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InSAR技术的矿区地表沉降规律分析与趋势预测
1
作者 朱权洁 谷雷 +2 位作者 刘晓云 尹永明 朱斯陶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5-131,共7页
井工煤矿开采会导致地表沉陷,损坏地表建筑物、影响生态环境,甚至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地表沉陷发展规律的准确分析和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东滩煤矿6306工作面为试验对象,选取覆盖该区域的19景Sentinel-1A影像数据,开展了基... 井工煤矿开采会导致地表沉陷,损坏地表建筑物、影响生态环境,甚至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地表沉陷发展规律的准确分析和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东滩煤矿6306工作面为试验对象,选取覆盖该区域的19景Sentinel-1A影像数据,开展了基于D-InSAR技术的地表沉降规律分析与预测研究。基于“二轨法”获取了试验区域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SAR影像数据分析方法与处理流程;结合矿区实测数据和Sentinal-1A影像数据,验证分析了6306工作面对应的地表沉降规律;构建了基于LSTM算法的地表沉降预测模型,对比分析了LSTM、SVR和灰色GM(1,1)3种方法预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D-InSAR技术的监测精度高(最大误差为18.3 mm,平均差值为5.4 mm),区域广,可有效获取地表形变的时空演化规律;此外,相较于传统SVR、灰色GM(1,1)预测模型,所提出的LSTM模型平均误差约为2.98 mm,具有更高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d-insar LSTM 水准监测 趋势预测
下载PDF
D-InSAR技术在井筒注浆对地表及建筑物变形影响中的应用
2
作者 刘辉 卢如梦 +3 位作者 苏丽娟 程诗广 张鹏飞 程桦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5-105,共11页
【目的】在煤矿工程中,井壁破损对生产设施和矿井安全构成威胁,全面监测井筒注浆工程对工业广场及地表建筑物的变形影响,对保障矿山生产安全至关重要。【方法】以皖北矿区某煤矿为研究对象,选取覆盖该区域的15景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 【目的】在煤矿工程中,井壁破损对生产设施和矿井安全构成威胁,全面监测井筒注浆工程对工业广场及地表建筑物的变形影响,对保障矿山生产安全至关重要。【方法】以皖北矿区某煤矿为研究对象,选取覆盖该区域的15景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全面监测井筒注浆修复前后工业广场及地表建筑物沉降,获取地表及建筑物动态变形信息,分析注浆活动对地表及建筑物的影响。【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与水准监测相比,D-InSAR地表沉降监测平均误差1.70 mm,最大误差2.70 mm,D-InSAR监测地表微小沉降精度可靠,能够满足工业广场地表沉降监测的要求。(2)井筒注浆工程实施前,地表及建筑物呈持续下沉状态,监测期内最大下沉量为21.12 mm;工程实施后,下沉趋势减缓并逐渐趋于稳定;分析井筒应变监测结果和地面沉降变化可知,注浆修复效果显著,在井筒周围形成隔水帷幕。(3)监测结果显示,注浆前后地表经历“连续下沉-微量抬升-轻微沉降-趋于稳定”4个阶段,注浆初期对地表沉降抑制作用明显,注浆中地表略有抬升,工程结束后轻微沉降直至稳定。(4)监测期内主要建筑物变形均小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2017版)中Ⅰ级损坏标准,处于安全阈值内,注浆工程进一步减缓了建筑物变形,保证建筑物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安全 井筒注浆 d-insar 地表沉降 建筑物变形 皖北矿区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的杨伙盘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马立龙 蔡瑞庆 +1 位作者 张帆 李倩文 《河南科技》 2024年第3期37-41,共5页
【目的】煤炭资源的开采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地面塌陷问题尤为严重,而地表形变监测是修复生态环境问题的首要工作。【方法】InSAR技术作为一种面监测技术,已成功应用到煤矿地面塌陷监测中,本研究利用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 【目的】煤炭资源的开采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地面塌陷问题尤为严重,而地表形变监测是修复生态环境问题的首要工作。【方法】InSAR技术作为一种面监测技术,已成功应用到煤矿地面塌陷监测中,本研究利用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计算2020年8月至2022年10月间共31景Sentinel-1A数据。【结果】在监测期内,开采工作面的地表共形成3个形变中心,分别位于301和303盘区的工作面,地表在煤矿开采后进入快速形变期,之后开始缓慢形变,直至趋于稳定状态。【结论】D-InSAR技术对于此类地面塌陷问题,相较于点监测技术,具有先天的优势,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整个工作面的形变情况,对煤矿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起到了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伙盘煤矿 d-insar Sentinel-1A 地表形变监测 工作面
下载PDF
D-InSAR技术与SBAS-InSAR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鹏 程海强 王翔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141,共9页
