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产量和根干重的影响
1
作者 陈真雄 何军 +4 位作者 钟韵 华克骥 廖薇 甘学华 张宏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为探明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产量和根干重的影响,于2020年5-9月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水稻测坑种植试验,以水稻品种“Y两优957”为试验材料,设置淹水灌溉(W1)和间歇灌溉(W2)2种灌溉模式,常规肥(N1)和缓释肥(N2)2种施肥类型... 为探明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产量和根干重的影响,于2020年5-9月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水稻测坑种植试验,以水稻品种“Y两优957”为试验材料,设置淹水灌溉(W1)和间歇灌溉(W2)2种灌溉模式,常规肥(N1)和缓释肥(N2)2种施肥类型。采集泡田前和黄熟期收割后土样进行土壤全磷(TP)分析,于黄熟期测产,取植株样进行干物质称重,并化验地上部分植株各器官含磷量。结果表明,W2N2处理下水稻产量、磷素收获指数(PHI)、磷肥偏生产力(PFPP)和植株根干重均达最高,分别为8566.10 kg/hm^(2)、58.25%、214.35 kg/kg、255.47 g/m^(2);W2模式下水稻产量显著高于W1(P<0.05),分别高出10.85%(N1)和11.03%(N2);不同水肥处理下水稻各器官含磷量占比均为:穗>叶、茎,磷素会逐渐在穗部积累;施肥类型相同时,W2模式下植株茎、叶含磷量占比均高于W1,而穗含磷量占比均低于W1;灌溉模式相同时,N2条件下植株籽粒含磷量占比较N1高出4.50%(W1)和1.54%(W2);黄熟期收割后土壤TP含量均高于泡田前,收割后N2条件下稻田土壤TP含量较N1高出3.70%(W1)和6.25%(W2),收割后W2模式下稻田TP含量较W1高出13.33%(N1)和15.63%(N2)。间歇灌溉配施缓释肥可以有效促进水稻磷素吸收,进而实现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处理 灌溉模式 施肥类型 磷素吸收利用 产量 土壤总磷 根干重 缓释肥
下载PDF
Cotton Response to Variable Nitrogen Rate Fertigation through an Overhead Irrigation System 被引量:2
2
作者 Phillip B. Williams Ahmad Khalilian +4 位作者 Michael W. Marshall Joe Mari Maja Haibo Liu Dara Park Ali Mirzakhani Nafch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9年第1期66-80,共15页
Recent increases in irrigated hectares in the Southeastern US have enabled growers to obtain higher yields through applying nutrients through irrigation water. Therefore, many growers apply nutrients through irrigatio... Recent increases in irrigated hectares in the Southeastern US have enabled growers to obtain higher yields through applying nutrients through irrigation water. Therefore, many growers apply nutrients through irrigation systems, known as fertigation. Currently, there are no practical decision-making tools available for variable-rate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N) through overhead sprinkler irrigation systems. Therefore, field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during the 2016 and 2017 growing seasons to 1) adapt the Clemson sensor-based N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 from a single side-dress application to multiple applications through an overhead irrigation system;and 2) to compare sensor-based VRFS with conventional nutrient management methods in terms of N use efficiency (NUE) and crop responses on three soil types. Two seasons of testing Clemson N prediction algorithms to apply multiple applications of N were very promising. The multiple applications of N compared to the grower’s conventional methods (even though less N was applied) had no impact on yields in either growing season.