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肉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晓燕 徐晨 +3 位作者 曲倩倩 周萍 徐瑜 邓凯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6期130-132,共3页
目的 分析并总结子宫肉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及手术证实为子宫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CT及MRI表现,总结并探讨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 15例子宫肉瘤患者中包括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8例,其中4例病灶局限于宫腔... 目的 分析并总结子宫肉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及手术证实为子宫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CT及MRI表现,总结并探讨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 15例子宫肉瘤患者中包括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8例,其中4例病灶局限于宫腔内,4例表现为盆腔巨大包块,8例病灶均呈囊实性包块;未分化子宫肉瘤1例,呈类圆形短T_(1)、长T_(2)信号,边界清,DWI呈边缘环形高信号;子宫腺肉瘤2例,表现结节状、团块状混杂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3例,均呈T_(1)WI等或低信号、T_(2)WI高或稍高信号且DWI呈明显高信号;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表现为盆腔内巨大囊实性占位,病理证实病灶侵穿浆膜累及局部肠壁浆膜下组织。结论 子宫肉瘤常表现为盆腔内囊实性包块,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可侵犯邻近结构或发生远处转移。MRI表现较具有特征性,常表现为等或稍长T_(1)WI、混杂长T_(2)WI信号,DWI呈高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肉瘤 影像学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下载PDF
Changes in filtration and capacitance properties of highly porous reservoir in underground gas storage:CT-based and geomechanical modeling
2
作者 Valerii Khimulia Vladimir Karev +1 位作者 Yury Kovalenko Svyatoslav Barkov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8期2982-2995,共14页
The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studies of filtration and capacitance properties of highly porous reservoir rocks of the aquifer of an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facility.The geomechanical part of the re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studies of filtration and capacitance properties of highly porous reservoir rocks of the aquifer of an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facility.The geomechanical part of the research included studying the dependence of rock permeability on the stress-strain state in the vicinity of the wells,and physical modeling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 of increasing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wellbore zone-the method of directional unloading of the reservoir.The digital part of the research included computed tomography(CT)-based computer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pore space characteristics,and filtration propert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ests.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physical modeling of deformation and filtration processes,it is found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rocks before fracture depends on the stress-strain state insignificantly,and this influence is reversible.However,when downhole pressure reaches 7-8 MPa,macrocracks in the rock begin to grow,accompanied by irreversible permeability increase.Porosity,geodesic tortuosity and permeability values were obtained based on digital studies and numerical modeling.A weak degree of transversal anisotropy of the filtration properties of rocks was detect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ore size distribution,pressure field and flow velocities,high homogeneity and connectivity of the rock pore space is shown.The absence of pronounced changes in pore space characteristics and pore permeability after non-uniform triaxial loading rocks was shown.On the basis of geometrical analysis of pore space,the reasons for weak permeability anisotropy were identified.The filtration-capacitance properties obtained from the digital analysis showed very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s of field and laboratory measurements.The physical modeling has confirmed the efficiency of application of the directional unloading method for the reservoir under study.The necessary parameters of its application were calculated:bottomhole geometry,stage of operation,stresses and pressure drawdown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eability anisotropy Reservoir porosity Rocks computed tomography(ct) digital core analysis Filtration flow numerical modeling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jointed rock models using CT scanning and photogrammetry
