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间学派的成因与内涵及传承
1
作者 刘绪银 肖扬 +2 位作者 王晓青 王久玉 张国伟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24年第4期38-52,共15页
刘完素受理学的影响,以《黄帝内经》《伤寒论》为依据,提出以“脏腑运气”“脏腑水火”“六气皆化火”“五志化火”“伤寒即热病”为核心范畴的“火热”学说,并补充了“燥气”病机,发展了运气学说及外感病理论。对于外感热病,认为病机... 刘完素受理学的影响,以《黄帝内经》《伤寒论》为依据,提出以“脏腑运气”“脏腑水火”“六气皆化火”“五志化火”“伤寒即热病”为核心范畴的“火热”学说,并补充了“燥气”病机,发展了运气学说及外感病理论。对于外感热病,认为病机主要是玄府郁滞、阳气怫郁、阳热郁结,治疗以寒凉药物清热降火,提出辛凉解表、表里双解、泄热通腑、甘寒养阴等法,创制了许多新方,并兼综各科,重视针灸与养生。刘完素提出的热病治法成为温病的重要治法,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刘完素学术传承人众多,形成了重要的中医学术流派河间学派。金元著名医家张从正、朱丹溪、李东垣受其影响,提出新说,促进了河间学派的发展,张从正的“攻邪论”和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与刘完素的“火热”论共同构成河间学派的主要特色,成为区别于其他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学 学术流派 河间学派 火热论 刘完素
下载PDF
吴门医派络病理论干预治疗PCI术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治疗效果
2
作者 张文英 李铭来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3期132-135,共4页
目的观察吴门医派络病理论干预治疗PCI术后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共纳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2018年1月—2022年1月就诊的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70例,实际纳入对照组30例,治疗组32例,脱落8例,脱落率... 目的观察吴门医派络病理论干预治疗PCI术后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共纳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2018年1月—2022年1月就诊的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70例,实际纳入对照组30例,治疗组32例,脱落8例,脱落率为11.43%。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加味生脉散配伍活血化瘀药干预治疗结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中医证候改善率、生活质量评估情况、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的变化差异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中医症候改善率为84.38%,对照组为53.3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稳定状态、疾病认识程度、治疗满意程度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治疗组hs-CRP[(5.17±4.13)ng/L]及NT-proBNP[(860.70±329.60)pg/mL]均低于对照组[(13.60±5.65)ng/L,(1402.40±401.6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吴门医派络病理论指导下加味生脉散配伍活血化瘀结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更有效改善PCI术后气虚血虚证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门医派络病理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 气虚血瘀 中西医结合 加味生脉散 疗效
下载PDF
脊柱牵引状态下定点整复手法联合颈眩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真实世界临床研究
3
作者 贾承明 杨皓然 +5 位作者 伍均 杨淑彬 李晓妮 贺惠琼 赵茜 党建军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5期675-678,682,共5页
目的:观察脊柱牵引状态下定点整复手法联合颈眩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真实世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00例。脊柱牵引状态下定点整复手法治疗每2天1次,口服颈眩方1剂/d,连续治疗2周。通过视觉模拟(VAS)、颈椎功能障碍... 目的:观察脊柱牵引状态下定点整复手法联合颈眩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真实世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00例。脊柱牵引状态下定点整复手法治疗每2天1次,口服颈眩方1剂/d,连续治疗2周。通过视觉模拟(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调查问卷(NDI)、SF-36评分、眩晕症状(VSS-C)量表和经颅多普勒(TCD)、椎动脉彩超等指标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NDI评分、VSS-C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4、8周患者SF-36量表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大于6个月的患者比病程小于6个月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升高更显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TCD与椎动脉彩超检测指标,发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显著升高,而阻力指数明显下降,且椎动脉管径略有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真实世界临床脊柱牵引状态下定点整复手法联合颈眩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脊柱牵引状态下定点整复手法 颈眩方 真实世界 筋骨理论 中医流派
下载PDF
浅析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
4
作者 张翔宇 郭海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7期145-150,共6页
五运六气首见于《黄帝内经》,在宋金元时期蓬勃发展。其中为代表的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被后世誉为金元四大家。他们所处时代前后相距不到300年,学术观点却寒热温凉,各有所宜。本文从金元四大家各自所处“六气... 五运六气首见于《黄帝内经》,在宋金元时期蓬勃发展。其中为代表的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被后世誉为金元四大家。他们所处时代前后相距不到300年,学术观点却寒热温凉,各有所宜。本文从金元四大家各自所处“六气大司天”背景特点的客观和其各自对运气理论阐发的主观两大角度挖掘,研究发现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寒热温凉的不同,均与各自所值“六气大司天”特点相契合;金元四大家皆推崇五运六气理论及运气思维下六气与人体经络脏腑气化密切联系的六经气化学说。本文探讨运气学说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以冀对五运六气与各家学说研究提供一点浅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 金元四大家 六气大司天 六经气化 各家学说
