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nosaur Footprints of Early Cretaceous in Site 1 ,Yanguoxia ,Yongjing Country ,Gansu Province
1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1年第2期6-,61,共2页
关键词 SITE Yongjing Country Gansu Province Yanguoxia dinosaur footprints of Early Cretaceous in Site 1
下载PDF
Dinosaur footprint assemblage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Khok Kruat Formation,Khorat Group,northeastern Thailand
2
作者 Shohei Kozu Apsorn Sardsud +3 位作者 Doungrutai Saesaengseerung Cherdchan Pothichaiya Sachiko Agematsu Katsuo Sashida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479-1493,共15页
The Khok Kruat Formation is the upper part of the Khorat Group,which consists of upper Lower Cretaceous non-marine sedimentary rocks in northeastern Thailand.Many dinosaur footprints have been known from the upper Low... The Khok Kruat Formation is the upper part of the Khorat Group,which consists of upper Lower Cretaceous non-marine sedimentary rocks in northeastern Thailand.Many dinosaur footprints have been known from the upper Lower Cretaceous(Aptian-Albian)Khok Kruat Formation at the Huai Dam Chum(Tha Uthen)site,northeastern Thailand.Approximately 600 tracks occur in thin mudstone layer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outcrop at the Huai Dam Chum track site.Two types of footprints,small-sized theropod and crocodylomorph are imprinted with mud cracks and ripple marks on the thin mud layer.Most of footprints are referred to cf.Asianopodus,and are imprinted by small-sized theropoda,probably ornithomimosauria.Theropod tracks are mainly separated into two groups,Group A and Group B.From ichnological viewpoints,the small-sized theropod track assemblage indicates the herd behaviour and its idiosyncratic group composition.In particular,the histogram of size-frequency measurements of Group A shows the anomalous bimodal distribution.We consider that there are two hypotheses;the first one is due to the male-female difference,and the second is a result of the different growing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osaur footprint ASSEMBLAGE Cretaceous Khorat GROUP Khok Kruat FORMATION Thailand
下载PDF
陕西甘泉发现中侏罗世恐龙足迹群
3
作者 李兴文 李益朝 +7 位作者 王卓胜 孙淼 王宝鹏 王秦伟 唐玉 祝捷 吴昊 季燕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3-450,共8页
恐龙足迹化石是重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恐龙动物群的重要途径。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对陕西甘泉中侏罗世直罗组发现的恐龙足迹群进行了简要记述。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甘泉恐龙足迹群具有较强的多样性,足迹类型包括了兽脚类... 恐龙足迹化石是重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恐龙动物群的重要途径。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对陕西甘泉中侏罗世直罗组发现的恐龙足迹群进行了简要记述。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甘泉恐龙足迹群具有较强的多样性,足迹类型包括了兽脚类、蜥脚类、可能的鸟脚类及龟鳖类足迹;兽脚类足迹呈现高度多样化,包括大型、中型和小型的三趾型足迹和大型的四趾型足迹;蜥脚类足迹可归入雷龙足迹;可能的鸟脚类足迹保存较差,难以归入到具体属种;可能的龟鳖类足迹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的首次记录。甘泉恐龙足迹群的发现,扩大了中国恐龙足迹的地理分布,对于重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恐龙动物群及古生态、古地理、古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足迹 直罗组 中侏罗世 甘泉 陕西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Research on Dinoasur Footprints in Zizhou, Shaanx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3
