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净养对淡水养殖鱼类肌肉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胥晴 原居林 +3 位作者 倪蒙 邹松保 刘梅 顾志敏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62,共11页
近年来,全球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淡水养殖产品已逐渐成为人类饮食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目前我国淡水鱼养殖产量占世界淡水鱼养殖总产量的52.65%,是全球淡水鱼主要生产国家[1-2]。纵观我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历程,养殖模式从自给自足的传... 近年来,全球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淡水养殖产品已逐渐成为人类饮食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目前我国淡水鱼养殖产量占世界淡水鱼养殖总产量的52.65%,是全球淡水鱼主要生产国家[1-2]。纵观我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历程,养殖模式从自给自足的传统粗放式池塘养殖演化为如今的高密度集约化池塘养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但水产养殖的高产量并未带来水产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养殖水产品面临着肉质松散、土腥味较重等问题[3-4]。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在选购鲜活鱼产品的过程中,通常重点考量鱼的营养及味道,二者占比分别为28.14%和27.75%[5]。因此,去除水产品土腥味、改善肌肉品质已成为水产养殖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净养 鱼肉品质 评价指标 流水 禁食 土腥味
下载PDF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a Complex Accelerates the Depuration of Cadmium from Chlamys ferrari 被引量:3
2
作者 HUANG Guoqing SUN Jipeng +2 位作者 WANG Dongfeng XU Ying XU We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2年第2期219-226,共8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a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a complex (COS-Ca) on the depuration of cadmium (Cd) from Chlamys ferrari. After exposure to 0.5 mg L-1 CdCl2 for 3 or 7 d, the scallops were treated b...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a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a complex (COS-Ca) on the depuration of cadmium (Cd) from Chlamys ferrari. After exposure to 0.5 mg L-1 CdCl2 for 3 or 7 d, the scallops were treated by COS-Ca prior to determina-tion of Cd, calcium (Ca) and zinc (Zn) contents, Cd distribution in organs, malondialdehyde (MDA) content and antioxidant variables. Results showed that COS-Ca reduced Cd content in the viscera of the scallops, with highest Cd depuration rate (47%) observed on day 3. The COS-Ca concentration substantially affected Cd depuration, and the exposure to 8.75 mg L-1 COS-Ca led to significantly higher Cd depuration rat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lower COS-Ca concentrations (1.75, 3.5, 5.25, and 7.00 mg L-1).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Cd in scallop organs indicated that COS-Ca significantly reduced Cd content in the kidney throughout the 5-d experiment, as well as in the gill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Cd depuration. In addition, COS-Ca treatment decrease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 activity and MDA content while increasing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catalase (CAT) activities on different days. Our work suggested COS-Ca complex treatment a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acceleration of Cd depuration from Cd-contaminated bival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CD) 净化率 糖钙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MDA含量 GSH-PX COS
下载PDF
Uptake,Depuration and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Cadmium in Various Tissues of Perna viridis 被引量:4
3
