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facies of Deep-water Deposits and Forming Models of the Chinese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SKII 被引量:4
1
作者 CHENG Rihui WANG Guodong WANG Pujun GAO You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026-1032,共7页
Extensive transgression of lake water occurred during th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Stage and the Nengjiang Stage in the Songliao basin, forming widespread deep-water deposits. Eleven types of microfacies of deep-water d... Extensive transgression of lake water occurred during th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Stage and the Nengjiang Stage in the Songliao basin, forming widespread deep-water deposits. Eleven types of microfacies of deep-water deposit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he continuous core rocks from the SKII, including mudstone of still water, marlite, dolostone, off shale, volcanic ashes, turbidite, slump sediment, tempestite, seismite, ostracoda limestone and sparry carbonate,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microfacies generated due to gradually changing environments (Ⅰ) and microfacies generated due to geological events (Ⅱ). Type Ⅰ is composed of some special fine grain sediments such as marlite, dolomite stone and oil shale as well as mudstone and Type Ⅱ is composed of some sediments related to geological events, such as volcanic ashes, turbiditie, slump sediment, tempestite, seismite, ostracoda limestone. The formation of sparry carbonate may be controlled by factors related to both environments and events. Generally, mudstone sediments of still water can be regarded as background sediments, and the rest sediments are all event sediments, which have unique forming models, which may reflect controlling effects of climatics and tecton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TACEOUS deep-water deposit model of microfacies Songliao basin SKII
下载PDF
Status and Trends in Research on Deep-Water Gravity Flow Deposits 被引量:18
2
作者 YANG Tian CAO Yingchang +2 位作者 WANG Yanzhong LI Ya ZHANG Shao M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610-631,共22页
Deep-water gravity flow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ediment transport mechanisms on Earth. After 60 years of study,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erms of classification schemes, genetic mechanisms, a... Deep-water gravity flow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ediment transport mechanisms on Earth. After 60 years of study,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erms of classification schemes, genetic mechanisms, and depositional models of deep-water gravity flows.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deep-water gravity flow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incipience of turbidity current theory; formation of turbidity current theory; development of deep-water gravity flow theory; improvement and perfection of deep-water gravity flow theory;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deep-water gravity flow theory. Currently, three primary classification schemes based on the sediment support mechanism, the rheology and transportation