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irical models for predicting rock mass deformation modulus using regression and Bayesian methods 被引量:1
1
作者 Adeyemi Emman Aladejare Musa Adebayo Idris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0年第6期1263-1271,共9页
Deformation modulus of rock mass is one of the input parameters to most rock engineering designs and constructions.The field tests for determination of deformation modulus are cumbersome,expensive and time-consuming.T... Deformation modulus of rock mass is one of the input parameters to most rock engineering designs and constructions.The field tests for determination of deformation modulus are cumbersome,expensive and time-consuming.This has prompted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regression equations to estimate deformation modulus from results of rock mass classifications,with rock mass rating(RMR)being one of the frequently used classifications.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are of different types ranging from linear to nonlinear functions like power and exponential.Bayesian method has recently been developed to incorporate regression equations into a Bayesian framework to provide better estimates of geotechnical properties.The question of whether Bayesian method improves the estimation of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in all circumstances remains open.Therefore,a compar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s of regression and Bayesian methods when they are used to characterize deformation modulus from the same set of RMR data obtained from two project sites.The study also investigated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gression equations in estimation of the deformation modulus.Statistics,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and prediction indicator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s of regression and Bayesian method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regression equations.It was found that power and exponential types of regression equations provide a better estimate than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s.In addition,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ability of the Bayesian method to provide better estimates of deformation modulus than regression method depends o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input data as well as the type of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formation modulus Rock mass Regression equation Bayesian method Performance analysis Rock mass rating(RMR)
下载PDF
GNSS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 China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2
作者 Yanqiang Wu Layue Li +3 位作者 Changyun Chen Hongbao Liang Nannan Guo Yuan L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CSCD 2021年第6期392-398,共7页
Based on th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velocity in North China from 1999 to 2018,the deformation parameters,such as the strain rate,the velocity profiles,and the fault slip rates,are analyzed.The princip... Based on th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velocity in North China from 1999 to 2018,the deformation parameters,such as the strain rate,the velocity profiles,and the fault slip rates,are analyzed.The principal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the GNSS results during 1999-2007 can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 China,and the strain rate shows SEE tensile feature in the Shanxi seismic zone with a maximum value of 0.7×10^(-8)/yr.Meanwhile,the