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templated formation of defect-abundant VS2 as a bifunctional material toward high-performanc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s and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被引量:4
1
作者 Tianqi Guo Yingze Song +7 位作者 Zhongti Sun Yuhan Wu Yu Xia Yayun Li Jianhui Sun Kai Jiang Shixue Dou Jingyu Su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3期34-42,共9页
Transition metal chalcogenides have nowadays garnered burgeoning interest owing to their fascinating electronic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thus possessing great implications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application... Transition metal chalcogenides have nowadays garnered burgeoning interest owing to their fascinating electronic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thus possessing great implications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applications.In this regard,their controllable synthesis in a large scale at low cost has readily become a focus of research.Herein we report diatomite-template generic and scalable production of VS2 and other transition metal sulfides targeting emerging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applications.The conformal growth of VS2over diatomite template would endow them with defect-abundant features.Throughout detaile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oretical simulation,we reveal that the enriched active sites/sulfur vacancies of thus-derived VS2 architectures would pose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such in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s.We further show that the favorabl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highly exposed sites of VS2 hold promise for serving as sulfur host in the realm of Li-S batteries.Our work offers new insights into the templated and customized synthesis of defect-rich sulfides in a scalable fashion to benefit multifunctional energy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templated VANADIUM DISULFIDE defect-abundant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下载PDF
Defective ZnS nanoparticles anchored in situ on N-doped carbon as a superi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catalyst 被引量:4
2
作者 Libing Hu Zengxi Wei +6 位作者 Feng Yu Huifang Yuan Mincong Liu Gang Wang Bangfiua Peng Bin Dai Jianmin Ma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52-159,共8页
Defect engineering has been used to develop low-cost and effective catalysts to boost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s.However,the development of catalysts that use metal cation vacancies as the active sites for oxygen redu... Defect engineering has been used to develop low-cost and effective catalysts to boost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s.However,the development of catalysts that use metal cation vacancies as the active sites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s lacking.In this study,ZnS nanoparticles on N-doped carbon serve as an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catalyst.These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via a one-step method at 900℃.Amazingly,the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image revealed obvious defects in the ZnS nanoparticles.These facilitated the catalyst synthesis,and the product displayed good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n an alkaline medium,including a lower onset potential,lower mid-wave potential,four electron transfer process,and better durability compared with 20 wt%Pt/C.More importantly,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using the Zn vacancies in the prepared catalyst as active sites required a lower reaction energy to produce OOH*from*OO towar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Therefore,the proposed catalyst with Zn vacancies can be used as a potential electrocatalyst and may be substitutes for Pt-based catalysts in fuel cells,given the novel catalyst’s resulting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fective ZnS nanoparticle Zn vacancy ELECTROCATALYST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下载PDF
Detection of Gene Alteration for Color Vision Defect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3
作者 Qingjiong Zhang, Wenshu Mao, Qiaoyun Ma, Ruiping Zeng , Lezheng Wu, De-Zheng Wu, Youzhao Chen Eye Research Institute, Zhongshan Ophthalmic Center, Sun Yat-se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060, China.~+Department of Medical Genetics, SUMS, Guangzhou 510080, China. 《眼科学报》 1992年第1期8-11,共4页
According to the fact that the abnormalities of visual pigment genes were always involved in the changing of the exon 5, two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were designed to amplify the exon 5 of red pigment gene and green pi... According to the fact that the abnormalities of visual pigment genes were always involved in the changing of the exon 5, two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were designed to amplify the exon 5 of red pigment gene and green pigment gene. After electrophoresis of the PCR products digested with Rsal or Sau3A, the DNA fragments from the exon 5 of red pigment gene (RPG) and green pigment gene (GPG) were separated since there are different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sites. On the other hand, we analyzed the exon 5 re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 vision defect GEN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 Heredity.
