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预处理对甘薯片油炸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彭麒燕 任美玲 +2 位作者 王博 叶发银 赵国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9-258,共10页
为研究预处理对甘薯片结构及油炸特性的影响,该实验以甘薯为原料,对甘薯切片进行热水浴(65、80、90℃)或者蒸汽烫漂-冰箱老化(4℃,0~36 h)等预处理后烘干(50℃),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淀粉短程及长程有序结构分析、水分分布测定等手... 为研究预处理对甘薯片结构及油炸特性的影响,该实验以甘薯为原料,对甘薯切片进行热水浴(65、80、90℃)或者蒸汽烫漂-冰箱老化(4℃,0~36 h)等预处理后烘干(50℃),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淀粉短程及长程有序结构分析、水分分布测定等手段探究其结构的变化,按照相同条件对甘薯片进行油炸,通过脂肪含量测定、色差及穿刺测试等手段分析甘薯片油炸特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直接烘干甘薯片的组织结构及淀粉颗粒形态相对完整,油炸后脂肪含量较高;随着热水浴温度的升高,甘薯片中细胞组织结构破坏程度增加,淀粉短程有序度和相对结晶度下降,T21峰面积增加,甘薯片油炸时吸油量逐步降低;同时,甘薯片细胞内的淀粉因蒸汽烫漂而糊化,随后的老化处理使其细胞内充满淀粉凝胶,对水分的结合力增强,随着老化时间延长,油炸甘薯片的韧性和脆性不断变化,脂肪含量从23.44%降至17.77%。从油炸甘薯片的脂肪含量、色差和质地等指标综合考虑,蒸汽烫漂6 min后4℃老化36 h处理比热水浴处理能够更好地改善甘薯片的油炸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片 预处理 油炸 淀粉 性能
下载PDF
栀子果油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及对油条和薯条的感官影响
2
作者 周玮滢 杨良缘 +3 位作者 张齐杰 高前欣 张有做 倪勤学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92,共7页
为了探究栀子果油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选择薯条和油条2种代表性煎炸食材,将栀子果油在煎炸20 h内每隔2 h的酸价、羰基价、过氧化值和极性组分与大豆油、棕榈油在同等条件下煎炸的理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棕榈油煎炸后的品质较高,... 为了探究栀子果油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选择薯条和油条2种代表性煎炸食材,将栀子果油在煎炸20 h内每隔2 h的酸价、羰基价、过氧化值和极性组分与大豆油、棕榈油在同等条件下煎炸的理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棕榈油煎炸后的品质较高,栀子果油和大豆油比较相似,栀子果油可以作为煎炸油。但栀子果油连续煎炸12 h时极性组分超过国家现有煎炸油的卫生标准,因此其连续煎炸时间不能超过12 h。同时对煎炸1、10、20 h的油条和薯条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煎炸食材相同时,3种食用油的感官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栀子果油对油条和薯条的品质无不良影响,适合作为煎炸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果油 煎炸 油条 薯条 感官影响
下载PDF
预干燥对油炸外裹糊鱼块油脂渗透和质构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舒静 陈季旺 +3 位作者 翟金玲 翟嘉豪 滕宗娜 廖鄂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0-216,共7页
本研究将外裹糊鱼块置于鼓风干燥箱中,40℃干燥3~9 h(3、4.5、6、7.5、9 h)后180℃油炸60 s,分析油炸前后外裹糊鱼块的水分状态、油炸外裹糊鱼块的油脂含量与分布、微观结构及质构特性,模拟油炸过程中油脂的吸收,探讨预干燥对油炸外裹... 本研究将外裹糊鱼块置于鼓风干燥箱中,40℃干燥3~9 h(3、4.5、6、7.5、9 h)后180℃油炸60 s,分析油炸前后外裹糊鱼块的水分状态、油炸外裹糊鱼块的油脂含量与分布、微观结构及质构特性,模拟油炸过程中油脂的吸收,探讨预干燥对油炸外裹糊鱼块油脂渗透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油炸后外壳的深层结合水(T21)、弱结合水(T22)和自由水(T23)以及鱼块的结合水(T21)、肌纤维中(T22)和外部(T23)的水分含量均减小。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油炸后外壳T22峰的起始时间逐渐减小,水分的自由度降低,且T21和T22峰的信号强度减小,结合水向自由水转化;鱼块的T22峰只有干燥9h的发生明显左移;油炸外裹糊鱼块的表面油脂含量和总油脂含量呈减小趋势,表面渗透油脂含量逐渐增加;外壳结构先紧密后粗糙,鱼块表面先光滑后出现裂缝和孔洞;外壳中荧光强度逐渐减弱,苏丹红染色幅度逐渐减小,外壳与鱼块交界处的染色幅度逐渐增大;外壳的硬度和酥性先减小后增大,而鱼块的弹性和咀嚼性呈现相反趋势。这些结果表明,预干燥降低了外裹糊鱼块水分的自由度,改变了油炸外裹糊鱼块的微观结构,从而影响了油脂的渗透和质构特性。本研究可为低脂油炸外裹糊鱼制品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裹糊鱼块 预干燥 水分状态 深度油炸 油脂渗透 质构
下载PDF
Studying Som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 Coated with White Egg and Chitosan Using a Deep-Fried Model System 被引量:3
4
