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oil saturation of unconsolidated sandstone reservoir based on time-lapse seismic “relative difference method”: Taking Zeta oil field in West Africa as an example
1
作者 LU Hongmei XU Hai +1 位作者 WO Yujin GU N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2期426-434,共9页
In view of the disadvantage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of time-lapse seismic(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nitoring data and base data)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oil saturation,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 view of the disadvantage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of time-lapse seismic(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nitoring data and base data)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oil saturation,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hickness of reservoir, a time-lapse seismic "relative difference method"(the ratio of monitoring data to base data) not affected by the thickness of reservoir but on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fluid saturation, is proposed through seismic forward modeling after fluid displacement simulation. Given the same change of fluid saturation,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of time-lapse seismic conforms to the law of "tuning effect" and seismic reflection of "thin bed", and the remaining oil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absolute difference of time-lapse seismic is only applicable to the reservoirs with uniform thickness smaller than the tuning thickness or with thickness greater than the tuning thickness.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of time-lapse seismic is not affected by reservoir thickness, but on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fluid saturation. It is applicable to all the deep-sea unconsolidated sandstone reservoirs which can exclude the effect of pressure, temperature, pore type and porosity on seismic. Theref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of time-lapse seismic and the change of fluid saturation, which is obtained from seismic forward modeling after Gassmann fluid displacement simulation, can b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predict the change of reservoir water saturation and the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maining oil.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n deep sea Zeta oil field in west Africa shows that it is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e-lapse seismic remaining OIL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unconsolidated sandstone reservoir fluid displacement absolute differENCE RELATIVE differENCE ZETA OIL field WEST AFRICA
下载PDF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seismoelectric effects in sandstone 被引量:2
2
作者 Peng Rong Wei Jian-Xing +2 位作者 Di Bang-Rang Ding Pin-Bo Liu Zi-Chun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425-436,578,共13页