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cotton yields between 101 and 135 kg/ha N applications in either management zone. Also,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yield between sensor-based, multiple N applications and conventional N management techniques. In relation to comparisons of the sensor methods only applying N in three or four applications, statistically increased yields compared to single or split applications in 2016. Applying N in four applications, statistically increased yields compared to single, split or triple applications in 2017. When the sensor-based methods were compared to the grower’s conventional methods averaged over four treatments, the sensor-based N applications reduced fertilizer requirement by 69% in 2016 and 57% in 2017 compared to grower’s conventional methods. When comparing N rates among the four sensor-based methods (three or four) applications, increased N rates by 22 kg/ha in 2016 and 26 kg/ha in 2017 compared to single or split applications but increased the cotton lint yields by 272 and 139 kg/ha, for 2016 and 2017,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Nitrogen FERTILITY FERTIGATION irrigation VARIABLE Rate Sensor NUTRIENT Management Precision Agricultur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下载PDF
微生物有机肥对芋头产量品质性状及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郭巨先 李桂花 +4 位作者 符梅 刘县明 罗文龙 骆善伟 刘玉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3期20-27,共8页
微生物有机肥在作物提质增效中逐渐引起重视,了解微生物有机肥对芋头的抗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可对微生物有机肥应用在芋头生产上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以炭步槟榔香芋为材料,通过施加微生物有机肥和复合肥,设计4种不同施肥模式,测定了芋... 微生物有机肥在作物提质增效中逐渐引起重视,了解微生物有机肥对芋头的抗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可对微生物有机肥应用在芋头生产上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以炭步槟榔香芋为材料,通过施加微生物有机肥和复合肥,设计4种不同施肥模式,测定了芋头的产量、营养品质指标以及抗氧化活性指标,并深入探究了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分布及代谢调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发酵腐熟花生麸作基肥的施肥方式(CK),微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配合追施75 kg/hm^(2)硫酸钾肥(T1)能提高芋头的Vc、总酚、总黄酮、直链淀粉和粗纤维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增加了芋头的磷含量。微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配合追施150 kg/hm^(2)硫酸钾肥(T3)具有最高的产量、Vc、总酚、直链淀粉、粗纤维和全钾含量。微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配合追施112.5 kg/hm^(2)硫酸钾肥(T2)的全氮和全磷含量最高,同时SOD、CAT活性和MDA的含量也最高。此外,微生物有机肥处理可有效增加土壤中魏氏杆菌、芽孢杆菌和念珠菌嗜酸杆菌的丰度,促进核苷酸代谢、DNA重组、复制和修复效率,提高蛋白翻译效率,进而有利于芋头氨基酸代谢和产量增加。因此,在槟榔香芋生产过程中,施入适量的微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追肥时适当增施硫酸钾肥,可有利于提高芋头的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芋头 生理品质 不同肥料处理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组学
下载PDF
黄河水滴灌不同水肥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郭晓平 谢建华 肖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19,共8页
尊村引黄灌区是山西省境内最大的以黄河为水源的灌区,其主要灌溉方式为渠道灌溉。以尊村引黄灌区为例,探索黄河水滴灌条件下合理的水肥处理方案,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黄河水滴灌条件下当地农户常用施肥量的60%、80%、100%为处理T1... 尊村引黄灌区是山西省境内最大的以黄河为水源的灌区,其主要灌溉方式为渠道灌溉。以尊村引黄灌区为例,探索黄河水滴灌条件下合理的水肥处理方案,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黄河水滴灌条件下当地农户常用施肥量的60%、80%、100%为处理T1、T2、T3,地下水滴灌条件下当地农户常用施肥量的100%为处理T4,黄河水滴灌且不追肥处理作为对照处理CK,研究了不同水肥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物生长方面,黄河水滴灌条件下,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和产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单株地上部干物质量与产量增长变化趋势相同,产量与施肥量拟合关系符合抛物型曲线变化,当施肥量为232.28 kg/hm^(2)时,产量最大为8080.06 kg/hm^(2);在相同施肥量下,黄河水滴灌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和产量指标均优于地下水滴灌处理。