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nd and air temperature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被引量:5
1
作者 ZHANG Wengang LI Shuxun +1 位作者 WU Tonghua PANG Qiangqi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1期20-32,共13页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nd soil and air temperature (Ts-Ta)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data of ground and air temperature of 99 stations over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from 1960 to 2000,and its spatial 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nd soil and air temperature (Ts-Ta)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data of ground and air temperature of 99 stations over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from 1960 to 2000,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ime changing tendency have been diagnos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power spectral analysis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lues of (Ts-Ta) are the maximum in June and the minimum in December. The first three loading eigenvectors, which reflect the main spatially anomalous structure of (Ts-Ta)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contain the contrary changing pattern between the northwestern and the southeastern regions, the pattern response of the sea level elevation and the geography, and the pattern respons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ermafrost. There are four patterns of time evolution including the patterns of monotonous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trends, the basic stability pattern and the parabola pattern with the minimum value. (Ts-Ta) has a periodic variation about 2 years.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hird loading eigenvectors of (Ts-Ta)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cold season, the permafrost response region and the seasonal frozen ground response region are ident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Xizang Plateau difference between ground and air temperature (ts-ta principal component temperature subarea
下载PDF
近50年石家庄地-气温差变化特征
2
作者 卞韬 任国玉 +2 位作者 刘思廷 赵煊 范欣 《气象科技》 2024年第1期116-123,共8页
利用石家庄17个国家气象站1972—2021年逐日地面气温、0 cm地温资料,分析了石家庄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石家庄地-气温差从1月开始逐渐增加,5月达到最大值5.0℃,然后开始减小,12月达到最小值-0.8℃;地-气温差在11月到次年1... 利用石家庄17个国家气象站1972—2021年逐日地面气温、0 cm地温资料,分析了石家庄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石家庄地-气温差从1月开始逐渐增加,5月达到最大值5.0℃,然后开始减小,12月达到最小值-0.8℃;地-气温差在11月到次年1月为负值;春、夏、秋季均为正值,夏季最大,春季大于秋季,冬季以负值为主;(2)石家庄多年平均地-气温差在1.6~2.6℃之间,平均为2.1℃;整体上东部大于西部。(3)近50年石家庄年平均地-气温差呈显著的减小趋势,变化速率为-0.14℃/10a;夏、秋、冬三季的减小趋势均非常显著,夏季的减小趋势最强;石家庄市区和近郊站点年和四季地-气温差的减少趋势更显著。本文结论对科学认识石家庄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庄 地-气温差 季节变化 变化速率
下载PDF
Effects of Snow Cover on Ground Thermal Regime: A Case Stud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 被引量:2
3
作者 LI Xiaofeng ZHENG Xingming +3 位作者 WU Lili ZHAO Kai JIANG Tao GU Lingji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527-538,共12页
The important effects of snow cover to ground thermal regime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of scholars 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In the most of previous research, the effects were usually evaluated through the numeri... The important effects of snow cover to ground thermal regime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of scholars 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In the most of previous research, the effects were usually evaluated through the numerical models and many important results are found. However, less examples and insufficient data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 are available to show natural cases. In the present work, a