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xagonal boron nitride:A metal-free catalyst for deep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of fuel oils 被引量:5
1
作者 Peiwen Wu Linjie Lu +7 位作者 Jing He Linlin Chen Yanhong Chao Minqiang He Fengxia Zhu Xiaozhong Chu Huaming Li Wenshuai Zhu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CSCD 2020年第2期166-172,共7页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ODS)has been proved to be an efficient strategy for the production of clean fuel oil.Numerous metal-based materials have been employed as excellent ODS catalysts,but being hindered by their h...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ODS)has been proved to be an efficient strategy for the production of clean fuel oil.Numerous metal-based materials have been employed as excellent ODS catalysts,but being hindered by their high-cost and potential secondary pollution.In this work,we employed graphene analogous hexagonal boron nitride(h-BN)as a metal-free catalyst for ODS with hydrogen peroxide(H2O2)as the oxidant.The h-BN catalyst was characterized and proved to be a few-layered structure with relatively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s.The h-BN catalyst showed a 99.4%of sulfur removal in fuel oil under the optimized reaction conditions.Besides,the h-BN can be recycled for 8 times without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Detailed mechanism analysis found that it is the boron radicals in h-BN activated H2O2 to generate·OH species,which can readily oxidize sulfides to corresponding sulfones for separation.This work would provide another choice in choosing metal-free catalysts for 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on nitride METAL-FREE OXIDATION Deep desulfurization fuel oils
下载PDF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of dibenzothiophene over Fe promoted Co–Mo/Al_2O_3 and Ni–Mo/Al_2O_3 catalysts using hydrogen peroxide and formic acid as oxidants 被引量:3
2
作者 Yaseen Muhammad Ayesha Shoukat +2 位作者 Ata Ur Rahman Haroon Ur Rashid Waqas Ahmad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3期593-600,共8页
This work reports the enhancing effect of a highly cost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metal, Fe, incorporation to Co or Ni based Mo/Al2O3 catalysts in the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ODS) of dibenzothiophene (DBT) using ... This work reports the enhancing effect of a highly cost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metal, Fe, incorporation to Co or Ni based Mo/Al2O3 catalysts in the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ODS) of dibenzothiophene (DBT) using H2O2 and formic acid as oxidants. The influence of operating parameters i.e. reaction time, catalyst dose,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oxidant amount on oxidation process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revealed that 99% DBT conversion was achieved at 60℃ and 150 min reaction time over Fe-Ni-Mo/Al2O3. Fe tremendously enhanced the ODS activity of Co or Ni based Mo/Al2O3 catalysts following the activity order:Fe-Ni-Mo/Al2O3 〉 Fe-Co-Mo/Al2O3 〉 Ni-Mo/Al2O3 〉 Co-Mo/Al2O3, while H2O2 exhibited higher oxidation activity than formic