在水肥利用方面,黄河水滴灌条件下,土壤氮素残留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施肥量下,黄河水滴灌处理的土壤氮素残留量和耗水量均低于地下水滴灌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高于地下水滴灌处理。综合考虑,T2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T4处理分别提高了0.62%、5.88%和25.79%;T2和T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均为1.98 kg/m^(3),但T2较T3处理在产量略有下降的情况下,氮肥偏生产力较T3处理提高了21.54%,土壤氮素的残留量较T3处理降低了32.73%,因此结合产量拟合关系可知本地区用黄河水滴灌冬小麦最佳的施肥用量为204~232.28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 黄河水 地下水 水肥利用 灌溉水质 滴灌 水肥处理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5
作者 张丹 董妙音 +4 位作者 崔秀文 李金娟 冯玉喜 丁耀录 栗孟飞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4-540,共7页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当归中9个酚类化合物,评价不同施肥处理的当归中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差异。方法以甲醇和0.5%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在检测波长282 nm、流速0.8 mL·min^(-1)、进样体积10μL、柱温30℃条件下,采用Sy...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当归中9个酚类化合物,评价不同施肥处理的当归中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差异。方法以甲醇和0.5%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在检测波长282 nm、流速0.8 mL·min^(-1)、进样体积10μL、柱温30℃条件下,采用Symmetry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和二级阵列管检测器(DAD),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当归中9个酚类化合物含量进行分离检测,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当归中9个酚类化合物在20 min内得到有效分离,0.625~40μg·mL^(-1)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9%~7.69%,检出限为0.02~0.41μg·mL^(-1),定量限为0.06~1.35μg·mL^(-1),回收率为86.20%~103.60%。PCA分析显示,不同施肥处理下当归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5.72%,生物菌肥2250 kg·ha^(-1)+有机肥6000 kg·ha^(-1)(T3处理)可显著增加当归酚类化合物积累量。结论该检测方法检出限低、灵敏度高,可同时测定当归中9个酚类化合物;T3处理可显著增加当归酚类化合物的积累。该研究结果将为当归生态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不同施肥处理 酚类化合物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灌水和氮肥基追比对旱区马铃薯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和酶活性影响评价
6
作者 孙富斌 尹娟 +3 位作者 魏小东 马正虎 杨莹攀 王顺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56,共9页
为探明水氮基追施用对马铃薯产量、灌溉水肥利用效率和土壤酶活性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以获取最优水氮基追施用方案。大田试验设置3个灌水水平W1(900 m^(3)/hm^(2))、W2(1350 m^(3)/hm^(2))和W3(1800 m^(3)/hm^(2))以及3个氮肥基追比水平F1... 为探明水氮基追施用对马铃薯产量、灌溉水肥利用效率和土壤酶活性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以获取最优水氮基追施用方案。大田试验设置3个灌水水平W1(900 m^(3)/hm^(2))、W2(1350 m^(3)/hm^(2))和W3(1800 m^(3)/hm^(2))以及3个氮肥基追比水平F1(N_(2∶1))、F2(N_(1∶1))和F3(N1∶2),共9个处理,利用熵权TOPSIS法构建宁夏中部旱区马铃薯综合生长评价体系,并以高产、节水节肥为目标建立马铃薯水氮基追施交互响应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灌水量和氮肥基追施对马铃薯单株产量、产量、iWUE(灌溉水利用效率)、PFP(肥料偏生产力)、土壤碱性磷酸酶、土壤蔗糖酶均影响显著;利用熵权TOPSIS法建立马铃薯综合评价体系,得到最优综合响应评分0.1761,即为A7处理(1800 m^(3)/hm^(2),N_(2∶1));由马铃薯综合生长对水氮基追施交互响应模型得出,水氮基追施单因素对马铃薯综合生长影响均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水氮基追施交互影响显著。当施肥编码为-0.7723(基肥∶追肥=1.6553∶1)、灌水编码为0.6553(1697.535 m^(3)/hm^(2))时,综合评分最高。以综合评分0.16划分闭合区域得出马铃薯生产上最佳的灌水区间和氮肥的基追施比例分别为1440~1935 m^(3)/hm^(2)、1∶1~2.3∶1,此区间最有利于实现马铃薯水氮协同效应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水氮基追比 土壤酶活性 产量 灌溉水肥利用效率 综合评价模型