The seismoelectric effects induced from the coupling of the seismic wave field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depend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rocks. We built an experimental apparatus to measure the ... The seismoelectric effects induced from the coupling of the seismic wave field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depend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rocks. We built an experimental apparatus to measure the seismoelectric effects in saturated sandstone samples. We recorded the seismoelectric signals induced by P-waves and studied the attenuation of the seismoelectric signals induced at the sandstone interface. The analysis of the seismoelectric effects suggests that the minimization of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ference potential and the baseline potential of the seismoelectric disturbance area is critical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eismoelectric measurements and greatly improves the detectability of the seismoelectric signal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seismoelectric coupling of the seismic wave field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is induced when seismic wave propagating in a fluid-saturated porous medium. The amplitudes of the seismoelectric signals decrease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he interface, and decay exponentially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between the receiver and the interface. The seismoelectric response of sandstone samples with different permeabilities suggests that the seismoelectric respons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permeability, which should help obtaining the permeability of reservoir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oelectric effects seismoelectric response potential difference sandstone PERMEABILITY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可压裂性测井评价方法
3
作者 徐波 王振华 +2 位作者 宋婷 张淑侠 彭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4,共8页
储层的可压裂性是射孔选段和预测水力压裂效果的重要因素,但目前致密砂岩储层的可压裂性评价缺乏统一的方法和标准。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某油田长6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基于常规测井资料优选岩石力学参数的表征模型,通过分析储层岩... 储层的可压裂性是射孔选段和预测水力压裂效果的重要因素,但目前致密砂岩储层的可压裂性评价缺乏统一的方法和标准。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某油田长6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基于常规测井资料优选岩石力学参数的表征模型,通过分析储层岩石脆性、断裂韧性和地应力差异系数与日产液量的关系,建立了致密砂岩储层的可压裂性评价模型及评价标准,获得了与测井曲线对应的压裂品质因子曲线,形成了一种精度较高的致密砂岩储层可压裂性测井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脆性指数与可压裂性呈正相关,断裂韧性和地应力差异系数与可压裂性呈负相关。②当压裂品质因子≥25时,为Ⅰ类储层,可压裂性最好,压裂时容易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属于优质的致密砂岩储层;当14≤压裂品质因子<25时,为Ⅱ类储层,可压裂性中等,压裂时需要采用黏度较小的压裂液或控制较高的缝内净压力,才能形成较好的裂缝网络;当压裂品质因子<14时,为Ⅲ类储层,可压裂性差,压裂时通常不会形成理想的裂缝网络,且压裂后裂缝容易闭合。③致密砂岩储层的压裂品质因子越高,其压裂后的人工裂缝展布形态特征越好,压后产能越高,新建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微地震裂缝监测结果及试油成果的符合率在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可压裂性 脆性指数 断裂韧性 地应力差异系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对比研究
4