下载PDF
Solid-State Reaction and Vacancy-Type Defects in Bilayer Fe/Hf Studied by the Slow Positron Beam
4
作者 K. Yamada T. Sasaki +5 位作者 T. Nagata I. Kanazawa R. Suzuki T. Ohdaira K. Nozawa F. Komori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15年第2期233-239,共7页
The positron annihilation lifetimes and the Doppler broadening by slow positron beam are measured in thin Fe films with thickness 500 nm, a thin Hf film with thickness 100 nm, and the bilayer Fe (50 nm)/Hf (50 nm) on ... The positron annihilation lifetimes and the Doppler broadening by slow positron beam are measured in thin Fe films with thickness 500 nm, a thin Hf film with thickness 100 nm, and the bilayer Fe (50 nm)/Hf (50 nm) on quartz glass substrate. We have analyzed the behavior in vacancy-type defects in each layer through some deposition temperatures and annealing.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thin Fe film, the thin Hf film, and the bilayer Fe (50 nm)/Hf (50 nm) already contain many vacancy-type defects.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change of densities of the vacancy-carbon complex and the small vacancy-cluster with carbons, through solid-state amorphization of Fe (50 nm)/Hf (50 nm) bi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lic Films POSITRON ANNIHILATION Measurement SOLID-STATE reaction FE Film Diffusion Vacancy-Type defects
下载PDF
富缺陷Ru纳米片驱动高分散Pt催化剂增强电催化析氢性能
5
作者 王乾森 程庆庆 +1 位作者 李军 杨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19,共6页
采用无电沉积方法,以富缺陷片状Ru纳米颗粒(Ru NPs)为基底,制备出高度分散Pt负载在Ru表面的催化剂(Ru NPs@Pt)。单电子顺磁共振实验证明了缺陷Ru的存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的结果证实了高分散原子或亚纳米Pt的存在。所制备的电催化剂HE... 采用无电沉积方法,以富缺陷片状Ru纳米颗粒(Ru NPs)为基底,制备出高度分散Pt负载在Ru表面的催化剂(Ru NPs@Pt)。单电子顺磁共振实验证明了缺陷Ru的存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的结果证实了高分散原子或亚纳米Pt的存在。所制备的电催化剂HER交换电流密度高达2.39 mA/cm^(2),明显高于商业化Pt/C;50 mV过电位下质量活性高达32.34 A/mgPt,是商业化Pt/C的9.37倍,且在低载量(2μg/cm^(2))下表现出远超商业化Pt/C的稳定性,证明了缺陷Ru基底对Pt电催化性能及耐久性的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析氢反应 缺陷 耐久性 PT
下载PDF
从富含缺陷的碳载体到酞菁钴的质子供给用于增强CO_(2)电还原
6
作者 梅子雯 陈克军 +8 位作者 谭耀 刘秋文 陈琴 王其忧 汪喜庆 蔡超 刘康 傅俊伟 刘敏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90-197,共8页
利用可再生电力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_(2)RR)是一项具有革命性潜力的技术,因而备受关注.其中,一氧化碳被视为CO_(2)RR中最具经济效益的产物之一,可直接利用费托合成工艺将其用于合成醛、酮、烃类等... 利用可再生电力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_(2)RR)是一项具有革命性潜力的技术,因而备受关注.其中,一氧化碳被视为CO_(2)RR中最具经济效益的产物之一,可直接利用费托合成工艺将其用于合成醛、酮、烃类等产品.酞菁钴(CoPc)作为单位点催化剂,因其高原子利用率和高催化选择性能,在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过程中具有很大优势.然而,CoPc无法为CO_(2)RR中的质子化过程提供足够质子,导致其在工业大电流密度下的效率较低.因此,探索一种能够解决CO_(2)RR中质子供给不足问题的高效电催化剂对于提升CO_(2)RR的性能至关重要.本文设计了具有增强质子供给作用的缺陷碳纳米管(d-CNT),将其作为导电载体分散CoPc,用于制备CoPc/d-CNT电催化剂.通过引入富缺陷的碳纳米管(d-CNT),加速水解离进而增加CO_(2)RR的质子供给量.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吸收近边光谱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结果表明,CoPc/d-CNT成功合成,同时保留了CoPc完整的Co-N4配位结构.透射电镜、粉末X射线衍射谱和拉曼光谱共同表明,d-CNT表面缺陷相对于商用CNT明显增加.动力学实验和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研究表明,含大量缺陷的d-CNT具有加速水解离的能力,显著提高了二氧化碳还原反应过程中的质子供给,从而促进了CoPc_上CO_(2)活化生成*COOH.同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d-CNT表面缺陷位点上从吸附水(*H2O)到质子水(H3O+)的吉布斯自由能为0.74 eV,远低于CNT(超过2 eV),表明d-CNT促进了水解过程和质子传递,再次证实了d-CNT降低了水分子解离的势垒.通过实验和理论的共同验证,阐明了d-CNT中的缺陷能够促进水解离,改善CO_(2)RR反应过程中质子供给,增强CoPc高效催化CO_(2)RR的能力.因此,CoPc/d-CNT混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在电流密度为500 mA cm^(-2)的流动电池中,CoPc/d-CNT的CO法拉第效率(FECO)高达96%.相对而言,CoPc/CNT在200 mA cm^(-2)时FECO已经下降到90%以下.此外,在15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CoPc/d-CNT能够在20 h内维持FECO超过90%.综上,本文通过引入具有水解离能力的缺陷碳位点,解决了单位点催化剂CoPc在CO_(2)RR中质子供给不足的问题,为设计高性能催化剂提供了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缺陷 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酞菁钴 质子供给 电催化