作者 Elham Ansarifar Mohebbat Mohebbi Fakhri Shahid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2年第5期685-692,共8页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frying time, white egg (0%, 5% and 10% w/w) and chitosan (0%, 0.5% and 1.5% w/w) addition to the batter formulation on the quality of simulated crispy deep-fried Kurdish cheese nugget cru...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frying time, white egg (0%, 5% and 10% w/w) and chitosan (0%, 0.5% and 1.5% w/w) addition to the batter formulation on the quality of simulated crispy deep-fried Kurdish cheese nugget crusts was studied by using a deep-fried crust model. Moisture content, oil content, color and hardness of the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Crust models were fried at 190℃ for 60, 120 and 180 s. Batter formulations and frying time significantly (p < 0.01) affected moisture, oil content, color and hardness of Crust models. Batter formulation contain 10% white egg was found to be an effective ingredient in decreasing oil content of Crust models. The mean moisture and fat content of Crust models formed with batter contained 10% white egg, fried at 190℃, for 180s were 6.207 ± 0.447 and 5.649 ± 0.394. Batters containing 5% white egg and 1.5% chitosan showed the lowest moisture content and the highest oil content among all the formulations. Crust models containing combination of white egg and chitosan were the darkest. Hardness of samples containing chitosan were the highest, specially for ch1.5 The mean hardness in 60, 120 and 180s of frying in this formulation were 21.518 ± 0.481, 36.871 ± 1.758 and 49.563 ± 1.847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YING Deep-Fried CRUST Model System CHITOSAN WHITE EGG
下载PDF
Design, synthesis, and nanoengineered modification of spherical graphene surface by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LDH) for removal of As (Ⅲ) from aqueous solutions 被引量:2
5
作者 Najma Kamali Jahan B.Ghasemi +2 位作者 Ghodsi Mohammadi Ziarani Sahar Moradian Alireza Badie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374-380,共7页
In this study, new nano spherical graphene modified with LDH(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was prepared and used to remove As(Ⅲ) ion from aqueous solutions. At first, graphene oxide was synthesized from graphite using a ... In this study, new nano spherical graphene modified with LDH(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was prepared and used to remove As(Ⅲ) ion from aqueous solutions. At first, graphene oxide was synthesized from graphite using a well-known Hammer method. The obtained graphene oxide solution was sprayed in octanol solution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sprayed speed as influenced variables.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ynthesized spherical graphene oxide were determined by various techniques,including FT-IR, 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SEM, TEM, and EDX. In the next step, the hydrothermal method was applied to deposition LDH on the spherical graphene oxide. The synthesized spherical graphene modified by LDH was used to remove As(Ⅲ) as a toxic heavy metal ion. The effect of influenced variables including p H, contact time, amount of sorbent, and type eluent studied and the optimum values were as 8, 30, 50, and HCl(0.5 mol·L^(-1)), respectively. After optimization, the studied sorbent was shown a high adsorption capacity(149.3 mg·g^(-1)).