typical case study in Mohe and Beijicun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hich both are located in the most northern tip of China, is given to show the effects of snow cover on the ground thermal regime. The spatial(the ground profile) and time series analysis in the extremely snowy winter of 2012–2013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re also performed by contrast with those in the winter of 2011–2012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collected by 63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ur results illustrate the positive(warmer) effect of snow cover on the ground temperature(GT) on the daily basis, the highest difference between GT and daily mean air temperature(DGAT) is as high as 32.35℃. Moreover, by the lag time analysis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ponse time of GT from 0 cm to 20 cm ground depth to the alternate change of snow depth has 10 days lag, while at 40 cm depth the response of DGAT is not significant. This result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research by modeling, in which the response depth of ground to the alteration of snow depth is far more than 4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温度 积雪深度 黑龙江省 热状态 时间序列分析 日平均气温 数值模型 实地测量
下载PDF
1970—2021年粤北和珠三角地区地气温差对比分析
4
作者 陆杰英 孙丽颖 +3 位作者 王春林 张菁 翟志宏 吴健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8-856,共9页
利用1970—2021年粤北和珠三角地区30个气象站的逐日地面温度和气温资料,分析了地气温差(地面温度-气温)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年际变化趋势。(1)近50年来粤北和珠三角年平均地气温差介于1.97~3.21℃之间,总体呈现北高... 利用1970—2021年粤北和珠三角地区30个气象站的逐日地面温度和气温资料,分析了地气温差(地面温度-气温)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年际变化趋势。(1)近50年来粤北和珠三角年平均地气温差介于1.97~3.21℃之间,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纬向型分布格局。(2)夏季地气温差最大为3.25℃,冬季最小为1.71℃;其中冬季珠三角地气温差比粤北大,夏季则相反。(3)珠三角的东莞在冬、夏两季均为下降趋势最明显的城市,降速为0.35℃/(10 a)和0.66℃/(10 a);上升最明显位于珠三角的增城和粤北的仁化分别为0.30℃/(10 a)和0.32℃/(10 a)。(4)近50年粤北和珠三角年平均地气温差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降速为0.061℃/(10 a);其中粤北呈上升趋势,升速为0.3℃/(10 a);珠三角则呈下降趋势,降速为0.16℃/(10 a);两者变化趋势呈南北反相分布态势。(5)粤北地气温差月变化呈单峰型结构,珠三角则呈双峰型结构;两地地气温差最小值在汛期前的3月,粤北峰值在7月,珠三角峰值在7月和10月。此外,珠三角年平均气温及夏季地气温差均在1992年发生突变。粤北和珠三角地气温差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北 珠三角 地气温差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气温差变化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文纲 李述训 +1 位作者 吴通华 庞强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99-910,共12页
利用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区域的99个气象站1960 ̄2000年地表温度和气温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气温差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气温差6月份最大,12月份最小。青藏高原冷、暖季和年均... 利用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区域的99个气象站1960 ̄2000年地表温度和气温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气温差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气温差6月份最大,12月份最小。青藏高原冷、暖季和年均的地气温差空间分布前三个载荷向量场大致可表现三种分布型:西北-东南反向变化型、地形海拔反映型、冻土分布反映型;载荷所对应的时间演变型:单调上升、单调下降型、基本平稳型和具有极小值的下凹抛物线型。高原地气温差的周期振荡在不同区域的显著性不同,普遍出现的是2年左右的周期。依据温差冷季第三主分量载荷的空间分布型,可将高原划分为两大区,即多年冻土影响气温区和季节冻土影响气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气温差 主成分分析 气温分区
下载PDF
辽宁省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朱玲 龚强 +6 位作者 王小桃 李倩 徐红 晁华 顾正强 沈历都 蔺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4期71-77,共7页