3
作者 Yingxian Lang Zhengzhao Liang Zhuo Dong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1348-1361,共14页
The geometry of joints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s.To simplify the curved joint shapes in rocks,the joint shape is usually treated as straight lines or planes in most laboratory e... The geometry of joints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s.To simplify the curved joint shapes in rocks,the joint shape is usually treated as straight lines or planes in most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In this study,th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 scanning and photogrammetry were employed to obtain the internal and surface joint structures of a limestone sample,respectively.To describe the joint geometry,the edge detection algorithms and a three-dimensional (3D) matrix mapping method were applied to reconstruct CT-based and photogrammetry-based jointed rock models.For comparison tests,the numerical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an intact rock sample and a sample with a joint simplified to a plane using the parallel computing metho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process of jointed rock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geometry of joints.The presence of joints reduces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UCS),elastic modulus,and released acoustic emission (AE) energy of rocks by 37%–67%,21%–24%,and 52%–90%,respectively.Compared to the simplified joint sample,the proposed photogrammetry-based numerical model makes the most of the limited geometry information of joints.The UCS,accumulative released AE energy,and elastic modulus of the photogrammetry-based sample were found to be very close to those of the CT-based sample.The UCS value of the simplified joint sample (i.e.38.5 MPa)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T-based sample (i.e.72.3 MPa).Additionally,the accumulative released AE energy observed in the simplified joint sample is 3.899 times lower than that observed in the CT-based sample.CT scanning provides a reliable means to visualize the joints in rocks,which can be used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photogrammetry techniques.The application of the photogrammetry-based sample enables detailed analysis for estimat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jointed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a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scanning PHOTOGRAMMETRY Parallel comput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数字X线摄影与磁共振对腰椎小关节疾病的诊断准确度对比
4
作者 黄军明 杨丽 陈秋萍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4期302-306,共5页
目的 对比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CT)、数字X线摄影(DR)与磁共振(MR)对腰椎小关节疾病的诊断准确度。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27例腰腿疼痛高度疑似腰椎小关节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DR... 目的 对比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CT)、数字X线摄影(DR)与磁共振(MR)对腰椎小关节疾病的诊断准确度。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27例腰腿疼痛高度疑似腰椎小关节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DR与MR诊断,以临床综合诊断作为“金标准”,对比3种不同方式对腰椎小关节疾病的诊断结果,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最后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多层螺旋CT、DR与MR对腰椎小关节疾病的诊断效能。