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osphorus Sorption-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tch Sediments from Different Land Uses in a Small Headwater Catchment in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 of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Zhenhua HE Min +1 位作者 WANG Tao ZHU B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3期441-450,共10页
Investigation of phosphorus (P) sorption-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rainage ditch sediments is important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sediment P transport behaviors in ditches. Surface ditch sediment samples were c... Investigation of phosphorus (P) sorption-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rainage ditch sediments is important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sediment P transport behaviors in ditches. Surface ditch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headwater sub-catchment of forestland, sloping cropland, paddy field, and residential area in a representative catchment in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 These sediment samples were used for determination of P sorption-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by a batch equilibrium techniqu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P sorption capacities (Qm) in the sediments ranged from 159.7 to 263.7 mg/kg, while higher Qm were observed in the ditch sediments from the paddy fields. The Qm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xalate-extractable Fe and Al oxides (r=0.97 and 0.98, p < 0.01), clay fraction (r = 0.78, p < 0.05) and organic matter (r = 0.95, p < 0.01). Sediment pH, clay and organic matter influenced the P sorption through amorphous Fe and Al oxides. CaCO3 conten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Qm (r = -0.83, p < 0.05), implying that saturated CaCO3 (> 50 g/kg) would not increase P sorption capacity in the ditch sediments. The ditch sediments featured a linear desorption curve, suggesting that P release risk would be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 adsorption. The P desorption rat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lsen P (r = 0.94, p < 0.01), but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fine particle-size fractions (r = -0.92, p < 0.01), the sum of the amorphous Fe and Al oxides (r = -0.67, p < 0.05) and the P sorption capacity (r = -0.59, p < 0.05). The ditch sediments from residential area had a higher P release risk than that from the other ditches of forestland, sloping cropland and paddy field. The P sorption index (PSI) derived from single-point measurement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P sorption capacity (r = 0.99, p < 0.01), and could be used for estimating Qm as 1.64 times PSI plus 24.0 (Qm = 1.64 PSI + 24.0) for similar sediments with highly calcareous soils and sediments. Ditch cleaning and sediment removal for the ditch in residential area were recommended in this area to reduce the P release ris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tch sediment Phosphorus sorption-desorption sediment properties Land use
