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2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ducing Electrical Consumption in Stationary Long-Haul Trucks
1
作者 Kajal Sheth Dhvanil Patel Gautam Swami 《Open Journal of Energy Efficiency》 2024年第3期88-99,共12页
On average, long-haul trucks in the U.S. use approximately 667 million gallons of fuel each year just for idling. This idling primarily facilitates climate control operations during driver rest periods. To mitigate th... On average, long-haul trucks in the U.S. use approximately 667 million gallons of fuel each year just for idling. This idling primarily facilitates climate control operations during driver rest periods. To mitigate this, our study explored ways to diminish the electrical consumption of climate control systems in class 8 trucks through innovative load reduction technologies. We utilized the CoolCalc software, developed by the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NREL), which integrates heat transfer principles with extensive weather data from across the U.S. to mimic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rucks face year-round. The analysis of the CoolCalc simulations was performed using MATLAB. We assessed the impact of various technologies, including white paint, advanced curtains, and Thinsulate insulation on reducing electrical demand compared to standard conditions.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rucks operating in the eastern U.S. could see electrical load reductions of up to 40%, while those in the western regions could achieve reductions as high as 55%. Such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energy consumption mean that a 10 kWh battery system could sufficiently manage the HVAC needs of these trucks throughout the year without idling. Given that many long-haul trucks are equipped with battery systems of around 800 Ah (9.6 kWh), implementing these advanced technologies could substantially curtail the necessity for idling to powe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haul Trucks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dling Reduction HVAC Systems Climate Control Energy Efficiency
下载PDF
Influence of quick release valve on braking performance and coupler force of heavy haul train 被引量:1
2
作者 Wei Wei Yuan Zhang +1 位作者 Jun Zhang Xubao Zhao 《Railway Engineering Science》 2023年第2期153-161,共9页
We establish a simul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ir flow to analyze the accelerated release effect of the quick release valve inside the air brake control valve.In addition, the combined simulation system of tr... We establish a simul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ir flow to analyze the accelerated release effect of the quick release valve inside the air brake control valve.In addition, the combined simulation system of train air brake system and longitudinal train dynamics is used to analyze how the parameters of the quick release valve in the 120/120–1 brake control valve affect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n brake pipe pressure wave, the release action range of the accelerated brake, and the longitudinal coupler force for a 20,000-ton heavy haul train on the section of the Datong–Qinhuangdao