proces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sediment support mechanisms, rheology,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flow state are commonly used.Different types of deep-water gravity flow events form different types of gravity flow deposits. Sediment slump retransportation mainly forms muddy debris flows, sandy debris flows, and surge-like turbidity currents. Resuspension of deposits by storms leads to quasi-steady hyperpycnal turbidity currents (hyperpycnal flows). Sustainable sediment supplies mainly generate muddy debris flows, sandy debris flows, and hyperpycnal flows. Deep-water fans, which are commonly controlled by debris flows and hyperpycnal flows, are triggered by sustainable sediment supply; in contrast, deep-water slope sedimentary deposits consist mainly of debris flows that are triggered by the retransportation of sediment slumps and deep-water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deposits are derived primarily from fine- grained hyperpycnal flows that are triggered by the resuspension of storm deposits. Harmonization of classification schemes, trans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gravity flow deposit, and monitoring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of deep-water gravity flows as well as a source-to-sink approach to document the evolution and deposition of deep-water gravity flow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aspects for future studies of deep-water gravity flows study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velopment history TURBIDITY debris flows deep-water gravity flows genesis depositional model
下载PDF
Cambrian- Ordovician Deep - Water Deposits in Southwest Jiangxi, China
3
作者 Ji Lei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Academia Sinica, Nanjing Jiang Minx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4期435-449,471-472,共17页
The Cambrian-Ordovician rocks in southwestern Jiangxi are mainly composed of deep-water deposits, in which 5 facies have been recognized: sandstone facies, sandstone-mudstone facies, siltstone-mudstone facies, mudston... The Cambrian-Ordovician rocks in southwestern Jiangxi are mainly composed of deep-water deposits, in which 5 facies have been recognized: sandstone facies, sandstone-mudstone facies, siltstone-mudstone facies, mudstone (slate)facies, and chert facies. They are of turbidity current origin and are related to pelagic and hemipelagic deposits. In the light of facies distribution, the Cambrian-Ordovician deposi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3 facies associations formed in middle fan, outer fan and deep-sea plain environments respectively. The 3 different orders of vertical cycles in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are considered to be controlled by factors such as sea-level fluctuation, basin subsidence and submarine fan progradation.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sedimentary basin is interpreted as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ed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sandst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water deposits TURBIDITE pelagite and hemipelagite submarine fan vertical cycles
下载PDF