下载PDF
广东某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工艺提质增效改造工程设计 被引量:3
2
作者 梁仁礼 胡勇有 谢天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56,共4页
广东省某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原采用氧化沟为主体的工艺,提标改造后要求出水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及《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第二时段一级标准的两者较严值,实... 广东省某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原采用氧化沟为主体的工艺,提标改造后要求出水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及《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第二时段一级标准的两者较严值,实际出水部分指标(如COD、SS、TP、TN)已临近排放限值,BOD_(5)、NH_(3)-N常有超标现象。提质增效工程旨在对原有生化池、消毒池等进行改造优化,并在二沉池后端新增“高效沉淀+滤布滤池”深度处理单元。提质增效后的运行数据表明,出水COD≤14 mg/L、BOD_(5)≤3.1 mg/L、ρ(TN)≤9.5 mg/L、ρ(TP)≤0.24 mg/L、ρ(SS)≤5.1 mg/L,去除率均>90%,出水水质稳定达到设计标准,同时氧化沟曝气单位能耗降低25%,单位成本低于同类型项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沟 提标改造 高效沉淀池 滤布滤池
下载PDF
河北省苇子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3
作者 马建江 《四川有色金属》 2024年第2期24-27,共4页
研究区位于燕辽沉降带、马兰峪-山海关隆起北部,都山岩体东南侧NE-NNE向弧形构造带中。区内主要含矿构造为北东东向、南北向断裂,含金石英脉直接赋存其中,呈似板状、透镜状,具尖灭再现、脉壁平直光滑等特征。矿区金矿化富集经历了片理... 研究区位于燕辽沉降带、马兰峪-山海关隆起北部,都山岩体东南侧NE-NNE向弧形构造带中。区内主要含矿构造为北东东向、南北向断裂,含金石英脉直接赋存其中,呈似板状、透镜状,具尖灭再现、脉壁平直光滑等特征。矿区金矿化富集经历了片理化构造阶段、石英脉阶段、含金黄铁矿石英脉阶段和碳酸盐化阶段,其中含金黄铁矿石英脉阶段决定了金矿床的品位,聚晶团囊状黄铁矿化金品位较高,细晶细脉状或粉脉状品位较低。根据金矿化阶段及富集规律分析,本区矿床成因属中低温热液成矿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成矿以充填方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辽沉降带 三家金矿带 苇子沟 石英脉型金矿
下载PDF
鲸鱼沟黄土水库塌岸、淤积调查与预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鲁博 何小亮 +1 位作者 张林 于前伟 《地下水》 2023年第1期170-173,共4页
为了预测黄土水库改造再利用后的塌岸量与淤积量,对鲸鱼沟现有水库的塌岸和淤积情况进行了地质调查,并据调查结果提出了黄土库区塌岸与淤积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现有水库两岸只出现了几处小型滑塌且已基本稳定,统计出黄土岸坡水下磨... 为了预测黄土水库改造再利用后的塌岸量与淤积量,对鲸鱼沟现有水库的塌岸和淤积情况进行了地质调查,并据调查结果提出了黄土库区塌岸与淤积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现有水库两岸只出现了几处小型滑塌且已基本稳定,统计出黄土岸坡水下磨蚀角在14°~26°之间,残坡积层岸坡水上磨蚀角在20°~31°之间,黄土的水上坡脚坡度为70°左右;库区淤积物横断面十分平坦,淤积主要考虑来自塌岸物质,揭露了现有水库淤积模式,计算得到其淤积厚度为10.3~12.6 m和淤积量为193.5×10^(4)m^(3);结合现有塌岸调查结果,提出了水库塌岸预测原则,采用卡丘金法与岸坡结构法相结合的方法预测了拟建水库的总塌岸量为567×10^(4)m^(3)和入库量为230×10^(4)m^(3);结合现有淤积调查结果,提出了淤积预测方法,即将塌岸量分段淤积于水库底部,预测了拟建水库的淤积厚度为0~22 m之间,大部分地段为10~20 m,淤积量为562.8×10^(4)m^(3),约占总库容的15.2%。本文预测结果为鲸鱼沟黄土水库改造工程提供可行性资料,也为相关黄土水库建设提供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水库 鲸鱼沟 塌岸预测 淤积预测 引汉济渭工程
下载PDF
黄绵土坡面细沟侵蚀剥蚀能力试验
5
作者 厉晓峰 黄钰涵 +4 位作者 孟书翰 亓波 杨佳慧 张俊鹏 雷廷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89,96,共7页
