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herent Chemical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55-25 Ma Magmatic Rocks in SE Tibet:N-S Direction Lithospheric Stretching of Eurasia during Early Stage of India-Eurasia Collision 被引量:3
1
作者 YANG Tiannan DONG Mengmeng +2 位作者 XUE Chuandong XIN Di LIANG Mingj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283-1305,共23页
The progressive indentation of India into Eurasia generated an E-W-trending orthogonal collision belt and a N-S-trending oblique collision belt.Compiling available data reveals that~70%of the Cenozoic igneous rocks in... The progressive indentation of India into Eurasia generated an E-W-trending orthogonal collision belt and a N-S-trending oblique collision belt.Compiling available data reveals that~70%of the Cenozoic igneous rocks in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Tibet are concentrated within an ENE-trending,~550-km long and~250-km wide magmatic zone(CMZ)that once separated the orthogonal and oblique collision belts.The Latitude 26°N Line is now its southern boundary.The onset timing of magmatism of the CMZ varies gradually from~55 Ma in the westernmost part to~27 Ma in the easternmost.Then the magmatism successively occurred and suddenly stopped at~25 Ma.The segmented and coherent chemical variation trends found suggest that the CMZ magmatic rocks were formed due to partial melting of the heterogeneous upper mantle and crusts of Eurasia.Subduction of Paleo-and Neotethyan oceanic plates generated this compositional and mineralogical heterogeneity.Combined with available geophysical data,the CMZ was diachronously formed in response to asthenosphere upwelling induced by NNW-SSE-direction lithosphere stretching.The difference in responses of the orthogonal and oblique collision belts to the indentation of the Indian continent has led to this lithosphere stretc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s geochemistry magmatic zon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lithospheric stretch Eocene to Oligocene SE Tibet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角子山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2
作者 马玉见 刘亚剑 +3 位作者 梁涛 卢仁 包刚 雷万杉 《西北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9,共15页
角子山岩基是秦岭造山带东端伏牛山余脉规模居第二位的燕山期侵入岩,其岩石成因模型有助于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南缘伏牛山余脉早白垩世酸性岩浆的形成规律和深部构造演化。角子山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样品的30个测点中,18个有... 角子山岩基是秦岭造山带东端伏牛山余脉规模居第二位的燕山期侵入岩,其岩石成因模型有助于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南缘伏牛山余脉早白垩世酸性岩浆的形成规律和深部构造演化。角子山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样品的30个测点中,18个有效锆石测点的U-Pb年龄集中于(129.5±1.4)Ma(1个)和(116.1±1.4)~(122.2±1.3)Ma(17个)两组,形成了锆石年龄谱,后者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19.3±0.9)Ma。