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natomy of the South Carolina U.S.A. Coastal Sea Breeze 2019-2020
1
作者 Leonard J. Pietrafesa Shaowu Bao +6 位作者 Paul T. Gayes Grant Mitchell Savannah Burdette Brian Viner Stephen Noble Jian-Hua Qian David Wer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CAS 2022年第7期576-592,共17页
The study presented herein is the analysis of Sodar based instrument measurements of air temperature, dew point, and vertical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recorded at two South Carolina sites, Waties Island in North Myrt... The study presented herein is the analysis of Sodar based instrument measurements of air temperature, dew point, and vertical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recorded at two South Carolina sites, Waties Island in North Myrtle Beach and in Sumter, and at three atmospheric ground stations. Two of the ground stations are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stations near the Sodars and one is a Coastal Carolina University Sea-Econet, as a part of the National Oceanic &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MESO program, weather-sensor site on the Coastal Carolina University campus in Conway South Carolina.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establish specific values of winds, land and sea temperatures, precipitation and dew points associated with the changes induced by passages of the Sea Breeze Front, and to examine differences in the station-to-station incarnation of the Sea Breeze circulation. Variability from station to station in the nature and timing of Sea Breeze Front passage is found to be a function of relative proximity to the coast with Sea Breeze Front passage occurring earliest at the North Myrtle Beach site (the station at the coast), then at Sumter (~100 km inland) and finally Aiken at >100 km inland. Satellite based estimates of the percentages of onshore penetration distances from the coast are depicted. Wind vectors and air temperatures associated with onsets and passages of the Sea Breeze display robust wind fields directed onshore perpendicular to the coastline. Kinematical descriptors of the Sea Breeze wind particle motions are presented and display coherent stable elliptical motions during the late summer to early fall but are absent during the wi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Breeze sea-land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wind Sticks
下载PDF
基于SVM的我国北部沿岸海上风速估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渠鸿宇 胡海川 黄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33,共13页
沿岸海上观测站点稀少,而沿岸陆地观测站点相对密集,开展海陆分布导致的海陆风速差异特征研究,实现由陆地观测风速估算海上风速,有助于提高海上大风预报服务能力。利用我国北方地区两组浮标及其邻近陆地观测站点的2016—2020年逐小时平... 沿岸海上观测站点稀少,而沿岸陆地观测站点相对密集,开展海陆分布导致的海陆风速差异特征研究,实现由陆地观测风速估算海上风速,有助于提高海上大风预报服务能力。利用我国北方地区两组浮标及其邻近陆地观测站点的2016—2020年逐小时平均风速和阵风风速数据,统计分析海陆风速差异特征及规律,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构建了基于陆地平均风速、陆地阵风风速、海陆站点距离、月份及观测时次的海上风速估算模型。利用另外两组海陆观测站2021年观测数据对估算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对于6级及以上的平均风速和7级及以上的阵风风速,模型具有较高的估算准确率,模型估算的两个检验组的海上站点平均风速(阵风风速)RMSE分别为2.40 m·s^(-1)(3.20 m·s^(-1))和2.35 m·s^(-1)(2.57 m·s^(-1)),较ERA5分别减少了24%(14%)和23%(20%)。在一次温带气旋和冷空气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中,模型估算的两个检验组的海上平均风速(阵风风速)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6 m·s^(-1)(2.3 m·s^(-1))和1.1 m·s^(-1)(1.5 m·s^(-1)),在极值时刻的平均风速(阵风风速)误差分别为-1.3 m·s^(-1)(-0.6 m·s^(-1))和-1.2 m·s^(-1)(-3.1 m·s^(-1)),均优于ERA5计算结果。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海上风速估算模型能够利用陆地观测风速估算出较为准确的海上大风,可降低海上观测资料不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速差异 海上平均风 海上阵风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渤海秋冬季偏北大风海陆风力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强 刘大刚 李杰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7-201,共5页