利用1965—2014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观测资料、2003年45个气象站气温与地表温度的人工和自动定时观测资料,分析辽宁省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气温差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965—2003年... 利用1965—2014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观测资料、2003年45个气象站气温与地表温度的人工和自动定时观测资料,分析辽宁省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气温差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965—2003年辽宁省气温和地表温度相关性较好,均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地气温差的变化较小;2004年开始气温较前10 a(1994—2003年)差异较小,而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地气温差加大,此现象在辽宁省东北部地区冬季最显著。2004年辽宁省气象站全面由人工观测改为自动站观测,积雪天气时人工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面温度,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下温度,不同观测方式引起的地面温度差异是导致近10 a(2004—2014年)地表温度持续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辽宁省积雪期最长的东北部地区是地气温差加大最显著的区域。可见,观测方式的改变是导致2004—2014年辽宁地区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和地气温差加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地表温度 地气温差 人工观测 自动观测
下载PDF
辽宁省积雪对自动气象站观测地气温差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朱玲 顾正强 +6 位作者 龚强 晁华 李杨 徐红 周晓宇 沈历都 蔺娜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3-303,共11页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影响显著。在积雪期较长、积雪较厚的地区,积雪引起反照率增大,使得雪面温度降低,导致雪气温差减小,而雪的保温作用使得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因此,更换自动站前地(雪)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更换自动站后地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各台站之间地气温差随积雪深度的变化系数差异较大,为0.045~0.858℃·cm-1,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积雪的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10 cm以下的积雪对土壤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显著,当积雪深度>10 cm后,其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的幅度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温差 积雪日数 积雪深度 保温作用 更换自动站 辽宁
下载PDF
春季地气温差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异常的相关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颖 徐祥德 施晓晖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1-305,共5页
利用1957-2006年50年的地温、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区域春季地气温差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线性相关和奇异值分解方法对春季地气温差与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春季地气温差分布与地势大体吻合。在长江中下游... 利用1957-2006年50年的地温、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区域春季地气温差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线性相关和奇异值分解方法对春季地气温差与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春季地气温差分布与地势大体吻合。在长江中下游为涝年时,青藏高原春季的地气温差偏大,而黄淮流域的春季地气温差偏小,与青藏高原相反。青藏高原春季的地气温差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春季青藏高原地区地气温差较大(小),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会比正常年份偏多(少),青藏高原春季地气温差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温差 降水 长江中下游 奇异值分解(SVD)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庄晓翠 张林梅 刘大锋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年第4期13-19,共7页
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3-2004年0 cm地温和气温月平均资料,采用统计法、趋势和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地气温差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突变。研究表明:该地区地气温差6月最大,12月最小;暖季最大,冬季最小,常年存在随季节变化的高低值... 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3-2004年0 cm地温和气温月平均资料,采用统计法、趋势和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地气温差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突变。研究表明:该地区地气温差6月最大,12月最小;暖季最大,冬季最小,常年存在随季节变化的高低值区域与海拔和地形有关。地气温差受大尺度气候异常的影响,第一载荷向量场反映全区一致的性质,第二、三载荷向量场具有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线性趋势分析表明,地气温差12月-次年2月呈显著下降趋势,4-9月和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过渡季节3月和10-11月趋势变化不显著。突变检验表明,10-11月、12月-次年2月该地区地气温差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发生了显著的突变,与其他文献的结论不同;3月、4-9月和年均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生了显著的突变,与其他文献的结论及新疆气候的突变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勒泰地区 地气温差 主成分分析 趋势分析 突变检验
下载PDF
某空调冷热源系统的节能设计
10
作者 管厚林 夏卓平 《建筑节能》 CAS 2011年第7期22-26,共5页
介绍了某空调冷热源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采用了大温差变流量冷水机组、大温差定流量带部分热回收土壤源热泵机组与锅炉的组合;大温差变流量减少了运行能耗;土壤源热泵机组利用土壤的蓄放热来制冷制热,使用了可再生能源且具有较好的节能... 介绍了某空调冷热源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采用了大温差变流量冷水机组、大温差定流量带部分热回收土壤源热泵机组与锅炉的组合;大温差变流量减少了运行能耗;土壤源热泵机组利用土壤的蓄放热来制冷制热,使用了可再生能源且具有较好的节能性。该系统设计的容量不同、形式不同的冷、热、热泵机组可提供多种运行组合来适应夜间及过渡季的部分负荷,使系统在全年较高效运行,全年优先运行热泵机组,节能环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负荷 大温差 变水量 土壤源热泵 运行组合 节能