下载PDF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5
作者 张俐敏 高晓涵 +1 位作者 黄益清 马丽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6期47-50,共4页
中医各家学说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中医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既是一门大学本科中医专业后期理论提高课,又是一门必修的临床基础课,在中医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知识综合准备应用于临床的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 中医各家学说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中医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既是一门大学本科中医专业后期理论提高课,又是一门必修的临床基础课,在中医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知识综合准备应用于临床的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文章基于传统课堂模式的不足和教学改革现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课程模式,并以分组学习为特色。教师按成绩水平分组,每组内包含好、中、差三等的学生,小组内接到任务后进行分组讨论学习,任务完成后让组内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汇报小组成果,所得成绩为组内所有成员的成绩,使得优等生更愿意帮助差等生学习,从而推动各层次学生中医经典著作的自主学习和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各家学说 自主学习 分组学习 兵教兵 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下载PDF
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略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21
6
作者 周仲瑛 吴勉华 +3 位作者 周学平 李柳 冯哲 叶放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3-506,522,共5页
当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投入仍然相对不足、重视相对不够。基于团队多年来对中医病机辨证理论研究的体会,从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四个方面,提出中医药理论创新应溯本求源,以《黄帝内经》... 当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投入仍然相对不足、重视相对不够。基于团队多年来对中医病机辨证理论研究的体会,从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四个方面,提出中医药理论创新应溯本求源,以《黄帝内经》所蕴含的中医理论为基础,以后世各家学术流派传承为载体,在临床实践和感悟中不断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理论。主张道术并举,以病机理论体系重构为起点,开创中医学术发展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中医学 中医理论 传承与创新 学术流派
下载PDF
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之我见 被引量:6
7
作者 朱邦贤 尚力 黄博韬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4年第5期4-6,共3页
结合中医疾病体系及诊断规范管理上"重西轻中"等现象,分析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的形制与轨迹,探讨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的"不离之宗",提出中医各家学说学科建设在学术传承与创新中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中医学 传承 创新 学科建设 各家学说
下载PDF
陆氏针灸源流及主要学术思想 被引量:18
8
作者 裴建 陆焱垚 +2 位作者 陈宇杰 周次利 施征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4期388-391,共4页
"陆氏针灸疗法",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响深远。该文从陆氏针灸源流、陆氏针灸流派主要学术思想、陆氏针灸流派传承研究基地的继承和创新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梳理和归纳,以进一步传... "陆氏针灸疗法",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响深远。该文从陆氏针灸源流、陆氏针灸流派主要学术思想、陆氏针灸流派传承研究基地的继承和创新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梳理和归纳,以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陆氏针灸疗法",造福民众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名医经验 针灸学 学术流派 学术思想
下载PDF
苗药与中药药性理论之比较 被引量:8
9
作者 李飞雁 顾浩 +3 位作者 郑虎占 王学勇 史新元 乔延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12-1816,共5页
中药与苗药在漫长的医药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文章从药性层面对两类药物进行比较,探讨两类药物药性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从而进一步认识药性理论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同时,归纳总结了苗药区别于中医药的理论特色,对丰富... 中药与苗药在漫长的医药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文章从药性层面对两类药物进行比较,探讨两类药物药性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从而进一步认识药性理论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同时,归纳总结了苗药区别于中医药的理论特色,对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医药理论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药 中药 药性理论 共性特征 个性差异
下载PDF
