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儒家的夫妇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3
1
作者 孟凡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19,共5页
先秦儒家的夫妇伦理思想以"男女有别"为自然基础,以"俗世之情"为生活内容,以"夫妇有别"为伦理要求。其演绎的逻辑元点在于"别",即以"男女有别"为自然基础,突出性别角色和自然分工;... 先秦儒家的夫妇伦理思想以"男女有别"为自然基础,以"俗世之情"为生活内容,以"夫妇有别"为伦理要求。其演绎的逻辑元点在于"别",即以"男女有别"为自然基础,突出性别角色和自然分工;而最终的演绎结论也在于"别",即强调"夫妇有别",强调家庭角色和社会分工,以维护社会尊卑秩序,体现了周代宗法制社会,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中人伦秩序的不断强化,呈现出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特点。当代家庭伦理建设应借鉴先秦儒家夫妇伦理思想的精髓,在"夫妇有别"的基础上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使夫妻关系由"博弈"走向"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夫妇伦理 男女有别 夫妇有别
下载PDF
汉代夫妇合葬习俗与“夫妇有别”观念 被引量:1
2
作者 阎爱民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20,43,共7页
夫妇的合葬是一个由"别"到"合"的渐进过程。在汉代,夫妇埋葬方式由同茔、同坟到同穴趋合的倾向日益明显,同时又存在着异坟、异穴、异室的区别。这种合中有别现象既反映了"夫妻一体"的社会观念,又表现了&q... 夫妇的合葬是一个由"别"到"合"的渐进过程。在汉代,夫妇埋葬方式由同茔、同坟到同穴趋合的倾向日益明显,同时又存在着异坟、异穴、异室的区别。这种合中有别现象既反映了"夫妻一体"的社会观念,又表现了"夫妇敌体"的传统,是"夫妇有别"之礼在合葬习俗中的实践。自汉哀帝始,更为强调以夫为主的"一体"认同,逐渐忽略了双方的"敌体"之别,随着这种观念的转变,同穴合葬成为夫妇丧葬的主要形式,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夫妇合葬 夫妻一体 夫妇敌体 夫妇有别
下载PDF
日本夫妇的不同姓问题 被引量:5
3
作者 师艳荣 《日本学论坛》 2006年第4期47-52,共6页
20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掀起了要求夫妇不同姓的运动,这是对已有百年历史的夫妇同姓制度的挑战。就夫妇姓氏问题,日本内阁府先后进行了多次舆论调查。整体上看,赞成自由选择夫妇“同姓”或“不同姓”者逐渐增多。但目前,“夫妇不同姓”... 20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掀起了要求夫妇不同姓的运动,这是对已有百年历史的夫妇同姓制度的挑战。就夫妇姓氏问题,日本内阁府先后进行了多次舆论调查。整体上看,赞成自由选择夫妇“同姓”或“不同姓”者逐渐增多。但目前,“夫妇不同姓”仍未得到法律的认可,“夫妇同姓”依然是取得合法婚姻的必要条件。本文在阐述日本夫妇姓氏历史变迁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日本夫妇不同姓问题提出的背景、实现的阻力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夫妇不同姓 背景 阻力
下载PDF
从"成妻"的过渡性仪式解读中国蛇郎君故事——以粤台异文比较为主线 被引量:3
4
作者 简齐儒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11,共11页
433D《蛇郎君》故事是中国专有女性故事。故事轴心以女主角屡经"试炼———磨难———成长"的奇幻故事,透露民间对于女子的严苛考验与要求以及女子完美人格期望及其早期中国传统父权族群文化社会机制。
关键词 中国蛇郎君 过渡性仪式 “成妻” 粤台异文比较
下载PDF
论婚姻与生育的社会属性——少子化背景下浙北乡村婚育模式嬗变的田野观察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春兰 范丽珠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8-205,共8页
近年来,中国进入了低生育率时代,如何让生育率回到更替水平以保障中华民族人口的正常延续,需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认识婚姻和生育问题。本文对于少子化背景下婚育模式嬗变的研究,是基于对浙北水村“两头婚”和“两头姓”的田野观察。在... 近年来,中国进入了低生育率时代,如何让生育率回到更替水平以保障中华民族人口的正常延续,需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认识婚姻和生育问题。本文对于少子化背景下婚育模式嬗变的研究,是基于对浙北水村“两头婚”和“两头姓”的田野观察。在水村普遍实行的“两头婚”和“两头姓”婚育模式均衡地连接了个人情感、家庭需求以及社会责任,用行为实践了光宗耀祖、传宗接代的价值,使亲子关系反馈模式的传统伦理在生活中得以维系,无形中化解了现代社会在婚育方面日益突出的社会与个人间的张力。本研究试图指出,婚育制度一向是根据处境而变动的,浙北水村新的婚育模式正是人类用文化手段来达成人种繁衍和社会继替目的的一个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 生育 社会属性 “两头婚”与“两头姓”