下载PDF
地源热泵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天娇 张国钧 《自动化仪表》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63,共3页
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早期采用恒温差控制,能源浪费严重,故在系统改造过程中将其设计成基于外界环境温度补偿的变温差控制系统。考虑到各分控系统站点间的独立性,系统采用N∶N网络实现多站点间数据通信,并通过以太网实现上位机监控系统... 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早期采用恒温差控制,能源浪费严重,故在系统改造过程中将其设计成基于外界环境温度补偿的变温差控制系统。考虑到各分控系统站点间的独立性,系统采用N∶N网络实现多站点间数据通信,并通过以太网实现上位机监控系统与PLC主站的连通,实现整个系统的监控。该系统不仅可以减少能源浪费,还可以极大地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中央空调 变温差控制 以太网 温度传感器
下载PDF
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穆海振 薛正平 李军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8年第5期55-62,共8页
地气温差作为计算地面感热通量的主要指标,对地表热量平衡有重要影响。利用1961—2015年上海地区9个气象台(站)的地表温度、地面气温、风速、降水、日照时数、蒸发量、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对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 地气温差作为计算地面感热通量的主要指标,对地表热量平衡有重要影响。利用1961—2015年上海地区9个气象台(站)的地表温度、地面气温、风速、降水、日照时数、蒸发量、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对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各个季节地气温差均呈现出从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的特征。(2)受地面气温上升速率快于地表温度影响,上海地区年平均地气温差总体呈缓慢减小趋势,其中夏季最为明显,中心城区和近郊站点减少趋势最为显著。上海中心城区热岛强度绝对值呈现增大趋势,但其对地气温差变化相对贡献率呈现出降低趋势。(3)影响上海地区夏季和秋季地气温差的显著环境因子为日照和降水,春季的显著影响因子为降水,冬季的显著影响因子为风速。该结论对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热环境的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也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温差 变化规律 影响因子 热环境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气温差与印度洋海气温差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申紫薇 田荣湘 张超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6-588,共13页
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均对我国气候有重要影响,研究高原和印度洋的热力状况及其耦合关系对全面了解我国的天气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0年(30a)欧洲中心ERA-interim的青藏高原和印度洋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的垂直速度和风速资料,... 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均对我国气候有重要影响,研究高原和印度洋的热力状况及其耦合关系对全面了解我国的天气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0年(30a)欧洲中心ERA-interim的青藏高原和印度洋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的垂直速度和风速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地气温差和印度洋海气温差的特征及其相互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冬、夏季地气温差有所区别:冬季地气温差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在高原中部、西南边界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和东南边界出现了较大的负值中心,其他地区均为正值;夏季地气温差均为正值,远大于冬季.在印度洋,海气温差冬、夏均为正值,EOF1空间分布均出现正负交替的现象,但冬季为东西向带状分布,夏季为西北-东南向分布.高原和印度洋相互影响且互相制约:在冬季,印度洋对高原地气温差有正反馈,高原对印度洋则有负反馈,夏季相反.本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对亚洲气候的共同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印度洋 地气温差 海气温差 相关系数
下载PDF
冷却塔复合地源热泵分时段温差控制策略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金焘 雷波 孙亮亮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14年第1期9-11,15,共4页
提出了一种用于冷却塔复合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新型控制策略-分时段温差控制。然后通过对一个具体冷却塔复合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TRNSYS模拟,从土壤的取放热量平衡、系统能否长期满足空调要求和系统的能耗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了系统的运行控... 提出了一种用于冷却塔复合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新型控制策略-分时段温差控制。然后通过对一个具体冷却塔复合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TRNSYS模拟,从土壤的取放热量平衡、系统能否长期满足空调要求和系统的能耗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了系统的运行控制采用分时段温差控制较采用温差控制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冷却塔地源混合系统 温差控制 分时段温差控制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特征的季节差异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慧 张璐 +1 位作者 石兴东 李栋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3-150,共18页