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陆坡地貌演化研究——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
4
作者 蔺鹏 吴胜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2-1606,共15页
【目的】陆坡因其巨大的沉积物总量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勘探的热点领域。明确陆坡地貌演化特征能够助力于深水沉积学研究和油气勘探。研究旨在针对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陆坡具有强物源供给条件的特征,探索一种基于沉积构型原理的古... 【目的】陆坡因其巨大的沉积物总量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勘探的热点领域。明确陆坡地貌演化特征能够助力于深水沉积学研究和油气勘探。研究旨在针对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陆坡具有强物源供给条件的特征,探索一种基于沉积构型原理的古陆坡地貌演化研究新方法。【方法】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陆坡研究区为例,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和岩心资料,根据13个层序的沉积构型时—空演化规律反演古陆坡地貌演化特征。【结果】研究区中新世至今的地貌演化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阶段1中,地貌演化受大型三角洲进积驱动,研究区由深海平原演化为陆坡,地貌始终为非限制型。阶段2中,在重力滑动作用下先后经历了由逆冲断层、泥底辟、填平补齐主导的演化过程,地貌由限制型、半限制型演变为现今的非限制型。逆冲断层期,泥底辟强度有限,地貌形态受控于断层活动,研究区处于重力滑动体系的远缘逆冲构造区。泥底辟期,底辟强度大幅增强,具备了独立改造地貌格局的能力,研究区由逆冲构造区向泥底辟构造区转化。【结论】重力滑动体系由沉积作用驱动,表现出与沉积相类似的空间组合与演化特征。平面上相邻的伸展、泥底辟、逆冲构造区存在成因关联,与具有排序特征的沉积相类似。因此,研究区两期构造活动的叠合关系指示了陆坡向海推进的过程。综上,典型深水研究区沉积构型的时—空演化特征能够为陆坡古地貌演化过程的恢复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深水沉积构型 地貌演化 层序 陆坡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下载PDF
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堤岸体系几何学特征及演化
5
作者 李章鹏 梁杰 +8 位作者 李森 陈建文 廖晶 龚建明 张银国 王建强 杨艳秋 杨传胜 雷宝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3,共14页
以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堤岸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精度二维地震资料开展地震精细解释与几何学分析,刻画水道-堤岸体系几何学特征及时空演化过程,探讨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发育演化主要期次及特征。结果表明,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 以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堤岸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精度二维地震资料开展地震精细解释与几何学分析,刻画水道-堤岸体系几何学特征及时空演化过程,探讨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发育演化主要期次及特征。结果表明,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堤岸体系可划分为中新世、上新世及更新世至今三大期次,整体表现出“单期水道-侧向迁移-扁长型”到“多期水道-垂向叠置-厚窄型”的演化特征。深入探讨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堤岸体系的几何学特征及演化可为重力流水道的沉积构型样式研究提供新的例证,并为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水道-堤岸体系 中新世 上印度扇
下载PDF
少断裂深水油气成藏模式与有利区优选——以圭亚那盆地上白垩统为例
6
作者 陶叶 何幼斌 +3 位作者 吴东胜 马福康 李奕添 鲍志东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74,I0005,共14页
为明确少断裂深水油气运移机理与成藏富集模式,以圭亚那盆地上白垩统为对象,利用地震、测井、钻井及烃源岩测试分析等资料,研究盆地上白垩统石油地质特征,明确研究区成藏模式,划分勘探有利区。结果表明:烃源岩为土伦阶—康尼亚克阶沉积... 为明确少断裂深水油气运移机理与成藏富集模式,以圭亚那盆地上白垩统为对象,利用地震、测井、钻井及烃源岩测试分析等资料,研究盆地上白垩统石油地质特征,明确研究区成藏模式,划分勘探有利区。结果表明:烃源岩为土伦阶—康尼亚克阶沉积的巨厚黑色页岩,TOC质量分数为4%~7%,有机质类型以Ⅰ、Ⅱ型为主;储层为坎潘阶—马斯特里赫特阶水道、堤岸、朵叶亚相砂岩;主要盖层为古近纪早期沉积的泥岩与物性较差的巨厚粉砂岩。盆地陆坡区发育砂体叠置—断层斜向型运移体系,形成“源—储紧邻、断—砂匹配、水道聚集”的成藏模式;深水区发育砂体叠置—裂缝垂向型运移体系,形成“源—储分离、缝—砂匹配、高点聚集”的成藏模式。盆地中心深水区烃源岩发育与水道发育叠合区为勘探首选目标,北部堤岸发育与烃源岩发育叠合区或未与烃源岩重合的水道发育地区为勘探的第二选择。该结果对相似地质条件的盆地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断裂 输导体系 成藏模式 深水沉积 有利区优选 圭亚那盆地 上白垩统
下载PDF
东非海岸盆地第四系深水沉积特征、过程及沉积模式
7
作者 于星 赵红岩 +2 位作者 邱春光 何幼斌 李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65,共9页
