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与夷夏之辨 被引量:6
1
作者 汪高鑫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53,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其中魏与西晋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南北朝的民族关系则是南方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这一时期的夷夏之辨上,魏与西晋汉族思想家的夷夏观明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其中魏与西晋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南北朝的民族关系则是南方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这一时期的夷夏之辨上,魏与西晋汉族思想家的夷夏观明显偏激、落后,以蔑视少数民族、鼓吹"戎晋不杂"论的江统的《徙戎论》为代表;而南北朝时期则是南北方政权都以正统自居,斥对方为僭伪;而在这种相互争正统的政治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民族关系 夷夏之辨 《徙戎论》 历史文化认同
下载PDF
“夷”与“满汉”:晚清民族主义起源探微 被引量:2
2
作者 朱文哲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27-34,共8页
清初,满洲皇帝通过建构"满洲共同体",消解了传统的"夷夏之辨"。鸦片战争期间,"外夷"入侵又冲击了清前期判别"夷""夏"的准则和"夷夏之辨"的内涵,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 清初,满洲皇帝通过建构"满洲共同体",消解了传统的"夷夏之辨"。鸦片战争期间,"外夷"入侵又冲击了清前期判别"夷""夏"的准则和"夷夏之辨"的内涵,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夷夏之辨"模式认知"世界"的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夷"被以条约的形式禁止,阻塞了传统"夷夏之辨"对西方列强的认识。不过"夷"在晚清的运行轨迹却因为这种阻塞发生了转变:指称更加明晰,内涵趋于僵化。清末满汉之争日趋激烈,"夷"又转为"满洲"的象征符号,"夷夏之辨"再起并与西方传入近代民族主义相"会通",形成"外拒白种,内覆满洲"的民族主义。"夷"之地位与内涵的转换是晚清民族主义内涵多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民族主义 满汉 夷夏观
下载PDF
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中国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一 被引量:41
3
作者 李大龙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2004年第1期1-14,共14页
文章主要对传统夷夏观在中国疆域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认为如果从汉族和边疆民族对中国疆域形成的贡献看 ,中国疆域的形成可以分为两大时期 ,唐以前是汉族起着主导作用 ,汉、唐的两次大统一都是以汉族为主体实现的 ;唐以后则是边疆... 文章主要对传统夷夏观在中国疆域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认为如果从汉族和边疆民族对中国疆域形成的贡献看 ,中国疆域的形成可以分为两大时期 ,唐以前是汉族起着主导作用 ,汉、唐的两次大统一都是以汉族为主体实现的 ;唐以后则是边疆民族主导着疆域发展的进程 ,元、清两次大统一都是由边疆民族实现的。传统的夷夏观是导致这种状况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受传统夷夏观的束缚 ,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往往难以突破人为设置的“夷夏”界限 ,对边疆地区采取羁縻统治或“不治” ,因而阻碍了疆域形成的进程 ;而边疆民族所建王朝则没有这些束缚 ,并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夷夏观 ,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就是伴随着这种观念的不断突破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观 疆域 汉族 边疆民族 儒家文化 中国
原文传递
后羿、寒浞神话传说的历史钩沉 被引量:2
4
作者 江林昌 孙进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4-131,共8页
由于羿的名字有夷羿、仁羿、穷羿、后羿之别,其活动时间从五帝时代晚期直到夏代中期,长达数百年,而其行事更是善恶不分,忠奸并容。因为这样的原因,学术史上往往将羿分为几个形象来理解,并认同某些古文献所持态度,把羿当作反面人物来对... 由于羿的名字有夷羿、仁羿、穷羿、后羿之别,其活动时间从五帝时代晚期直到夏代中期,长达数百年,而其行事更是善恶不分,忠奸并容。因为这样的原因,学术史上往往将羿分为几个形象来理解,并认同某些古文献所持态度,把羿当作反面人物来对待。实际上这些都是误解。认识后羿及寒浞的神话传说,至少应该把握三点事实:(一)无论是神性的羿还是人性的羿,无论是族名羿、地名羿、图腾羿,还是酋长羿,实际都是同一个羿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而已;(二)就有关文献和考古资料可知,以后羿、寒浞为代表的东夷集团曾在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过程中创造过最先进的文化,东夷民族在当时众多民族部落中是一支实力最强大、影响最深远的民族;(三)战国秦汉文献中,对后羿、寒浞历史形象的批评否定,实际上是在"中原文化中心论"、"夷夏之辨"观念影响下,对东夷民族不公正态度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羿 寒浞 神话 历史 东夷 华夏 夷夏之辨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溯源与当代建构 被引量:1
5
作者 彭新武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3-143,M0007,共12页
