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结实过程中穗不同部位谷粒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0
1
作者 段俊 田长恩 +2 位作者 梁承邺 黄毓文 刘鸿先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1期75-79,共5页
水稻(OryzasativaL.)结实期间,穗上部谷粒的粒重比穗下部谷粒的高,灌浆前期的增重速率比穗下部谷粒的高,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增重速率的变化比穗下部谷粒的快。利用ELISA方法对穗上部谷粒和穗下部谷粒中各种内源激... 水稻(OryzasativaL.)结实期间,穗上部谷粒的粒重比穗下部谷粒的高,灌浆前期的增重速率比穗下部谷粒的高,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增重速率的变化比穗下部谷粒的快。利用ELISA方法对穗上部谷粒和穗下部谷粒中各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分析表明,在灌浆过程中,谷粒中未检测出iPAs;在穗上部谷粒和穗下部谷粒中,ABA和GA(1+3)的含量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分别与穗上部谷粒和穗下部谷粒增重最快的时间基本一致,无论穗上部谷粒还是穗下部谷粒中,IAA的含量基本上均呈下降趋势;GA(4+7)的含量是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在结实的前中期,谷粒中ABA、GA(1+3)的含量基本上均是穗上部谷粒高于穗下部谷粒。探讨了各种激素在谷粒灌浆过程中的作用及从激素的角度探讨了穗上部谷粒比穗下部谷粒结实性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激素 谷粒 结实性
下载PDF
麦秸还田与氮肥互作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董明辉 顾俊荣 +2 位作者 陈培峰 韩立宇 乔中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4437-4449,共13页
【目的】探讨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设置麦秸还田(T0:麦秸不还田;T1:麦秸全量还田)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 【目的】探讨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设置麦秸还田(T0:麦秸不还田;T1:麦秸全量还田)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m-2;N3:施纯氮375 kg·hm-2)二因素试验,裂区设计,秸秆处理为主区,研究稻穗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规律。【结果】麦秸还田提高大穗型杂交粳稻籽粒产量,但不显著;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表现为N2>N3>N1。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特性因着生部位不同而异。麦秸还田与施氮量对枝梗与颖花形成有显著影响,与T0相比,T1处理显著降低了总枝梗与颖花分化数,但同时显著减少了退化数,且退化数的降幅大于分化数,导致现存数比T0显著增加;麦秸还田对一次枝梗的形成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了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形成。3种氮肥水平下,N2处理的总枝梗数、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最高,而退化数率最低,且对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麦秸还田与施氮量存在互作效应,T0N2处理下枝梗和颖花的分化数最高,但T1N2处理下的枝梗和颖花的退化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现存数最高;麦秸还田和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上部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不显著,但显著影响了中、下部枝梗与颖花形成,特别是下部二次颖花的分化与退化对总颖花数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枝梗及颖花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现存数与产量及每穗总粒数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枝梗与颖花的分化数和现存数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大穗型杂交粳稻稻穗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规律有差异;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枝梗和颖花形成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因稻穗部位不同而异,中下部和二次枝梗受影响较大;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存在互作效应,麦秸全量还田和适宜的氮肥水平有利于枝梗和颖花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穗型杂交粳稻 麦秸还田 施氮量 枝梗与颖花的形成 稻穗部位差异