作者 M. S. YANG S. T. CHIU AND M. H. WONG(Department of Biology and Center for Waste Recycling and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Kowloon Tong, Hong Kong)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76-185,共10页
Green-lipped mussels (Perna viridis) were collected from a local mariculture site and placed in pre-cleaned sea water tanks containing 0, 0.2, 0.5 and 1.3 μg/ml CdCl2. The level of Cd in the gill, viscera and gonad w... Green-lipped mussels (Perna viridis) were collected from a local mariculture site and placed in pre-cleaned sea water tanks containing 0, 0.2, 0.5 and 1.3 μg/ml CdCl2. The level of Cd in the gill, viscera and gonad was measured. The concentration of Cd in the 3 tissues increased linearly over 4 days' of exposure. The rate of uptake depends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Cd in the water. In the 3 tissues studied, the maximum rate of uptake (Vmax) was highest in the gill (500μg/g dry weight/day), followed by viscera (100μg/g dry weight/day) and gonad (56.8 μg/g dry weight/day). The majority of the Cd taken up was bound to a fraction of the heat-stable proteins similar to metallothioneins. The rate of Cd depuration from the tissues was poor. There was no change in Cd concentration over 8 days' depuration in clean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Uptake depuration and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Cadmium in Various Tissues of Perna viridis
下载PDF
Depuration of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in Japanese scallop(Patinopecten yessoensi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被引量:1
4
作者 SONG Tao LIU Lei +2 位作者 SONG Xiaoping LIANG Yubo ZHUANG Guoho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170-174,共5页
To study the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 depuration in Japanese scallop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Japanese scallops naturally contaminated with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 toxins ... To study the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 depuration in Japanese scallop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Japanese scallops naturally contaminated with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 toxins in the Dayao Bay in the northern Huanghai Sea are transited to Qipanmo waters in the Bohai Sea of no reported PSTs incidents. The levels and profile of PSTs during 30-day depuration are detected by th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HPLC-F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xicity of the PSTs in soft tissues decreases to a relatively low level at Day 9. Moreover, the depurated ratio 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PSTs depur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later stage. The toxicity analysis of dissected organs reveals that the digestive gland is the most contaminated PSTs part, which is of important implication for the human health and scallop aquiculture. The mortality of Japanese scallops during PSTs depuration experiment is relevant to PSTs level in the soft tiss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toxicity depuration toxin transformation Japanese scallop
下载PDF
Accumulation and depuration of pectenotoxins in brown crab Cancer pagurus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兆新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389-394,共6页
