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藻弧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庞欢瑛 陈立明 +4 位作者 蔡佳 汤菊芬 王蓓 吴灶和 简纪常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8,共8页
根据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dihydrolipoamide dehydrogenase,DLD)的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结果显示,DLD(GenBank登录号AGK62253)全长1 428 bp,共编码475个氨基酸残基。根据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根据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dihydrolipoamide dehydrogenase,DLD)的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结果显示,DLD(GenBank登录号AGK62253)全长1 428 bp,共编码475个氨基酸残基。根据推导的氨基酸序列预测其分子质量约为50.998 ku,等电点为5.51。细胞定位、SignalP 4.0、TMHMM Server 2.0和SoftBerry-Psite预测结果显示,DLD位于细胞质中,在第29至30个氨基酸之间存在信号肽,不存在跨膜区,氨基酸序列含有1个Asn-糖基化位点、5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6个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位点等多个活性位点。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溶藻弧菌DLD与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聚为一簇。用Kyte-Doolittle亲水性参数、Karplus-Schulz柔韧性参数、Emini表面可及性参数和Jameson-Wolf抗原性参数分别预测,DLD可能的B细胞抗原优势表位分别是第5~10、106~110、120~125、158~163和175~180区段。利用SWISS-MODEL软件,模拟DLD亚基三维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其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LD蛋白有相似构型。Kegg分析发现,其涉及糖酵解和糖异生等9条信号通路。从生物信息学角度验证了DLD作为弧菌共同抗原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基因克隆 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牛支原体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表达产物酶比活性的测定
2
作者 李娜 包世俊 +5 位作者 苏炜德 邢小勇 伏小平 温峰琴 项海涛 薛慧文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96-901,共6页
参照GenBank中牛支原体PG45株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基因(pdhD)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扩增牛支原体武威株的pdhD基因,然后将其克隆至pMD19-T。在完成测序及点突变的基础上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pdhD,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 参照GenBank中牛支原体PG45株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基因(pdhD)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扩增牛支原体武威株的pdhD基因,然后将其克隆至pMD19-T。在完成测序及点突变的基础上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pdhD,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后纯化表达产物His-DLD,并对其酶促反应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表达产物在底物NADH存在条件下,能将硫辛酰胺催化生成二氢硫辛酰胺,且其最适酶促反应温度为25℃、pH为7.5;其米氏常数Km(NADH)为9.72μmol/L,最大反应速率为25.6μmol/(L·min)。上述结果为研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支原体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基因 原核表达
原文传递
一例DLD基因新变异致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毋盛楠 陈永兴 +2 位作者 陈琼 沈凌花 卫海燕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1356-1359,共4页
目的对1例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dihydrolipoamide dehydrogenase,DLD)缺乏症患儿DLD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法对患儿DLD基因进行变异检测。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DLD基因存在c.704_705delTT(p... 目的对1例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dihydrolipoamide dehydrogenase,DLD)缺乏症患儿DLD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法对患儿DLD基因进行变异检测。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DLD基因存在c.704_705delTT(p.Leu235Argfs*8)和c.1058T>C(p.Ile353Thr)复合杂合变异,其表型正常的父母分别携带c.704_705delTT(p.Leu235Argfs*8)杂合变异和c.1058T>C(p.Ile353Thr)杂合变异,患儿弟弟未携带上述2个变异。其中c.1058T>C(p.Ile353Thr)变异为已报道的致病变异;c.704_705delTT(p.Leu235Argfs*8)变异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参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评级指南提示其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PP4)。结论DLD基因c.704-705delTT和c.1058T>C变异为该患儿的致病原因,基因检测结果可为临床诊断、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DLD基因 乳酸性酸中毒 低血糖 肝损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