结合前人10个有效锆石测点的U-Pb年龄数据,27颗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18.2±1.2)Ma,代表了角子山花岗岩的形成时代。角子山花岗岩样品具有富Si和碱、贫Ca和Mg的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角子山花岗岩样品显示了Rb、Th及Zr、Hf的正异常和Sr、P、Ti的负异常。角子山花岗岩稀土总量为20.9×10^(-6)~204×10^(-6),(La/Yb)N值为4.24~21.0,δEu值为0.53~0.78,稀土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右倾平滑)和中、重稀土亏损(近水平)的特征。角子山花岗岩样品的LaN-(La/Yb)N投点显示了正相关关系,表明其成分变异受控于部分熔融作用。角子山花岗岩的部分熔融源残余相包括角闪石、斜长石和金红石,无石榴子石残余,表明它形成于正常厚度地壳,存在深度大致为40~50 km和小于30 km的两个部分熔融岩石源区。角子山花岗岩形成于秦岭早白垩世陆(板)内造山阶段,经历了岩浆/流体混合再活化作用,是~120 Ma区域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子山 正长花岗岩 岩浆/流体混合再活化 岩石圈拆沉 伏牛山余脉 华北克拉通南缘
下载PDF
松辽盆地形成、发展与岩石圈动力学 被引量:49
3
作者 刘德来 陈发景 +2 位作者 关德范 唐建人 刘翠荣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97-408,共12页
根据区域构造环境、深部构造机制、火山活动的时间序列以及盆地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了松辽盆地形成与发展的岩石圈动力学问题。提出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引起热流上升,由此导致裂谷期前火山作用和岩石圈热与机械减薄,裂谷... 根据区域构造环境、深部构造机制、火山活动的时间序列以及盆地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了松辽盆地形成与发展的岩石圈动力学问题。提出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引起热流上升,由此导致裂谷期前火山作用和岩石圈热与机械减薄,裂谷期上地壳伸展发育成裂谷盆地,火山活动减弱。随着陆缘陆块拼贴,俯冲带长距离后退,处于热异常的岩石圈开始向热平衡转化,盆地由伸展转化为坳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岩石圈 动力学 板块俯冲 裂谷 坳陷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动力学 被引量:123
4
作者 孙珍 庞雄 +6 位作者 钟志洪 周蒂 陈长民 郝沪军 何敏 黄春菊 许鹤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9-498,共10页
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史的研究对在白云凹陷开展油气勘探和深水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断裂与沉积结构平面和剖面特点的分析,结合岩浆活动特点,文中提出白云凹陷是一个复式地堑,推测这种结构特点与凹陷下地壳的强烈韧性减薄和颈缩... 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史的研究对在白云凹陷开展油气勘探和深水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断裂与沉积结构平面和剖面特点的分析,结合岩浆活动特点,文中提出白云凹陷是一个复式地堑,推测这种结构特点与凹陷下地壳的强烈韧性减薄和颈缩变形有关,表现为热岩石圈的伸展。其发育机制推测与白云凹陷位于构造转换带上有关,特殊的构造位置使白云凹陷成为强烈构造变形区,岩石圈地壳强烈减薄,伴随伸展过程和地幔上涌,脆性地壳或上地幔中部分熔融物质的出现导致岩石圈强度的急剧降低,在区域伸展应力场下以韧性流变方式减薄。岩浆在构造转换带下聚集并发育主岩浆房,由于白云凹陷南北边缘没有发育正断裂系统,岩浆主要沿垂直伸展的方向运移,因此在珠琼运动一幕和二幕南南东向伸展应力作用下,岩浆向白云凹陷的东部和西部运移至北西向基底深大断裂处,那里由于北西向断裂表现为左行张剪性质而成为压力较低的地区,从而成为岩浆上涌和侵位的地方。在岩浆聚集的地区,活动岩浆体附近的脆性变形被分散的韧性变形所取代,因此在凹陷的东北和西南两个角上,发育了张性和张剪性小断裂群,由于热岩石圈弹性较差,白云凹陷长期持续沉降。白云凹陷的断裂活动和沉积演化史还受到南海海盆扩张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构造演化动力学 构造转换带 热岩石圈伸展
下载PDF
拉张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3
5
作者 何丽娟 熊亮萍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22-228,共7页