4
作者 WANG Baopeng LI Jianjun +5 位作者 BAI Zhiqiang GAO Junmin DONG Shurong HU Bailin ZHAO Suiqin CHANG Jieqi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18,共18页
In recent years, the discoveries of dinosaur footprints have been successively reported from Dianshi Town, Zizhou City, Shaanxi Province. The footprints include the tracks of theropod, ornithopod and sauropod as well.... In recent years, the discoveries of dinosaur footprints have been successively reported from Dianshi Town, Zizhou City, Shaanxi Province. The footprints include the tracks of theropod, ornithopod and sauropod as well. Actually, the dinosaur footprints were found by local inhabitants much earlier in history, but not for science. The slabs bearing the dinosaur footprints were collected for domestic use, such as building stones, millstones, cellar covers, sheepfold fences, windlass holders, etc.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the dinosaur footprints on both sides of three slabs used for cellar covers, sheepfold fences and windlass holders by the local people. 24 dinosaur footprints and 4 trackways have been recognized and all of them belong to theropod. Four kinds of dinosaur footprints are identified, including 1 new ichnogenus and 2 new ichnospecies: (1) Shanbeipus caudatus ichnogen, et ichnosp, nov.; (2) Pengxianpus yulinensis ichnosp, nov.; (3) Eubrontes ichnosp; (4) Kayentapus ichnosp. Dinosaur-footprint-bearing beds were initially identified as the Fuxian Formation of the Lower Jurassic. Multipal dinosaur footprints associated with fragment plant fossils suggest a humid fluviolacustrine environment setting in the Ordos Basin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Jur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zhou dinosaur footprints early Jurassic Fuxian Formation
下载PDF
福建上杭恐龙足迹化石资源及保护探讨
5
作者 黄泓 《福建地质》 2024年第1期43-49,共7页
在福建上杭首次发现了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化石,对上杭盆地的地质背景特征和恐龙生活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并经测量研究,鉴定出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共3大类9种恐龙足迹类型,分析了其主要特点。结合化石保护实际成效,重点总结了恐龙足... 在福建上杭首次发现了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化石,对上杭盆地的地质背景特征和恐龙生活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并经测量研究,鉴定出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共3大类9种恐龙足迹类型,分析了其主要特点。结合化石保护实际成效,重点总结了恐龙足迹化石产地的应急保护方法和工作程序,并提出了下一步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足迹化石 保护方法 沙县组 上杭盆地
下载PDF
The first dinosaur tracksite from Xinjiang, NW China (Middle Jurassic Sanjianfang Formation, Turpan Basin)──a preliminary report 被引量:8
6
作者 Oliver WINCS Rico SCHELLHORN +3 位作者 Heinrich MALLISON Ben THUY Wenhao WU Ge SUN 《Global Geology》 2007年第2期113-129,共17页
