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3篇文章
< 1 2 2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uid-chemical modeling of the near-cathode sheath formation process in a high current broken in DC air circuit breaker
1
作者 彭世东 李静 +3 位作者 段薇 曹云东 刘树鑫 黄浩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523-538,共16页
When the contacts of a medium-voltage DC air circuit breaker(DCCB) are separated,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of the arc is determined by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near-electrode sheath. Therefore, the voltage drop thr... When the contacts of a medium-voltage DC air circuit breaker(DCCB) are separated,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of the arc is determined by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near-electrode sheath. Therefore, the voltage drop through the near-electrode sheath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build up the arc voltage, which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current-limiting performance of the DCCB. A numerical model to describe the near-electrode sheath formation process can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arc formation, and thus provide a method for arc energy regulation. In this work, we establish a two-dimensional axisymmetric time-varying model of a medium-voltage DCCB arc when interrupted by high current based on a fluid-chemical model involving 16 kinds of species and 46 collision reactions. The transient distributions of electron number density, positive and negative ion number density, net space charge density, axial electric field, axial potential between electrodes, and near-cathode sheath are obtained from the numerical model.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on density in the arc column increases, then decreases, and then stabilizes during the near-cathode sheath 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arc column's diameter gradually becomes wider. The 11.14 V–12.33 V drops along the17 μm space charge layer away from the cathode(65.5 k V/m–72.5 k V/m) when the current varies from 20 k A–80 k A.The homogeneous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in the near-cathode sheath core,but the electron number density at the near-cathode sheath periphery can increase as the magnetic field increases and the homogeneous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will lead to arc diffusion. The validity of the numerical model can be proven by comparison with the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cathode sheath atmospheric pressure air arc fluid-chemical model high current dc air circuit breaker(dcCB)
下载PDF
Photo-Induced Thermally Stimulated Depolarization Current (TSDC) in Natural and Synthetic Alexandrite (BeAl2O4:Cr3+)
2
作者 Neilo Marcos Trindade Ana Regina Blak +2 位作者 Elisabeth Mateus Yoshimura Luis Vicente de Andrade Scalvi Rosa Maria Fernandes Scalvi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16年第12期881-894,共14页
The investigation of electrical properties in alexandrite (BeAl<sub>2</sub>O<sub>4</sub>:Cr<sup>3+</sup>) in synthetic and natural form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lexandrite is a... The investigation of electrical properties in alexandrite (BeAl<sub>2</sub>O<sub>4</sub>:Cr<sup>3+</sup>) in synthetic and natural form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lexandrite is a rare and precious mineral that changes color according to the light incident on it. In the synthetic form, it is used technologically as an active laser medium. The electrical characterization was obtained using the Thermally Stimulated Depolarization Current (TSDC) technique, an interesting tool to study the behavior of