沉积盆地的热历史与其构造演化史密切相关。拉张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正是研究盆地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的热历史及沉降史,它们主要受岩石圈拉张演化特征的控制。本文着重讨论在构造热演化模拟中应考虑的几个重要因素:拉张的多期性、多期拉... 沉积盆地的热历史与其构造演化史密切相关。拉张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正是研究盆地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的热历史及沉降史,它们主要受岩石圈拉张演化特征的控制。本文着重讨论在构造热演化模拟中应考虑的几个重要因素:拉张的多期性、多期拉张过程中岩石圈底界的移动、拉张模式的多样性以及拉张的横向非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演化 拉张盆地 热演化模拟 影响因素 盆地
下载PDF
大别山北缘西段双桥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被引量:17
6
作者 杨梅珍 曾键年 +3 位作者 任爱琴 陆建培 覃永军 李法岭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首次对大别山北缘西段(河南省境内)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锆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罗山县双桥火山岩集中区石英安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33.1±1.5 Ma,与大别东段中生代火山岩主体毛坦厂组的时代一致,属早白垩世,稍... 首次对大别山北缘西段(河南省境内)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锆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罗山县双桥火山岩集中区石英安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33.1±1.5 Ma,与大别东段中生代火山岩主体毛坦厂组的时代一致,属早白垩世,稍早于或与大别山区大规模花岗岩岩基侵位时代相同;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宁芜和庐枞盆地火山岩喷发时间同步,可能同属中国东部中生代巨量岩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引起的大陆岩石圈重力不稳而产生的拆沉导致岩石圈强烈减薄深部动力学过程相联系。大别山西段早白垩世火山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粗安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中酸性火山岩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强烈亏损、弱或基本无负Eu异常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以及高Sr低Yb特征,反映岩浆部分熔融源区残余有石榴石,说明当时存在加厚的成熟陆壳。高(87Sr/86Sr)i(0.707 56)、极低的εNd(t)(-20.1)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明显亏损,显示岩浆源区的壳源性质。以上特征反映大别山地区该时期岩石圈伸展程度和软流圈上涌规模远不如长江中下游同时期以幔源为主的中基性火山岩发育的宁芜和庐枞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岩石圈伸展 大别山北缘西段 中国东部
下载PDF
白云深水区新生代沉降及岩石圈伸展变形 被引量:13
7
作者 赵中贤 孙珍 +2 位作者 谢辉 颜承志 李元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336-3343,共8页
为认识白云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沉降和岩石圈伸展变形特征,本文对过研究区的两条测线进行了回剥分析和伸展系数计算,结果表明:白云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沉降具有幕式特点,由快到慢共分4幕:①65~24.4 Ma;②24.4~18.5 Ma;③18.5~13.8 Ma;④13.... 为认识白云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沉降和岩石圈伸展变形特征,本文对过研究区的两条测线进行了回剥分析和伸展系数计算,结果表明:白云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沉降具有幕式特点,由快到慢共分4幕:①65~24.4 Ma;②24.4~18.5 Ma;③18.5~13.8 Ma;④13.8~0 Ma,在裂后存在3期快速沉降(24.4~21 Ma,18.5~16.5 Ma,13.8~10.5 Ma)和4期慢速沉降(或隆升)(30~24.4 Ma,21~18.5 Ma,16.5~13.8 Ma,10.5~0 Ma).白云深水区裂陷期和裂后期沉降受基底形态影响,总体向洋陆边界增加,裂陷期的沉降量为200~2100 m,裂后沉降量为1000~1500 m,由裂陷期沉降反演的岩石圈伸展系数为1~7,与全地壳的伸展系数变化趋势一致,在基底隆起处伸展系数小,凹陷处伸展系数大;白云深水区裂后存在异常沉降,约300~700 m,它的分布与基底形态负相关,在隆起处异常沉降量大,为600 m左右,凹陷处异常沉降量小,约300 m,可能与岩石圈破裂引起洋陆过渡带不同构造单元的差异沉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伸展系数 岩石圈 白云深水区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北缘海底地震仪测线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吕川川 郝天珧 +2 位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游庆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29-3138,共10页