本文利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PLFIM),分析了1982~2018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0个气象站点地表感热趋势演变特征的季节差异,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和方差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影响不同季节地表感热变化的关键气象要素。结果显示:(1)高原中东... 本文利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PLFIM),分析了1982~2018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0个气象站点地表感热趋势演变特征的季节差异,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和方差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影响不同季节地表感热变化的关键气象要素。结果显示:(1)高原中东部四季平均地表感热通量均存在显著趋势转折特征,整体来看,秋、冬季转折时间较早(1999年),春、夏季稍晚(2000年);分区来看,高原Ⅱ区(东部)的转折时间最早,然后向Ⅳ区(东南部)和Ⅰ区(北部)扩展,高原Ⅲ区(西南部)转折时间最晚。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之前,以夏季的感热减弱最突出,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冬季最弱;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之后,冬季的地表感热的增强最强,其他季节增强趋势相当。冬季和春季高原地表感热趋势转折的关键区分别在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夏、秋季的关键区主要为高原的Ⅱ区(东部)和Ⅲ区(西南部)。(2)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之前,地面风速的减小对高原四季地表感热的减弱趋势均有重要贡献;但地表感热趋势转折之后,影响其趋势变化的关键气象要素在四季存在显著差异,夏季仍以地面风速的变化为主导,秋、冬季受地气温差和地面风速变化的共同影响,而春季地气温差的增大成为其趋势增强的主因。同时,在地表感热的年际变化中,地气温差的影响比地面风速更加突出,特别是在秋、冬季,转折前后地气温差始终是决定其年际变化的主导因子,春季高原东部也主要受地气温差变化所影响,夏季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之前,受地气温差和地面风速的共同影响,而转折后,地气温差对其的影响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感热通量 趋势转折 地气温差 地面风速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1984-2013年青藏高原地气温差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洁 巩远发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455-463,共9页
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地面热力性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1984-2013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常规观测站的地表温度、气温及风速资料,并采用M-K(Mann-Kendall)检验法和经验正交函数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得到高... 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地面热力性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1984-2013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常规观测站的地表温度、气温及风速资料,并采用M-K(Mann-Kendall)检验法和经验正交函数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得到高原地气温差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特征。主要结果有:(1)高原年平均地气温差的总体分布与春秋两季大致类似,数量值介于两者之间,高原总体平均地气温差均为正;4个季节中,春夏秋3个季节地气温差在高原上都为正,夏季最大,春季次之,仅在冬季的高原西北部有地气温差的负值区。(2)高原上年平均地气温差与4个季节平均的变化特征相似,2003年以前,是增大(减小)趋势不明显的年际变化,2003年后发生年代际转折变化,地气温差都呈明显增大趋势,其中夏季的年代际转折相对不是特别明显,地气温差增加变率也相对小。(3)高原年平均地气温差的第二空间模态呈现了高原东部和西部的不同变化;4个季节的第二空间模态不仅反映了高原南北部地气温差相反的变化差异,还反映了年代际变化时间的明显不同;最典型的是春夏两季与秋冬两季不仅年代际变化的时间不同,而且年代际变化前后的地气温差异常也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青藏高原气候学 地气温差 M-K检验 EOF分析
下载PDF
地面对流换热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卞维军 夏利梅 +1 位作者 周雪涵 杨秀峰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6-61,78,共7页
全尺度实验测试了门窗夜间通风房间的围护结构内表面和地面热质的温度变化,分析了换气次数和地面与进风气流间初始温差对地面对流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换气次数为4.99~13.6次·h^(-1),地面与进风气流间初始温差为6.86~12.5℃时,地... 全尺度实验测试了门窗夜间通风房间的围护结构内表面和地面热质的温度变化,分析了换气次数和地面与进风气流间初始温差对地面对流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换气次数为4.99~13.6次·h^(-1),地面与进风气流间初始温差为6.86~12.5℃时,地面平均对流换热系数不超过7 W·m^(-2)·K^(-1),局部对流换热系数不超过12 W·m^(-2)·K^(-1);换气次数较少时,由于少量室外冷空气在热压作用下由窗户下沿进入室内,使窗户附近地面的对流换热较强;地面对流换热量随时间逐渐减小,但平均对流换热系数变化不大.总之,换气次数越多,地面对流换热越强,但地面与进风气流间初始温差对地面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并不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通风 地面 对流换热 换气次数 初始温差
下载PDF
Evolution of Surface Sensible Heat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Under the Recent Global Warming Hiatus 被引量:8
18
作者 Lihua ZHU Gang HUANG +3 位作者 Guangzhou FAN Xia QU Guijie ZHAO Wei HU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1249-1262,共14页