作者 罗顺社 黄文广 +2 位作者 王西强 淡卫东 张严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储集性能差异明显,造成环江地区东西部油藏富集规律不同。通过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对比、岩石薄片鉴定以及压汞曲线分析等方法,厘清了环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储集性能差异明显,造成环江地区东西部油藏富集规律不同。通过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对比、岩石薄片鉴定以及压汞曲线分析等方法,厘清了环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基本特征,进而分析了研究区储层致密成因和东西部储层差异主控因素。结果显示:①环江地区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粒度西部粗于东部,储集空间类型以剩余原生粒间孔为主,次生长石溶孔次之,填隙物含量较高;②东西部物性差异明显,西部山城罗山川地区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10.71%、6.44 mD,发育低孔特低渗储层,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能达到中孔低渗,东部大巴咀涝池口至洪德以东地区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5.63%、0.13 mD,基本为特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③物源供给、沉积作用和古地形是研究区西部储层物性好于东部的先天地质因素,其中沉积作用和古地形控制着储层砂体厚度和空间展布等宏观特征,物源供给影响储层沉积岩石粒度大小分布和填隙物分布等微观特征。成岩作用是降低研究区东西部储层整体物性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储层差异 致密砂岩 延长组 环江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基于ABAQUS的白砂岩损伤的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
5
作者 王永岩 侯顺正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24年第9期2837-2841,共5页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岩土力学方面的功能很强大,但是ABAQUS软件的材料库中没有白砂岩酸性条件下不同干湿循环处理下的本构模型,因此论文将在ABAQUS的平台上对此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将模型编译成UMAT子程序,并对子程序进行验证。通过UMA...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岩土力学方面的功能很强大,但是ABAQUS软件的材料库中没有白砂岩酸性条件下不同干湿循环处理下的本构模型,因此论文将在ABAQUS的平台上对此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将模型编译成UMAT子程序,并对子程序进行验证。通过UMAT二次开发的子程序进行的模拟结果与实际试验的数据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MAT 白砂岩 酸性条件下不同干湿循环处理下的本构模型 ABAQUS软件
下载PDF
Effects of thawing-induced softening on fracture behaviors of frozen rock 被引量:1
6
作者 Ting Wang Hailiang Jia +2 位作者 Qiang Sun Xianjun Tan Liyun Tang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979-989,共11页
Due to the presence of ice and unfrozen water in pores of frozen rock,the rock fracture behaviors are susceptible to temperature.In this study,the potential thawing-induced softening effects on the fracture behaviors ... Due to the presence of ice and unfrozen water in pores of frozen rock,the rock fracture behaviors are susceptible to temperature.In this study,the potential thawing-induced softening effects on the fracture behaviors of frozen rock is evaluated by testing the tension fracture toughness(KIC)of frozen rock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i.e.-20℃,-15℃,-12℃,-10℃,-8℃,-6℃,-4℃,-2℃,and 0℃).Acoustic emission(AE)and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methods a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microcrack propagation during fracturing.The melting of pore ice is measured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metho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1)The KIC of frozen rock decreases moderately between-20℃ and-4℃,and rapidly between-4℃ and 0℃.(2)At-20℃ to-4℃,the fracturing process,deduced from the DIC results at the notch tip,exhibits three stages:elastic deformation,microcrack propagation and microcrack coalescence.However,at-4℃e0℃,only the latter two stages are observed.(3)At-4℃e0℃,the AE activities during fracturing are less than that at-20℃ to-4℃,while more small events are reported.