为了对D-InSAR和SBAS-InSAR两种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以山东省济宁市某采矿工作面为主要研究区,选取2022年11月2日—2023年8月29日期间26景Sentinel-1A数据,分别利用D-InSAR和SBAS-InSAR两种技术获取了该工... 为了对D-InSAR和SBAS-InSAR两种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以山东省济宁市某采矿工作面为主要研究区,选取2022年11月2日—2023年8月29日期间26景Sentinel-1A数据,分别利用D-InSAR和SBAS-InSAR两种技术获取了该工作面的地面沉降信息,首先从沉降区域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沉降面积分布等方面对两种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通过同期实测水准数据对两种技术得到的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研究结果表明,D-InSAR和SBAS-InSAR两种技术监测到的研究区内最大累积沉降量分别为69 mm和59 mm,识别出沉降量大于10 mm的区域面积分别为0.60 km^(2)和0.87 km^(2),其中,沉降量大于30 mm的区域面积分别为0.10 km^(2)和0.17 km^(2)。与水准监测数据对比可知,两种InSAR技术得到的监测结果与真实沉降情况相吻合,在部分沉降漏斗中心区域,地面沉降量超过InSAR技术可监测形变梯度,两种技术的监测精度都大幅降低。相对于SBAS-InSAR技术,D-InSAR技术获取的累积沉降量值更大,但其抵抗误差干扰的能力较弱,而SBAS-InSAR技术能够更好地消除大气相位效应等误差的影响,得到的地面沉降结果在空间分布上更连续平滑。本文研究对利用InSAR技术监测矿区地面沉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技术 SBAS-InSAR技术 煤矿 地面沉降 沉降监测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的矿区地表沉陷监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仝云霄 杨俊泉 +1 位作者 胡晓佳 孟中玙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0-422,共13页
矿山开采可能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威胁矿区的社会稳定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快速准确监测矿区沉陷可有效预防地质灾害。本文以山西省大同煤矿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共13景Sentinel-1影像,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矿山开采可能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威胁矿区的社会稳定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快速准确监测矿区沉陷可有效预防地质灾害。本文以山西省大同煤矿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共13景Sentinel-1影像,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 SAR)进行地表沉陷监测研究,获取大同煤矿地表累计沉陷量,使用已有研究成果对比验证了本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大同煤矿沉陷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大同市南郊区西部以及南郊区、怀仁市、左云县和山阴县四县市交界处,监测期间最大、平均沉陷量分别为381.43 mm、13.88 mm,总沉陷面积约为207.91 km2,根据7个重点沉陷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化规律发现沉陷呈现持续扩张趋势,推断地表沉陷仍会持续较长时间。研究证明了In SAR技术在矿山开采沉陷监测的可靠性,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方法,研究结果可为矿山开采沉陷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煤矿 d-insar 矿区沉陷 地表形变监测 地质灾害 Sentinel-1
下载PDF
双轨D-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沉陷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董娟 柯飞 +1 位作者 牛昆 王家乐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为了能够精确监测矿区地表沉陷,验证D-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沉陷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采用D-InSAR技术提取工作面推进93、153、443、809 m时SAR影像沉陷信息,结合现场实地监测试验对宁夏枣泉矿区采动过程中地表沉陷展开了详细分析。结果表... 为了能够精确监测矿区地表沉陷,验证D-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沉陷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采用D-InSAR技术提取工作面推进93、153、443、809 m时SAR影像沉陷信息,结合现场实地监测试验对宁夏枣泉矿区采动过程中地表沉陷展开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卫星监测期间,枣泉矿区出现了4个明显沉陷区域,且地表沉陷中心都滞后于工作面一定距离;D-InSAR技术监测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说明D-InSAR技术能够有效地监测矿区沉降情况。研究成果验证了D-InSAR技术作为面向矿区的地表沉降监测方法的可行性,为矿区的安全开采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技术 SAR雷达影像 地表沉降 沉陷规律