基于2009年和2011年采集的海底地震仪数据,辅以多道地震数据,对南海西南次海盆北缘的地壳结构进行了探索.利用二维射线追踪的反演方法建立测线上的模型.利用声学基底面的反射波,下地壳顶界面的反射波和莫霍面的反射波走时的反演勾绘了... 基于2009年和2011年采集的海底地震仪数据,辅以多道地震数据,对南海西南次海盆北缘的地壳结构进行了探索.利用二维射线追踪的反演方法建立测线上的模型.利用声学基底面的反射波,下地壳顶界面的反射波和莫霍面的反射波走时的反演勾绘了地层中的不连续界面,利用自声学基底面下的折射波和来自上地幔的首波来反演整条测线的P波速度结构.结果发现在下地壳顶界面和莫霍面都出现了较大的起伏,据此推断西南次海盆的张裂模式,并得到西南次海盆与非火山型的大陆边缘伊比利亚-纽芬兰的张裂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的结论.说明了大陆张裂的两种端元力学模型不能很好的解释西南次海盆的拉张模式,而应用弹性梁的力学模型可以解释这种拉张模式.虽然在西南次海盆北部陆坡区的下地壳中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但是得出在莫霍界面上方可能有小规模熔融物质存在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南次海盆 海底地震仪 广角地震 大陆张裂模式
下载PDF
赣皖交界婺源地区中生代花岗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胡鹏 陈能松 +3 位作者 徐先兵 张璐 巴金 李源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30,共7页
邦彦坑岩体、段莘岩体和青山岭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是赣东北中生代花岗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它们的确切形成年龄仍不清楚。采用LA-ICP-MS技术测定了上述3个岩体的锆石U-Pb年龄。这些锆石的CL图像及Th/U比值均具岩浆成因特征;测... 邦彦坑岩体、段莘岩体和青山岭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是赣东北中生代花岗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它们的确切形成年龄仍不清楚。采用LA-ICP-MS技术测定了上述3个岩体的锆石U-Pb年龄。这些锆石的CL图像及Th/U比值均具岩浆成因特征;测试结果指示邦彦坑岩体并不是形成于晚青白口世,而是形成于晚侏罗世(约151Ma),而段莘岩体和青山岭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128-125Ma)。邦彦坑岩体和段莘、青山岭岩体可能分别为华南中生代晚期180-155Ma和129-122Ma 2个岩石圈伸展事件的岩浆作用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花岗岩 LA-ICP-MS锆石 U-PB定年 赣东北江南造山带 岩石圈伸展
下载PDF
滇黔桂晚海西—中印支伸展裂谷海盆地的演化 被引量:15
10
作者 夏文臣 周杰 +2 位作者 雷建喜 张年茂 彭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7-112,共16页
在详细研究各类沉积体系的相序构成和沉积演化过程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成因及地层分析的方法,恢复了已遭受严重构造破坏的滇黔桂伸展裂谷海盆地的成因地层格架。根据各类等时地层界面的性质和地层序列划分出了5个沉积幕,详细解剖了各沉积... 在详细研究各类沉积体系的相序构成和沉积演化过程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成因及地层分析的方法,恢复了已遭受严重构造破坏的滇黔桂伸展裂谷海盆地的成因地层格架。根据各类等时地层界面的性质和地层序列划分出了5个沉积幕,详细解剖了各沉积幕的三维空间构成。同时以沉积体系域为单位,恢复了各沉积幕中相应阶段的构造古地理环境,将伸展裂谷盆地的演化历史划分为陆壳初始裂陷和洋壳化阶段、盆地伸展扩张阶段、洋壳俯冲和盆地分化阶段以及盆地聚合碰撞阶段。盆地封闭后,留下了北北东向延续的陆内软碰撞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裂谷海盆地 沉积体系 成因地层格架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北部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郝彬 杨欣德 +1 位作者 张明洋 谢乘飞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1年第3期274-285,共12页