acid over all catalyst systems. Insight about th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textural properties of fresh and spent catalysts were achiev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X-ray diffraction (XR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EDX) analysis,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AS) and BET surface area analysis, which helped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experimental data. The present study can be deemed as an effective approach on industrial level for ODS of fuel oils crediting to its high efficiency, low process/catalyst cost, safety and mild operating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fuel oil Dibenzothiophene Fe promoted (Co/Ni)-Mo/Al2O3 catalyst XRD
下载PDF
Synthesis of nanofluids composed of deep eutectic solvents and metal-modified MCM-41 particles as multifunctional promoters for fuel oil desulfurization
3
作者 Jing-Xuan Zhang Xuan Wang +12 位作者 Yan-Ru Feng Jia-Yu An Yu-Xuan Chi Ya-Tai Liu Ling-Fei Zhang Yun-Bo Zhao Xiang-Feng Zeng Zi-Bo Wang Jia-Shuai Liu Yi-Fan Wang Shuai-Yong Dou Er-Hong Duan Tao Meng 《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3年第11期1776-1787,共12页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hydrodesulfurization,new nonhydrodesulfurization methods have the advantage of a high removal efficiency for thiophene compounds under mild conditions.However,independent nonhydrodesulfuriza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hydrodesulfurization,new nonhydrodesulfurization methods have the advantage of a high removal efficiency for thiophene compounds under mild conditions.However,independent nonhydro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ies are faced with their own shortcomings,such as limitations of the desulfurization performance and regeneration of materials.To overcome these limitations,four nanofluids were prepared by dispersing different metal-modified MCM-41 particles in deep eutectic solvent as multifunctional promoters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desulfurization method.Based on the excellent adsorbability and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dispersed particles and the outstanding extractability of deep eutectic solvent in nanofluids,a high sulfur removal of 99.33%was achieved for model oil under mild conditions in 15 min.The nanofluids also showed excellent reusability due to their high structural stability.In addition,NF@Cu/Al-MCM-41-2.5%exhibited the best desulfurization performance among the prepared nanofluids.This result was obtained because the introduction of Al ions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acid sites and defect sites to improve the catalytic activity and adsorbability,and the best affinity of Cu/Al-MCM-41 for the deep eutectic solvent favored the reaction mass transfer.This work opens the do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nonhydrodesulfuriz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design of nanofluid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el oil desulfurization nanofluids catalytic ozonation
原文传递
2D层状材料的燃料油氧化脱硫研究进展
4
作者 杨雪 刘可 +3 位作者 张程翔 李东霖 王江芹 杨万亮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2-436,共15页
