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Han Sub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angdong 被引量:2
1
作者 YUAN Shaoxiong YIN Xiaoling +2 位作者 XIONG Haixian SUN Zhongyu HUANG Guangqi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8年第1期25-32,共8页
A total of 126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angdong were selected for research to analyze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Han subgroup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spatial analysis with GI... A total of 126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angdong were selected for research to analyze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Han subgroup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spatial analysis with G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angdong were distributed compactly, which was similar to that in other provinces; on the prefecture-level city scale, they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Meizhou, Qingyuan, Zhanjiang, and Zhaoqing, showing a central distribution; on the regional scale, they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ern Guangd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dicating an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their densit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a provincial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0.59 per thousand km^2 and the highest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2.14 per thousand km^2; there were four gathering areas accommodating many traditional villages, namely Meizhou-Chaoshan area, Guangfo-Dongguan area, Leizhou in Zhanjiang, and Lianzhou in Qingyua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which presented a pattern of hot spot—sub-hot spot—sub-cold spot—cold spot, had a significant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areas in similar sizes were tending towards gather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angdong belonged to the Cantonese-speaking group and Hakka-speaking group with a density of 0.59 per thousand km^2 and 0.48 per thousand km^2 respectively, and Han subgroup with the highest distribution density was the minority areas of 1.31 per thousand km^2, followed by Shaozhou dialect area with a density of 1.00 per thousand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village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han subgroup distribution GUANGDONG
下载PDF
邵阳市绥宁县苗族传统民居建筑初探——以正板村古民居为例
2
作者 李渝婷 《重庆建筑》 2024年第1期20-23,28,共5页
正板村古民居作为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其民居建筑极具苗族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正板村是以杨正板为创始祖的苗族古村落,该村落不仅保存了苗族生活记忆,更反映了汉苗文化融合下所展现出的独特建筑风貌... 正板村古民居作为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其民居建筑极具苗族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正板村是以杨正板为创始祖的苗族古村落,该村落不仅保存了苗族生活记忆,更反映了汉苗文化融合下所展现出的独特建筑风貌。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摄影测绘、收集文献等方式,着力对正板村建筑空间关系、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和建筑中所反映的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进行逐一分析,以期为汉苗文化融合关系下的苗族古民居研究提供理论启示与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宁县 汉苗融合 传统民居 正板村
下载PDF
丝绸之路甘肃段汉代村落遗址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李冀宁 李富意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4期444-457,共14页
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汉代村落遗址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复原与认识,并引入地理探测器进行单因子分析以更准确地探求各影响因子对村落遗址空间分布决定程度,进一步揭示区域内自然环境要素与人类自身活动... 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汉代村落遗址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复原与认识,并引入地理探测器进行单因子分析以更准确地探求各影响因子对村落遗址空间分布决定程度,进一步揭示区域内自然环境要素与人类自身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段392处汉代村落遗址总体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空间分布格局,且形成若干分布核心区。其中,今金塔县东沙窝一带是研究区域内村落遗址空间集聚度最高地区,密度可达3.036处∙(100km^(2))^(−1);(2)从微观层面看,村落遗址面积规模和文化层厚度数量均有较为明显的等级分布特点,大体呈“金字塔”型,且研究区域东、西部之间受地形地貌、生产方式、历史文化等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3)村落遗址濒水特征显著,且多分布在坡度<3°的黄土台地、丘陵及冲积平原、绿洲上。水源因子解释力远大于其他各因子,权重占比达28.80%,中心城邑、道路交通依次次之。水源是影响该区域村落遗址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同时,不晚于汉代村落选址布局虽仍受水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制约,人文社会诸要素对村落形成发展的影响作用却也日益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汉代 村落遗址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广东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民系特征 被引量:25
4
作者 袁少雄 唐光良 +3 位作者 张虹鸥 宫清华 尹小玲 黄光庆 《热带地理》 2017年第3期318-327,共10页