deform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left-lateral features in the Yinshan seismic zone and Zhangjiakou-Bohai seismic zone with a maximum shear strain rate of 0.7×10^(-8)/yr.2)In the period of 1999-2007,the GNSS velocity profiles show that the deformation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a range of 100-km width crossing the Yinshan seismic zone and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Zhangjiakou-Bohai seismic zone,and 50-km width crossing the Zhangjiakou-Bohai seismic zone near the Bohai Bay.3)The deformation response to the 2011 Japan MW9.0 earthquake show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iddle and east sections of the Zhangjiakou-Bohai seismic zone,and the deformation loading rate decreased from 3.3 mm/yr in 1999-2007 to 2.6 mm/yr and 0.9 mm/yr in the 2013-2018 period for above two sections respectively.Furthermore,the fault slip rates inverted from GNSS measurements show a similar dynamic adjustment process,reflecting the weak impact of the Japan MW9.0 earthquake on the deformation around the central section of the Zhangjiakou-Bohai seismic zone.4)From the results of GNSS strain rate,velocity profile and fault slip rate,we suggest that the potential of the strong earthquake should be high in the Yinshan seismic zone and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Zhangjiakou-Bohai faul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al deformation GNSS strain rate field Profile analysis Fault slip rate
下载PDF
形变速率累加法处理的跨断层场地水准资料映震能力分析
3
作者 杨立涛 李铂 +4 位作者 韩博 闫德桥 郑家军 熊玮 董敏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1期90-100,共11页
应用形变速率累加法处理鲁中地区郯庐断裂带跨断层场地水准观测资料,通过计算6个场地累计30年的水准资料,分析经形变速率累加法处理后的水准资料整体特征,得到其在地震前的异常特征:①在原始水准数据曲线出现大的台阶和转折时,经形变速... 应用形变速率累加法处理鲁中地区郯庐断裂带跨断层场地水准观测资料,通过计算6个场地累计30年的水准资料,分析经形变速率累加法处理后的水准资料整体特征,得到其在地震前的异常特征:①在原始水准数据曲线出现大的台阶和转折时,经形变速率累加法处理的水准资料出现异常的频次较高;②处理后的水准资料异常映震效果较好,但存在受地下水位等外界因素影响不能一一对应;③经处理后的水准资料在异常出现后0—24个月内映震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速率累加法 跨断层水准 数据分析 地震
下载PDF
Numerical study of AE and DRA methods in sandstone and granite in orthogonal loading directions 被引量:4
4
作者 Xu-hua REN Hai-jun WANG Ji-xun ZHANG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2012年第1期93-104,共12页
The directional dependency of the acoustic emission (AE) and deformation rate analysis (DRA) methods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contact bond model in the two-dimensional particle flow code (PFC2D) in two types o... The directional dependency of the acoustic emission (AE) and deformation rate analysis (DRA) methods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contact bond model in the two-dimensional particle flow code (PFC2D) in two types of rocks, the coarse-grained sandstone and Aue granite. Each type of rocks had two shapes, the Brazilian disk and a square shape. The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the numerical model had already been verified to be in agreement with those of the physical specimens in previous research. Three loading protocols with different loading cycles in two orthogonal directions were specially designed in the numerical te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no memory effect is observed in the second loading in the orthogonal direction. However, both the cumulative crack number of the second loading and the differential strain value at the inflection point are influenced by the first loading in the orthogonal dir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iser effect deformation rate analysis PFC2D orthogonal loading directions in situ stress measurement