(4)The NMR results demonstrate a reverse variation trend in pore ice content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that is,a moderate decrease is followed by a sharp decrease and-4℃ is exactly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Next,we interpret the thawing-induced softening effect by linking the evolution in microscopic structure of frozen rock with its macroscopic fracture behaviors as follow:from-20℃ to-4℃,the thickening of the unfrozen water film diminishes the cementation strength between ice and rock skeleton,leading to the decrease in fracture parameters.From-4℃ to 0℃,the cementation effect of ice almost vanishes,and the filling effect of pore ice is reduced significantly,which facilitates microcrack propagation and thus the easier fracture of frozen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ozen sandstone different thawing temperature Fracture toughness Microcrack propagation process Unfrozen water content
下载PDF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致密砂岩横波时差预测方法
7
作者 任宇飞 强璐 +3 位作者 程妮 白耀文 张军东 王瑞生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4期124-129,共6页
横波时差资料对开展致密砂岩储层水平井井壁稳定性与压裂效果研究有着关键作用。受开发成本的制约,横波时差测井资料极少,对研究致密砂岩力学性质造成很大困难。以井径、自然伽马和纵波时差等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提出了基于GA-BP神经网... 横波时差资料对开展致密砂岩储层水平井井壁稳定性与压裂效果研究有着关键作用。受开发成本的制约,横波时差测井资料极少,对研究致密砂岩力学性质造成很大困难。以井径、自然伽马和纵波时差等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提出了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致密砂岩横波时差预测方法。利用定边油田L区D166井长7、长8段数据,分别进行了GA-BP模型和BP模型的训练和检验,并对比分析了2种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GA-BP模型不受井眼环境、岩性和沉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较BP模型小3.109个百分点,精准性更高、泛化性更强、可靠性更好。该方法对提高横波时差预测精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横波时差 BP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预测方法
下载PDF
双特高海相砂岩油藏调整井初期合理工作制度
8
作者 孙维 谢明英 +3 位作者 冯沙沙 缪云 杨光宇 廖梦娜 《化工管理》 2024年第13期161-164,共4页
南海东部A油田为典型的海相砂岩油田,从1995年投产至今,大部分油藏已进入特高含水、特高采出程度的“双特高”阶段,油田整体进入“双特高”开发后期。为了进一步挖潜该油田的剩余油,延缓油田产量递减趋势,通过分析历史114口调整井实际... 南海东部A油田为典型的海相砂岩油田,从1995年投产至今,大部分油藏已进入特高含水、特高采出程度的“双特高”阶段,油田整体进入“双特高”开发后期。为了进一步挖潜该油田的剩余油,延缓油田产量递减趋势,通过分析历史114口调整井实际生产动态,研究了该油田双特高开发后期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分析了后期调整井主要挖潜方向,利用油藏动态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A油田调整井合理初期工作制度范围。研究成果指导后续调整井工作制度优化,生产效果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制度 海相砂岩 调整井 生产压差 最大液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8层致密砂岩平板注水实验
9
作者 孙欣华 张鸣 +3 位作者 党海龙 康胜松 奥洋洋 曹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263-6271,共9页
为了探索致密砂岩油藏有效注水开发方式,采用鄂尔多斯盆地长8层露头岩心分别制作长宽高为40、40、5 cm的平板模型6个,通过平板实验研究了周期注水、水平井同井异步注采、水平井异井异步注采对油水分布、压力分布、最终采出程度的影响。... 为了探索致密砂岩油藏有效注水开发方式,采用鄂尔多斯盆地长8层露头岩心分别制作长宽高为40、40、5 cm的平板模型6个,通过平板实验研究了周期注水、水平井同井异步注采、水平井异井异步注采对油水分布、压力分布、最终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周期注水平板初期注水流线向采出端均匀推进,形成扇形水驱前缘,在裂缝处形成窜流,注水半周期越长,裂缝水窜越明显,适当缩短注水半周期有利于提高采出程度。水平井同井异步注采实验由于裂缝间距小,注入水易水窜,剩余油呈块状富集在靠近采出端边角及平板中下部,水驱范围窄,最终采收率低。水平井异井异步注采实验注入水由注水缝向同井相邻的采油缝以及对面的采油缝同时流动,以相对缝间流动为主;水平井异井异步裂缝正对注采实验剩余油呈条状富集在靠近生产井边角处及平板中部,水平井异井异步裂缝错开注采实验剩余油呈折线状富集在靠近生采出端边角处及平板中部,二者水驱范围均较广,注采裂缝相互错开有效避免了过早水淹,提高了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平板实验 周期注水 水平井同井异步注采 水平井异井异步注采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须二段石英砂岩储层特征差异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程立雪 王威 +2 位作者 岳全玲 王玮 杨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7-215,共9页