Railwa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ick release valve can effectively accelerate the rising speed of the train brake pipe pressure during the initial release, as the accelerated release effect is evident before the train brake pipe pressure reaches582 k Pa. The quick release valve can effectively accelerate the release of the rear cars, reducing the longitudinal coupler force impact due to time delay of the release process. The quick release valv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tensile coupler force in the train by as much as 20% in certain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ke system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Quick release valve Coupler force Heavy haul train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Status Assessment Variables for Heavy Haul Railway Line Service Performance
3
作者 Changfan Zhang Wendong Kong +2 位作者 Zhongmei Wang Lin Jia Shou Chen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2023年第4期731-745,共15页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issues of complex system structure and variable selection difficulty for the current heavy haul railway line status evaluation system, a three-category and three-layer heavy-haul line status ev...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issues of complex system structure and variable selection difficulty for the current heavy haul railway line status evaluation system, a three-category and three-layer heavy-haul line status evaluation variable set construction and reduction optimiz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Firstly, the status of heavy haul railway line is analyzed, and an initial set of evaluation variables affecting the line status is constructed. Then, based on the association rule and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key variables are extracted from the initial variable set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system. Finally, this method is verified with actual data of a l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rvice performance of heavy haul railway line can still be evaluated accurately when the evaluation variables are reduced by 60% in the proposed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t of Variables Key Variables Heavy haul Railway Line Association Rul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下载PDF
Research on heavy-haul adaptive technology and strengthening measures for existing railway steel bridge
4
作者 Xiaochen Ju 《Railway Sciences》 2023年第4期459-469,共11页
Purpose–This research addresses the diverse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ing railway steel bridges in China,including variations in construction age,design standards,structural types,manufacturing processes,materials and ... Purpose–This research addresses the diverse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ing railway steel bridges in China,including variations in construction age,design standards,structural types,manufacturing processes,materials and service conditions.It also focuses on prominent defects and challenges related to heavy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s,particularly low live haul reserves and severe fatigue problems.