为了解传统村落在广东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与国内其他省份空间分布情况差异以及其与民系特征的关系,以广东省12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法对其空间分布、空间自相关和民系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传统村落的空... 为了解传统村落在广东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与国内其他省份空间分布情况差异以及其与民系特征的关系,以广东省12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法对其空间分布、空间自相关和民系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与国内其他省份传统村落的分布类型相似;从地市尺度来看,广东省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梅州、清远、广州、湛江和肇庆等地市;总体上呈不均衡分布,区域尺度上主要分布于粤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其空间分布密度差异显著,全省分布密度为0.59个/千km^2,梅州市最高,达到2.14个/千km^2;全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存在梅州―潮汕区、广佛―东莞区、湛江雷州区以及清远连州区等4个比较明显的集聚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规模相似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聚的特性,整体上呈现较为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的分布格局;广东省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广府、客家民系中,分布密度最高的民系为少数民族区,达1.31个/千km^2,其次为韶州土话民系区,为1.00个/千km^2,尽管客家民系与广府民系区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但由于这两大民系在广东省分布面较广,密度分别只有0.59和0.48个/千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空间自相关 民系分布 广东省
下载PDF
黔东南山地苗族与侗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的分异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丹 郭泺 吕靓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1期44-52,共9页
以黔东南州统计数据、野外调查资料和矢量地图为数据源,基于Arc GIS10,对黔东南山区内分布的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点进行空间分析,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了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分布的海拔、坡度、坡向等数据,计算了不同苗寨点和侗寨点... 以黔东南州统计数据、野外调查资料和矢量地图为数据源,基于Arc GIS10,对黔东南山区内分布的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点进行空间分析,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了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分布的海拔、坡度、坡向等数据,计算了不同苗寨点和侗寨点与水系和道路的距离,基于Getis-ord General G函数对苗寨和侗寨进行空间点模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苗族村寨分布于273—1256 m的高程、1.14—36.11°的坡度范围内,南坡是最主要的分布坡向,苗族村寨与水系距离处于9—1349 m的范围内;侗族村寨分布于244—915 m的高程、1.64—30.44°的坡度范围内,主要分布在东坡,侗族村寨与水系的距离在2—1259 m之间。空间点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苗族村寨在海拔和坡向上属于高值聚集,而侗族村寨只坡度上属于高值聚集,地形对苗寨的分布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州 苗族村寨 侗族村寨 空间分布
下载PDF
相单程与其部民族属考谈
6
作者 石宗仁 《怀化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35-38,共4页
从历史文献对相单程领导的武溪蛮起义、“精夫”与“徒”二词为盘瓠蛮语言的记载、和相单程的出生地为沅陵县清水坪苗族乡莲花池村 ,即为《后汉书》引《荆州记》所载的“上就、武阳二乡 ,唯此盘瓠子孙”地 ,以及相单程及其子裔的相姓... 从历史文献对相单程领导的武溪蛮起义、“精夫”与“徒”二词为盘瓠蛮语言的记载、和相单程的出生地为沅陵县清水坪苗族乡莲花池村 ,即为《后汉书》引《荆州记》所载的“上就、武阳二乡 ,唯此盘瓠子孙”地 ,以及相单程及其子裔的相姓改向姓 ,苗语姓仍称为“松” (song)来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单程 武溪蛮 盘瓠蛮 清水坪苗族乡 汉姓"相(向) "苗姓"松" 苗族
下载PDF
宁夏地区汉代丝绸之路沿线村落遗址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冀宁 刘晚莹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91-1301,共11页
主要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总结宁夏地区汉代丝绸之路沿线98个村落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村落遗址空间上已呈现1个集聚中心和4个次集聚中心,且在今固原市辖域内形成一处“西北—东南”空间集聚分布区。古遗址... 主要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总结宁夏地区汉代丝绸之路沿线98个村落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村落遗址空间上已呈现1个集聚中心和4个次集聚中心,且在今固原市辖域内形成一处“西北—东南”空间集聚分布区。古遗址具有较为明显的濒水特征,距水源1 km以内者占总数的54.08%,且多集中于坡度2°~6°的丘陵、台地阳坡上。为更加准确地探求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各影响因子对研究区域内村落遗址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故引入地理探测器予以分析。可知除以水源为典型代表的自然环境等要素制约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外,中心聚落和交通区位共同构成主要影响因素,前者更是主导因素。至迟于汉代,已出现人文社会诸要素对村落选址分布的决定程度远超自然环境各要素这一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丝绸之路 村落遗址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心”与“边缘”:清代湘西苗疆民、苗村落分布与秩序型构——基于凤、乾、永三厅的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暨爱民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98,共8页
作为清帝国体系"边缘"的湘西苗疆,其内部的民村与苗寨分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与传统中国"中心"—"边缘"结构的对应性。尤其在嘉庆初"边墙"体系完竣之后,民、苗区隔更为清晰,苗疆"中心&qu... 作为清帝国体系"边缘"的湘西苗疆,其内部的民村与苗寨分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与传统中国"中心"—"边缘"结构的对应性。尤其在嘉庆初"边墙"体系完竣之后,民、苗区隔更为清晰,苗疆"中心"—"边缘"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秩序,体现了清朝政府的苗疆治理理念及其实践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与“边缘” 湘西苗疆 民、苗村落分布 秩序型构
原文传递
居民主体视角下民族旅游社区多群体冲突的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阳 赵振斌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86-2101,共16页
乡村旅游社区的快速发展使得社区内多群体冲突日益凸显,对社区冲突空间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实施有效的社区旅游空间规划与管理。研究选取西江千户苗寨为案例地,采用参与式制图与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地居民进行调研,按照"负面... 乡村旅游社区的快速发展使得社区内多群体冲突日益凸显,对社区冲突空间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实施有效的社区旅游空间规划与管理。研究选取西江千户苗寨为案例地,采用参与式制图与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地居民进行调研,按照"负面情感-原因追溯-冲突构成-空间分布"这一逻辑链条,对案例地社区冲突进行探测。通过质性分析与空间分析的混合方法,识别社区冲突类型及对应的冲突对象关系,并分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旅游开发背景下社区冲突的类型构成具有多元化特点,但存在包括日常生活干扰、经济利益矛盾、公共权力失语、环境破坏、生产建设受阻的主导结构类型。(2)居民主体视角下有居民-管理者、居民-外来经营者、居民-居民和居民-游客四种冲突对象关系,不同冲突对象关系占比及其冲突类型构成有所差异。(3)冲突对象关系的总体分布在空间上存在核心-边缘效应,旅游开发核心区四种不同冲突对象关系均有大量分布,边缘区以居民-管理者和居民-居民为主;不同冲突对象关系高值区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居民-管理者表现为核心分散分布,居民-居民则为边缘分散分布,居民-外来经营者和居民-游客均为核心区集聚呈轴向分布。(4)冲突空间分布受到社区微观区位、统筹规划、市场化需求及不同主体实践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多群体在空间形成竞争关系,共同塑造社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式制图 多群体冲突 质性分析 空间分布 形成机制 西江千户苗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