impurities in insulators. Alexandrite presented the electric dipole relaxation phenomenon, both in natural and in synthetic samples. It was possible to observe TSDC bands for the synthetic sample at around 170 K, and at around 175 K for the natural sample. Besides, photo-induced TSDC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through the excitement of the samples by using a continuous wave argon laser. In addition, photoluminescence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to verify in advance whether the laser light would be absorbed by the sample, and in order to complement the photo-induced TSDC measurements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photo-induced TSDC experiment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SDC bands behavior: 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 the technique suggest that there is an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of Cr<sup>3+</sup> ions in the formation of TSDC bands because they were more intense when the sample was exposed to the argon laser be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EXANDRITE Chrysoberyl Thermally Stimulated depolarization current (TSdc) PHOTOLUMINESCENCE Photo-Induced
下载PDF
模块化高压大容量DC/DC变换器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书鑫 赵若凡 刘鸿鹏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增加和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流输电系统的容量不断提升,含有不同电压等级的直流电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DC/DC变换器作为直流电网关键设备,在多电压等级互联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首先对已有的... 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增加和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流输电系统的容量不断提升,含有不同电压等级的直流电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DC/DC变换器作为直流电网关键设备,在多电压等级互联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首先对已有的模块化高压大容量DC/DC变换器进行归纳、分类和比较,然后阐述了目前模块化高压大容量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与特点,并针对其特点提出了不同变换器的适用场景,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直流输电 直流电网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模块化高压大容量dc/dc变换器
下载PDF
固态变压器中隔离双向DC/DC变换器扩展移相下虚拟电流控制策略
4
作者 郑征 靳婷婷 +1 位作者 陶海军 黄涛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522,共8页
该文以固态变压器后级隔离双向DC/DC变换器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出一种扩展移相下虚拟电流控制策略。通过分析后级变换器在扩展移相传输功率下相移量关系以获得最小电流应力最优解来提高变换器的传输效率,减少器件损耗。同时通过虚拟电流... 该文以固态变压器后级隔离双向DC/DC变换器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出一种扩展移相下虚拟电流控制策略。通过分析后级变换器在扩展移相传输功率下相移量关系以获得最小电流应力最优解来提高变换器的传输效率,减少器件损耗。同时通过虚拟电流控制思想在线估算传输功率来提高系统动态响应性能,减少电流传感器使用。最后,对该文所提出的扩展移相下虚拟电流控制与扩展移相控制进行实验对比分析,验证了扩展移相下虚拟电流控制策略具有降低电流应力,显著提高变换器的动态响应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变压器 能源互联网 隔离双向dc/dc变换器 电流应力 扩展移相下虚拟电流控制
下载PDF
一种交叉倍压型高增益DC/DC变换器
5
作者 秦明 冯耀星 +1 位作者 常忆雯 王克文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针对光伏发电、燃料电池发电等领域对高增益直流变换器的需求,以两相交错并联升压变换器为研究对象,由2个含有电感的倍压单元组合设计出实现电压提升的交叉倍压结构,据此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交叉倍压型高增益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可实现(3... 针对光伏发电、燃料电池发电等领域对高增益直流变换器的需求,以两相交错并联升压变换器为研究对象,由2个含有电感的倍压单元组合设计出实现电压提升的交叉倍压结构,据此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交叉倍压型高增益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可实现(3n+4)/(1-d)倍的高电压增益(1∶n为耦合电感匝数比,d为变换器占空比),且具有电路器件的低电压应力特性。对于漏感引起的开关管电压尖峰问题,引入了钳位电容构成释放漏感能量通道,同时提升了输出电压。介绍了新型交叉倍压型高增益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分析了变换器各模态的工作过程,推导了电压增益、输入电流纹波及各器件电压应力等稳态特性,并搭建样机进行实验研究,验证了该直流变换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dc变换器 高增益 低输入电流纹波 交叉倍压 交错并联 耦合电感
下载PDF
单级三相谐波电流注入可升降压AC/DC变换器
6