下载PDF
不同穗重类型常规籼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董桂春 居静 +6 位作者 于小风 张燕 赵江宁 李进前 田昊 张彪 王余龙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4,共6页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88个、2002年122个)为材料,测定生育期、株高、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氮素、根系性状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88个、2002年122个)为材料,测定生育期、株高、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氮素、根系性状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产量形成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①大穗型水稻品种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②大穗型品种最高茎蘖数少,成穗率低,单位面积穗数少,每穗粒数多,千粒重大;③大穗型品种穗长较长,一、二次枝梗数多,着粒密度大。在适当增加穗长的基础上,增加二次枝梗数的比例,提高着粒密度是提高籼稻品种单穗重的主要途径;④单穗重与个体(单穗)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与群体产量呈极显著的抛物线型关系。选用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且有足够穗数的偏大穗型品种较易获得高产与稳产的目标;⑤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穗重大是大穗型品种高产的基础,根系发达,氮素积累多,叶面积系数较大,光合能力强,是大穗型品种高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籼稻 品种 穗重 产量形成 差异
下载PDF
水稻穗不同部位籽粒品质性状差异的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嘉宇 徐正进 +1 位作者 张世春 陈温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6-100,共5页
以直立穗型品种辽粳5号和弯曲穗型品种丰锦及其杂交衍生的4个RILs株系为试验材料,研究水稻穗不同部位籽粒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穗型水稻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的差异主要由中、下部二次枝梗籽粒差异较大引起的,特别是下部... 以直立穗型品种辽粳5号和弯曲穗型品种丰锦及其杂交衍生的4个RILs株系为试验材料,研究水稻穗不同部位籽粒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穗型水稻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的差异主要由中、下部二次枝梗籽粒差异较大引起的,特别是下部二次枝梗籽粒精米率较低是直立穗型品种碾磨品质明显低于弯曲穗型品种的主要原因。不同穗型品种穗内不同部位籽粒的外观品质差异较小,只有粒长和粒宽比表现为弯曲穗型大于直立穗型。蒸煮和食味品质在不同穗型间差异不明显,穗上不同部位籽粒间蛋白质的含量差异较小,直链淀粉的含量表现为一次枝梗籽粒小于二次枝梗籽粒,食味值表现为一次枝梗籽粒中部的要好于上部和下部,二次枝梗籽粒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型 籽粒部位 品质
下载PDF
培矮64S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徐孟亮 周广洽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8-30,共3页
