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威远地区近震剪切波分裂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高瑜 刘莎 郑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5-657,共13页
基于布设在四川威远地区的流动地震台站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利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内23个地震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结果显示:威远地区地震台站快波偏振方向多数为北西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 基于布设在四川威远地区的流动地震台站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利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内23个地震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结果显示:威远地区地震台站快波偏振方向多数为北西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有个别台站可能由于受到局部构造环境的影响,快波偏振方向为北东向。而在地壳速度变化明显的威远背斜附近,有6个台站结果显示为两个快波偏振优势方向,表明该地区快波偏振方向是区域应力场和局部构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威远地区慢波延迟时间均值为4.43 ms/km,威远背斜南侧区域的慢波延迟时间值普遍大于其北部区域,表明在威远地区南部区域的各向异性强度强于北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快波偏振方向 慢波延迟时间 区域主压应力
下载PDF
Shear wave splitting analysis of local earthquakes from dense arrays in Shimian,Sichuan 被引量:2
2
作者 Sha Liu Baofeng Tian 《Earthquake Science》 2023年第1期52-63,共12页
The Shimian area of Sichuan sit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Bayan Har block.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and Yangtze block,where several faults intersect.This region features intense tectonic activity and frequent earthqu... The Shimian area of Sichuan sit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Bayan Har block.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and Yangtze block,where several faults intersect.This region features intense tectonic activity and frequent earthquakes.In this study,we used local seismic waveform data recorded using dense arrays deployed in the Shimian area to obtain the shear wave splitting parameters at 55 seismic stations and thereby determine the crustal anisotr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We then analyzed the crustal stress pattern and tectonic setting and explored their relationship in the study area.Although some stations returned a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NNW-SSE.a 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NW-SE was obtained for the fast shear wave at most seismic stations in the study area.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of the fast shear wave were highly consistent throughout the study-area.This orientation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and parallel to the trend of the Xianshuihe and Daliangshan faults.The distribution of crustal anisotropy in this area was affected by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the fault structures.The mean delay time between fast and slow shear waves was 3.83 ms/km.slightly greater than the values obtained in other regions of Sichuan.This indicates that the crustal media in our study area had a high anisotropic strength and also reveals the influence of tectonic complexity resulting from the intersection of multiple faults on the strength of seismic anisotro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ar wave splitting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the fast shear wave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dense array Citation:Liu S and Tian BF(2023).Shear wave splitting analysis of local earthquakes from dense arrays in Shimian Sichuan.
下载PDF
Compressive stress field in the crust deduced from shear-wave anisotropy: an example in capital area ofChina 被引量:28
3
作者 GAO Yuan WU J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18期2840-2848,共9页
