因烃 深部油气藏 地幔流体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泥底辟/气烟囱基本特征及其与油气和水合物成藏关系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伟 梁金强 +2 位作者 何家雄 丛晓荣 苏丕波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7期11-23,共13页
以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琼东南盆地南部及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质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分析了泥底辟及气烟囱分布特征、发育演化特点、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和水合物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泥底辟及气烟囱主要相对集中发育于凹陷中心或凹... 以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琼东南盆地南部及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质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分析了泥底辟及气烟囱分布特征、发育演化特点、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和水合物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泥底辟及气烟囱主要相对集中发育于凹陷中心或凹陷与凸起构造转换带,具有杂乱模糊地震反射特征且其模糊带形态各异;泥底辟及气烟囱展布规模大小不一,刺穿层位及幅度亦存在明显差异,且常常伴生强烈的热流体活动;泥底辟及气烟囱形成受控于沉积充填的巨厚欠压实泥页岩及其伴生的高温超压潜能、断层裂缝及构造薄弱带和有机质生烃增压等地质因素;泥底辟与气烟囱及其伴生断层裂隙是深部气源向浅层运移聚集的优势通道,通过这些流体运聚的高速通道,可以将其运移至上覆新近系储层和深水海底浅层高压低温稳定域,最终形成深部常规油气藏与海底浅层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纵向叠置复式聚集的组合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底辟 气烟囱 发育演化特征 深部常规油气藏 浅层水合物 南海北部陆坡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成藏动力系统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4
作者 金晓辉 林壬子 +3 位作者 任延广 冯子辉 宋兰斌 秦伟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0-264,共5页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是石油地质学从静态、定性描述向动态、定量表征研究过程转移的必然产物。根据烃源岩与气藏的空间位置、盖层分布特征、油藏流体性质和压力分布特征以及天然气运聚机理,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藏划分为远源常压气...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是石油地质学从静态、定性描述向动态、定量表征研究过程转移的必然产物。根据烃源岩与气藏的空间位置、盖层分布特征、油藏流体性质和压力分布特征以及天然气运聚机理,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藏划分为远源常压气藏系统和自(近)源超压气藏系统以及无机成藏系统。远源常压气藏系统主要包括以泉一、二段为盖层的K1d2—K1q1—2成藏组合和以登二段为盖层的K1yc—K1d2成藏组合;超压气藏系统为自生自储的Jhs1—K1yc成藏组合,自(近)源超压气藏系统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寻找大中型天然气藏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天然气 成藏动力系统 成藏组合 松辽盆地
下载PDF
环北极深水盆地群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敏 屈红军 +4 位作者 张功成 冯杨伟 王云 王力 郑艳荣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2-40,共9页
环北极深水盆地群油气资源丰富,资源量达2 200亿桶油当量,但总体勘探程度较低,是未来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重要的战略接替区。对环北极深水盆地群中巴伦支海盆地、东格陵兰盆地、北极斜坡盆地和斯沃特里普盆地4个含油气盆地做了详细调研,得... 环北极深水盆地群油气资源丰富,资源量达2 200亿桶油当量,但总体勘探程度较低,是未来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重要的战略接替区。对环北极深水盆地群中巴伦支海盆地、东格陵兰盆地、北极斜坡盆地和斯沃特里普盆地4个含油气盆地做了详细调研,得出以下结论:环北极深水区油气主要富集在中生界,本区共发育有三叠系、中—上侏罗统泥页岩2套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和上二叠统、下侏罗统和白垩系泥页岩3套局部主力烃源岩;发育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砂岩4套储集岩;发育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页岩3套盖层。根据生储盖组合的沉积环境及主力烃源岩及储层所处的构造期次得出本区的主力生储盖组合为裂谷期海生海储海盖型生储盖组合,主要圈闭类型为构造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北极深水盆地 油气 生储盖组合 勘探潜力
下载PDF
深层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6
作者 罗晓容 张立宽 +3 位作者 付晓飞 庞宏 周波 王兆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76-889,共14页