二维(2D)层状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在燃料油氧化脱硫领域应用广泛,如石墨烯和类石墨烯材料(如类石墨相氮化碳和六方氮化硼等)、2D硅基材料、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Xene、2D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二硫化钼等。本文从不同2D层状材料出发,综述... 二维(2D)层状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在燃料油氧化脱硫领域应用广泛,如石墨烯和类石墨烯材料(如类石墨相氮化碳和六方氮化硼等)、2D硅基材料、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Xene、2D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二硫化钼等。本文从不同2D层状材料出发,综述了如何构建催化氧化脱硫催化剂、催化剂脱硫效率以及脱硫过程和机制,并对2D层状材料在氧化脱硫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然而,普通的2D层状材料大多因为材料本身的催化性能不足,不能直接应用于燃料油氧化脱硫工艺。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制造缺陷、元素掺杂、官能团改性和负载活性位点等方法对2D层状材料进行改性并将其应用于催化氧化脱硫工艺。最后,本文对2D层状材料在氧化脱硫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指出了构建具有可控、开放2D传输孔道的2D层状氧化脱硫催化剂是未来脱硫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材料 燃料油 催化 氧化脱硫 二维孔道
下载PDF
有序大孔HPW/SiO_(2)催化剂制备及其对燃油深度脱硫性能研究
5
作者 栗嘉琪 刘丹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22-125,共4页
利用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PS)、TEOS和HPW,制备出HPW负载量为20%(质量分数)的有序大孔HPW/SiO_(2)催化剂。该催化剂大孔规整,排列有序,孔径约340 nm,比表面积约288.1 m~2·g^(-1),并存在一定量烧结介孔,孔径平均为8 nm。在60℃、O/S... 利用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PS)、TEOS和HPW,制备出HPW负载量为20%(质量分数)的有序大孔HPW/SiO_(2)催化剂。该催化剂大孔规整,排列有序,孔径约340 nm,比表面积约288.1 m~2·g^(-1),并存在一定量烧结介孔,孔径平均为8 nm。在60℃、O/S为12、加入量为0.5 g条件下,该催化剂对模拟燃油中的有机硫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氧化特性,2 h内对DBT脱硫转化率达99.3%,重复使用7次脱硫转化率仅下降3.9%。该催化剂对燃油中另外两种主要的有机硫BT、4,6-DMDBT的催化氧化效率分别为90.6%、8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油 氧化脱硫 催化剂 有序大孔材料
下载PDF
残渣型船燃催化裂化柴油组分氧化脱硫研究
6
作者 陈彦广 张钊 +3 位作者 张丹丹 韩洪晶 田宇轩 王海英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1009-1015,1026,共8页
环保法规要求的日益严格,国际海事组织要求船用燃料油中的硫含量越来越低,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效的船用燃料油脱硫技术十分迫切。研究通过氧化-萃取降低残渣型调和船用燃料油组分催化裂化柴油的硫含量。采用双氧水-甲酸体系氧化,乙腈-水... 环保法规要求的日益严格,国际海事组织要求船用燃料油中的硫含量越来越低,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效的船用燃料油脱硫技术十分迫切。研究通过氧化-萃取降低残渣型调和船用燃料油组分催化裂化柴油的硫含量。采用双氧水-甲酸体系氧化,乙腈-水混合萃取剂萃取脱除催化裂化柴油中的硫化物。考察了搅拌速度、氧化温度、氧化剂添加量、氧化时间等因素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V(催化剂)∶V(氧化剂)∶V(油)=6∶6∶100、氧化温度60℃、氧化时间75 min、转速500 r·min^(-1)的条件下达到硫质量分数低于0.5%的Ⅱ号船用燃料油催化裂化柴油调和组分脱硫要求,收率达83%以上,脱硫率达到65%以上,硫质量分数从7120μg·g^(-1)降低至2477μg·g^(-1),萃取剂回收率95%,脱硫后油品芳香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脱硫 残渣燃料油 催化裂化柴油 过氧化氢 甲酸
下载PDF
模拟燃油脱硫中原位产生过氧化氢的影响
7
作者 朱悦芸 张肖 +2 位作者 王庆 马晓利 赵志西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1,共5页
采用水热法和浸渍法制备了Pd/MIL-101(Cr)催化剂,考察了Pd的负载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V(异丙醇)∶V(乙腈)等对原位产生过氧化氢的影响;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含100 mg/kg二苯并噻吩的模拟燃油进行脱硫实验,测定原位产生过氧化氢... 采用水热法和浸渍法制备了Pd/MIL-101(Cr)催化剂,考察了Pd的负载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V(异丙醇)∶V(乙腈)等对原位产生过氧化氢的影响;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含100 mg/kg二苯并噻吩的模拟燃油进行脱硫实验,测定原位产生过氧化氢后的脱硫率。实验结果表明,以Pd/MIL-101(Cr)为催化剂构建的模拟燃油反应可以实现原位产生过氧化氢,在反应温度50℃、V(异丙醇)∶V(乙腈)=1∶1、Pd负载量25%(w)的催化剂Pd/MIL-101(Cr)用量为0.1 g的最佳条件下反应10 min时,过氧化氢含量可达36.117 mg/L,模拟燃油脱硫率可达到95.1%,实现了模拟燃油的深度脱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 过氧化氢 燃油脱硫 氧化脱硫
