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格式塔原理 被引量:11
1
作者 凤鸣 《池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10-114,共5页
以格式塔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大量的作品实例,阐释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底关系、完形原理、错视原理和异质同构原理,对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的结构、张力的形成、及其心理机制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效应,并对视觉传达... 以格式塔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大量的作品实例,阐释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底关系、完形原理、错视原理和异质同构原理,对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的结构、张力的形成、及其心理机制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效应,并对视觉传达设计运用格式塔原理需要注意的问题做了简要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 格式塔心理学 图形 图-底关系 错视 完形 异质同构
下载PDF
从执一统众到理一分殊——试论魏晋到赵宋政治哲学的一个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谷继明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12,共6页
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与其说是一种形上学形态,毋宁说是政治哲学;而玄学到理学转变,本质上也是一种政治哲学的转变。玄学的政治理论可以用"执一统众"来概括,理学则以"理一分殊"为基础。以往对于玄学和理学各自与政治... 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与其说是一种形上学形态,毋宁说是政治哲学;而玄学到理学转变,本质上也是一种政治哲学的转变。玄学的政治理论可以用"执一统众"来概括,理学则以"理一分殊"为基础。以往对于玄学和理学各自与政治的关系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但二者转变的逻辑则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理一分殊"在其多方面的内涵及其相关的人性论上回答了王弼、郭象等人的难题,尽管王、郭未必会同意这种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一统众 理一分殊 理学 玄学 政治哲学
下载PDF
“特犯不犯”——《红楼梦》描写爱情的语言艺术 被引量:1
3
作者 邹光椿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4-56,共3页
“特犯不犯”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它指作家写了相类似人物或事件, 但又写得各有千秋, 毫无重复。“晴为黛影”, 宝玉对黛玉、晴雯二人的爱恋, 便分别通过“纯真”三境界: “天真、情真、笃真”和“洁白”三境界:... “特犯不犯”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它指作家写了相类似人物或事件, 但又写得各有千秋, 毫无重复。“晴为黛影”, 宝玉对黛玉、晴雯二人的爱恋, 便分别通过“纯真”三境界: “天真、情真、笃真”和“洁白”三境界: “晶洁、高洁、永洁”来表达宝黛、宝晴两对爱情的同中之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犯不犯” 宝黛爱情 三境界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德传播的两大原则 被引量:8
4
作者 唐婧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38-44,158,共8页
自2012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其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深化,并向各领域的多边机制、平台建设、倡议提出等实践转化,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德国主流媒体与智库中传播的分析,尝试阐述对德传播... 自2012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其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深化,并向各领域的多边机制、平台建设、倡议提出等实践转化,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德国主流媒体与智库中传播的分析,尝试阐述对德传播该理念应遵循的两个原则,即政治文化上的求同存异与语言上的交流互通。基于对这两个原则的理解,还提出了推进传播的具体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对德传播原则 政治文化求同存异 语言交流互通