近十年来,国内外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取得重要发现,推动油气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前人在深层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分析测试技术和评价预测方法等方面的新认识,系统论述了深层特殊成藏环境条件下油气成藏要素的特征及其演化。提... 近十年来,国内外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取得重要发现,推动油气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前人在深层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分析测试技术和评价预测方法等方面的新认识,系统论述了深层特殊成藏环境条件下油气成藏要素的特征及其演化。提出沉积构造导致的差异成岩作用使得砂岩储集层具有结构非均质性,影响甚至控制了深层有效储集层的分布;受古隆起和断裂带控制的裂缝岩溶带往往是碳酸盐岩层系中最为有效的储集空间;有效储集层与断裂构造组合,构成深层输导体系,油气在其中差异性运移聚集,控制了深层油气的富集与分布。最后对未来深层油气地质和成藏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油气成藏 动力学研究 有效储集层 非均质性
下载PDF
煤层气与常规油气共采可行性探讨——深部煤储层平衡水条件下的吸附效应 被引量:87
7
作者 秦勇 宋全友 傅雪海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92-498,共7页
在分析煤层气与常规油气共采可行性问题的基础上,采用物理模拟方法,结合地质条件分析,研究了深部煤储层在平衡水条件下的吸附效应,并初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地层温度、埋藏深度、煤级等条件的组合,可能对煤储层平衡水含量发生不同程度的... 在分析煤层气与常规油气共采可行性问题的基础上,采用物理模拟方法,结合地质条件分析,研究了深部煤储层在平衡水条件下的吸附效应,并初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地层温度、埋藏深度、煤级等条件的组合,可能对煤储层平衡水含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深部地层条件的具体特征,可能会导致深部煤储层吸附性与浅部煤储层有所不同;在地层条件下,煤饱和吸附量随埋藏深度增大而变化的趋势在一定深度发生反转,存在一个“吸附饱和临界深度”,且临界深度随煤级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这是地热场深部增温效应与煤储层自身特性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深部较高地层温度与较高地层压力的配置关系可能有利于煤层气的开采,存在实现深部煤层气资源与常规油气资源共采的可能性;深部较高流体压力和较高受热温度的“双重”控制效应,可能是导致深部煤储层吸附性与浅部存在较大差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常规油气 共采 深部煤储层 吸附效应
下载PDF
中国海相油气地质理论新进展 被引量:43
8
作者 朱光有 杨海军 +5 位作者 苏劲 韩剑发 朱永峰 王宇 顾礼敬 刘星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22-738,共17页
近年来中国海相油气勘探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一批大型海相油气田被发现,海相油气的地位也愈来愈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海相石油地质新理论的指导下,海相油气勘探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这也将会极大缓解东部陆相盆地老油区的勘探开发压力。海... 近年来中国海相油气勘探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一批大型海相油气田被发现,海相油气的地位也愈来愈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海相石油地质新理论的指导下,海相油气勘探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这也将会极大缓解东部陆相盆地老油区的勘探开发压力。海相石油地质新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在成烃方面,研究认为中国海相不缺乏高有机质丰度的泥质烃源岩,纯碳酸盐岩生烃能力有限;深埋高温下原油裂解成气和高演化阶段的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是海相天然气的主力气源;在低地温梯度和晚期深埋条件下,原油的稳定性较高,塔里木盆地液相石油可以赋存在9000m以上的储集层中,因此,塔里木盆地深层石油的勘探潜力很大。在储层方面,TSR溶蚀改造储层在深部更强烈、层间岩溶和顺层岩溶不受埋深限制或影响不明显,将解放深部碳酸盐岩的勘探。在油气成藏方面,大面积、准层状、连续型、缝洞型等油气富集模式的提出,拓展油气勘探的范围、降低了勘探成本;一批古老油藏的发现,提高了在构造复杂区寻找原生型海相油藏的信心。研究认为,近期海相勘探,围绕隆起斜坡部位勘探为主,主体勘探深度可以下移至90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碳酸盐岩 原油裂解 岩溶储层 深层 成藏模式 石油地质理论
下载PDF
更新勘探观念,开拓深层油气新领域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之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生油岩(烃源岩)是一个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概念。这个概念长期以来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已故的乌克兰科学院院士波尔菲利也夫提出了油气深部起源的理论,即石油的形成与上地幔的活动有关,于第三纪末由上地幔沿大断裂带进行垂直运移并在基... 生油岩(烃源岩)是一个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概念。这个概念长期以来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已故的乌克兰科学院院士波尔菲利也夫提出了油气深部起源的理论,即石油的形成与上地幔的活动有关,于第三纪末由上地幔沿大断裂带进行垂直运移并在基底及沉积盖层的孔隙-裂隙岩石储集层中聚集而形成油气田。美国在墨西哥湾盆地的超深钻探证实于6 885m的深度仍有油藏存在。有理由认为在盆地基底以下纵深部位的结晶岩、变质岩中,如有破碎带、裂隙带存在,这将是深部油气贮存的地方。因此,发展深部钻探将会开拓油气藏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油岩 深部钻探 大断裂带 断层体油气藏