下载PDF
电催化二氧化碳与含氮小分子共还原的缺陷与界面工程
7
作者 王志超 王梦凡 +4 位作者 宦云飞 钱涛 熊杰 杨成韬 晏成林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17,共17页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和利用造成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可持续的能源存储和转换技术.其中,将二氧化碳(CO_(2))、氮气(N_(2))、硝酸盐(NO_(3)^(-))和亚硝酸盐(NO_(2)^(-)...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和利用造成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可持续的能源存储和转换技术.其中,将二氧化碳(CO_(2))、氮气(N_(2))、硝酸盐(NO_(3)^(-))和亚硝酸盐(NO_(2)^(-))等广泛分布的小分子和环境污染物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燃料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工业合成方法通常需要高温高压等极为苛刻的条件并消耗大量的能量(如Haber-Bosch和Bosch-Meiser方法分别用于合成氨(NH3)和尿素),这加剧了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因此,在常温常压下,由可再生的电能驱动的电化学催化小分子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能量储存和转化技术之一,它为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提供了契机.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在常温常压下电催化CO_(2)与含氮小分子(N_(2),NH_(3),NO_(2)^(-)和NO_(3)^(-))共还原合成高附加值的含氮肥料(如尿素)和化学品(如酰胺和胺等)的研究进展,尤其是缺陷化学和界面工程与催化活性/选择性之间的构效关系.首先,根据空间尺寸和来源介绍了缺陷的分类,阐述了界面和缺陷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了掺杂、刻蚀、热处理等缺陷构建方法,以及电镜法和谱学法等缺陷表征手段.其次,系统地介绍了通过构建空位(尤其是氧空位)、异原子掺杂、设计单原子催化剂及双原子催化剂等缺陷设计策略来提升电催化碳-氮(C-N)偶联反应合成含氮有机物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阐明了不同缺陷结构对催化剂电子结构和反应物/中间体吸附特征的调控作用.此外,归纳了构建金属/金属界面、金属/碳界面和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等界面工程策略对电催化性能的调控.通过总结经典案例,重点强调了影响目标产物催化性能和选择性的关键因素和描述符.最后,针对目前电催化C-N偶联反应中存在的反应过程复杂、催化机理不明确、副反应严重、目标产物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较低等挑战,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1)采用机器学习、分子模拟计算、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等预测并筛选高效的缺陷和界面工程的电催化剂,并对可能的活性位点和反应路径进行预测;(2)优化催化剂制备过程,实现催化剂中不同缺陷和界面的可控合成;(3)发展先进的原位表征技术监测电催化剂表面上的动态变化和识别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体,结合理论计算对电催化C-N耦合反应的催化机理和反应路径进行深入地理解.综上所述,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通过缺陷和界面工程调控催化剂结构并提高电催化C-N偶联反应合成含氮有机物的策略,并对该领域目前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为促进电化学C-N偶联反应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偶联反应 缺陷工程 界面工程 合成尿素 二氧化碳还原
下载PDF
具有丰富活性位点和高电子传导性的非晶MOF用于高效肼氧化
8
作者 丁婕婷 王浩帆 +3 位作者 沈葵 韦小明 陈立宇 李映伟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351-359,共9页
金属有机框架(MOF)虽然具有完美的结晶性质,但由于其配位不饱和位点数量不足和电子传导性较低,这些特性限制了它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尽管通过去除部分有机配体可以暴露晶体MOF的一些金属位点,但常用的方法涉及高压、高温、强酸、强碱等... 金属有机框架(MOF)虽然具有完美的结晶性质,但由于其配位不饱和位点数量不足和电子传导性较低,这些特性限制了它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尽管通过去除部分有机配体可以暴露晶体MOF的一些金属位点,但常用的方法涉及高压、高温、强酸、强碱等苛刻的条件,很容易造成MOF的多孔结构完全坍塌.相较于晶态MOF,非晶态MOF具有短程有序而长程无序的结构特征.通过快速组装MOF,有望实现MOF的非晶化,从而创造大量不饱和位点,并优化金属位点的电子结构.因此,开发高效的非晶态MOF合成策略十分必要.本文报道了一种诱导非晶态MOF在碳布上快速组装的电合成方法,制得了具有丰富活性位点和高电子传导性的非晶态MOF(记为aMnFc'/CC).在电合成过程中,有机配体在碳布上迅速去质子化,并与金属离子快速组装,形成具有大量配位不饱和Mn位点的非晶态aMnFc'.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选区电子衍射结果表明,aMnFc'为无定形结构.电子顺磁共振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光谱等表明,aMnFc'比cMnFc'含有更多的不饱和Mn金属中心.