下载PDF
Effect of loading rate and time delay on the tangent modulus method(TMM)in coal and coal measured rocks
5
作者 Zulfiqar Ali Murat Karakus +1 位作者 Giang D.Nguyen Khalid Amrou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CAS CSCD 2022年第6期51-63,共13页
Non-destructive techniques of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 from oriented cored rocks have great potential to be developed as a cost cost-effective and reliable alternative to the conventional overcoring and hydraulic fr... Non-destructive techniques of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 from oriented cored rocks have great potential to be developed as a cost cost-effective and reliable alternative to the conventional overcoring and hydraulic fracturing methods.The tangent modulus method(TMM)is one such technique that can be applied to oriented cored rocks to measure in-situ stresses.Like the deformation rate analysis(DRA),the rock specimen is subjected to two cycles of uniaxial compression and the stress-tangent modulus curve for the two cycles is obtained from the stress-strain curve.A bending point in the tangent modulus curve of the first cycle is observed,separating it from the tangent modulus curve of the second cycle.The point of separation between the two curves is assumed to be the previously applied maximum stress.A number of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coal and coal measured rocks(sandstone and limestone)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loading conditions and the time delay.The specimens were preloaded,and cyclic compressions were applied under three different modes of loading,four different strain rates,and time delays of up to one week.The bending point in the stress-tangent modulus curves occurred approximately at the applied pre-stress levels under all three loading modes,and no effect of loading rate was observed on the bending points in TMM.However,a clear effect of time delay was observed on the TMM,contradicting the DRA results.This could be due to the sensitivity of TMM and the range of its applicability,all of which need further investigation for the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ent modulus method TMM deformation rate analysis dra Time delay Strain rate
下载PDF
汽车仪表内饰件注塑成型工艺的多目标优化
6
作者 方明月 张宇 +1 位作者 王彻 黄永跃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3-89,共7页
以汽车仪表内饰件为研究对象,针对制件在注塑成型过程中出现的翘曲和体积收缩问题,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和灰色关联分析进行优化,利用Moldflow软件进行模流分析。选择模具温度、熔体温度、冷却时间、保压压力、保压时间和注射时间6个工艺参... 以汽车仪表内饰件为研究对象,针对制件在注塑成型过程中出现的翘曲和体积收缩问题,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和灰色关联分析进行优化,利用Moldflow软件进行模流分析。选择模具温度、熔体温度、冷却时间、保压压力、保压时间和注射时间6个工艺参数为水平因素,以翘曲量和体积收缩率为质量评价指标进行25组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分析得到了翘曲量最优的工艺参数和体积收缩率最优的工艺参数,对两组工艺参数进行仿真分析得出:翘曲量最优为1.174 mm,但对应体积收缩率为14.51%,数值较大;体积收缩率最优为12.24%,但对应翘曲量为2.118 mm,数值较大。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将优化翘曲量和体积收缩率的多目标问题转化为单目标问题,得到了翘曲量和体积收缩率同时最优的工艺参数:模具温度40℃,熔体温度240℃,冷却时间25 s,保压压力80 MPa,保压时间20 s,注射时间0.8 s,对应的翘曲量为1.431 mm,体积收缩率为12.42%。对比两种方案优化效果可知,灰色关联分析方案的优化效果更好,与默认工艺参数相比,翘曲量和体积收缩率分别降低了46.44%和23.71%。对制件进行试生产,得到的试模样件质量满足生产要求,进一步验证了灰色关联分析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仪表内饰件 正交试验 灰色关联分析 工艺参数优化 翘曲量 体积收缩率
下载PDF
基于摩擦滑动的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性机理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海军 任旭华 +1 位作者 陶冉冉 张继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464-4471,共8页