五脏阴阳辨证对中医各家学说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家玮 关静 +1 位作者 王峰 王岭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2期276-279,共4页
五脏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内经》以后,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进而形成了丰... 五脏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内经》以后,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医各家学说。通过回顾中医学发展历史,研究主要医学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和温病学派)及其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阐明了《黄帝内经》中五脏阴阳辨证思维对后世各家学说形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辨证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浅论“火郁发之”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杨琳 张丽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727-729,共3页
[目的]探究"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剖析历代医家关于火热病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在临床诊疗中的运用。[方法]运用概念思维的方法,对"火郁"的病因病机、"火郁发之"治则的具体内涵进行逐一... [目的]探究"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剖析历代医家关于火热病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在临床诊疗中的运用。[方法]运用概念思维的方法,对"火郁"的病因病机、"火郁发之"治则的具体内涵进行逐一阐述。搜集整理历代医家对"火郁发之"的论述,并列举相关方剂以深化思考。[结果]火郁之症的产生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端,其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郁遏停滞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内经》中首载"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张仲景在《伤寒论》较完备地论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金元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或从外感,或从内伤,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结论]自《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医家对火郁之证的认识逐步深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郁发之 火郁证 火热病 治则 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 各家学说
下载PDF
“医案分析法”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龙 岳小强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17-118,共2页
作者采用医案分析法教授中医各家学说,通过确立教学目标、选择合适医案、对医案进行分析归纳,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学员能力的培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学员在临床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医案分析 中医各家学说 方法学
下载PDF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成文 王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17-19,共3页
为探讨《中医各家学说》课程在培养中医大学生创新意识中的作用,在授课实践中,通过增加讲授历代名医的创新精神、创新实践及其创新成果,结合课外阅读历代名医代表著作并撰写读后感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探索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为探讨《中医各家学说》课程在培养中医大学生创新意识中的作用,在授课实践中,通过增加讲授历代名医的创新精神、创新实践及其创新成果,结合课外阅读历代名医代表著作并撰写读后感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探索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证明,通过灌输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阅读历代名著的兴趣,撰写有独特学术观点的论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各家学说 教学 创新意识
下载PDF
基于问卷调查与扎根理论探究师承教育对中医药院校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一凡 李雁 +6 位作者 李昕 曾燕鹏 邹乔 孔煜荣 陈瑜 温雅璐 蒋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1244-1251,共8页
[目的]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探究中医药院校现行师承教育模式对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初步了解师承教育指导专家和临床专业型在读研究生关于师承教育对职业胜任力7大维度45个指标的重要性评价;并在... [目的]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探究中医药院校现行师承教育模式对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初步了解师承教育指导专家和临床专业型在读研究生关于师承教育对职业胜任力7大维度45个指标的重要性评价;并在扎根理论指导下,通过访谈深入分析现行师承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现行师承教育在帮助临床专业型研究生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态度、行为和伦理观以及提升临床技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引导研究生了解、掌握群体健康与国际卫生系统知识以及提升信息管理能力方面的作用则较小;访谈结果反映出现行师承教育存在文化自信欠缺、形式单一、时间受限、导师水平不一及质量评价不足等问题,可通过丰富传承内容、创新传承形式、增进师生交流、提升导师素质、完善考评机制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结论]现代师承教育在注重传承医德医风、诊疗技能、医患沟通等内容的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在拓宽国内外视野的基础上加强文化自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完善传承交流平台,助力中医药院校临床专业型研究生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执业中医师的需求,实现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卷调查 扎根理论 访谈 中医药院校 师承教育 临床专业型研究生 胜任力