Pectenotoxins (PTXs) are a group of marine algal toxins. In this study, the accumulation and depuration of pectenotoxins in brown crab Cancer pagurus were investigated. Crabs were fed with toxic blue mussels Mytilus e... Pectenotoxins (PTXs) are a group of marine algal toxins. In this study, the accumulation and depuration of pectenotoxins in brown crab Cancer pagurus were investigated. Crabs were fed with toxic blue mussels Mytilus edulis for 21 days and then depurated for 42 days. Toxins were extracted with methanol from the digestive glands of contaminated crabs, uncontaminated crabs (control group) and from blue mussels for comparison. Extracts were analyzed by liquid chromatograph coupl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 The concentrations of PTX-2, PTX-2 SA, 7-epi-PTX-2 SA, and PTX-12 were analyzed in two batches of toxic blue mussels and the crabs. A one-compartment model was applied to describe the depuration of PTXs. The half-life of PTXs was estimated to be 6–7.5 days. After depuration for 42 days, the amount of PTXs measured in the crab digestive glands was less than 1 μ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居蟹 净化 癌症 布朗 积累 液相色谱仪 藻毒素 串联质谱
下载PDF
链状裸甲藻所产麻痹性贝类毒素在翡翠贻贝体内的累积、转化和排出
6
作者 许翠娅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63-1372,共10页
为研究链状裸甲藻所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在翡翠贻贝体内的累积、转化和排出规律,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链状裸甲藻和中肋骨条藻投喂翡翠贻贝,开展短期累积(12 h)、长期累积(10 d)和排出(28 d)试验。结... 为研究链状裸甲藻所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在翡翠贻贝体内的累积、转化和排出规律,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链状裸甲藻和中肋骨条藻投喂翡翠贻贝,开展短期累积(12 h)、长期累积(10 d)和排出(28 d)试验。结果表明:翡翠贻贝具有较强的毒素累积能力,内脏团是PST累积的主要部位,PST含量与产毒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当链状裸甲藻密度为1.0×10^(6)cells/L时,贻贝内脏团PST含量累积2 h已接近食用贝类毒素安全标准,累积8 h超标。当产毒藻密度为5.0×10^(5)cells/L时,贻贝内脏团PST含量累积2 d超标,累积8 d达到峰值(3590.4±545.7)μg/kg。贻贝对PST具有累积快排出慢的特点,内脏团PST含量在排出16 d达标,排出速率先快后慢。内脏团对PST的累积和排出速率显著高于闭壳肌和其他组织,闭壳肌和其他组织则无显著差异。PST进入贻贝体内后发生了代谢转化,贻贝可能将产毒藻中膝沟藻毒素GTX3转化为GTX2,N-磺酰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C2转化为C1,部分C1转化为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2(dcGTX2),并将高毒的石房蛤毒素(STX)转化为较低毒的脱氨甲酰基石房蛤毒素(dcSTX)。贻贝对dcSTX有较强的累积能力且排出能力较弱,肝胰腺和肾可能是PST累积的主要部位。该研究可为贝类脱毒与净化、赤潮减灾和水产品质量风险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 链状裸甲藻 翡翠贻贝 累积 转化 排出
下载PDF
基于GC-MS鉴别活体太平洋牡蛎不同流通阶段气味特征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林恒宗 梁志源 +6 位作者 秦小明 高加龙 范秀萍 黄艳平 常向阳 邓杰 吴炜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9-287,共9页
为揭示活体牡蛎在商业流通各环节风味品质变化规律,优化活品运输管理,提升牡蛎存活质量,本研究模拟太平洋牡蛎产业流通实际,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活体太平洋牡蛎暂养净化、诱导休眠、无水保活流通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 为揭示活体牡蛎在商业流通各环节风味品质变化规律,优化活品运输管理,提升牡蛎存活质量,本研究模拟太平洋牡蛎产业流通实际,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活体太平洋牡蛎暂养净化、诱导休眠、无水保活流通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活体太平洋牡蛎组织中共鉴定出4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由醛类、酮类、酯类、烃类、醇类、含氮含硫杂环类化合物构成;采捕后应激胁迫对其风味品质有较大影响,通过24 h暂养净化,牡蛎愉悦性风味化合物明显提升,刺激性气味化合物明显降低,脂质氧化得到明显的缓解;诱导休眠至保活流通阶段,牡蛎脂质氧化随保活流通时间的延长进一步加剧,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呈缓慢积聚特征。气味活性值分析表明,己醛、庚醛、十一醛、(E)-2-壬烯醛、4-乙基苯甲醛、壬醛、(E)-2-癸烯醛、(E,E)-2,4-壬二烯醛、癸醛、(E)-2-辛烯醛、2-戊基呋喃、3-辛酮、2-壬酮是活体太平洋牡蛎流通中的关键风味物质,可以作为反映活体牡蛎生理状态的参考。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5.6%,可对不同流通阶段进行明显区分。研究表明,太平洋牡蛎采捕后通过暂养净化24 h,其活力品质与风味物质达到新的水平,更有利于后期长时低温无水保活;同时挥发性成分分析可以作为活体贝类流通过程中活力品质鉴定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暂养净化 无水保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基于Tri-Training和数据剪辑的半监督聚类算法 被引量:30