下载PDF
绿洲灌区水肥耦合对连作饲用型高粱‘近甜1号’生长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
7
作者 丁亮 董建斌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140-2150,共11页
以荒漠绿洲沙荒地饲用型‘近甜1号’(BJ0601)高粱(Sorghum bicolor)头茬种植的最佳水肥需求(灌溉量7800 t·hm^(−2);施肥量600 kg·hm^(−2))和栽培模式(株距×行距:23 cm×40 cm)为依据,以头茬和轮作为对照,对连作3年的... 以荒漠绿洲沙荒地饲用型‘近甜1号’(BJ0601)高粱(Sorghum bicolor)头茬种植的最佳水肥需求(灌溉量7800 t·hm^(−2);施肥量600 kg·hm^(−2))和栽培模式(株距×行距:23 cm×40 cm)为依据,以头茬和轮作为对照,对连作3年的‘BJ0601’生长适应性(生长发育、茎秆鲜重、种子产量和质量等)、茎秆糖含量及土壤地力(有机碳、矿质养分)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头茬相比,‘BJ0601’轮作茎秆鲜重无显著差异(P>0.05),但种子产量(925.1 kg·hm^(−2))显著低于头茬(2029.5 kg·hm^(−2))(P<0.05)连作3年后‘BJ0601’生长适应性受到明显抑制;与头茬相比,‘BJ0601’连作3年后出苗数、成苗率及株高分别降低了11.5%、11.4%和43.7%,茎秆鲜重(57.8 t·hm^(−2))和种子产量(677.2 kg·hm^(−2))分别降低了26.4%和71.5%;各处理茎秆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差异。‘BJ0601’连作3年后土壤地力显著下降。与头茬和轮作相比,连作3年后‘BJ0601’根区1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降低了34.4%和36.7%,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了71.9%和43.9%、85.7%和38.8%、30.9%和16.9%(其他耕作层养分变化同10-20 cm土层)。然而,在高水肥耦合(灌溉量9000 t·hm^(−2);施肥量825 kg·hm^(−2))下,‘BJ0601’连作3年茎秆鲜重(74.9 t·hm^(−2))和种子产量(962.6 kg·hm^(−2))与最佳水肥下连作3年相比分别提高了29.6%和66.3%,且茎秆鲜重和茎秆可溶性糖含量与头茬和轮作相比无显著差异。连作显著影响‘BJ0601’的生长适应性及土壤地力状况,但高水肥耦合和轮作能够减轻连作对‘BJ0601’生长的抑制作用,减缓土壤地力衰退。在荒漠绿洲区须对‘BJ0601’的灌溉施肥方式、耕作措施和栽培管理等进行综合改善,以减缓连作障碍对‘BJ0601’生长及土壤肥力造成的不利影响,才能保证‘BJ0601’高生产力和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灌区沙荒地 饲用型高粱(BJ0601) 不同耕作方式 最佳水肥耦合 连作障碍 生长性能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鲁西北高产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8
作者 周晓琳 王薇 +6 位作者 王玉霞 赵同凯 董艳芳 杜梦杨 刘佰霖 王富建 李洪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159-162,共4页
通过在鲁西北潮土区高产农田11年有机肥替代化肥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养分及土壤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50%的O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酶活性和真菌数量。土壤速效磷较CK和NPK处... 通过在鲁西北潮土区高产农田11年有机肥替代化肥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养分及土壤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50%的O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酶活性和真菌数量。土壤速效磷较CK和NPK处理分别升高2.16倍和35.3%,土壤全氮含量提高42.4%和21.0%。ONPK处理的有机质含量较CK和NPK处理分别提高了55.2%和33.9%。冗余分析表明,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是有机肥替代后真菌群落组成变化的主要调控因素。土壤真菌数量以ONPK处理最高,较CK和NPK处理分别增加了90.0%和1.11倍。土壤真菌优势群落依次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49.1%~62.9%)、接合菌门(Zygomycota)(18.9%~38.5%)、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5.9%~8.6%)、壶菌门(Chytridiomycota)(2.1%~3.4%)。综上所述,增施有机肥可通过调节真菌种间互作关系,促进土壤养分累积,最终实现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施肥处理 土壤养分 土壤真菌
下载PDF
膜下滴灌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5
9
作者 吴晓红 曾路生 +3 位作者 李俊良 房增国 梁斌 魏福龙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3-198,共6页