下载PDF
基于D-InSAR的煤矿地表沉陷动态规律研究
7
作者 史凌亚 李晓燕 +2 位作者 陈文明 孙建伟 魏军朋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83-87,共5页
为进一步探究煤矿矿区地表沉陷特征,以西北地区某煤矿沉陷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目标沉陷区的数据进行全方位的采集;而后基于这些数据,以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nSAR)为测量工具,辅以现场测量方法,从定性和定量2个角度,对该沉陷区的地... 为进一步探究煤矿矿区地表沉陷特征,以西北地区某煤矿沉陷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目标沉陷区的数据进行全方位的采集;而后基于这些数据,以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nSAR)为测量工具,辅以现场测量方法,从定性和定量2个角度,对该沉陷区的地表沉陷动态规律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沉陷区后续治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陷 动态规律 d-insar 仿真分析
下载PDF
融合D-InSAR和PS-InSAR的建筑物坍塌沉降监测
8
作者 范伟 方杰 许令顺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51-55,共5页
文章针对2022年4月29日长沙市望江区一建筑物坍塌现象,采取D-InSAR技术对2022年4月22日和2022年5月4日获取的两幅Sentinel-1影像进行差分干涉处理,获取建筑物地表形变信息;同时结合2020年5月-2022年5月获取的25幅Sentinel-1影像,采用PS-... 文章针对2022年4月29日长沙市望江区一建筑物坍塌现象,采取D-InSAR技术对2022年4月22日和2022年5月4日获取的两幅Sentinel-1影像进行差分干涉处理,获取建筑物地表形变信息;同时结合2020年5月-2022年5月获取的25幅Sentinel-1影像,采用PS-InSAR技术进行反演监测建筑物地表变形区两年内的时空序列变化。结果表明:利用D-InSAR技术能在事故坍塌后短时间内快速获取地表形变,结合PS-InSAR技术获取累计沉降时序图得到该地区两年内的沉降量,并通过时间序列图可准确得到该栋建筑坍塌前后的沉降趋势与沉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PS-INSAR 建筑物坍塌 沉降监测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的大范围地灾普查分析——以雅安为例
9
作者 闫鑫 冯柏程 刘文强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6期62-65,共4页
研究针对区域地灾普查的需求,利用Sentinel-l卫星影像数据,通过二轨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差分干涉技术(D-InSAR)获取雅安地区2023年10月至2023年12月间的大范围地表形变信息。处理结果表明,在影像覆盖期间,雅安地区沉降形变主要以东部、... 研究针对区域地灾普查的需求,利用Sentinel-l卫星影像数据,通过二轨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差分干涉技术(D-InSAR)获取雅安地区2023年10月至2023年12月间的大范围地表形变信息。处理结果表明,在影像覆盖期间,雅安地区沉降形变主要以东部、南部为主,地表最大沉降量为6.7 cm。D-InSAR技术能够为地灾普查提供高精度、大范围的形变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灾普查 d-insar 数据分析
下载PDF
基于D-InSAR的煤矿区开采沉陷遥感监测技术分析 被引量:92
10
作者 吴立新 高均海 +3 位作者 葛大庆 殷作如 邓智毅 刘宏军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25,37,共5页
该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开采沉陷监测技术现状、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和差分干涉测量(D-In SAR)技术发展及其在地表沉陷监测中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D-InSAR技术在煤矿开采沉陷变形监测中的特点与技术优势。指出:应用D-InSAR进... 该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开采沉陷监测技术现状、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和差分干涉测量(D-In SAR)技术发展及其在地表沉陷监测中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D-InSAR技术在煤矿开采沉陷变形监测中的特点与技术优势。指出:应用D-InSAR进行煤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的具体目标是矿区地表沉降演变过程分析、采区地表沉陷动态监测与分析和矿区DEM数据更新;亟须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有:源数据获取与选择、数据处理方法、地面配合措施、精度与可靠性评价、多源信息集成分析等。D-InSAR为煤矿区地表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和开采沉陷实时动态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作为"数字矿山"的重要内容,D-InSAR可以有效地指导矿区生产、整体规划与长远发展,并为矿区可持续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遥感监测 数字矿山 可持续发展 d-insar