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The study encompasses three key aspects:(1)Adaptability assessment:It begins with assessing the suitability of existing railway steel bridges for heavy-haul operations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es,experiments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2)Strengthening:To combat frequent crack defects in the vertical stiffener end structure of girder webs,fatigue performance tests and reinforcement schem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These experiments included the development of a hot-spot stress S-N curve for this structure,valid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ethods like crack stop holes,ultrasonic hammering and flange angle steel.(3)Service life extension:Research on the cruciform welded joint structure(non-fusion transfer type)focused on fatigue performance over the long life cycle.This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atigue S-N curve,enhancing Chinese design codes.Findings–The research achieved several significant outcomes:(1)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strengthening and retrofitting measures on a 64-m single-span double-track railway steel truss girder on an existing heavy-duty line.(2)Post-reinforcement,a substantial 26%to 32%reduction in live haul stress on bridge members was achieved.(3)The strengthening and retrofitting efforts met design expectations,enabling the bridge to accommodate vehicles with a 30-ton axle haul on the railway line.Originality/value–This research systematically tackles challenges and defects associated with Chinese existing railway steel bridges,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into adaptability assessment,strengthening techniques and service life extension methods.Furthermore,the development of fatigue S-N curves and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bridge enhancements hav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resilience and operational capacity of railway steel bridge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haul Steel bridge ADAPTABILITY REINFORCEMENT
下载PDF
重载铁路双柱式桥墩加固技术优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树礼 李夷豪 +2 位作者 张建功 王泽涛 祁鉴全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为探索基于性能提升的桥墩加固优化设计方法,以重载铁路中数量较多的分离式双柱式桥墩为对象,基于数值模拟分析和桥墩加固运营性能试验,开展3种常用方法加固条件下的桥墩静力性能对比分析和动力性能对比试验研究,并进行加固技术优化研究... 为探索基于性能提升的桥墩加固优化设计方法,以重载铁路中数量较多的分离式双柱式桥墩为对象,基于数值模拟分析和桥墩加固运营性能试验,开展3种常用方法加固条件下的桥墩静力性能对比分析和动力性能对比试验研究,并进行加固技术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设计荷载作用下,墩身外包加固抑制墩顶水平位移效果较好,而"增大基础和增补桩基"组合加固则能有效减少基底截面应力;运营列车作用下,3种方法加固条件的墩顶横向振幅较加固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也有部分桥墩受施工等因素影响出现振幅增大的情况.采用优化提出的"增大基础+增补桩基+墩身外包"三重加固法,墩顶横向振幅降低幅度超过50%,能够很好地满足重载铁路双柱式桥墩强化改造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双柱式桥墩 加固技术 数值模拟 现场试验 优化设计
下载PDF
机车充风能力对重载列车缓解性能及车钩力影响研究
6
作者 魏伟 张渊 +2 位作者 张军 赵旭宝 田野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8-203,共6页
