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3
1
作者 赵志平 刘纪远 邵全琴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5-420,共6页
基于中国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分类系统,利用1970年代中后期、1980年代末、2004年和2008年4期遥感图像分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近30a来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转类途径与幅度及各保护区各圈层转类指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a来,草地总面积经... 基于中国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分类系统,利用1970年代中后期、1980年代末、2004年和2008年4期遥感图像分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近30a来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转类途径与幅度及各保护区各圈层转类指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a来,草地总面积经历了一个增加-减少-增加的过程。自然保护区1970年代中后期至1980年代末和1980年代末至2004年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是草地覆盖度下降,土地覆被总体上具有转差趋势。近4a来草地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大部分的保护区和内部各圈层土地覆被都有转好趋势,可能与《规划》实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类指数 转类途径 土地覆被 三江源
下载PDF
基于变化向量分析(CVA)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监测(Ⅱ)——变化类型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31
2
作者 陈晋 何春阳 卓莉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46-352,T003,共8页
以光谱直接比较为基础的变化向量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动态监测方法 ,在双窗口变步长阈值搜寻方法确定变化和非变化像元的基础上 ,提出了参考图像分类并结合变化向量方向余弦最小距离分类的变化类型确定方法 ,同时... 以光谱直接比较为基础的变化向量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动态监测方法 ,在双窗口变步长阈值搜寻方法确定变化和非变化像元的基础上 ,提出了参考图像分类并结合变化向量方向余弦最小距离分类的变化类型确定方法 ,同时应用该方法在北京市海淀区进行了实验研究 ,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变化类型的判断精度达到 70 %以上 ,显示了新方法的优越性和技术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变化类型判断 变化向量方向余弦 最小距离分类 光谱 遥感数据
下载PDF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模型方法综述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丽 钱乐祥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2-57,共6页
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模型的发展趋势、模型构成和模型分类作了系统的介绍,并将当前广泛使用的模型从变化的程度、变化的方向和变化的空间形式分析等角度加以分析,最后指出了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模型方法: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变化的程度 变化的方向 变化的空间形式
下载PDF
20世纪后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庆生 刘高焕 +2 位作者 张朝忙 黄翀 谢传节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0期14991-14995,14998,共6页
基于1 km×1 km尺度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展示了土地利用/覆盖多样化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的空间变异规律,阐述了1980s、1995和200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研... 基于1 km×1 km尺度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展示了土地利用/覆盖多样化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的空间变异规律,阐述了1980s、1995和200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80s~2000年,耕地面积到1995年减少,到2000年又恢复到1980s的种植面积,在该过程中,耕地主要与水库坑塘养殖、城镇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地以及未利用地相互转化;林地和草地面积变化不大;城镇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地,到1995年大面积扩展,以后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滩涂用地和盐碱地在3个时期间变动较大。1980s、1995和2000年土地利用/覆盖多样化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空间分布特征基本相同,总体来说,1980s~2000年沿海的无棣县、沾化县、垦利县、东营区和莱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强烈,是该区最为活跃的地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与植被覆盖度指数1980s~2000年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垦利县和东营区沿海地带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反映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开发和植被保护并重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土地利用/覆盖多样化指数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植被覆盖度指数 土地利用变化率
下载PDF
城市土地覆被景观幅度响应的空间形态及方向分异 被引量:2
5
作者 龚建周 夏北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0-124,137,共6页