8
作者 邓超 郭茂祖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63-673,共11页
提出一种半监督聚类算法,该算法在用seeds集初始化聚类中心前,利用半监督分类方法Tri-training的迭代训练过程对无标记数据进行标记,并加入seeds集以扩大规模;同时,在Tri-training训练过程中结合基于最近邻规则的Depuration数据剪辑技术... 提出一种半监督聚类算法,该算法在用seeds集初始化聚类中心前,利用半监督分类方法Tri-training的迭代训练过程对无标记数据进行标记,并加入seeds集以扩大规模;同时,在Tri-training训练过程中结合基于最近邻规则的Depuration数据剪辑技术对seeds集扩大过程中产生的误标记噪声数据进行修正、净化,以提高seeds集质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Tri-training和数据剪辑的DE-Tri-training半监督聚类新算法能够有效改善seeds集对聚类中心的初始化效果,提高聚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监督聚类 半监督分类 K-均值 seeds集 TRI-TRAINING depuration数据剪辑
下载PDF
采用臭氧系统净化太平洋牡蛎中的大肠杆菌 被引量:21
9
作者 乔庆林 蔡友琼 +1 位作者 徐捷 姜朝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2-75,共4页
采用人工方法使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体内积累的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达到5个对数值后,放入小型臭氧净化实验系统中,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各种环境因子对太平洋牡蛎自身净化能力的影响。经48 h净化处理后,贝肉中的E.coli减小... 采用人工方法使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体内积累的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达到5个对数值后,放入小型臭氧净化实验系统中,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各种环境因子对太平洋牡蛎自身净化能力的影响。经48 h净化处理后,贝肉中的E.coli减小约2~3个对数值,太平洋牡蛎的最佳净化条件为:温度15℃、换水率3次/h、贝水质量比为1:4。海水中O_3浓度为0.1~0.2mg/L时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同时分析了臭氧系统处理海水的原理和影响因子,证明了臭氧系统用于净化太平洋牡蛎中的E.coli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系统 净化处理 太平洋牡蛎 埃希氏大肠杆菌
下载PDF
UV系统净化贝类中大肠杆菌的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乔庆林 蔡友琼 +1 位作者 徐捷 姜朝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5,64,共4页
经人工方法使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体内积累埃希氏大肠菌(Escherichiacoli)达到5个对数值后,放入小型紫外线(UV)循环净化系统中,通过正交试验来研究各种环境因子对贝类自身净化能力的影响。经56h净化处理后,贝肉中的E.col... 经人工方法使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体内积累埃希氏大肠菌(Escherichiacoli)达到5个对数值后,放入小型紫外线(UV)循环净化系统中,通过正交试验来研究各种环境因子对贝类自身净化能力的影响。经56h净化处理后,贝肉中的E.coli减小约3个对数值。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菲律宾蛤仔净化效果的因子依次为水交换率、贝水比和温度,其最佳的净化条件为:换水率3次/h、贝水比为1∶4、温度15℃。证明紫外线系统用于净化菲律宾蛤仔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净化 紫外线 埃希氏大肠菌
下载PDF
呋喃西林和呋喃唑酮代谢物在大菱鲆组织中的消除规律 被引量:36
11
作者 谭志军 翟毓秀 +6 位作者 冷凯良 王志杰 郭萌萌 王群 邢丽红 刘艳萍 王瑜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z1期63-69,共7页
分别采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单药给药及两种药物共同给药的方式,研究了其代谢物氨基脲(Semicarbazide, SEM)和3-氨基-2-噁唑烷基酮(3-amino-2-oxazolidinone,AOZ)在大菱鲆肌肉、肝脏和血液中的消除规律。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给药方式... 分别采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单药给药及两种药物共同给药的方式,研究了其代谢物氨基脲(Semicarbazide, SEM)和3-氨基-2-噁唑烷基酮(3-amino-2-oxazolidinone,AOZ)在大菱鲆肌肉、肝脏和血液中的消除规律。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给药方式,呋喃西林和呋喃唑酮均能在大菱鲆组织中富集,并迅速代谢成SEM和AOZ。不同组织中,肝脏中SEM和AOZ的质量分数最高,其次为肌肉和血液;而同种组织则AOZ的质量分数远高于SEM,前者约为后者的10~30倍。而且两种给药方式下,SEM和AOZ在3种组织中都具有相似的消除规律:初始阶段均具有较高的消除速率,随后消除趋势趋于平缓,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一定质量分数,至实验结束时,3种组织中的SEM和AOZ质量分数都仍高于检出限。然而给药方式能够影响SEM和AOZ的富集质量分数及消除速率,如单药给药时SEM和AOZ在大菱鲆组织中的质量分数远高于共同给药下的质量分数,但消除半衰期(t_(1/2))却低于共同给药方式。结果表明硝基呋喃类药物的代谢物在大菱鲆组织中较难消除,具有较长的消除半衰期,应慎重将这类药物应用于大菱鲆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肌肉 肝脏 血液 氨基脲 3-氨基-2-噁唑烷基酮 消除规律