下载PDF
川西坳陷深层叠复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成因及形成过程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冬霞 庞雄奇 +2 位作者 杨克明 祝渭平 严青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11-1623,共13页
川西坳陷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育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由于该气藏多期构造演化、多期生排烃过程、多期成藏及储层致密化过程复杂的特点,其成因类型和成因机制经过多年的勘探和研究仍然存在争议。文章在剖析典型气藏的基础上,结合研究... 川西坳陷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育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由于该气藏多期构造演化、多期生排烃过程、多期成藏及储层致密化过程复杂的特点,其成因类型和成因机制经过多年的勘探和研究仍然存在争议。文章在剖析典型气藏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烃源岩生排烃史和储层致密化过程的研究,综合判识了致密气藏的成因类型,并分析其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叠复连续资源潜力大、构造高点低点富气共存、高孔低孔储层含气共存、高压低压气层共存、气水分布复杂"的地质特征。目前气藏的成因类型为"后成"型致密气藏与"先成"型致密气藏的叠加复合型,属叠复连续型致密气藏。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演化过程中存在浮力成藏下限和成藏底限,致密砂岩气藏形成和演化受控于2个界限控制下的3个流体动力场的分布和演化。叠复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成藏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1三叠纪沉积初至三叠纪末,初期天然气成藏条件准备阶段;2三叠纪末至中侏罗世末,早期常规气藏形成阶段;3中侏罗世末至晚侏罗世末,"先成"型致密气藏与"后成"型致密气藏形成阶段;4早白垩世至今,叠复连续型致密油气藏形成及改造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深层 致密砂岩气藏 叠复连续油气藏 成因机制 须家河组 川西坳陷
下载PDF
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的发展历程与热点问题思考 被引量:70
11
作者 于兴河 李胜利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80-895,共16页
随着世界各大产油国(区)油气勘探与开发成熟度的日益增高,储层地质问题业已上升为制约石油工业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瓶颈问题之一。为了提高油气田勘探成功率与开发采收率,进一步实现"增储上产"之目的,全面开展储层多参数的空... 随着世界各大产油国(区)油气勘探与开发成熟度的日益增高,储层地质问题业已上升为制约石油工业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瓶颈问题之一。为了提高油气田勘探成功率与开发采收率,进一步实现"增储上产"之目的,全面开展储层多参数的空间展布的准确预测和表征方法技术研究已成为当前油气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尤为重要的是它们均离不开储层沉积学这一根本基础。储层沉积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程;本文在总结阐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阶段地从这一学科的形成背景、石油工业的需求、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专业化的形成与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当前碎屑岩系储层沉积学所涉及的热点领域,如现代沉积与野外露头研究方法、地球物理方法的应用、多参数沉积相图的编制方法、层序地层学的应用、深水沉积储层的成因、地震沉积学的形成与应用、陆相盆地沉积充填模式以及储层成岩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与讨论,并就我国如何深化这一学科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 地球物理方法、多参数沉积相编图 深水沉积储层 地震沉积学
下载PDF
准噶尔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34
12
作者 唐勇 宋永 +6 位作者 何文军 赵龙 杨海波 赵长永 郑孟林 孙帅 费李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148,共17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叠合盆地,近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是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基于准噶尔盆地最新勘探发现和已有研究认识,文章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了重大勘探领域,以此为勘探战略选区...