针对当前高产马铃薯普遍存在水肥资源的大量投入带来了水肥利用率低、养分损失量大等一系列问题,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农民传统灌溉施肥处理CF(沟灌+复合肥1 500 kg/hm^2)为对照,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即CK(不施肥)、D1(缓释... 针对当前高产马铃薯普遍存在水肥资源的大量投入带来了水肥利用率低、养分损失量大等一系列问题,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农民传统灌溉施肥处理CF(沟灌+复合肥1 500 kg/hm^2)为对照,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即CK(不施肥)、D1(缓释肥1 245 kg/hm^2)、D2(复合肥1 500 kg/hm^2)和D3(水溶肥675 kg/hm^2)对马铃薯生长、品质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施用不同肥料均可促进马铃薯株高、根长、根体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和植株鲜质量的增加,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和SOD活性。试验同时表明,与传统沟灌施肥比较,膜下滴灌的D1、D2和D3处理促进了马铃薯对土壤养分的吸收与积累,使产量分别增加了18.4%,13.3%,26.0%;淀粉含量分别增加了10.3%,5.5%,15.1%;粗蛋白含量增加了12.9%,8.6%,13.8%;而可溶性糖则分别降低了5.6%,2.4%,15.3%。尤其是采用水肥一体化的D3处理,氮、磷和钾肥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2.7%,20.5%,23.5%。从农学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来看,磷肥要高于氮肥和钾肥。因此,马铃薯生产中需重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和肥料的科学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施肥处理 马铃薯 产量 品质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 被引量:31
10
作者 何军 崔远来 +4 位作者 张大鹏 郑传举 王建鹏 王建漳 史伟达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共5页
2009年5—9月在湖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以优质水稻新两优香4为材料,采用长期淹灌和间歇灌溉2种灌溉模式,结合3种施肥(氮及磷肥)水平F1、F2、F3,研究了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水稻产量形成过程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 2009年5—9月在湖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以优质水稻新两优香4为材料,采用长期淹灌和间歇灌溉2种灌溉模式,结合3种施肥(氮及磷肥)水平F1、F2、F3,研究了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水稻产量形成过程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下水稻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相似,分蘖前期水稻干物质的积累量随施肥的增加而上升,到一定程度则会下降,不同灌溉模式间的差别不明显。从分蘖后期到抽穗开花期,不同水肥处理水稻干物质的积累总量均明显增大,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F1、F2、F3处理抽穗开花期间歇灌溉模式干物质积累量比淹灌模式分别大12.1%、22.1%、61.9%。间歇灌溉模式水稻干物质净积累量(NDMA)和群体生长速率(CGR)峰值随施肥量的增加发生改变,由出现在低肥水平(F1)的抽穗开花期至乳熟期转变为高肥水平(F2,F3)的分蘖后期至拔节孕穗期,且NDMA和CGR显著增大。不同水肥处理水稻黄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间的分配不同,但均表现出相同趋势,即由高到低依次为籽粒、茎、叶、根。不同灌溉模式水稻的收获指数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淹灌模式下收获指数下降明显,相对F1处理,F2、F3处理下分别下降12.4%、17.9%。干物质积累过程的拟合结果表明,三次曲线模型比Logistic模型的拟合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溉模式 施肥水平 干物质 积累 分配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红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62
11
作者 徐江兵 李成亮 +2 位作者 何园球 王艳玲 刘晓利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75-682,共8页
借助筛分、浮选等物理分组和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旱地红壤团聚体中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显著地提高了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TOC)和团聚体中轻组有机碳(LF-C)、团聚体内粗颗粒有机碳(CF-C)、团聚体内细颗... 借助筛分、浮选等物理分组和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旱地红壤团聚体中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显著地提高了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TOC)和团聚体中轻组有机碳(LF-C)、团聚体内粗颗粒有机碳(CF-C)、团聚体内细颗粒有机碳(FF-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SOC)的含量,且各有机碳组分与TOC均呈极显著相关;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的粒级减小而降低,厩肥处理的促进效果最明显;团聚体中有机碳主要以mSOC形式存在。有机肥的施入降低了大团聚体的周转,秸秆处理对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效果优于厩肥处理;在红壤地区有机无机肥配施使得有机碳在团聚体形成及稳定方面的作用得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有机碳 不同施肥处理 旱地红壤
下载PDF