Based on regular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NCEP/DOE reanalysis dat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surface sensible heat(SH) ove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Tibetan Plateau(CE-TP) under the r... Based on regular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NCEP/DOE reanalysis dat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surface sensible heat(SH) ove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Tibetan Plateau(CE-TP) under the recent global warming hiatu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SH over the CE-TP presents a recovery since the slowdown of the global warming. The restored surface wind speed together with increased difference in ground-air temperature contribute to the recovery in SH.During the global warming hiatus, the persistent weakening wind speed is alleviated due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meridi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Meanwhile, the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difference in ground-air temperature show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in that period caused by the increased total cloud amount, especially at night. At nighttime, the increased total cloud cover reduces the surface effective radiation via a strengthening of atmospheric counter radiation and subsequently brings about a clear upward trend in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difference in ground-air temperature.Cloud–radiation feedback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even SH during the global warming hiatus. Consequently, besides the surface wind speed, the difference in ground-air temperature becomes another significant factor for the variation in SH since the slowdown of global warming, particularly at n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sensible heat Tibetan Plateau ground-ai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surface wind speed global warming hiatus
下载PDF
盆地城市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超 肖天贵 +3 位作者 罗琴 吴利彬 刘雅静 文晓航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18年第3期76-80,92,共6页
观测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连续5 a逐小时的地表温度(T_s)、气温(T_a)及其颗粒物(PM_(10)、PM_(2.5))质量浓度等,分析地气温差(T_s-T_a)的变化特征及其对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地气温差为2.01℃,地气温差0.3~1.2℃,变化幅... 观测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连续5 a逐小时的地表温度(T_s)、气温(T_a)及其颗粒物(PM_(10)、PM_(2.5))质量浓度等,分析地气温差(T_s-T_a)的变化特征及其对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地气温差为2.01℃,地气温差0.3~1.2℃,变化幅度较小;地气温差年变化最大时出现在4月,最小时出现在11月,三次拟合曲线可以较好地模拟成都温差的年变化特征;地气温差日变化显著,在不同季节中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极值大小差异较大,分段拟合对温差日变化特征模拟较好;颗粒物污染明显,地气温差较小时,颗粒物质量浓度偏大,反之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城市 地气温差 大气颗粒物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低值系统与地气温差及我国降水的联系
20
作者 胡洁 巩远发 +1 位作者 黄鹏 次丹卓玛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2年第4期9-17,共9页
基于青藏高原低涡和切变线(简称高原低值系统)年鉴、国家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高原低值系统多、少发年夏季高原地气温差变化的差异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原夏季地气温差对高原低值系统的发... 基于青藏高原低涡和切变线(简称高原低值系统)年鉴、国家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高原低值系统多、少发年夏季高原地气温差变化的差异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原夏季地气温差对高原低值系统的发生和移动有明显的影响。在低值系统频发区,多发年的地气温差明显比少发年高。(2)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中部、东北部及西南地区在多发年降水偏多,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则在少发年降水偏多;我国东部地区,多、少发年降水差异自南至北呈“+”、“-”、“+”、“-”、“+”的差值带分布特征,即华南、江淮流域、华北和东北地区降水在多发年偏多,江南地区和黄淮流域降水则在少发年偏多。(3)高原低值系统多、少发年夏季对流层的环流系统及相应垂直速度、水汽输送变化有明显差异,并影响青藏高原和我国降水的变化。在高原地区,多、少发年之间环流的差异是受高原东部和南部的气流辐合(辐散)场、相应的垂直运动差值上升(下沉)、水汽输送辐合(辐散)区域变化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则是受南海到华南、长江流域、华北到东北为气旋(反气旋)环流系统及其间辐合(辐散)带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值系统 地气温差 降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