随后,利用三电极体系评估催化剂在肼氧化(HzOR)中的催化活性,在0.1 mol L^(−1) PBS+0.4 mol L^(−1) N_(2)H_(4)电解质中,aMnFc'/CC的起始电位为287 mV(1 mA cm^(−2)),在10 mA cm^(−2)下的工作电势为667 mV,其活性远优于晶态MOF 起始电位为540 mV(1 mA cm^(−2)),在10 mA cm^(−2)下的工作电势为(871 mV).aMnFc'/CC在0.1 mol L^(−1) PBS中的HzOR性能优于大多数已报道的Mn/Fe基催化剂和MOFs催化剂.四探针法测定cMnFc'和aMnFc'的电导率分别为1.5×10^(−4)和1.8×10^(−3) S cm^(−2),表明MOF的非晶化可以提高电导率,从而增强其电化学性能.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MnFc'-V在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比MnFc'的态密度更强,说明不饱和Mn中心的存在增强了MOF的导电性.进一步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了肼在MnFc'和MnFc'-V表面的逐步脱氢过程,结果发现,MnFc'和MnFc'-V的决速步都是从*N_(2)H_(3)到*N_(2)H_(2)的脱氢过程,其中MnFc'-V的自由能差(0.22 eV)远小于MnFc'的自由能差(0.65 eV).由此可见,在aMnFc'中,不饱和Mn位点使d带中心更接近费米能级,增强了活性位对N_(x)H_(x)中间体的吸附能,从而提高了HzOR活性.综上,本文提出一种电合成方法,实现了非晶态MOF在碳布上的快速组装,制备出具有丰富活性位点和高电子传导性的非晶态MOF,显著提升了其在肼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这一新策略不仅克服了晶态MOF在电催化应用中的局限,而且为工业电流条件下合成用于HzOR的非晶态MOF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化 缺陷 电催化 肼氧化反应 金属有机框架
下载PDF
磷掺杂缺陷WS_(2)纳米片诱导的高效析氢性能
9
作者 康逸清 王颖 +4 位作者 苗月圆 王彦儒 王思雨 张立杰 李道浩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3-382,共10页
通过超声剥离法制备二硫化钨(WS_(2))纳米片,将纳米片和红磷(P)混合,用氩气(Ar)等离子体对混合物进行处理,制备了P掺杂缺陷WS_(2)纳米片。对制备的材料进行电催化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测试,结果表明P掺杂的缺陷WS_... 通过超声剥离法制备二硫化钨(WS_(2))纳米片,将纳米片和红磷(P)混合,用氩气(Ar)等离子体对混合物进行处理,制备了P掺杂缺陷WS_(2)纳米片。对制备的材料进行电催化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测试,结果表明P掺杂的缺陷WS_(2)纳米片相对于缺陷WS_(2)纳米片和WS_(2)纳米片表现出优越的HER催化活性(较小的过电位和Tafel斜率、优异的稳定性)。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在WS_(2)结构中P原子和缺陷结构改善了其电子结构,使其具有更加合适的H+吸附能垒和H2生成动力学性能,从而提高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钨 磷掺杂 缺陷结构 析氢反应
下载PDF
MOFs衍生物在尿素氧化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霞 吴瑛 +1 位作者 袁牧锋 王春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64,共10页
尿素氧化反应(UOR)在缓解现代氢能源制备和废水处理等压力中起着关键作用,引入性能优异的电催化剂有助于降低电化学能耗。金属-有机骨架(MOFs)衍生物因能克服MOFs原有导电性及稳定性差的固有缺陷备受关注,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电催化... 尿素氧化反应(UOR)在缓解现代氢能源制备和废水处理等压力中起着关键作用,引入性能优异的电催化剂有助于降低电化学能耗。金属-有机骨架(MOFs)衍生物因能克服MOFs原有导电性及稳定性差的固有缺陷备受关注,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电催化剂。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基于MOFs衍生物的设计和构建的相关研究:(i)基于镍基/非镍基的UOR的机理分析;(ii)概括了利用结构调控、形貌控制、界面工程和缺陷工程的手段提高电子电导率的策略,同时概括了材料物理特性改变与催化活性的相关性;(iii) MOFs衍生物基于UOR的应用研究。最后,对UOR的后期研究挑战和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Fs衍生物 尿素氧化反应 结构调控 形貌控制 界面工程 缺陷工程
下载PDF
纳米复合流体树脂修复牙体楔状缺损疗效分析
11
作者 任丽红 黄金芳 孙敬茹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究Z350纳米复合流体树脂修复牙体楔状缺损的效果及对牙髓反应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3年3月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中医院口腔科就诊的牙体楔状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将接受Z350纳米复合流体树脂治疗的35例患者(患牙43... 目的:探究Z350纳米复合流体树脂修复牙体楔状缺损的效果及对牙髓反应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3年3月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中医院口腔科就诊的牙体楔状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将接受Z350纳米复合流体树脂治疗的35例患者(患牙43颗)纳入观察组,将接受树脂改性光固化玻璃离子材料治疗的31例患者(患牙37颗)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修复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牙齿酸痛、牙髓炎、变色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的牙周相关生物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牙髓反应情况(牙髓电活力、牙髓刺激程度)、咀嚼功能(咀嚼效率、咬合力)和牙齿美观度[正畸治疗需要指数的美观量表(Index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need-aesthetic component,IOTN-AC)]。结果:观察组的修复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ALP、AST和GCF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牙髓电活力、牙髓刺激程度和IOTN-A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350纳米复合流体树脂能有效修复牙体楔状缺损,显著改善患者牙周生物标志物、牙髓反应情况、咀嚼功能和牙齿美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350纳米复合流体树脂 牙体楔状缺损 修复效果 牙髓反应情况