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旱地磷素形态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40
12
作者 杨芳 何园球 +2 位作者 李成亮 徐江兵 林天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93-799,共7页
磷素是红壤地区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因此红壤磷素形态与转化问题的研究,对红壤地区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用Hedley方法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旱地土壤磷素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磷肥能明显增加红壤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和大多... 磷素是红壤地区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因此红壤磷素形态与转化问题的研究,对红壤地区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用Hedley方法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旱地土壤磷素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磷肥能明显增加红壤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和大多数形态有机磷含量;红壤中,对植物最有效的树脂磷和碳酸氢钠磷含量很少,铁铝结合态磷和残留磷含量很多;对有效磷(Bray磷)贡献最大的磷素形态是碳酸氢钠无机磷、铁铝结合态无机磷和存在于土壤团聚体内表面的有机磷。这对于了解不同施肥条件对红壤旱地磷素有效性的影响、探索磷素消长规律、指导红壤旱地磷素管理等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不同施肥处理 磷素形态 磷素有效性
下载PDF
不同肥料处理对土壤铵态氮时空变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熊淑萍 姬兴杰 +3 位作者 李春明 杨颖颖 马新明 黄克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78-983,共6页
采用等氮技术进行原状土柱法试验,设置单施尿素(N)、有机肥(OM)和尿素与有机肥配施(N+OM)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肥料处理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时空变化以及小麦产量、地上部氮含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处理下在同深度剖面上... 采用等氮技术进行原状土柱法试验,设置单施尿素(N)、有机肥(OM)和尿素与有机肥配施(N+OM)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肥料处理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时空变化以及小麦产量、地上部氮含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处理下在同深度剖面上在各个时期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布较均匀。不同肥料处理下,1.2m土体中铵态氮总含量均在抽穗期出现最大值,在拔节期出现最小值。其中,在越冬期和拔节期表现为尿素>配施>有机肥,在抽穗期和扬花期表现为有机肥>配施>尿素,在灌浆盛期表现为配施>尿素>有机肥,在成熟期表现为有机肥>尿素>配施。小麦全生育期总含量表现为以尿素最高、配施次之、有机肥最低,分别为186.6、184.1和183.3mg·kg-1,但其差别不显著。有机肥处理土壤剖面上NH4+-N含量整体变幅较大,其次为配施和尿素处理。在3种不同肥料处理下地上部每柱总氮含量顺序为配施>尿素>有机肥。配施处理的在叶片、叶鞘和茎秆中的氮含量均低于尿素和有机肥处理,在颖壳中的氮素含量配施的低于有机肥处理而高于尿素处理。在配施处理下的籽粒氮含量最高,分别是尿素和有机肥处理的1.12和1.26倍。尿素、有机肥和配施处理下的氮收获指数分别为73.09%、70.70%和75.84%。在配施的处理下,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均高于尿素和有机肥处理,并且产量比尿素和有机肥处理提高了6.2%和11.3%。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品质与生态环境效益,3种肥料处理以尿素与有机肥配施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处理 时空变化 铵态氮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半干旱区夏玉米的水肥空间耦合效应 被引量:21
14
作者 邢维芹 王林权 李生秀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0-153,共4页
通过大田试验就半干旱区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肥的空间耦合 (水肥异区、水肥同区、固定灌水、交替灌水 )对夏玉米的产量影响进行了研究 ,并通过对某些生理指标的测定 ,探讨了影响产量的原因。结果表明 ,与常规灌水施肥方式相比 ,非充分灌... 通过大田试验就半干旱区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肥的空间耦合 (水肥异区、水肥同区、固定灌水、交替灌水 )对夏玉米的产量影响进行了研究 ,并通过对某些生理指标的测定 ,探讨了影响产量的原因。结果表明 ,与常规灌水施肥方式相比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不同水肥空间耦合灌水量减少一半 ,籽粒产量下降 7%— 16% ,根系吸收养分能力、光合速率、蒸腾效率明显增加 ,而叶面积、蒸腾速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无明显变化。其中以水肥异区交替灌水的产量降低最小 ,表明这是非充分灌溉条件下较好的一种水肥耦合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水肥空间耦合效应 水肥异区交替灌溉 半干旱区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分层施磷对冬小麦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15