The rocks in the crust are pervaded by stress-aligned fluid-saturated microcracks, and the complex fault tectonics and stress control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microcracks, however shear-wave splitting could indicate t... The rocks in the crust are pervaded by stress-aligned fluid-saturated microcracks, and the complex fault tectonics and stress control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microcracks, however shear-wave splitting could indicate this kind of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Capital Area Seismograph Network (CASN), the widest scope and highest density of regional seismograph network presently in China, is adopted to deduce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field distribution pattern from polarizations of fast shear- waves, based on shear-wave splitting analysis.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n capital area of China is at NE85.7°± 41.0° in this study.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field in North China obtained from other methods, the results in this study are reliable in the principal com- pressive stress field distribution in capital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an effective way, although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directly obtain crustal stress field from seismic anisotropy. It is effectively applied to the zones with dense seismograph s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带 压缩力 地震波 地震学
原文传递
基于钻孔应力、应变连续实测资料研究新疆相对应力场 被引量:8
4
作者 蒋靖祥 尹光华 吴国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4-163,共10页
利用1985年以来新疆地区钻孔应力、应变连续观测资料研究相对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相对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近NS,呈现区域性分布特征。西昆仑中、西段近NS向,西昆仑东段、北天山、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为NNE向;南天山西部为NW向,... 利用1985年以来新疆地区钻孔应力、应变连续观测资料研究相对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相对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近NS,呈现区域性分布特征。西昆仑中、西段近NS向,西昆仑东段、北天山、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为NNE向;南天山西部为NW向,南天山东部为NE向。新疆的压应力作用极强,剪应力作用较大,张应力作用较弱。应力量值有西大东小、南强北弱的特点;帕米尔弧与天山交汇的喀什地区主压应力值、剪应力值最大,北天山中部的石河子的主张应力值最大,乌鲁木齐的应力值最小;应力变化量值差别大,且在空间上呈现不均匀性。相对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与区域构造线走向、山脉延展方向交角较大,表明新疆的山脉及构造主要受挤压应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力学 钻孔应力 应变连续实测 相对应力场 主压应力方向 应力变化量值
下载PDF
利用岩石磁组构恢复沉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2
5
作者 曾联波 漆家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8-632,共5页
由于缺少应力标志,沉积盆地覆盖区的古构造应力场定量恢复一直是个难题。为了探讨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在恢复沉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方面的可行性,首先对岩石缓慢加压变形前后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受力... 由于缺少应力标志,沉积盆地覆盖区的古构造应力场定量恢复一直是个难题。为了探讨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在恢复沉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方面的可行性,首先对岩石缓慢加压变形前后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受力以后岩石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H,P,q值都相应增大,最大和最小磁化率主轴产状也有明显的变化,反映了浅层次的构造变形过程可对岩石磁组构产生明显的影响。然后,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将用最小磁化率主轴所求得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与用构造变形分析所求得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进行了对比分析,二者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在构造变形较强的沉积覆盖区(σ1),用岩石的最小磁化率主轴方向来确定沉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是可行的。最后,还对该方法的适应范围和构造应力场的分期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组构 最小磁化率主轴 最大主压应力方向 古构造应力场 沉积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唐山地区剪切波分裂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孙勇 郑斯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0-67,共8页