下载PDF
地表形变D-InSAR监测方法及关键问题分析 被引量:30
11
作者 葛大庆 王艳 +3 位作者 范景辉 刘圣伟 郭小方 王毅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7年第4期14-22,共9页
总结和分析了地表形变D-InSAR监测的主要方法和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常规D-InSAR技术中大气相位和低相干区域相位解缠,分别介绍了基于Delaunay三角网的不规则格网解缠方法、累积干涉纹图处理方法(Stack ing Interferogram s)、永... 总结和分析了地表形变D-InSAR监测的主要方法和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常规D-InSAR技术中大气相位和低相干区域相位解缠,分别介绍了基于Delaunay三角网的不规则格网解缠方法、累积干涉纹图处理方法(Stack ing Interferogram s)、永久性散射体(PS)技术以及角反射器干涉测量(CR-InSAR)方法,分析了各自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此外,对有限数据量条件下低相干区域大气相位校正和相干目标识别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立足于工程应用需要,分别对D-InSAR测量地表形变的参数要求、测量结果的精度验证、D-InSAR测量值与形变的关系、大区域处理以及形变场时空演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地表形变 失相干 大气波动 相干目标
下载PDF
D-InSAR监测开采沉陷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邓喀中 姚宁 +1 位作者 卢正 范洪冬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27,120,共4页
基于ERS1/2影像,针对沛城矿二二采区,利用DOR IS软件进行了D-InSAR处理,得到该采区的下沉值,并在与实测下沉值进行对比后,得到了实测和D-InSAR监测下沉值之间的差值与距离的关系式,根据该关系式对D-InSAR监测下沉值进行修正,获得了与地... 基于ERS1/2影像,针对沛城矿二二采区,利用DOR IS软件进行了D-InSAR处理,得到该采区的下沉值,并在与实测下沉值进行对比后,得到了实测和D-InSAR监测下沉值之间的差值与距离的关系式,根据该关系式对D-InSAR监测下沉值进行修正,获得了与地面实测相近的地面下沉,从而证明D-InSAR用于开采沉陷监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沉陷监测 DORIS 沛城矿
下载PDF
A model for extracting large deformation mining subsidence using D-InSAR technique and probability integral method 被引量:22
13
作者 范洪冬 顾伟 +2 位作者 秦勇 薛继群 陈炳乾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4期1242-1247,共6页
Due to the difficulties in obtaining large deformation mining subsidence using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alone, a new algorithm was proposed to extract large deformation mining ... Due to the difficulties in obtaining large deformation mining subsidence using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alone, a new algorithm was proposed to extract large deformation mining subsidence using D-InSAR technique and probability integral method. The details of the algorithm are as follows:the control points set, containing correct phase unwrapping points on the subsidence basin edge generated by D-InSAR and several observation points (near the maximum subsidence and inflection points), was established at first; genetic algorithm (GA) was then used to optimize the parameters of probability integral method; at last, the surface subsidence was deduced according to the optimum parameters.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in Huaibei mining area, China, show that the presented method can generate the correct mining subsidence basin with a few surface observations, and the relative error of maximum subsidence point is about 8.3%, which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D-InSAR (relative error is 6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genetic algorithm probability integral method mining subsidence
下载PDF
