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irect-contact Condensation from a Supersonic Steam Jet in Subcooled Water 被引量:14
1
作者 Ajmal Shah Imran Rafiq Chughtai Mansoor Hameed Inayat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4期577-587,共11页
直接接触的冷凝作用的现象,在驾驶的蒸气使用喷气注射者,核反应堆紧急情况核心冷却系统和直接接触的热 exchangers,被在使过冷的水里为蒸气的直接接触的冷凝作用介绍一个热平衡模型计算地调查。介绍的冷凝作用模型是在接口的双方上... 直接接触的冷凝作用的现象,在驾驶的蒸气使用喷气注射者,核反应堆紧急情况核心冷却系统和直接接触的热 exchangers,被在使过冷的水里为蒸气的直接接触的冷凝作用介绍一个热平衡模型计算地调查。介绍的冷凝作用模型是在接口的双方上照顾热转移过程并且使用一条可变蒸气水泡直径的二个抵抗模型。在使过冷的水坦克的超声的蒸气喷气的注射用 Euler-Euler 多相的流动模型被模仿流畅与冷凝作用模型一起的 6.3 代码合并了。模拟与出版试验性的数据和相当好的同意相比的计算液体动力学(CFD ) 的调查结果被观察在之间二,因此验证冷凝作用模型。为羽毛从 2.73-7.33 改变的蒸气的无尺寸的穿入长度的 CFD 模拟的结果,当冷凝作用热转移系数从 0.75-0.917 MW 汯敹桴牥?晬湯 ? 变化时 ???? 琠楲敭潳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凝结水 直接接触式 超音速射流 蒸汽驱动 数值模拟 过冷 计算流体动力学 热平衡模型
下载PDF
PVDF/SiC疏/亲水Janus复合膜的制备及其膜蒸馏处理酸性废水性能
2
作者 菅珂婕 方民锋 +4 位作者 吴鑫 李隽 孙怡然 饶品华 李光辉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169,共13页
着眼于采用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技术对酸性废水进行处理和资源再利用,针对传统蒸馏膜机械稳定性不高、通量低等问题,使用刮涂法和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在亲水碳化硅(SiC)微滤膜表面构建疏水聚偏氟乙烯(PVDF)多孔薄层,制备得到具有... 着眼于采用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技术对酸性废水进行处理和资源再利用,针对传统蒸馏膜机械稳定性不高、通量低等问题,使用刮涂法和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在亲水碳化硅(SiC)微滤膜表面构建疏水聚偏氟乙烯(PVDF)多孔薄层,制备得到具有不对称润湿性的PVDF/SiC疏/亲水双层Janus复合膜,用于DCMD性能研究.使用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水-乙醇体系为非溶剂凝固浴,探究了制膜过程中PVDF铸膜液浓度、凝固浴成分、凝固浴温度等因素对PVDF层表面形貌和浸润性的影响,研究了复合膜在DCMD浓缩稀硫酸和处理模拟酸性矿山废水中的性能.结果表明,铸膜液中质量分数10%PVDF和纯乙醇凝固浴为最佳制膜条件,所得复合膜水接触角达140°,分离层孔隙率为45%,平均孔径为0.6μm,并且PVDF层与SiC基体结合力强.复合膜在DCMD浓缩质量分数10%(107 g/L)稀硫酸溶液和处理模拟酸性矿山废水实验中水的膜通量均达10 L/(m^(2)·h)以上,对非水组分截留率近100%,并具有长期运行稳定性,表现出DCMD处理酸性废水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nus复合膜 碳化硅微滤膜 聚偏氟乙烯 非溶剂致相分离 直接接触式膜蒸馏 酸性废水
下载PDF
微细通道内蒸汽直接接触间歇凝结压力振荡特性
3
作者 李树谦 张超群 +3 位作者 张东 侯娜娜 张猛 马坤茹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2-608,共7页
为探究微尺度条件下蒸汽直接接触间歇凝结瞬时压力振荡特性,开展了T型微细通道内间歇凝结压力测量实验及频谱分析等。研究发现,在蒸汽温度100℃、蒸汽质量流量0.45g/min、过冷水温度40℃以及过冷水质量流量12.65g/min工况下,间歇凝结压... 为探究微尺度条件下蒸汽直接接触间歇凝结瞬时压力振荡特性,开展了T型微细通道内间歇凝结压力测量实验及频谱分析等。研究发现,在蒸汽温度100℃、蒸汽质量流量0.45g/min、过冷水温度40℃以及过冷水质量流量12.65g/min工况下,间歇凝结压力时域信号在−29.5~8.8kPa之间波动,压力值在2.5kPa附近的概率密度最大。此外,通过频谱分析发现压力频域信号的第一主频为10Hz,与1s内间歇凝结经历的周期数量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通道 直接接触 间歇凝结 压力振荡 频谱分析
下载PDF
A simplified model of direct-contact heat transfer in desalination system utilizing LNG cold energy 被引量:4