作者 阚志忠 潘毅 +1 位作者 牛栩卿 张纯江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为适应电动车充电电压宽范围变化需求,本文针对传统充电桩前级整流器拓扑开展研究,提出一种新式单级三相AC/DC变换器。该变换器集成了三相桥式不控整流电路与Cuk模块,为降低输入侧电流谐波分量,选用双向开关管构建谐波电流回馈通路,整... 为适应电动车充电电压宽范围变化需求,本文针对传统充电桩前级整流器拓扑开展研究,提出一种新式单级三相AC/DC变换器。该变换器集成了三相桥式不控整流电路与Cuk模块,为降低输入侧电流谐波分量,选用双向开关管构建谐波电流回馈通路,整体构造成单级式拓扑结构。文章阐述了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及工作模态,通过建立变换器的等效模型推导出电压增益。变换器通过简单的控制逻辑即可实现正弦输入电流并拥有高功率因数。最后通过搭建变换器数字控制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变换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AC/dc 升降压 单级 谐波电流注入 集成Cuk
下载PDF
电机控制器直流侧前置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的模型预测与应力优化混合控制
7
作者 关维德 李涛 +2 位作者 钟健 王旭红 夏向阳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87-3801,共15页
将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置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与电机逆变器之间,可以根据电机实时转速动态调节系统直流母线电压,提升电机驱动系统的能量变换效率。然而,直流母线电压的大范围变化会带来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电流应力剧增的挑战。为此,该... 将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置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与电机逆变器之间,可以根据电机实时转速动态调节系统直流母线电压,提升电机驱动系统的能量变换效率。然而,直流母线电压的大范围变化会带来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电流应力剧增的挑战。为此,该文分析直流母线电压动态变化条件下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的电流应力变化规律及优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模型预测与应力优化混合控制策略,将电流应力优化控制嵌入到模型预测控制中,在降低电流应力的同时还能提高系统的稳态和动态性能。另外,为了抑制模型参数失配对模型预测控制的不利影响,提出一种基于输出反馈的误差校正方法,以提高模型预测控制的参数鲁棒性。原型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为直流侧前置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的电机控制器设计与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有源桥 dc-dc变换器 模型预测控制 电流应力优化
下载PDF
基于PDC法的大型发电机定子线棒主绝缘热老化状态评估
8
作者 王思宇 周凯 +2 位作者 朱光亚 杨帅 刘雁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75,共8页
大型发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热应力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定子线棒绝缘劣化乃至失效,影响发电机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了明确极化-去极化电流(PDC)法对于定子线棒主绝缘性能评估的有效性,首先采用PDC法评估热老化状态的定子线棒主绝缘性能。... 大型发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热应力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定子线棒绝缘劣化乃至失效,影响发电机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了明确极化-去极化电流(PDC)法对于定子线棒主绝缘性能评估的有效性,首先采用PDC法评估热老化状态的定子线棒主绝缘性能。依据PDC测试结果,提取出稳态电导电流、0.1 Hz极化/去极化损耗、不对称系数等基本特征参量;随后再利用奇异值分解(SVD)算法对线棒样本的PDC数据进行扩展德拜模型的分析,得出其模拟电路的支路数和支路参量,通过分析明确老化过程中上述特征参量的变化规律。最后对不同热老化时长的样本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从微观角度进一步明确上述绝缘后固化和劣化过程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绝缘老化程度加剧,稳态电导电流和0.1 Hz极化/去极化损耗增加,不对称系数偏离1的程度加剧,界面极化时间常数τ2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子线棒绝缘 极化/去极化电流法 热老化 特征参量
下载PDF
基于MMC主动限流的VSC-HVDC双极短路故障控保协同策略
9
作者 刘思奇 胡鹏飞 +1 位作者 王栋 江道灼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2-202,共11页
直流故障保护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利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的灵活控制实现限流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MMC的主动限流降低了故障电流变化率和故障电流幅值,易引起故障判断以及保护选择困难。文中以对称单极接... 直流故障保护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利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的灵活控制实现限流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MMC的主动限流降低了故障电流变化率和故障电流幅值,易引起故障判断以及保护选择困难。文中以对称单极接线的柔性直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控保协同思想,将主动限流控制与故障识别相结合,提出了基于主动限流因子的故障区域识别与区分方法实现双极短路故障的区域识别与切除。首先,通过在MMC电流内环控制器中附加故障电流目标预设控制器,在故障发生后可快速跟踪故障电流的变化,自适应地调整MMC输出的直流电压将故障电流控制在预设目标参考值附近;其次,根据不同故障位置时故障电流目标预设控制器输出的限流因子快速确定故障区域。最后,在PSCAD/EMTDC中对四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不同故障场景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控保协同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直流输电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故障电流限制 控保协同 短路故障
下载PDF
基于双重移相控制的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最小回流功率分段优化控制
10
作者 孙标广 李静争 张迁迁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3-1272,共10页