“民族大一统”观念滋生于春秋战国,定型于秦汉之际。中原王朝与异族政权的“正统”之争,固然各自以利益为本位且不乏自我标榜,但客观上强化了“共为中华”的观念。自汉代确立“黄帝始祖”的帝王谱系始,历代王朝统治者、民间宗族以及“... “民族大一统”观念滋生于春秋战国,定型于秦汉之际。中原王朝与异族政权的“正统”之争,固然各自以利益为本位且不乏自我标榜,但客观上强化了“共为中华”的观念。自汉代确立“黄帝始祖”的帝王谱系始,历代王朝统治者、民间宗族以及“异族”政权对这一“国族”的“攀附”,造就出“炎黄子孙”的共同称谓。随着治理实践从“羁縻”之治逐渐走向“一体化”,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最终确立。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在承认“多元一体”这一现实格局的基础上,扬弃传统华夷之.辨、正统之争和“羁縻”之治,从而成为民族理论的重要创新。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需要在强化观念自觉和深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上,以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繁荣的生活共同体为根本宗旨,进一步改善民族治理模式,并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联和互动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一体 国族 羁縻 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原文传递
彝汉族大学生自尊负性自动思维对孤独感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科 尹绍清 赖怡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9-331,共3页
目的探讨彝族与汉族大学生自尊、负性自动思维对孤独感的作用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自动思维问卷(ATQ)及UCLA孤独量表,对有目的随机抽取的云南省293名彝族大学生和269名汉族大学生进行... 目的探讨彝族与汉族大学生自尊、负性自动思维对孤独感的作用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自动思维问卷(ATQ)及UCLA孤独量表,对有目的随机抽取的云南省293名彝族大学生和269名汉族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彝族、汉族大学生自尊及负性自动思维与孤独感显著相关(P值均<0.01),自尊与负性自动思维显著相关(P值均<0.01)。彝族、汉族大学生的负性自动思维对孤独感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彝族大学生的自尊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不显著,通过负性自动思维间接影响孤独感;汉族大学生的自尊可直接对其孤独感产生影响,也可通过负性自动思维对其孤独感产生影响。结论彝族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在自尊与孤独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汉族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在自尊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评价(心理学) 孤独 精神卫生 学生 汉族 少数民族 彝族
原文传递
2015年四川小凉山常住居民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志富 黄刚 +2 位作者 罗麒 陈栋洋 高晓凤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311-1313,共3页
目的了解四川小凉山地区彝族与汉族居民的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小凉山地区居民的生命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7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简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别对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346名常住居民生命质... 目的了解四川小凉山地区彝族与汉族居民的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小凉山地区居民的生命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7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简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别对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346名常住居民生命质量及社会支持进行评价,探讨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小凉山地区居民生命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得分依次为(14.5±2.4)、(13.9±2.1)、(14.7±2.2)、(12.7±2.2),其中社会关系与环境领域得分高于全国常模,生理领域得分低于全国常模(均P<0.05)。生命质量各领域得分男性高于女性(P<0.05);在生理领域,年龄≥58岁者组得分低于其他年龄组(P<0.05),彝族低于汉族(P<0.05),未婚低于已婚(P<0.05);在社会关系领域,年龄在28~<43岁者得分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社会支持总得分与生命质量各领域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2015年四川小凉山地区居民生理领域得分低于全国常模,影响该地区居民生命质量的因素有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及社会支持,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居民的社会支持,以提高其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生命质量 彝族 汉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