下载PDF
全瓷冠与高嵌体对后牙牙体缺损的修复效果及对牙周炎性反应的影响
12
作者 龙乐 双娈 +3 位作者 张丽 范莉莎 苏德丽 付鹏 《广州医药》 2024年第3期311-315,共5页
目的分析全瓷冠与高嵌体对后牙牙体缺损的修复效果及对牙周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抽签法将我科2022年2月—2023年5月接治的50例后牙牙体缺损者分为对照组(签号为奇数,全瓷冠修复)与高嵌体组(签号为偶数,高嵌体修复),各25例,对比两... 目的分析全瓷冠与高嵌体对后牙牙体缺损的修复效果及对牙周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抽签法将我科2022年2月—2023年5月接治的50例后牙牙体缺损者分为对照组(签号为奇数,全瓷冠修复)与高嵌体组(签号为偶数,高嵌体修复),各25例,对比两组修复效果(指标为修复体佩戴时间及总体康复时间)、牙周炎性反应、口腔健康指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高嵌体组修复体佩戴时间(14.38±2.51)d、总体康复时间为(59.66±4.47)d,短于对照组的(21.96±2.87)d、(93.84±5.26)d(P<0.001);高嵌体组牙周正常率(88.00%)高于对照组(64.00%)(P<0.05);高嵌体组修复后的GI、PLI、SBI分别为(0.81±0.19)分、(0.85±0.16)分、(1.04±0.25)分,低于对照组的(0.97±0.23)分、(1.01±0.22)分、(1.31±0.28)分(P<0.05);高嵌体组并发症发生率(8.00%)接近于对照组(12.00%)(P>0.05)。结论修复后牙牙体缺损时选用高嵌体修复法可取得相对更好的修复效果,能够缩短患者佩戴修复体时间,加速其康复进程,对牙周炎性反应的减轻、口腔健康的改善均有积极影响,且并发症风险较小,整体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瓷冠 高嵌体 后牙牙体缺损 修复效果 牙周炎性反应
下载PDF
缺陷CuAg催化剂的构筑及电催化CO_(2)还原制备C_(2+)产物
13
作者 井慧芳 刘毅 +5 位作者 房强 郎学磊 郝根彦 钟达忠 李晋平 赵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6-165,共10页
通过电化学还原Ag/Cu(OH)2构筑得到了富含缺陷位点的Ag/Cu-OH催化剂,与Ag/CuO前驱体电化学还原获得的Ag/Cu-O相比,其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_(2)RR)制备C_(2+)产物的选择性.在H型电解槽(H-cell)中评估了催化剂的电催化性... 通过电化学还原Ag/Cu(OH)2构筑得到了富含缺陷位点的Ag/Cu-OH催化剂,与Ag/CuO前驱体电化学还原获得的Ag/Cu-O相比,其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_(2)RR)制备C_(2+)产物的选择性.在H型电解槽(H-cell)中评估了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Ag2%/Cu-OH表现出比Ag2%/Cu-O高1.5倍的乙烯(C_(2)H_(4))法拉第效率(FE)和高1.3倍的C_(2+)法拉第效率.在接近实际应用的膜电极组件(MEA)中,Ag2%/Cu-OH在高达375 mA/cm^(2)的电流密度下,表现出高达56.2%的C_(2)H_(4)法拉第效率.Ag2%/Cu-OH性能的提高不仅归因于Cu和Ag之间的协同作用,还归因于具有更多的低配位Cu缺陷位点,低配位Cu有利于*CO的吸附,进一步促进了^(*)CO二聚为C_(2+)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电催化 缺陷位点 乙烯产物 C_(2+)产物
下载PDF
Forecast of the Luminescent Phenomena of Silicon Rich Oxide Films off Stoichiometry by Means of the Global Reaction Model
14
作者 Néstor David Espinosa-Torres José álvaro David Hernández de la Luz +3 位作者 José Francisco Javier Flores-Gracia José Alberto Luna-López Javier Martínez-Juárez Gregorio Flores-Carrasco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5年第11期1679-1694,共16页
The Global Reaction Model describes a set of chemical reactions that can potentially occur during the process of obtaining silicon rich oxide (SRO) films, regardless of the technique used to grow such films which are ... The Global Reaction Model describes a set of chemical reactions that can potentially occur during the process of obtaining silicon rich oxide (SRO) films, regardless of the technique used to grow such films which are an outside stoichiometry material. Particularly, chemical reactions that occur during the process of growing of SRO films by LPCVD technique are highlighted in this model. We suggest and evaluate either some types of molecules or resulting nanostructures and we predict theoretically, by applying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 