4
作者 Qingqing SHEN Wensheng LIN +1 位作者 Anzhong GU Yonglin JU 《Frontiers in Energy》 CSCD 2012年第2期122-128,共7页
With the increasingly extensive utilization of 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 in China today, sustainable and effective using of LNG cold energ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e utilization of LNG... With the increasingly extensive utilization of 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 in China today, sustainable and effective using of LNG cold energ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e utilization of LNG cold energy in seawater desalination system is proposed and analyzed. In this system, the cold energy of the LNG is first transferred to a kind of refrigerant, i.e., butane, which is immiscible with water. The cold refrigerant is then directly injected into the seawater. As a result, the refrigerant droplet is continuously heated and vaporized, and in consequence some of the seawater is simultaneously frozen. The formed ice crystal contains much less salt than that in the original seawater. A simplified model of the direct-contact heat transfer in this desalination system is proposed and theoretical analyses are conducted,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energy balance and population balance. The number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two-phase bubbles, the heat transfer between the two immiscible fluids, and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are then deduced. The influences of initial size of dispersed phase droplets, the initial temperature of continuous phase, and the volumetric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re also clarifie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in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h the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of the R114/wate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 cold energy utilization DESALINATION direct-contact heat transfer
原文传递
载有螺旋扰流装置的直触式换热器结构设计
5
作者 周苏杨 钟金磊 +1 位作者 余思邦 张小军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145-147,共3页
本文探讨直触式技术在高温烟气-低温液体间换热的应用研究。所开发直触式换热器主要由立式布局的上、下锅体组成,采用喷淋为主要换热方式,重点针对气-液间直触换热过程设计螺旋扰流装置。主要结构特点:通过螺旋式扰流盘所形成的过流通道... 本文探讨直触式技术在高温烟气-低温液体间换热的应用研究。所开发直触式换热器主要由立式布局的上、下锅体组成,采用喷淋为主要换热方式,重点针对气-液间直触换热过程设计螺旋扰流装置。主要结构特点:通过螺旋式扰流盘所形成的过流通道,优化烟气流动路径,增大烟气行程的同时也能起到导流换热作用;通过给水供给机构,利用产出蒸汽预热水管,提高烟气利用效率。通过理论计算完成直触式换热器结构关键尺寸和性能指标的设计,设计出载有螺旋扰流装置的换热器,此装置结构紧凑、换热效率更高、避免了雾化和液滴漂移等不足,且具有提前预热、增大烟气行程等优势,可以更好地适用于小型工业生产和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触式换热器 螺旋扰流 换热效率