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叠合盆地,近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是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基于准噶尔盆地最新勘探发现和已有研究认识,文章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了重大勘探领域,以此为勘探战略选区提供依据,丰富和发展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结果表明,准噶尔多期盆地类型叠加演化过程中,纵向上形成了"三层楼"成藏组合;横向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隆、坳构造格局相互叠置,多期叠合的改造形式和强度,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的地质结构,决定了油气聚集与分布具有地区差异性。油气富集规律表现为烃源岩对油气分布具有首要控制作用;盖层、断裂、古构造、不整合以及沉积相对油气的分布具有次级控制作用。盆地富烃凹陷斜坡区中深层-深层、南缘冲断带、陆梁隆起石炭系以及中-下二叠统页岩油(气)等领域是未来风险勘探部署有望获得战略突破的现实领域。准噶尔叠合盆地多旋回构造演化的性质,决定了这类盆地勘探的长期性和油气发现的多阶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断带 复式油气成藏 全油气系统 多旋回构造演化 深层油气 页岩油气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超深层礁滩气藏储层气水识别技术 被引量:12
13
作者 尹正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71,共6页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二叠系长兴组发育大型的台地边缘生物礁滩气藏,具有埋藏深、储层空间展布复杂多变、一礁或一滩为一个气藏、气水分布极其复杂的特点,给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为了精细刻画元坝气田生物礁滩气藏储层及气水的展布特...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二叠系长兴组发育大型的台地边缘生物礁滩气藏,具有埋藏深、储层空间展布复杂多变、一礁或一滩为一个气藏、气水分布极其复杂的特点,给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为了精细刻画元坝气田生物礁滩气藏储层及气水的展布特征,提高探井成功率,集成创新了储层气水识别技术:采用了叠前道集优化技术提高了道集的信噪比;利用小角度叠前反演技术解决了超深层弹性参数的求取;最后从岩石物理参数分析入手,综合实验室岩石物理测试分析及测井、试气成果统计分析结果,明确了气水识别的敏感参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坐标旋转技术构建新的高灵敏度识别因子,从而提高了叠前敏感参数反演的识别能力和精度。在该地区Ⅰ区块实际应用的结果表明,该技术有效刻画出了元坝气田气区、水区以及气水过渡区,预测结果与后期实际钻井揭示的规律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元坝气田 超深层 生物礁滩气藏 储集层 敏感参数 气水识别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下载PDF
科学钻探对油气资源勘探的理论支撑
14
作者 王达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3年第S1期3-7,共5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而且具有支撑资源勘探的现实意义。人类将面临油气资源枯竭的问题 ,如何寻找接替的能源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从勘探常规油气资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两方面 ,介绍了目前的一些进展 ,论...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而且具有支撑资源勘探的现实意义。人类将面临油气资源枯竭的问题 ,如何寻找接替的能源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从勘探常规油气资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两方面 ,介绍了目前的一些进展 ,论述了科学钻探的成果对勘探开发新领域的油气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钻探 常规油气资源勘探 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 天然气 深层油气 天然气水合物 非生物成因油气
下载PDF
中国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与勘探开发:研究现状、关键技术瓶颈与基础科学问题 被引量:100
15
作者 马永生 黎茂稳 +8 位作者 蔡勋育 徐旭辉 胡东风 曲寿利 李根生 何登发 肖贤明 曾义金 饶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55-672,683,共19页
海相深层油气是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重大领域。经过长期的勘探实践,尽管中国的石油公司在四川和塔里木盆地海相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深层页岩气勘探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科学与... 海相深层油气是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重大领域。经过长期的勘探实践,尽管中国的石油公司在四川和塔里木盆地海相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深层页岩气勘探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科学与技术问题需要继续攻关解决。