下载PDF
非硫有机组分对Pd/MIL-101(Cr)复合材料氧化脱硫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朱悦芸 张肖 +2 位作者 王庆 马晓利 赵志西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1-165,171,共6页
以Pd/MIL-101(Cr)为催化剂,在非硫有机组分(环己烷、环己烯、1-辛烯、对二甲苯)存在的情况下,考察了反应时间、催化剂质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脱硫后Pd/MIL-101(Cr)的红外光谱阐述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Pd/MI... 以Pd/MIL-101(Cr)为催化剂,在非硫有机组分(环己烷、环己烯、1-辛烯、对二甲苯)存在的情况下,考察了反应时间、催化剂质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脱硫后Pd/MIL-101(Cr)的红外光谱阐述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Pd/MIL-101(Cr)质量为0.1 g、温度为50℃、非硫有机组分占油样的质量分数为5%~10%时,脱硫效率达到最高。由红外光谱分析可知,环己烯、1-辛烯和对二甲苯会占据Pd/MIL-101(Cr)上的活性位点,而且对二甲苯还会与体系中原位产生的氧化物发生反应,使脱硫效率从76.27%降到39.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油脱硫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非硫有机组分 脱硫机理
下载PDF
燃料油吸附脱硫反应机理及吸附剂研究进展
9
作者 芦琼 刘飞 +2 位作者 翟莉慧 王玫 马应海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23年第3期243-248,共6页
阐述了吸附脱硫过程的反应机理,对多种吸附剂包括金属氧化物、沸石分子筛、介孔材料、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碳基材料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比了各种吸附剂性能的优缺点。指出今后研究方向是采用低成本路线合成比表面积大,吸附容... 阐述了吸附脱硫过程的反应机理,对多种吸附剂包括金属氧化物、沸石分子筛、介孔材料、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碳基材料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比了各种吸附剂性能的优缺点。指出今后研究方向是采用低成本路线合成比表面积大,吸附容量高的吸附剂,且其对燃料油中的硫化合物选择吸附性要高,再生后吸附能力下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油 脱硫 吸附脱硫 吸附机理 吸附剂 沸石 介孔材料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
下载PDF
掺铝有序大孔HPW/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化脱硫性能研究
10
作者 陈学兵 陈刚 +1 位作者 栗嘉琪 雷家珩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5-148,155,共5页
为进一步提高燃油氧化脱硫(ODS)的脱硫效率、改善催化剂回收困难问题,以350 nm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PS)为模板,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一系列掺铝有序大孔HPW/TiO_(2)-20催化剂,并研究了其结构和脱硫性能。结果表明,掺铝0.025%的有序大... 为进一步提高燃油氧化脱硫(ODS)的脱硫效率、改善催化剂回收困难问题,以350 nm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PS)为模板,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一系列掺铝有序大孔HPW/TiO_(2)-20催化剂,并研究了其结构和脱硫性能。结果表明,掺铝0.025%的有序大孔4-HPW/TiO_(2)-20催化剂催化氧化脱硫性能最佳,其大孔孔径约230 nm,比表面积为78.3 m^(2)/g,总孔体积为0.19 cm^(3)/g,另外,该催化剂存在平均孔径为2.8 nm的烧结孔。该催化剂在温度60℃、质量为0.15 g、氧硫比为4时,反应1 h对模拟燃油中二苯并噻吩(DBT)的催化氧化转化率达100%,循环使用8次后脱硫效率仍达9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油 氧化脱硫 HPW催化剂 掺铝有序大孔TiO_(2)
下载PDF
燃料油氧化脱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海燕 宋华 +1 位作者 李锋 柳艳修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10-1114,共5页
综述了氧化法脱除燃料油中有机硫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过氧化物、臭氧、氧气、生物氧化等脱硫方法。重点介绍了以过氧化氢水溶液为氧化剂,采用不同的催化剂、助剂、与超声波或光催化相结合的脱硫效果,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过氧化氢氧... 综述了氧化法脱除燃料油中有机硫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过氧化物、臭氧、氧气、生物氧化等脱硫方法。重点介绍了以过氧化氢水溶液为氧化剂,采用不同的催化剂、助剂、与超声波或光催化相结合的脱硫效果,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过氧化氢氧化脱硫方法的脱硫率可达90%以上,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并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出发,对氧化脱硫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吩 脱硫 氧化 燃料油 柴油 汽油
下载PDF
燃油氧化脱硫(英文) 被引量:27
12
作者 蒋宗轩 吕宏缨 +1 位作者 张永娜 李灿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7-715,共9页