下载PDF
土壤-水稻前茬离散元仿真参数标定及其旋耕轨迹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智豪 吴明亮 +4 位作者 谢双鹏 罗海峰 黎鹏程 曾熠 蒋啸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82,共11页
在进行稻油轮作区域水稻收获后旋耕作业中的前茬运动、受力仿真分析时,由于缺乏可靠的离散元仿真参数难以准确计算土壤-水稻前茬运动规律和相互间受力。该研究采用EDEM软件对土壤-水稻前茬混合物内部各物质的物理与接触参数进行离散元... 在进行稻油轮作区域水稻收获后旋耕作业中的前茬运动、受力仿真分析时,由于缺乏可靠的离散元仿真参数难以准确计算土壤-水稻前茬运动规律和相互间受力。该研究采用EDEM软件对土壤-水稻前茬混合物内部各物质的物理与接触参数进行离散元仿真标定。首先测定了土壤-水稻前茬混合物内各物质物理与相互间接触参数,以堆积角作为评价指标,利用仿真试验进行了显著因素筛选、最优水平取值范围确定及二阶回归模型下最佳参数寻优,对参数进行了标定,得到土壤-水稻前茬混合物模型极显著参数的最优组合为土壤-土壤恢复系数0.407、土壤-土壤动摩擦系数0.123、土壤-水稻前茬静摩擦系数0.596、土壤表面能1.860 J,此时与试验堆积角误差为0.58%。并进行了土壤-水稻前茬间的直剪试验与仿真,得到了稳定后不同垂直应力下试验与仿真的直剪切应力误差分别为:5.4%(50 kPa),4.1%(100 kPa),3.1%(150 kPa)。最后在最优参数组合下,开展了基于MBD-DEM的旋耕土壤-水稻前茬轨迹分析试验,前茬跟随旋耕刀及直接被掩埋两种埋覆场景下仿真与土槽试验轨迹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84,验证了仿真模型标定参数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为水稻前茬旋耕轨迹调控过程的离散元仿真分析提供可靠的接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 直剪试验 堆积角 水稻前茬 接触参数 旋耕轨迹
下载PDF
SV型直接接触换热器换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7
作者 胡翔 耿健 +1 位作者 赵爽 黄峻伟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3,共7页
为研究SV静态混合器对液-液直接接触沸腾换热过程混合及传热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相同高度下SV静态混合器长径比对直接接触沸腾换热过程的影响。搭建了直接接触换热实验平台,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行性与准确性。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模拟... 为研究SV静态混合器对液-液直接接触沸腾换热过程混合及传热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相同高度下SV静态混合器长径比对直接接触沸腾换热过程的影响。搭建了直接接触换热实验平台,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行性与准确性。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误差在3%以内;与长径比为0.5和2.0的2种混合器相比,长径比为1.0的SV静态混合器压力降最高降低了18 Pa,湍流动能大于0.002 m2/s2,容积换热系数最高提高了9.7%;压力降和容积换热系数随着长径比的减小而增大,存在最佳长径比1.0使湍流动能达到最大值。综上所述,适当减小SV混合元件长径比有利于增强换热,对直接接触换热器结构参数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静态混合器 长径比 压力降 湍流动能 容积换热系数 数值模拟 直接接触换热
下载PDF
具有仿生结构的并联微细多通道蒸汽直接接触凝结数值模拟
8
作者 张超群 李树谦 +2 位作者 周鹏程 樊凯伦 史金雨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24年第2期69-78,共10页