由于缺乏海上常规风的观测资料,气象部门在日常制作和发布海上风力预报时,存在预报不准确,同时也无法了解海上风力预报的准确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消除航运企业和海事安全管理人员对气象部门所作风力预报的不正确理解及其对指导日常安... 由于缺乏海上常规风的观测资料,气象部门在日常制作和发布海上风力预报时,存在预报不准确,同时也无法了解海上风力预报的准确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消除航运企业和海事安全管理人员对气象部门所作风力预报的不正确理解及其对指导日常安全生产的影响,依据有关学者对渤海各海区风力的调查统计和研究结果,对渤海秋冬季偏北大风的海陆风力差异情况,以及渤海海陆测站风力的日变化情况进行了重新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由此分别得到了在渤海出现东北大风和西北大风时,渤海西部、中部和海峡等各海区风力与塘沽站的差值,以及海上平台站与海岛站和陆地站在白天和夜间的风力差异。这些定量结果将便于航运企业和海事安全管理等部门更好地理解气象部门所发布的大风预报,更好地指导船舶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路运输 偏北大风 海陆风力差异 统计分析
下载PDF
基于WRF模拟的晋江市海陆风特征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杨沈斌 谢锋 +2 位作者 李梦琪 陈星宜 姜静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9-468,共10页
随着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气候环境恶化,研究弱大气环流背景下的海陆风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晋江市为例,利用站点风要素观测数据,结合海陆风判别条件,提取并分析了两个典型海陆风日海陆风的基本特征;采用WRF与Noah陆面过... 随着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气候环境恶化,研究弱大气环流背景下的海陆风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晋江市为例,利用站点风要素观测数据,结合海陆风判别条件,提取并分析了两个典型海陆风日海陆风的基本特征;采用WRF与Noah陆面过程模式耦合,选用BEP多层城市冠层模型,对典型日进行了风场模拟。从模拟结果中分解出局地风,在验证海陆风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海陆风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WRF模拟的逐小时局地风向时序与实测情况吻合较好,通过了信度为0.05的显著性检验,但局地风速模拟值与实测值存在显著差异,平均达到1m/s。从WRF模拟结果提取的海、陆风起始和终止时间、持续时间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别。两者持续时间在空间上的变化与各自起始时间的空间变化一致,且未明显出现随离岸距离增加,海陆风减弱的现象。上述结果表明,WRF能够较好地模拟海陆风日的风场特征,尽管对海、陆风速的模拟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所得结论对晋江市城市规划和微环境改善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环境 气候评估 局地风 海陆温差
下载PDF
地面风对上海城市热岛影响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徐伟 张蕾 +3 位作者 漆梁波 刘冬韠 张仕鹏 曹丹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62-1277,共16页
首先利用上海77个区域站2011-2014年逐时气温和风资料,研究了地面风对上海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UHI)的影响及UHI季节性空间分布特征的成因,并从海陆热力差异初步揭示了向岸风对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IUHI)的影... 首先利用上海77个区域站2011-2014年逐时气温和风资料,研究了地面风对上海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UHI)的影响及UHI季节性空间分布特征的成因,并从海陆热力差异初步揭示了向岸风对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IUHI)的影响。其次利用上海7个国家站1961-2014年逐月气温和风资料,研究了上海各季地面风速与IUHI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UHI中心出现的位置与风向、风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夜间UHI中心有向城市下风方向漂移的特征,其平均漂移风速阈值为2 m·s^-1,UHI区域随风速增大向城市下风方向延伸,IUHI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2)上海各季夜间UHI特征明显,尤以秋冬季最为明显,春季次之,夏季最弱。春夏季夜间UHI中心出现在城区西北侧,而秋冬季夜间UHI中心稳定在城区,表现为典型UHI。各季白天均表现为下风方大范围增暖现象。季节地面盛行风决定了UHI季节性空间分布特征。(3)白天向岸风具有抑制升温作用(春夏季最为明显),受其影响气温大值区易出现在内陆地区,春夏季城市偏东区IUHI小于偏西区;夜间向岸风具有抑制降温作用(秋冬季最为明显),受其影响秋冬季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明显增暖且城市偏东区IUHI大于偏西区。海陆热力差随季节不同和盛行风风速大小决定了向岸风这种作用的大小及影响范围。(4)各季年平均地面风速与IUHI均呈显著负相关,1961-2014年上海各季风速均表现为递减趋势(春冬季最明显),为IUHI增大提供有利条件。21世纪以来各季IUHI均呈现减缓特征(夏秋季最明显),风速并不是导致IUHI减缓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地面风 上海 向岸风 海陆热力差
下载PDF
盛行梯度风下热力环流对近地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徐佳佳 贾洪伟 +1 位作者 钟珂 亢燕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95-2503,共9页
以中纬度沿海城市上海为代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海岸线附近污染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盛行梯度风和热力环流耦合作用下的扩散和输送特征,并与忽略海陆温差的理想情况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即使在盛行梯度风主导城市风场时,海陆温差引... 以中纬度沿海城市上海为代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海岸线附近污染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盛行梯度风和热力环流耦合作用下的扩散和输送特征,并与忽略海陆温差的理想情况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即使在盛行梯度风主导城市风场时,海陆温差引起的热力环流对海岸线附近流场仍有重要影响,并使近地面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与海陆无温差时截然不同.海陆无温差时,污染物仅向盛行梯度风的下风向区域扩散.而在海陆有温差时,污染物的扩散却可能是双向的.陆地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分别对应着沿海城市污染物最不利释放时段(RTS-16:00和RTS-04:00),造成的污染总时长和日平均浓度均最大,不仅部分近地面污染物被海陆热力环流携带至盛行梯度风的上风向区域,并且下风向区域的日平均浓度最高达海陆无温差时的4~5倍.因此,即使在盛行梯度风较强时忽略海陆温差形成的热力环流影响,也会明显低估非海陆风日的实际污染强度和污染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行梯度风 热力环流 海陆温差 大气污染物 沿海城市