本文利用唐山地区的数字化地震资料,研究了唐山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现象。通过对唐山强地面运动台网中七个台的三分向数字化记录资料的研究发现,1982—1984年发生的大部分地震都有较明显的S波分裂现象。七个台站的初至分裂S波的极化方向都... 本文利用唐山地区的数字化地震资料,研究了唐山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现象。通过对唐山强地面运动台网中七个台的三分向数字化记录资料的研究发现,1982—1984年发生的大部分地震都有较明显的S波分裂现象。七个台站的初至分裂S波的极化方向都在近东西方向,这与该地区的主压应力场方向相一致。各台慢S波延时的平均值在0.005—0.008s/km之间,由此可以粗略地估计得到各个台站的裂纹密度为:0.019(TS01,TS02,TS15),0.015(TS03,TS07,TS18)和0.024(T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剪切波 应力 唐山地区
下载PDF
强震前视电阻率月速率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相平 张建国 +1 位作者 李晓鹏 张英杰 《华北地震科学》 2016年第3期68-72,共5页
用归一化月速率方法处理了2次强震前周边7个地电阻率台的观测数据,并结合震源机制解计算结果,研究了强震前后视电阻率各项异性变化及映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震源机制解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正交(或近于正交)测道的视电阻率,在地震前1年内... 用归一化月速率方法处理了2次强震前周边7个地电阻率台的观测数据,并结合震源机制解计算结果,研究了强震前后视电阻率各项异性变化及映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震源机制解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正交(或近于正交)测道的视电阻率,在地震前1年内,大部分台站视电阻率月速率值出现下降和短临阶段上升变化,而与主压应力方位一致(或近于该方位)的测道变化则相反。基于这一物理现象,若能加大观测台网密度、合理布设电极方位,就有可能推断出地震震中的大致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电阻率 归一化月速率 各向异性 最大主压应力 地震预测
下载PDF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两期观测资料近场记录揭示的南北地震带地壳剪切波分裂特征 被引量:21
8
作者 张艺 高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81-2199,共19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一期(2011-01-2014-06)及部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二期(2013-02-2015-12)的流动地震台阵记录到的小震波形资料,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SAM)方法,分析南北地震带的地壳各向异性,对剪切波分裂参数所反映的区域应力...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一期(2011-01-2014-06)及部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二期(2013-02-2015-12)的流动地震台阵记录到的小震波形资料,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SAM)方法,分析南北地震带的地壳各向异性,对剪切波分裂参数所反映的区域应力环境及构造特征,以及区域内主压应力方向与断裂分布的关系展开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自北向南由NE向逐渐转变为NNW向,与南北地震带区域主压应力的方向变化具有一致性.区域内分布的大量NE及WNW或NW向断裂构造同样对快波偏振方向有比较大的影响,位于走滑断裂附近的台站,其快波方向与断裂走向大致平行,部分位于走滑断裂附近的台站其快波方向几乎垂直于断裂走向,而与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性较好.个别台站表现出复杂快波优势方向特征,反映出研究区内构造环境的复杂性.慢波时间延迟结果显示,南北地震带南段的平均时间延迟高于北段,反映了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南段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程度更大,构造变形更加剧烈.对比南北地震带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推测在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可能存在复杂的壳幔耦合现象,地壳剪切波分裂除了反映区域应力特征,还可以揭示出区域构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地壳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快波偏振方向 慢波时间延迟 构造 区域主压应力方向
下载PDF
基于沙城地震台的河北怀来地区剪切波分裂特征
9
作者 孙海霞 林向东 +3 位作者 司政亚 钟世军 赵桂儒 侯丽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0-88,共19页
河北怀来盆地构造断裂发育,历史上强震频发,现今中小地震活动频繁.基于沙城地震台2008年10月—2018年4月记录到的丰富高信噪比小震事件,对怀来地区进行了剪切波分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怀来地区快波平均偏振方向为87.3°±33.3&#... 河北怀来盆地构造断裂发育,历史上强震频发,现今中小地震活动频繁.基于沙城地震台2008年10月—2018年4月记录到的丰富高信噪比小震事件,对怀来地区进行了剪切波分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怀来地区快波平均偏振方向为87.3°±33.3°,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为NEE或近EW向;这与前人得到的首都圈地区及华北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一致,反映了区域构造的局部信息.沙城台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与台站附近NW向黄土窑—土木断裂走向不一致.较长地震孕育期或小震群活动期,怀来地区快波偏振方向较凌乱,无明显优势方向.在怀来地区小震群活动之前有慢剪切波时间延迟明显减小的趋势,这将对该地区短临地震预报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2017年1月—2018年4月怀来地区慢波时间延迟平均值为1.24 ms·km^(-1),数值较低,可能与该时期无较大地震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快波偏振方向 慢波时间延迟 水平主压应力 震群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域上地壳各向异性及其变化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安国 高原 石玉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59-2981,共23页