结果 多层螺旋CT、DR与MR对不同关节病损诊断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关于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囊肿胀、滑膜囊肿、软骨退变、关节间隙变窄诊断率较高,多层螺旋CT关于关节面增生、关节囊钙化、关节脱位、关节间隙真空诊断率较高;127例患者通过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腰椎小关节疾病者共90例,多层螺旋CT、DR、MR及联合诊断确诊例数分别为62例、54例、78例及86例;不同诊断方式对腰椎小关节疾病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从高到低分别为联合诊断(95.6%、97.3%、86.1%)、MR(86.7%、81.1%、85.0%)、多层螺旋CT(68.6%、67.6%、68.5%)、DR(60.0%、48.6%、56.7%)。结论多层螺旋CT、DR与MR对于腰椎小关节疾病均具有重要诊断参考价值,虽然MR诊断准确度高于多层螺旋CT、DR,但依然存在漏诊与误诊情况,临床可考虑将三者结合诊断腰椎小关节病变,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探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数字X线摄影 腰椎小关节疾病 灵敏度 特异度
下载PDF
数字化X射线摄影与SPECT核素骨显像联合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价值
5
作者 郝学伟 武富明 +1 位作者 苏敬阳 于海泉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X射线摄影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核素骨显像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就诊并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数字化X射线摄影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核素骨显像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就诊并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数字化X射线摄影联合SPECT核素骨显像进行诊断,对照组采用数字化X射线摄影进行诊断,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经影像学检测,观察组35例患者中确诊31例(占88.6%),对照组35例患者中确诊24例(占68.6%),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58,P<0.05)。术前经影像诊断,观察组诊断的骨折块数为(3.57±0.50)块,对照组诊断的骨折块数为(2.67±0.40)块,观察组骨折诊断块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15,P<0.05);观察组中骨质连续性5例,非连续性30例,对照组中骨质稳定性13例,非稳定性22例,观察组更接近术中骨质连续性和稳定性,两组连续性和稳定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57、4.644,P<0.05)。结论:数字化X射线摄影联合SPECT核素骨显像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数字化X射线摄影 SPEct核素骨显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DR/CT成像系统的曝光参数建模及快速优化方法 被引量:4
6
作者 黄魁东 张定华 +1 位作者 李明君 张华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81-986,共6页
针对工业DR/CT成像系统中曝光参数难以快速优化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简便的曝光参数优化方法。首先根据射线成像的辐射量及探测器输出曲线的特性,推导了曝光参数模型的表达式,然后选用对比度和信噪比来表征DR/CT图像的质量,分析了曝光... 针对工业DR/CT成像系统中曝光参数难以快速优化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简便的曝光参数优化方法。首先根据射线成像的辐射量及探测器输出曲线的特性,推导了曝光参数模型的表达式,然后选用对比度和信噪比来表征DR/CT图像的质量,分析了曝光参数与图像质量的关系,给出了曝光参数优化的目标函数,进而确定了曝光参数优化的3个准则。实验中针对具体成像系统建立了曝光参数模型,实现了曝光优化参数的快速获取,显著提高了成像质量和检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光参数 图像质量 快速优化 DR ct
下载PDF
基于CT图像的混凝土单轴压缩裂隙与应变场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毛灵涛 孙倩文 +2 位作者 袁则循 刘永亮 刘红彬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9-455,共7页
利用X射线计算机层析术(CT)对混凝土试件单轴压缩过程进行原位扫描,获得了不同荷载下试件的CT图像.通过对CT图像进行分析,获得了灰度均值及其均方差、孔隙率和计盒维数随荷载变化的规律.结合数字体散斑法(DVSP)获得了试件内部三维位移... 利用X射线计算机层析术(CT)对混凝土试件单轴压缩过程进行原位扫描,获得了不同荷载下试件的CT图像.通过对CT图像进行分析,获得了灰度均值及其均方差、孔隙率和计盒维数随荷载变化的规律.结合数字体散斑法(DVSP)获得了试件内部三维位移场与应变场.结果表明:试件内部不同尺度裂隙的发展导致灰度均值及其均方差、孔隙率和计盒维数发生相应的变化,灰度均值及其均方差可以揭示小于CT尺度裂隙的发展规律,孔隙率和计盒维数更适用于描述大于CT尺度裂隙的特征.试件内部的位移场与应变场能够直观地揭示出小于CT尺度微裂隙引起的应变局部化区域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为混凝土细观破坏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单轴压缩 计算机层析术 裂隙 三维应变场 数字体散斑法(DVSP)
下载PDF
DR、CT、MRI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 被引量:30
8
作者 余开湖 冯敢生 郑传胜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影像学表现、分期,并评价其在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30例共43髋ANFH行DR、CT、MRI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期. 结果 DR诊断Ⅰ~Ⅱ期ANFH 13髋,Ⅲ~Ⅳ期19髋,阳性率74.4%;CT诊断Ⅰ~Ⅱ期ANF... 目的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影像学表现、分期,并评价其在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30例共43髋ANFH行DR、CT、MRI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期. 结果 DR诊断Ⅰ~Ⅱ期ANFH 13髋,Ⅲ~Ⅳ期19髋,阳性率74.4%;CT诊断Ⅰ~Ⅱ期ANFH 16髋,Ⅲ~Ⅳ期20髋,阳性率83.7%;MRI诊断Ⅰ~Ⅱ期ANFH 22髋,Ⅲ~Ⅳ期20髋,阳性率97.7%.DR、CT、MRI 三者的敏感性比较,经统计学处理,χ2=9.15,P<0.01,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结论 DR难以发现早期ANFH,CT可提供较多的诊断信息,MRI是早期诊断ANFH最准确、最敏感的检查方法.DR、CT、MRI在分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诊断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磁共振成像 ct诊断 ct表现
