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DSA与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1
作者 周新华 陈良义 +1 位作者 翁磊华 吕绍茂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分为对照组(n=38例)和观察组(n=54例)。对照组采用3D-DSA引导,观察组采用DynaCT引导,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支架再狭窄及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术后4个月、8个月及12个月mRS评分、支架成形术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yna-CT的术前规划、观察到支架表面图像与术中所见吻合,手术成功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63.16%(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患者支架再狭窄、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ynaCT用于颅内支架置入术中能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支架成形术耗时,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能降低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dsa血管成像 数字平板造影 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 颅内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旋转DSA、DSA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和TACE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裴文晓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8期2825-2827,2831,共4页
目的研究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和经皮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常规DSA、旋转DSA检查,并以病理检... 目的研究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和经皮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常规DSA、旋转DSA检查,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旋转DSA、DSA在原发性肝癌中的检出结果、诊断效能、病灶检出率、临床检测情况及图像质量。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TACE介入治疗,均于术后3个月给予常规DSA、旋转DSA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式对术后残留或复发病灶的检出率。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旋转DSA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高于DSA(P<0.05)。旋转DSA病灶检出率高于DSA(97.79%比87.50%,P<0.05),且旋转DSA对<1 cm的病灶检出率高于DSA(91.43%比68.57%,P<0.05)。旋转DSA造影剂剂量、辐射剂量、成像次数低于DSA(P<0.05)。旋转DSA甲级片占比高于DSA(86.00%比70.00%,P<0.05)。旋转DSA介入术后残留或复发病灶检出率高于DSA(98.55%比84.06%,P<0.05)。结论旋转DSA在微小隐匿病灶和TACE介入术后残留或复发病灶检出方面优于常规DSA,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和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dsa dsa 原发性肝癌 早期诊断 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下载PDF
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
3
作者 欧阳小辉 贠跃杰 李大成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9期64-68,共5页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术中DSA辅助检查及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术中3D-CTA联合DSA辅助检查及治疗,对两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图像融合情况,发现观察组融合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所用照射剂量及造影剂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神经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头颈部3D-CTA联合DSA影像融合诊断技术更能有效减少放射量,可控制造影剂的剂量,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全面的诊断依据,降低手术治疗风险,值得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融合技术 神经介入手术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关于DSA机房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考
4
作者 戴瑜 《核安全》 2024年第4期19-25,共7页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是核技术利用项目中最常见的医用Ⅱ类射线装置。核技术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评审和复核均遵循《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和格式》(HJ 10.1—2016)格式及要求,需...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是核技术利用项目中最常见的医用Ⅱ类射线装置。核技术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评审和复核均遵循《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和格式》(HJ 10.1—2016)格式及要求,需采用理论计算的方式核算DSA机房的屏蔽防护是否满足《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20)辐射限值。本文从DSA设备结构特点和作为医疗器械的准入条件方面入手,给出满足GBZ 130—2020最低屏蔽铅当量、最不利机房尺寸及最不利工况下DSA机房的屏蔽计算及参数选取,并通过计算结果验证了GBZ 130—2020对DSA机房的最小铅当量要求。建议DSA机房的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可采取与GBZ 130—2020标准对比,而不必拘泥于HJ 10.1—2016要求的理论计算,有利于减轻环评编制人员、评审人员和审批人员的工作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核技术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和格式》(HJ 10.1—2016) 《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20) 标准对比法