为研究黄土坡面细沟侵蚀规律,探究水流剥蚀能力的室内测算方法,以黄绵土为研究对象,设置2,4,6,8 L/min 4个流量,5°,10°,15°,20°4个坡度,土槽长度为12 m,进行室内径流冲刷试验,得到黄绵土坡面细沟侵蚀的临界沟长和... 为研究黄土坡面细沟侵蚀规律,探究水流剥蚀能力的室内测算方法,以黄绵土为研究对象,设置2,4,6,8 L/min 4个流量,5°,10°,15°,20°4个坡度,土槽长度为12 m,进行室内径流冲刷试验,得到黄绵土坡面细沟侵蚀的临界沟长和输沙能力,基于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推导出剥蚀能力的计算公式,以此研究不同试验条件下临界沟长、输沙能力和剥蚀能力的变化规律,并验证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设计水力工况条件下,黄绵土坡面细沟侵蚀的临界沟长的变化范围在5.33~11.12 m,且临界沟长随流量和坡度的增加而缩短;输沙能力随流量和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剥蚀能力与流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与坡度之间存在较好的对数关系。试验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操作便捷、结果吻合度高,能较好地确定黄土区细沟侵蚀的剥蚀能力。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完善黄土坡面细沟侵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侵蚀 临界沟长 剥蚀能力 输沙能力 冲刷试验
下载PDF
广东大湾区生命科技园项目(一期)水土保持排洪措施设计
6
作者 吴锐辉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3年第1期17-19,22,共4页
大湾区生命科技园项目(一期),工程总占地面积27.30 hm^(2),规划绿地面积21 358 m^(2),绿地率16.10%,工程挖方总量82.52万m^(3),填方总量82.52万m^(3),无需外借土石方,无外弃土石方。文章在划分水土保持防治分区基础上,对区内洪水排泄工... 大湾区生命科技园项目(一期),工程总占地面积27.30 hm^(2),规划绿地面积21 358 m^(2),绿地率16.10%,工程挖方总量82.52万m^(3),填方总量82.52万m^(3),无需外借土石方,无外弃土石方。文章在划分水土保持防治分区基础上,对区内洪水排泄工程措施的排水沟过流量进行了计算,对排水沟断面进行了确定,对沉沙池泥沙沉淀能力及规格进行了设计,合理消除了上游来水的能量及沉淀了泥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湾区 水土保持 防治分区 排水沟 沉沙池
下载PDF
渗坑及沟渠泥水共治的工艺设计及运行效果研究
7
作者 顾俊杰 范洪凯 +2 位作者 周国峰 苟晓东 苏强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10期74-79,共6页
针对渗坑和沟渠废水中污染物成分复杂、可生化性较差的问题和底泥中污染物有毒有害、易富集的问题,分别采用“曝气充氧+生物菌剂”原位措施、“水解酸化+曝气调节+絮凝沉淀+SBR”异位治理工艺、“pH调节+化学氧化”原位措施及自主研发... 针对渗坑和沟渠废水中污染物成分复杂、可生化性较差的问题和底泥中污染物有毒有害、易富集的问题,分别采用“曝气充氧+生物菌剂”原位措施、“水解酸化+曝气调节+絮凝沉淀+SBR”异位治理工艺、“pH调节+化学氧化”原位措施及自主研发专利“底泥重金属污染模块化异位治理方法”进行治理。经治理,废水中挥发酚、TP、COD、BOD5、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3%、95%、97%、98%、95%,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输送回原沟渠。底泥中Zn、萘、苯胺、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a)芘的去除率分别为75%、0.98%、0.95%、0.94%、0.99%、0.97%,低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三次征求意见稿)住宅类用地筛选值要求,送至当地砖厂进行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坑和沟渠 生物菌剂 SBR 底泥污染模块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准地表Ⅲ类水标准的城镇污水厂改扩工程设计
8
作者 陈杏 郑志彬 彭彩霞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第20期147-149,164,共4页
本文以广东省某污水处理厂为例,原设计规模3×10^(4) m^(3)/d,出水标准执行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标准(A标准),改扩建后规模扩容至6×10^(4) m^(3)/d,并将出水排放标准提高至《地表水环境质... 本文以广东省某污水处理厂为例,原设计规模3×10^(4) m^(3)/d,出水标准执行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标准(A标准),改扩建后规模扩容至6×10^(4) m^(3)/d,并将出水排放标准提高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水标准。改扩建工程采用“AAO微曝氧化沟+曝气生物滤池+高效沉淀池+超滤膜过滤”工艺设计。在出水水质标准大幅度提高、设计规模扩大的情况下,以较低的工程投资实现了对该厂的改造。本设计对于同类型污水处理厂的改扩建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地表水Ⅲ类标准 AAO微曝氧化沟 曝气生物滤池 高效沉淀池