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以其重量轻、高功率密度、能量双向流动等优点成为直流微电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在传统的单重移相控制下存在回流功率和电流应力等问题,尤其当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不匹配时,回流功率和电流应... 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以其重量轻、高功率密度、能量双向流动等优点成为直流微电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在传统的单重移相控制下存在回流功率和电流应力等问题,尤其当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不匹配时,回流功率和电流应力会显著增加。针对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不匹配的情况,该文提出了一种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在双重移相下的最小回流功率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通过对回流功率进行分段优化,得到了变换器在不同传输功率范围下的最优移相角。通过将所提控制策略和传统的双重移相控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文所提控制策略具有更小的回流功率和电流应力,提升了变换器的效率。最后基于所提控制策略搭建了实验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 双重移相控制 最小回流功率 电流应力 直流微电网
下载PDF
基于电流应力优化和6脉波调制的双有源桥AC/DC变换器控制策略
11
作者 郑城市 李健 +3 位作者 郭东鑫 王盼宝 张胜利 王毛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1,共5页
针对双有源桥(dual active bridges,简称DAB)AC/DC变换器,该文提出基于电流应力优化和6脉波调制的双有源桥AC/DC变换器控制策略.DAB和三相逆变器(three phase inverter,简称TPI)是双有源桥AC/DC变换器的两个关键单元.对DAB采用电流应力... 针对双有源桥(dual active bridges,简称DAB)AC/DC变换器,该文提出基于电流应力优化和6脉波调制的双有源桥AC/DC变换器控制策略.DAB和三相逆变器(three phase inverter,简称TPI)是双有源桥AC/DC变换器的两个关键单元.对DAB采用电流应力优化,对TPI采用6脉波调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移相(single phase shift,简称SPS)调制策略,该文策略的电感电流的峰值更小,即能更有效地降低电流应力.因此,该文所提策略具有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有源桥AC/dc变换器 三重移相 无电解电容 最小电流应力 6脉波优化调制
下载PDF
基于占空比主动调节的钳位开关电容型DC/DC解耦控制策略
12
作者 孟祥有 梁帅 +1 位作者 孙谦浩 孟经伟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2-217,共6页
钳位开关电容型DC/DC(Clamping Switched Capacitors-based DC/DC,CSC)是构建具有直流故障自清除能力直流变压器的有效模块。由于传统控制策略下的CSC中直流电压与电容电压存在着耦合效应,直流电压的变化将直接引起电容电压与交流环节... 钳位开关电容型DC/DC(Clamping Switched Capacitors-based DC/DC,CSC)是构建具有直流故障自清除能力直流变压器的有效模块。由于传统控制策略下的CSC中直流电压与电容电压存在着耦合效应,直流电压的变化将直接引起电容电压与交流环节电压幅值的变化,使得CSC在两端直流电压不匹配时可能发生软开关丢失、电流应力增大、功率损耗增加等运行性能下降的现象。鉴于此,为改善CSC在直流电压不匹配时的开关及效率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占空比的CSC电容电压解耦控制策略。该策略可以在CSC的整个运行范围内保证交流电压幅值的自动匹配,对于改善CSC的整体运行性能具有明显效果。基于试验样机,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钳位开关电容型dc/dc 解耦控制 电流应力 软开关
下载PDF
含主动限流控制的MMC-HVDC电网直流短路故障电流解析计算
13
作者 吴丽丽 茆美琴 施永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5-797,共13页
传统的MMC-HVDC电网直流短路故障电流计算一般采用等效RLC电路方法。但是该方法没有考虑主动限流控制(ACLC)对等效电路RLC参数的影响,因此无法直接用于含ACLC的MMC-HVDC电网的直流短路故障电流的解析计算问题。该文通过将ACLC的控制效... 传统的MMC-HVDC电网直流短路故障电流计算一般采用等效RLC电路方法。但是该方法没有考虑主动限流控制(ACLC)对等效电路RLC参数的影响,因此无法直接用于含ACLC的MMC-HVDC电网的直流短路故障电流的解析计算问题。该文通过将ACLC的控制效果等效为虚拟阻抗产生的压降,建立了体现ACLC的控制影响的等效RLC电路,以包含电流变化率限流环节的典型ACLC算法为例,推导了直流双极短路故障条件下ACLC的控制参数与虚拟阻抗的映射关系以及相应的直流故障电流解析表达式。最后,以基于含ACLC的半桥型四端MMC-HVDC电网为例,建立PSCAD/EMTDC仿真模型,对采用ACLC的直流双极短路故障电流解析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故障后10ms内直流短路故障电流的PSCAD仿真结果与所提出的含ACLC的等效RLC电路解析计算结果的平均误差在8.29%以内,最大误差在10.99%。因此,使用所提出的方法具有工程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主动限流控制 虚拟阻抗 RLC电路 直流短路故障电流计算
下载PDF
On the functions of astrocyte-mediated neuronal slow inward currents
14
作者 Balázs Pál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2602-2612,共11页
Slow inward currents are known as neuronal excitatory currents mediated by glutamate release and activation of neuronal extra synaptic N-met hyl-D-aspartate receptors with the contribution of astrocytes.These events a... Slow inward currents are known as neuronal excitatory currents mediated by glutamate release and activation of neuronal extra synaptic N-met hyl-D-aspartate receptors with the contribution of astrocytes.These events are significantly slower than th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Parameters of slow inward currents are determined by seve