为进一步丰富微细尺度条件下蒸汽直接接触凝结(DCC)流动换热现象的研究,基于哺乳动物动脉或静脉的分支血管树系统,设计了一种具有仿生结构的并联微细多通道模型。在商业软件Fluent上采用VOF多相流模型、大涡模拟(LES)湍流模型和凝结双... 为进一步丰富微细尺度条件下蒸汽直接接触凝结(DCC)流动换热现象的研究,基于哺乳动物动脉或静脉的分支血管树系统,设计了一种具有仿生结构的并联微细多通道模型。在商业软件Fluent上采用VOF多相流模型、大涡模拟(LES)湍流模型和凝结双阻力模型,进行并联微细多通道的蒸汽直接接触凝结数值模拟,获得了并联多通道中的汽羽形态、温度和压力分布以及凝结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汽羽在水平主管凝结过程中会发生聚并,过冷水会周期性进入各竖直支管且各进入高度接近;压力分布在各竖直支管中存在一定差异;微细尺度下凝结仍发生在汽液界面附近,且每个凝结周期中平均凝结速率在汽羽完全聚并之前达到最大值,约为220 kg/(m3·s),在过冷水进入各竖直支管的过程达到最小值,约为17 kg/(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通道 仿生结构 直接接触凝结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钢丝绳内钢丝间接触角计算分析
9
作者 顾小建 顾洪均 《金属制品》 CAS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钢丝绳内钢丝的接触状态直接影响钢丝绳使用寿命。通过计算点接触钢丝绳股内各层钢丝之间的接触角、线接触金属芯钢丝绳股钢丝和金属芯钢丝的接触角以及多层股钢丝绳外层股钢丝和内层股钢丝之间的接触角,计算分析不同捻距捻向情况下接... 钢丝绳内钢丝的接触状态直接影响钢丝绳使用寿命。通过计算点接触钢丝绳股内各层钢丝之间的接触角、线接触金属芯钢丝绳股钢丝和金属芯钢丝的接触角以及多层股钢丝绳外层股钢丝和内层股钢丝之间的接触角,计算分析不同捻距捻向情况下接触角的变化,用于指导钢丝绳工艺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丝绳 接触应力 接触角 捻向 捻距
下载PDF
直推钻进钻遇有机污染地层微观特征试验研究
10
作者 邓盈盈 孙平贺 +5 位作者 曹函 杨涵涵 吕岩 张航盛 张晨 蒲英杰 《钻探工程》 2024年第3期27-36,共10页
直推钻进技术具有无冲洗介质、速度快、扰动小等优点,但是易受到有机污染场地土体工程性质差异等因素干扰,造成钻孔倾斜等现象。有机污染物会改变土体微观结构,导致土体工程性质发生变化,进而降低直推钻进取样点位精度。选取典型的有机... 直推钻进技术具有无冲洗介质、速度快、扰动小等优点,但是易受到有机污染场地土体工程性质差异等因素干扰,造成钻孔倾斜等现象。有机污染物会改变土体微观结构,导致土体工程性质发生变化,进而降低直推钻进取样点位精度。选取典型的有机污染物甲苯和四氯乙烯,制备不同污染浓度(甲苯浓度:75、120和672 mg/kg;四氯乙烯浓度:11、53和183 mg/kg)的土样来模拟钻遇的有机污染地层。通过XRD、扫描电镜、接触角和低温氮气吸附脱附试验探究土样在不同有机污染物浓度影响下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SEM图像分析与氮气吸附脱附试验结果表明:甲苯、四氯乙烯对土样的包裹作用和化学破坏作用会让土颗粒团聚、比表面积减小、小孔隙数量明显增多、土体孔体积减小;其中粘粒含量最高为30.28%的2号土样在受672 mg/kg甲苯和183 mg/kg四氯乙烯污染后比表面积分别减小了30.70%和33.40%,Pearson相关系数r=0.382说明粘粒含量与比表面积减小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由于非极性分子甲苯、四氯乙烯对土颗粒的包裹作用,隔绝了土样的亲水性基团,导致土样亲水性变差、接触角增大。本研究表明有机污染物会导致土体微观特征的改变,最终会导致有机污染地层非均质性增强,进而会对直推钻进轨迹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土体微观结构 接触角试验 氮气吸脱附试验 直推钻进
下载PDF
高压直流电场非接触测量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
11
作者 杨琦 张春丽 +1 位作者 吴锦涛 李婵 《云南电力技术》 2024年第1期29-35,共7页
电力运营商应定期维护和检修直流设备,确保直流输电系统的安全生产和应用。在设备维护时,必须检测直流设备是否带电,是否超过电场强度安全阈值,以保证操作人员的寿命和设备的安全。本文采用非接触法测量高压直流电场。基于电容式传感器... 电力运营商应定期维护和检修直流设备,确保直流输电系统的安全生产和应用。在设备维护时,必须检测直流设备是否带电,是否超过电场强度安全阈值,以保证操作人员的寿命和设备的安全。本文采用非接触法测量高压直流电场。基于电容式传感器原理,研制了一种自反馈低功耗直流电场传感器。通过反馈调整传感器的范围和灵敏度。通过优化直流电场传感单元结构参数的设计,得出当感应电流信号幅值最大时,感应电极扇形叶片开度叶数为n=6。屏蔽电极与传感电极之间的距离d=3 mm。传感电极采用差分信号输出,抑制共模信号的干扰。传感器标定实验表明,该范围为±65 kV/m,灵敏度系数65.6,精度0.5 kV/m,测量误差小于2%。传感器在内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可靠性±40 kV/m。该传感器不仅可以用于测量高压直流电场的强度,而且在航空航天和气象雷电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电场 非接触测量 传感单元设计 校准试验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对直接接触膜蒸馏传质强化和阻垢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会宁 马淑洁 +2 位作者 张伟 张忠明 张少峰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5-603,共9页