内蒙古赤峰北部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内蒙古隆起上,熔岩主要有流纹岩、安山岩、辉石安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中性火山岩SiO2含量50.74%~58.82%,Al2O3含量15.32%~17.17%,Mg#值0.45~0.52,全碱(K2O+Na2O)含量4.89... 内蒙古赤峰北部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内蒙古隆起上,熔岩主要有流纹岩、安山岩、辉石安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中性火山岩SiO2含量50.74%~58.82%,Al2O3含量15.32%~17.17%,Mg#值0.45~0.52,全碱(K2O+Na2O)含量4.89~7.05,属于钠质,钙碱性系列;流纹岩SiO2含量74.68%~74.86%,Al2O3含量12.09%~13.13%,Mg#值0.13~0.39,全碱(K2O+Na2O)含量7.83%~7.99%,属于钙碱性—钾玄岩系列。中性火山岩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值为9.6~16.09,Eu异常不明显,Eu*/Eu值为0.94~1.12,富集Pb等LILE,亏损Ni、Ta等HFSE;流纹岩与中性火山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La/Yb)N值为7.86~10.05,Eu负异常明显。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初步认为研究区中性火山岩形成于板内伸展减薄环境下;安山质岩浆可能是在岩石圈伸展导致软流圈上涌和地温梯度增高背景下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酸性火山岩 晚侏罗世 岩石圈地幔 伸展减薄 赤峰北部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岩石圈特征的构造模拟约束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哲 杨风丽 吴建勋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3-491,共9页
琼东南盆地是晚始新世时期发育于南海北缘的伸展性盆地。本文在利用盆地内区域2D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基础上,运用基于弹性梁模型和挠曲均衡原理的2D构造模拟软件对琼东南盆地岩石圈结构特征进行模拟。研究发现:琼东南盆地地区的有效弹性... 琼东南盆地是晚始新世时期发育于南海北缘的伸展性盆地。本文在利用盆地内区域2D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基础上,运用基于弹性梁模型和挠曲均衡原理的2D构造模拟软件对琼东南盆地岩石圈结构特征进行模拟。研究发现:琼东南盆地地区的有效弹性厚度在1~5km,最佳取值为3km;拉张因子在1.3~1.5,其中裂后阶段反演模拟的拉张因子为1.5,裂陷阶段正演模拟的拉张因子为1.3左右。最后对红河断裂新生代的活动以及南海扩张运动对模拟产生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有效弹性厚度 拉张因子 红河断裂 岩石圈结构模拟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因子计算及其伸展模式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贺超 龙根元 吴世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4-208,共5页
对伸展因子β的计算分析,可认识岩石圈的伸展变形特点。基于琼东南盆地具有"多米诺"伸展断层构造的5条反射地震剖面资料,利用"多米诺"伸展断层模式计算了上地壳伸展因子,其值分布在1.17~1.58之间;与对应位置的全... 对伸展因子β的计算分析,可认识岩石圈的伸展变形特点。基于琼东南盆地具有"多米诺"伸展断层构造的5条反射地震剖面资料,利用"多米诺"伸展断层模式计算了上地壳伸展因子,其值分布在1.17~1.58之间;与对应位置的全地壳和岩石圈的伸展因子比较,结果显示上地壳、全地壳和岩石圈伸展因子三者之间存在差别,但不是简单的随深度增大,具体表现为盆地中北部的岩石圈伸展变形特点为岩石圈伸展因子大于全地壳大于上地壳,盆地西南部则表现为全地壳最大,岩石圈最小。通过计算,结合研究区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琼东南盆地岩石圈发生了随深度变化的伸展变形;不同构造位置的岩石圈伸展变形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米诺”伸展断层 伸展因子 与深度相关的岩石圈伸展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黑龙江东部伊春-延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岩基带深部约束机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泉 余友 +2 位作者 韦健 张磊 表尚虎 《矿产勘查》 2017年第2期229-238,共10页
通过对新近编制完成的1∶50万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分布图特征的总结,基于大量最新地质资料、科研成果的分析,厘定了松嫩地块东部的地层单位,重新构建了该区地质构造格架。依据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伊春—延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的闪... 通过对新近编制完成的1∶50万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分布图特征的总结,基于大量最新地质资料、科研成果的分析,厘定了松嫩地块东部的地层单位,重新构建了该区地质构造格架。