A new dinosaur tracksite was discovered in a steeply inclined sandstone layer of the Middle Jurassic Sanjianfang Formation in the Shanshan area of the Turpan Basin. The site is the first record of dinosaur footprints ... A new dinosaur tracksite was discovered in a steeply inclined sandstone layer of the Middle Jurassic Sanjianfang Formation in the Shanshan area of the Turpan Basin. The site is the first record of dinosaur footprints from Xinjiang Province in northwestern China. More than 150 tridactyl theropod dinosaur footprints are preserved as positive hyporeliefs on the lower bedding plane of a fine-grained sandstone body. Most of the footprints are isolated and appear to be randomly distributed. Some show well defined phalangeal pads, heels and rarely indistinct impressions of the distal part of the metatarsus. Two distinct morphotypes are present: a larger type with relatively broad pads shows similarities to Changpeipus and Megalosauripus, and a slightly smaller, slender and gracile type which is similar to Grallator, Eubrontes and Anchisauripus. In both morphotypes, digit III is the longest with a length between 11.4 and 33.6 cm. A single imprint shows prominent scratches, probably formed during slipping of the track mak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足亚目 恐龙 足迹 侏罗纪
下载PDF
宁夏六盘山地区马东山组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恐龙生活古气候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潘进礼 李振宏 +5 位作者 马杰 史保胤 谢非 马瑞赟 张奋发 张玉瑜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9-293,共15页
宁夏六盘山地区早白垩世马东山组河湖相沉积物表面保存有完整的恐龙足迹化石,赋存其中的孢粉是研究恐龙生活时代古气候信息的良好载体。对六盘山地区隆德县前庄村白垩系马东山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赋存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孢粉研究,共鉴定... 宁夏六盘山地区早白垩世马东山组河湖相沉积物表面保存有完整的恐龙足迹化石,赋存其中的孢粉是研究恐龙生活时代古气候信息的良好载体。对六盘山地区隆德县前庄村白垩系马东山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赋存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孢粉研究,共鉴定出孢粉类型41属63种。剖面自下而上分为Bisaccates-Jiaohepollis、Classopollis-Jiaohe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Foraminisporis等3个孢粉组合带。孢粉组合特征反映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期-Albian期,恐龙足迹化石的建群植被经历了松柏类向掌鳞杉科,再向蕨类植物的转变,进一步研究认为该地区恐龙生活时代古气候经历了亚热带半湿润气候→亚热带温暖半干旱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变化。这与前人对六盘山地区白垩系马东山组沉积古气候环境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足迹化石 六盘山群 马东山组 孢粉 古植被 古气候 宁夏
下载PDF
山东沭河裂谷带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群与古地理背景 被引量:19
8
作者 旷红伟 柳永清 +10 位作者 吴清资 程光锁 许克民 刘海 彭楠 许欢 陈军 王宝红 徐加林 汪明伟 章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5-453,共19页
山东沭河裂谷带由北至南发育8个早白垩世晚期(大盛期)的恐龙足迹群化石点,其中5处为本研究首次报道。沭河裂谷带足迹化石点多,分布广,层位多,足迹数量和造迹恐龙种类丰富。郯城新发现的单个蜥脚类巨型足迹直径近1.0m,可能仅次于前人描... 山东沭河裂谷带由北至南发育8个早白垩世晚期(大盛期)的恐龙足迹群化石点,其中5处为本研究首次报道。沭河裂谷带足迹化石点多,分布广,层位多,足迹数量和造迹恐龙种类丰富。郯城新发现的单个蜥脚类巨型足迹直径近1.0m,可能仅次于前人描述过的兰州西南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内中国最大的蜥脚类足迹化石。沭河裂谷带的恐龙足迹产出于大盛群田家楼组,地质年代为110~100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Ap-tian晚期—Albian期。恐龙足迹一般为凹形印痕,造迹者以蜥脚类恐龙为主,其次为鸟脚类和兽脚类。足迹多保存在发育波痕、泥裂、雨痕等沉积构造的细砂—粉砂岩沉积物层面。足迹和行迹特征显示造迹恐龙为群居和在栖息地漫步行走状态。足迹原位保存特征及赋存地层沉积学研究表明,早白垩世中晚期气候处于由温暖潮湿变得炎热干旱的过渡期,湖泊、三角洲广布,恐龙栖息于湖滨环境。沭河裂谷带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和综合研究进一步证实,中国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有着更广阔的地理分布和相似的古地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沭河裂谷带 早白垩世 大盛群 恐龙足迹 古地理
下载PDF
冀西北尚义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后城组恐龙足迹新发现及生物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3
9
作者 柳永清 旷红伟 +5 位作者 彭楠 许欢 陈军 徐加林 刘海 章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7-627,共11页