r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mechanisms of astrocytic activation and glutamate release,as well as the diffusion pathways from the release site towards the extra synaptic recepto rs.Astrocytes are stimulated by neuronal network activity,which in turn excite neurons,forming an astrocyte-neuron feedback loop.Mostly as a consequence of brain edema,astrocytic swelling can also induce slow inward currents under pathological conditions.There is a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on the roles of slow inward currents on a single neuron or local network level.These events often occur in synchro ny on neurons located in the same astrocytic domain.Besides synchronization of neuronal excitability,slow inward currents also set synaptic strength via eliciting timing-dependent synaptic plasticity.In addition,slow inward currents are also subject to non-synaptic plasticity triggered by long-la sting stimulation of the excitatory inputs.Of note,there might be important regionspecific differences in the roles and actions triggering slow inward currents.In greater networks,the pathophysiological roles of slow inward currents can be better understood than physiological ones.Slow inward currents are identified in the pathophysiological background of autism,as slow inward currents drive early hypersynchrony of the neural networks.Slow inward currents are significant contributors to paroxysmal depolarizational shifts/interictal spikes.These events are related to epilepsy,but also found in Alzheimer's disease,Parkinson's disease,and stroke,leading to the decline of cognitive functions.Events with features overlapping with slow inward currents(excitatory,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 mediated currents with astrocytic contribution) as ischemic currents and spreading depolarization also have a well-known pathophysiological role in worsening consequences of stroke,traumatic brain injury,or epilepsy.One might assume that slow inward currents occurring with low frequency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might contribute to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memory formation.However,to state this,mor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greater neuronal networks or the level of the individual is needed.In this review,I aimed to summarize findings on slow inward currents and to speculate on the potential functions of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ROCYTE cortical spreading depolarization gliotransmission GLUTAMATE neural synchronization NMDA receptor paroxysmal depolarizational shift slow inward current
下载PDF
一种非隔离型软开关高增益准Z源DC-DC变换器
15
作者 周明珠 刘超 +1 位作者 庄一展 张艺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714-5724,I0023,共12页
文中提出一种非隔离型软开关高增益准Z源DC-DC变换器。变换器具有输入电流连续、输入与输出供地、高电压增益以及开关器件应力小等优点。同时,变换器中所有开关管都工作在零电压开关(zero voltage switching,ZVS)条件下,所有二极管都工... 文中提出一种非隔离型软开关高增益准Z源DC-DC变换器。变换器具有输入电流连续、输入与输出供地、高电压增益以及开关器件应力小等优点。同时,变换器中所有开关管都工作在零电压开关(zero voltage switching,ZVS)条件下,所有二极管都工作在零电压零电流开关(zero-voltage zero-current switching,ZVZCS)条件下,可以减小开关管的开关损耗以及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损耗。通过引入三耦合绕组提高变换器电压增益,同时,有源钳位电路的加入减小了开关管两端的电压尖峰。较小感值的耦合电感相应的铜损小、体积小,进而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和功率密度。深入分析变换器的工作模态,推导变换器的电压增益以及元器件的电压、电流应力,进行稳态分析和参数设计。最后,搭建一台100 kHz、200 W、38~380 V的实验样机,变换器在额定功率的效率为96.13%,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证明所提变换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dc变换器 输入电流连续 高电压增益 零电压开关 有源钳位电路
下载PDF
基于标准特征多项式的变电站光储直柔系统双向AC/DC变换器控制策略
16
作者 周贤富 楼平 +4 位作者 陈哲 陈家乾 赵崇娟 齐蓓 柯吉 《电网与清洁能源》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129,共11页