以遥感影像解译得出的城市土地覆被景观为数据源,探讨了景观指数的幅度响应,以及幅度响应的空间与方向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形状指数SHAPE-MN与表征斑块空间分布的CONTAG指数对幅度变化的敏感性强,其余两类景观指数的敏感性较弱,但仍然... 以遥感影像解译得出的城市土地覆被景观为数据源,探讨了景观指数的幅度响应,以及幅度响应的空间与方向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形状指数SHAPE-MN与表征斑块空间分布的CONTAG指数对幅度变化的敏感性强,其余两类景观指数的敏感性较弱,但仍然因不同的指数而存在差异。景观指数对空间形态的敏感性因指数而异:CONTAG的敏感性最弱,LPI对三角形景观最为敏感,SHDI却对三角形表现不敏感,但是对方形、条形和圆形的形态敏感性较强。幅度响应的方向性也是明显的,如LPI指数在条形景观的东西和南北方向上,景观指数的变化完全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幅度响应 形态分异 方向分异 土地覆被 广州市
下载PDF
秦岭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林文芳 汪权方 蒋芳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7-322,共6页
对秦岭地区三期TM影像进行解译,通过建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一套数理统计模型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0~2007年间,秦岭地区以林草地为主,前期除建设用地增加外,其他用地面积有少量的减少.后期的变化较前期来说更... 对秦岭地区三期TM影像进行解译,通过建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一套数理统计模型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0~2007年间,秦岭地区以林草地为主,前期除建设用地增加外,其他用地面积有少量的减少.后期的变化较前期来说更明显,耕地急剧减小,林草地快速增长,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未利用地减少.总体上来说,1990~2000年间,秦岭地区土地处于双向准平衡状态;2000~2007年,秦岭土地属于单向不平衡状态,这说明土地利用/覆被有向不平衡状态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地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转移方向 变化趋势
下载PDF
黔中城市群地表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滕明塔 李旭东 +2 位作者 方冰轲 程东亚 芦颖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21-31,共11页
地表覆盖变化是生态环境变化的缩影,研究地表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可为地区生态环境恢复、资源合理利用、人地关系协调提供参考。基于Globeland 30数据,通过年变化率、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黔中城市群2000—2020年地表覆盖变... 地表覆盖变化是生态环境变化的缩影,研究地表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可为地区生态环境恢复、资源合理利用、人地关系协调提供参考。基于Globeland 30数据,通过年变化率、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黔中城市群2000—2020年地表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如下:1)耕地、林地、草地为城市群主要地表覆盖类型,期间以耕地、林地、草地收缩,灌木地、水体、人造地表扩张为总体趋势;2)地表覆盖转移面积呈先小后大的特点,转移方向为草地转林地、人造地表、耕地、水体,林地转耕地、人造地表、水体,耕地转人造地表、水体;3)耕地为东南角扩张其余各地收缩,林地为北部扩张南部收缩,草地为整体收缩、局部扩张,水体为整体扩张、局部收缩,人造地表为全域扩张;4)黔中城市群地表覆盖变化受地形、气候、人口、经济、交通、政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并且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总体呈增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覆盖 变化 驱动因素 转移方向 黔中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沐川县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罗龙海 胡庭兴 +1 位作者 王学能 潘文 《遥感信息》 CSCD 2008年第2期69-75,共7页
本文在对沐川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分析过程中,引入了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计算机自动分类技术与专家知识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and cover change,简称LUCC)、景观... 本文在对沐川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分析过程中,引入了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计算机自动分类技术与专家知识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and cover change,简称LUCC)、景观格局变化及其迁移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999-2001年是沐川县LUCC及其景观格局变化最重要的时期,林业产业发展是导致其变化的直接因素,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引导这一林业产业发展的直接驱动力,生物过程在景观动态变化中居次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林业产业 动态度 地形分异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重庆市高新区直管园土地覆被更新变化分析
9
作者 向万淋 谭萍 +3 位作者 陈泊宇 陈拾 唐菲菲 姬翠翠 《矿山测量》 2021年第5期72-77,共6页
重庆市高新区作为重庆最新规划重点建设区域,归属科学城范围,近年此区域土地覆被更新迅速,因此,定期分析其变化趋势对生态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重庆市高新区直管园2000年和2020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支持向量机的分类... 重庆市高新区作为重庆最新规划重点建设区域,归属科学城范围,近年此区域土地覆被更新迅速,因此,定期分析其变化趋势对生态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重庆市高新区直管园2000年和2020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方法对影像进行分类,对获得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做土地覆被转移矩阵和土地覆被动态度分析。结果表明,20年间该区域土地覆被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建筑用地、道路、草地和未利用裸地呈增加趋势,其中,建筑用地增长速度最快,年增长率达到2.94%;耕地、林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减少,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面积达102.64 km^(2);土地覆被动态度为1.9%,研究期间其土地覆被更新趋势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新区直管园 土地覆被 支持向量机 变化分析
下载PDF
近30年来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与宏观生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85