下载PDF
紫色土泥沙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振华 朱波 +2 位作者 何敏 周明华 王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4-160,共7页
在紫色土集中分布的四川盆地丘陵区,选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水田、旱坡地、村镇)产生的沟渠泥沙为实验材料,采用平衡法研究了紫色土泥沙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泥沙对磷的吸附和解吸过程按速率均分为快、慢、... 在紫色土集中分布的四川盆地丘陵区,选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水田、旱坡地、村镇)产生的沟渠泥沙为实验材料,采用平衡法研究了紫色土泥沙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泥沙对磷的吸附和解吸过程按速率均分为快、慢、动态平衡3个阶段,0~0.75h内泥沙对磷的吸附速率与活性铁铝氧化物含量和粘粒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较高的OlsenP水平和砂粒含量是泥沙磷解吸速率高的重要因素。泥沙磷的吸附量和解吸量与反应时间之间均呈幂函数关系(Qt=k·ta,0<a<1)。磷吸附量与泥沙中活性铁铝氧化物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磷解吸量与泥沙中砂粒含量显著正相关,与细颗粒物质(粘粒和粉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村镇沟渠泥沙磷的解吸量显著高于其他沟渠泥沙,其释放风险值得重视。本研究结果为川中丘陵区紫色土泥沙磷的释放风险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泥沙 吸附-解吸 动力学 紫色土
下载PDF
浙江某农场土壤和沟渠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翟丽华 刘鸿亮 +1 位作者 徐红灯 席北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770-1773,共4页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农田土壤及沟渠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实验表明,水相氨氮浓度为5—100mg/L时,风干农田土壤、风干沟渠沉积物及新鲜沟渠沉积物3种吸附剂的吸附等温线均呈良好线性关系,并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式;农田土壤...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农田土壤及沟渠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实验表明,水相氨氮浓度为5—100mg/L时,风干农田土壤、风干沟渠沉积物及新鲜沟渠沉积物3种吸附剂的吸附等温线均呈良好线性关系,并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式;农田土壤与沟渠沉积物的氨氮背景含量分别为12mg·kg^-1和92mg·kg^-1,并且农田土壤对氨氮的吸附系数为8.21,而风干沟渠沉积物与新鲜沟渠沉积物吸附系数分别为5.42与6.84,因此,土壤的吸附能力要大于沟渠沉积物,后两者的吸附能力相近.对3种吸附剂吸附机制的讨论表明,吸附特性与界面性质相关,实验氨氮浓度范围内吸附作用主要为离子交换.相同实验条件下,当初始氨氮浓度较大时,随温度升高,3种吸附剂对氨氮的平衡吸附量减小,对氨氮的吸附为弱放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沉积物 氨氮 吸附 温度
下载PDF
农业源头沟渠沉积物氮磷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翟丽华 刘鸿亮 +1 位作者 席北斗 徐红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59-1363,共5页
通过吸附实验,研究了杭嘉湖流域某源头沟渠中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特征,以揭示氮、磷迁移转化机制。结果表明,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是一个复合动力学过程,包括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2个阶段,主要吸附过程发... 通过吸附实验,研究了杭嘉湖流域某源头沟渠中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特征,以揭示氮、磷迁移转化机制。结果表明,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是一个复合动力学过程,包括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2个阶段,主要吸附过程发生在0~5h之内,吸速率在0~1h较大,氨氮最大吸附速率为160mg·kg-1·h-1,磷酸盐最大吸附速率为300mg·kg-1·h-1。实验浓度范围内(氨氮0~50mg·L-1,磷酸盐0~20mg·L-1)沟渠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等温线均呈良好线性变化。沉积物中固定态氨氮含量为9.81mg·kg-1,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为0.046mg·L-1,与同流域内湖泊河流相比均较低。说明氮、磷在农田沟渠中的迁移转化较快,与河流湖泊相比,氮、磷并未大量累积在沉积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沉积物 氨氮 磷酸盐 吸附