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and kinetic models exhibited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Langmuir isotherm and pseudo-second-order trends, respectively. Besides, the synthesized product was tested for seven times without significant loss in its sorption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ene-based spherical adsorbent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LDH) Adsorption Spray-assisted deep-frying
下载PDF
小麦淀粉和谷蛋白互作对油炸外裹糊鲢鱼鱼糜块油脂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冯佳奇 陈季旺 +3 位作者 袁子珺 廖鄂 彭利娟 夏文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31,共8页
采用小麦淀粉和谷蛋白以质量比15∶1、13∶1、11∶1、9∶1和7∶1为外裹糊制作油炸外裹糊鲢鱼鱼糜块,测定外壳中谷蛋白的表面疏水性(H_(0))、游离巯基含量、二硫键含量及二级结构、小麦淀粉的晶体结构、油炸外裹糊鱼糜块的表面油脂及表... 采用小麦淀粉和谷蛋白以质量比15∶1、13∶1、11∶1、9∶1和7∶1为外裹糊制作油炸外裹糊鲢鱼鱼糜块,测定外壳中谷蛋白的表面疏水性(H_(0))、游离巯基含量、二硫键含量及二级结构、小麦淀粉的晶体结构、油炸外裹糊鱼糜块的表面油脂及表面渗透油脂含量,观察外壳的微观结构和油脂分布;探讨小麦淀粉与谷蛋白相互作用对油炸外裹糊鱼糜块油脂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小麦淀粉和谷蛋白质量比减小,H_(0)先升高后降低,游离巯基含量逐渐减少,二硫键含量逐渐增加;谷蛋白的β-转角结构向β-折叠转化;表面油脂、表面渗透油脂的含量和小麦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外壳中的孔隙先减小后增大,油脂分布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小麦淀粉和谷蛋白质量比为11∶1时,H_(0)(8990)最高,小麦淀粉的相对结晶度(17.8%)、表面油脂(2.1%)和表面渗透油脂的含量(5.8%)最低,外壳的结构最紧密,油脂分布最少。以上结果表明,外裹糊中小麦淀粉和谷蛋白质量比改变了其相互作用,最终影响了油炸外裹糊鱼糜块中的油脂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淀粉 谷蛋白 外裹糊鲢鱼鱼糜块 深度油炸 油脂分布
下载PDF
炸制过程中糖醋脆皮鱼风味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范海英 袁灿 +4 位作者 乔明锋 陈丽兰 蔡雪梅 易宇文 王卫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9-37,共9页
目的:为糖醋脆皮鱼的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电子鼻、电子舌、气相离子迁移谱图(GC-IMS)、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结合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CA)和相关性分析,分别从香气化合物和滋味化合物变化进行评价。结果:在炸制过程中... 目的:为糖醋脆皮鱼的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电子鼻、电子舌、气相离子迁移谱图(GC-IMS)、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结合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CA)和相关性分析,分别从香气化合物和滋味化合物变化进行评价。结果:在炸制过程中,糖醋脆皮鱼的香气响应强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滋味响应强度呈增大的趋势。糖醋脆皮鱼中共检出香气化合物46种,其中醛类7种,酮类5种,醇类10种,酯类9种,烯烃类4种,杂环类7种,其他化合物4种;A样品(定型炸制1.5 min)相对含量最高的是醇类,B样品(定型炸制3.0 min)相对含量最高的是醛类和酮类。糖醋脆皮鱼中共检出游离氨基酸21种,其所含的谷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等对样本的鲜味、甜味、苦味均有较大贡献,其中C样品(熟制1 min)的鲜味、甜味均表现突出。由相关性分析可见,醇类化合物与大部分电子鼻传感器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鲜味氨基酸和电子舌传感器AHS、PKS、CTS和NMS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醛类化合物与甜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结论:糖醋脆皮鱼的大部分香气化合物在炸制过程中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滋味成分呈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炸 风味物质 香气化合物 游离氨基酸
下载PDF