机车充气与排气性能是列车制动系统重要指标,目前机车制动系统验收指标仅对排气性能有明确要求,对充气性能无要求。机车供风能力不仅影响重载列车缓解特性和车钩力,而且严重制约重载列车在循环制动中的操纵方法。了解机车充气能力对缓... 机车充气与排气性能是列车制动系统重要指标,目前机车制动系统验收指标仅对排气性能有明确要求,对充气性能无要求。机车供风能力不仅影响重载列车缓解特性和车钩力,而且严重制约重载列车在循环制动中的操纵方法。了解机车充气能力对缓解特性和车钩力的影响规律,以及重载列车安全运行和制动系统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列车空气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分析机车充风能力对重载列车缓解特性和车钩力的影响。分析发现,机车充风能力对列车再充风时间、缓解波传播和车钩力都有明显影响;充风能力越弱,则缓解波传递越慢,车钩力越大。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合适的充气能力将比弱充风能力首尾车缓解时间差缩短3 s,最大车钩力降低16.2%。建议机车验收时增加机车充风能力检测,并给出了建议检测标准。针对重载列车充风能力,建议多部门联合系统性开展实验与仿真研究,制订重载列车制动系统检测标准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机车充风 自动制动机 缓解特性 车钩力
下载PDF
基于AHP耦合Sigmoid函数的重载铁路黄土边坡风险分析
7
作者 李浩然 李铮 +3 位作者 马遥 卓崔瑶 周通 赵志荣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8-52,91,共6页
重载铁路具有大轴重、高密度、大运量的运输特点,黄土边坡路基段一直是重载铁路运营的高风险区段,现有风险评价方法尚无法满足其风险量化分析的需求。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耦合Sigmoid函数的方法,围绕事故发生概率和损失两个方面对重载铁... 重载铁路具有大轴重、高密度、大运量的运输特点,黄土边坡路基段一直是重载铁路运营的高风险区段,现有风险评价方法尚无法满足其风险量化分析的需求。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耦合Sigmoid函数的方法,围绕事故发生概率和损失两个方面对重载铁路黄土边坡工程展开风险定量评价。首先以边坡滑塌事故调研和稳定性控制理论为基础,明确黄土边坡的失稳影响因素,建立重载铁路黄土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和边坡失稳危害性评价模型;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黄土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指标权重,并提出各级影响因素的指标赋值方法;而后引入基于朴素贝叶斯理论的Sigmoid函数,构建边坡稳定服役概率、风险判断矩阵和黄土边坡的风险等级确定方法;最后以朔黄铁路某站高陡黄土边坡为工程背景,应用所得理论方法对其进行风险定量分析,计算得出该边坡失稳概率为0.64,造成经济损失约8611万元,隶属于高风险等级,并针对坡体几何特征、渗透能力、基岩特性等低分指标提出了具体的安全性提升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风险分析 层次分析法 SIGMOID函数 经济损失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空气制动系统仿真研究
8
作者 成庶 周昕怡 +2 位作者 于天剑 林磊 王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1601,共11页
通过分析空气制动试验数据研究10 000 t重载列车空气制动系统的空气传递特性,提取影响空气制动系统关键部件(列车管、副风缸和制动缸)的神经网络特征,建立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空气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将模型作为制动激励输入纵向动力... 通过分析空气制动试验数据研究10 000 t重载列车空气制动系统的空气传递特性,提取影响空气制动系统关键部件(列车管、副风缸和制动缸)的神经网络特征,建立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空气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将模型作为制动激励输入纵向动力学模型,并将纵向动力学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浩吉西峡东站—襄州北站铁路10 000 t重载列车的实际运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0 000 t重载列车的制动和缓解信号从机车向远端车辆传递,随着传递距离增加,传递速度几乎不变,但传递强度有所衰减;基于神经网络的制动系统仿真模型能预测10 000 t重载列车常用制动减压50 kPa工况的列车管、副风缸和制动缸风压变化,预测精度高达99.9%,在相同计算步长下,计算效率较传统的流体力学仿真模型提升了2 938倍,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制动系统 机器学习 神经网络 数值仿真
下载PDF
重载铁路桥梁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性能研究
9
作者 宋力 陈岩 +2 位作者 刘冉 蒋丽忠 余志武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00-3415,共16页
运营提载会导致重载铁路桥梁损伤累积和刚度退化加剧,对重载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进行加固可以改善桥梁的受力状况,提高桥梁承载能力。为了研究重载铁路桥梁体外预应力筋加固的性能,分别制作重载铁路24 m超低高度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未加... 运营提载会导致重载铁路桥梁损伤累积和刚度退化加剧,对重载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进行加固可以改善桥梁的受力状况,提高桥梁承载能力。为了研究重载铁路桥梁体外预应力筋加固的性能,分别制作重载铁路24 m超低高度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未加固足尺试验模型与体外预应力筋加固足尺试验模型,并开展200万次疲劳试验与疲劳后静力试验。建立未加固预应力混凝土梁与体外预应力筋加固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通过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研究加固前后重载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静力与疲劳性能,揭示加固前后梁体挠度和应力变化规律,并分析不同轴重列车作用下加固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重载铁路桥梁外加预应力筋的加固效果良好,疲劳试验中加固梁刚度退化幅度、跨中挠度、梁内预应力筋应力、梁底及下翼缘混凝土应力显著比未加固梁的小;在33 t轴重列车与1.2倍中等荷载(ZH)轴重作用下,外加预应力筋加固的24 m超低高度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适应性良好,预应力混凝土梁挠度与应力响应均符合规范要求。研究结果可为重载铁路桥梁的设计、养护、维护与加固提供基础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桥梁 加固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梁 疲劳试验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基于5G聚合回传小基站的应急通信研究
