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东湾坳陷新生代差异抬升事件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贾楠 刘池洋 +3 位作者 张功成 黄雷 赵俊峰 卢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7-87,共11页
依据海域油气勘探和地质资料,对辽东湾坳陷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典型地震剖面的深入研究和沉积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等综合分析表明:辽东湾坳陷在新生代发生了3期构造抬升及剥蚀事件,主要发生在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对应的峰值年龄为5~7... 依据海域油气勘探和地质资料,对辽东湾坳陷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典型地震剖面的深入研究和沉积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等综合分析表明:辽东湾坳陷在新生代发生了3期构造抬升及剥蚀事件,主要发生在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对应的峰值年龄为5~7 Ma)、渐新世东营期末—中新世初(峰值年龄为18~22 Ma、24~26 Ma)、始新世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末(峰值年龄为36~40 Ma)。这3期构造抬升事件的特点为南早北晚、南强北弱,说明在空间上具有差异性。在始新世,坳陷东部为一有巨厚沉积的较大型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沉积后受断裂切割改造今辽东凸起开始显现并遭强烈剥蚀,致使较大型凹陷被辽东凸起分隔为两凹(今辽中、辽东凹陷)夹一凸结构。此改造过程与郯庐断裂活动特征及强度的改变有关,显示出辽东湾坳陷东、西部抬升特点和后期改造强度的明显不同。辽东湾坳陷古今构造格局及演变,与区域动力学环境及背景紧密相连,这3期构造抬升事件,在中国东部具有较广泛的响应表现和区域动力学背景,意义重要,对其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中国东部及近海等新生代盆地的整体认识,为中国东部区域动力学环境及背景研究和油气勘探、资源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坳陷 差异抬升 裂变径迹 构造演化 郯庐断裂
下载PDF
坝底水浮力对重力坝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英文) 被引量:4
2
作者 UTILI Stefano 尹振宇 蒋明镜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554-1568,共15页
着重研究一个典型的混凝土重力坝的坝底水浮力对大坝稳定性的影响,此大坝位于意大利的Cumbidanovu岛。大坝的基础由含有高度开裂的岩石所构成。首先,通过把大坝视为自由体的平衡分析法来评价大坝破坏前的最大水压力和有效排水系统对大... 着重研究一个典型的混凝土重力坝的坝底水浮力对大坝稳定性的影响,此大坝位于意大利的Cumbidanovu岛。大坝的基础由含有高度开裂的岩石所构成。首先,通过把大坝视为自由体的平衡分析法来评价大坝破坏前的最大水压力和有效排水系统对大坝稳定性的影响。然后,使用离散元方法来进一步评价开裂基岩中的水流状态,得到该水流产生的浮托力的分布,最终得到此水浮力对大坝稳定性的影响。对设计而言,上述分析考虑了岩基渗透,运用离散元方法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面,相比保守的平衡分析法,此模型可以得到更大的水浮力荷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离散元法 水浮力 大坝稳定性 重力坝
下载PDF
结构性砂土海床管道上浮破坏的离散元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闫超 蒋明镜 +1 位作者 张望城 孙德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822-2828,共7页
借助离散单元法(DEM)建立海底管道上浮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胶结强度下胶结试样的力学特性;通过微观力学响应(局部变形、胶结点破坏分布和位移场)对海底管道上浮破坏机制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了海床砂土胶结强度对管道上浮土体破坏... 借助离散单元法(DEM)建立海底管道上浮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胶结强度下胶结试样的力学特性;通过微观力学响应(局部变形、胶结点破坏分布和位移场)对海底管道上浮破坏机制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了海床砂土胶结强度对管道上浮土体破坏的影响(上浮抗力和地表隆起量)。结果表明:伴随土体变形和胶结破坏,上覆土体的渐进破坏主要集中在上覆土体区域内;土表隆起量随着管道上浮位移的增长而增长;胶结强度较高时,管道周围土体无回填行为,上覆土体有拉裂带形成,仅管道附近土体产生胶结破坏,峰值上浮抗力随海床砂土胶结强度的增加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 胶结砂土 上浮抗力 上浮破坏:离散单元法
下载PDF
辽东湾坳陷新生代走滑断裂体系及其成因 被引量:5
4
作者 何京 吴奎 +1 位作者 张江涛 彭靖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0-47,共8页
渤海湾盆地为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其发育演化受控于郯庐走滑断裂带。基于最新的三维连片地震精细解释,运用沙箱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辽东湾坳陷新生代断裂体系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辽东湾坳陷发育7条主干断裂,形成凹凸相间的... 渤海湾盆地为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其发育演化受控于郯庐走滑断裂带。基于最新的三维连片地震精细解释,运用沙箱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辽东湾坳陷新生代断裂体系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辽东湾坳陷发育7条主干断裂,形成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走滑断裂的走滑量与派生拉张断裂水平伸展量之比约为3∶2;辽东地区的走滑量大于辽西地区,郯庐断裂东盘是走滑活动的主动盘;辽西南凸起和辽西凸起在新生代早期已经形成凸起雏形,辽东凸起形成时间较晚,受强烈走滑压扭作用影响,沙三段—沙一段沉积时期才逐渐与胶辽隆起剥离;渐新世郯庐断裂带的强烈活动,控制了辽东湾的盆岭再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坳陷 新生代 郯庐断裂 走滑量 差异构造演化 辽东凸起 物理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