利用岩屑薄片鉴定、岩心观察、砂岩粒度概率统计、物性分析等资料,探讨形成川东北元坝和马路背2个地区须家河组第二段石英砂岩储层的物源方向、沉积条件、成岩作用及构造断裂系统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须二段石英砂岩储层普遍... 利用岩屑薄片鉴定、岩心观察、砂岩粒度概率统计、物性分析等资料,探讨形成川东北元坝和马路背2个地区须家河组第二段石英砂岩储层的物源方向、沉积条件、成岩作用及构造断裂系统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须二段石英砂岩储层普遍受物源、沉积、成岩和构造应力等联合控制,不同地区由于基础地质条件不同其储层发育特征也随之不同。元坝地区须二段石英砂岩储层较马路背地区更致密,其沉积期经过滨岸湖水反复淘洗作用导致易溶矿物缺失,加之成岩期强压实作用的影响,形成了相对低孔低渗型储层;而马路背地区须二段石英砂岩储层物性较好,测试开发效果也优于元坝地区,属于相对高孔高渗型储层。主要由于马路背地区靠近物源区,储层砂体中保留了部分不稳定矿物,且该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微裂缝发育,利于后期溶蚀与破裂作用对储层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须二段 石英砂岩储层 差异性
下载PDF
不同围压下砂岩的变形力学特性与损伤机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云飞 王立平 +1 位作者 焦华喆 赵洪波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68,共6页
开展不同围压下砂岩的强度、变形和损伤演化研究,对岩体工程的结构设计和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对赵固一矿二1煤层顶板砂岩进行试验获得其力学参数,并采用颗粒流程序获得砂岩细观力学参数,结合编制的fish语言程序进行试验,研究砂岩... 开展不同围压下砂岩的强度、变形和损伤演化研究,对岩体工程的结构设计和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对赵固一矿二1煤层顶板砂岩进行试验获得其力学参数,并采用颗粒流程序获得砂岩细观力学参数,结合编制的fish语言程序进行试验,研究砂岩在不同围压的强度、变形和损伤演化机制,得到如下结论:随着围压增加砂岩的屈服段变长,围压小于40 MPa时峰值强度随围压变化敏感,大于40 MPa时敏感性降低,随着围压增加砂岩由脆性破坏逐步转变为延性破坏;砂岩的扩容经历线性体缩、线性扩容和非线性扩容3个阶段,围压增大线性扩容阶段缩短而非线性扩容阶段增加,扩容指数和扩容起始点轴向应变与围压存在指数变化规律;砂岩的损伤破坏经历损伤弥散分布、聚集成核、形成局部裂隙和主控破裂面形成4个阶段,低围压下砂岩沿单一主控破裂面发生压剪破坏,高围压下主控破裂面呈X型交叉破坏岩体,为X型共轭斜面剪切破坏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不同围压 强度 变形特性 损伤演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下石盒子组不同粒级砂岩成岩演化及孔隙定量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王琪 马东旭 +5 位作者 余芳 吉鸿杰 苏旭亮 李小燕 郝乐伟 魏中衡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3-172,共10页
利用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下石盒子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包裹体分析,地球化学等资料,通过统计与计算等方法,对研究区下石盒子组不同粒级砂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演化序列以及埋藏过程中孔隙的定量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岩... 利用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下石盒子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包裹体分析,地球化学等资料,通过统计与计算等方法,对研究区下石盒子组不同粒级砂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演化序列以及埋藏过程中孔隙的定量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岩石学组成中,粗砂岩刚性颗粒含量高,塑性颗粒则多集中在细砂岩中;粗砂岩中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含量较高,中、细砂岩以高岭石胶结为主。2成岩演化阶段中,粗砂岩经历的成岩作用较为完全,而细砂岩在早成岩B期就已经基本致密化,中砂岩则为二者的过渡型。3二叠世—中晚三叠世为准同生—早成岩B阶段,成岩作用以压实为主,其对细砂岩孔隙度影响最大;晚三叠世—中侏罗世为中成岩A阶段,成岩作用以溶蚀和胶结为主,粗砂岩溶蚀作用较强,孔隙度较高,细砂岩基本不发育溶蚀和胶结作用;中侏罗世之后,成岩阶段达到了中成岩B,以亚铁碳酸盐胶结为主,粗砂岩受到胶结作用较强,降低了一定孔隙度,但物性依然较好,粗、中、细砂岩最终孔隙度分别为11.07%、6.08%及2.60%。综上所述,粗砂岩由于压实作用较弱,溶蚀作用较强,可以形成良好的储集空间,中砂岩主要受控于压实和胶结作用的双重影响,形成次一级的储集空间,而细砂岩以压实破坏为主,物性相对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下石盒子组 不同粒级砂岩 成岩演化 孔隙定量
下载PDF
不同成岩作用程度砂岩物理力学性质三轴试验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孟召平 彭苏萍 张慎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0-143,共4页
采用三轴岩石力学测试系统分析了不同侧压条件下砂岩岩石的孔渗性和力学特性及变形破坏机制 ,建立了砂岩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与侧压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 ,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随侧压的增大而减小 ,且服从对数函数变化规律。砂岩的... 采用三轴岩石力学测试系统分析了不同侧压条件下砂岩岩石的孔渗性和力学特性及变形破坏机制 ,建立了砂岩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与侧压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 ,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随侧压的增大而减小 ,且服从对数函数变化规律。砂岩的刚度和强度均随侧压的增大而增大 ,具有明显的压硬性。岩石破坏后的残余强度随着侧压的增加下降梯度减小 ,而残余强度值相对提高。不同侧压下岩石的破坏机制表现出随着侧压的增大 ,成岩作用程度较弱的岩石应力 -应变曲线由应变软化性态向近似应变硬化性态过渡 ;而成岩作用程度相对较强的岩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表现为脆性张破坏 ,随着侧压的增加 ,便进入剪切破坏 ,岩石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物理力学性质 三轴试验 残余强度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储层成岩相测井识别方法及其地质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段储层为例 被引量:99