下载PDF
明清徽州宗族中的“夫妇有别”
6
作者 舒琴 史向前 《科教导刊》 2019年第6期144-145,共2页
夫妇有别早在孔孟就已经被提出,是儒家伦理纲常的重要内容。夫妇有别在明清徽州宗族社会中得到广泛的、特殊的运用,对于宗族及整个徽州地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 夫妇有别 徽州 宗族
下载PDF
浅谈中日家族关系
7
作者 张宏娟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95-196,共2页
中日两国婚姻、家族结构与血缘观念、家族伦理的异同等各自的特点得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背景来分析。
关键词 夫妻关系 亲子关系 差异 文化背景
下载PDF
从习俗主导到法律干预——论自然人称姓规范体系的演进
8
作者 马洪伦 贺丽媛 《民间法》 2023年第1期233-248,共16页
称姓法律与称姓习俗构成了自然人的称姓规范体系,总体上经历了法律不断推进与习俗渐次退却的演进历程,可分为习俗主导、法律初步介入、法律全面干预等三个发展阶段。为贯彻《宪法》规定的法律平等保护原则,《婚姻法》改变了习俗主导时... 称姓法律与称姓习俗构成了自然人的称姓规范体系,总体上经历了法律不断推进与习俗渐次退却的演进历程,可分为习俗主导、法律初步介入、法律全面干预等三个发展阶段。为贯彻《宪法》规定的法律平等保护原则,《婚姻法》改变了习俗主导时期法律默许或确认称姓习俗的立场,逐步废止了妻冠夫姓,实现了子女随父姓与随母姓在形式上的法律平等保护,但存在实效性不强、规范供给不足等问题。为维护姓氏蕴含之公共利益,明确自然人称姓的法律依据,姓名权立法解释与《民法典》第1015条在立法目的、规范结构与规范内容上全面干预称姓习俗,但是解释学争议、法律与习俗的关系等导致严格限制自然人姓氏选择范围的立法目的难以实现。法律主导的称姓规范体系同时存在法律过度介入与介入不足的问题,总体上宜转向习俗为主体、法律适当介入之原则,一方面扩大解释《民法典》第1015条,尊重自然人约定性夫妻同姓、第三姓氏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称姓意愿;一方面制定《姓名条例》,适当修正子随父姓等与法律平等保护价值相抵触且不易自我变迁之称姓习俗,实现父母姓氏影响子女姓氏的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随父姓 妻冠夫姓 第三姓氏 习俗 法律
原文传递
论《仪礼·士昏礼》中的婚姻伦理教育
9
作者 吴庆前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50-54,共5页
华夏礼仪文明的核心要义是伦理精神。《仪礼·士昏礼》中各种仪节的制作是对壻、妇、舅和姑各自所应担承的伦理责任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短短的一场婚礼,《士昏礼》凸显了夫妇一体而有别、夫义而妇听以及舅尊而姑慈等家庭伦理精... 华夏礼仪文明的核心要义是伦理精神。《仪礼·士昏礼》中各种仪节的制作是对壻、妇、舅和姑各自所应担承的伦理责任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短短的一场婚礼,《士昏礼》凸显了夫妇一体而有别、夫义而妇听以及舅尊而姑慈等家庭伦理精神,从而人尽其伦、各尽其分,终至内外和顺、国家理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妇合体 夫妇有别 夫义妇听 舅尊姑慈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女权立法的微观考察——基于民国《民律草案》“妻冠夫姓”制度制定的视角
10
作者 孙慧娟 《人权研究(辑刊)》 2020年第1期419-445,575,共28页
姓名权是妇女基本权利的一部分,"妻冠夫姓"制度是妇女人权制度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彼时学术界、官方起草人员在民国《民律草案》妻冠夫姓问题上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探析妻冠夫姓法律制度法源基础,对民国《民律草案》妻冠夫... 姓名权是妇女基本权利的一部分,"妻冠夫姓"制度是妇女人权制度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彼时学术界、官方起草人员在民国《民律草案》妻冠夫姓问题上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探析妻冠夫姓法律制度法源基础,对民国《民律草案》妻冠夫姓法律制度的具体规定作出分析,认为其符合身份权的构成要件,属于权利义务复合性规范。妻冠夫姓从习惯到立法,引起社会上对妇女姓名权等权利的广泛关注,尽管囿于社会背景,立法社会效果有限,但考察妻冠夫姓制度民事立法过程,观察中国近代妇女基本权利从习惯进入立法的历史变迁,对现阶段妇女基本权利立法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民律草案》 女权立法 妻冠夫姓 妇女姓名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