下载PDF
CYP2C19基因多态性结合DSA造影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志安 孙静 +1 位作者 胡莹 康丽娟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475-478,共4页
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造影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方法 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 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造影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方法 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将仅采取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30),比较两组CYP2C19基因多态性和DSA造影结果及其与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Fugl-Meyer评测法(FMA)、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关性,同时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联合DSA造影检测对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观察组共检测330支血管,发现完全闭塞血管8支,狭窄率70%~99%血管30支,狭窄率50%~69%血管15支,狭窄率<50%血管27支;对照组共检测330支血管,发现完全闭塞血管18支,狭窄率70%~99%血管52支,狭窄率50%~69%血管33支,狭窄率<50%血管46支;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YP2C19基因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管再通率较高,NHISS评分较低,FMA及FIM评分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经pearson检验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DSA造影结果与血管再通率,NIHSS,FMA,FIM,并发症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且CYP2C19基因多态性联合DSA造影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结合DSA造影检查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可用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2C19基因多态性 dsa造影 急性脑梗死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双平板DSA机房内剂量率分布测量
6
作者 张文龙 董硕 +3 位作者 花城 谢峰 柳渊 白玫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4期510-516,共7页
目的 研究双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房内不同高度平面和手术者位平面辐射剂量的分布特点。方法在双平板DSA机房内,以射野中心为原点,在机房水平面的长和宽方向(X、Y方向)分别间隔50 cm设一条垂直于水平面的检测线,在每一条检测线... 目的 研究双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房内不同高度平面和手术者位平面辐射剂量的分布特点。方法在双平板DSA机房内,以射野中心为原点,在机房水平面的长和宽方向(X、Y方向)分别间隔50 cm设一条垂直于水平面的检测线,在每一条检测线的不同高度上(Z方向)设置检测点位。依据WS 76—2020标准指导,工作人员不易出现的区域,每条检测线距地不同高度(Z方向)设置5个检测点位;在工作人员常在位置,为了确保性腺、肠道、乳腺、胸腺、甲状腺和眼晶状体等敏感器官被准确测量,Z方向设置9个检测点位。将水模置于射野中心,在标配防护设施下,DSA双球管同时曝光,使用ATOMTEX AT1123辐射剂量监测仪检测每个点位的辐射剂量;测量值用MATLAB软件拟合不同平面辐射场。结果 手术者和麻醉师所在位置最小辐射剂量均超过了WS 76—2020标准规定的0.4 m Sv/h的限值,关注点位辐射剂量平均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者位辐射剂量最大值均在距地105 cm左右位置,其中第一手术者位最大值超过标准限值65倍;第一、二、三手术者位所在区域辐射剂量率平均值分别为15.19 mSv/h、8.44 mSv/h、2.87 mSv/h,第一手术者位辐射剂量率与第二、三手术者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371,P <0.01);麻醉师常在位置辐射剂量率平均值为4.27 mSv/h,与第二、三手术者位辐射剂量率平均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100,P <0.01);护士常在位置辐射剂量率平均值为0.34 mSv/h,与第三手术者位所在区域辐射剂量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472,P <0.01)。双平板DSA的水平面辐射场呈现不对称的蝴蝶形分布,竖直面辐射剂量分布图大致呈现草帽状。结论 无论是水平面辐射场还是竖直面辐射场,手术者位均处于辐射场高剂量区域,必须加强辐射防护;对于麻醉师和护士位置,应设置移动铅防护区域,远离高辐射剂量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 辐射场 辐射剂量 辐射防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下载PDF
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失败的5年回顾性研究
7