膳食纤维对外裹糊特性及油炸外裹糊鲢鱼鱼糜块油脂渗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冯佳奇 陈季旺 +2 位作者 廖鄂 彭利娟 夏文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34-41,共8页
在模式外裹糊(高纯度的小麦淀粉和谷蛋白)中分别添加8%苹果纤维、6%大豆纤维和12%小麦麸纤维,制作油炸外裹糊鲢鱼鱼糜块,测定膳食纤维、小麦淀粉和谷蛋白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外裹糊鱼糜块的裹糊率,外裹糊的黏度、流变性能、热力学特性,以... 在模式外裹糊(高纯度的小麦淀粉和谷蛋白)中分别添加8%苹果纤维、6%大豆纤维和12%小麦麸纤维,制作油炸外裹糊鲢鱼鱼糜块,测定膳食纤维、小麦淀粉和谷蛋白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外裹糊鱼糜块的裹糊率,外裹糊的黏度、流变性能、热力学特性,以及外壳的热重特性、油炸外裹糊鱼糜块的水分状态并观测其油脂渗透,探讨膳食纤维对外裹糊特性及油炸外裹糊鱼糜块油脂渗透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麦淀粉的水分结合能力最强,其次是大豆纤维、苹果纤维、小麦麸纤维和谷蛋白;与对照相比,添加8%苹果纤维、6%大豆纤维和12%小麦麸纤维均能显著增加外裹糊的黏度和鱼糜块的裹糊率(P<0.05);随着温度的升高,外裹糊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均先降低后迅速升高并趋于稳定,且大豆纤维组的G’和G”最高,凝胶形成速度最快,油炸后形成的外壳热稳定性最高;添加3种膳食纤维均能促进外壳的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并提高外壳的总含水量;大豆纤维组油炸外裹糊鱼糜块的油脂渗透幅度最窄,其次是苹果纤维组、小麦麸纤维组和对照。这些结果表明,向模式外裹糊中添加3种膳食纤维能加速外裹糊产生凝胶,并显著提高凝胶的强度,最终抑制了油炸外裹糊鱼糜块中油脂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纤维 外裹糊鲢鱼鱼糜块 外裹糊特性 深度油炸 油脂渗透
下载PDF
多糖亲水胶体对油炸外裹糊鱼块外壳特性与油脂渗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翟嘉豪 陈季旺 +3 位作者 崔璐璐 廖鄂 彭利娟 夏文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37,共8页
为探究多糖亲水胶体对油炸外裹糊鱼块外壳特性与油脂渗透的影响,将小麦淀粉与小麦面筋蛋白以11∶1的比例调匀后,分别加入0.3%的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Na)、0.2%的瓜尔胶(guar gum,GG)、0.2%的黄原胶(xanth... 为探究多糖亲水胶体对油炸外裹糊鱼块外壳特性与油脂渗透的影响,将小麦淀粉与小麦面筋蛋白以11∶1的比例调匀后,分别加入0.3%的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Na)、0.2%的瓜尔胶(guar gum,GG)、0.2%的黄原胶(xanthan gum,XG)制得外裹糊。鱼块经裹糊挂糠后在170℃初炸40 s,190℃复炸30 s,测定外壳的荧光强度和表面疏水性、巯基和二硫键的含量、小麦面筋蛋白的二级结构和小麦淀粉的晶体结构,分析外壳中的油脂渗透。结果显示,添加3种多糖亲水胶体的外壳的表面疏水性、荧光强度、二硫键含量、β-折叠和β-转角的相对含量均大于对照(未添加多糖亲水胶体),而游离巯基含量、小麦淀粉的相对结晶度、α-螺旋和无规卷曲相对含量均小于对照。其中,添加XG的外壳的表面疏水性、荧光强度、巯基含量和小麦淀粉的相对结晶度、α-螺旋相对含量最低,其次是CMC-Na和GG。二硫键含量和β-折叠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对照油炸外裹糊鱼块的苏丹红染色范围最大,添加XG的苏丹红染色范围最小(仅在外壳中),其次是CMC-Na和GG。这些结果表明,由于多糖亲水胶体较强的水结合能力和自身结构的独特性,能与小麦面筋蛋白相互作用,改善了外壳的稳定性,从而有效地抑制油炸外裹糊鱼块的油脂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裹糊鱼块 深度油炸 多糖亲水胶体 外壳特性 油脂渗透
下载PDF
膳食纤维对油炸外裹糊鱼块油脂吸收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滕宗娜 陈季旺 +2 位作者 冯佳奇 王琦 彭利娟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1-9,38,共10页
在模式外裹糊(小麦淀粉和小麦谷蛋白)中添加4%~14%的苹果纤维、大豆纤维、小麦麸纤维和米糠纤维,于170℃油炸40 s、190℃复炸30 s制作油炸外裹糊鱼块,测定油炸外裹糊鱼块的水分和油脂含量、剪切力、表面色度和体积皱缩率,探究膳食纤维... 在模式外裹糊(小麦淀粉和小麦谷蛋白)中添加4%~14%的苹果纤维、大豆纤维、小麦麸纤维和米糠纤维,于170℃油炸40 s、190℃复炸30 s制作油炸外裹糊鱼块,测定油炸外裹糊鱼块的水分和油脂含量、剪切力、表面色度和体积皱缩率,探究膳食纤维对油炸外裹糊鱼块品质的影响,优化较佳的膳食纤维添加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未添加膳食纤维)相比,向外裹糊中添加4种膳食纤维均显著增加了油炸外裹糊鱼块外壳的水分含量和亮度(L*值),显著降低了外壳的油脂含量、红度(a*值)、剪切力和体积皱缩率(p<0.05)。但添加膳食纤维对内部鱼块的水分和油脂含量、剪切力,以及油炸外裹糊鱼块外壳的黄度(b*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当苹果纤维、大豆纤维、小麦麸纤维和米糠纤维添加量分别为8%、6%、12%和12%时,4种膳食纤维组的油炸外裹糊鱼块外壳的水分含量、L*值分别达到最高,外壳的油脂含量、a*值、剪切力和油炸外裹糊鱼块的体积皱缩率分别达到最低,且6%大豆纤维组减油效果最好,品质最佳。这些结果表明,向外裹糊中添加8%的苹果纤维、6%的大豆纤维、12%的小麦麸纤维和12%的米糠纤维,显著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最终减少了油脂吸收,改善了油炸外裹糊鱼块的品质。该结果可指导低脂油炸外裹糊鱼块的规模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纤维 外裹糊鱼块 深度油炸 油脂吸收 品质 添加量
下载PDF