简要报道了新近首次在冀西北张家口尚义地区发现的恐龙足迹。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恐龙足迹赋存于尚义晚中生代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后城组顶部。恐龙行迹呈近东西向展布,由数十个足迹构成。初步研究表明,造迹者分别属于兽脚类和蜥脚类恐龙,... 简要报道了新近首次在冀西北张家口尚义地区发现的恐龙足迹。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恐龙足迹赋存于尚义晚中生代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后城组顶部。恐龙行迹呈近东西向展布,由数十个足迹构成。初步研究表明,造迹者分别属于兽脚类和蜥脚类恐龙,由西向东行进。足迹中包括兽脚类足迹70余个,组成数个行迹;蜥脚类足迹15个,构成1列行迹。蜥脚类足迹特征显示其可能属于游泳状的行迹。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发育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以往在该时期沉积物中罕见脊椎动物骨骼化石。近年来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中频繁发现的恐龙足迹表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发育着以恐龙为代表的脊椎动物群。该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城子组/后城组沉积时期恐龙属种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古地理环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沉积古地理和古生态环境及其与恐龙动物群发育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陆地生物群更替演化和环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后城组 恐龙足迹 古地理 尚义
下载PDF
山东沂沭断裂带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特征差异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彭楠 柳永清 +10 位作者 旷红伟 吴清资 刘海 陈军 许欢 徐加林 汪明伟 王宝红 王克柏 陈树清 张艳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7-528,共12页
近些年来,在山东沂沭断裂带南部地区(莒南、临沭、郯城和东海)的下白垩统上部大盛群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而这些化石反映的足迹类型、形态大小、足迹踩踏深度等方面都存在有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足迹类型方面,莒南地区以兽脚类和... 近些年来,在山东沂沭断裂带南部地区(莒南、临沭、郯城和东海)的下白垩统上部大盛群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而这些化石反映的足迹类型、形态大小、足迹踩踏深度等方面都存在有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足迹类型方面,莒南地区以兽脚类和鸟脚类恐龙足迹为主,临沭、郯城和东海地区以蜥脚类恐龙足迹为主。足迹大小方面,莒南地区的兽脚类足迹可划分为类型Ⅰ和类型Ⅱ两种类型,而东海地区的恐龙足迹主要属于类型Ⅱ,但是莒南地区大多数足迹的趾间角要小于东海地区的,这可能是由于兽脚类恐龙属种的不同所造成的;莒南地区鸟脚类足迹绝大多数要小于临沭地区的鸟脚类足迹;郯城地区的蜥脚类足迹较小,而莒南、临沭和东海地区大多数蜥脚类足迹的大小较为相似,个别临沭和莒南地区的蜥脚类恐龙足迹较大。足迹踩踏深度方面,临沭、东海和郯城地区的足迹相比莒南地区的足迹要稍深,这与足迹形成在不同湿度、黏度、颗粒度的沉积物表面上有密切联系。基于上述研究认为,在早白垩世晚期,沂沭断裂带内生活着种类繁盛,数量庞大的恐龙动物群,联系到沂沭断裂带东部诸城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地层中也发现有大量的以兽脚类为主的恐龙足迹化石,推断在早白垩世,沂沭断裂带及胶莱盆地当时为一个理想的恐龙生存、繁衍的栖息地。同时,山东早白垩世大量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也为整个华北甚至东北亚地区晚中生代恐龙属种的分布、演化以及古地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沂沭断裂带 恐龙足迹 下白垩统 差异性
下载PDF
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发现大型蜥脚类恐龙足迹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杜远生 李大庆 +2 位作者 彭冰霞 雷汝林 白仲才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7-372,T001,共7页
甘肃永靖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盐锅峡组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 .初步调查发现了 10个化石点 2 93个足印化石 .其中在 1号点 6 0 0m2 的发掘面上 ,保存有 7组蜥脚类 138个足印、9组兽脚类 6 0个足印、1组鸟脚类 3个脚印和 1组翼龙类 11个... 甘肃永靖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盐锅峡组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 .初步调查发现了 10个化石点 2 93个足印化石 .其中在 1号点 6 0 0m2 的发掘面上 ,保存有 7组蜥脚类 138个足印、9组兽脚类 6 0个足印、1组鸟脚类 3个脚印和 1组翼龙类 11个足印 .7组蜥脚类足印形成4组保存完好的行迹和 3组的足迹组合 .最大的蜥脚类足印化石前脚 790mm× 112 0mm ,后脚 15 0 0mm× 14 2 0mm ,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足印之一 .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足迹可以分为 3种类型 :第 1类足迹前脚为新月形 ,后脚为椭圆形 ,前后足印不重合并均向外偏转 ;第 2类足迹前脚为半圆形 ,后脚为椭圆形 ,前后足印部分重合 ,后脚印向外偏转 ;第 3类足迹前脚半圆形 ,后脚U形 ,前后足印明显分离并均向外偏转 .蜥脚类恐龙足迹向外偏转反映恐龙成“外八字”型行走 ,这种行进方式可能与其巨大的体重有关 .根据计算 ,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臀高最小为 3.0 4m ,最大可达到 5 .3m .恐龙行走的速度 2 .3~ 3.4km/h .古环境、古地理分析认为白垩纪甘肃兰州—青海民和一带为一内陆淡水湖盆 .盐锅峡一带的恐龙足迹化石就发现于最近湖中心的“雾宿山古岛”西侧湖岸上 .虽然白垩纪当地气候并不湿润 ,但湖岸地区草肥水美 ,是恐龙及其他陆生生物的乐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靖县 蜥脚类 恐龙足迹化石 白垩纪 甘肃