下载PDF
朱熹政治哲学略论
5
作者 权相佑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68,共5页
以南宋政治面貌为背景,朱熹提出了以兰代文化价值理念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希冀建立一个既有上下之秩序,又有整体之和谐的国家。他以天理为最高准绳,要求君主和臣下顺应天理,各尽其职,上下互动。力求达到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和谐有序。朱熹把... 以南宋政治面貌为背景,朱熹提出了以兰代文化价值理念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希冀建立一个既有上下之秩序,又有整体之和谐的国家。他以天理为最高准绳,要求君主和臣下顺应天理,各尽其职,上下互动。力求达到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和谐有序。朱熹把这种政治理念,扩大到宇宙万物的普遍性加以说明,确立了一个理一分殊的本体论体系,在此之下朱熹从易学阴阳对待、交易往来的角度对事物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作出了理论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政治哲学 天理 理一分殊 阴阳对待 交易往来
下载PDF
“情”“礼”之间:朱熹双重礼学观解析
6
作者 沈叶露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1-125,共5页
“礼者理也”“缘情制礼”,此二者是朱熹礼学的两个主要命题。“礼者理也”是强调其无形迹,因而礼等同于形上之理,实为一整体而不可改易;缘情制礼、随时裁损则基于古今人情有异,要求礼适时加以改易。如此两者产生逻辑冲突,矛盾难以弥合... “礼者理也”“缘情制礼”,此二者是朱熹礼学的两个主要命题。“礼者理也”是强调其无形迹,因而礼等同于形上之理,实为一整体而不可改易;缘情制礼、随时裁损则基于古今人情有异,要求礼适时加以改易。如此两者产生逻辑冲突,矛盾难以弥合。朱熹以理一分殊的理论来化解这对矛盾,将礼区分为礼义与礼节两个层次,礼义即理,是不可改易的;礼节即天理之节文,是可以缘情、适时改易的。朱熹强调通过穷格工夫,自觉地践履礼仪,以此体认天理(礼义),从而使自己趋向于良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礼即理 缘情制礼 随时裁损 理一分殊
下载PDF
王阳明“忠恕一贯”思想探赜
7
作者 何彦彤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21-126,共6页
程朱理学主张"忠体恕用",王阳明则从体用一源的角度将"忠恕"视为混一之整体。心即是理,在主体性道德高度挺立的前提下,忠恕被绾摄入心体中,俨然成了良知的另一注脚,这体现了其"致良知"教的一贯之旨。换言... 程朱理学主张"忠体恕用",王阳明则从体用一源的角度将"忠恕"视为混一之整体。心即是理,在主体性道德高度挺立的前提下,忠恕被绾摄入心体中,俨然成了良知的另一注脚,这体现了其"致良知"教的一贯之旨。换言之,"致良知"乃是一贯的心学注脚。心学立场下的"忠恕"被视为修养工夫的关键。这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乃是王阳明本人对"内圣与外王"高度一贯的追求。知行合一,动静一贯,本体工夫一贯,所指向的是"反求诸心"的内圣实践。而在军事和政治实践中以仁恕为待人接物之宗旨,所指向的乃是"事上磨炼"的外王实践。一贯之道最终必以万物一体精神为依归。由其"忠恕一贯"思想可知,王阳明心学是一注重"行"的哲学,后人对其虚玄蹈空的指摘是难以体现其哲学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忠恕 一贯 万物一体
下载PDF
理同事异、和而不流--睽卦《大象》辞“君子以同而异”诠释 被引量:3
8
作者 翟奎凤 田泽人 《周易研究》 CSSCI 2015年第6期27-34,共8页
睽卦《大象》辞"君子以同而异"古来解释歧义颇多,东汉末荀爽"大归虽同,小事当异"、魏王弼"同于通理,异于职事"、南宋赵汝楳"同于为善,制行则殊"三说大体相近,可以简单化为"理同事异"... 睽卦《大象》辞"君子以同而异"古来解释歧义颇多,东汉末荀爽"大归虽同,小事当异"、魏王弼"同于通理,异于职事"、南宋赵汝楳"同于为善,制行则殊"三说大体相近,可以简单化为"理同事异"说。北宋程颐"同于人理之常,异于世俗之失"之"和而不流"说在历史上影响巨大,宋元明清易学家多从其说。总体上看,程颐的诠释与《大象》德教修养的主旨最为接近,体现了孔子儒家《易》的重德精神。"和而不同"与"和而不流"在意义上比较接近,"不流"更能体现出君子的人格修养。用"周而不比"、"群而不党"来诠释"同而异"则于主旨有些疏离。全面来看,"理同事异"说也有其道理,"理事"问题是一个普遍的哲学问题,从此也可以看到宋明理学与魏晋玄学在思想脉络上的重要关联。"同而异"不应理解为求同存异,这种现代理解没有古典依据。本于程传的精神,"君子以同而异"可以翻译为"君子因此要和而不流、特立独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睽卦 理同事异 以同而异 和而不流 和而不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