作者 康利允 沈玉芳 +1 位作者 岳善超 李世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40-147,共8页
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分层施磷对冬小麦根长分布、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及产量的影响,旨在找出旱地农业最佳水肥处理方式。试验设不施磷(CK)、表施磷(surface P, SP)、深施磷(deep P, DP)和侧深施磷(deep-ba... 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分层施磷对冬小麦根长分布、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及产量的影响,旨在找出旱地农业最佳水肥处理方式。试验设不施磷(CK)、表施磷(surface P, SP)、深施磷(deep P, DP)和侧深施磷(deep-band P, DBP)4种处理,每个施磷水平下设补充灌溉(W1)和干旱(整个生育期无补充灌溉)(W2)2种水分处理。结果表明,施磷位置及补充灌溉显著(P〈0.05)影响冬小麦孕穗期根长分布、WUE 及产量,同时会改变根系空间分布。干旱胁迫使冬小麦0~〈30 cm土层根长密度下降,降低17.5%,却促进了30 cm以下土层根长发育,增加13.3%,促进对土壤水分和磷素的吸收,从而提高产量。无论灌溉与否,施磷处理0~〈30 cm土层根长密度、吸磷量、WUE及产量均显著高于CK(P〈0.05)。施磷位置对冬小麦WUE和产量的影响随土壤水分而异,无补充灌溉时,与磷肥表施相比,磷肥深施显著增加WUE和产量(P〈0.05),分别平均增加28.5%和16.0%,且深层根长(30~100 cm)与吸磷量、WUE和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而在补充灌溉时,与磷肥表施相比,磷肥深施却显著降低WUE(P〈0.05),平均降低13.3%,且深层根长与WUE、产量的关系缺乏规律性。该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供应不足时,磷肥深施有利于促进冬小麦深层土壤根系生长发育,提高对土壤水分吸收利用能力,从而利于形成高产。该研究可为理解作物生长及产量对水分养分空间耦合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灌溉 水分 分层施磷 根长分布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地不同水氮条件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伟 朱利群 +3 位作者 王文博 胡乃娟 张政文 卞新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4期43-48,共6页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地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计了3种灌溉方式共9个处理,并设置3个麦秆不还田处理为对照。[结果]施氮量为225kg/hm2时...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地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计了3种灌溉方式共9个处理,并设置3个麦秆不还田处理为对照。[结果]施氮量为225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模式有利于控制水稻茎蘖量,降低水稻株高,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无显著影响,水稻有效穗数受灌溉措施及施氮量的影响较大,浅湿调控灌溉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施氮量为225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降低土壤脲酶活性,而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地施氮量为225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提高最为显著,而不同水氮条件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在秸秆还田地,当施氮量为225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水肥耦合 水稻产量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灌水和施氮对河西地区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寇雯萍 张富仓 +2 位作者 冯磊磊 张鹏 吴立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共6页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设置4个氮肥水平和6个不同生育期灌水处理,研究了不同生育期灌水和施氮对河西地区春小麦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春小麦各个生育期都灌水(CK)相比,苗期、拔节期、抽穗期以及苗期+灌浆期不灌水对春小麦的株高...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设置4个氮肥水平和6个不同生育期灌水处理,研究了不同生育期灌水和施氮对河西地区春小麦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春小麦各个生育期都灌水(CK)相比,苗期、拔节期、抽穗期以及苗期+灌浆期不灌水对春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的累积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苗期、苗期+灌浆期不灌水对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的累积量影响最大。在平均氮肥水平下,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以及苗期+灌浆期不灌水春小麦的产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25.63%、11.88%、13.67%、10.38%及34.06%。因此,苗期不灌水和苗期+灌浆期不灌水对春小麦的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抽穗期不灌水、拔节期不灌水和灌浆期不灌水。施氮对不同生育期灌水的春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的累积量、收获指数(HI)、穗粒数、有效小穗数和产量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不同生育期灌水 产量 施氮