作者 李琳 刘福丽 +1 位作者 赵一凡 王子轩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超声引导PICC中置管失败患者3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0.12岁;身体...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超声引导PICC中置管失败患者3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0.12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6.55~31.26 kg/m^(2),平均BMI 22.56 kg/m^(2);恶性肿瘤32例,消化系统疾病12例,血管疾病8例,高血压5例,心脏病4例,糖尿病2例;置管原因,化学治疗19例(59.4%),静脉营养15例(46.9%);病变位置,颈胸部18例(56.3%),其他部位14例(43.7%);既往相关治疗,肿瘤切除21例(65.6%),放化疗19例(59.4%)。置管失败后移至介入手术室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辅助PICC复位/重置者。统计PICC相关指标。评估超声引导PICC失败原因,并分析失败原因与其他指标[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血管病史、病变位置(颈胸部)、既往相关治疗、侧别和穿刺靶静脉]的相关性。结果左臂置入失败占56.3%(18/32)。穿刺贵要静脉者占65.6%(21/32),多于头静脉和肱静脉(P<0.001)。并发损伤仅为轻度痉挛或少量血栓占12.5%(4/32)。导管异位是置管失败主要原因占84.4%(27/32)。腋静脉最易发生异位(46.9%),贵要静脉(12.5%)、颈内静脉(9.38%)亦较常见。在DSA辅助下全部病例均复位/重置成功。导管异位与年龄、性别、BMI、血管病史、病变位置(颈胸部)、既往相关治疗、侧别和穿刺靶静脉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导管异位是超声引导PICC失败的首要原因,主要为血管变异所致。DSA辅助复位技术是解决超声引导PICC失败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插管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疗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江伟 丁小明 《器官移植》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随着肾移植供受者评估标准、器官获取保存方案、手术技术等不断进步,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仍是肾移植较为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移植物丢失及受者死亡,严重影响肾移植效果。因此,本文就肾移植术后常见血管并发... 随着肾移植供受者评估标准、器官获取保存方案、手术技术等不断进步,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仍是肾移植较为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移植物丢失及受者死亡,严重影响肾移植效果。因此,本文就肾移植术后常见血管并发症,包括血管狭窄、动脉夹层、假性动脉瘤、血管破裂、血栓等的发生概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综述,并结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和诊治情况,总结肾移植术后常见血管并发症的诊疗策略,以期为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肾移植疗效和受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血管并发症 血管狭窄 动脉夹层 假性动脉瘤 血栓 供者来源性感染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的DSA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方淳 华佳 +3 位作者 陈克敏 殷炎 戈欣 应逸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2-4,共3页
目的 分析评价颅内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与临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表现和临床资料 ,就其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检查方法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与动脉瘤大小、部... 目的 分析评价颅内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与临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表现和临床资料 ,就其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检查方法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与动脉瘤大小、部位有一定关系 ,相同或不同部位动脉瘤可产生不同或相同临床症状 ,旋转DSA技术是常规脑血管造影的有效补充检查手段。结论  1.颅内动脉瘤临床症状与其生长部位及大小有一定相关性 ,但无明显特异性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 血管造影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兔Vx2肝癌改良模型的建立及其DSA影像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曹玮 王执民 +6 位作者 张洪新 王义清 郭卫平 李文献 倪代会 梁志会 齐连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18-622,共5页
目的 建立可供实验研究的稳定的兔 Vx2移植性肝癌模型 ,探讨不同植瘤方式的成功率 ,并分析该肿瘤的 DSA影像特征 .方法 新西兰白兔 6 0只 ,随机分 3组 ,每组 2 0只 .将Vx2瘤细胞 (5× 10 7个 )经肝动脉或经肝包膜分别接种于 2组... 目的 建立可供实验研究的稳定的兔 Vx2移植性肝癌模型 ,探讨不同植瘤方式的成功率 ,并分析该肿瘤的 DSA影像特征 .方法 新西兰白兔 6 0只 ,随机分 3组 ,每组 2 0只 .将Vx2瘤细胞 (5× 10 7个 )经肝动脉或经肝包膜分别接种于 2组兔的肝左叶 ,建立对照肝癌模型 .第 3组经肝包膜植入瘤组织块 (约含 10 6~ 10 8个瘤细胞 )建立改良肝癌模型 .观察 :1不同组植瘤的成活率 ;2改良组肿瘤 7,10 ,14,17和 2 1d时的体积(B超测 ) ,并计算肿瘤生长率 ;3大体及镜下 (光镜和电镜 )瘤组织形态特征 ;4改良 Vx2移植性肝癌的 DSA影像特征 .结果  3组植瘤成活率分别为 7/ 2 0 ,10 / 2 0和 19/ 2 0 ,改良组植瘤成活率最高 (P<0 .0 5 ) ,瘤体呈指数性生长 ,组织病理及电镜表明该瘤在肝组织中浸润式生长 ,其形状与移植于兔其他部位的 Vx2鳞状细胞癌特征相似 .DSA影像示该移植性肝癌具有丰富的血供 .结论 成功建立了兔 Vx2移植性肝癌改良模型 ,瘤组织块种植方式成功率明显高于动脉途径和细胞液注射方式 ,为肝癌研究提供了大型实验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Vx2肿瘤 数字减影成像 肝癌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栓塞的CT、MRI、DSA诊断 被引量:8