东非海岸盆地深水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油气富集的深部地层,缺乏对第四系深水沉积的研究。文中利用二维地震资料,对东非坦桑尼亚和鲁伍马盆地第四系深水区的深水沉积开展研究,查明了沉积类型,划分了沉积单元,对深水沉积建立了沉积模式。... 东非海岸盆地深水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油气富集的深部地层,缺乏对第四系深水沉积的研究。文中利用二维地震资料,对东非坦桑尼亚和鲁伍马盆地第四系深水区的深水沉积开展研究,查明了沉积类型,划分了沉积单元,对深水沉积建立了沉积模式。研究表明:1)研究区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等深流沉积、等深流与重力流交互作用沉积,分为峡谷、水道、漂积体及块状搬运复合体4种沉积单元。2)研究区深水沉积由北至南差异明显,坦中地区深水沉积规模较大,主要发育重力流水道及丘状漂积体;坦南地区发育峡谷,深水沉积规模整体较小;鲁北地区深水沉积规模较大,发育有峡谷、水道及席状漂积体。3)海底地形的差异导致坦中地区的重力流能量较弱,坦南地区和鲁北地区的重力流能量较强;在海底地貌的限制下,等深流沉积在坦中地区形成丘状漂积体,在鲁北地区形成席状漂积体;坦中南部的等深流与重力流发生交互作用,发育向南迁移的侧向迁移水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流 等深流 交互作用 第四系 东非海岸
下载PDF
Deep water bottom current deposit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49
8
作者 SHAO Lei LI XueJie +5 位作者 GENG JianHua PANG Xiong LEI YongChang QIAO PeiJun WANG LiaoLiang WANG HongB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7期1060-1066,共7页
There are some active bottom currents o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Reflection seismic profiles show that the bottom current channels occur in the water depth range of 1000 to 2700 m,... There are some active bottom currents o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Reflection seismic profiles show that the bottom current channels occur in the water depth range of 1000 to 2700 m,extending from the NE to the SW,leading to accumulation of discontinuous drifts with higher sedimentation rates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channel. The stacking pattern of the layers sug-gests that these drifts propagated southwestward,follow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bottom currents. One sedimentary drift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Dongsha Islands has the highest sedimentation rate of 97cm/ka in the last 12 ka.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diment layers indicate that these bottom currents are most likley caused by the water movement of a branch of the West Pacific Ocean Current,which enters the northern SCS via the Bashi Strait. Once formed,the bottom currents trans-port sediments along the northern slope of SCS southwestward and finally disappear into the central basin of the SCS. Due to the bottom current activity,the deep-sea sedimentary process in the northern SCS is compl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water bottom current deep SEA depositION SEDIMENTARY DRIFT reflection seismic profile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刚果扇盆地X区块中新统深水沉积层序内部结构及划分
9
作者 刘小龙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261-263,共3页
本文基于刚果X区块钻井及地震资料,对研究区中新统深水沉积地层的层序内部结构及界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指明刚果扇盆地中新统深水层序具有“二元结构”特征,其层序界面在地震资料上对应良好的地震反射特征,依据层序内部结构及层序界... 本文基于刚果X区块钻井及地震资料,对研究区中新统深水沉积地层的层序内部结构及界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指明刚果扇盆地中新统深水层序具有“二元结构”特征,其层序界面在地震资料上对应良好的地震反射特征,依据层序内部结构及层序界面特征,并结合西非海岸海平面变化曲线、西非板块构造活动等因素,在研究区中新统识别出2个二级层序和7个三级层序,为研究区中新统油气勘探搭建了具有指导生产意义的层序地层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果扇盆地 中新统 深水沉积 层序地层
下载PDF
深水斜坡沉积特征与控制因素——以澳大利亚柔布克盆地为例
10
作者 姜露珊 栾锡武 +3 位作者 李作福 肖菲 金龙 薛洋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5-55,共11页