系统研究了气液两相流对板框式膜组件内直接接触膜蒸馏过程的传质强化特性和阻垢性能,结合对流道内气泡尺寸和流动特性的观察和定量分析,讨论了不同进料温度、进料浓度、进气流量和进料流量条件下鼓泡对膜蒸馏的传质强化效果.研究结果表... 系统研究了气液两相流对板框式膜组件内直接接触膜蒸馏过程的传质强化特性和阻垢性能,结合对流道内气泡尺寸和流动特性的观察和定量分析,讨论了不同进料温度、进料浓度、进气流量和进料流量条件下鼓泡对膜蒸馏的传质强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鼓泡强度下,低进料温度和高进料浓度的系统由于温差极化和浓差极化更严重,鼓泡对传质的强化效果更显著;随着进气流量的增加,气泡尺寸增大,气泡的上升速度随气泡尺寸先增大后减小,对膜通量的提高比也先增加后减小.50~100 mm^(2)的气泡具有最快的上升速度,对膜面边界层扰动最强,传质强化效果最好;大于100 mm^(2)的气泡由于体积过大,受到来自隔网、壁面的阻力也会更大,导致气泡的上升速率减小,且过大的气泡尺寸使料液与膜壁接触面积减小,导致有效传质面积减小,强化效果减弱.随着进料流量提高,隔网对气泡的剪切作用增强,气泡变小,最佳进气流量增大.研究结果也表明鼓泡能提升高盐溶液浓缩过程的水通量,推迟晶体在膜面沉积发生的时间,显著减缓结垢层的增长速度.研究结果将为气液两相流对膜分离过程的传质强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接触膜蒸馏 过程强化 气液两相流 极化现象 传质
下载PDF
带喷射器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宁静红 杨挺然 刘华阳 《河南科技》 2023年第5期5-10,共6页
【目的】探究带喷射器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EDCC)制冷系统的性能,为提高制冷系统的能效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总当量变暖影响(TEWI)参数对该系统进行环境分析,讨论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并与蒸气压缩喷射引射制冷循环的性能进行... 【目的】探究带喷射器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EDCC)制冷系统的性能,为提高制冷系统的能效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总当量变暖影响(TEWI)参数对该系统进行环境分析,讨论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并与蒸气压缩喷射引射制冷循环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EDCC制冷循环的COP及效率受蒸发温度、主循环冷凝温度的影响。在-27℃以下,EDCC循环的COP比带喷射器蒸气的压缩制冷循环性能提高约1.57%,效率在全工况下优于带喷射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辅助循环对系统效率和环境性能影响较大,辅助循环中冷凝器的损失最大,直接接触冷凝器和主循环膨胀阀损失较少。【结论】EDCC制冷循环具有良好的系统性能、效率和环境友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接触冷凝 环境
下载PDF
减压塔空塔喷淋技术与应用
14
作者 于福东 王辰涯 +1 位作者 李和杰 杜翔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2期200-203,共4页
论述了减压拔出率的影响因素和提高减压拔出率的技术措施,包括模拟方法改进与工艺参数优化、高效低压降填料和塔内件、空塔喷淋传热技术,通过改造实例说明了空塔喷淋传热技术设计方案和实施效果。在减压塔顶循段采用双层实心锥喷淋代替... 论述了减压拔出率的影响因素和提高减压拔出率的技术措施,包括模拟方法改进与工艺参数优化、高效低压降填料和塔内件、空塔喷淋传热技术,通过改造实例说明了空塔喷淋传热技术设计方案和实施效果。在减压塔顶循段采用双层实心锥喷淋代替原填料和内件,可以显著降低减压塔压降,显著提高减压塔拔出率,减压塔顶绝压由1.9~2.2 kPa降低到1.3~1.5 kPa,减压渣油500℃馏出量平均值由5.1 mL降低到4.06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塔 减压拔出率 空塔喷淋换热 喷嘴
下载PDF
基于R290工质的直接接触冷凝器内流动与传热数值研究
15
作者 宁静红 杨挺然 +2 位作者 刘华阳 贾永勤 刘兴华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期230-236,共7页