下载PDF
根尖X线片和锥形束CT评价根尖周骨病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张茗茗 梁宇红 高学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9-543,共5页
目的:比较根尖X线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ghy,CBCT)两种影像学手段在判断根管治疗后根尖病变的有无及揭示病变变化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术前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接受根管治疗及复查患者... 目的:比较根尖X线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ghy,CBCT)两种影像学手段在判断根管治疗后根尖病变的有无及揭示病变变化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术前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接受根管治疗及复查患者的病案资料(包括根尖X线片和CBCT影像学资料)233例,由经过一致性检验的两名评价者,对复查时治疗后根尖病变有无做出诊断,并判断根尖病变的变化(病变消失、缩小、不变、增大)。经Mc Nemar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分别比较根尖X线片及CBCT在判断病变有无、揭示病变变化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在233份复查资料中,CBCT发现治疗后根尖病变178例,相较于根尖X线片发现的1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25%(57/233)的病例中,根尖X线片和CBCT揭示根尖病变变化趋势不同,统计学分析表明根尖X线片和CBCT这两种影像学手段在判断病变变化方面存在差异(P<0.01)。结论:根尖X线片和锥形束CT在判断治疗后根尖病变的有无、揭示根尖病变变化方面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周疾病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放射摄影术 牙科 数字
下载PDF
锥形束CT与数字化牙片诊断牙根纵裂的比较 被引量:11
10
作者 魏婷 吴友农 +1 位作者 王晶艳 孙超 《口腔医学》 CAS 2015年第6期449-451,472,共4页
目的比较锥形束CT与数字化牙片诊断人离体牙牙根纵裂的准确度。方法人类头颅标本1个,完整拔出其27颗牙,去冠后用摸球法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4颗牙,以锥子插入根管内劈开制牙根纵裂模型,对照组13颗牙不劈开。所有牙重新复位至牙槽窝内行C... 目的比较锥形束CT与数字化牙片诊断人离体牙牙根纵裂的准确度。方法人类头颅标本1个,完整拔出其27颗牙,去冠后用摸球法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4颗牙,以锥子插入根管内劈开制牙根纵裂模型,对照组13颗牙不劈开。所有牙重新复位至牙槽窝内行CBCT扫描和拍摄数字化牙片。两组医生分别对图像进行独立评片,做出是否折裂的诊断。以是否劈裂为金标准,对两种方法及评片员所得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 CBCT诊断牙根纵裂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和100%,数字化牙片分别为60.72%和84.62%,CBCT的可靠性(κ=0.743)较高,而数字化牙片(κ=0.449)一般。两组评片员使用CBCT诊断牙根纵裂的总体一致性高(κ=0.922),使用数字化牙片诊断牙根纵裂的总体一致性一般(κ=0.611)。结论与数字化牙片比,CBCT诊断牙根纵裂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可靠性均较高。评片员使用CBCT比使用数字化牙片得出牙根纵裂诊断结论的一致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数字放射技术 牙根纵裂 诊断
下载PDF
MSCT与DR诊断肋骨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龚晓虹 孟祥志 +2 位作者 付传明 刘超 吴杰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2年第3期549-556,共8页
目的:比较数字X线摄影(DR)和多层螺旋CT(MS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确诊率,评价其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作用。方法:观察80例肋骨骨折患者的DR正、斜位片,MSCT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薄层轴位图像,对比分析两种... 目的:比较数字X线摄影(DR)和多层螺旋CT(MS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确诊率,评价其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作用。方法:观察80例肋骨骨折患者的DR正、斜位片,MSCT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薄层轴位图像,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肋骨骨折确诊率、漏诊率和疑诊率方面的差异。结果:DR确诊65例188处,确诊率73.44%(188/256);可疑19处,疑诊率7.44%(19/256);漏诊49处,漏诊率为19.14%(49/256)。MSCT确诊79例253处,确诊率98.05%(251/256);可疑3处,疑诊率1.17%(3/256);漏诊2处,漏诊率为0.78%。DR组与MSCT组对肋骨骨折的确诊率、漏诊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对肋骨骨折的确诊率明显高于DR,是法医临床鉴定的可靠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X线摄影 多层螺旋ct 肋骨骨折 法医临床鉴定
下载PDF
减影CTA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优势 被引量:17
12
作者 党军 王静 刘文亚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33-1036,共4页