下载PDF
不同时期水肥藕合对旱地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海祯 梁哲军 +3 位作者 齐宏立 王玉香 邵新胜 聂安全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61-65,共5页
以旱地小麦晋麦 4 7号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不同时期水肥藕合方式对旱地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时期水肥藕合对旱地小麦灌浆期光合性能和产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拔节期水肥藕合方式 (补水 2 0m3+N2 0 P2 0 K16 )的净光... 以旱地小麦晋麦 4 7号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不同时期水肥藕合方式对旱地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时期水肥藕合对旱地小麦灌浆期光合性能和产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拔节期水肥藕合方式 (补水 2 0m3+N2 0 P2 0 K16 )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 浓度分别比对照 (不补水 +N2 0 P2 0 K16 )高出 4 1 4 6 % ,31 79% ,10 5 2 8%和 97 8%。产量比对照高出 30 5 %。小麦增产影响因素通径分析为 :单位面积成穗数 >穗粒数 >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时期 旱地小麦 水肥藕合 光合特性
下载PDF
不同灌溉处理对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艳 张佳宝 +1 位作者 张丛志 陈金林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44,共4页
通过温室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处理对玉米的生长状况,生理特性及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充分灌溉处理(FI)的植株株高、茎粗与叶面积长势优于其它处理,而地上部分及根系的干物质累积量低于其它处理。相同的灌溉量条件下,分根... 通过温室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处理对玉米的生长状况,生理特性及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充分灌溉处理(FI)的植株株高、茎粗与叶面积长势优于其它处理,而地上部分及根系的干物质累积量低于其它处理。相同的灌溉量条件下,分根交替灌溉处理(PRD)的植株产生的脯氨酸含量高于调亏灌溉处理(DI),说明PRD处理能够使植株提高渗透调节能力。在产量构成中,FI处理的植株产量最高,PRD 75%(灌水量为充分灌溉的75%)处理的植株产量略低于FI处理,二者差异不显著,其次为D I75%处理(灌水量为充分灌溉的75%)。尽管FI处理的植株绝对产量最高,但是以牺牲水分利用率为代价的,而其它处理尽管绝对产量较FI处理略低,但由于其耗水量也低,水分利用率反而高于FI处理。特别是PRD 75%处理的植株绝对产量和水分利用率都有较好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叶绿素 脯氨酸
下载PDF
局部湿润方式下玉米对不同根区氮素的吸收与分配 被引量:11
20
作者 胡田田 康绍忠 +1 位作者 李志军 张富仓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5-113,共9页
采用分根装置,对均匀灌水、固定灌水和交替灌水3种方式下,于1/2根区设施(^(15)NH_4)_2SO_4的处理;另1/2根区施入等量的(^(14)NH_4)_2SO_4,研究玉米不同根区氮素的吸收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处理15、20、40 d时,玉米累积^(15)N肥料氮量... 采用分根装置,对均匀灌水、固定灌水和交替灌水3种方式下,于1/2根区设施(^(15)NH_4)_2SO_4的处理;另1/2根区施入等量的(^(14)NH_4)_2SO_4,研究玉米不同根区氮素的吸收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处理15、20、40 d时,玉米累积^(15)N肥料氮量表现为,固定灌水下^(15)N施在灌水区分别是非灌水区的2.37、2.95和3.41倍;交替灌水下^(15)N施在先灌水区是后灌水区的1.57、1.08和1.06倍。作物自不同根区土壤或肥料吸收氮素占总吸氮量的百分数表明,交替灌水时,不同根区有同等贡献;固定灌水时,作物吸收的氮素绝大部分来自灌水区。根系的氮素吸收速率和根长均表现为,交替灌水两根区趋于相同;固定灌水的非灌水区明显小于灌水区,表明吸收速率和根长对作物吸收氮素都有重要作用。处理40 d时,玉米各部分累积^(15)N肥料氮占根区总吸收量百分数为地上部:均匀灌水>交替灌水>固定灌水;^(14)N区根系:^(15)N施在固定灌水的非灌水区>其他4个处理;^(15)N区根系:^(15)N施在固定灌水的灌水区>固定灌水的非灌水区和交替灌水任一根区>均匀灌水。说明局部供水使根系的氮素分配明显增多,地上部减少;两种局部灌水所不同的是,固定灌水时,氮素向灌水区根系的分配大于非灌水区;交替灌水时,两根区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湿润方式 不同根区 氮素 吸收与分配 ^15N肥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