10
作者 汪保友 姚赛彬 +2 位作者 李智旻 徐立 曾毅 《邮电设计技术》 2024年第9期44-50,共7页
在一些特殊场景或应急抢险场合,基站部署要求具有良好的移动性。提出基于5G聚合回传小基站的应急通信方案,深入分析系统新增网元的工作机理和信令交互协议。该方案基于5G一体化小基站,实现无线覆盖和信道扩容;内置高功率锂电池组支撑整... 在一些特殊场景或应急抢险场合,基站部署要求具有良好的移动性。提出基于5G聚合回传小基站的应急通信方案,深入分析系统新增网元的工作机理和信令交互协议。该方案基于5G一体化小基站,实现无线覆盖和信道扩容;内置高功率锂电池组支撑整机长时间工作;通过宏站小区信道聚合技术,支持弱覆盖区域大带宽数据回传;采用网络切片技术,实现低成本的虚拟化应急专网平台;具有方便携带、灵活组网、快速开通的优势,非常适于抢险救灾、防疫检测等特殊场景的应急通信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小基站背包 应急通信 聚合回传 网络部署
下载PDF
动态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11
作者 崔新壮 包振昊 +2 位作者 郝建文 杜业峰 李向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21-3932,共12页
为了揭示应力主轴旋转效应对土体宏细观动力特性的影响,提出土体动态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的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采用FDM-DEM耦合技术模拟物理试验中的完全柔性边界条件,并基于动态伺服原理实现柔性约束下循环动剪应力的精确加载。以重载列... 为了揭示应力主轴旋转效应对土体宏细观动力特性的影响,提出土体动态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的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采用FDM-DEM耦合技术模拟物理试验中的完全柔性边界条件,并基于动态伺服原理实现柔性约束下循环动剪应力的精确加载。以重载列车荷载为例,建立“心形”复杂应力路径下重载铁路路基土体动态空心圆柱扭剪的数值试验模型,并通过物理试验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分析应力主轴旋转效应对土体颗粒的运动状态、局部孔隙率、平均配位数、组构等细观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重载列车荷载引起的应力主轴旋转效应加剧了表征土体细观结构各项参数的变化程度,并加快了重载铁路路基土体竖向塑性累积变形的发展。此研究实现了复杂应力路径下空心圆柱试样的动态加载数值模拟,可为阐明土体在复杂应力路径下的宏细观动力特性演化规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 动态空心圆柱扭剪试验 重载列车荷载 应力主轴旋转 重载铁路路基
下载PDF
基于列车群组运行的重载铁路运输组织研究综述
12
作者 宋宗莹 丁辉 +3 位作者 王兴中 王文斌 倪少权 陈钉均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3-81,97,共10页
列车群组运行模式为重载铁路通过加大行车密度解决运能紧张问题提供了新途径。该模式可突破车站接发车、集解编运输组织模式、快捷货运三大瓶颈,实现运输效能、运输组织灵活性及快捷货运时效性的提升。在分析虚拟编组技术的发展历程及... 列车群组运行模式为重载铁路通过加大行车密度解决运能紧张问题提供了新途径。该模式可突破车站接发车、集解编运输组织模式、快捷货运三大瓶颈,实现运输效能、运输组织灵活性及快捷货运时效性的提升。在分析虚拟编组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技术特征、重载铁路群组运输控制和运输组织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重载铁路群组列车控制理论与方法、列车群组运行条件下运输组织模式适应性、列车群组运行条件下运输组织方法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模式从理论走向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适应复杂运营条件的重载铁路列车群组运行协同控制方法、列车群组运行下高效运输组织模式、列车群组计划与运行图编制智能化理论与技术、列车群组运行智能调整优化理论与技术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群组运行 群组控制 群组计划 群组运行图
下载PDF
基于GM(1,1)-IPSO-BP的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磨耗预测方法
13
作者 张斌 高玉祥 +2 位作者 陈再刚 王开云 时瑾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5-122,131,共9页
为实现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段钢轨磨耗量的精准预测,提出一种非等间距灰色模型GM(1,1)与改进粒子群算法(IPSO)优化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钢轨磨耗预测方法。首先,根据积分原理优化GM(1,1)非等间距模型的背景值计算方法,基于改进的模型得到... 为实现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段钢轨磨耗量的精准预测,提出一种非等间距灰色模型GM(1,1)与改进粒子群算法(IPSO)优化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钢轨磨耗预测方法。首先,根据积分原理优化GM(1,1)非等间距模型的背景值计算方法,基于改进的模型得到实测磨耗序列的初步预测结果;然后,利用IPSO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行自动寻优,对GM(1,1)模型初步预测序列的残差进行校正;最后,将优化后的两种模型组合构建基于GM(1,1)-IPSO-BP的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地段钢轨磨耗量预测模型。