培矮64S在育性转换敏感期(Ⅳ~Ⅵ期)主茎幼穗长为0.70~9.34cm,顶叶叶枕距为-20.0~-3.5cm,穗尖离地面距离为2.77~15.56cm,穗尖离第一节距离为6.70~19.92cm,分蘖上述四项指标值... 培矮64S在育性转换敏感期(Ⅳ~Ⅵ期)主茎幼穗长为0.70~9.34cm,顶叶叶枕距为-20.0~-3.5cm,穗尖离地面距离为2.77~15.56cm,穗尖离第一节距离为6.70~19.92cm,分蘖上述四项指标值均小于主茎指标值。敏感期幼穗感受自然低气温(平均日均温21.6℃),表现为可育,花粉可染率为21.8%,套袋结实率为11.3%;感受人工垣定玫高水温(25℃),表现为不育,花份可染率为0.4%,套袋结实率为0,表明敏感期幼穗为其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另外,在低气温条件下(平均日均温21.6℃),敏感期淹深水极显著降低可育性表达,花粉可染率为2.7%(对照为21.1%),套袋结实率为0.2%(对照为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培矮64S 温敏感部位 幼穗
下载PDF
不同株型和化感作用特性水稻对3种稻田主要杂草的干扰控制作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徐正浩 谢国雄 +1 位作者 周宇杰 高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93-1302,共10页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接种无芒稗、水莎草和鸭舌草等3种田间主要杂草和不接种杂草为主处理,10份不同株型和化感作用特性的水稻材料为副处理,研究不同株型和化感作用特性水稻对3种杂草的干扰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水稻化感种质吓一跳对无芒...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接种无芒稗、水莎草和鸭舌草等3种田间主要杂草和不接种杂草为主处理,10份不同株型和化感作用特性的水稻材料为副处理,研究不同株型和化感作用特性水稻对3种杂草的干扰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水稻化感种质吓一跳对无芒稗地上部分干重的抑制作用最强,早杂中9A/602、早籼浙101和TN1也表现较好的抑制作用。中早22对水莎草的干扰控制作用最强,早籼浙101和吓一跳对水莎草也表现较好的干扰控制效果,中早27对水莎草的抑制作用较弱。中9A/602、早籼浙101、吓一跳、IR644-1-63-1-1对鸭舌草的干扰控制作用较强,谷梅2号和中早27对鸭舌草的干扰控制作用较弱。吓一跳对3种供试杂草的地上部分总干重抑制作用在50%以上,与IR644-1-63-1-1、PI312777、TN1和谷梅2号的抑制作用差异显著。早杂中9A/602和早籼浙101对3种供试杂草地上部分总干重的抑制作用达40%以上,显示了较强的干扰控制能力,与谷梅2号差异显著。杂草竞争干扰与无草对照间水稻株高、有效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差异显著,但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与无草对照相比,吓一跳在3种杂草竞争干扰下,株高增加3.64%,而中9A/7491、TN1和谷梅2号的株高比无草对照降低10%以上。3种杂草竞争干扰下,10份供试水稻材料的有效穗数与无草对照相比均降低,其中TN1、谷梅2号、PI312777、中早22、中早27、中9A/602有效穗数均降低50%以上,吓一跳降低幅度最小,为16.86%。3种杂草竞争干扰导致水稻有效穗数显著降低,是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株型 化感 3种稻田主要杂草 干扰控制 水稻穗部性状
下载PDF
贵州省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罗德强 王绍华 +7 位作者 江学海 李刚华 周维佳 李敏 姬广梅 丁艳锋 凌启鸿 刘正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17-1826,共10页
2011—2012年以超级杂交籼稻金优785为试材,研究贵州高原山区6个试验点的中产(9.0~10.5 t hm^(–2))、高产(10.5~12.0 t hm^(–2))、超高产(12.0~14.5 t hm^(–2))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有效穗数差异最大,其次是穗... 2011—2012年以超级杂交籼稻金优785为试材,研究贵州高原山区6个试验点的中产(9.0~10.5 t hm^(–2))、高产(10.5~12.0 t hm^(–2))、超高产(12.0~14.5 t hm^(–2))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有效穗数差异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和结实率,千粒重差异最小,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0.5822和0.7304,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1和0.8858;(2)抽穗期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成熟期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为21.9 h hm^(–2),分别比高产和中产群体提高了7.7%和15.9%,差异达显著水平;(3)抽穗期粒叶比以超高产群体最高,与高产和中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颖花数/叶面积分别提高9.7%和21.5%,实粒数/叶面积分别提高10.9%和17.8%,粒重/叶面积分别提高4.3%和8.4%;(4)超高产和高产群体穗型较大,每穗250粒以上的大穗比例较多,100粒以下的小穗比例较少;(5)顶四叶叶长顺序在不同产量水平群体间也有较大差异,中产群体以顶一叶最长、顶四叶最短,高产和超高产群体以顶二叶或顶三叶最长、顶四叶最短。因此,要实现贵州高原水稻超高产,需增加有效穗数、促大穗形成,确保抽穗期拥有适宜叶面积和较高的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不同产量 群体质量 干物质 粒叶比 穗型