深度油炸过程煎炸油的氧化及其对油炸外裹糊鱼块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姬恒慧 陈季旺 +2 位作者 翟嘉豪 路洪艳 廖鄂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104,共8页
目的探究深度油炸过程煎炸油的氧化,并进一步研究煎炸油氧化对油炸外裹糊鱼块品质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棕榈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小麦胚油在150、160、170、180、190℃下油炸外裹糊鱼块,测定煎炸油的酸价、过氧化值、黏度、介电常数... 目的探究深度油炸过程煎炸油的氧化,并进一步研究煎炸油氧化对油炸外裹糊鱼块品质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棕榈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小麦胚油在150、160、170、180、190℃下油炸外裹糊鱼块,测定煎炸油的酸价、过氧化值、黏度、介电常数以及油炸外裹糊鱼块外壳的水分含量、油脂含量、表面色度。结果随着油炸温度的升高,煎炸油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导致煎炸油的酸价、黏度和介电常数升高,过氧化值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油炸外裹糊鱼块的水分含量逐渐减少,油脂含量逐渐增加,L*和b*呈递减趋势、a*呈递增趋势,且使用4种煎炸油的各项指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煎炸油的油炸温度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影响了煎炸油的氧化,导致外裹糊鱼块深度油炸过程中水分蒸发和油脂吸收有明显差异,最终影响了油炸外裹糊鱼块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裹糊鱼块 深度油炸 煎炸油 氧化 品质
下载PDF
热加工方式对猪肉品质及氧化特性的影响
12
作者 袁静 冯美琴 孙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14-120,共7页
为探究热加工方式对猪肉品质和氧化特性的影响,以猪里脊为实验材料,采用煮制、微波、烤制、炸制4种热加工方式,研究加工损失、色泽、剪切力、质构、基本组分、气味、滋味等品质指标及羰基含量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 为探究热加工方式对猪肉品质和氧化特性的影响,以猪里脊为实验材料,采用煮制、微波、烤制、炸制4种热加工方式,研究加工损失、色泽、剪切力、质构、基本组分、气味、滋味等品质指标及羰基含量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TBARS)值等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4种热加工方式处理猪肉样品的品质及氧化特性差异明显。加工损失率排序为烤制>微波>炸制>煮制,蛋白质、灰分含量与加工损失率呈正相关,水分质量分数与加工损失率呈负相关;猪肉色泽变化以炸制处理组最为显著;炸制处理组的弹性、凝聚性和剪切力与其他处理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微波处理组的羰基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烤制处理组的TBARS值最大。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热加工后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增加,电子舌检测结果显示炸制处理组鲜味值最高。本研究结果可为猪肉热加工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 品质 煮制 微波 烤制 炸制 氧化特性
下载PDF
预炸对速冻油条食用品质的影响
13
作者 郝文 李曼杰 +3 位作者 谢霞 计红芳 张令文 琚星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6期26-31,共6页
速冻油条是油条工业化的最佳切入点,约有2500亿元的市场容量,但有关油炸对速冻油条品质的影响鲜见报道.论文以速冻油条为研究对象,探讨预炸温度和时间对速冻油条的色泽、比容、剪切力、水分含量、表面含油量、总含油量、质构等食用品质... 速冻油条是油条工业化的最佳切入点,约有2500亿元的市场容量,但有关油炸对速冻油条品质的影响鲜见报道.论文以速冻油条为研究对象,探讨预炸温度和时间对速冻油条的色泽、比容、剪切力、水分含量、表面含油量、总含油量、质构等食用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油炸温度和时间变化时,速冻油条的各项指标均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预炸温度的升高和预炸时间的延长,油条的L^(*)值不断降低,a^(*)值、b^(*)值呈增大趋势,比容先增大后减小,硬度不断增大,弹性和感官评分先增后减.在预炸温度180℃、时间70 s时,速冻油条的色泽适中,比容最大,为3.11 cm^(3)/g,弹性为0.59,感官评分为83.34分,速冻油条具有较优的食用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冻油条 油炸温度 油炸时间 食用品质
下载PDF
淡水鱼鱼片干制油炸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薛鑫 夏思远 +2 位作者 李耀鹏 杨旭 张磊 《河北渔业》 2023年第10期28-31,40,共5页
为开发一种加工简单、附加值高的淡水鱼小包装产品,进行了半干鳙鱼片油炸工艺试验。结果表明:产品水分含量在40%~50%之间,感官评定最好。且在50℃下进行干燥,既能快速脱去鱼片的水分又能最大程度地不影响鱼片的质量。通过研究油炸对鱼... 为开发一种加工简单、附加值高的淡水鱼小包装产品,进行了半干鳙鱼片油炸工艺试验。结果表明:产品水分含量在40%~50%之间,感官评定最好。且在50℃下进行干燥,既能快速脱去鱼片的水分又能最大程度地不影响鱼片的质量。通过研究油炸对鱼片水分含量、含油率、质构和色差的影响,得出油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油炸温度180~200℃;油炸时间3~4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 干制 半干食品 油炸