综述了燃油的氧化脱硫,包括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氧化脱硫方法,如H2O2/有机酸,H2O2/杂多酸,H2O2/含钛分子筛和其它非过氧化氢体系(如叔丁基过氧化物等).对本课题组开发的新型乳液催化氧化脱硫体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乳液体系中,界面间的传... 综述了燃油的氧化脱硫,包括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氧化脱硫方法,如H2O2/有机酸,H2O2/杂多酸,H2O2/含钛分子筛和其它非过氧化氢体系(如叔丁基过氧化物等).对本课题组开发的新型乳液催化氧化脱硫体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乳液体系中,界面间的传质限制被大大降低.在温和条件下,双亲性乳液催化剂可以将柴油中的含硫化合物选择氧化成其相应的砜类化合物.氧化得到的砜可以使用极性萃取剂将其从油品中除去.经过氧化和萃取之后,加氢柴油中的硫含量可以从几百μg/g降低至0.1μg/g,而直馏柴油中的硫含量则可以从6000μg/g降低至30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脱硫 乳液催化 萃取 燃油
下载PDF
离子液体用于燃料油深度脱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3
作者 高红帅 李望良 +3 位作者 邢建民 李玉光 熊小超 刘会洲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66-970,共5页
首先介绍了加氢催化脱硫和其他脱硫技术的特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离子液体在萃取脱硫、萃取脱硫与氧化脱硫耦合、萃取脱硫与生物脱硫耦合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离子液体萃取脱硫具有操作简便、可循环使用、无需氢气、环境友好、能深... 首先介绍了加氢催化脱硫和其他脱硫技术的特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离子液体在萃取脱硫、萃取脱硫与氧化脱硫耦合、萃取脱硫与生物脱硫耦合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离子液体萃取脱硫具有操作简便、可循环使用、无需氢气、环境友好、能深度脱硫等特点,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技术。若要实现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还需进一步加强离子液体在合成工艺、脱硫选择性及回收再生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燃料油 萃取 脱硫
下载PDF
车用燃料油吸附法深度脱硫技术进展 被引量:45
14
作者 王云芳 尹风利 +2 位作者 史德清 杨金荣 孔瑛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4-99,共6页
综述了车用燃料油吸附法深度脱硫的技术及吸附机理,主要包括物理吸附脱硫、化学吸附脱硫、络合吸附脱硫和选择性吸附脱硫等。物理吸附是极性吸附,吸附剂对硫化物的选择性差,难以对燃料油进行深度脱硫;化学吸附能对燃料油进行深度脱硫,... 综述了车用燃料油吸附法深度脱硫的技术及吸附机理,主要包括物理吸附脱硫、化学吸附脱硫、络合吸附脱硫和选择性吸附脱硫等。物理吸附是极性吸附,吸附剂对硫化物的选择性差,难以对燃料油进行深度脱硫;化学吸附能对燃料油进行深度脱硫,但吸附温度和吸附剂再生温度较高;络合吸附和选择性吸附脱硫技术操作条件温和、投资和操作费用低,能深度脱硫,可生产硫含量小于50μg/g的低硫车用燃料油,但目前吸附剂对含硫芳烃的选择性和容硫量还较低,不能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用燃料油 脱硫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络合吸附 选择性吸附
下载PDF
燃料油氧化脱硫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勇 申海平 +1 位作者 任磊 李子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95-103,共9页
由于操作条件温和、成本相对较低、脱硫率高以及绿色环保等优点,氧化脱硫被认为是非加氢脱硫技术中降低燃料油中高硫含量的主要技术之一。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燃料油氧化脱硫机理的研究进展,详细叙述了使用不同氧化剂(H2O2、... 由于操作条件温和、成本相对较低、脱硫率高以及绿色环保等优点,氧化脱硫被认为是非加氢脱硫技术中降低燃料油中高硫含量的主要技术之一。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燃料油氧化脱硫机理的研究进展,详细叙述了使用不同氧化剂(H2O2、油溶性氧化剂、空气、氧气以及固体氧化剂)催化氧化脱硫机理和离子液体中的氧化脱硫机理,简要介绍了低共熔溶剂中的氧化脱硫机理、超声辅助氧化脱硫机理、光催化氧化脱硫机理以及电化学氧化脱硫机理,并对氧化脱硫机理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见解。加深对氧化脱硫机理的研究将有利于寻求合适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为更好地指导燃料油以及其他油品深度脱硫的进行提供理论基础,对实际生产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油 催化 氧化 脱硫 反应 机理
下载PDF
车用燃料油氧化脱硫技术进展 被引量:50
16
作者 陈兰菊 郭绍辉 赵地顺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7-252,共6页
概述了应用于车用燃料油的多种脱硫技术,主要包括加氢脱硫、催化裂化脱硫、吸附脱硫、萃取脱硫、生物脱硫等,并详细介绍了氧化脱硫技术及其脱硫机理。氧化脱硫技术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的氧化和分离两个步骤,从原子结构上来看,硫原子比... 概述了应用于车用燃料油的多种脱硫技术,主要包括加氢脱硫、催化裂化脱硫、吸附脱硫、萃取脱硫、生物脱硫等,并详细介绍了氧化脱硫技术及其脱硫机理。氧化脱硫技术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的氧化和分离两个步骤,从原子结构上来看,硫原子比碳原子多5个3d轨道,使得含硫化合物更容易接受氧原子而被氧化,通过氧化剂将有机硫化合物氧化成砜类, 就能增加其极性,使其更容易溶于极性溶剂, 从而达到与烃类分离的目的。与其他脱硫技术相比氧化脱硫技术的投资少,操作条件温和且不消耗氢气,对加氢脱硫难以脱除的二苯并噻吩(DBT)类化合物有较高的脱硫效率,能达到超深度脱硫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用燃料油 氧化脱硫 脱硫机理
