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刘辰翁词的情感特征及其成因
1
作者 朱慧玲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0-94,共5页
为了探析刘辰翁词作的情感特征及其成因,特从词人的个性特质、思想渊源、词作内容,以及其词作与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词家词风的异同等多方面加以考察,认为:刘辰翁词的情感特征为悲苦凄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词人常选用程度极深、境界极... 为了探析刘辰翁词作的情感特征及其成因,特从词人的个性特质、思想渊源、词作内容,以及其词作与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词家词风的异同等多方面加以考察,认为:刘辰翁词的情感特征为悲苦凄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词人常选用程度极深、境界极阔大的语汇来表情达意;词人反复运用的事典,给人以长歌当哭之感;刘辰翁词的语言运用,也体现了这一感情特色。刘辰翁的刚直品性、儒士身份,他崇尚气节、道义的思想观念,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氛围,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他对故国的忠贞之情与渴望恢复之念是形成其词这一情感特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辰翁词 情感特征 悲苦凄厉 忠爱
下载PDF
论曹植文艺理论思想范式的审美表征
2
作者 张鹏飞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3-16,共4页
曹植尤其以著名的《洛神赋》奠定了"六朝美文"开山鼻祖的霸主地位且以"才高八斗"的诗文斐然傲立于建安文坛。可以说,曹植在文学主张上强调"文质相扶",崇尚诗文佳作不仅应达求"辞各美丽"的生命... 曹植尤其以著名的《洛神赋》奠定了"六朝美文"开山鼻祖的霸主地位且以"才高八斗"的诗文斐然傲立于建安文坛。可以说,曹植在文学主张上强调"文质相扶",崇尚诗文佳作不仅应达求"辞各美丽"的生命情韵而且更须标识出浓烈纯真的思想情感,从而彰显着"雅好"、"悲凉"、"慷慨"的审美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文艺思想 慷慨悲凉 审美体征
下载PDF
再探建安文学慷慨悲凉风格的成因 被引量:1
3
作者 吕祥 周晓琳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91-93,共3页
建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与它慷慨悲凉的时代风格是分不开的。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人集团,主要活动在以邺下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因此,建安文学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与作家群所处的地域环... 建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与它慷慨悲凉的时代风格是分不开的。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人集团,主要活动在以邺下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因此,建安文学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与作家群所处的地域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安时代,"战乱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北方平原特有的自然环境,助推了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同时与其地域统治者的提倡和文学的繁盛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文学 慷慨悲凉 建安文人 地域环境 风格成因
下载PDF
秦观的自卑情结与凄婉词风 被引量:1
4
作者 许梨花 罗漫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第1期186-188,共3页
按照个性心理学的观点,"人人都有自卑感",但并非每一个体都有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经自己"夸张了的自卑感",它是人的行为方式的决定力量。秦观是文学史上一个具有自卑情结的文人代表,本文以个性心理学的理论为支撑... 按照个性心理学的观点,"人人都有自卑感",但并非每一个体都有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经自己"夸张了的自卑感",它是人的行为方式的决定力量。秦观是文学史上一个具有自卑情结的文人代表,本文以个性心理学的理论为支撑,分析秦观个性中的自卑情结,并探讨其对凄婉词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观 自卑情结 凄婉
下载PDF
一座走不出的围困之城——从女性主义视角探析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国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53-56,共4页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在表现"苍凉的人生的情义"的同时,还展现了处于命运最卑微处的女性被幸福遗忘的荒凉境遇,表达出作家深层的女性关怀。而造成女性的悲剧命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无可抗拒的现世飘零的生存境遇、与爱情...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在表现"苍凉的人生的情义"的同时,还展现了处于命运最卑微处的女性被幸福遗忘的荒凉境遇,表达出作家深层的女性关怀。而造成女性的悲剧命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无可抗拒的现世飘零的生存境遇、与爱情无缘的婚姻境遇及"自我"缺失的精神世界。张爱玲对女性坎坷的解放之路的深深隐忧,让我们明白女性要获得真正的生存支配权,外在的政治经济的支持必不可少,同时,女性"自我"的觉醒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倾城之恋》 悲凉命运 女性关怀
下载PDF