下载PDF
不同年份水稻抽穗期和穗部性状QTL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任春元 范淑秀 +5 位作者 刘进 朱琳 杨绮文 刘丹 马殿荣 王嘉宇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8-83,共6页
穗部性状与水稻品种的丰产潜力密切相关,而抽穗期是决定水稻品种能否在一个地区种植的决定因素,了解穗部性状和抽穗期的遗传基础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对水稻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以粳稻笹锦和籼稻北陆129杂交、回交衍生的回交重组自... 穗部性状与水稻品种的丰产潜力密切相关,而抽穗期是决定水稻品种能否在一个地区种植的决定因素,了解穗部性状和抽穗期的遗传基础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对水稻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以粳稻笹锦和籼稻北陆129杂交、回交衍生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群体为试验材料,对抽穗期和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抽穗期和穗粒数在亲本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且抽穗期与结实率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检测到8个控制抽穗期的QTL,其中qHD3、qHD7和qHD8在2年中都被检测到,贡献率介于7.03%~27.48%之间,具有较强的延长抽穗期功能;检测到5个控制颖花数的QTL,其中qGN1a和qGN5在2年里都被检测到,贡献率介于8.37%~20.05%之间;检测到5个控制实粒数的QTL,其中qSN1a是1个稳定表达的主效QTL位点;检测到4个控制结实率的QTL,其中qSSR12是1个稳定表达的主效QTL位点。比较分析发现,qHD1a与qSSR1、qHD12与qSSR12存在遗传重叠效应,qHD1b与qGN1c和qSN1b、qSN2与qSSR2、qSSR6与qGN6和qSN6存在遗传重叠效应,这表明抽穗期和穗粒数是影响籽粒灌浆结实的主要因素。这些QTL将为水稻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不同年份 抽穗期 穗部性状 数量性状位点
下载PDF
晒田强度和氮素穗肥运筹对不同氮效率杂交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朱从桦 孙永健 +4 位作者 严奉君 蒋明金 徐徽 赵建红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8-266,共9页
以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材料,研究3种晒田强度(0-20cm土壤体积含水量为53.60%±5.00%、40.20%±5.00%和26.80%±5.00%,分别记为W1、W2和W3)和3种穗肥运筹(晒田复水后第1、8和15天施用氮素穗肥,分... 以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材料,研究3种晒田强度(0-20cm土壤体积含水量为53.60%±5.00%、40.20%±5.00%和26.80%±5.00%,分别记为W1、W2和W3)和3种穗肥运筹(晒田复水后第1、8和15天施用氮素穗肥,分别记为N1、N2和N3)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转运、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晒田能提高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积累、转运和利用及产量;各晒田强度下,穗肥运筹对不同氮效率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与氮低效品种相比,氮高效品种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更高,抽穗后物质转运能力更强、氮素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更高,并且氮高效品种的产量平均比氮低效品种高1.12t/hm2。相关性分析表明,氮高效品种和氮低效品种的产量均与干物质积累、转运呈显著正相关,氮高效品种产量与茎秆氮素转运量显著正相关,氮低效品种产量与茎叶氮素转运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氮高效品种采用晒田强度(W1)配合复水后15d施用氮素穗肥,氮低效品种采用晒田强度(W2)配合复水后8d施用氮素穗肥,均能提高其氮肥利用效率和稻谷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田强度 穗肥运筹 不同氮效率水稻 氮素利用 产量