以某重载铁路桥上半径400 m曲线为例,利用长期的磨耗监测数据进行方法的适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GM(1,1)-IPSO-BP模型克服了磨耗数据的非线性、随机性特征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预测精度优于单独使用GM(1,1)、IPSO-BP模型;背景值优化后的GM(1,1)模型预测准确性更可靠;IPSO优化算法提高了BP神经网络计算的精度和速度;预测结果和实测数据之间的相对误差不大于4%;在预测区间上的绝对误差小于0.4 mm,运用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得到钢轨磨耗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的精准维修和科学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磨耗 GM(1 1)模型 小半径曲线 BP神经网络 重载铁路 粒子群算法
下载PDF
列车荷载作用下饱和路基翻浆冒泥特性研究
14
作者 张家生 贾羽 +3 位作者 丁瑜 王晅 闫宏业 陈晓斌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7,33,共8页
研究目的:重载列车轴重的提高增大了路基不同深度处的动应力,由此引发的翻浆冒泥等病害日益严重。本文开展精细化模型试验,针对重载列车荷载作用下饱和粉质黏土路基的翻浆冒泥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循环荷载幅值及加载频率对试样轴向应变、... 研究目的:重载列车轴重的提高增大了路基不同深度处的动应力,由此引发的翻浆冒泥等病害日益严重。本文开展精细化模型试验,针对重载列车荷载作用下饱和粉质黏土路基的翻浆冒泥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循环荷载幅值及加载频率对试样轴向应变、超孔隙水压力及细颗粒迁移特性等性质的影响。研究结论:(1)循环荷载幅值对粉质黏土路基翻浆冒泥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循环荷载幅值的增加,试样产生的轴向应变及超孔隙水压力增大,路基翻浆冒泥程度也不断增加;(2)加载频率对路基翻浆冒泥特性有一定影响,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加,试样的最终轴向应变及超孔隙水压力均有所减小,试验结束后翻冒的泥浆质量减少;结合试验现象来看,加载频率的增加并不能加剧翻浆冒泥的程度,但能显著缩短翻浆冒泥发生的时间;(3)循环荷载作用下路基内部的超孔隙水压力梯度驱动路基土体细颗粒迁移,从而产生翻浆冒泥病害;(4)本研究成果可为重载铁路路基翻浆冒泥病害的整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翻浆冒泥 轴向应变 超孔隙水压力 细颗粒迁移 超孔隙水压力梯度
下载PDF
基于协同降噪与IGWO-SVR的高填方路基沉降预测
15
作者 苏谦 张棋 +2 位作者 张宗宇 牛云彬 陈德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8,共12页
高填方路基沉降影响山岭重丘区重载铁路运营安全。为克服实测沉降数据掺杂随机噪声、现有预测模型适用性差的不足,提出基于协同降噪算法与IGWO-SVR模型的沉降预测方法。运用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CEEMD)与小波包变换法(WPT)对含噪沉... 高填方路基沉降影响山岭重丘区重载铁路运营安全。为克服实测沉降数据掺杂随机噪声、现有预测模型适用性差的不足,提出基于协同降噪算法与IGWO-SVR模型的沉降预测方法。运用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CEEMD)与小波包变换法(WPT)对含噪沉降数据进行协同降噪处理;提出基于佳点集初始化均布、非线性收敛控制与自身历史最优记忆位置更新的改进灰狼优化(IGWO)算法,并结合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VR),构建IGWO-SVR沉降预测模型。进一步地,利用大准铁路工点及现有文献研究成果,验证IGWO-SVR模型的优越性。结果表明:协同降噪法可有效消除原数据中噪声项的干扰波动;在小样本数据集上,IGWO-SVR模型较传统沉降预测模型与现有文献所述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与稳定性。研究成果为重载铁路高填方路基沉降预测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高填方路基 沉降预测 协同降噪 改进灰狼优化 支持向量回归
下载PDF
基于增设支撑的重载铁路小跨度梁加固技术
16
作者 陈树礼 张建功 +1 位作者 田波 谢铠泽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2-48,共7页
研究目的:小跨度梁是重载铁路运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薄弱环节,其服役性能易受列车轴重的影响,难以满足重载铁路扩能的需求。本文以重载铁路常见12.0 m跨度梁为例,提出一种增设竖向支撑改变结构体系的小跨度梁简易加固方法,并结合数值... 研究目的:小跨度梁是重载铁路运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薄弱环节,其服役性能易受列车轴重的影响,难以满足重载铁路扩能的需求。本文以重载铁路常见12.0 m跨度梁为例,提出一种增设竖向支撑改变结构体系的小跨度梁简易加固方法,并结合数值模拟和实桥试验测试,开展加固参数影响分析和小跨度梁加固前后静动力适应性研究,确定合理加固参数。研究结论:(1)增设支撑加固法基本原理是在小跨度梁原支座两侧增设竖向支撑,通过减小桥梁跨度和改变桥梁体系结构来降低梁体内应力,进而提高桥梁承载能力和使用条件;(2)增设竖向支撑刚度合理取值为原支座刚度的50%,加固距离则以安装在墩帽边缘处为宜,增设支撑纵向宽度需与原支座一致;(3)采用增设支撑加固后,桥梁结构跨中挠度、横向振动加速度和竖向振幅以及支座竖向位移等静动力性能指标改善显著,降幅均达到20%以上,桥梁横向振幅、竖向加速度改善程度略小;(4)本文提出的加固方法可为既有铁路桥梁强化改造及养护维修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小跨度梁 增设支撑 加固技术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风屏障透风率对强风作用下重载铁路刚构-连续梁车桥耦合振动响应的影响
17
作者 郭向荣 查万祺 何旭辉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5,共9页