contribution that they may have to the phenomenon of luminescence which is measured in SRO films. Also, we have calculated the 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SRO films. The suggested model provides enough information required to identify 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resulting from the presence of defects in SRO films and also those corresponding to charged structures. It is also possible to detect 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which are modified due to the 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and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oxidation states inclusive the formation of siloxa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reactions Model SILICON Rich-Oxide defects LPCVD Luminescence
下载PDF
足部一蒂多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15
作者 刘雷 王博 +1 位作者 李江 董春亮 《当代医学》 2023年第15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足部一蒂多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手部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修复方案治疗,... 目的探讨足部一蒂多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手部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修复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足部一蒂多瓣游离移植修复,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情况、预后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后3、7 d,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术后7 d低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7 d,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外形恢复满意度、手部外形及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部一蒂多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缩短患者手部修复时间,提升其手部功能及外观恢复,患者满意度较高,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部一蒂多瓣修复 皮肤软组织缺损 疼痛程度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层状双氢氧化物基电解水催化剂的缺陷工程调控策略
16
作者 杨竣皓 安露露 +5 位作者 王双 张辰浩 罗官宇 陈应泉 杨会颖 王得丽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116-136,共21页
氢气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潜力巨大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然而,自然界中的氢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传统的制氢方法存在耗能高和污染严重等缺点.相比之下,电解水制氢具有原料来源丰富、环境友好和可持续等优点,发展潜力巨大.层状双氢氧化物具有... 氢气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潜力巨大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然而,自然界中的氢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传统的制氢方法存在耗能高和污染严重等缺点.相比之下,电解水制氢具有原料来源丰富、环境友好和可持续等优点,发展潜力巨大.层状双氢氧化物具有独特的分层结构和电子分布、组分灵活可调以及比表面积高等优点,在电催化水裂解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层状双氢氧化物存在电导率低和活性位点有限等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亟需针对以上问题对其进行优化.缺陷工程是一种通过调控材料内部缺陷结构以改善材料电催化性能的有效策略.该策略不仅可以优化层状双氢氧化物表面的微观结构,还可以通过引入空位创造额外的活性位点,达到改善层状双氢氧化物电解水催化性能的目的.本文主要从层状双氢氧化物的结构特性出发,分析了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电解水催化剂所面临的挑战,即层状双氢氧化物在催化电解水过程中由于活性位点坍塌和相分离所导致的催化活性衰减的问题,以及电导率低和活性位点有限所导致的析氢反应催化性能不理想等问题.并针对性地对层状双氢氧化物的缺陷制造策略进行整理与总结,系统讨论了各个缺陷制造策略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各自特点,包括不涉及任何液体溶剂的等离子刻蚀法以及可以定向制造特定价态的阳离子缺陷的碱刻蚀法等.对于同一类的缺陷制造策略,本文也探讨了该种策略近年来的发展,如配位-萃取法从最初的使用简单的金属螯合剂与特定金属离子配位并去除配合物以形成阳离子缺陷,发展到使用同时具有吸电子端和富电子端的有机络合剂,以在层状双氢氧化物上有选择性地同时制造出阴离子缺陷和阳离子缺陷.此外,系统讨论了各种类型的缺陷对层状双氢氧化物电化学行为的影响.通过聚焦不同缺陷类型对层状双氢氧化物催化活性、稳定性、电子结构与形貌组成的优化方式和机理,旨在加深对缺陷介导的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催化机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缺陷工程在改善层状双氢氧化物电催化性能方面的优越性.虽然近年来研究者们在层状双氢氧化物的缺陷工程设计和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但仍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挑战.最后本文详细讨论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思路,并对缺陷工程调控的层状双氢氧化物在电解水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水 电催化 层状双氢氧化物 缺陷工程 析氧反应 析氢反应