下载PDF
水稻氮素机器视觉诊断最佳叶位和位点的选择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祝锦霞 邓劲松 +1 位作者 林芬芳 王珂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9-183,共5页
选用扫描仪获取水稻叶片的数字图像,通过比较第1和第3完全展开叶(L1和L2)颜色参量的空间分布,研究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水稻氮素诊断的最佳叶位和位点选择。结果表明基于机器视觉的水稻氮素营养诊断是有理论依据的,能反映出叶片的营养状况... 选用扫描仪获取水稻叶片的数字图像,通过比较第1和第3完全展开叶(L1和L2)颜色参量的空间分布,研究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水稻氮素诊断的最佳叶位和位点选择。结果表明基于机器视觉的水稻氮素营养诊断是有理论依据的,能反映出叶片的营养状况;选择B、b、b/(r+g)、b/r、b/g作为最优颜色特征参量;比较颜色特征参量对应的变异系数CV,得到低氮处理的CV明显高于正常氮素水平,同时CV随着叶位的增加而减小;不同位点的CV其叶尖和叶基的变化幅度较为接近,不同位点间差异不显著。初步研究选择第3完全展开叶作为水稻无损氮素诊断的最佳叶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 机器视觉 叶位 位点 变异系数
下载PDF
冬水田杂交中稻品种适应氮肥后移的筛选指标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富贤 张林 +3 位作者 熊洪 朱永川 刘茂 郭晓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29-1337,共9页
【目的】水稻采用前氮后移的施肥方式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并获得高产,但不同杂交组合是否适应尚无研究报道。为此,本文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施氮方式与杂交组合间的产量及库源结构的互作效应。【方法】在冬水田高产栽培... 【目的】水稻采用前氮后移的施肥方式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并获得高产,但不同杂交组合是否适应尚无研究报道。为此,本文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施氮方式与杂交组合间的产量及库源结构的互作效应。【方法】在冬水田高产栽培条件下,试验设"前氮后移(底肥∶促花肥∶保花肥=6∶2∶2)"与"重底早追(底∶蘖=7∶3)"两种施氮方式,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方式为主处理,杂交组合为副处理进行田间试验。对两种施氮方式的产量差值与各施氮方式下产量性状间进行了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结果】20个杂交组合分别在两种施氮方式下的产量相关性状均达极显著,方差分析F值8.89 149.08(P<0.01)。两种施氮方式下,20个杂交组合的产量性状及粒叶比的成对数据平均值的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前氮后移处理的有效穗数比重底早追显著降低,但其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最高苗数、穗粒数和粒叶比在两种施氮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杂交组合在两种施氮方式间的产量表现不尽相同。20个杂交组合前氮后移平均产量8981.90 kg/hm2,比重底早追增产1.62%;前氮后移处理中,内5优306、蓉18优447、内5优317和川谷优7329四个组合不仅产量较高,而且均分别比重底早追法极显著增产。前氮后移比重底早追的增产效果与两种施氮方式下杂交组合的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70和-0.7986(P<0.01)。其原因在于,穗粒数较少的组合,其分蘖力较强,在前氮后移情况下,仍能确保较多的有效穗数,而且穗粒数和结实率因施用穗肥有一定提高,最终表现为"前氮后移"比"重底早追"法显著或极显著增产;而穗粒数过大的组合,其分蘖力较弱,在前氮后移前期施氮量较少情况下,因最高苗数明显不够,有效穗数显著下降,加之穗粒数有所降低而减产。【结论】前氮后移增产量(y)与杂交组合穗粒数(x)的关系可表述为y=2607.9-11.02x(R2=0.6308)。大面积生产中,穗粒数≤237粒可作为采用前氮后移施肥法的杂交组合品种的选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杂交中稻 组合类型 前氮后移
下载PDF
优质稻碾米品质在四川不同气候生态区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雪梅 杨文钰 +1 位作者 邵继荣 陈向红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6,37,共5页