下载PDF
山东郯城和江苏东海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化石新发现及古环境 被引量:8
12
作者 汪明伟 旷红伟 +8 位作者 柳永清 彭楠 刘海 吴清资 徐加林 陈军 许欢 王宝红 章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9-504,共16页
首次在山东郯城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发现恐龙足迹化石,分属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足迹,足迹大小差异较大。通过对山东省郯城县新发现的2处恐龙足迹化石点和江苏省东海县南古寨恐龙足迹化石点的对比研究,探讨了足迹类型、大小、速度与足迹深... 首次在山东郯城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发现恐龙足迹化石,分属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足迹,足迹大小差异较大。通过对山东省郯城县新发现的2处恐龙足迹化石点和江苏省东海县南古寨恐龙足迹化石点的对比研究,探讨了足迹类型、大小、速度与足迹深度的关系,发现同等条件下,蜥脚类恐龙足迹通常较兽脚类足迹深,而蜥脚类恐龙足迹深度随着足迹大小的增加有变深的趋势;波痕、雨痕和泥裂等沉积构造以及足迹回填和叠覆现象对足迹化石保存形态和细节有较大影响,而构造变形对足迹形态和行迹并无明显影响,但高角度的构造变形会加速差异风化,使足迹化石更易暴露而被破坏。对研究区古环境与古生态的研究表明,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经历了水体逐渐变浅、气候由湿到干并伴随短暂间歇性干旱的过程,沉积环境由河湖演变为三角洲前缘、并逐渐过渡到三角洲平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动植物由兴而衰、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郯城 江苏东海 早白垩世 恐龙足迹 古环境
下载PDF
滦平盆地西瓜园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暗色泥岩中恐龙脚印化石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纪友亮 孙玉花 贾爱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79-384,共6页
通过对滦平盆地西瓜园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暗色泥岩和油页岩的岩相特征及其中所发现的各种恐龙脚印化石的研究,分析了恐龙脚印化石形成的环境。认为在前扇三角洲或深湖—半深湖环境的暗色泥岩中出现恐龙脚印化石,说明湖平面变化频繁... 通过对滦平盆地西瓜园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暗色泥岩和油页岩的岩相特征及其中所发现的各种恐龙脚印化石的研究,分析了恐龙脚印化石形成的环境。认为在前扇三角洲或深湖—半深湖环境的暗色泥岩中出现恐龙脚印化石,说明湖平面变化频繁,在枯水期,湖平面下降,前扇三角洲或深湖—半深湖相暗色泥岩暴露出水面,一些恐龙经过此处到低洼处喝水,留下脚印。由此推断中国东部古近纪陆相断陷湖盆中的暗色泥岩所夹的砂砾岩和盐岩并不全是深水重力流成因,暗色泥岩所夹的盐岩也不一定是深水成因;并建立了暗色泥岩中所夹的砂砾岩和盐岩的成因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平盆地 西瓜园组 恐龙脚印化石 暗色泥岩 湖平面变化 沉积模式 低位三角洲
下载PDF
藏东地区发现罕见的恐龙足迹群和古大象足迹群 被引量:2
14
作者 姚华舟 李炎桂 +11 位作者 Junaid Khan Asma Tahir 安志辉 赵赫 张磊 吕政艺 王向东 赵来时 王建雄 何垚砚 安显银 张仁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9-924,共6页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发现罕见的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频密共生的恐龙足迹化石群,产于中侏罗世达布卡组滨湖相沉积中;昌都市江达县雪集拉山发现古近纪大象足迹化石群,产于贡觉组湖相、三角洲相地层中.这两个化石群是青藏高原中新生代地质...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发现罕见的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频密共生的恐龙足迹化石群,产于中侏罗世达布卡组滨湖相沉积中;昌都市江达县雪集拉山发现古近纪大象足迹化石群,产于贡觉组湖相、三角洲相地层中.这两个化石群是青藏高原中新生代地质演化的重要历史见证,对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恐龙、古大象的迁徙、演化、古生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足迹 中侏罗世 大象足迹 古近纪 藏东地区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恐龙足印化石的特征及其与环境构造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蔡雄飞 李长安 占车生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2-66,共5页
兰州—民和盆地恐龙足印化石及其赋存层位的特征表明,恐龙生息与早白垩世沉积环境和构造作用关系密切。盆地扩张时期出现的湖沼环境和构造稳定时期是恐龙生活的最佳时期和场所。
关键词 恐龙足印化石 沉积环境 构造作用 赋有层位 兰州-民和盆地
下载PDF
陕西子洲中侏罗世早期恐龙足迹初步研究(英文)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永项 张云翔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6-288,共13页