下载PDF
臭氧净化对近江牡蛎的存活率和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费星 秦小明 +2 位作者 林华娟 刘允婷 章超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1-93,共3页
以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为指标,探讨了臭氧对近江牡蛎的净化效果;并分析了臭氧净化处理对牡蛎存活率的影响以及净化前后牡蛎的主要营养成分变化。在净化温度20℃条件下,探讨了循环海水流量、贝水比对净化工艺的影响,得出最佳的近江牡蛎净... 以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为指标,探讨了臭氧对近江牡蛎的净化效果;并分析了臭氧净化处理对牡蛎存活率的影响以及净化前后牡蛎的主要营养成分变化。在净化温度20℃条件下,探讨了循环海水流量、贝水比对净化工艺的影响,得出最佳的近江牡蛎净化条件,并对该条件下净化前后牡蛎的存活率、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臭氧制备无菌海水(臭氧浓度0.15mg/L),在温度20℃、净化海水流量1.68t/h.m3、贝水比1:10的条件下净化24h,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指标符合海水贝类卫生标准(GB2744-1996)。在净化过程中牡蛎的存活率达到100%,主要营养成分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臭氧 净化 存活率 营养成分
下载PDF
铅暴露与排放对中华鲟幼鱼血液中ALT、AST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侯俊利 庄平 +5 位作者 冯琳 章龙珍 张涛 冯广朋 刘鉴毅 徐滨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69-1673,共5页
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受精卵发育至96h开始,研究了其在0(对照组)、0.2、0.8和1.6mg·L-1Pb2+水溶液中暴露16周,随后排放6周,对中华鲟幼鱼血液中ALT、AST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Pb暴露后幼鱼血液中的ALT... 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受精卵发育至96h开始,研究了其在0(对照组)、0.2、0.8和1.6mg·L-1Pb2+水溶液中暴露16周,随后排放6周,对中华鲟幼鱼血液中ALT、AST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Pb暴露后幼鱼血液中的ALT和AST活力均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1.6mg·L-1组ALT活力与其它各组比较呈极显著差异(P<0.01);0.8和1.6mg·L-1组AST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分别呈显著差异(P<0.05)和极显著差异(P<0.01)。Pb排放后,各暴露组血液中ALT活力降低至对照组水平(P>0.05);1.6mg·L-1组的AST活力依然较高,超出对照组近2倍(P<0.01)。对照组血液的AST/ALT值在2.24~2.32之间;随Pb质量浓度增加,暴露后AST/ALT值呈增加趋势。Pb排放后AST/ALT值降低,但1.6mg·L-1组与其余各组比较仍维持较高值(P<0.05)。初步认为,0.2mg·L-1和0.8mg·L-1Pb2+暴露导致中华鲟幼鱼肝细胞不同程度受损,经Pb排放后,轻度受损的组织细胞能够恢复。血液中的AST/ALT值在判断鱼类组织损伤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暴露 排放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恢复
下载PDF
铅暴露致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弯曲畸形与畸形恢复 被引量:6
14
作者 侯俊利 庄平 +5 位作者 章龙珍 冯琳 张涛 冯广朋 刘鉴毅 闫文罡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6期807-815,共9页
铅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在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并在水生食物链中富集,具有持久的生态效应.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大型洄游性鱼类,极具学术价值和生态价值.为了探索中华鲟在生命早期接触铅后的损伤和自我修复机制,... 铅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在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并在水生食物链中富集,具有持久的生态效应.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大型洄游性鱼类,极具学术价值和生态价值.为了探索中华鲟在生命早期接触铅后的损伤和自我修复机制,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从中华鲟受精卵发育至96h开始,进行了16周的Pb2+暴露试验,随后继续6周的排放试验.结果显示:经0.8mg·L-1和1.6mg·L-1的Pb2+暴露16周,中华鲟幼鱼会发生弯曲畸形,而0.2mg·L-1Pb2+暴露组未出现畸形个体.畸形弯曲位置主要发生在近胸鳍起点处以及背鳍起点至尾鳍末端之间,多伴有尾鳍末端下垂.Pb2+暴露浓度越高,畸形弯曲越严重,但未见椎骨变形.畸形个体的自主活动能力和摄食能力明显降低.Pb2+排放后,畸形个体的弯曲程度由重度向轻度转变而恢复正常,弯曲程度越轻恢复越快,畸形恢复个体的自主活动能力和摄食能力均明显得到恢复并逐渐复原.表明中华鲟幼鱼具有较强的排铅能力和铅损伤后的自我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暴露 排放 畸形 弯曲 恢复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净化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秦小明 章超桦 +2 位作者 林华娟 王学娟 杨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3-105,共3页