下载PDF
离子液体萃取脱硫的研究 被引量:29
17
作者 王坤 刘大凡 +3 位作者 何爱珍 刘红光 袁莉 张玥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5-680,共6页
合成了一系列离子液体用于模拟油的萃取脱硫实验,考察了不同离子液体及其与模拟油的质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模拟油萃取脱硫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离子液体1-丁基-3-乙基咪唑氯盐([BEIM]Cl)的萃取脱硫效果明显优于其他... 合成了一系列离子液体用于模拟油的萃取脱硫实验,考察了不同离子液体及其与模拟油的质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模拟油萃取脱硫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离子液体1-丁基-3-乙基咪唑氯盐([BEIM]Cl)的萃取脱硫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离子液体。当以[BEIM]Cl为萃取剂时,萃取脱硫的最优条件为:[BEIM]Cl与模拟油的质量比1.0,萃取温度30℃,萃取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单级脱硫率可达52.02%;经5级脱硫后,总脱硫率高达96.56%。采用溶剂反萃取法对[BEIM]Cl进行了再生,再生后[BEIM]Cl的脱硫率可达新鲜[BEIM]Cl的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模拟油 萃取脱硫 1-丁基-3-乙基咪唑氯盐
下载PDF
改性活性炭吸附脱除噻吩类硫化物 被引量:11
18
作者 裴玉同 罗勇 +2 位作者 吴向阳 李建龙 宋家龙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80-1385,共6页
采用不同氧化剂对活性炭进行处理后再负载金属离子,以提高其对燃油中噻吩类硫化物的吸附性能。采用均匀设计对硝酸浓度、氧化温度、Cu^(2+)负载量、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等5个因素进行优化,采用直观分析和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数... 采用不同氧化剂对活性炭进行处理后再负载金属离子,以提高其对燃油中噻吩类硫化物的吸附性能。采用均匀设计对硝酸浓度、氧化温度、Cu^(2+)负载量、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等5个因素进行优化,采用直观分析和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到较优的活性炭故性工艺条件:硝酸浓度为15mol/L,氧化温度为100℃,Cu^(2+)负载量(以CuO质量分数计)为15%,焙烧温度为150℃,焙烧时间为4.5h。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吸附剂对二苯并噻吩的穿透硫容和饱和硫容分别达到9.3mg/g和14.7mg/g。油品中的竞争物质对活性炭吸附剂脱除苯并噻吩性能的影响强弱顺序为:芳烃>烯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活性炭 噻吩 吸附脱硫 燃油
下载PDF
燃料油深度脱硫的技术策略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9
作者 宋红艳 何静 李春喜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9-286,共8页
传统的催化加氢脱硫(HDS)技术是主要的脱硫技术,为实现深度脱硫,需要新的脱硫方法作为HDS的补充工艺以高效脱除各种噻吩类化合物。介绍了燃料油的组成及硫化物的性质特点,概述了燃料油脱硫的基本策略,对HDS技术和非HDS技术的研究进展进... 传统的催化加氢脱硫(HDS)技术是主要的脱硫技术,为实现深度脱硫,需要新的脱硫方法作为HDS的补充工艺以高效脱除各种噻吩类化合物。介绍了燃料油的组成及硫化物的性质特点,概述了燃料油脱硫的基本策略,对HDS技术和非HDS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述,展望了非HDS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油 催化加氢脱硫 深度脱硫 噻吩类化合物
下载PDF
改性NaY分子筛吸附脱硫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裴玉同 罗勇 +2 位作者 吴向阳 李建龙 宋家龙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78-1083,共6页
以NaY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液相离子交换法制备了一系列用于燃料油脱硫的负载金属离子的改性分子筛吸附剂。结果表明,AgY具有最高的硫容,其次是CuY、NiY、CeY、ZnY,硫化物吸附量顺序为:噻吩>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 以NaY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液相离子交换法制备了一系列用于燃料油脱硫的负载金属离子的改性分子筛吸附剂。结果表明,AgY具有最高的硫容,其次是CuY、NiY、CeY、ZnY,硫化物吸附量顺序为:噻吩>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Y分子筛的制备工艺,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得到了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活性组分为Ag+;离子交换量为等摩尔Na+的4倍;焙烧时间为8 h;焙烧温度为450℃。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吸附剂对噻吩的穿透硫容和饱和硫容分别达到15.1 mg·g-1和25.3 mg·g-1。油品中竞争物质对Y分子筛吸附噻吩性能的影响关系由强到弱依次为:芳烃>烯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分子筛 离子交换 吸附脱硫 燃料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