深水斜坡沉积规律对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以及深水地质灾害防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揭示澳大利亚柔布克盆地新近纪深水斜坡沉积特征与控制因素,利用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资料,划分了斜坡沉积地层层序,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界面和6... 深水斜坡沉积规律对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以及深水地质灾害防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揭示澳大利亚柔布克盆地新近纪深水斜坡沉积特征与控制因素,利用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资料,划分了斜坡沉积地层层序,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界面和6个地震层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新近纪主要形成了进积型、加积-进积混合型和退积型沉积层序;柔布克盆地深水区发育前积型碳酸盐岩、硅质碎屑三角洲和滑塌3种斜坡沉积;研究区深水斜坡沉积受多种因素共同控制,中渐新世—晚中新世,斜坡沉积主要受相对海平面升降、古气候变化和物源供给的控制,而晚中新世之后,向北漂移的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岛弧发生碰撞,深水斜坡沉积主要受构造活动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斜坡沉积 控制因素 深水油气 反射地震 柔布克盆地
下载PDF
湖相深水块状砂岩特征、成因及发育模式——以南堡凹陷东营组为例 被引量:36
11
作者 鲜本忠 万锦峰 +2 位作者 董艳蕾 马乾 张建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287-3299,共13页
块状砂岩因其厚度大、储层物性较好而成为深水沉积油气勘探开发中最重要的目标。沉积构造相对简单,但变化迅速且组构特征多变。为了探索不同块状砂岩的成因及其联系,建立预测性地质模型,首先将南堡凹陷东营组深水块状砂岩分为2类8种岩相... 块状砂岩因其厚度大、储层物性较好而成为深水沉积油气勘探开发中最重要的目标。沉积构造相对简单,但变化迅速且组构特征多变。为了探索不同块状砂岩的成因及其联系,建立预测性地质模型,首先将南堡凹陷东营组深水块状砂岩分为2类8种岩相和10种岩相组合,其中单期砂层顶部常含漂浮状砾石,形态多变、内外源均有。本区块状砂岩成分成熟度差,结构成熟度不稳定,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反映了3种搬运过程:多流体改造型、三角洲前缘继承型和混杂快速冻结型。成因分析认为,块状砂岩以砂质碎屑流搬运为主,真正碎屑流和颗粒流次之,并见部分砂质滑塌成因;常与浊流、泥流、泥质滑塌沉积伴生,发育5种相序组合,其中砂质碎屑流-浊流、砂质碎屑流-泥流组合最常见。高密度流体内沉积物浓度分层与特殊的流速剖面共同控制下塑性层流与牛顿紊流间的界面控制了漂浮状砾石搬运和沉积。最后,建立了陡坡带外源型、陡坡带内源型和缓坡地内源型深水沉积过程及块状砂岩发育模式,为断陷盆地深水沉积砂岩储层的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砂岩 砂质碎屑流 重力流 湖相深水沉积 南堡凹陷
下载PDF
关于南海北部深水重力流沉积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6
12
作者 庞雄 柳保军 +2 位作者 颜承志 刘军 李元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4-119,共6页
深水沉积主要泛指陆架以外的沉积,尤以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的沉积受到深水油气勘探界的关注,它的沉积成因、过程和相组成均与河流、三角洲、浅海等牵引流沉积有很大的差异。当前南海北部大规模深水勘探已经全面展开,正确认识深水重力流沉... 深水沉积主要泛指陆架以外的沉积,尤以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的沉积受到深水油气勘探界的关注,它的沉积成因、过程和相组成均与河流、三角洲、浅海等牵引流沉积有很大的差异。当前南海北部大规模深水勘探已经全面展开,正确认识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油气勘探对深水重力流沉积缺乏勘探实践,目前对深水重力流沉积有不同的理解,如深水重力流沉积一定要在多深的水下沉积,深水重力流沉积的判识一定要有深水环境的标志,深水重力流沉积作用保留在地层中的沉积层理构造特征一定是重力流流态的等。通过南海北部深水实钻资料和沉积体系的研究,认为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偶发而动、沿坡搬运、择低而积、有限分布的特点。陆架坡折带以外的粗陆源碎屑沉积以重力流沉积成因为主,低位体系域的重力流更易于发育砂岩储层。陆坡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的特点表明储层识别是深水勘探的关键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流 储层 陆架坡折带 白云深水区
下载PDF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3
作者 吴嘉鹏 王英民 +4 位作者 王海荣 李华 彭学超 邱燕 李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0-1120,共11页
重力流和底流是深水环境下的两大基本流动体制,对二者交互作用的研究是当前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薄弱环节。底流及底流改造沉积物在岩芯上具有上部侵蚀面、双泥层、牵引流成因的各种层理等识别标志;底流成因的漂积体在剖面上呈现透镜状单... 重力流和底流是深水环境下的两大基本流动体制,对二者交互作用的研究是当前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薄弱环节。底流及底流改造沉积物在岩芯上具有上部侵蚀面、双泥层、牵引流成因的各种层理等识别标志;底流成因的漂积体在剖面上呈现透镜状单元、迁移性特征及波状发射等地震反射特征。本文通过综述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认为依据某段地质时期内深水盆地中主导沉积机制的不同,将重力流与底流的交互作用分为以下4种表现形式:①底流对前期重力流沉积进行改造;②重力流对前期底流沉积进行改造;③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主导同一地区的沉积以及④底流与重力流同时作用于沉积物。相对海平面变化、气候(冰期—间冰期)变化、构造活动、地形地貌等因素,主要通过影响重力流与底流机制的相对强度大小,控制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进行。中国南海具有重力流与底流交互沉积的优越地质条件,发育有单向迁移水道、沉积物波等特色沉积记录。加强现今海流观测,对于南海底流循环格架的建立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流 底流 等深流 交互作用 沉积物波 南海