陕西子洲县中侏罗统延安组砂岩中,同一地点共厚约1.7 m的5个层面发现4种食肉类恐龙足迹,自上而下分别为:1)第5层面大型三趾型足迹,实雷龙足迹科王氏子洲足迹(新遗迹属、新遗迹种)Zizhoupus wangi ichnogen.et ichnosp.nov.;2)第4和第3... 陕西子洲县中侏罗统延安组砂岩中,同一地点共厚约1.7 m的5个层面发现4种食肉类恐龙足迹,自上而下分别为:1)第5层面大型三趾型足迹,实雷龙足迹科王氏子洲足迹(新遗迹属、新遗迹种)Zizhoupus wangi ichnogen.et ichnosp.nov.;2)第4和第3层面中型三趾型足迹,实雷龙足迹科龙尾峁张北足迹(新遗迹种)Changpeipus longweimaoensis inchnosp.nov.;3)第2层面小型三趾或四趾型足迹,虚骨龙类小理河陕西足迹(新遗迹种)Shensipus xiaoliheensis inchnosp.nov.;4)第1层面小型三趾型足迹,虚骨龙类的铜川陕西足迹Shensipus tungchuanen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子洲 中侏罗统 延安组 恐龙足迹
下载PDF
内蒙古查布地区下白垩统巨齿龙足印化石 被引量:31
17
作者 李建军 巴特尔 +2 位作者 张维虹 胡柏林 高立红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1-234,共14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查布地区下白垩统中产有大量的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足迹及鸟类足迹化石,作者对这个地区的足迹化石进行全面普查,发现许多新暴露出来的恐龙足迹化石,包括兽脚类恐龙足迹一新属新种Chapuslockleyiichnogen.etichno...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查布地区下白垩统中产有大量的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足迹及鸟类足迹化石,作者对这个地区的足迹化石进行全面普查,发现许多新暴露出来的恐龙足迹化石,包括兽脚类恐龙足迹一新属新种Chapuslockleyiichnogen.etichnosp.nov.属于巨齿龙类(megalosaurid)所留。与兽脚类足迹保存在一起的蜥脚类足迹Brontopodusbirdi分布凌乱,反映了造迹恐龙搏斗的场面。通过测量连续的兽脚类足迹计算,Chapuslockleyi的造迹恐龙的行走速度为4.33km/h。通过足迹化石还识别出造迹恐龙的病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足迹 下白垩统 内蒙古查布
下载PDF
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8
作者 叶勇 彭光照 江山 《地质学刊》 CAS 2012年第2期129-133,共5页
四川盆地的中生代陆相地层十分发育,盛产恐龙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自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广元首次发现恐龙足迹化石以来,迄今四川盆地已命名的恐龙足迹化石共20属24种,超过中国现已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种类(39属55种)的2/5,成为中国发现... 四川盆地的中生代陆相地层十分发育,盛产恐龙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自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广元首次发现恐龙足迹化石以来,迄今四川盆地已命名的恐龙足迹化石共20属24种,超过中国现已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种类(39属55种)的2/5,成为中国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种类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具有时代最早、分布广泛、种类众多的特点。建议今后重点加强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深入开展早侏罗世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 足迹化石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中国恐龙研究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7
19
作者 汪筱林 《世界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1期8-21,共14页
中国恐龙研究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02~1929),奠基阶段(1929~1949)和发展阶段(1949~1979)。从恐龙化石、恐龙蛋和恐龙足迹研究三个方面全面回顾了中国恐龙研究历程。并对近20年来中国恐... 中国恐龙研究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02~1929),奠基阶段(1929~1949)和发展阶段(1949~1979)。从恐龙化石、恐龙蛋和恐龙足迹研究三个方面全面回顾了中国恐龙研究历程。并对近20年来中国恐龙研究进展和现状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 恐龙蛋 恐龙足迹 中国 研究历史 三叠纪
下载PDF
四川威远恐龙足迹一新属 被引量:9
20
作者 高玉辉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2-345,共4页
1985年,自贡恐龙博物馆的朱时达、高人彦、彭光照根据四川威远县荣胜乡沙坝村村民李元吉、李鸣章的报告和地矿部第二地质大队提供的资料,在威远县荣胜乡老鸦坡下侏罗统珍珠冲组下部黄色砂岩上发掘出6个连续恐龙足迹化石,并把这批标... 1985年,自贡恐龙博物馆的朱时达、高人彦、彭光照根据四川威远县荣胜乡沙坝村村民李元吉、李鸣章的报告和地矿部第二地质大队提供的资料,在威远县荣胜乡老鸦坡下侏罗统珍珠冲组下部黄色砂岩上发掘出6个连续恐龙足迹化石,并把这批标本运回自贡恐龙博物馆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威远 下侏罗统 恐龙足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