选用 6个不同穗重型优质稻 ,在四川 6个主要典型水稻生态区进行种植 ,研究其碾米品质变化。结果表明 :(1)在 6个主要气候生态区 ,碾米品质优劣的综合表现依次为泸定河谷中亚热带山地北亚热带区 (西昌 ) >盆北山地亚热带 -寒温带区 (... 选用 6个不同穗重型优质稻 ,在四川 6个主要典型水稻生态区进行种植 ,研究其碾米品质变化。结果表明 :(1)在 6个主要气候生态区 ,碾米品质优劣的综合表现依次为泸定河谷中亚热带山地北亚热带区 (西昌 ) >盆北山地亚热带 -寒温带区 (广元 ) >盆西中亚热带多春夏旱区 (温江 ) >盆西山地中亚热带 -寒带区 (雅安 ) >局部河谷南亚热带区 (江津 ) >盆东中亚热带伏旱最多区 (南充 )。这一变化趋势从生态地理学角度看 ,表现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 ,品种灌浆结实期的温度逐渐降低 ,稻米碾米品质渐好的趋势 ,呈现盆地西部较高海拔地区优于盆地东部较低海拔地区的特点。(2 )从不同穗重类型的碾米表现看 ,6个生态区中 ,重穗型品种碾米品质表现最好 ,其次为中穗型品种 ,而轻穗型优质稻相对表现较差。 (3)从不同穗重型对不同生态区适应性看 ,重穗型优质稻适宜在四川盆地的绝大多数地区种植 ,即南充、江津、温江、西昌、广元等 5种生态区 ;而中穗型优质稻则适宜于种植在雅安盆西山地中亚热带 -寒带区 ;(4)在被研究的碾米品质诸性状中 ,糙米率和精米率两性状在 6个生态区中 ,其变异均表现相对较小 ,而整精米率则变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稻 碾米品质 四川 气候生态区 穗重型
下载PDF
培矮64S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孟亮 周广洽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2期49-51,共3页
培矮 64S在育性转换敏感期 (Ⅳ~Ⅵ期 )主茎幼穗长为 0 .70~ 9.3 4cm ,顶叶叶枕距为 - 2 0 .0~ - 3 .5cm ,穗尖离地面距离为 2 .77~ 15 .5 6cm ,穗尖离第一节距离为 6.70~ 19.92cm ,分蘖上述四项指标值均小于主茎指标值。敏感期幼... 培矮 64S在育性转换敏感期 (Ⅳ~Ⅵ期 )主茎幼穗长为 0 .70~ 9.3 4cm ,顶叶叶枕距为 - 2 0 .0~ - 3 .5cm ,穗尖离地面距离为 2 .77~ 15 .5 6cm ,穗尖离第一节距离为 6.70~ 19.92cm ,分蘖上述四项指标值均小于主茎指标值。敏感期幼穗感受自然低气温 (平均日均温 2 1.6℃ ) ,表现为可育 ,花粉可染率为 2 1.8% ,套袋结实率为11.3 % ;感受人工恒定较高水温 ( 2 5℃ ) ,表现为不育 ,花粉可染率为 0 .4 % ,套袋结实率为 0 ,表明敏感期幼穗为其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另外 ,在低气温条件下 (平均日均温 2 1.6℃ ) ,敏感期淹深水极显著降低可育性表达 ,花粉可染率为 2 .7% (对照为 2 1.1% ) ,套袋结实率为 0 .2 % (对照为 10 .4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培矮64S 温敏感部位 幼穗
下载PDF
大穗型杂交晚稻不同季别结实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黎世龄 周蓉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48,50,共3页
分析大穗型杂交晚稻不同季别结实性变化 ,发现部分组合结实率季间变化差异显著 ,不同组合季间结实率变幅为- 1.1%~ 2 5 .1%。对结实率变幅大的组合的结实性构成分析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 ,有的大穗型杂交稻穗基部受精颖花发育... 分析大穗型杂交晚稻不同季别结实性变化 ,发现部分组合结实率季间变化差异显著 ,不同组合季间结实率变幅为- 1.1%~ 2 5 .1%。对结实率变幅大的组合的结实性构成分析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 ,有的大穗型杂交稻穗基部受精颖花发育成饱满籽粒的比例能显著提高 ,颖花受精率也获得较大提高。通过异季结实性观察 ,有助于提高大穗型杂交稻结实性选择的效果 ,并充分发挥大穗型杂交稻生产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晚稻 结实性 中国
下载PDF
不同穗重型杂交稻外观品质在四川盆地各气候生态区的变化
15
作者 朱雪梅 杨文钰 +2 位作者 任万军 徐精文 鲜骏仁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01-305,共5页