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2008年汶川8.0级和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为了研究芦山地震前后该区域地壳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以及较大地震对快剪切波偏振方向造成的影响,本文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结合固定地震台网(2010-01—2017-10... 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2008年汶川8.0级和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为了研究芦山地震前后该区域地壳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以及较大地震对快剪切波偏振方向造成的影响,本文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结合固定地震台网(2010-01—2017-10)和川西流动地震台阵(2006-10—2009-07)的小震波形数据,得到了龙门山断裂带及邻近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表明,慢剪切波时间延迟主要分布在0.65~7.39ms·km^-1之间,横向上具有不均匀性,地壳20km以上的介质对各向异性的贡献较大.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主要为NW或NWW和NE向,具有明显的分区特性.位于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自北向南由NWW转变为NW、NE向,在南段又变为NWW、NE向,指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分段特性是其构造属性.根据得到的有效事件数据,本文使用的49个台站中有19个台站的各向异性参数与反方位角、深度、震级和路径长度等显示出一定的相关性.研究区内的芦山地震及其他较大地震可能影响了局部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研究表明,更多的有效事件数据将有益于定量分析局部构造应力场和断裂属性的变化情况,从而有益于断裂带地震学特性及地震预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剪切波分裂 快剪切波偏振 慢剪切波时间延迟 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与变化 芦山地震
下载PDF
门源M_(S)6.9地震前地电场优势方位角与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辛建村 孙君嵩 +3 位作者 于晨 方炜 赵杰 杨宜海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5-424,共10页
2022年1月8日在青海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基于震中300 km范围内地电场近5年观测资料,综合分析选取9个观测站,根据大地电场岩体裂隙水(电荷)渗流(移动)模型计算其优势方位角,并尝试以地电场为响应量,通过库仑应力触发模型的加卸载响应... 2022年1月8日在青海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基于震中300 km范围内地电场近5年观测资料,综合分析选取9个观测站,根据大地电场岩体裂隙水(电荷)渗流(移动)模型计算其优势方位角,并尝试以地电场为响应量,通过库仑应力触发模型的加卸载响应比(LURR)计算方法,计算地电场LURR值。结果显示:(1)两种不同方法计算的地电场异常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其中古丰、黄羊川、寺滩和兰州站地电场优势方位角、LURR在震前皆出现异常变化,而山丹等其他站方位角、LURR均看不出明显的异常变化。(2)兰州和寺滩站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时序变化较为吻合,表现出准同步性。进一步结合震源机制解对异常观测站优势方位与区域主压应力P走向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本符合岩石物理学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方法在分析地震前兆异常中的可信度。地电场优势方位角以及LURR值两种计算方法在机理上具有关联性,综合分析其异常演化特征可能有助于进一步认知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地电场 优势方位角 加卸载响应比 主压应力P走向
下载PDF
剪切波分裂揭示的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想 高原 +2 位作者 吴鹏 周依 王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03-2517,共15页
利用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流动地震台网和区域固定地震台网的近场地震波形资料,获得55个台站、符合剪切波分裂分析的共计534条有效记录,得到每个台站下方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展现了研究区上... 利用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流动地震台网和区域固定地震台网的近场地震波形资料,获得55个台站、符合剪切波分裂分析的共计534条有效记录,得到每个台站下方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展现了研究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区域优势快波方向大致呈NE向,与华北区域背景主压应力方向近EW向有所差别,揭示出研究区内山西地堑与太行山隆起等形成的盆山构造对地壳结构的影响.台站优势快波方向主要平行于主压应力方向,或与断裂/构造走向一致,表明断裂与局部地质构造对各向异性的影响以及断裂构造与应力场的相互影响.山西地堑优势快波方向呈NE向,其中大同盆地离散性较大.山西地堑北端与张-渤地震带交汇区北侧优势快波方向呈WNW向,南侧呈NE向且离散较大.太行山隆起与华北盆地交汇区的优势快波方向同为NE向,第二优势快波方向近EW向,体现了华北地区的各向异性特征.山西地堑的时间延迟从南到北逐渐减少但变化不大,分区平均值最大相差0.2 ms·km^(-1).太行山隆起与华北盆地交汇区的时间延迟和山西地堑北端与张-渤地震带交汇区北侧相对较小,表明该区上地壳变形程度相对较小,可能与该区地震活动较强、难以积累更强的地壳变形有关.本研究还对该区域的地壳和上地幔的耦合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壳幔耦合关系不能用壳幔解耦或壳幔耦合进行简单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 山西地堑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 剪切波分裂 上地壳各向异性 主压应力 快波偏振方向 慢波时间延迟
下载PDF
“源线模式”与地震预测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增建 郭安宁 任栋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28-2233,共6页
"源线模式"是根据震源有关的某些长距特征线的交会预测地震的模式.模式是用两个特征线交会点作为强震预测的发生区,第一个特征线是与区域主压应力夹45°的角所形成的最大剪切线,由于这个线是由多组平行线所组成,若沿某条... "源线模式"是根据震源有关的某些长距特征线的交会预测地震的模式.模式是用两个特征线交会点作为强震预测的发生区,第一个特征线是与区域主压应力夹45°的角所形成的最大剪切线,由于这个线是由多组平行线所组成,若沿某条线其前兆分布多或者前兆沿线展布的长,则定义为A型特征线.而另一个特征线是震兆共迁线,震兆共迁线定义为在历史上地震—地震迁移或前兆——地震迁移组成的线,即定义为B型特征线,A型线与B型线的交会地区,即为预测的强震震中区.以该模式分析了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主压应力方向 最大剪切线 震兆共迁线 两线交会点 大震震中区预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