目的合理应用64层螺旋CT减影CTA的优势,提高对脑动脉瘤的诊断率。资料与方法对61例临床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CT检查,并用减影CTA和常规CTA进行对比,重组技术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以手术及部分DSA为标准评价两种检查... 目的合理应用64层螺旋CT减影CTA的优势,提高对脑动脉瘤的诊断率。资料与方法对61例临床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CT检查,并用减影CTA和常规CTA进行对比,重组技术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以手术及部分DSA为标准评价两种检查结果;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两名放射科医师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结果减影CTA检出动脉瘤63个,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阴性似然比为0.0000,评价者对动脉瘤检出的一致性为1.00;常规CTA检出动脉瘤60个,漏检3个颈内动脉床突下动脉瘤,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100%,阴性似然比为0.0500,评价者对动脉瘤检出的一致性为0.9565。结论减影CTA技术对颈内动脉床突下动脉瘤的检出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数字减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与骨转移瘤的X线及CT鉴别诊断 被引量:5
13
作者 傅元芳 李启权 +1 位作者 陈双 周全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12-116,共5页
目的:为了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 M M) 和骨转移瘤的影像学( X 线、 C T) 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骨髓涂片或局部病灶活检病理证实的 M M44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原发肿瘤并骨质破坏者71 例;骨破坏灶穿刺病理为... 目的:为了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 M M) 和骨转移瘤的影像学( X 线、 C T) 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骨髓涂片或局部病灶活检病理证实的 M M44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原发肿瘤并骨质破坏者71 例;骨破坏灶穿刺病理为骨转移瘤5 例。将上述两组病例的 X 线及 C 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结果:颅骨病变发生率 M M 为85 % ,骨转移瘤为2143 % ,两者比较 P< 0005 ;下颌骨破坏 M M 为50 % ,骨转移瘤为714 % ,两者比较 P< 001 。脊柱附件骨质破坏部位两病不同, M M 仅破坏椎弓,转移瘤不仅破坏椎弓,还破坏椎弓以外附件。膨胀性骨破坏的 C T 表现, M M 骨破坏部位为密度均匀边缘清楚的软组织影替代,残留骨壳排列规则,对邻近软组织仅为压迫性改变。骨转移瘤骨膨胀性改变轻,对邻近软组织为浸润性改变,在病变内见分布不规则高密度的斑点状残留骨或肿瘤骨。结论:颅骨破坏且为多发病灶及下颌骨破坏,对诊断 M M 有重要价值。脊椎骨质破坏灶累及椎弓及椎弓以外附件及病灶范围内见斑点状高密影者,首先考虑为骨转移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转移瘤 ct 鉴别诊断 X射线
下载PDF
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的价值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贵华 彭晋 +5 位作者 曾英琅 刘昌华 邹东鲁 郭春生 林莉岚 陈思敏 《东南国防医药》 2011年第6期503-505,共3页
目的探讨320排CT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怀疑肋骨骨折,而数字化X线摄影显示为阴性的病例,进一步行320排螺旋CT扫描,并行重建后处理,分析所得图像。结果 35例数字化X线摄影均未见明确肋骨骨折,而320排CT检出8... 目的探讨320排CT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怀疑肋骨骨折,而数字化X线摄影显示为阴性的病例,进一步行320排螺旋CT扫描,并行重建后处理,分析所得图像。结果 35例数字化X线摄影均未见明确肋骨骨折,而320排CT检出81处骨折,其中单发骨折11例(31.4%),多发骨折24例(68.6%)。结论 320排CT显示肋骨无错位细微骨折优于数字化X线摄影,可作为肋骨隐匿性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X线摄影 ct 肋骨 隐匿性骨折
下载PDF
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的价值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友三 陈信坚 +3 位作者 邹佳妮 罗金香 胡纯民 周佩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8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在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0年4月~2010年11月间经320排动态容积CT检出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4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评价CTA图像质量及动脉瘤特征,并与DSA结果对照。结果:320排动态容... 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在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0年4月~2010年11月间经320排动态容积CT检出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4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评价CTA图像质量及动脉瘤特征,并与DSA结果对照。结果:320排动态容积CT脑血管成像动脉瘤显示优良率为94%。48例患者共检出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3个,其中单发31例,多发17例;囊状动脉瘤45例,梭形动脉瘤3例。囊状动脉瘤中,最大径<5mm的小动脉瘤有44个,发生在交通段数目最多,为25个。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能够准确发现和评价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特别在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的筛查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0排ct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清荣 刘卫金 +3 位作者 邹利光 张冬 戚跃勇 文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519-1521,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颈动脉体瘤的颈部血管CT成像(MSCTA)、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的表现以及其中5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颈动脉体瘤的颈部血管CT成像(MSCTA)、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的表现以及其中5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征象。结果11例病变均为单发并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CT平扫呈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形状多较规则;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表面有丰富血管网,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其中3例瘤体较大并包绕颈动脉生长。MSCTA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并与5例DSA表现基本相似。结论MSCTA对于颈动脉体瘤有重要诊断价值,且对于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CT探测器的设计与最新技术 被引量:5