11
作者 戴伟英 靳松 +4 位作者 崔世民 张蕾莉 刘梅丽 闫世鑫 高满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3期218-219,共2页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栓塞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11例经临床确诊的静脉窦栓塞患者 ,全部行DSA检查 ,10例行CT扫描 ,MRI检查 9例 ,MRA检查 7例。结果 CT平扫诊断不明确 ,4例增强后 ,2例可见Delta征。MR检查可见静脉窦血管流空消失 ,其...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栓塞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11例经临床确诊的静脉窦栓塞患者 ,全部行DSA检查 ,10例行CT扫描 ,MRI检查 9例 ,MRA检查 7例。结果 CT平扫诊断不明确 ,4例增强后 ,2例可见Delta征。MR检查可见静脉窦血管流空消失 ,其内可见高信号的血栓形成。 11例DSA均提示窦未显影或显影不良。结论 MRI、MRA、DSA联合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栓塞 窦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 MRI dsa 诊断
下载PDF
肝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的DSA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吕朋华 王杰 +3 位作者 施海彬 冯耀良 陈惠珠 陈玉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74-377,共4页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肝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1994年11月至2003年6月的1200份,常规腹腔动脉干造影和(或)选择性肝动脉造影DSA片,部分病例同时作肠系膜上动脉、胃左动脉等处的造影。结果873例(72.8%)患者...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肝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1994年11月至2003年6月的1200份,常规腹腔动脉干造影和(或)选择性肝动脉造影DSA片,部分病例同时作肠系膜上动脉、胃左动脉等处的造影。结果873例(72.8%)患者具有正常的肝血管起源,156例(13.0%)患者存在变异的肝左动脉,120例(10.0%)患者存在变异的肝右动脉,而21例(1.8%)肝左及肝右动脉同时存在变异。1200例患者中肝总动脉起源于腹腔动脉干者1170例(97.5%);肝固有动脉有92.0%系肝总动脉的直接延续;肝右动脉大多数发自肝固有动脉(89.8%);肝中动脉的变异较大,发自肝左动脉较多(62.2%);肝左动脉可直接发自肝固有动脉(44.6%),也可来源于肝右动脉(30.2%)或其他动脉(25.2%)。结论DSA了解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对指导肝脏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肝脏外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 解剖 变异及异常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选择性肝动脉造影 解剖变异 正常解剖 肝固有动脉 2003年6月
下载PDF
3D-CTA与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比较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辉 石德金 +4 位作者 李文胜 叶卓鹏 梁朝峰 龚瑾 郭英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3-736,757,共5页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与DSA在瘤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患者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并以术中发现为准评估图像质量。【结果】本组动脉瘤44个,3D-CTA准确检出40个,DSA准确检出43个,两者检...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与DSA在瘤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患者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并以术中发现为准评估图像质量。【结果】本组动脉瘤44个,3D-CTA准确检出40个,DSA准确检出43个,两者检出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术中发现,3D-CTA在瘤壁钙化、载瘤动脉的显示、瘤周解剖标志等方面,明显优于DSA(P<0.05)。【结论】随着CT机及软件的更新,3D-CTA可能取代DSA成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外科手术
下载PDF
DSA技术在顽固性鼻出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红英 郑传胜 +2 位作者 余建明 徐才元 冯敢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28-630,共3页
目的探讨顽固性鼻出血的数字减影(DSA)成像技术,评价其在顽固性鼻出血介入治疗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顽固性鼻出血患者20例,经颈外动脉DSA充分显示动脉走行并行栓塞治疗,术后复查DSA评价栓塞效果。对介入治疗前后图像作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顽固性鼻出血的数字减影(DSA)成像技术,评价其在顽固性鼻出血介入治疗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顽固性鼻出血患者20例,经颈外动脉DSA充分显示动脉走行并行栓塞治疗,术后复查DSA评价栓塞效果。对介入治疗前后图像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造影均清晰显示鼻区出血血管及供血动脉,其中单侧供血18例,双侧供血2例;单纯由颌内动脉供血16例,由颌内动脉和面动脉同时供血4例。20例患者在供血血管栓塞后均成功止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合理的注射参数、合适体位、恰当的后处理技术和延长采像时间等方法可提高出血动脉的显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技术 顽固性鼻出血 介入治疗 数字减影成像技术 血管内柱塞