下载PDF
用于氧还原反应的Fe-N-C单原子催化剂的缺陷工程
17
作者 姜润 乔泽龙 +1 位作者 许昊翔 曹达鹏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5期224-234,共11页
过渡金属M-N-C单原子催化剂(SACs),特别是Fe-N-C催化剂.已被认为是替代铂族金属进行氧还原反应(ORR)的最佳候选材料之一.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均表明,FeN_(4)配位结构是Fe-N-C材料的活性中心,但实验合成不可避免的构型缺陷明显影响了FeN_... 过渡金属M-N-C单原子催化剂(SACs),特别是Fe-N-C催化剂.已被认为是替代铂族金属进行氧还原反应(ORR)的最佳候选材料之一.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均表明,FeN_(4)配位结构是Fe-N-C材料的活性中心,但实验合成不可避免的构型缺陷明显影响了FeN_(4)中心的物理性质和催化活性.目前有些技术能可控地产生缺陷,这为原子级调控Fe-N-C催化剂局部结构提供可能.目前关于缺陷对Fe-N-C材料ORR活性影响的计算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未考虑Fe位点的预吸附行为,没有系统考察各种缺陷结构对FeN_(4)中心的ORR活性的影响.因此,探索不同缺陷类型及其位置对ORR活性的影响,揭示缺陷Fe-N-C催化剂的结构-性能关系,对于进一步指导实验调控局部结构以获得高性能的Fe-N-C氧还原催化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FeN_(4)位点周围的二、三、四壳层内构建了13种含555777缺陷的Fe-N-C模型、16种含5775缺陷的Fe-N-C模型和14种含585缺陷的Fe-N-C模型,研究了缺陷对Fe-N-C材料ORR活性的影响,以及缺陷种类和位置对FeN_(4)位点ORR活性的影响.首先通过DFT计算确定了缺陷Fe-N-C材料在ORR过程中真正的活性位点结构,即当Fe-N键长>2.10Å时,Fe位点不会预吸附任何中间体,其活性中心为FeN_(4),速率决定步骤(PDS)为*OH质子化为H_(2)O(*OH+H^(+)+e^(-)→*+H_(2)O);而当Fe-N键长<2.10Å时,Fe位点会预吸附*OH物种形成Fe(OH)N_(4)活性中心,其PDS为O_(2)质子为*OOH(*+O_(2)+H^(+)+e-→*OOH).预吸附的*OH会通过调节Fe(OH)N_(4)位点(特别是Fe-dz^(2)和dyz轨道之间)和再吸附的*OH中间体之间的电子分布,降低Fe中心的吸附能力,从而提高ORR活性.也进一步揭示了Fe(dxz)-O(px)、Fe(dyz)-O(py)和Fe(dz^(2))-O(pz+s)轨道的杂化是缺陷Fe-N-C材料ORR活性的来源.为了在不进行DFT计算的情况下实现结构-性能关系的预测,基于Fe(OH)N_(4)位点的LFe-OH(Fe-OH的键长)和LFe-defect(Fe原子和缺陷的距离),建立了一个通用的仅与材料本征性能相关的结构描述符φ,该描述符可以准确和定量地预测缺陷Fe-N-C催化剂的ORR活性.研究发现,5775和585缺陷的大环毗邻Fe-N-C五边形环时通常会增加LFe-OH和LFe-defect,这显著调节了Fe-dyz轨道在费米能级上方的峰值位置,以接近最佳能级,从而提高了ORR性能.此外,提出了与Fe-N键长相关的指数α,以确认实验中是否形成主动设计的缺陷.综上,本文揭示了缺陷Fe-N-C材料的ORR活性来源,建立了一个内在的结构描述符φ,可以无需DFT计算准确预测ORR活性,为通过缺陷工程提高Fe-N-C的ORR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催化剂 氧还原反应 缺陷工程 轨道杂化理论 预吸附 结构描述符
下载PDF
非晶相电催化剂在电解水领域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潇涵 田汉 +3 位作者 余旭 陈立松 崔香枝 施剑林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8期5-48,共44页
化石燃料短缺和环境污染引发了人们对可持续、清洁和高效新能源的关注.氢具有能量密度高、燃烧产物清洁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载体,具有替代化石燃料的潜力.在各种制氢方法中,电解水制氢是获取高纯氢气的有效技术,其包含阴极析氢反应(... 化石燃料短缺和环境污染引发了人们对可持续、清洁和高效新能源的关注.氢具有能量密度高、燃烧产物清洁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载体,具有替代化石燃料的潜力.在各种制氢方法中,电解水制氢是获取高纯氢气的有效技术,其包含阴极析氢反应(HER)和阳极析氧反应(OER).为了实现高效的电化学水分解,需要使用高效的电催化剂以克服HER和OER的热力学势垒并降低制氢电耗.目前,广泛使用的HER和OER催化剂分别是Pt和RuO_(2)/IrO_(2)基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该类贵金属催化剂的高成本和稀缺性严重限制了其在水分解制氢中的广泛应用.此外,金红石型RuO_(2)和IrO_(2)在阳极高电位下可溶于酸性和碱性电解质溶液中,致使催化活性下降,因此,亟需发展新型高效且稳定的电解水催化剂.相较于目前报道的晶相电解水催化剂材料,非晶相催化剂材料没有严格限定的晶体结构,并具有硬度低、比表面积大和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特别是其含有大量随机取向的化学键和表面暴露的缺陷,可以显著提高活性位点数量,优化反应物的吸脱附,因此在电催化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系列非晶相材料被成功制备出来且用于HER,OER和全解水中.考虑到当前非晶相电催化剂在电解水领域取得的进展,本综述对其合成方法、稳定策略、性能评估、机制探索和理论研究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阐述了酸性和碱性条件下HER和OER的反应过程和机理,介绍了非晶电催化剂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提升其稳定性的策略.重点介绍了含贵金属(Pt,Pd和Ir等)和非贵金属(Fe,Co,Ni和Mo等)基非晶态电催化剂在HER,OER和全解水中的性能评价,以及采用能带理论和第一性原理相结合阐述相应的电催化机理.