17
作者 卫小乐 M.M.Nasseri +2 位作者 蒋宁 阴泽杰 吴孝义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6-480,共5页
介绍了X射线CT的基本原理,着重讨论了CT探测器的设计方法、CT最新技术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ct探测器 X射线断层扫描 计算机系统 X线球管
下载PDF
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技术CT减影血管造影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丽娟 吕发金 +1 位作者 谢惠 蒋孝先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MBE)技术显示脑血管的可行性并比较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血管模型:①未注射对比剂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10次;②注射对比剂后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5次。用M... 目的探讨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MBE)技术显示脑血管的可行性并比较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血管模型:①未注射对比剂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10次;②注射对比剂后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5次。用MMBE减影后行3DVR、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全幅图像CT值(无对比剂);前后提取两组骨蒙片相减评价图像质量(无对比剂);比较同步MMBE与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结果采用MMBE减影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图像质量均为Ⅱ级13次、Ⅲ级2次;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减影图像CT值均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0次同步扫描骨蒙片相减图像质量均为Ⅰ级,而非同步扫描骨蒙片相减图像质量Ⅱ级8次、Ⅲ级1次、Ⅰ级1次;同步MMBE减影图像质量Ⅱ级13次、Ⅲ级2次,15次VCTDSA减影图像质量均为Ⅰ级。结论同步MMBE技术是显示脑血管的可行方法,可提高MMBE减影后的图像质量;VCTDSA减影图像质量优于同步MM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配蒙片去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基于平板探测器的2D-CT成像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傅健 路宏年 《光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2-665,共4页
大面积非晶硅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在透射射线成像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基于FPD的圆轨道FDK型三维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3D-CT)检测速度快,但成像质量不及2D-CT。为发挥3D-CT速度优势,同时提高系... 大面积非晶硅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在透射射线成像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基于FPD的圆轨道FDK型三维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3D-CT)检测速度快,但成像质量不及2D-CT。为发挥3D-CT速度优势,同时提高系统对物体感兴趣区域CT成像的性能,研究了一种基于FPD的、配合3D-CT功能的高像质2D-CT成像技术;提出了一种集噪声抑制、散射校正和高频细节增强于一体的2D-CT投影预处理方法,并完成了基于FPD的2D/3D-CT集成原型系统的研制。系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基于FPD的2D-CT技术成像空间分辨率达3lp/mm,密度分辨率达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层析成像 平板探测器 2D-ct 3D-ct 射线检测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分析软件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飞 苏增存 +3 位作者 邵广瑞 宋磊 赵磊 张昌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5期613-615,共3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分析(vessel analysis,VA)软件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完成64层螺旋CT减影CTA增强扫描后,选取50段病变或可疑病变脑动脉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减影CTA图像和减影CTA图像+VA图像作诊...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分析(vessel analysis,VA)软件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完成64层螺旋CT减影CTA增强扫描后,选取50段病变或可疑病变脑动脉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减影CTA图像和减影CTA图像+VA图像作诊断,诊断结果以DSA为准,比较2组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减影CTA结合VA对颅脑动脉瘤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单独的减影CTA。VA对脑动脉瘤瘤颈显示效果优于减影CTA。结论:VA软件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减影CTA结合VA的合理应用能更好的显示动脉瘤,提高动脉瘤的检查率,可作为筛查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数字减影 血管分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