下载PDF
Thermally degraded palm kernel oil increased serum 4-hydroxynonenal protein adduct formation and hepatotoxic indications in Wistar rats:vitamin C intervention
15
作者 Emeka Chinedu Ifediba Onyenmechi Johnson Afonne 《Toxicology Advances》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Objective:The frequent consumption of deep-fried foods has been linked to high risk of certai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As a consequence,the safety of deep-fried oil(DFO)ingested with fried foods has been called into... Objective:The frequent consumption of deep-fried foods has been linked to high risk of certai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As a consequence,the safety of deep-fried oil(DFO)ingested with fried foods has been called into question.This study therefor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DFO from palm kernel on serum 4-hydroxynonenal protein adduct formation,De Ritis ratio(DRR),liver histology and atherogenicity in Wistar rats and the role of vitamin C intervention.Methods:Deep-fried oil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for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degradation and metal contamination levels and compared against counterpart unused frying oil(UFO).In the animal experiment,both oil samples,sourced from commercial cooks,were orally administered,for 13 weeks,to sixty-two ra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six test groups of two exposure levels alongside vitamin C control.After exposure,serum liver enzyme activities and lipoproteins levels were determined using colorimetric methods,while protein adducts levels were determined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s of liver tissues were also performed.Results:DFO had significantly lower(P=0.021)TAC,significantly higher(P=0.024)volatile acid and Pb concentrations compared to UFO.Exposure to DF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1)serum protein adduct formation,the De Ritis ratio and caused cytoplasmic vacuolation and pigment deposit on liver tissue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Additionally,DFO exposures had an initial negative body weight gain rate that increased at the end of the study.Conclusion:However,co-administration of vitamin C significantly reduced(P<0.05)the De Ritis ratio and reduced the serum protein adducts levels by at least 15%.Concomitant intake of vitamin C and DFO can mitigate probable advers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fried 4-HYDROXYNONENAL HEPATOTOXICITY vitamin C oil octanoic
下载PDF
油炸过程与油炸食品品质的动态关系研究 被引量:65
16
作者 杨铭铎 邓云 +2 位作者 石长波 郑昌江 余善鸣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3-97,共5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油炸过程中与油炸食品品质变化的动态关系。分析表明油炸食品的水分蒸发速率和吸油率是非线性的,而油炸食品吸油量的多少主要与食品的水分蒸发有关。食品中心的温度不断增加,但不能超过水的沸点;在外皮壳,温度维持在... 本文主要研究了油炸过程中与油炸食品品质变化的动态关系。分析表明油炸食品的水分蒸发速率和吸油率是非线性的,而油炸食品吸油量的多少主要与食品的水分蒸发有关。食品中心的温度不断增加,但不能超过水的沸点;在外皮壳,温度维持在沸点的时间很短,在很薄的外皮壳区域内的温度与油温呈线形关系,外皮壳的厚度随油炸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食品在油炸温度为180℃、油料比3:1、油炸时间为2.5min时微观结构状态最好,且在2、5min内食品的断裂力在60—90s时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炸 油脂 微观结构 品质 动态关系