下载PDF
渤海大风特点以及海陆风力差异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李燕 程航 吴杞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8-304,共7页
利用2009年7月至今渤海浮标站观测资料,分析了渤海大风的特点。结果表明,2009年出现大风、强风57天,2010年为101天,2011年为38天。11月大风、强风日数最多,1月次之;夏季大风、强风日数较少。从风向来看,北风、东北风的大风、强风日数最... 利用2009年7月至今渤海浮标站观测资料,分析了渤海大风的特点。结果表明,2009年出现大风、强风57天,2010年为101天,2011年为38天。11月大风、强风日数最多,1月次之;夏季大风、强风日数较少。从风向来看,北风、东北风的大风、强风日数最多。浮标站与沿海两站风场的对比表明,大风日,东北、东风瓦房店站的最大风速更接近浮标站,其他风向旅顺站接近浮标站;强风日,8个风向都是旅顺站相对接近浮标站。从风速差最大值来看,沿海站比浮标站小2~4级。大风日与强风日的对比表明,大风日沿海站的风速更接近浮标站。对极大风速而言,沿海站与浮标站的风速相差较小,旅顺站的风速更接近浮标站。不同的大风过程由于影响系统不同,海陆风向风力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无论什么系统造成的大风,最大风速海陆差异都比极大风速海陆差异明显,最大风速海陆差异最小1级,最大5级,而极大风速只差1级左右。当北路、西路冷空气造成大风时,瓦房店站的风速更接近浮标站,最大风速小1~2级,极大风速小1级;当地面低压(包括热带气旋)造成南大风时,3个测站差别不大,最大风速小1级,极大风速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海陆风力差异 渤海
下载PDF
华南暖区暴雨研究进展 被引量:178
8
作者 何立富 陈涛 孔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9-569,共11页
华南前汛期暴雨预报一直是我国大气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特别是发生在锋前的暖区暴雨,由于其天气尺度斜压性强迫不明显,环境大气水汽含量丰富,热动力不稳定性强,边界层触发机制复杂,以及特殊的地形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外强迫作用,导致暴... 华南前汛期暴雨预报一直是我国大气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特别是发生在锋前的暖区暴雨,由于其天气尺度斜压性强迫不明显,环境大气水汽含量丰富,热动力不稳定性强,边界层触发机制复杂,以及特殊的地形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外强迫作用,导致暴雨突发性强,地域性特征显著,也是困扰预报业务人员的难点问题。目前我国预报业务中使用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对暖区暴雨的预报能力十分有限,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也不尽人意。该文回顾了近40年华南前汛期暴雨大部分研究成果,针对华南暖区暴雨的提出及典型背景场、暖区暴雨与低空急流的关系、暖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及传播、暖区暴雨触发机制等独特的天气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并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及中央气象台预报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了3类华南暖区暴雨类型——边界层辐合线型、偏南风风速辐合型,以及强西南急流型的天气系统配置及触发因子。最后提出针对华南暖区暴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斜压性强迫 海陆热力差异 边界层辐合线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对“南亚季风形成原因”的思考
9
作者 刘久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1991年第2期43-49,共7页
本文认为“亚洲南部的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的观点是不合理的。亚洲南部的季风(下称南亚季风)和亚洲东部的季风(下称东亚季风)一样,都属于海陆季风,主要是由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引起的。... 本文认为“亚洲南部的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的观点是不合理的。亚洲南部的季风(下称南亚季风)和亚洲东部的季风(下称东亚季风)一样,都属于海陆季风,主要是由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引起的。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对南亚地区的影响强度受到海陆热力差异的制约,其固有的季节移动作用,对南亚季风形成只起加强的作用。南亚夏季的过赤道西南风强大,是大陆及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结果。没有东南信风带的季节移动,南亚地区也会有西南季风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南部 季风 形成原因 海陆季风
下载PDF
无人机着舰纵向广义轨迹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宪飞 王勇 张代兵 《飞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8-51,56,共5页
针对复杂气流干扰对无人机着舰的影响,对无人机着舰的纵向下滑轨迹进行研究。首先,针对常规控制结构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直接力控制的无人机着舰纵向控制策略,进而引出无人机广义轨迹概念;然后,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将无人机纵向广义轨迹... 针对复杂气流干扰对无人机着舰的影响,对无人机着舰的纵向下滑轨迹进行研究。首先,针对常规控制结构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直接力控制的无人机着舰纵向控制策略,进而引出无人机广义轨迹概念;然后,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将无人机纵向广义轨迹设计转化为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求解得到不同海面自然风速下的纵向广义轨迹,以及该广义轨迹与海面自然风速的函数关系。算例优化设计结果满足各种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可以保证无人机在不同海面自然风速下都具有更大的扰流抑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下滑轨迹 直接力控制 海面自然风 操纵余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