为探究直接接触冷凝器内传热传质特性,针对R290直接接触冷凝制冷系统中R290过热蒸气与R290过冷液直接接触冷凝过程,提出了3种不同尺寸的筒型正交混合式冷凝器,采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了气液两相热质传递的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在相同冷... 为探究直接接触冷凝器内传热传质特性,针对R290直接接触冷凝制冷系统中R290过热蒸气与R290过冷液直接接触冷凝过程,提出了3种不同尺寸的筒型正交混合式冷凝器,采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了气液两相热质传递的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在相同冷凝工况下,体积较小的A型冷凝器内部流型为环状流,体积较大的B、C型冷凝器内部流型为泡状流;A型冷凝器内几乎不发生传热传质;在产生泡状流的冷凝器中,冷凝器体积越大,传热传质效果越好;冷凝器体积传热系数随体积增大而减小;在相同冷凝热负荷的情况下,直接接触冷凝器所需换热面积仅为间壁式冷凝器的8%~14%。研究结果可为直接接触冷凝器设计优化提供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接触 冷凝器 气液两相流 传热传质
下载PDF
蒸汽在过冷液体喷雾上直接接触相变换热过程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安阳 罗祎青 +1 位作者 张会书 袁希钢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66,共10页
以水为工质,通过实验研究了饱和水蒸汽与过冷水喷雾逆流直接接触冷凝换热过程,考察了不同入口液相温度下液膜厚度及破碎长度变化、液膜轴向及径向的温度分布;基于实验数据计算出了液膜局部传热系数及总传热系数。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直... 以水为工质,通过实验研究了饱和水蒸汽与过冷水喷雾逆流直接接触冷凝换热过程,考察了不同入口液相温度下液膜厚度及破碎长度变化、液膜轴向及径向的温度分布;基于实验数据计算出了液膜局部传热系数及总传热系数。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直接接触冷凝换热过程中,低入口液相温度时的液膜厚度和破碎长度更大;液膜在径向方向上存在温度梯度变化,液膜表面的温度较高,中心存在1个最低温度;随着液膜运动轴向距离的增大,液膜温度逐渐升高,喷嘴出口处液膜的温升最快,在整个喷雾的冷凝换热过程中,液膜温升占喷雾换热总温升的80%~85%,因此相比液滴,液膜起主要换热作用;喷嘴出口处的局部传热系数最大,并随着轴向距离增大逐渐减小。实验得到总传热系数的值远大于传统的膜状冷凝传热系数,体现了蒸汽-过冷液体喷雾这类直接接触换热方式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接触冷凝传热 液膜 喷嘴 温度分布 传热系数
下载PDF
聚光光伏系统太阳能电池散热技术及发展现状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浩良 王晨 +1 位作者 卢静 康雪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77,共19页
低碳政策下新能源的高效利用势在必行,有效利用太阳能聚光光伏技术的核心为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高温会大幅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及寿命,因此,太阳能电池的有效散热是限制该技术发展的瓶颈。本文首先介绍了聚光... 低碳政策下新能源的高效利用势在必行,有效利用太阳能聚光光伏技术的核心为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高温会大幅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及寿命,因此,太阳能电池的有效散热是限制该技术发展的瓶颈。本文首先介绍了聚光太阳能电池散热的必要性及散热难题,随后根据电池结构和热沉装置之间是否存在壁面,从间壁式冷却和直接接触式冷却两个角度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电池冷却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最后,通过各冷却技术的冷却效果和电池性能增益对比分析了各冷却方式的优缺点和未来的研究重点,为聚光光伏系统太阳能电池的有效散热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光光伏系统 太阳能电池 散热技术 间壁式冷却 直接接触冷却
下载PDF
反井钻机定向钻进过程中的井帮围岩稳定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文敬 程守业 荆国业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79,共9页