采用紫外线制备无菌海水对菲律宾蛤仔进行净化处理,以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为指标,探讨影响菲律宾蛤仔净化效果的几个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在20℃条件下,菲律宾蛤仔净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贝水比1∶15、海水流量1.5×10-5m3/s、净化处... 采用紫外线制备无菌海水对菲律宾蛤仔进行净化处理,以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为指标,探讨影响菲律宾蛤仔净化效果的几个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在20℃条件下,菲律宾蛤仔净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贝水比1∶15、海水流量1.5×10-5m3/s、净化处理时间为16h,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指标符合海水贝类卫生标准(GB2744-1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无菌海水 净化
下载PDF
贝类产生异味的体内石油烃阈值试验 被引量:12
16
作者 蔡友琼 乔庆林 徐捷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76-178,共3页
关键词 阈值 异味 贝类 净化 石油烃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中大肠杆菌净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慕翠敏 孔令峰 +1 位作者 于红 李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83-86,共4页
静水中人工感染太平洋牡蛎,使其体内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浓度达到105 MPN/100g,然后放入紫外线循环系统中对其进行净化,研究贝水质量比(1∶3,1∶6,1∶10,1∶50)、水交换频率(1,3,5次/h)、温度(10,15,20,25℃)及净化层数(上... 静水中人工感染太平洋牡蛎,使其体内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浓度达到105 MPN/100g,然后放入紫外线循环系统中对其进行净化,研究贝水质量比(1∶3,1∶6,1∶10,1∶50)、水交换频率(1,3,5次/h)、温度(10,15,20,25℃)及净化层数(上层,中层,下层)等不同环境因子对牡蛎体内大肠杆菌净化的影响。在前6h大肠杆菌净化迅速,之后速度减慢,至36h时能净化2~3个对数值。不同环境因子的净化实验结果表明,当贝水比为1∶6,水交换律为3次/h,温度为15或25℃,净化层数为上层时净化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太平洋牡蛎 净化 紫外线
下载PDF
紫外线系统净化文蛤中大肠杆菌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乔庆林 蔡友琼 +1 位作者 徐捷 姜朝军 《海洋渔业》 CSCD 2008年第4期371-375,共5页
文蛤经人工方法使其体内积累埃希氏大肠杆菌达到5个对数值后,放入小型紫外线循环净化系统中,通过正交试验来研究各种环境因子对文蛤自身净化能力的影响。经36 h净化处理后,贝肉中埃希氏大肠杆菌减小约3个对数值。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 文蛤经人工方法使其体内积累埃希氏大肠杆菌达到5个对数值后,放入小型紫外线循环净化系统中,通过正交试验来研究各种环境因子对文蛤自身净化能力的影响。经36 h净化处理后,贝肉中埃希氏大肠杆菌减小约3个对数值。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文蛤净化效果的因子依次为水交换率、贝水比和温度;最佳的净化条件为:换水率3次/h、贝水比为1∶4、温度15℃。文蛤的净化生产证明,这些净化条件是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净化 紫外线 埃希氏大肠杆菌
下载PDF
不同磷水平下铜绿微囊藻对砷酸盐的吸收和净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振红 罗专溪 +2 位作者 车霏霏 严雅萌 颜昌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33-538,共6页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富磷(+P)和缺磷(–P)环境下,铜绿微囊藻对砷酸盐(As(Ⅴ))的累积和净化动力学特征,探讨了净化过程中培养介质砷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缺磷环境下虽然可显著提升铜绿微囊藻对砷酸盐的吸收,但该环境下的高砷藻体又...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富磷(+P)和缺磷(–P)环境下,铜绿微囊藻对砷酸盐(As(Ⅴ))的累积和净化动力学特征,探讨了净化过程中培养介质砷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缺磷环境下虽然可显著提升铜绿微囊藻对砷酸盐的吸收,但该环境下的高砷藻体又具较高的砷释放风险.+P和–P环境下,藻体中分别有41.5%和46.3%的胞内砷可在快速清除阶段(2h)被迅速排出.+P环境下经10μmol/L As(Ⅴ)暴露后的含砷藻体,经13d净化培养后,+P培养介质中藻体以砷酸盐释放为主,-P培养介质中则存在砷的还原和甲基化现象,这表明不同磷水平下藻体对砷的净化机理可能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砷酸盐(As(Ⅴ)) 吸收动力学 净化
下载PDF
中国贝类前处理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0
作者 徐文其 沈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6-80,共5页
贝类清洗、分级、净化等前处理加工是贝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工艺可以大幅提升贝类品质与食用安全性。文章简要介绍了中国贝类前处理加工的现状,回顾了中国贝类前处理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目前中国贝类加工产业链上所存... 贝类清洗、分级、净化等前处理加工是贝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工艺可以大幅提升贝类品质与食用安全性。文章简要介绍了中国贝类前处理加工的现状,回顾了中国贝类前处理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目前中国贝类加工产业链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今后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前处理 清洗 分级 净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