为探究风屏障透风率对强风作用下重载铁路刚构-连续梁车桥耦合振动的影响,先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获取桥上设置0%,20%,40%,60%和无风屏障5种不同透风率风屏障时车桥系统的三分力系数,再根据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原理建立风-车-桥耦... 为探究风屏障透风率对强风作用下重载铁路刚构-连续梁车桥耦合振动的影响,先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获取桥上设置0%,20%,40%,60%和无风屏障5种不同透风率风屏障时车桥系统的三分力系数,再根据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原理建立风-车-桥耦合振动仿真计算分析模型,对不同车速下重载货运列车通过设置不同透风率风屏障刚构-连续梁桥开展风-车-桥系统动力学仿真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列车上桥初期,桥梁横向位移峰值随透风率的增大而明显减小,而当列车运行趋于满布桥梁时,桥梁的横向位移峰值随透风率的增大变化不明显;列车的动力响应峰值随风屏障透风率的增大而增大,相比于满载编组列车,空载和轻重混编编组列车的动力响应对风屏障透风率的变化更加敏感。综合桥梁动力响应和列车走行安全性评价指标(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该桥梁应设置40%透风率的风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刚构-连续梁桥 风屏障 透风率 风车桥耦合振动 行车安全
下载PDF
基于构架运动状态的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18
作者 张晓东 刘雅萱 马超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7-54,共8页
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对保证行车安全至关重要,列车上搭载检测系统检测线路,成本低且及时高效,但多采用基于加速度的惯性基准法解算轨道几何形位,适用于轨道质量较好线路,不适用于线形复杂、基础设施差的重载铁路.提出一种基于构架运动状态... 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对保证行车安全至关重要,列车上搭载检测系统检测线路,成本低且及时高效,但多采用基于加速度的惯性基准法解算轨道几何形位,适用于轨道质量较好线路,不适用于线形复杂、基础设施差的重载铁路.提出一种基于构架运动状态的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方法,利用构架姿态角及位移解算轨道几何形位.基于该方法研制了搭载式轨道动态检查仪,设备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在某重载铁路试验,系统运行稳定,解算结果经重复性分析并与轨检车检测结果对比,检测结果可靠且满足线路日常巡检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架运动状态 轨道几何形位 轨道车 轨道检测系统 重载铁路
下载PDF
重载铁路钢轨焊接不平顺对道床动力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刘丹 张大伟 +2 位作者 宋宏图 佟鑫 苏成光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在车轮反复碾压作用下,钢轨接头区域易出现马鞍形不平顺、低塌等缺陷。为分析重载铁路钢轨焊接不平顺对有砟道床动力特性的影响,首先建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钢轨焊接不平顺影响下的轨枕上动压力;然后采用离散元分析方法,建立... 在车轮反复碾压作用下,钢轨接头区域易出现马鞍形不平顺、低塌等缺陷。为分析重载铁路钢轨焊接不平顺对有砟道床动力特性的影响,首先建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钢轨焊接不平顺影响下的轨枕上动压力;然后采用离散元分析方法,建立有砟轨道结构二维模型,将焊接不平顺影响下的轨枕上动压力作为荷载输入,模拟分析钢轨焊接不平顺对有砟轨道结构道床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钢轨焊接不平顺显著增加了接头两侧轨枕上动压力,且不平顺短波波长越长,影响范围越大,当波长为0.2 m、波深为0.7 mm时,接头两侧轨枕上动压力增加显著,最大值相较于随机不平顺时增加了50.52%;随着焊接不平顺短波波长的减小及波深的增加,道床垂向加速度、摩擦耗能以及累积变形均随之增加;道砟颗粒间最大接触力受焊接不平顺影响较为显著,尤其当短波波深大于0.5 mm时,最大接触力随波深增加而显著增大;当短波波长为0.1 m、波深为0.7 mm时,相较于随机不平顺,道床应力增加55.89%,距道床顶面0.15 m深度处的道砟颗粒加速度增加了449.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有砟道床 焊接不平顺 动力特性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离散元
下载PDF
基础加固施工对重载铁路桥梁静动力性能影响研究
20
作者 陈树礼 祁鉴全 +2 位作者 王泽涛 张建功 李夷豪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13,共7页
铁路桥梁墩台基础加固施工会改变桥墩约束状态,影响结构稳定和列车运营安全。以某重载铁路轻型桥墩基础加固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测试手段,研究各关键施工环节对桥墩和桥跨结构稳定性、刚度和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铁路桥梁墩台基础加固施工会改变桥墩约束状态,影响结构稳定和列车运营安全。以某重载铁路轻型桥墩基础加固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测试手段,研究各关键施工环节对桥墩和桥跨结构稳定性、刚度和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基础加固施工分为钻孔桩施工、基础侧土体开挖、基础混凝土浇筑、墩身连接等4个关键施工步骤,其中土体开挖会导致桥墩稳定性和横向刚度降低,随开挖深度增加,两者均逐渐降低,而混凝土浇筑则引起桥墩刚度和稳定性逐渐增加,桥墩横向连接加固则引起墩身刚度显著增大,增幅达到32%;整个施工阶段中,土体开挖引起桥梁结构振动响应显著增大,其他加固环节对桥梁振动响应不明显;施工过程中,列车轴重、速度、桥墩高度是影响桥梁动力响应的最敏感因素,随列车轴重和速度以及桥墩高度增加,桥梁动力响应增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加固 重载铁路 桥梁高度 静动力性能 数值模拟 加固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