针对反井钻机导孔定向钻进在不良地质段易发生围岩失稳导致的卡钻、塌孔问题,通过理论计算和ANSYS Workbench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定向纠偏过程中翼板与井帮围岩接触应力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探讨了井帮围岩变形特征,提出了适用于反井钻... 针对反井钻机导孔定向钻进在不良地质段易发生围岩失稳导致的卡钻、塌孔问题,通过理论计算和ANSYS Workbench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定向纠偏过程中翼板与井帮围岩接触应力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探讨了井帮围岩变形特征,提出了适用于反井钻机旋转定向钻进的井帮围岩稳定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5°+30°组合倒角翼板结构,较普通倒角结构在降低接触应力及围岩变形方面优化效果显著。当反井导孔遇不良地质时,采用动态调整钻进参数、合理设置导向力分配方案、优化翼板结构的井帮围岩稳定控制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翼板陷入井帮引发卡钻、埋钻事故的风险。研究结果可为软弱地层反井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井钻机 旋转定向钻具 接触应力 围岩稳定
下载PDF
泵间管内多股液氧/气氧直接接触冷凝数值研究
19
作者 孙强 谢福寿 +1 位作者 张淼 厉彦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9-178,共10页
针对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泵间管路中高温氧气再液化回收时的安全问题,建立了高温氧气与高温液氧在低温液氧中掺混冷凝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研究了泵间管内三股流体掺混冷凝的全过程,获得了管内流场、气液相分布、气相冷凝长度等关键信息,... 针对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泵间管路中高温氧气再液化回收时的安全问题,建立了高温氧气与高温液氧在低温液氧中掺混冷凝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研究了泵间管内三股流体掺混冷凝的全过程,获得了管内流场、气液相分布、气相冷凝长度等关键信息,对比了由掺混腔和主管路注入回流高温液氧两种回液方案对氧气冷凝的影响。同时,针对定流速和变流速两种情况,探究了掺混孔数量和孔径的优化方案;此外,对不同管路出口背压下管内气相完全冷凝长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掺混腔回液方案会导致气相流量增加和分布不均,不利于管内气相快速冷凝;主管路回液方案能够避免回流高温液氧对气相冷凝的负面影响,推荐采用此方案回收高温液氧;当流速不变时,适度增大掺混孔有利于避免不同掺混孔的气相融合,采用8个孔径为35 mm的掺混孔可使完全冷凝长度缩短26.5%;通过减小孔径增大流速有利于气相快速冷凝,采用16个孔径为20 mm的掺混孔可使完全冷凝长度缩短38.6%;增大泵间管出口背压有利于气相冷凝,背压由1.6 MPa上升至1.8 MPa时,完全冷凝长度缩短28.9%。该研究结果对液体火箭发动机增压输送管路设计具有理论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间管路 直接接触冷凝 高温氧气 高温液氧 掺混孔 背压
下载PDF
弱超固结黏土-混凝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直剪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蔚 饶锡保 李浩民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1-136,141,共7页
为探讨黏土的超固结比对黏土-混凝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直剪仪对不同弱超固结黏土与混凝土的接触面进行直剪试验。试验成果分析表明:黏土的超固结比从1增加到2时,接触面的黏聚力增大40%,内摩擦角增大38%。弱超固结黏土与混凝土... 为探讨黏土的超固结比对黏土-混凝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直剪仪对不同弱超固结黏土与混凝土的接触面进行直剪试验。试验成果分析表明:黏土的超固结比从1增加到2时,接触面的黏聚力增大40%,内摩擦角增大38%。弱超固结黏土与混凝土接触面尚未剪切破坏时,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符合双曲线模型;接触面剪应力达到抗剪强度后,接触面破坏,进入滑动摩擦不收敛状态。接触面的抗剪强度、初始切线劲度系数与破坏比随着超固结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接触面的抗剪强度符合摩尔-库伦破坏准则。建立了黏聚力、内摩擦角、ΔL/τ-ΔL关系中的斜率和截距与超固结比的经验公式,结合摩尔-库伦破坏准则,又建立了简单的接触面本构模型。并用试验数据验证其合理性,可供相关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超固结黏土 直剪试验 接触面 超固结比 抗剪强度 双曲线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