为增强变电站光储直柔系统的可靠性,针对其在并网过程中会对变电站电能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以及现有设计方法难于工程化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工程化的基于标准特征多项式配置方法(SCP)的双向AC/DC变换器控制策略。通过建立变电站光储直柔(PE... 为增强变电站光储直柔系统的可靠性,针对其在并网过程中会对变电站电能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以及现有设计方法难于工程化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工程化的基于标准特征多项式配置方法(SCP)的双向AC/DC变换器控制策略。通过建立变电站光储直柔(PEDF)系统变换器的数学模型,并分析控制器参数对变换器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电能质量的影响,然后采用SCP方法来配置闭环系统特征值,分析该方法对抑制并网电流谐波、改善AC/DC变换器并网电能质量的作用,最后对此进行仿真分析并和传统PI控制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提策略降低了AC/DC变换器在谐波畸变率和并网电流不对称度,系统设计简便,且具有很好地鲁棒性,适合工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储直柔 变电站 AC/dc双向变换器 SCP 电压电流双环控制
下载PDF
高效率DC/DC转换器在通信电源中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永军 张千朋 +2 位作者 刘欢 马会滨 蒙亚东 《通信电源技术》 2024年第6期106-108,共3页
文章旨在评估高效率直流/直流(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DC/DC)转换器在通信电源中的应用,着重考察最小输出电压、效率、功耗以及瞬态响应等关键性能参数。通过深入研究TPS54160芯片,揭示在不同工作频率下该芯片的性能特点。最后... 文章旨在评估高效率直流/直流(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DC/DC)转换器在通信电源中的应用,着重考察最小输出电压、效率、功耗以及瞬态响应等关键性能参数。通过深入研究TPS54160芯片,揭示在不同工作频率下该芯片的性能特点。最后,通过实验验证TPS54160芯片在通信电源中的性能表现,旨在为通信系统的电源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信电源 直流/直流(dc/dc)转换器 TPS54160芯片
下载PDF
三电平混合全桥DC-DC变换器全局电流应力优化与回流功率优化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陶海军 张金生 +1 位作者 肖群星 张国澎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6-137,共12页
三电平双有源混合全桥(hybrid three level full bridge,H-TLFB)DC-DC变换器在双重移相控制下存在回流功率和电流应力较大的问题,为此提出电流应力优化控制和回流功率优化控制两种优化控制策略。首先分析变换器4种工作模态,推导不同模... 三电平双有源混合全桥(hybrid three level full bridge,H-TLFB)DC-DC变换器在双重移相控制下存在回流功率和电流应力较大的问题,为此提出电流应力优化控制和回流功率优化控制两种优化控制策略。首先分析变换器4种工作模态,推导不同模态下电流应力、回流功率的表达式,通过对比求解全局内最小电流应力、最小回流功率对应最优移相比,并设计相应优化控制策略。然后基于相同传输功率段将两种优化控制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种优化控制策略均可在全功率传输内对变换器进行优化。当1/2<p<2/3时,两种优化控制对电流应力的优化等效,当0<p<1/2时,两种优化控制对回流功率的优化等效。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LFB dc-dc变换器 回流功率 电流应力 优化控制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燃料电池的新型高升压DC-DC变换器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业文 宁鑫淼 +2 位作者 李明 李俊波 白文静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2-101,共10页
高升压DC-DC变换器是燃料电池实现并网的重要环节。针对燃料电池输出电压低、输出特性软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开关电容的电流馈电升压变换器。首先,详细阐述了所提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其在连续导通和不连续导通模式下的工作原理。然后,具... 高升压DC-DC变换器是燃料电池实现并网的重要环节。针对燃料电池输出电压低、输出特性软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开关电容的电流馈电升压变换器。首先,详细阐述了所提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其在连续导通和不连续导通模式下的工作原理。然后,具体分析了该变换器的电压增益、各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应力。在此基础上,将其与SC-Boost、SL-Boost等变换器进行性能对比。最后,搭建一台200 W的实验样机验证了所提变换器的可行性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所提变换器结合电流馈电结构和开关电容网络,具有电压增益高、输入电流连续且纹波低的优势,有利于延长燃料电池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复用开关电容中的电容-二极管(capacitor-diode, C-D)单元对开关管电压进行钳位,降低了功率元件的电压应力。因此,所提变换器适用于燃料电池并网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dc-dc变换器 高升压 开关电容 低电流纹波
下载PDF
采用分段式自适应PWM/PFM调制的Buck型DC-DC转换器设计
20
作者 王巍 李明波 +5 位作者 赵汝法 马力 税绍林 刘斌政 罗宸彬 袁军 《微电子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4-660,共7页
为了在轻重负载条件下获得更高的转换效率,采用分段式结构和导通电阻更小的NMOS作为输入级,并采用PWM/PFM双调制方式,设计了一种Buck型DC-DC转换器。为解决PWM/PFM调制信号切换问题,采用零电流检测方式进行切换。利用断续导通模式(DCM)... 为了在轻重负载条件下获得更高的转换效率,采用分段式结构和导通电阻更小的NMOS作为输入级,并采用PWM/PFM双调制方式,设计了一种Buck型DC-DC转换器。为解决PWM/PFM调制信号切换问题,采用零电流检测方式进行切换。利用断续导通模式(DCM)和连续导通模式(CCM)下端NMOS管导通时电感电压的不同,检测下端NMOS在导通时电感电压大于零的周期。当电感电压大于零的周期大于2时,则处于DCM模式并自动采用PFM调制模式,关闭一部分功率管以减小开关频率和功率管寄生电容,优化轻载效率;反之则处于CCM模式并采用PWM调制。仿真结果表明,在负载电流10~1000 mA范围内,该电路可以在两种调制模式平稳切换,在800 mA时峰值效率可提升到9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dc转换器 零电流检测 PFM调制 PWM调制 dcM CC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