文中对中国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与勘探开发研究现状、关键技术瓶颈与基础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应该从国家资源战略需求出发,立足于上扬子、塔里木和华北三大克拉通盆地原型-改造作用分析进行相关研究:1)针对海相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和深层页岩气富集与流动机理、深层复杂构造成像与多类型储层预测原理、高温高压深层钻完井工程与控制原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技术集成研究;2)在油气成藏与流动开采机理研究方面,加强成盆-成岩-成储-成烃-成藏的全要素和从地质-人文时间尺度的全过程动态分析,构建海相深层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成藏模式和烃类流动模式,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和有利区带预测奠定基础;3)针对海相深层油气勘探所面临的低信噪比、低分辨率、低成像精度及低保真度等主要地球物理问题,应该从深层复杂构造成像与复杂储集层预测两个方面,加强宽频地震采集、复杂储集层岩石物理建模、高精度叠前保幅成像、复杂储集层综合评价等技术的攻关;4)针对海相深层层系多、非均质性强和高温高压等特点,重点解决与超深井提速和井筒完整性等相关的突出工程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钻井 深层复杂构造成像 深层复杂储集层预测 深层页岩气 海相深层油气成藏 海相碳酸盐岩 中国
下载PDF
中国东部超深超高温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的发现及关键技术——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牛东1潜山油气藏为例 被引量:21
16
作者 赵贤正 金凤鸣 +4 位作者 王权 李勖 康如坤 常建华 袁胜辉 《海相油气地质》 2011年第4期1-10,共10页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牛东1井于2011年1月钻探发现了超深层蓟县系雾迷山组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油气藏底部钻达深度6027m尚未见油水界面,温度已达201℃,酸压测试获日产油642.9m3和气56.3×104m3,为渤海湾盆地乃至中国东部目前发现的深度...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牛东1井于2011年1月钻探发现了超深层蓟县系雾迷山组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油气藏底部钻达深度6027m尚未见油水界面,温度已达201℃,酸压测试获日产油642.9m3和气56.3×104m3,为渤海湾盆地乃至中国东部目前发现的深度最大、温度最高的特高产油气藏。回顾了油气藏初战失利、再战搁浅、重燃希望、重大突破等四个阶段30余年的探索历程。描述了勘探突破中的三项关键技术以及它们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高精度重磁力勘探为超深潜山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线索,高精度二次三维地震勘探实现了超深潜山圈闭的准确落实,抗高温深度体积酸压改造为超深超高温潜山油气藏试获高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油气藏 潜山油气藏 高温油气藏 深部油气藏 油气勘探 勘探技术 霸县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西非海岸盆地油气成藏组合及资源潜力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红平 徐志诚 +5 位作者 于兴河 刘艳红 闫春 吕福亮 范国章 张勇刚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47,共9页
在研究西非海岸盆地形成演化的基础上,总结各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划分各盆地成藏组合并评价资源潜力,最终提出了油气勘探方向。西非海岸17个盆地从北往南可分为5段:北段盐盆、中段盆地、尼日尔三角洲、中南段盐盆和南段盆地,其形成演化可... 在研究西非海岸盆地形成演化的基础上,总结各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划分各盆地成藏组合并评价资源潜力,最终提出了油气勘探方向。西非海岸17个盆地从北往南可分为5段:北段盐盆、中段盆地、尼日尔三角洲、中南段盐盆和南段盆地,其形成演化可分为前裂谷、同裂谷和后裂谷3个阶段,总体发育6套储盖组合。以储盖组合为核心,在西非海岸17个盆地中共划分出27个成藏组合。以成藏组合为资源评价基本单元,采用类比法、发现过程法和主观概率法,计算和预测西非17个盆地待发现常规油气可采资源量为146 175 MMBOE。待发现常规油气资源在平面上主要分布于中南段盐盆和尼日尔三角洲,纵向上主要位于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西非海岸17个盆地按勘探潜力从大到小分为Ⅰ、Ⅱ、Ⅲ类,应重点选择Ⅰ、Ⅱ类盆地开展勘探活动。西非重点勘探目标为深水浊积岩和盐下碳酸盐岩,每个盆地主力成藏组合叠合最多的区域就是该盆地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组合 资源潜力 深水浊积岩 盐下碳酸盐岩 被动陆缘 西非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油气前景 被引量:45
18
作者 王明儒 胡文义 彭德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0-24,共5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残余地层分布极复杂,在其中虽已发现多种类型油气藏,探明石油储量却十分有限。该地区早、中侏罗世沉积了数百米至千余米厚的湖相及沼泽相地层。根据这一地区近年的勘探进展,结合前人工作,认为:①盆地北缘的中...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残余地层分布极复杂,在其中虽已发现多种类型油气藏,探明石油储量却十分有限。该地区早、中侏罗世沉积了数百米至千余米厚的湖相及沼泽相地层。根据这一地区近年的勘探进展,结合前人工作,认为:①盆地北缘的中生界厚度多为1~2km,主要是侏罗系,埋藏深度多超过4.5km;②侏罗系烃源岩主要是其暗色泥质岩,其次为煤层,母质类型多为过渡型和腐殖型,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也较高,油气生成量丰富后储集层系多,主要分布于中、上侏罗统和第三系的下干柴询组、上干柴询组,储集物性较好,有两大类6种类型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运聚类型;④侏罗系圈闭以构造背景上发育的多种复合类型圈闭为主,由于难获得良好的深层地震资料,导致辨清圈闭困难,勘探难度大。今后该地区的勘探重点是查清油源层分布和深层圈闭。提出冷湖构造带和马海、南八仙背斜构造带是近期勘探最有利和最现实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侏罗纪 石油地质学 深层勘探 油气藏