深入讨论了当前非晶态电催化剂在电解水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如非晶催化剂所面临的导电率低、稳定性差(尤其是高电流下)、制备困难、缺乏深入的催化机制研究和工业化前景不明朗等问题,简要地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1)高导电材料的引入.为了解决非晶材料导电性差的问题,可考虑引入高导电介质或引入特殊导电结构(如核壳结构等).(2)新颖的合成策略(非晶/结晶结构集成、非晶表面涂覆和创造离子缺陷等).(3)非晶材料结构高度可调的合理使用.非晶催化剂的结构具有高度可调性,在催化过程中易发生相转变,可考虑合理诱导其可控转变.(4)先进的表征手段(原位电镜、原位拉曼、原位XPS和同步辐射等)的开发.(5)理论计算工具(进一步引入机器学习、材料基因组等理论)的使用.(6)更多应用层面的探索.通过研究催化机制加深对非晶催化剂结构的认知,提高稳定性,一方面探究其在实际环境条件(高/低温、高/低pH)下的电解水性能,另一方面将其扩展到甲醇、甘油等小分子氧化应用中的探究.综上,本综述旨在更好地理解非晶相电催化剂在电解水领域的研究现状、机理研究以及存在的挑战等,从而推动非晶相电催化剂在未来电解水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相催化剂 缺陷工程 电解水 析氢反应 析氧反应
下载PDF
CO_(2)和N_(2)电还原中缺陷及界面工程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瑶 陈存 +3 位作者 曹雪松 王震宇 张楠 刘天西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6-70,共15页
实现碳氮循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催化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在可再生能源的推动下,电催化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且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电压获得不同的目标产品。基于此,电催化技术被认为是缓解当前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有效... 实现碳氮循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催化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在可再生能源的推动下,电催化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且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电压获得不同的目标产品。基于此,电催化技术被认为是缓解当前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有效策略,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CO_(2)RR)和N_(2)还原反应(N_(2)RR)是一种有前途的小分子转化策略。然而,CO_(2)和N_(2)均为线性分子,其中C=O和N≡N键的高解离能导致了它们高的化学惰性。此外,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之间的巨大能量间隙使它们具有高的化学稳定性;且CO_(2)和N_(2)的低质子亲和力使它们难以被直接质子化。另一方面,由于CO_(2)RR和N_(2)RR与析氢反应(HER)具有相近的氧化还原电位,造成其与HER之间存在竞争性关系,这也是致使催化剂在CO_(2)RR和N_(2)RR转化效率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CO_(2)RR和N_(2)RR仍然面临着过电位高及法拉第效率低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瓶颈,人们为提升CO_(2)RR和N_(2)RR电催化剂性能做出了很多努力。众所周知,电催化过程发生在催化剂表面,主要涉及质量传递和电子转移等过程。由此可见,催化剂的性能与其质量和电子传输能力密切相关,而调控催化剂表面结构可以优化活性点的质量和电子转移行为。电催化剂的缺陷和界面工程可通过表面原子工程来实现电子结构调控,对于提高气体吸附能力、抑制HER、富集气体及稳定中间产物等具有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所报道的各种缺陷和复合电催化剂在提高CO_(2)RR和N_(2)RR催化性能等方面均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在此,我们综述了CO_(2)RR和N_(2)RR中催化剂缺陷工程及界面工程的最新进展;首先讨论了四种不同的缺陷(空位、高指数晶面、晶格应变和晶格无序)对CO_(2)RR和N_(2)RR性能的影响;然后,总结了界面工程在聚合物-无机复合材料催化剂中的重要作用,并给出了典型实例;最后,展望了原子级电催化剂工程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开发和设计高效CO_(2)RR和N_(2)RR电催化剂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陷 界面 纳米复合材料 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氮气还原反应
下载PDF
氧原子补偿缺陷对Ni_(3)S_(2)(101)晶面析氧反应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王俊迪 李中林 +1 位作者 孙锦如 潘靖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2,共7页
为深入了解催化剂中晶体缺陷对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催化性能的影响,运用第一性原理研究S空位对Ni_(3)S_(2)(101)晶面的影响,并通过O原子补偿空位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计算结果表明:空位的引入有利于OER过程中含氧... 为深入了解催化剂中晶体缺陷对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催化性能的影响,运用第一性原理研究S空位对Ni_(3)S_(2)(101)晶面的影响,并通过O原子补偿空位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计算结果表明:空位的引入有利于OER过程中含氧中间体的吸附,但却严重阻碍了其解吸附,导致催化活性降低;当O原子通过替位掺杂对S空位进行补偿时,可有效改善催化剂活性位点的解吸附能力,使缺陷体系的催化活性得到大幅提高.本文所得结果为设计高效的Ni_(3)S_(2)基二维电催化剂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析氧反应 S空位 O原子补偿缺陷 Ni_(3)S_(2)(101)晶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