10
作者 邵全琴 赵志平 +1 位作者 刘纪远 樊江文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39-1451,共13页
利用1970年代中后期MSS图像和1980年代末、2004年以及2008年三期TM图像并结合野外调查,获得三江源地区四期土地覆被空间数据集,提出了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和土地覆被状况指数,以表征该区域生态变化的趋势。通过计算土地覆被转类途径和幅度... 利用1970年代中后期MSS图像和1980年代末、2004年以及2008年三期TM图像并结合野外调查,获得三江源地区四期土地覆被空间数据集,提出了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和土地覆被状况指数,以表征该区域生态变化的趋势。通过计算土地覆被转类途径和幅度、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和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分析青海三江源地区1970年代中后期以来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反映的宏观生态状况变化。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近30年平均土地覆被状况指数为38.20,土地覆被状况为4级,其中黄河流域最好,其次为澜沧江流域,长江流域最差;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转类,在1970s~1990s和1990s~2004年两个时段,均主要以高生态级别向低生态级别转移为主,2004~2008年时段,主要以低生态级别向高生态级别转移为主;由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变化率和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可以反映出近30年来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和宏观生态状况,总体上经历了变差(1970s~1990s时段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变化率Zc为-0.63,土地覆被转类指数LCCI为-0.58)—显著变差(1990s~2004时段Zc为-0.94,LC-CI为-1.76)—略有好转(2004~2008时段Zc为0.06,LCCI为0.33)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前、中期主要受到气候变化和草地载畜压力共同驱动的影响,后期则叠加了生态建设工程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土地覆被状况指数 转类指数 转类途径
原文传递
CLUE-S模型应用进展与改进研究 被引量:66
11
作者 吴健生 冯喆 +3 位作者 高阳 黄秀兰 刘洪萌 黄力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0,共8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景观生态学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CLUE-S模型可以全面考虑自然和人文因子,通过迭代方法综合空间分析和非空间分析,较好地模拟小尺度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具有综合... 土地利用变化是景观生态学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CLUE-S模型可以全面考虑自然和人文因子,通过迭代方法综合空间分析和非空间分析,较好地模拟小尺度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空间性、竞争效率性等特点,已经在国内外多个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本文概括了CLUE-S模型在LUCC、环境效应和政策效应3方面的应用,从驱动因子选择、土地需求计算探讨了CLUE-S模型的改进和修正,总结出CLUE-S模型当前发展方向是提高预测精度和扩展模型应用,并指出与其他模型的耦合、模型的均衡假设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效应是CLUE-S模型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E-S模型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模型修正 发展方向
原文传递
近20年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12
作者 周书贵 邵全琴 曹巍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0-199,共10页
本文根据黄土高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2008年3期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数据集,计算2个时段(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2000-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方向及其幅度、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土地利用/覆被状况指数及其变化率,分析黄... 本文根据黄土高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2008年3期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数据集,计算2个时段(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2000-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方向及其幅度、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土地利用/覆被状况指数及其变化率,分析黄土高原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宏观生态状况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黄土高原地区近20年来平均土地利用/覆被状况指数为24.07,其中土石山区生态系统综合功能最好,其次为河谷平原区,最差的为农灌区。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是森林和草地转为耕地,生态级别由高级向低级转移,2000-2008年主要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是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低覆盖草地转为中高覆盖草地,生态级别由低级向高级转移。近2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地覆被状况指数变化以及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表明,该区域的宏观生态状况总体上经历了转差(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为-1.08),后转好(2000-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为2.66)2个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前期受区域气候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共同驱动,后期则叠加了生态工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 转类方向 黄土高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