依据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伊春—延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的闪长质包体、Hf同位素组成、锆石U-Pb年龄、A型花岗岩构造背景等讨论了伊春—延寿花岗岩基带的形成过程,即早中生代佳木斯地块—松嫩地块碰撞促使地壳加厚,佳木斯地块板片前缘断裂诱发软流圈地幔上涌并发生壳幔混融,形成岩基带主体(二长花岗岩)岩浆。此后,板片根部断离并伴随局部岩石圈的拆沉,促使区域构造背景转入崩塌—伸展机制,形成A型花岗质岩浆,由此形成了平行于俯冲碰撞带呈南北向展布的伊春—延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岩基带,及出露于牡丹江断裂东侧的黑龙江群—构造混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春—延寿 花岗岩基带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岩石圈伸展 黑龙江
下载PDF
豫南伏牛山余脉铜山岩体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梁涛 卢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0-415,共16页
铜山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伏牛山余脉南端,南侧紧邻北秦岭构造带,对其开展锆石定年和岩石成因研究,有助于丰富华北克拉通南缘燕山期深部构造演化的认识。铜山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47.0±4.3)~(144.1±4.4)Ma(n=5)... 铜山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伏牛山余脉南端,南侧紧邻北秦岭构造带,对其开展锆石定年和岩石成因研究,有助于丰富华北克拉通南缘燕山期深部构造演化的认识。铜山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47.0±4.3)~(144.1±4.4)Ma(n=5)和(133.0±3.9)~(127.4±3.6)Ma(n=21),形成了双峰式单颗粒锆石年龄谱,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45.5±4.5)Ma和(130.6±1.8)Ma,其中前者暗示铜山岩体周缘存在约145 Ma的隐伏岩浆活动,后者代表了铜山岩体的形成时代。铜山岩体样品具有富硅、碱和贫钙、镁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显示了明显的Rb、Th、Zr及Hf的异常峰和Sr、P、Ti的异常谷。稀土总量介于43.07×10-6~173.14×10-6之间,(La/Yb)N值为1.97~19.58,稀土配分模式具有右倾、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和负Eu异常(δEu值介于0.33~0.73之间)的特征。其(La/Yb)N-w(LaN)投点显示了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部分熔融作用控制了铜山岩体的成分变异。铜山岩体形成于约40 km的正常厚度地壳内,部分熔融源区位于角闪岩相,源区残余相主要矿物为角闪石和斜长石。早白垩世桐柏山三合店—鸡公山区域岩石圈拆沉作用导致深部流体快速释放,注入到未完全固结岩浆/流体库(已晶出约145 Ma的锆石),混合活化之后上侵固结形成具有双峰式锆石年龄谱的铜山岩体。铜山岩体是对桐柏山三合店—鸡公山区域岩石圈拆沉作用近同时的岩浆响应,与之相关的岩浆效应没有局限在桐柏—大别造山带内,在北秦岭构造带和华北克拉通南缘均有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山岩体 U-PB定年 地球化学 岩石圈拆沉 底侵作用 伏牛山余脉 华北克拉通南缘 豫南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岩石圈伸展模式及其对裂后期沉降的控制 被引量:29
16
作者 佟殿君 任建业 +2 位作者 雷超 阳怀忠 尹新义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63-974,共12页
为了揭示盆地深水区演化及裂后期大规模沉降的成因机制,在琼东南盆地典型的、高品质地震剖面地质构造精细解释基础上,结合岩石圈变形的挠曲悬臂梁模型和挠曲均衡模型,应用正演和反演模拟技术,定量恢复了该盆地所处地区的上地壳、地壳以... 为了揭示盆地深水区演化及裂后期大规模沉降的成因机制,在琼东南盆地典型的、高品质地震剖面地质构造精细解释基础上,结合岩石圈变形的挠曲悬臂梁模型和挠曲均衡模型,应用正演和反演模拟技术,定量恢复了该盆地所处地区的上地壳、地壳以及岩石圈的伸展程度.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自陆架边缘到深水坳陷区,岩石圈上地壳的伸展系数较小,β值最大为1.23~1.32;整个地壳的伸展系数变化较大,盆地边缘隆起区的β值在1.1~1.2之间,向盆地中部β值逐渐增大到3.14;而对整个岩石圈而言,其伸展系数β值由陆架到陆坡深水盆地也从1.2逐渐增大到4.2.根据对南海地区的构造及岩石圈和地壳的结构分析认为,与McKenzie的岩石圈均一伸展以及由热控制的裂后期缓慢沉降过程不同的是,上述与深度相关的岩石圈伸展减薄是由南海西北次海盆扩张过程中深部物质的离散上涌流动所导致的下地壳的快速而强烈的塑性流动所引起的,并由此建立了琼东南盆地的形成演化模式,来解释和探讨深水坳陷区及裂后期快速而大规模沉降的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曲均衡模型 挠曲悬臂梁模型 与深度相关的岩石圈伸展 深水坳陷 沉降 琼东南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