基于相干点目标的多基线D-InSAR技术与地表形变监测 被引量:42
14
作者 葛大庆 王艳 +2 位作者 郭小方 刘圣伟 范景辉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4-580,共7页
失相干(Decorrelation)与大气波动是影响重复轨差分干涉测量(D-InSAR)进行地表形变信息提取的主要因素。相干性降低使得干涉纹图在空间上表现为不连续,难以完成相位解缠。重复观测时大气波动引起的相位延迟在空间域上的不均一分布则降低... 失相干(Decorrelation)与大气波动是影响重复轨差分干涉测量(D-InSAR)进行地表形变信息提取的主要因素。相干性降低使得干涉纹图在空间上表现为不连续,难以完成相位解缠。重复观测时大气波动引起的相位延迟在空间域上的不均一分布则降低了D-InSAR提取形变信息,特别是空间范围覆盖较大的形变场的精度。介绍了一种基于相干目标的多基线D-InSAR数据处理算法。该算法根据少量SAR数据构成多基线干涉纹图集,分别利用点目标检测算法和相干系数均值作为相干目标提取的测度;利用相位回归分析模型对干涉相位进行时间域迭代处理,从干涉相位中提取线性形变速率和DEM误差改正,通过迭代处理补偿高程误差,解算线性地表形变速率。该算法提高了D-InSAR形变监测的时间采样率,能准确获取每个观测时刻的形变累积量。以沧州地区2004—2005年的SAR数据为例,获取了该地区地表沉降线性速率及其演变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失相干 大气波动 线性形变速率 干涉纹图集
下载PDF
D-InSAR处理中失相干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晓萌 常占强 +1 位作者 张景发 龚利霞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0-263,共4页
失相干问题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实用化的最大障碍之一,尤其是在D-InSAR处理中,失相干问题更为突出.通过对D-InSAR处理中的各种失相干源进行量化计算,找出了D-InSAR处理中影响SAR像对相位间相干性的主要因素,进而在理论分析的基础... 失相干问题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实用化的最大障碍之一,尤其是在D-InSAR处理中,失相干问题更为突出.通过对D-InSAR处理中的各种失相干源进行量化计算,找出了D-InSAR处理中影响SAR像对相位间相干性的主要因素,进而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减小D-InSAR处理中相位失相干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地表形变 失相干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和灰色Verhulst模型的矿区沉降监测与预计 被引量:32
16
作者 杨俊凯 范洪冬 +1 位作者 赵伟颖 冯军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3-147,共5页
针对在地形复杂的矿区沉降观测资料不易获取的问题,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技术(D-In SAR)与灰色Verhulst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矿山开采沉陷监测和预计方法。该方法首先对覆盖大柳塔煤矿某工作面的12景Terra SAR-X雷达数据进行D-In ... 针对在地形复杂的矿区沉降观测资料不易获取的问题,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技术(D-In SAR)与灰色Verhulst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矿山开采沉陷监测和预计方法。该方法首先对覆盖大柳塔煤矿某工作面的12景Terra SAR-X雷达数据进行D-In SAR处理,获取观测站沉降值;然后根据沉降量与时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灰色Verhulst模型的预测函数,对开采沉陷发展规律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3个测试点D-In SAR监测数据的绝对和相对误差分别为2.8~15 mm,0.9%~6%;结合灰色Verhulst模型预测的绝对和相对误差分别为3.4~18.8 mm,1.2%~5.7%。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弥补矿区沉降实测数据的不足,为实现矿区开采沉陷监测和预计的一体化软件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监测与预计 d-insar 灰色VERHULST模型 预测函数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的西藏改则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洪顺英 申旭辉 +3 位作者 单新建 刘智荣 戴娅琼 荆凤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3-31,共9页
2008年1月9日在西藏改则地区发生6.9级地震,接着1月16日又发生6.0级余震,表现为双震型。本文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通过对欧空局ASAR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其同震干涉形变场。通过分析表明:改则地震干涉形变场呈双贝壳状,影响范围... 2008年1月9日在西藏改则地区发生6.9级地震,接着1月16日又发生6.0级余震,表现为双震型。本文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通过对欧空局ASAR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其同震干涉形变场。通过分析表明:改则地震干涉形变场呈双贝壳状,影响范围约33 km×30 km,以北东向地震破裂带为分界线分为西北视线向沉降盘与东南视线向隆升盘,最大视线向沉降形变量约53.2 cm,最大视线向隆升形变量约11.3 cm。西北沉降盘又存在东、西两个形变中心,推测西部形变中心受6.0级余震的控制,东部形变中心受6.9级主震的控制。宏观震中位置应位于左旋走滑改则—洞错断裂与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的分阶部位(左阶),构造应力场以张性拉伸为主,导致地震破裂为典型的正断层破裂,与此次地震的干涉形变场特征及哈佛大学震源机制解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地震 d-insar 同震形变 视线向形变 断层
