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田河流域四种河岸植物PSII的能量分配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利 周正立 +2 位作者 于军 梁继业 吕瑞恒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5-780,共6页
采用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方法研究了和田河上游两河交汇处自然分布的四种荒漠河岸植物光系统II(PSII)的能量分配特征,结果显示:灌木柽柳(Tamarix spp.)、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铃铛刺(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以及多年生草本... 采用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方法研究了和田河上游两河交汇处自然分布的四种荒漠河岸植物光系统II(PSII)的能量分配特征,结果显示:灌木柽柳(Tamarix spp.)、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铃铛刺(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以及多年生草本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四个种对当地河岸环境都适应较好,其PSII光化学传递效率有差异,以骆驼刺最高而柽柳最低。总效能指数PIt的四个组成成分中,主要光化学反应和电子传递受体QA到QB的传递效率对总体光化学效率的贡献率四个种都最高,PIt与Fv/Fm的变化在种之间具有不一致性。不同种之间生理机制的对比有助于揭示植物适应环境的关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 JIP-test分析 荒漠河岸植物 效能指数 能量分配
下载PDF
黑河下游荒漠河岸林植物水分传输观测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陈亚宁 李卫红 +4 位作者 周洪华 陈亚鹏 郝兴明 付爱红 马建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1-276,共6页
荒漠河岸林是长期适应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环境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水分利用和生存策略.对黑河下游胡杨、柽柳等主要荒漠河岸林植物液流、水势、木质部导水率、根系水分再分配以及植物水分来源等的测试分析表明,在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的黑河下... 荒漠河岸林是长期适应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环境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水分利用和生存策略.对黑河下游胡杨、柽柳等主要荒漠河岸林植物液流、水势、木质部导水率、根系水分再分配以及植物水分来源等的测试分析表明,在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的黑河下游,胡杨、柽柳主要利用的是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其中成熟胡杨主要吸收地下175~325 cm处土壤水和地下水供其蒸腾和生存所需;胡杨根系水力提升过程主要发生在10~70 cm土层,蒸散导致的土壤耗水量中有10%来自根系提升的水量;植物根和枝条木质部的初始导水率(Ks0)和最大导水率(Ks,max)相对较高,其中柽柳木质部的潜在导水能力比胡杨强;胡杨、柽柳液流速度呈单峰型,在午后达到峰值,黎明前水势无显著变化,反映未受到严重水分胁迫;黑河下游河道附近的地下水埋深大多在4m以内,基本可以满足荒漠河岸林植物的生长发育,黑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处于稳定和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河岸林 水分传输 水分来源 水力提升 内陆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