满纸童稚言 一腔酸楚泪——论《呼兰河传》的儿童视角 被引量:2
6
作者 姜鑫磊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6期108-109,共2页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她童年的生活过往,并借此抒发了她的悲凉之情。其中,儿童视角的运用在作品的表达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说中对过往的回忆和真实情感的流露都是借此表达出来的,继而也向读者展...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她童年的生活过往,并借此抒发了她的悲凉之情。其中,儿童视角的运用在作品的表达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说中对过往的回忆和真实情感的流露都是借此表达出来的,继而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更真实、立体的情感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儿童视角 原生态叙述 悲凉
下载PDF
试论稼轩词的温柔敦厚
7
作者 林晖 王胜明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8年第4期111-112,共2页
稼轩承传了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诗学风格,其词悲凉深广意蕴深远,形成深雄雅健的词风。考其原因主要是宋代国民文化和民族习惯的影响造成整个民族的安逸心态,失去了进取的锐气。这与深受南北方文化的熏陶,希望进取,改变国弱民安,统一中... 稼轩承传了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诗学风格,其词悲凉深广意蕴深远,形成深雄雅健的词风。考其原因主要是宋代国民文化和民族习惯的影响造成整个民族的安逸心态,失去了进取的锐气。这与深受南北方文化的熏陶,希望进取,改变国弱民安,统一中华志向的稼轩格格不入,致使其词境悲凉阔大,感慨遂深,成为宋词集大成的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柔敦厚 悲凉深广 深雄雅健
下载PDF
《汉宫秋》的“秋”该作何译
8
作者 李小旋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72-74,共3页
《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家马致远代表作之一。英文中的"autumn"与汉语中的"秋"的涵义和文化意象不尽相同。根据"秋"字在汉语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文化内涵、《汉宫秋》作者马致远对"秋"的感... 《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家马致远代表作之一。英文中的"autumn"与汉语中的"秋"的涵义和文化意象不尽相同。根据"秋"字在汉语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文化内涵、《汉宫秋》作者马致远对"秋"的感怀以及该剧的悲剧性的抒情加以分析,并提出应用增译法翻译该剧名,译为"Dismal Autumnin the Han Pal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宫秋 文化内涵 增译法
下载PDF
张爱玲笔下女性的现代性阐释——传统“母亲”形象的现代性解构及现代意义指向性下女性形象
9
作者 宋珊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82-85,88,共5页
在现代女性视野中,张爱玲的创作是对传统的一种破坏,但同时也是对现代小说形象的一种丰富。在新旧跌宕之中,张爱玲用一种现代性的视角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了解构,同时她又以悲凉作为现代性女性的命运归宿,这种现代意义指向... 在现代女性视野中,张爱玲的创作是对传统的一种破坏,但同时也是对现代小说形象的一种丰富。在新旧跌宕之中,张爱玲用一种现代性的视角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了解构,同时她又以悲凉作为现代性女性的命运归宿,这种现代意义指向性下的创作及其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对当下乃至现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现代性 女性 母亲 悲凉
下载PDF
无望的控诉 无告的悲凉——解析痖弦《盐》
10
作者 周毅 王蓉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3-66,共4页
痖弦的《盐》是一首戏剧化的现代诗,是对晚清当权者、知识分子及辛亥革命的批判性反思,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农妇二嬷嬷竭力乞求基本的生存条件,渴望得到拯救和关怀,但终于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饥渴之中绝望地死去。她的悲号凝聚着战争、... 痖弦的《盐》是一首戏剧化的现代诗,是对晚清当权者、知识分子及辛亥革命的批判性反思,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农妇二嬷嬷竭力乞求基本的生存条件,渴望得到拯救和关怀,但终于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饥渴之中绝望地死去。她的悲号凝聚着战争、灾祸、苛捐重税之下中国农民的斑斑血泪,渗透着彻骨的寒冷和无告的悲凉,也是对渎职的上层社会的谴责和控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痖弦 《盐》 社会历史批评 悲凉 控诉
原文传递
论曹植文艺理论思想范式的审美表征
11
作者 张鹏飞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2-65,73,共5页
曹植尤其以著名的《洛神赋》奠定了"六朝美文"开山鼻祖的霸主地位且以"才高八斗"的诗文斐然傲立于建安文坛。可以说,曹植在文学主张上强调"文质相扶",崇尚诗文佳作不仅应达求"辞各美丽"的生命... 曹植尤其以著名的《洛神赋》奠定了"六朝美文"开山鼻祖的霸主地位且以"才高八斗"的诗文斐然傲立于建安文坛。可以说,曹植在文学主张上强调"文质相扶",崇尚诗文佳作不仅应达求"辞各美丽"的生命情韵而且更须标识出浓烈纯真的思想情感,从而彰显着"雅好""、悲凉"、"慷慨"的审美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文艺思想 慷慨悲凉 审美体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