下载PDF
盐碱地排水沟蓄水后底泥与水体盐分交换试验 被引量:14
12
作者 潘延鑫 罗纨 +2 位作者 贾忠华 李进 陈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87,共7页
因长期累积效果,盐碱地排水沟内盐分含量不断升高,危及排水沟系统的生态功能,利用淡水定期进行稀释可延缓盐分累积过程。该文以陕西富平县卤泊滩盐碱地改良区为例,通过实验室土柱试验,研究了排水沟蓄集淡水、水体保持静态条件下,底泥与... 因长期累积效果,盐碱地排水沟内盐分含量不断升高,危及排水沟系统的生态功能,利用淡水定期进行稀释可延缓盐分累积过程。该文以陕西富平县卤泊滩盐碱地改良区为例,通过实验室土柱试验,研究了排水沟蓄集淡水、水体保持静态条件下,底泥与上覆水体的盐分交换规律,揭示了底泥盐分释放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分子扩散作用下底泥-上覆水界面之上10cm的范围内存在一个高盐分渐变区(即扩散边界层),10cm以上的水体盐分基本一致;分子扩散是边界层内盐分运移的主要机制;扩散边界层对底泥盐分释放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并且随着边界层厚度的增加,阻滞效应也显著增强;底泥盐分释放通量符合负的幂指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分 水质 排水 底泥 扩散边界层 盐碱地
下载PDF
沟渠沉积物对农田排水中氨氮的截留效应研究 被引量:33
13
作者 徐红灯 席北斗 翟丽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24-1928,共5页
采用沟渠沉积物吸附效应实验和沟渠沉积物硝化效应实验方法,研究了沟渠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和硝化能力并对比了两者的截留效应,探讨了pH值、温度、进水氨氮浓度和DO对沟渠沉积物截留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渠沉积物对氨氮具有很强的吸... 采用沟渠沉积物吸附效应实验和沟渠沉积物硝化效应实验方法,研究了沟渠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和硝化能力并对比了两者的截留效应,探讨了pH值、温度、进水氨氮浓度和DO对沟渠沉积物截留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渠沉积物对氨氮具有很强的吸附和硝化能力,最大饱和吸附量和硝化量分别约为1.3和0.15mg·g-1;对比沟渠沉积物吸附量和硝化量,沟渠沉积物吸附作用在沟渠沉积物截留效应中占主导作用。沟渠沉积物吸附最佳pH为7.0~9.0;在20℃到40℃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吸附容量逐渐增大;DO通过影响微生物种群来间接影响沟渠沉积物截留氨氮的截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沉积物 氨氮 吸附 硝化 截留
下载PDF
pH对沟渠沉积物截留农田排水沟渠中氮、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席北斗 徐红灯 +1 位作者 翟丽华 王京刚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90-494,共5页
通过摇瓶动态实验和箱体静止实验,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沟渠沉积物对农田流失氮、磷的截留效应,分析了pH对氮、磷截留效应及其界面交换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pH变化范围内,沟渠沉积物对NH4+-N的吸附量和NO2--N的硝化量以及对TN的截... 通过摇瓶动态实验和箱体静止实验,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沟渠沉积物对农田流失氮、磷的截留效应,分析了pH对氮、磷截留效应及其界面交换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pH变化范围内,沟渠沉积物对NH4+-N的吸附量和NO2--N的硝化量以及对TN的截留率都是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沟渠沉积物对总溶解性磷(TDP)的吸附量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TP的截留率在5d前随pH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此后基本不发生变化;在不同的pH下,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氮的界面交换行为,同时pH通过影响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来影响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行为。阐明pH对沟渠沉积物氮、磷截留效应的影响有助于掌握氮、磷在农田排水沟渠中的迁移转化机理,从而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留 沟渠沉积物农田排水沟渠pH
下载PDF
贵州草海湿地农田沟渠沉积物氮磷的吸附动力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5
作者 薛飞 刘文 +4 位作者 夏品华 林陶 邓河霞 孔祥亮 张俊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99-2005,共7页