选用 3种不同穗重型杂交中籼稻即重穗型、中穗型和轻穗型共 8个品种 (组合 ) ,在四川 6个不同气候生态区种植 ,以研究其稻米粒长、长宽比、垩白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等 5个外观品质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 :① 6个主要气候生态区 ,其外观... 选用 3种不同穗重型杂交中籼稻即重穗型、中穗型和轻穗型共 8个品种 (组合 ) ,在四川 6个不同气候生态区种植 ,以研究其稻米粒长、长宽比、垩白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等 5个外观品质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 :① 6个主要气候生态区 ,其外观品质优劣的综合表现依次为盆西中亚热带多春夏旱区 (温江 ) >盆北山地亚热带 -寒温带区 (广元 ) >盆西山地中亚热带 -寒带区 (雅安 ) >泸定河谷中亚热带山地北亚热带区 (西昌 ) >局部河谷南亚热带区 (江津 ) >盆东中亚热带伏旱最多区 (南充 ) ,呈现盆地西部高于东部的趋势。②从不同穗重型品种的外观品质表现看轻穗型品种在 6个生态区中表现最好 ,其次为中穗型品种 ,而重穗型品种则表现相对较差。③从不同穗重型品种对各气候生态区的适应性看 ,轻穗型品种适宜于在盆北山地亚热带 -寒温带区 (广元 ) ,盆西中亚热带多春夏旱区 (温江 )和局部河谷南亚热带区 (江津 )种植 ;而中穗型品种和重穗型品种 ,在 6个气候生态区中 ,其外观品质变化较大。因而应加强对这两类型品种的研究 ,因地制宜的选择种植。③在 6个生态区中 ,从被研究的 5个外观品质性状看 ,其稻米粒长和长宽比两个性状 ,变异相对较小 ;垩白米率、垩白度和透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稻 不同穗重型 气候生态区 外观品质
下载PDF
穗重差异型两系法杂交水稻灌浆期若干源库指标动态变化的比较
16
作者 钟蕾 陈小荣 左清凡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25,共4页
从单茎水平上比较了重、中、轻3种不同穗重型两系法杂交水稻灌浆期若干源库及其相互关系指标的动态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中、轻型两系法杂交稻,重型具有如下特点:单穗粒多、实粒数多、千粒重重、单茎库容量大;抽穗后叶绿素含量前期高... 从单茎水平上比较了重、中、轻3种不同穗重型两系法杂交水稻灌浆期若干源库及其相互关系指标的动态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中、轻型两系法杂交稻,重型具有如下特点:单穗粒多、实粒数多、千粒重重、单茎库容量大;抽穗后叶绿素含量前期高、中期衰减慢、后期较迅速;籽粒灌浆速度快,持续期长;抽穗后前期比叶重大,后期持续缓慢衰减;粒叶比高、物粒比和颖花茎鞘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法杂交水稻 穗重型 动态差异 灌浆速度
下载PDF
籼粳交超级稻甬优538的穗部特征及籽粒灌浆特性 被引量:18
17
作者 韦还和 孟天瑶 +10 位作者 李超 张洪程 史天宇 马荣荣 王晓燕 杨筠文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郭保卫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58-1869,共12页
以籼粳交超级稻甬优538为试材,常规粳稻镇稻18和杂交籼稻中浙优1号为对照,将穗部分成上部一次枝粳籽粒(UP)、上部二次枝粳籽粒(US)、中部一次枝粳籽粒(MP)、中部二次枝粳籽粒(MS)、下部一次枝粳籽粒(LP)、下部二次枝粳籽粒(LS)6个部分,... 以籼粳交超级稻甬优538为试材,常规粳稻镇稻18和杂交籼稻中浙优1号为对照,将穗部分成上部一次枝粳籽粒(UP)、上部二次枝粳籽粒(US)、中部一次枝粳籽粒(MP)、中部二次枝粳籽粒(MS)、下部一次枝粳籽粒(LP)、下部二次枝粳籽粒(LS)6个部分,比较不同类型品种的穗部特征和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1)两年中甬优538平均产量为12.5 t hm–2,较中浙优1号和镇稻18分别高17.6%和15.2%;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以甬优538最高。(2)单穗重和着粒密度以甬优538最高;甬优538穗部6个部位的籽粒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且以上部二次枝粳籽粒和中部二次枝粳籽粒数增加最为明显。(3)甬优538中,UP与MP、MS与US、LP与LS为同步灌浆,但两两之间为异步灌浆。中浙优1号和镇稻18中,UP、US和MP为同步灌浆,而UP、US、MP与LP、LS为异步灌浆。品种类型间,穗部6个部位米粒终极生长量的平均值以镇稻18最高,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的平均值为中浙优1号>镇稻18>甬优538,有效灌浆时间为甬优538>镇稻18>中浙优1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类型品种 甬优538 穗部特征 籽粒灌浆
下载PDF
密穗型和散穗型粳稻品种品质特性比较 被引量:14
18
作者 左晓旭 鲍根良 +2 位作者 王俊敏 骆荣挺 富田桂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16-220,共5页