下载PDF
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金龙 凌锋 +1 位作者 李慎茂 吉训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80-84,共5页
目的探讨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5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过程中DSA设备使用情况,总结合理利用DSA设备的经验。结果DSA的应用将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快速诊断和介入治疗疗效... 目的探讨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5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过程中DSA设备使用情况,总结合理利用DSA设备的经验。结果DSA的应用将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快速诊断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DSA实用投照角度的应用能够清晰显示目标血管狭窄病变的形态、程度等信息,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工作位置,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旋转DSA图像采集及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成功地开展介入治疗手术;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能够为操作医师选择介入材料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结论合理利用DSA设备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手术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SA设备为介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DSA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学
下载PDF
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DSA表现及其与门脉高压间的关系 被引量:26
16
作者 郭卫平 张洪新 +4 位作者 王执民 王义清 倪代会 李文献 关彦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11期1410-1414,共5页
目的 研究肝癌中肝动 -静脉瘘的发病率、分型、发生部位以及与肝癌类型、肿瘤血供和门脉高压之间的关系 .方法  110例选自我科 1989/1999间收治的经临床和影像资料证实的 5 83例肝癌患者 .均采用 Seldinger技术行 DSA检查证实为肝动 ... 目的 研究肝癌中肝动 -静脉瘘的发病率、分型、发生部位以及与肝癌类型、肿瘤血供和门脉高压之间的关系 .方法  110例选自我科 1989/1999间收治的经临床和影像资料证实的 5 83例肝癌患者 .均采用 Seldinger技术行 DSA检查证实为肝动 -静脉瘘 .其中男 10 2例 ,女 8例 ,年龄 2 7~ 70岁 ,平均 48.5岁 .原发性肝癌 10 3例 ,转移性肝癌 7例 (其中原发结肠癌 3例 ,壶腹癌 2例 ,胰腺癌 1例 ,贲门癌 1例 )合并腹水 5 8例 ,上消化道出血 31例 .行纤维胃镜检查 33例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30例 .结果  1肝癌中肝动 -静脉瘘平均发生率为 18.9% . 2肝动 -静脉瘘多发生于多血供、巨块型、原发性肝癌 (发生率分别为 80 .9% ,6 2 .7%和 93.6 % ) . 3肝动 -静脉瘘中 10 3例为单纯型 ,占 93.6 % ,表现为 :肝动脉 -门静脉瘘97例 (88.2 % ) ,肝动脉 -肝静脉瘘 4例 ,肝动脉 -下腔静脉瘘 2例 . 7例复杂型表现为 :同时存在肝动脉 -门静脉瘘、肝动脉 -下腔静脉瘘 3例 ,肝动脉 -下腔静脉瘘、肝动脉 -肝静脉瘘 1例和先肝动脉 -门静脉瘘 ,后肝动脉 -下腔静脉瘘 1例 ,先肝动脉 -下腔静脉瘘、后肝动脉 -门静脉瘘 1例和 3处肝动脉 -门静脉瘘1例 . 4按肝动 -静脉瘘发生部位分型 :周围型 95例(86 .4% ) ,中央型 15例 (13.6 %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动静脉瘘 门脉高压 血管造影数字减影
下载PDF
3D-DSA联合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建华 段传志 +7 位作者 刘亚杰 张炘 彭志康 刘亚洪 汪求精 何旭英 黎凯锋 贺雄军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3期245-251,共7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联合路径图(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9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73例;年龄6~81岁,平均年龄49.31岁。全部病例进行DSA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按其治疗过...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联合路径图(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9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73例;年龄6~81岁,平均年龄49.31岁。全部病例进行DSA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按其治疗过程分为2组:第一组104例全部行3D-DSA及2D-DSA检查并联合roadmap治疗,分析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及脑动脉狭窄在3D-DSA上的影像学表现,并与2D-DSA比较;第二组65例全部行2D-DSA检查并在roadmap指示下行介入治疗,与第一组3D-DSA检查并结合roadmap治疗过程进行比较。结果在诊断方面:3D-DSA在动脉瘤检出率和瘤颈判别上与2D-DSA比较,3D-DSA对动脉瘤准确率比2D-DSA高16.3%(7/43),对动脉瘤瘤颈的显示比2D-DSA高48.2%,对AVM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构筑显示方面二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管内斑块形态的显示3D-DSA比2D-DSA高30.7%,对血管狭窄率的精确测量3D-DSA比2DDSA高42.3%。在治疗方面:3D-DSA联合roadmap技术与2D-DSA联合roadmap技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与X射线曝光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oadmap成像次数、造影剂用量和X射线辐射剂量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2D-DSA相比,3D-DSA联合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成像次数、造影剂用量、X射线剂量、手术时间和X射线曝光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 ROADMAP 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 颅内动脉瘤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脉狭窄