以草海-湿地农田沟渠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针对沟渠系统对氮磷的截留效用、沟渠沉积物对氮磷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农田沟渠系统对TP和TN的截留率分别为66.7%~79.7%和66.0%~76.4%,对NH4+-... 以草海-湿地农田沟渠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针对沟渠系统对氮磷的截留效用、沟渠沉积物对氮磷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农田沟渠系统对TP和TN的截留率分别为66.7%~79.7%和66.0%~76.4%,对NH4+-N的截留率最高,为82.8%~89.3%。沟渠沉积物与太湖、滇池沉积物相比较而言,沉积物对PO4-3-P和NH4+-N吸附平衡时间较长。盐度、[SO42-]和[NO3-]对PO43--P和NH4+-N的吸附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Ca2+]对两者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别:Ca2+对PO43--P的吸附在低浓度下抑制,在高浓度下有促进作用;对NH4+-N的吸附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当[Ca2+]浓度为5mg·L-1时吸附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农田 沟渠沉积物 吸附 NH4+-N PO43--P
下载PDF
嘉兴农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沟渠底泥中的氮磷形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罗春燕 张维理 +1 位作者 雷秋良 林超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5-420,共6页
沟渠是农田氮、磷营养物质排入地表水体的通道.对嘉兴大田、集约化菜地、集约化果园、集约化养殖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农村沟渠0~5 cm表层底泥氮、磷的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7个沟渠底泥样品的w(全氮)为1 560~7 480mg/kg... 沟渠是农田氮、磷营养物质排入地表水体的通道.对嘉兴大田、集约化菜地、集约化果园、集约化养殖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农村沟渠0~5 cm表层底泥氮、磷的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7个沟渠底泥样品的w(全氮)为1 560~7 480mg/kg,其中w(交换态氮)为31.15~704.38 mg/kg,占w(全氮)的1.29%~10.01%;交换态氮中以铵态氮为主,占w(交换态氮)的62.15%~100%.沟渠底泥样品的w(全磷)为580~6 420 mg/kg,w(碳酸氢钠溶解磷)为19.53~359.72 mg/kg,占w(全磷)的2.05%~18.96%;w(水溶性磷)为0.29~18.88 mg/kg,占w(碳酸氢钠溶解磷)的1.11%~14.63%.土地利用方式对沟渠底泥氮、磷的形态分布有显著影响(P<0.01),集约化养殖场沟渠底泥中的w(全氮),w(交换态氮),w(铵态氮),w(硝态氮),w(交换态氮)/w(全氮),w(全磷),w(水溶性磷),w(碳酸氢钠溶解磷)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底泥w(全氮),w(交换态氮),w(铵态氮)和w(硝态氮)两两间以及w(全磷),w(水溶性磷),w(碳酸氢钠溶解磷)两两间均在α=0.01时显著相关,w(全磷)与w(碳酸氢钠溶解磷)的相关性(r=0.81,P<0.01)好于与w(水溶性磷)的相关性(r=0.51,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底泥 全氮 硝态氮 铵态氮 全磷 碳酸氢钠溶解磷 水溶性磷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水生植物对生态沟渠底泥磷吸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9
17
作者 李红芳 刘锋 +3 位作者 肖润林 何洋 王迪 吴金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7-163,共7页
以用于小流域源头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3条生态沟渠为研究对象,采集入口处(S1)、中间段(S2)和出口处(S3)沟渠底泥,分析其属性和磷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沟渠底泥全磷含量在0.19~0.60 g·kg^(-1)范围内,且沿水流方向有增大趋势;草酸提... 以用于小流域源头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3条生态沟渠为研究对象,采集入口处(S1)、中间段(S2)和出口处(S3)沟渠底泥,分析其属性和磷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沟渠底泥全磷含量在0.19~0.60 g·kg^(-1)范围内,且沿水流方向有增大趋势;草酸提取态磷(Pox)及有机质含量与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R2=0.920和P<0.05,R2=0.549,n=9);而底泥的p H值则随着水流方向有降低的趋势。Langmuir方程拟合吸附数据发现,底泥吸附/解吸平衡磷浓度(EPC0)、磷最大吸附量(Smax)和磷吸附键能参数(Kc)分别为0.08~0.38 mg·L^(-1)、555.6~909.1 mg·kg^(-1)和0.18~0.52 L·mg^(-1)。样点S2(挺水植物梭鱼草和沉水植物绿狐尾藻交接种植区)的Smax最大、EPC0最小,样点S3次之,而样点S1的Smax最小、EPC0最大。这说明水生植物的种植和合理配置,不仅能够影响底泥基本属性的变化,且能增强底泥对磷的吸附作用,有利于降低生态沟渠的磷输出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渠 水生植物 底泥磷吸附 LANGMUIR方程