比较2个粳稻密穗型和散穗型品种(系)品质结果表明,穗型间和穗型内品质存在较大差异,2个密穗型品种(系)平均垩白特性不及2个散穗型品种。密穗型新品系EA6垩白粒率较相同穗型品种秀水6 3低约1/ 2 ,与散穗型品种秀水11相仿,较散穗型品种越... 比较2个粳稻密穗型和散穗型品种(系)品质结果表明,穗型间和穗型内品质存在较大差异,2个密穗型品种(系)平均垩白特性不及2个散穗型品种。密穗型新品系EA6垩白粒率较相同穗型品种秀水6 3低约1/ 2 ,与散穗型品种秀水11相仿,较散穗型品种越光高约1倍;垩白度较秀水6 3和秀水11低约1/ 2 ,较越光高1倍多。调查穗部不同部位籽粒垩白表明,穗基部籽粒垩白对品种总垩白影响最大,而这种影响密穗型更大于散穗型。4个品种饭香味相仿,光泽、软度、粘度、食味和冷饭软度等指标EA6显著或极显著优于秀水11,秀水6 3不及秀水11;EA6多数指标接近越光。表明密穗型品种经改良其品质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散穗型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密穗型 散穗型 品质 差异 品种品质 特性比较 穗型 垩白粒率 品种(系)
下载PDF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穗伸出度的QTL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荆豪争 张斐斐 +7 位作者 陈丹 汤翠凤 董超 张恩来 杨雅云 阿新祥 戴陆园 徐福荣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8-795,共8页
以十和田/昆明小白谷225个F14家系为作图群体,在云南省弥勒县(正常生长环境)、嵩明县(自然低温胁迫环境)、丽江市(自然低温胁迫环境)等3个试点不同年份共5种不同生长环境下进行了水稻主穗和分蘖穗穗伸出度的异地鉴定,并利用SSR标... 以十和田/昆明小白谷225个F14家系为作图群体,在云南省弥勒县(正常生长环境)、嵩明县(自然低温胁迫环境)、丽江市(自然低温胁迫环境)等3个试点不同年份共5种不同生长环境下进行了水稻主穗和分蘖穗穗伸出度的异地鉴定,并利用SSR标记对水稻穗伸出度进行了QTL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在5种不同的生长环境下共检测到12个与水稻穗伸出度相关的QTL,分别分布于第1(2个QTLs)、2、4、6(3个QTLs)、7(3个QTLs)、9(2个QTLs)号染色体,对表型的贡献率为3.72%-22.17%。其中与主穗穗伸出度相关的QTL共11个,与分蘖穗穗伸出度相关的QTL共7个,其中6个在主穗和分蘖穗上均检测到。在与主穗穗伸出度相关的11个QTL中,q PE-7-1在4种环境下均被检测到,解释的表型变异为9.49%-22.17%;q PE-1-1、q PE-1-2、q PE-6-1和q PE-9-2 4个QTL在2种环境下均被检测到。在与分蘖穗穗伸出度相关的7个QTL中,q PE-1-2、q PE-7-1和q PE-6-1 3个QTL在2种环境中均被检测到,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分别为4.35%-12.64%、13.22%-20.89%和11.49%-15.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伸出度 不同生长环境 QTL分析
下载PDF
机直播杂交籼稻结实期物质转运与不同粒位米质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波 罗颖菡 +6 位作者 孙永健 邢梦文 李飞杰 刘芳艳 杨志远 徐富贤 马均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69,共6页
选用8个杂交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机直播不同品种间结实期物质转运、产量及穗部不同粒位(强、弱势粒,一次、二次枝梗,上、中、下部)米质的差异,并探讨结实期物质转运与不同粒位米质的关系,为机直播杂交籼稻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 选用8个杂交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机直播不同品种间结实期物质转运、产量及穗部不同粒位(强、弱势粒,一次、二次枝梗,上、中、下部)米质的差异,并探讨结实期物质转运与不同粒位米质的关系,为机直播杂交籼稻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颖花数和千粒重,且结实期具有较高的茎鞘和叶片物质输出与转换率,是机直播高产品种的主要特征。强势粒、一次枝梗籽粒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均低于弱势粒及二次枝梗籽粒,食味值均高于弱势粒及二次枝梗籽粒;穗上部籽粒米质特征均不同程度高于穗中部和下部籽粒,但穗中部和下部籽粒米质特征品种间存在差异;宜香优2115不同粒位食味值均不同程度高于其他品种。相关分析表明,结实期茎鞘物质输出率及转换率与不同粒位垩白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66^(*)~-0.85^(**)),与不同粒位食味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67^(*)~0.86^(**))。提高机直播杂交籼稻结实期茎鞘物质转运率及转换率可改善不同粒位籽粒食味品质,宜香优2115作机直播在产量及米质上综合表现好,尤其在食味品质方面优势明显,适宜作为机直播水稻品种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机直播 产量 穗部不同粒位 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