下载PDF
石门杨家坪下寒武统杷榔组三段内波和内潮汐沉积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何幼斌 高振中 +2 位作者 郭成贤 徐徽 董桂玉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62-69,共8页
湖南石门杨家坪下寒武统杷榔组第三段主要为一套深灰色、灰绿色页状至薄层含粉砂水云母泥(页)岩与泥质粉砂岩夹透镜状、条带状粉砂岩,其沉积环境为斜坡环境。中上部透镜状、条带状粉砂岩中交错层理极为发育,纹层倾向既有沿斜坡向上和向... 湖南石门杨家坪下寒武统杷榔组第三段主要为一套深灰色、灰绿色页状至薄层含粉砂水云母泥(页)岩与泥质粉砂岩夹透镜状、条带状粉砂岩,其沉积环境为斜坡环境。中上部透镜状、条带状粉砂岩中交错层理极为发育,纹层倾向既有沿斜坡向上和向下双向倾斜的,也有沿斜坡向下或沿斜坡向上单向倾斜的,它们不应是等深流沉积或浊流沉积,而应为内波、内潮汐产生的沿斜坡上下交替流动所形成的。笔者对寒武系内波、内潮汐沉积做了首次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潮汐沉积 内波 下寒武统 条带 斜坡 等深流 水云 倾斜 错层 绿色
下载PDF
中国湖相沉积物重力流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李相博 刘化清 +1 位作者 潘树新 王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4-921,共18页
深水重力流沉积领域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与研究的热点,陆相盆地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在我国已有50年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浊流理论探索与发展阶段(1970—1980年)、浊流理论工业化应用阶段(1990—2000年)和砂质碎屑流研究阶段(2010... 深水重力流沉积领域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与研究的热点,陆相盆地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在我国已有50年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浊流理论探索与发展阶段(1970—1980年)、浊流理论工业化应用阶段(1990—2000年)和砂质碎屑流研究阶段(2010年以后).近10年来,随着国际深水沉积理论的发展与我国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湖盆深水沉积研究工作进展迅速,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成果、新认识,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湖盆中央深水区至少存在浊流、异重流、砂质碎屑流及底流4种类型的重力流与牵引流沉积;2)湖盆中不同类型的流体在搬运与沉积过程中存在互相转化,形成混合事件层(Hybrid Event Bed);3)建立了湖相砂质碎屑流搬运—沉积过程的鉴别标志——"泥包砾"结构(Mud-coated intraclasts);4)地震沉积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在湖相重力流内部沉积单元解剖、湖盆深水沉积模式建立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展望未来,为适应油气工业勘探开发需求,湖盆深水沉积研究发展趋势主要有5个方面:1)深水砂体成因类型划分、搬运—沉积过程及沉积模式的建立与完善;2)深水泥页岩(细粒沉积)成因机理、类型划分及其油气意义研究;3)深水沉积"源—汇"系统与地震响应及评价预测研究;4)深水沉积搬运—沉积过程实验模拟研究;5)新的深水沉积理论体系建立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重力流 深水沉积 研究历史 研究进展 陆相盆地
下载PDF
断陷湖盆深水沉积地质特征与斜坡区勘探发现——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板桥#1#歧北斜坡区沙河街组为例 被引量:28
16
作者 赵贤正 蒲秀刚 +3 位作者 周立宏 时战楠 韩文中 张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5-176,共12页
基于地震、测录井、试油、岩心及分析化验资料,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板桥—歧北斜坡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滨Ⅰ油层组为对象,开展层序划分、深水沉积相特征及模式分析,研究深水重力流规模性发育原因、储集层物性特征及主控因素,提... 基于地震、测录井、试油、岩心及分析化验资料,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板桥—歧北斜坡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滨Ⅰ油层组为对象,开展层序划分、深水沉积相特征及模式分析,研究深水重力流规模性发育原因、储集层物性特征及主控因素,提出深水区有利储集相带的划分标准和预测方法。研究表明沙一下亚段滨Ⅰ油层组自下而上可划分为3个厚度在百米之内的五级层序;斜坡深水区沉积了一套远岸水下扇型重力流沉积,发育主水道、分支水道、水道侧缘、水道间泥及无水道区浊积席状砂等微相类型,空间上具有区域性多期多级的继承性和建设性发育特征,为扇三角洲—远岸水下扇—深湖相沉积序列,每一次重力流事件形成的远岸水下扇都可以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类型。以含砂率较高的扇三角洲前缘主砂体作为供给物源的"跨相搬运"砂体可形成优质储集层,孔隙度平均为15.1%、渗透率几何平均值为5.1×10^(-3)μm^2。明确了远岸水下扇主水道及分支水道分布区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斜坡区 砂质碎屑流 水下扇 岩性油气藏 沙河街组 断陷湖盆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世晚期“广元—旺苍”海槽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兴志 李博 +8 位作者 杨西燕 文龙 徐亮 谢圣阳 杜垚 冯明友 杨雪飞 王雅萍 裴森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2-574,I0003,共14页