下载PDF
农田排水沟水体与底泥中盐分迁移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潘延鑫 罗纨 +2 位作者 贾忠华 李进 陈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2-185,共4页
基于陕西卤泊滩农田排水沟底泥盐分年内跟踪监测数据,探讨试验区排水沟底泥盐分的迁移特性和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条件下研究区排水沟底泥盐分沿着水流汇集的方向和底泥层深度方向均有一定的累积,对流和水动力弥散是排水沟底泥... 基于陕西卤泊滩农田排水沟底泥盐分年内跟踪监测数据,探讨试验区排水沟底泥盐分的迁移特性和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条件下研究区排水沟底泥盐分沿着水流汇集的方向和底泥层深度方向均有一定的累积,对流和水动力弥散是排水沟底泥盐分运动的主要机制;沟底泥盐分含量与水体水量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水体盐分含量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达到0.93;水体水量的变化是引起其本身和底泥盐分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沟 底泥 电导率 盐分迁移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道路排水沟侵蚀产沙试验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宝才 黄鹏飞 +4 位作者 王文龙 史倩华 白芸 李艳富 李垚林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78-982,共5页
为给黄土高塬沟壑区道路排水沟水土流失测算及其防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野外原位放水冲刷试验方法,在放水流量10~50 L·min^(-1)和坡度4°~10°条件下,对土质道路裸露排水沟和植被排水沟的侵蚀产沙规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 为给黄土高塬沟壑区道路排水沟水土流失测算及其防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野外原位放水冲刷试验方法,在放水流量10~50 L·min^(-1)和坡度4°~10°条件下,对土质道路裸露排水沟和植被排水沟的侵蚀产沙规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放水流量和坡度增大,裸露和植被排水沟的径流含沙量和土壤剥蚀率均成倍数增大,与放水流量呈显著指数函数关系;同一试验条件下,裸露排水沟的径流含沙量和土壤剥蚀率分别是植被排水沟的1.3~1.7倍和1.4~2.2倍。放水流量和坡度对裸露排水沟径流含沙量的影响较为接近,而植被排水沟径流含沙量主要受放水流量影响;不论裸露还是植被排水沟,放水流量对土壤剥蚀率的影响都远大于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塬沟壑区 放水冲刷试验 道路排水沟 径流含沙量 土壤剥蚀率
下载PDF
干湿条件对沟渠沉积物净化水体氮素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燕 阎百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3-116,共4页
为了探讨干湿条件对沟渠沉积物净化氮能力的影响,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干涸再水淹条件对沟渠沉积物净化水体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浓度约为4.5mg/L,随着干涸时间的增加,沟渠沉积物对NH4+-N的净化效率提高;水中NO3--N均呈先增加... 为了探讨干湿条件对沟渠沉积物净化氮能力的影响,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干涸再水淹条件对沟渠沉积物净化水体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浓度约为4.5mg/L,随着干涸时间的增加,沟渠沉积物对NH4+-N的净化效率提高;水中NO3--N均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连续水淹(CW)、干涸4d再水淹(DFW)及干涸8d再水淹(DEW)条件下,总氮去除率分别为84.5%,90.2%,93.3%。经干涸处理的沟渠沉积物对NH4+-N的去除效率明显高于连续水淹方式下的去除效率,也促进了反硝化作用的进行;当水中总氮浓度不高于10mg/L时,沟渠短期干涸(8d)再水淹,有利于沉积物对氮的去除。试验初期水中氮素减少主要是由于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和微生物的利用。因此,在降雨季节三江平原干湿变化有利于沟渠沉积物对氮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 沉积物 干涸/水淹 硝化/反硝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