下载PDF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8
18
作者 陈美丹 陈建龙 +2 位作者 赵军 蔡仁端 张月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探究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检查后再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动脉瘤检出... 目的:探究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检查后再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动脉瘤检出率,评价瘤颈及瘤颈与载瘤动脉间的关系显示情况,比较对比剂用量。结果:经2D-DSA和3D-DSA检查,检出动脉瘤分别为76例(88枚)和82例(98枚),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9.80%和100%;2D-DSA与3D-DSA对动脉瘤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36,P<0.05);3D-DSA对动脉瘤瘤颈和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率均显著高于2D-DSA,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566,x^2=72.554;P<0.05);2D-DSA检查患者平均对比剂用量显著高于3D-DSA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78,P<0.05)。结论:3D-DSA可提高动脉瘤检出率,清晰显示瘤颈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并可减少检查中对比剂的使用量,提高患者在检查中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 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 颅内动脉瘤 诊断准确率
下载PDF
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DSA影象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郭卫平 张洪新 +4 位作者 王执民 王义清 倪代会 李文献 关彦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8期927-928,共2页
介入治疗目前已成为肝癌临床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更为中晚期肝癌创造二期手术机会,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但是,门脉高压导致的顽固性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依然常常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 介入治疗目前已成为肝癌临床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更为中晚期肝癌创造二期手术机会,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但是,门脉高压导致的顽固性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依然常常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其中肝动脉-静脉瘘在肝癌中的发生率究竟是多少,其分型与肝癌和门脉高压之间是何关系,目前研究报道较少,数据差距较大.我们通过对110例合并肝动-静脉瘘的中晚期肝癌病例进行系统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动静脉瘘 高血压 数字减影血管造景
下载PDF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64-MSCT、CTA及DSA诊断和手术治疗 被引量:6
20
作者 荀文兴 邹敬才 +4 位作者 杜娟 王燕 曲晓莉 杨香菊 肖光裕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8-311,共4页
目的:通过对10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诊断及治疗回顾性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作用及手术过程。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例头颈部副神经... 目的:通过对10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诊断及治疗回顾性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作用及手术过程。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其中6例为颈动脉体瘤,3例为颈静脉球瘤,1例为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对其分别进行了64-MSCT、CTA或DSA检查,对其影像学进行分析,对于手术情况进行总结。结果:64-MSCT、CTA及DSA图像清楚显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位置、大小、边界、肿瘤特征性表现及与颈动脉的关系,可为手术提供重要的信息。64-MSCTA重建图像清晰,可直观、立体、多角度的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对10例患者成功地实施了手术,除1例患者偶有头晕,1例患者术后偶有呛咳外,其他8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64-MSCT、CTA及DSA影像可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术前准备、危险性评价及手术提供重要的信息。术前准备完善、术中操作严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