下载PDF
D-InSAR技术应用于汶川地震地表位移场的空间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屈春燕 单新建 +5 位作者 宋小刚 张桂芳 张国宏 郭利民 刘云华 韩宇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5-190,共16页
基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利用7个条带共112景日本ALOS/PALSAR raw格式雷达数据,采用两通差分干涉处理模式,获取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周围约450km×500km区域的同震形变干涉纹图。通过对干... 基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利用7个条带共112景日本ALOS/PALSAR raw格式雷达数据,采用两通差分干涉处理模式,获取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周围约450km×500km区域的同震形变干涉纹图。通过对干涉纹图的定性分析,确定了非相干带的分布范围,据此对相位连续条带和相位不连续条带采用不同的相位解缠方案,实现了7个条带的成功解缠,获得了数值化的干涉形变场图像,并通过形变等值线和跨断层形变剖面线等方法对干涉形变场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场沿映秀-北川断裂带分布,形变范围很大,但主要集中在发震断层南北两侧各约100km的近场区。其中断层附近由西向东宽约30~15km,长约250km的区域为非相干带,是本次地震中变形最强烈并伴有地表破裂发生的区域,其形变梯度已超出InSAR测度能力。在非相干带两侧宽度各约70km,具有清晰可辨连续完整并向发震断层收敛的包络状干涉条纹区域是次一级形变区,距离发震断层越近,形变梯度和幅度越大,其视线向位移为北盘沉降,南盘抬升。相对于数据条带南北边缘,北盘最大累积沉降量约-110^-120cm,出现于汶川和茂县东北,在理县南震中附近也有一大面积沉降区,沉降位移约为-55^-60cm。南盘最大累积抬升量约120~130cm,出现在映秀西侧震中区,都江堰北及北川附近。南北盘之间的相对最大形变量约240cm,出现在映秀西侧震中附近及都江堰北。在发震断层两侧距非相干带各约70km以外的远场区,干涉条纹稀少,形变量很小,仅在±10cm以下。跨断层形变剖面表明,断层附近及其上盘形变梯度差异大,变形非均匀性突出,而下盘形变过程相对平稳。这些形变差异反映了断层活动的非均匀性及逆断层变形的复杂性。分析认为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运动模式是上下盘相对逆冲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汶川MS8.0地震 地表形变 干涉
下载PDF
D-InSAR技术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形变监测中的误差分析与应用 被引量:23
19
作者 韩宇飞 宋小刚 +5 位作者 单新建 屈春燕 汪驰升 郭利民 张桂芳 刘云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71-1579,共9页
选取长白山天池火山区15景JERS-1 L波段SAR存档数据,利用二轨法进行SAR差分干涉处理.最终用4景JERS-1数据获取了覆盖相似时间段的3幅D-InSAR形变图,提取了研究区1994~1998年的地表形变场.研究表明:远离天池火山的平坦区域形变微弱;从... 选取长白山天池火山区15景JERS-1 L波段SAR存档数据,利用二轨法进行SAR差分干涉处理.最终用4景JERS-1数据获取了覆盖相似时间段的3幅D-InSAR形变图,提取了研究区1994~1998年的地表形变场.研究表明:远离天池火山的平坦区域形变微弱;从天池火山的山脚向上到2000~2200 m高程处,表现为逐渐增强的隆升形变,最高形变速率达到LOS(视线向)5 mm/a.尽管没有同期地面实测资料验证,但研究结论与2002~2005年的一等水准测量结果及地震活动性具有定性的一致性;与Kim的同期InSAR研究具有定量的可比性.在时间上向前延伸了对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形变监测时段,为研究长白山天池火山活动状态提供了更多的形变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技术 JERS-1 误差分析 长白山天池火山 形变监测
下载PDF
基于MODIS和GPS的D-InSAR大气延迟改正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成生 张勤 +3 位作者 赵超英 朱武 王亚男 王宏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7-131,共5页
利用西安地区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7期GPS观测数据及相应的MODIS数据,分析MODIS水汽的校正模型。运用西安地区的Envisat数据和MODIS水汽数据进行D-InSAR大气延迟改正,实验结果表明:在大气状态变化缓慢时,利用MODIS数据对D-InSAR结果有... 利用西安地区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7期GPS观测数据及相应的MODIS数据,分析MODIS水汽的校正模型。运用西安地区的Envisat数据和MODIS水汽数据进行D-InSAR大气延迟改正,实验结果表明:在大气状态变化缓慢时,利用MODIS数据对D-InSAR结果有一定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GPS d-insar 大气延迟 水汽反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