下载PDF
元坝气田超深酸性气藏石油工程技术实践与展望 被引量:9
19
作者 徐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0,共10页
位于四川盆地的元坝气田是我国目前已开发的埋藏最深的大型海相碳酸盐岩酸性气田,其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气藏具有超深、高含硫化氢、中低孔渗、储层厚度较薄等特征,气藏经济评价结果认为只有水平井才能降低总体开发投资进而有效开发该... 位于四川盆地的元坝气田是我国目前已开发的埋藏最深的大型海相碳酸盐岩酸性气田,其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气藏具有超深、高含硫化氢、中低孔渗、储层厚度较薄等特征,气藏经济评价结果认为只有水平井才能降低总体开发投资进而有效开发该气藏。目前,全球开发该类超深高酸性气藏的石油工程技术实践较少,面临着超深水平井安全优快钻完井、测录井、井下作业、安全环保等一系列石油工程技术难题。为此,中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以工程地质一体化为手段,基于成功开发普光气田的经验,通过针对性技术攻关和7年潜心实践,形成了超深高酸性气藏水平井钻井提速提效关键技术、超深水平井测录井关键技术、超深高酸性气藏井下作业核心技术和超深高酸性气藏安全环保技术等18项核心技术成果,在元坝气田一、二期产能建设中应用近40口井,全部建成商业气井,实现了34×108 m3净化气产能建设目标。所形成的超深酸性气藏石油工程系列技术对于国内外类似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元坝气田 晚二叠世 生物礁 高酸性气藏 超深水平井 石油工程 安全 环保
下载PDF
Evolu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romatics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f deep lithosphere 被引量:3
20
作者 WANG ChuanYuan1,2,4, DU JianGuo1?, DUAN Yi 2, XIE HongSen3, CHEN GuoJun2 & WANG WanChun2 1 Insititute of Earthquake Science, China Earthquake Admnistration, Beijing 100036, China 2 Lanzhou Insi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1 位作者 3 Insi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02, China 4 Yantai Institute of Coastal Zone Researc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Yantai 264003,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10期1488-1493,共6页
Pyrolysis of lignite in closed systems was conducted at temperatures from 400 to 700℃ and pressure from 1 to 3 GP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romatics and the effects of pressure and te... Pyrolysis of lignite in closed systems was conducted at temperatures from 400 to 700℃ and pressure from 1 to 3 GP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romatics and the effects of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n the matu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under the extreme conditions. The total yield of liquid hydrocarbon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and the aromatics shows more mature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t a given pressure. The data indicate that high pressure significantly suppresses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geological organic matter especially at lower temperature, but favors the cyclization, polymerization and aromatization of pyrolysate. The pressure effect on matu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s nonlinear. Therefor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sediment organic-matters in the subducted slab could be retained in the deep lithosphere, and the results are also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petroleum in deep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lignite aromatic hydrocarbon maturation isomerzation petroleum in deep reservoir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