14
作者 石玉江 肖亮 +1 位作者 毛志强 郭浩鹏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0-828,共9页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段储层绿泥石衬边弱溶蚀成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压实致密成岩相、高岭石充填成岩相和碳酸盐胶结成岩相常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利用中子测井、密度测井以及中子-密度视石灰岩孔隙度差...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段储层绿泥石衬边弱溶蚀成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压实致密成岩相、高岭石充填成岩相和碳酸盐胶结成岩相常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利用中子测井、密度测井以及中子-密度视石灰岩孔隙度差,辅助以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测井曲线,连续定量识别储层成岩相的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储层成岩相测井识别图版。利用该图版对黄36井测井资料进行了处理,通过与薄片鉴定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图版的准确性。利用成岩相识别结果,划分储集层的类型和产能级别:绿泥石衬边弱溶蚀成岩相储层是姬塬地区最有利储层,对应的含油级别划定为A级;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储层是第二类储层,对应含油级别划定为B级;含碳酸盐胶结成岩相夹层的储层产油能力最弱,是第三类储层,对应的含油级别划定为C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 成岩相 中子-密度视石灰岩孔隙度差 储层类型 产能级别
下载PDF
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地区下侏罗统阿合组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差异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立强 严一鸣 +2 位作者 罗晓容 王振彪 张海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0-178,共9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地区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强,成岩-成藏过程复杂。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荧光特征及碳氧同位素等分析,对下侏罗统阿合组致密砂岩的岩石类型、成岩演化及其差异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地区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强,成岩-成藏过程复杂。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荧光特征及碳氧同位素等分析,对下侏罗统阿合组致密砂岩的岩石类型、成岩演化及其差异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阿合组致密砂岩分为强钙质胶结砂岩(C类)、富刚性颗粒岩屑砂岩(A类)、含塑性颗粒岩屑砂岩(D类)、富塑性颗粒岩屑砂岩(B类)4类,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不同类型砂岩的成岩、致密化及成藏过程差异明显。A类砂岩的构造缝及溶蚀孔隙均较发育,渗透率较高、孔隙度分布范围广,代表第二期油气充注的蓝色荧光强。D类砂岩的长石及软岩屑含量稍高,晚期溶蚀作用发育,孔隙度较高、渗透率低,黄色和蓝色荧光共存。A、D两类为有效的致密气藏储层,成岩、成藏过程有差异,D类砂岩早期与晚期油气充注共存,早期油气充注减缓后期压实和碳酸盐胶结作用的发生,有利于晚期酸性溶蚀及油气充注。A类砂岩裂缝发育,对储集性能的影响大,渗透性好,晚期油气充注受早期油气充注的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成岩演化 成岩差异性 侏罗系阿合组 依奇克里克地区 库车坳陷
下载PDF
疏松砂岩临界出砂压差的计算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彦利 陈小凡 +2 位作者 邓生辉 霍东英 马成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8-80,共3页
提高气田开采速度与控制地层出砂之间的矛盾已逐渐成为困扰疏松砂岩气田开发的主要问题之一。准确预测气层出砂的临界生产压差,以此作为气井配产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气井测试及开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疏松砂岩气田的出砂机理进行了全... 提高气田开采速度与控制地层出砂之间的矛盾已逐渐成为困扰疏松砂岩气田开发的主要问题之一。准确预测气层出砂的临界生产压差,以此作为气井配产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气井测试及开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疏松砂岩气田的出砂机理进行了全面分析,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岩石力学参数,并运用Mohr-Coulomb破坏准则计算气井出砂的临界生产压差。通过对比S气田多口气井实际出砂生产压差与计算的临界出砂生产压差,其符合程度较高,表明该方法合理,对疏松砂岩气田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 气层出砂 临界生产压差 测井曲线 方法应用