采用砂岩试样进行岩石记忆性物理实验,描述岩石变形记忆性的基本特征。在物理实验及力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在低于微裂纹初始应力以下应力区,变形记忆性的机理为微裂纹和颗粒接触面的摩擦滑动。基于此机理,构建包含Hook体和圣韦南体... 采用砂岩试样进行岩石记忆性物理实验,描述岩石变形记忆性的基本特征。在物理实验及力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在低于微裂纹初始应力以下应力区,变形记忆性的机理为微裂纹和颗粒接触面的摩擦滑动。基于此机理,构建包含Hook体和圣韦南体的基本单元模型,用来模拟单微裂纹或颗粒接触面上的摩擦滑动,对基本单元进行分析。将基本单元组合构建含多接触面的理论模型,对含大量微裂纹及颗粒的岩石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变形记忆性存在于低应力区域;力学模型中的应变差曲线特性与实验曲线特性相吻合,可产生变形记忆性,由此证明微裂纹及颗粒接触面的摩擦滑动可以产生岩石变形记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变形记忆性 变形率变化法 地应力测量 摩擦滑动
下载PDF
平面应变岩样局部化变形场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学滨 潘一山 +1 位作者 盛谦 丁秀丽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21-524,共4页
在FLAC^(3D)的基础上开发了后处理程序,对应变软化岩样的剪切局部化变形场(包括:速度场、应变率场、体积应变率场及位移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考虑扩容效应后,剪切带的倾角和宽度均增加,剪应变率的局部化程度降低。剪切带倾角和宽度... 在FLAC^(3D)的基础上开发了后处理程序,对应变软化岩样的剪切局部化变形场(包括:速度场、应变率场、体积应变率场及位移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考虑扩容效应后,剪切带的倾角和宽度均增加,剪应变率的局部化程度降低。剪切带倾角和宽度的增加对岩样的塑性性质影响正相反。两条共轭剪切带将岩样分割成具有整体平移特性的4个小块体,每个小块体内部的位移场是比较均匀的,而剪切带附近的位移具有较大的位移梯度。剪切应变率(或应变)局部化区域与体积应变率(或应变)的位置重合,局部化区域就是岩样最终的破坏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分析 FLAC^3D 应变(率)局部化 剪切带倾角 岩样 扩容 块体 剪切带宽度 位移梯度
下载PDF
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效应形成机制及失忆性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海军 汤雷 +2 位作者 任旭华 杨安玉 牛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07-1014,共8页
地应力信息储存于开挖后的岩石中,变形率变化法(DRA)是基于岩石变形记忆效应测量地应力的方法,正确的机制是认识变形记忆效应与推广、改进DRA法的基础。传统推测的机制并不能解释低应力区存在变形记忆效应及失忆性等现象。首先进行火山... 地应力信息储存于开挖后的岩石中,变形率变化法(DRA)是基于岩石变形记忆效应测量地应力的方法,正确的机制是认识变形记忆效应与推广、改进DRA法的基础。传统推测的机制并不能解释低应力区存在变形记忆效应及失忆性等现象。首先进行火山沉积岩试样的物理试验,证明低应力区仍然存在变形记忆效应,记忆信息可同时采用侧向应变及轴向应变测量,两者精度一致。提出在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效应机制为微裂纹接触面及颗粒接触面的摩擦滑动。基于此机制,采用弹性元件、黏性元件和圣维南体构建相应的轴对称理论基本单元模型及多接触面理论模型。进行不同放置时间下的单轴循环压缩试验。结果表明,由轴对称理论模型可以得到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效应、侧向DRA曲线与轴向DRA曲线准确度一致且在记忆信息处向上弯曲等、并对失忆性现象进行了初探。理论模型与物理试验结果一致,由此证明微裂纹接触面及颗粒接触面的摩擦滑动可以得到低应力区岩石变形记忆效应。同时,理论模型及物理试验结果为提高DRA法的测量准确度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记忆效应 变形率变化法 地应力测量 摩擦滑动 失忆性
下载PDF
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统计的隧道围岩全过程变形规律及稳定性判据确定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振宇 张顶立 +1 位作者 侯艳娟 李奥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61-1270,I0006,I0007,共12页
隧道围岩全过程变形是认识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演化机制的基本前提,也是围岩稳定性评价和支护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对40座隧道与地下工程围岩全过程变形进行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隧道围岩全过程变形及其关键节点、围岩变形速率与... 隧道围岩全过程变形是认识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演化机制的基本前提,也是围岩稳定性评价和支护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对40座隧道与地下工程围岩全过程变形进行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隧道围岩全过程变形及其关键节点、围岩变形速率与变形加速度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隧道围岩超前变形量和基本稳定变形量随施工进度呈总体增大趋势,随开挖半径呈减小趋势,而相应的位移释放率则无明显相关关系;随着围岩级别的增大,超前变形量与基本稳定变形量增大,而相应的位移释放率则反而减小;通过改进Hoek公式对深、浅埋条件下围岩全过程变形进行拟合,拟合优度在0.95以上,可为围岩损失位移的求解提供依据;隧道围岩变形速率随时间发展趋势为先增大后减小,而变形加速度则表现出"正弦曲线"特征,二者随隧道半径和施工速率变化显著。根据分析结果,指出对于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大断面隧道,围岩变形速率小而变形持续时间长,此时围岩稳定性的判断应以变形加速度作为主要指标,并进一步给出了变形加速度阈值的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围岩 全过程变形 统计分析 变形速率 变形加速度 稳定性判据
下载PDF
利用GPS连续资料分析川滇地区的地壳变形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方颖 江在森 +2 位作者 邵志刚 王武星 张晶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4-209,323,共6页