下载PDF
油炸中油脂极性成分的产生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邓云 杨铭铎 +2 位作者 李健 余善鸣 李云飞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54,共6页
分析了油炸过程中在油脂中产生的极性物质及其对油炸食品品质的影响.实验表明,油脂在油炸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极性物质.随着油炸时间的增加,油脂中的极性成分种类、含量有所增加;食品的水分含量无明显变化;食品的外表皮厚度和吸油量稍有增... 分析了油炸过程中在油脂中产生的极性物质及其对油炸食品品质的影响.实验表明,油脂在油炸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极性物质.随着油炸时间的增加,油脂中的极性成分种类、含量有所增加;食品的水分含量无明显变化;食品的外表皮厚度和吸油量稍有增加,但用废油炸的食品的吸油量减少.感官评价得到的食品的油性和硬度与油脂的品质变化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而脆度和凝聚性随着油脂的不断降解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炸 油脂 降解 极性成分 吸油量 感官评价
下载PDF
煎炸油脂中极性成分的色谱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邓云 杨铭铎 +2 位作者 李健 余善鸣 李云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7-130,共4页
利用LC/MS法分析油脂在180℃高温下重复使用后油脂的降解情况,及物质降解的解析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油炸时间的增加,油中的极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所增加,主要为羟基、羧基等化合物,尤其以羧基为主;极性组分中以分子质量较小的脂肪酸为... 利用LC/MS法分析油脂在180℃高温下重复使用后油脂的降解情况,及物质降解的解析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油炸时间的增加,油中的极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所增加,主要为羟基、羧基等化合物,尤其以羧基为主;极性组分中以分子质量较小的脂肪酸为主,其中所形成的聚合物的聚合度不高。利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体系排斥色谱对极性成分和聚合物含量的测量表明,随着油炸时间的延长,极性成分、聚合物含量均与油炸时间呈线性关系,且二者间也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 极性成分 聚合物 效相色谱-串联质谱 高级体系排斥色谱
下载PDF
大豆油高温煎炸质变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44
19
作者 陈锋亮 魏益民 钟耕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9-22,共4页
大豆油经高温间断煎炸,取样进行感官分析和理化指标测定,研究各理化指标在煎炸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油脂在间断煎炸13 h后就不能再继续使用了;羰基值是食用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中最易超出的指标;油样运... 大豆油经高温间断煎炸,取样进行感官分析和理化指标测定,研究各理化指标在煎炸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油脂在间断煎炸13 h后就不能再继续使用了;羰基值是食用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中最易超出的指标;油样运动黏度、过氧化值、羰基值以及极性组分含量与煎炸时间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方程关系;运动黏度、酸值、过氧化值、羰基值和极性组分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间断高温煎炸 质变
下载PDF
可食性膜降低油炸鱼块含油量的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凌俊杰 王志耕 +2 位作者 程华平 余龙梅 刘同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2-65,共4页
通过研究3种可食性膜对降低油炸鱼块含油量的影响,探讨不同可食性膜、可食性膜在挂糊时的添加次序、可食性膜的质量分数以及不同比例的混合可食性膜复配后对油炸鱼块含油量的影响及其抑油效果。研究表明:3种可食性膜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 通过研究3种可食性膜对降低油炸鱼块含油量的影响,探讨不同可食性膜、可食性膜在挂糊时的添加次序、可食性膜的质量分数以及不同比例的混合可食性膜复配后对油炸鱼块含油量的影响及其抑油效果。研究表明:3种可食性膜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的抑油效果(P<0.05),其中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效果最好,海藻酸钠次之,阿拉伯胶最小,其质量分数2%的抑油率分别达到21.33%、16.97%和9.99%;3种可食性膜均在挂糊中添加的抑油效果最好;复配后按照CMC-Na:海藻酸钠=1:2的比例配制的挂糊液抑油效果最好,其1%质量分数的抑油率达到34.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食性膜 油炸 草鱼 含油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