下载PDF
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与物性差异 被引量:26
17
作者 高辉 孙卫 +2 位作者 费二战 齐银 李达5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4-250,共7页
为揭示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物性差异的关系,利用物性分析、铸体薄片、电镜扫描和高压压汞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个典型的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岩芯样品进行了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喉道类... 为揭示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物性差异的关系,利用物性分析、铸体薄片、电镜扫描和高压压汞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个典型的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岩芯样品进行了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喉道类型多样;但整体细小,对渗透率起主要贡献的较大喉道含量小是其物性较差的主要原因,同时微裂缝的发育也加剧了物性差异。统计对比发现,孔喉的分选系数在2.0~3.0,变异系数在0.15~0.3,对渗透率贡献相对较大。可见,储层物性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综合反映,不同类型孔隙、喉道组成的储集空间,渗透率存在较大差异,物性差异正是孔喉特征差异的一种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喉特征 物性差异 微观非均质性 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负压差水相圈闭损害过程模拟 被引量:7
18
作者 游利军 田键 +3 位作者 王娟娟 康毅力 程秋菊 乔国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7-92,共6页
致密砂岩气藏具有低孔低渗透、高毛管压力、天然裂缝发育和超低含水饱和度等工程地质特征,存在明显的毛管自吸现象,即使在负压差条件下,毛管压力也会使水相逆流自吸进入储层,引起水相圈闭损害。选用鄂尔多斯盆地典型致密砂岩气藏相对低... 致密砂岩气藏具有低孔低渗透、高毛管压力、天然裂缝发育和超低含水饱和度等工程地质特征,存在明显的毛管自吸现象,即使在负压差条件下,毛管压力也会使水相逆流自吸进入储层,引起水相圈闭损害。选用鄂尔多斯盆地典型致密砂岩气藏相对低渗透(渗透率小于0.2×10^(-3)μm^2)、相对中渗透(渗透率为0.2×10^(-3)~0.5×10^(-3)μm^2)和相对高渗透(大于0.5×10^(-3)μm^2)的3类致密砂岩岩样,开展水相毛管逆流自吸实验和气驱水返排实验,模拟负压差条件下水相圈闭损害发生过程,探讨水相逆流自吸对气相渗透率的影响,评价负压差条件下水相圈闭损害程度。实验结果表明:负压差下水相逆流自吸对气相渗透率的损害呈现由岩样物性控制的阶跃式变化特征。同一负压差下,3类岩样气相渗透率损害率为26.5%~34.9%,平均损害率为29.8%;负压差越小,对毛管压力的克服作用越弱,毛管自吸越明显,水相进入岩心位置越深,引起的水相圈闭损害越严重。因此,在欠平衡钻井、完井和开发过程中,确定生产压差时应综合考虑安全作业、储层水相返排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负压差 逆流自吸 返排 水相圈闭
下载PDF
时移地震“相对差异法”定量预测疏松砂岩油藏含油饱和度——以西非深海泽塔油田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陆红梅 徐海 +1 位作者 沃玉进 谷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9-416,共8页
针对传统时移地震绝对差异(监测地震与基础地震之差)的强弱不仅与含油饱和度变化有关、也与储集层厚度关系密切的弊端,通过流体置换正演模拟研究,提出一种不受储集层厚度影响、仅与流体饱和度变化有关的时移地震"相对差异法"... 针对传统时移地震绝对差异(监测地震与基础地震之差)的强弱不仅与含油饱和度变化有关、也与储集层厚度关系密切的弊端,通过流体置换正演模拟研究,提出一种不受储集层厚度影响、仅与流体饱和度变化有关的时移地震"相对差异法"(监测地震与基础地震之比)。相同的流体饱和度变化条件下,时移地震的绝对差异符合调谐效应及地震薄层反射规律,基于时移地震绝对差异的剩余油预测方法仅适用于储集层厚度小于调谐厚度但等厚,或储集层厚度大于调谐厚度的油藏。时移地震相对差异不受厚度影响,仅与流体饱和度变化有关,适用于可排除压力、温度、孔隙类型及孔隙度对地震影响的深海疏松砂岩油藏。故可以根据Gassmann流体置换地震正演模拟得到的相对差异与流体饱和度变化关系定量预测油藏含水饱和度变化,进而定量预测剩余油分布。该方法在西非安哥拉深海泽塔油田实际应用表明其合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移地震 剩余油定量预测 疏松砂岩油藏 流体置换 绝对差异 相对差异法 泽塔油田 西非
下载PDF
基于地应力的库车前陆盆地储层有效性测井评价 被引量:9
20
作者 肖承文 杨林 +4 位作者 万金彬 韩闯 王谦 夏宏泉 王伟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18年第1期78-84,共7页
库车前陆盆地高陡构造的白垩系致密砂岩储层处于异常高压和强地应力状态,常规测井解释技术评价该类储层有效性的结论常与试油结果相矛盾,影响了该类油气田的高效开发。针对该类低孔隙度裂缝性高压储层,从岩石力学角度出发,准确计算高陡... 库车前陆盆地高陡构造的白垩系致密砂岩储层处于异常高压和强地应力状态,常规测井解释技术评价该类储层有效性的结论常与试油结果相矛盾,影响了该类油气田的高效开发。针对该类低孔隙度裂缝性高压储层,从岩石力学角度出发,准确计算高陡构造地层的地应力,研究其与储层有效性的对应关系,提取有效应力比和走向应力差等参数,建立储层有效性评价标准并识别优质储层,形成了一套基于地应力的高陡构造储层有效性的测井评价方法,为研究区深层裂缝性砂岩储层有效性的测井评价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也为试油和压裂酸化等选层提供了可靠的岩石力学依据。将该方法用于新井储层有效性评价中,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评价 高陡构造 致密砂岩储层 储层有效性 水平地应力 走向应力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