利用最小二乘配置、主成分分析、非线性回归等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川滇地区GPS连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地壳变形在此时间段呈整体比较稳定的准线性变化趋势,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转折现象;川滇地区的变形速率分布... 利用最小二乘配置、主成分分析、非线性回归等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川滇地区GPS连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地壳变形在此时间段呈整体比较稳定的准线性变化趋势,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转折现象;川滇地区的变形速率分布很不均匀,受活动断裂走向、倾向、活动性质的影响,变形速率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滑动速率比较大的断裂带两侧,这些活动性断裂形成地壳变形速率的梯度带;在小金河断裂南侧、石屏一建水断裂与小江带南段的西北侧、红河断裂与澜沧江断裂的西北段一带分布着一个典型的变形速率低值区,且呈NE/SW走向的低速条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变形速率 地壳运动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2099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及组织演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飞 沈健 +4 位作者 闫晓东 孙建林 陈松 白云峰 周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93-1699,共7页
采用热压缩试验、方差分析和TEM技术研究变形条件对2099合金流变行为的影响规律和组织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应变的增加,2099合金流变应力经历了过渡变形和稳态变形两个阶段。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条件下,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2099合金... 采用热压缩试验、方差分析和TEM技术研究变形条件对2099合金流变行为的影响规律和组织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应变的增加,2099合金流变应力经历了过渡变形和稳态变形两个阶段。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条件下,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2099合金流变应力的影响高度显著,表明该合金为正的应变速率和负的变形温度敏感性材料。且随着应变的增加、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合金组织依次经历了无规则的位错缠结→多边形化→晶界弓出形核+亚晶合并→再结晶晶粒长大过程。当变形温度为460℃、应变速率为0.01 s-1、应变量为1.1时,合金可获得细小的再结晶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99合金 应变 变形温度 应变速率 方差分析
下载PDF
两郧断裂构造解析与第四纪滑动速率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蜀俊 刘锁旺 +2 位作者 姚运生 李先福 祝启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3期60-66,共7页
根据现场调查、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第四纪年代学测定 ,利用构造解析法分析总结了两郧断裂的基本构造样式、构造变形序次和离散走滑 (拉分 )型盆地、汇聚挤压型剪切弯曲等相关构造特征 ;定量估算出两郧断裂中西段第四纪的滑动速率。
关键词 断裂构造 第四纪 滑动速率 地质填图 构造形变
下载PDF
岩石变形记忆效应:应用、试验与理论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海军 汤雷 +3 位作者 任旭华 钟凌伟 司富安 HSIEH Ariel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71-1583,共13页
基于岩石变形记忆效应DME&DRA法,为准确便捷测量初始地应力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国际上及中国台湾的一系列实践应用证明了其巨大的潜力。但是,岩石变形记忆效应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在中国(除中国台湾外)刚起步,同时,试验及理论的系统性研... 基于岩石变形记忆效应DME&DRA法,为准确便捷测量初始地应力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国际上及中国台湾的一系列实践应用证明了其巨大的潜力。但是,岩石变形记忆效应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在中国(除中国台湾外)刚起步,同时,试验及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整体上落后于工程应用,成为制约DME&DRA法成熟和普及的瓶颈问题。因此,开展岩石变形记忆效应的应用、试验、理论的研究进展综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给出岩石DME&DRA法的基本概念,然后给出在国际上的应用实践现状;从7个方面的内容对试验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评述:(1)岩石变形记忆DRA曲线特征;(2)岩石变形记忆效应的失忆性;(3)人工记忆与地应力记忆;(4)初始加载保持时间;(5)初始加载重复次数;(6)记忆存在应力区域;(7)三维应力记忆特征;详细探讨各方面成果及不足;探讨了岩石变形记忆效应形成机理的两种认识及相应的理论模型,深入剖析现有研究结论与进展揭示存在的挑战,最终给出研究方向与建议。为推动国内开始开展岩石变形记忆效应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地应力 岩石变形记忆效应(DME) 变形率分析法(dra法) 岩石力学 研究进展
下载PDF
InSAR技术在沂沭断裂带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于胜文 王志伟 +2 位作者 刘国林 姜兆英 陶秋香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0-156,共7页
针对常规大地测量监测沂沭断裂带地表形变结果无法全面反演该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局限性,尝试采用PS和SBAS两种In SAR时序分析技术对该区域地表形变进行监测。首先对SBAS-In SAR技术的原理进行详细推导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覆盖研究区的14... 针对常规大地测量监测沂沭断裂带地表形变结果无法全面反演该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局限性,尝试采用PS和SBAS两种In SAR时序分析技术对该区域地表形变进行监测。首先对SBAS-In SAR技术的原理进行详细推导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覆盖研究区的14景ENVISAT-ASAR数据采用PS-In SAR和SBAS-InSAR技术进行处理,分别提取了该区域地表年平均形变速率图;通过与水准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InSAR时序分析方法在大范围、持续缓慢断裂带地表形变监测中能够获取与精密水准监测一致的形变趋势,且SBAS-In SAR技术在数据量较少情况下能获得更好的监测效果。这表明In SAR时序分析技术可以作为断裂带微小地表形变监测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永久散射体 小基线集 时序干涉测量 地表形变监测 形变速率