下载PDF
《医道至尊》中医桌游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文仲 许云 +6 位作者 吴菲 李顺鸿 徐荣佳 胡华仙 周波 吕思思 刘毅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229-231,共3页
探索《医道至尊》中医桌游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中医各家学说》、《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学科为理论核心,以当今流行的角色扮演类桌游为框架,设计制作原创桌游。同时招募志愿者参与游戏,并进行认同度实验和... 探索《医道至尊》中医桌游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中医各家学说》、《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学科为理论核心,以当今流行的角色扮演类桌游为框架,设计制作原创桌游。同时招募志愿者参与游戏,并进行认同度实验和教学效果实验,以分析该桌游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医道至尊》中医桌游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道至尊》 桌游 《中医各家学说》 应用
下载PDF
近30年研究历代中医学术争鸣之文献述评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杰 严世芸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23-926,共4页
研究历代中医学术争鸣,对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探索当代中医创新和发展的道路具有启示意义。近30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历代中医学术争鸣,多从断代研究、系统研究、热点命题研究与专科专病研究这几个角度出发。
关键词 医家学说 学术争鸣 文献述评
下载PDF
分子靶向治疗与中医抗肿瘤探颐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琪 郑怀林 《中医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1044-1045,共2页
目的:探讨分子靶向治疗与中医抗肿瘤机理。方法:通过对"辨靶论治"与"辨证论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个体化治疗"与"三因制宜"等理论分析。结果与结论:"分子靶向治疗契合了中医所蕴含的... 目的:探讨分子靶向治疗与中医抗肿瘤机理。方法:通过对"辨靶论治"与"辨证论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个体化治疗"与"三因制宜"等理论分析。结果与结论:"分子靶向治疗契合了中医所蕴含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并与中医药抗肿瘤有异曲同工之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靶向治疗 中医理论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三因论治
下载PDF
用三阴三阳太极图解析中医理论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明祎 李京 姜树民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78-82,共5页
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很多理论的真意和本源淹没在了历史的进程中。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从"三皇"文明及《黄帝内经》中创新性地发掘整理出中医基础理论的本源,并绘制出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作者以... 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很多理论的真意和本源淹没在了历史的进程中。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从"三皇"文明及《黄帝内经》中创新性地发掘整理出中医基础理论的本源,并绘制出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作者以顾山教授理论观点及三阴三阳太极图为钥匙,进一步对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理论,《黄帝内经》相关条文以及有些人对中医理论的错误认识,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解析。古人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了亘古不变的自然之律"阴阳""五行",这也是炎黄文明的重要标志;并用看似简单的数字图,河图、洛书记载和传递自然之律的信息;《黄帝内经》是炎黄文明的集成之作,读懂了"阴阳""五行""河图""洛书"的本意,才能正确理解《黄帝内经》条文。该文从认识"阴阳""五行"自然科学属性入手,通过三阴三阳太极图,对以往一些令人困惑的中医理论进行重新思考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 龙砂医学流派 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中医对个体差异与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被引量:1
19
作者 闫慧 卢贺起 魏雅川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6-17,共2页
通过对中医理论中有关运动性疲劳理论的分析论述,认为重视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必能更好地改善其相关的运动性疲劳状态。并提出了时相为先、体质为本、脉症结合、以理处方的认识思路。
关键词 中医理论 个体差异 运动性疲劳
下载PDF
浅析“有故无殒,亦无殒”思想的科学内涵 被引量:10
20
作者 马骁 何璇 +2 位作者 刘甜甜 陈哲 王建 《中药与临床》 2014年第6期40-42,共3页
"有故无殒,亦无殒"原指妊娠妇女在"大积大聚"状态下,可以适度合理使用大热大寒或峻猛药物达到治疗效果,同时也不会对孕妇及胎儿造成影响;但应中病即止,切勿因过度用药伤及孕妇及胎儿。现今其科学内涵已引申到生理... "有故无殒,亦无殒"原指妊娠妇女在"大积大聚"状态下,可以适度合理使用大热大寒或峻猛药物达到治疗效果,同时也不会对孕妇及胎儿造成影响;但应中病即止,切勿因过度用药伤及孕妇及胎儿。现今其科学内涵已引申到生理病理用药差别的各个方面,不同的机体状态下,药物的作用不同,造成生理病理状态下药物反应不一致的原因,与药效差异、机体耐受性以及药代动力学特征有密切关系。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应当重视不同机体状态,辨证施治,合理适当地使用药物,以期达到既能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又能有效地治疗疾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故无殒 药效差异 机体耐受性 药代动力学特征 中药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