基于野外露头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综合钻井及地球物理资料,利用宏观与微观观察、地球化学元素测试、总有机碳含量及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等对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晚期,川北地区... 基于野外露头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综合钻井及地球物理资料,利用宏观与微观观察、地球化学元素测试、总有机碳含量及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等对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晚期,川北地区广元—旺苍一带存在一套富有机质的深水沉积,该套地层自北西向南东方向分布,厚10~30 m,以硅质岩、硅质泥岩等为主夹重力流沉积。硅质岩、硅质泥岩单层厚度薄、层面平整,富含硅质放射虫、海绵骨针及体小壳薄的腕足类生物化石,具有典型的深水海槽相沉积特征。地球化学测试硅质岩类中的铜、钴、钼、镍等元素含量以及镍与钴含量的比值等指标均指示此套沉积属深水还原环境下的产物,其TOC值为3.21%~8.19%,平均值为5.53%,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海槽南侧为较高能的台地边缘相区,沉积的主要是厚层块状泥-亮晶生物(屑)灰岩,有利于储集层的形成。茅口组沉积晚期,扬子板块西北缘勉略洋壳向北俯冲与“广元—旺苍”海槽的形成提供了内在动力条件。从该海槽的发育位置、沉积特征和形成动力来看,与前人提出的晚二叠世“开江—梁平”海槽相似,因此认为“开江—梁平”海槽在中二叠世晚期就已经具有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广元—旺苍海槽 中二叠统 茅口组 深水沉积 硅质岩
下载PDF
宁夏中奥陶统香山群徐家圈组内波和内潮汐沉积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李向东 何幼斌 +2 位作者 王丹 高振中 郑昭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3-523,共11页
宁夏中奥陶统香山群为一套遭受轻微区域变质的陆源碎屑岩,并夹有少量碳酸盐岩和硅质岩,主要为深水浊流沉积。其中,徐家圈组主要由灰绿色、黄绿色轻变质细砂岩、钙质砂岩及粉砂岩和页岩组成,顶部发育有薄层石灰岩。在该组的中—薄层钙质... 宁夏中奥陶统香山群为一套遭受轻微区域变质的陆源碎屑岩,并夹有少量碳酸盐岩和硅质岩,主要为深水浊流沉积。其中,徐家圈组主要由灰绿色、黄绿色轻变质细砂岩、钙质砂岩及粉砂岩和页岩组成,顶部发育有薄层石灰岩。在该组的中—薄层钙质粉—细砂岩、细粉屑质石灰岩和粉砂质页岩中发现了双向交错层理及纹层倾向与区域斜坡倾向相反或有较大夹角的单向交错层理,其中双向交错层理形态丰富、纹层清晰,其纹层倾向有沿斜坡向上的,有沿斜坡向下的。在深水环境中,这些交错层理不应是等深流沉积或浊流沉积的产物,而应为内波产生的沿斜坡上下水流交替流动所形成的。从沉积背景、沉积构造和古水流等方面对徐家圈组的内波、内潮汐沉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其形成于水道不发育的深水斜坡环境,并对斜坡环境中内波、内潮汐沉积中不发育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波 内潮汐 双向交错层理 深水沉积 中奥陶统 香山群
下载PDF
宁夏香山群深水沉积类型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何幼斌 李向东 +3 位作者 罗进雄 罗顺社 刘学锋 郑昭昌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7,共7页
宁夏中奥陶统香山群为一套遭受轻微区域变质的灰绿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砾屑灰岩和硅质岩等,从下到上可分为徐家圈组、狼嘴子组和磨盘井组。系统地论述了香山群发育的各种深水沉积的特征及其沉积序列,认为香山群由深水原地沉... 宁夏中奥陶统香山群为一套遭受轻微区域变质的灰绿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砾屑灰岩和硅质岩等,从下到上可分为徐家圈组、狼嘴子组和磨盘井组。系统地论述了香山群发育的各种深水沉积的特征及其沉积序列,认为香山群由深水原地沉积和深水异地沉积组成,其中后者主要包括浊流沉积、碎屑流沉积、内波、内潮汐沉积和深水复合流沉积。垂向组成单元自下而上依次为浊流沉积层(Ⅰ)、牵引流沉积层(Ⅱ)和半深海沉积层(Ⅲ)。这些认识不仅对进一步开展香山群的沉积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可为该地区早古生代构造环境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同时也为目前在国际上引起注意的深水重力流的流体特征研究提供新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浊流 内波 内潮汐 复合流 香山群
下载PDF
湘南地区奥陶系岩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0
20
作者 罗薇 何幼斌 +1 位作者 蒋金晶 游国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05-1114,共10页
湘南地区奥陶系的岩石类型以砂岩、泥岩和页岩为主,硅岩、灰岩较少。按照岩石成分,可进一步划分为砂岩-泥岩韵律性互层型和泥(页)岩(板岩)-硅岩型2种岩石组合类型。其中,砂岩-泥岩韵律性互层型岩石组合分布于爵山沟组、桥亭子组、天马山... 湘南地区奥陶系的岩石类型以砂岩、泥岩和页岩为主,硅岩、灰岩较少。按照岩石成分,可进一步划分为砂岩-泥岩韵律性互层型和泥(页)岩(板岩)-硅岩型2种岩石组合类型。其中,砂岩-泥岩韵律性互层型岩石组合分布于爵山沟组、桥亭子组、天马山组,泥(页)岩(板岩)-硅岩型岩石组合分布于烟溪组。通过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等相标志分析,认为研究区奥陶系沉积环境为深水斜坡至盆地环境,发育深水原地沉积和浊流沉积,并建立了沉积模式,同时分析其沉积演化过程。研究区奥陶系总体表现为水体逐渐上升,经历过一次完整的海进-海退旋回:第一次海进始于下奥陶统桥亭子组,上奥陶统天马山组海退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南地区 奥陶系 沉积环境 深水沉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