下载PDF
爆炸焊接驻点近区应变率分布规律计算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晓杰 闫鸿浩 +3 位作者 王金相 张建臣 奚进一 董守华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5-320,共6页
为了认识爆炸焊接驻点近区材料的力学和热学行为 ,分析波状界面和绝热剪切带生成 ,采用理想流体对称碰撞模型沿流线研究了驻点近区的应变率分布规律 ,并推导出了驻点应变率的理论计算公式。通过数值与理论计算对爆炸焊接碰撞角、界面距... 为了认识爆炸焊接驻点近区材料的力学和热学行为 ,分析波状界面和绝热剪切带生成 ,采用理想流体对称碰撞模型沿流线研究了驻点近区的应变率分布规律 ,并推导出了驻点应变率的理论计算公式。通过数值与理论计算对爆炸焊接碰撞角、界面距离等因素对应变率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计算结果表明 ,爆炸焊接中强烈变形集中在驻点附近区域 ,其应变率高达 10 6~ 10 7s-1,拉压应变率的绝对值在驻点处达到最大 ;而剪应变在焊接界面上为零 ,其最大值出现在驻点的前方 ,为拉压应变率的约二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规律 爆炸焊接 驻点 应变率
下载PDF
破裂全过程模拟的改进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栋栋 邬爱清 +4 位作者 李聪 汪斌 蒋昱州 曾平 杨永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69-1178,共10页
研究工程岩体中裂纹的萌生、扩展和贯通机制以及后续沿着软弱结构面的滑动机制对于揭示岩体变形和破坏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对于模拟由宏观结构面切割而成的离散块体系统的滑动变形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但在... 研究工程岩体中裂纹的萌生、扩展和贯通机制以及后续沿着软弱结构面的滑动机制对于揭示岩体变形和破坏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对于模拟由宏观结构面切割而成的离散块体系统的滑动变形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但在模拟岩体由连续到非连续的破坏演化过程方面存在不足。通过引入虚拟节理技术将连续区域离散为子块体,并设定虚拟节理强度为岩石本身强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DDA对于岩体连续特性的模拟。但这种方式仅考虑虚拟节理达到抗拉强度之前的黏结作用,而忽略了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中应变软化阶段的强度。因此,通过在子块体间插入一种能够描述岩石应变软化阶段的应变软化黏结单元的方式对上述不足进行了改进,进一步加强了DDA对于岩体连续特性的模拟,并保留了DDA在非连续变形模拟方面的优势。最后,将其应用于求解几个典型的破裂问题。结果表明,模拟的破裂路径与参考解较为一致,证实了改进DDA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非连续变形分析 虚拟节理 节理单元 破裂路径 断裂能释放率
下载PDF
锚碇–围岩系统在拉剪复合应力条件下的变形规律及破坏机制研究——以坝陵河特大岩锚悬索桥为例 被引量:46
18
作者 胡波 曾钱帮 +5 位作者 饶旦 王思敬 彭运动 刘波 刘环宇 赵海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2-719,共8页
锚碇基础是悬索桥的关键受力部位,认识它的变形规律和破坏机制是评价其强度和稳定性的前提。岩体现场缩尺拉拔模型试验发现,锚碇后锚面上,围岩位移呈马鞍形分布,残余变形率呈V形分布;侧壁围岩位移呈倒塞体形分布,永久变形比例高。FLAC3... 锚碇基础是悬索桥的关键受力部位,认识它的变形规律和破坏机制是评价其强度和稳定性的前提。岩体现场缩尺拉拔模型试验发现,锚碇后锚面上,围岩位移呈马鞍形分布,残余变形率呈V形分布;侧壁围岩位移呈倒塞体形分布,永久变形比例高。FLAC3D数值模拟发现,应力场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前段和后段锚体围岩有着不同的应力传递路径;塑性变形主要发生在锚体周边及上部岩体中,破坏形态类似塞体状;围岩–锚碇系统可能发生整体拉剪复合破坏。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对塑性区及显著变形区内的岩体进行重点加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锚塞 拉拔模型试验 快速拉格朗日分析 马鞍形 显著变形区 位移残余率 破坏机制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强震前宁夏的地倾斜异常 被引量:7
19
作者 金春华 马禾青 +1 位作者 赵卫明 延海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2期61-64,共4页
详细分析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前宁夏地倾斜资料出现的异常 ,虽然这次地震距离宁夏较远 ,但由于震级大 ,资料详实可靠 ,异常项次又多 ,故可信度较高。
关键词 定点形变 速率分析 K-Slope阈值分析 强震异常
下载PDF
跨断层定点形变观测资料“速率累加分析”及其异常初步提取方法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冠中 蒋靖祥 +1 位作者 王建军 王在华 《内陆地震》 2007年第3期230-237,共8页
应用新疆阿克苏、独山子跨断层定点形变站的水准观测资料,进行了"形变速率累加"分析,甄别前兆异常并提取异常指标。结果表明,此方法更易于异常的鉴别和提取,其异常特征为:①速率累加曲线有明确的拐点;②异常时段速率累加曲线... 应用新疆阿克苏、独山子跨断层定点形变站的水准观测资料,进行了"形变速率累加"分析,甄别前兆异常并提取异常指标。结果表明,此方法更易于异常的鉴别和提取,其异常特征为:①速率累加曲线有明确的拐点;②异常时段速率累加曲线斜率加大,表现为快速上升或阶跃;③异常幅度均大于0.20 mm,异常速率均大于0.0020 mm/d;④异常时间以中期为主,多为台站250 km范围内发生的地震。根据计算结果并研究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可为台站周边地区的地震预报提供时间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跨断层定点形变 速率累加分析 前兆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